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书心得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书心得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这本书是教师节学校所赠送的图书,自从读了它让我感受颇深,窦老师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这五门学科的评课让我对语文的认识有所启发:平时在听别人开公开课的时候心情相当复杂,一是自己班级的语文课程时间又减少了,有时跟不上进度,心里着急;二是对别人的公开课感觉像表演,我们自己准备不足,都是临时才知道的尤其是跨年级的备课更不充分;三是听课的时间过长,产生审美疲劳。
窦桂梅老师认为,“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评课时,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所以学校的发展要依托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造就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让教师有时间抛开各种功利思想,静下心来,肯做冷板凳,一点一点地钻研,可是,反观许多评课流于形式,我们要知道评课目的是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重点的是评课结束由于自己的习惯,开完就算了,开课人无法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使问题一直存在。
再次,窦老师说,“好课”是“慢”的艺术,给学生一粒粒种子,然后交给岁月,我们终将看到万涓成水、幼苗成林。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心备课的结果。
在这本书中,听课,听出门道儿;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这些都离不开教师专业主体意识。
第二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
第三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阅读一遍,深深叹服,不愧为“建国六十周年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于是,开始阅读第二遍,做了十一页的摘抄,总觉得没有做过摘抄的阅读是没有生命的阅读,当然,摘抄的,也是触到自己教育命脉上的语句。
这是窦老师作为校长期间,听课后的一些点评,每次听课,只抓一个方面,可能是教师课堂语言,可能是教学内容,可能是教学韵味,也许是教学的落脚点……从22篇文章中,我读出了一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唤醒教师专业尊严的窦老师,读出了一个持之以恒的窦老师。
窦老师是个对语言极度敏感而细腻的教师。在听课中,她敏锐地发现授课教师三言两语的导课有了问题,提出老师要梳理孩子们的发言;她敏锐地发现教师的评价用语只是“好”“真好”“真棒”等笼统空洞的词语,提出教师要从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开始,自觉地“漂洗”教学中的杂质,每一处都力争显现出语文的真面目;她敏锐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缺少调控能力,建议教师必须让那些喜欢抢先的学生知道,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几十个小朋友;她敏锐地发现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是真正的对话;她大胆地对《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提出道德上的质疑……就这样,带着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窦老师走过了“课文-语文-课程”的历程,从“课堂里走出来一个教育家”,读后感《《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不仅仅是自己在成长,窦老师更是个专业引领的导航者,她通过“共读、共评、共写”的方式打造了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她眼里,课堂,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更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于是,她带领教师读书,听课,评课,写课。听课,要听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就这样,通过“共读、共评、共写”,她把教师的专业尊严唤醒。
为窦老师多年的坚守而感动。她带领语文教师团队,围绕主题教学理念,花费八年时间,研制出一套12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这是“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伟大的目标”“认认真真地做成的一件大事”。八年啊,如果是你我,我们能坚持吗?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她带领她的团队,用心规划,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披沙拣金,聚沙成塔,由一册到一套,由初稿到反复修改定稿,这其中,会有多少迷茫和波折,但,窦老师坚持了下来,感动,感动。
第四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而窦老师的评课让我深深地感到“评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改变听的方式,由听课者变成参与者,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听前听后要思考什么。我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备而听,才能听的出效率,听得出成长。因为只有确定了听课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就好像上学期我们开展的语文教研活动一样,每个人都围绕执教者的教案进行解读、分析,说一说自己想怎样上,给执教者提出建议,然后在听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观课点进行听课,听课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我感觉才能真正地在听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我们在听课后的评课中也要注意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执教老师优势和不足之处,从建议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学习和促进作用。窦桂梅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我感觉其实还应该说一句话,那就是“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营养。”这样才能在在评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可是,反观我以前的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时不知从而说起,有时被动发言,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的评课。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第五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张梦瑾
窦桂梅老师,说来并不陌生,早先因为备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便与她结缘,校长推荐研学窦桂梅老师的阅读教学法,于是便开始了在网上拼拼凑凑找各种视频及资料的学习之路,我的语文课堂也在窦桂梅老师的“帮助”下颇具韵味。最近有幸加入贾寨镇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得此机会拜读她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更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窦老师从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听课、评课为我带来了专业上的引领与指导。特别是针对语文课堂,窦老师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诗歌教学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从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指引了方向。
语文是有生命的,那字字句句的共情使学生与我们以及作者结为一体,语文的韵味能够带活整个课堂。窦老师说,教学时,仅仅是一种感觉,还不够;仅仅写在教案上,也不够。要想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找到一个核心词,即主题,然后走到文字的里面,琢磨琢磨,体会主题的内涵,从而感受文字的生命。这样,语词就带动了全篇,就又有了“真正的生命”。
针对这一话题,在第三篇《语文韵味,不仅仅是感觉》中,窦老师例举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课堂,她讲的是五年级《枫叶如丹》。开场便自咏了一个古文样式的开场白,跟着吟诵了《山行》,接着这位老师又引用了陈毅的“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一下使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引入课堂。接着就是读,可不要小瞧了“读”这个字,在这个“读”里可大有文章。语文的生命在于韵味,那韵味就藏在“读”里,只看我们能不能把它挖掘。直至整节课结束都没能离得了这个“读”,其中教师也频频引用宋玉、曹丕、毛泽东等的名篇名段,更显韵味。
窦老师在本篇评课结尾处写到:让我们一起努力,真正在文字中品出“韵味”来,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在此,我也“拿来”结尾,以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