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有效课堂情境——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三年级的小同学爱唱、爱跳,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在一堂音乐课上,我就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点爱好,开展了教学,让孩子们通过表演体会情境。在欣赏《木偶的步态舞》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故事情节创编动作,同时配上 音乐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随后的歌曲学习《一只短笛轻轻吹》时,我又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小羊、牧童、小鸟,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并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这样,通过各种表演能使学生加深理解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的心理特征紧密结合音乐课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引起积极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创设有效情境 演绎精彩课堂
创设有效情境 演绎精彩课堂
内容提要: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数学的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创设 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课标”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二学段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它可以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空间
强调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要特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身边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理解和感悟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因此,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操作、思考,从而理解数学的价值,掌握数学知识。1 创设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如264+98=264+100-2。原来是加法计算,为什么要减2?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小熊原有26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98元,现在他一共有多少元?让学生表演发奖金,先给小熊1张100元钞,小熊找还2元。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在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知识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创新意识。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知识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再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 2 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着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比如: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由学生自愿组成活动小组并进行分工:一把剪子,几张硬纸片,记录本,测量工具。上课了,按照活动小组就坐,老师导课后,学生进入实际操作。首先每个小组剪出一个三角形纸板,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并将三个顶点重合,相邻的两个角的一条边重合。结果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人人动手,不时交流,不成功的可以重复做几次,然后让学生到黑板展示操作成果。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都愿意参与到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当他们发现实践的结果与定理一致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在思考中观察操作,在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还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在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显得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教师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个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
总之,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数学的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魅力四射。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2.王林 3.黄爱华4.周成平
李继海 主编《小学数学备课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著《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版
主编《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4
第三篇: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类别:小学教学论文 科别:数学
题目: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作者姓名:谭凡星 联系电话:所在单位:阳东县雅韶镇溪平小学
***
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情境教学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究竟如何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金鱼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要有“数学味”,从“生活化”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度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可课件展示角的大小变化过程),你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认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号等,长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老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思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就不要为了创设情境面随意杜撰出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老师设计一个这样的动画情境:几只小动物进行跑步竞赛,结果是小猫跑第一,小鸭跑第二,小狗跑第三,小鸡跑第四。许多学生对比赛结果有意见,认为应该是小狗跑得最快。虽然这些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点滴体会,“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这几个方面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其实,只要是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自主学习,主动想象、思考、探索的情境就是好的教学情境。总之,教师要不断积累课堂情境教学知识,才能创设出适宜学生领悟的、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情境。
参考书目:
《小学数学教学》2007年第5期
第四篇:有效创设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有效创设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情境教学法能够直观、形象地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同时还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的问题情景创设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情景的创设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就会使枯燥低沉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本文重点研究在小学数学中构建情景教学模式的对策,以供参考。
一、创设铺垫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识结构,设计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或是根据已掌握知识来创设铺垫型情景,引导学生去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这种方式主要运用在新知识的引入。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知识时,教师先让学生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圆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块圆柱体的橡皮泥,并问道:“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可能学生们会说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后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再追问:“如果要计算学校大门中圆柱体水泥柱的体积,又应该怎么办?”这时学生们就遇到难题了,想要去探索这个未知的知识,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在兴趣的指引下,积极地去发现知识、探索奥秘,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二、数学活动中进行实践情境教学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数学课程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实践情境的合理设置,这样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一课,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上课前,我先让每位学生准备12个一样的小正方形,上课时先让学生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摆法,摆几排,每排摆几个。然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最后得出可有三种摆法:摆一排,每排12个;摆两排,每排6个;摆三排,每排4个。用乘法表示分别是1×12=12;2×6=12;3×4=12。这样一来,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和学习的新知识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摆放方法的认识,并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创设互动情境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是极为重要的,这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增强同学感情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分别拿出两个肉眼难以分辨大小的空心圆柱和实心圆柱,让同学们猜测两个圆柱侧面积的大小关系。将同学进行分组,让其在组内自行讨论,讨论完毕后派出代表发言,最后?同学们亲身实践,材料有白纸、尺子、铅笔、剪刀。让同学们开动小脑筋,合理利用以上材料,成功比较两个圆柱侧面积的大小。最后由老师出面宣布正确答案,评选出最佳小组。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帮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四、利用情境教学巩固知识
情景教学不但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巧妙地利用,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将其与课后作业相结合,让他们在做作业时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很多学生放学回到家里,心态就会与课堂上完全不一样,他们总会逃避写作业,去玩耍或看电视等,有时虽然有家长不断地督促,也只是不情愿地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家庭作业产生新鲜感,教师就要精心设置课后作业,融入有趣的生活情景,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好作业,真正地学会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出一道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小红去超市买水果,买了单价为3块钱的香蕉5斤,结账时发现只带了20元钱,那么这些钱够买这些香蕉吗?如果够的话,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也能学习和巩固知识。
五、引入现代技术丰富情境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且在多媒体技术中有着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出发,借助课件来融合音乐与视频等,以此来向学生展示出数学内容。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画面,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感觉等,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教学手段,它呈现的方式丰富,更可以做到图文结合、有声有色,所以我们也要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我们的情景教学当中,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这一课节时,教师就可以做一个图形变化的多媒体教案,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变化,感受到图形的奥秘,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很多学生学起数学很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数学的抽象性很强,很考验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往往这方面能力稍差的同学学起数学就会感觉有一些吃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数学课堂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做出图形演变的过程,以更清楚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但实现了知识的简单形象的转化,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已经通过实践证明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创建密切联系生活的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作者单位: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江苏】
第五篇:创设模拟情境体验有效课堂
创设模拟情境,体验有效课堂
------《初中史地生学科情境体验教学的研究》
摘要 学习具有情境性,当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教学目标成为体验教学设计的关键。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经验,要和生活和社会中的问题相联系,尤其要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而模拟情境是让学生处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体验知识、获得感悟。
关键词 情境体验 模拟情境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是体验教学落实的具体教学模式之一。情境设计要契合学习内容,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最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却没有效果。情境设计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一致,使活动具有内驱力、吸引力,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的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而体验的强烈决定了信念能否确立,态度能否转变,价值观能否坚定。
情境是多元的、独特的,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模拟情境的设计作一些探讨。模拟情境是被简化了同时又被赋予了感情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学生容易发生“感同身受”的移情作用。最常见的模拟情境就是对生活情境的模拟,还有对历史情境、未来情境的模拟,对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情境的模拟。实践证明创 设模拟情境有明显的促进体验的作用。下面就是创设模拟情境,体验有效课堂的尝试。
案例:《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说明:本案例是在本区教育局组织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时上的一堂课,课题是上课前一天的下午4点半才网上通知的,且不能使用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手段。
学情分析:《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本人分析他们仅限于知道人是由猿进化来的。且手边没有任何图片,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况且还是借班上课。
结论:本人认为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是过去的事情,是历史,可以运用模拟再现当时的情境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 与,积极体验。
下面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教学实录 第一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引入”
师:请大家猜个谜语“什么动物在早晨用4条腿走路,到了中午用2条腿走路,可到了晚上又用3条腿走路?”
生:人!
师:你们真聪明,传说这个谜语让许多人丢了性命,大家比传说中的人类聪明多了,那么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
生:猴子进化来的。生:猩猩进化来的。
师:有没有看过猩猩这方面的电影。生:看过《金刚》。师:拍得怎么样?
生:非常精彩。
师:那么如果让你来拍一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纪录片,你会怎么拍?学生思考
师:用2-3分钟时间简单构思一下,充分运用你的课外知识,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
师:请哪个同学先来说说? 生:从古代的猿开始拍。
生:从现代的人类开始拍再拍到古猿。生:大笑
师:为什么笑?其实我们谁也没见过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拍是非常真实而自然的,我们是从现在发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线索再追溯到古猿,思路不是挺好的吗?(鼓励、赞赏)师:为了让这部纪录片拍得更精彩,下面我们就像组成一个剧组团队一起去研究和寻找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拍摄素材。
板书----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这个情境的前半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这个情境,加上教师精心创设的模拟情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可惜由于学生的知识所限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教师趁势引入课题,恰到好处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参予本堂课的学习活动。
第二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展开” 第一幕:进化论的提出
师:第一幕拍什么比较好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79页。)生:进化论的提出开始。
师:可以拍摄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和神创论观点的争论:1860年6月30日,在英国牛
津大学大不列颠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展开的一场关于人类起源的大辩论,达尔文的观点在这次
辩论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板书----
1、进化论的提出
师:还可以拍哪些科学家呢?
生:林奈对人类的分类,赫胥黎提出人猿同袓等
第二幕:人猿同祖
师:好,我们说把人猿同袓作为第二幕。
师:第二幕紧接着拍些什么呢?你说人猿同祖,有什么证据吗?(请学生思考、讨论并
阅读教科书80页资料分析和教师提供的现代类人猿的生活资料。)生:可以拍现存的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之处。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牙齿的数量相同,染色体相近,生的有些疾病相同……。板书----
2、人猿同祖---人与猿的相似之处 第三幕:祖先是森林古猿
师:既然人猿同祖,那观众就会想它们的共同祖先是谁呢? 生:古猿
师:好的,这就作为第三幕。那证据是什么呢?你拍摄中准备出示哪些证据呢?(请学
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一小节内容。)生:化石、地质研究……。
板书----祖先是森林古猿,证据有化石、地质研究等。第四幕:森林古猿为什么能进化成现代人类
师:那么观众会不会问“森林古猿为什么有的进化成人类,有的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板书----
3、森林古猿→现代人类?
师:证据是什么呢?(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阅读教科书80页第二小节和教师提供 的古猿进化过程中的一些化石等资料)生:拍摄环境气候条件的变迁……
第五幕:森林古猿进化成现代人类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准备拍摄哪些内容来说明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阅读教科书81页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有关人类进化的几 3 个主要阶段特点的资料)生:可以拍四个阶段
师:每个阶段拍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
生:第一阶段是南方古猿,距今大约700万年前,脑容量为500ml,是能够直立行走的古猿。
生:第二阶段是能人,距今大约200-150万年前,脑容量为550-750ml,脑的沟回与人类已经相似,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生:第三阶段是直立人,距今大约150-20万年前,脑容量为1000ml,它们是人类进化史中关键的一个阶段。并拍摄他们用火和狩猎的场景。
生:并且还要拍他们奔跑和按照自己的愿望制造石器,相互之间用语言交流的画面。
生:第四阶段是智人,距今大约20-1万年前,脑容量为1300-1500ml。生:可以拍摄晚期智人身穿缝制的兽皮衣,手持标枪和长矛的画面。
生:有资料显示晚期智人已经有了早期农业和动物的驯养,所以有了休闲时间,因此在他们生活居住的岩洞里,出现了原始的壁画、雕刻……
师:所以出现了精神文明方面的艺术,最终进化成了现代人类。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拍摄的素材。板书----
4、人类进化的几个主要历程
师: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你认为人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师:其实我们大家到学校里来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思维方法。所以我们也要不断学习,使自己越来越聪明。
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学生是作为剧组的一员不断去寻找新的素材来丰富自己的拍摄内容,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是学生在主动地寻找知识,并积极地对其进行思考、分析、体验。教师只是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巧妙地把知识融入到一幕幕的模拟情境中,学生学习时的情绪始终是愉悦的,师生关系始终是民主平等的。
第三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巩固”
师:如果现在再让你来拍这部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纪录片,你的素材应该有所增加了吧。我们请个同学先来试试,你大致会按什么样的思路来拍呢?
生:第一幕拍……
教师请学生重新来拍摄,其实就是在巩固学生刚才融入素材中的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但用这种模拟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巩固,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既从中体验到了乐趣,又掌握了知识,学习效果很好。
第四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 师: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可我们的近亲生活得怎么样呢? 生: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第六幕:现代人类和类人猿的生活近况
师: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加一幕呢?这一幕拍些什么呢?(请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生:人类的不断扩张,乱砍滥伐,森林不断减少…… 生:现代类人猿的生活领地越来越小,数量不断下降…… 师:所以我们可以在此加上一首著名的《七步诗》
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我们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仅要保护我们的近亲,还要保护其他野生动物……,所以人与自然要
生:和谐发展!
板书----
5、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整堂课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创设的模拟情境中,这种模拟情境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它来源于学生的部分生活经验,又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再加上不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这部分知识又显得有一定的枯燥,但正是教师创设了拍摄纪录片的模拟情境,使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在寻找素材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营造气氛,增强了模拟情境的真实性,在最后阶段“创设模拟情境”与“提升”中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升华。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不断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双向构建,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最终实现主体的发展。
参考资料 郑金洲 《体验教学》 福建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