第一篇:创设有趣有效的数学课堂
浅谈创设有趣、有效的数学课堂
由于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学校的各种压力,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而学习兴趣则越来越低。而数学课就数学知识本身而言,内容又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同学对学好数学没有什么信心,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努力突破各种不利因素,寻求一种解放学生,也解放老师的做法,让学生爱上数学,愿意学好数学呢?那就是创设有趣、有效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属于数学课的这四十分钟里去数学王国高效的学习。那么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在这种氛围下,人的心理才能快乐,而快乐才会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才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我一定会以亲切的语言介绍自己,并告诉他们,我不仅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朋友。只要有困难都可以找我倾诉。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气氛马上就和谐起来。在我班上,有一位学生,她的胆子特别小,平时,也不大爱说话。在课上,想举手又不敢举,即使叫到她,声音也极其轻微。为此我找到她,象好朋友一样交谈。告诉她:“你行的,胆子再大点,不要怕说错,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老师会帮助你的,只要你练习、改进,总有一天会成功的”果然,此后,在课上,她也能举手了,回答问题的次数慢慢多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期中考试中,她获得了96分的好成绩,看着她在不断进步我心中感到无比的宽慰。平时,我也经常告诫自己,在教学中,要持容忍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学生提出不合理的问题或做出”怪异"的回答。此时,就要采取容忍的态度,不要马上否定,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
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教师教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一开始,教师先出示一个拟人化的太阳,赋予其生命,让这个拟人化的太阳带领学生去辨别“东南西北”,学生对此非常新奇,不但产生了学习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自主探究、互相合作。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参与数学活动。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善于合作、富于智慧,明天他们才会善于创造、善于超越。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表现,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讲了图形的认识和七巧板后,先让学生试着摆出一些基本图案,然后,让各小组合作设计一幅画,他们群策群力,把大家的七巧板在一起,设计出了一幅幅极有创意的画。而且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四、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民治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世界之窗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世界之窗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民治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世界之窗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我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8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五、放飞 “体验成功”的快乐心情。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开发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让他们不断的体验成功,不断的收获惊喜,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请小朋友们每2人准备好一副扑克牌,要求拿掉“J、Q、K和大小王”,开始上课了,我宣布:今天,我们不上课,老师教你们一种新式打牌法,名字叫“冠军争夺赛”。方法是:两人平分扑克牌,同时拿出一张,快速报出两数相加的和,或两数相减的差,谁说得快,说得对,谁就赢得对方的一张牌,如此反复进行,一直到有一方没牌为止,有牌的这一方就成了冠军。在游戏时,我允许他们去找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一起玩,所以,他们一个个都很兴奋、快乐。而且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赢得小朋友还想赢,输得小朋友心里不服,下课了还要求再来,这样,在快乐的玩耍中,他们牢牢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玩到最后,有个小朋友还建议:根据两个数,快速说出所有的加减算式。如:一人出8,另一人出9,则可以说8+9=17 9+8=1717-8=917-9=8。这样更具挑战性。多么合理的建议,在快乐的同时,他们不断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竞争的快乐,放飞自己的心情,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活动中。
早就有专家呼吁过:要让课堂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
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达到有趣有效,应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第二篇: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类别:小学教学论文 科别:数学
题目: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作者姓名:谭凡星 联系电话:所在单位:阳东县雅韶镇溪平小学
***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情境教学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金鱼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度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可课件展示角的大小变化过程),你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认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号等,长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思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就不要为了创设情境面随意杜撰出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老师设计一个这样的动画情境:几只小动物进行跑步竞赛,结果是小猫跑第一,小鸭跑第二,小狗跑第三,小鸡跑第四。许多学生对比赛结果有意见,认为应该是小狗跑得最快。虽然这些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这几个方面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教学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参考书目:
《小学数学教学》2007年第5期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创设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还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行这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就是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有效利用生活素材,作为学生的“学材”。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如:在《求平均数》的课始,我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来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位置与方向》一课中,我更是打破传统地教学模式,重组教材,以“游览旅游景点“为主线,让学生在不知觉中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并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活动要有梯度,循序渐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是说一节课设计地教学活动越多,这节课就越成功,学生学地越好。比如在在练习设计时,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很多教师就会设计一系列的习题,有的二三个,有的三四个,但是等这些习题做过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习题都是为了落实一个教学目标,设计的没有梯度。本来一个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两三个活动,即使这几个习题设计得再好,那不也是无效活动吗?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地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进行。如我在《位置与方向》一课的习题设计中,设计了三个习题,习题一是“说一说,看一看,猜一猜”这个习题只是让学生动眼去看,用嘴去说,落实地是描述路线图的教学目的。习题二是动手绘制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这个习题在上一道习题的基础上落实了动手绘制路线图这一教学重难点。习题三则是自行设计学校的参观路线图,这是本节课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从中体现出了个体差异。三道习题由浅入深,且每道习题都针对一个教学目标,也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真正达到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解答方式亦可多种多样。这样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很好地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太难,学生没法入手;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兴趣。寻找知识“固着点”,更应关注知识的“增长点”,这样学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也使思维得以深化,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三、保证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有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保证学生学习地有效进行。但到了课后作业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不近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在课后作业中把某某公式抄五遍,把某某算法背下来等等。这样枯燥的作业不仅是在浪费学生地学习时间,也是无效活动的一种最直接地表现。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所以保证课后作业的地效性和趣味性是必须要做到的。如我在《求平均数》一课的作业布置是让学生根据身边常见的数据编一道有关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并拿到班级上来互相解决问题。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操作,也会很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数据资料,进一步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较大,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针对学生作业中经常犯的的一些错误,我们还可以设计错题订正集。这样一个带有趣味游戏性的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常犯错的数学题送进计错题订正集。养成良好的改错习惯。并把出错原因写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一节课我们要做到目标明确、具体、切实,符合新课程理念,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对教材的领会深刻而准确,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活动,并保证这种教学活动地有效性。教师要灵活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浅谈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针对性”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内容,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情感目标,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以“探究性”为情境创设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一、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多创设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有关的生活环境中能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也可以是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江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裤子标价10元,上衣标价11元。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大家能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式计算。
(学生自主列算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江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1:我是把每件裤子和衣服的钱加起来,然后乘以3,即(10+11)×3=63(元)。
生2:我是先算了3条裤子共要10×3=30(元),再算三件衣服共需11×3=33(元),最后把裤子的钱和衣服的钱加起来30+33=63(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教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内容,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为科学的结论。
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训练:“老师这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请击掌回答。”学生“啪―啪”击了两次掌,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我的问题。“那么,老师这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啪”击了一次掌,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呢?”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半个。”我肯定了大家的判断:“对,是半个。那么,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这样,学生对分数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教师的情境创设要紧扣主题,尤其要富有趣味性,能反映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科学道理,并且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魔盒,学生输入一个数,这个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便是另一个数。如输入“20”,出来“2010”;输入“87”,出来“8710”……学生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奥秘: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加工数的,输入“b”,便出来“b10”;输入“m”,便出来“m10”……通过魔盒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输入“b10”之后“m10”就是结果,而在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出来的数总是进入的数加10,魔盒是按“b10”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即“b10”又表示一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构的效果。魔盒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魔盒只是一个道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这样的情境创设新奇有趣,应该多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学生的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在讲授《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课堂结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著,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创设了“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和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和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时,老师拿着一捆共1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的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个小组分的一样多,但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之后学生经过新一轮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参考文献:
[1]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当代教育科学,2007,(16).[2]杜紫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8,(9).[3]张国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J].教师,2013,(27).(责任编辑 赵永玲)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黔西县第三小学
赵华开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情境创设
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兴趣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一定的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自觉地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先教学8的乘法口诀,然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游戏,我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然后我举起苹果卡片,在苹果卡片的背面写着需要补充的乘法口诀,并提问:先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接着把苹果卡片贴在树上。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他们纷纷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抢着回答问题。创设这一游戏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蕴涵着较深层的数学问题,问题发端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明确性 1.提问语言要明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 ÷ 5 ”,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思考性 1.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
2.挑战性提问
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提问的多样性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提问。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那么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会更主动,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视情况创设出兴趣情景,问题情境,操作情境。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