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窦桂梅课心得体会
第一次听窦老师的课,说真的深深吸引我的是她那甜美的声音和亲切的诵读,可以这么说她的声音是我听过的课当中最好听的一位。让人感到新鲜和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她讲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最好的读书赏学课,在听这一节课之前我有一个观点是绘本只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听完这一节课以后我觉得我原来的观点需要改一改,绘本凭着它那丰富形象的画面,简短的文字,可以根据书的内容适合不同的人群去阅读。窦老师的这一节阅读赏学课给我的启发是:语文教师要善于去寻找教科书以外的营养来丰富孩子的知识世界和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并且应该善于发现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品读文本。同时,阅读文本要注意观察图画的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文本的意图。“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他叫狄姆!”这看似简单的表达,却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感受。
1、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我们常常会谈到母爱,但今天让我们在脑海里搜索自己对父亲的感受。亲爱的孩子们,把父亲这个词放进嘴里咀嚼咀嚼,体会这种父爱。”简单自然的导入,朴素无华的表达,就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对父爱产生了别样的感动。在课之中,窦桂梅老师紧紧抓住了“这是我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这两句简单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反复地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这份浓浓的父子情。真谓“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2、细致的观察,精彩的发现
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之中的简单语言,感受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后,引领学生转向书本简单的图片,去寻找丰富的感动。首先窦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之中寻找感动。并恰倒好处地提醒学生观察的方向。学生在短暂的观察之后,便有了很多精彩的发现。有学生发现了图形之美:“故事前面的几幅图画的边框都是方形的,而最后一幅是圆形的。”窦老师并没有就事论事的肯定学生的观察,而是巧妙地追问学生。学生随即就说出了图形背后隐含着一个完美的结局,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破镜重圆。也有学生发现了图中的色彩美:“父亲的围巾是绿色的,母亲的围巾是红色的,儿子的围巾是红色加绿色。其中也正说明了儿子是父母爱的结晶。”还有孩子在窦桂梅老师的引导下从图片中发现了狄姆手中的书,从中体会到焦尼对狄姆深深的父爱……孩子们的回答因窦老师的启发、引导之精彩而精彩。焦尼和荻姆间的父子之情,无声无息地留在学生的心头,留在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得到一次荡涤,一次洗礼。
3、轻松的沟通,情感的延伸
结束此课之前,窦老师还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去真实地体会生活中的这份情感。语文的工具性在此处得到了真实地体现。孩子们在文本的欣赏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生活作出了恰如其分地判断,这份爱得到了升华。正如窦老师所说“希望我们的读书课,能延伸到生活中,解决当下儿童的情感问题,”文中的荻姆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坚强起来,不因父母的感情问题而自卑、孤僻,而会更加地坚强、乐观。现实中的孩子们也会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更加珍惜这份爱,更加用心体悟这份爱。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以读书为载体,以简单的环节,使儿童对当下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判断。让我们在随意之中,用心去教语文;在努力之中,用语文教做人。
窦老师的《回到教学的原点》的讲座是围绕教学以下三点进行展开的:第一点是教学主张:母语;第二点是课程设计:儿童;第三点是团队引领:教师。窦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回到母语,母语是孩子学习的土壤。教师应该做到学好教材,并超越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超越课堂,在教师的职业中要超越教师,要用教师的微笑来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之前我也看过窦老师写的书,对她提出的主题教学很感兴趣,今天听到她亲自的阐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窦老师的主题教学的提出是以“立人”为核心,例如在教《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就以“尊重”为主题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每一篇课文中体会一种品质或者一种精神,以此让学生实现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从我自己的教学经历来反思,不知不觉已经带孩子们走过了四个月,第一次的带班,我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还需要继续地努力。窦老师倡导课程设计应该回到儿童,对于这一点我也有感受,像我现在教一年级,孩子们都很可爱,很单纯,课堂的教学如果以孩子的角度来设计会让孩子增强学习的兴趣,如果是教师从自己的思想角度出发去牵着孩子走,那孩子会走得很累。
窦老师那种不懈地努力、潜心地研究的精神也深深地吸引了我,她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榜样!
第二篇:听窦桂梅课有感
2008年10月1日,中心校临时通知去锦山听课,做课教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并做专题报告。我听后激动不已,没想到,这么有名气的大师,竟然能到我们这不知名的小地方来讲课,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啊。原来只是听说或者从刊物上看到她的课例。当时已经领略了大师的风采,能这么近距离的听她本人亲自讲课还是头一回。那种惊喜至今记忆犹新。眼前总会浮现出她课堂上迷人的风采。这次窦老师讲授的是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就针对所听窦老师的课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本质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情感之浓。
窦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引领令人佩服。她处理教材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整堂课,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和安徒生对话,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篇童话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幸福存在于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中。而小女孩对苦难的隐忍、对幸福的追求,这正是安徒生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窦老师带着孩子们对这句话的解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看到这个谁字,你的眼前浮现了哪些人?
生:有钱人,贵公子,阔小姐„„
师:这句话与“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句子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安徒生为什么不这样写?而偏偏那样写?
生:这样写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努力。
生:这样写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淡。
„„
师:读到此处,你反复推敲,就会体会到环境的黑暗,更会体会到社会的冷漠。仔细推敲你还会发现这两个字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读到这里你还仅仅感到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这是怎样的一种寒冷?
生:是由身到心的寒冷。
师:是呀,就这样读,你就会越读越深。
整堂课,窦老师带领学生层层剥笋般地理解课文,引导让孩子们一步步地走进文本深处。整堂课,窦老师用她那柔美的嗓音娓娓道来,带给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带领孩子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方法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窦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在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同时,她非常注重对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其中一个环节的处理,我印象尤为深刻:
师:请你为小女孩的死点上自己心中的标点吧!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生:我以为两个可以都加上感叹号,表示很惊讶。
生:我以为两个都可以加上句号,说明这件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生:我以为前面可加句号,后面加感叹号,说明安徒生在写的时候很愤怒。„„
师:这就是批注,原来批注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不能放过!带着自己的情
感读读这句话。
“谈自己的感受、作批注、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连标点都不放过,我以为,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长此以往的训练,就会大大提升孩子们的独立阅读能力。
三、朗读之重。
在窦老师的课堂中,朗读占了很重要的分量。比如在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句话的时候,孩子们通过一遍遍的朗读,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社会的黑暗;一遍遍地让孩子们读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孩子们明白了饥饿与寒冷已经让小女孩对自己的美丽漠不关心,读懂了寒冷与饥饿已经将小女孩推向了死亡的边缘;一次次的朗读,不仅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悟了文本,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课虽然听完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我想到了我自己,在上课前,有没有像窦老师一样深入地研读文本呢?预习时要求学生读3遍,读5遍,自己有没有把课文好好读读呢?我们总是在找各种借口忽视自己的备课,也许,我们的学生也就这样找各种借口忽视自己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脸红,反思自己的教学,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会从现在开始努力,至少,我还有梦想。
第三篇:听窦桂梅老师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通阳小学
赵越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在这酷暑难耐的六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观摩读书课———一本瑞典作家波•R•汉伯格的小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如同夏日的一场及时雨洗涤着我的心灵.第一次听窦老师的课,深深吸引我的是她那甜美的声音和亲切的诵读,可以这么说她的声音是我听过的课当中最好听的一位。让人感到新鲜和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她讲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最好的读书赏学课,在听这一节课之前我有一个观点是绘本只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听完这一节课以后我觉得我原来的观点需要改一改,绘本凭着它那丰富形象的画面,简短的文字,可以根据书的内容适合不同的人群去阅读。
窦桂梅老师,并非我想象之中的老教师,她40出头,但看上去也就三十几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个饱经评优课、观摩课的女教师,却依然保持着秀美的容貌,匀称的身材,浑身上下充溢着的朝气,看不出丝毫疲惫,这不禁让我有些惊诧了。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十分欣赏的名师窦桂梅吗?
窦老师以《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一本情节并不复杂的“小人书”为教学蓝本,从“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四方面入手,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不断地引导学生品味感受。教学一开始,窦桂梅老师以低沉温婉、深情款款、饱含磁性的声音再现故事情节,老师的动情引领着学生们入境入情,同时也让与会者在故事结尾的时候回味无穷。
1、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纵观两节课,文章语言简单,蕴意深刻。窦老师紧抓一个主题“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通过文中人物两句话“这是我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这两句简单的语言表达,反复地让孩子们朗读,比较各种各样的语气语调,直到找到最切合当时情景的读法为止。通过朗读体会文本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这份浓浓的父子情。
2、细致的观察,精彩的发现
窦老师注重细节,精选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映射出父爱的动人光彩;而且善于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去演绎子爱父丰富具体的内涵。她还注重启发的巧妙,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巧妙的启发,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之中的简单语言,感受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后,引领学生转向书本简单的图片,去寻找丰富的感动。通过对绘本语言、画面、细节、环节等方面的学习,体现“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一主旨,如“想一想画面之中,还会有哪些简单的表达?从头至尾看画面,想:色彩的变化,书中的细节带给你怎样的发现?把你的发现,用读书的眼光说给大家。”学生的思考因老师的启发引导而越加明朗,回答越加精彩。如有学生发现故事的构图都是方的,而只有最后一幅是圆的,学生就有了“画家希望他们一家能够团圆、完满”的精彩回答。故事虽然有些伤感,但他们愿意让故事有更优美的结局。整个教学没有多样的游戏,没有复杂的教学环节,她只是通过简单而朴实的教学,让上课的学生和与会的老师领悟到:好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简单的表达”也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动”。
3、轻松的沟通,情感的延伸
结束此课之前,窦老师还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去真实地体会生活中的这份情感。语文的工具性在此处得到了真实地体现。孩子们在文本的欣赏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生活作出了恰如其分地判断,这份爱得到了升华。正如窦老师所说“希望我们的读书课,能延伸到生活中,解决当下儿童的情感问题,”文中的荻姆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坚强起来,不因父母的感情问题而自卑、孤僻,而会更加地坚强、乐观。现实中的孩子们也会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更加珍惜这份爱,更加用心体悟这份爱。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以读书为载体,以简单的环节,使儿童对当下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判断。让我们在随意之中,用心去教语文;在努力之中,用语文教做人。
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引领着我的思想。窦老师的这一节主题阅读赏学课给我的启发是:语文教师要善于去寻找教科书以外的营养来丰富孩子的知识世界和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并且应该善于发现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品读文本。同时,阅读文本要注意观察图画的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文本的意图。以她的教学作为一面镜子,我也发现了自己平时教学的诸多不足,如朗读,在教学中窦桂梅老师声请并茂地朗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窦老师扎实的语文素养,教师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年龄变换不同的语气:将孩子那种天真、稚嫩的声音读出来了,父亲的说话的语气则是稳重、深沉、幽默。从中可以看出她那扎实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技巧。反思自己平时的自己虽然注意到了教师朗读的重要性,但没有认真地去训练,语文功底不扎实。其二,从窦老师身上,我深深懂得读书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就凭自己现在仅有的知识经验?那这肚子里的水是活水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水也会慢慢干枯的。没有源头的活水的不断滋润,很快就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那么这样的老师只是一位让学生嫌弃的老师。其三,她讲时妙语连珠而且风趣、幽默,吸引了每一位听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丝毫没有觉得累。我在想:讲课能如此生动,作她的学生多幸福呀。学生不注意听我们讲课,只能怨自己讲的不生动。
我们教语文,不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还在教会孩子们生活。也许,窦老师朗诵的功底,生动的语言我无法复制,但终于有了一个前进的动力,为今后的教师道路找到一些新的目标。
第四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
第五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阅读一遍,深深叹服,不愧为“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于是,开始阅读第二遍,做了十一页的摘抄,总觉得没有做过摘抄的阅读是没有生命的阅读,当然,摘抄的,也是触到自己教育命脉上的语句。
这是窦老师作为校长期间,听课后的一些点评,每次听课,只抓一个方面,可能是教师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韵味,也许是教学的落脚点……从22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教师。在听课中,她敏锐地发现授课教师三言两语的导课有了问题,提出老师要梳理孩子们的发言;她敏锐地发现教师的评价用语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词语,提出教师要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开始,自觉地“漂洗”教学中的杂质,每一处都力争显现出语文的真面目;她敏锐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调控能力,建议教师必须让那些喜欢抢先的学生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她敏锐地发现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真正的对话;她大胆地对《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提出道德上的质疑……就这样,带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窦老师走过了“课文-语文-课程”的历程,从“课堂里走出来一个教育家”,读后感《《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不仅仅是自己在成长,窦老师更是个专业引领的导航者,她通过“共读、共评、共写”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于是,她带领教师读书,听课,评课,写课。听课,要听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就这样,通过“共读、共评、共写”,她把教师的专业尊严唤醒。
为窦老师多年的坚守而感动。她带领语文教师团队,围绕主题教学理念,花费八年时间,研制出一套12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这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伟大的目标”“认认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们能坚持吗?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她带领她的团队,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这其中,会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感动,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