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窦桂梅老师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通阳小学
赵越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在这酷暑难耐的六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观摩读书课———一本瑞典作家波•R•汉伯格的小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如同夏日的一场及时雨洗涤着我的心灵.第一次听窦老师的课,深深吸引我的是她那甜美的声音和亲切的诵读,可以这么说她的声音是我听过的课当中最好听的一位。让人感到新鲜和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她讲的故事是那样的扣人心弦。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最好的读书赏学课,在听这一节课之前我有一个观点是绘本只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听完这一节课以后我觉得我原来的观点需要改一改,绘本凭着它那丰富形象的画面,简短的文字,可以根据书的内容适合不同的人群去阅读。
窦桂梅老师,并非我想象之中的老教师,她40出头,但看上去也就三十几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一个饱经评优课、观摩课的女教师,却依然保持着秀美的容貌,匀称的身材,浑身上下充溢着的朝气,看不出丝毫疲惫,这不禁让我有些惊诧了。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十分欣赏的名师窦桂梅吗?
窦老师以《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一本情节并不复杂的“小人书”为教学蓝本,从“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写一写”四方面入手,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不断地引导学生品味感受。教学一开始,窦桂梅老师以低沉温婉、深情款款、饱含磁性的声音再现故事情节,老师的动情引领着学生们入境入情,同时也让与会者在故事结尾的时候回味无穷。
1、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
纵观两节课,文章语言简单,蕴意深刻。窦老师紧抓一个主题“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通过文中人物两句话“这是我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这两句简单的语言表达,反复地让孩子们朗读,比较各种各样的语气语调,直到找到最切合当时情景的读法为止。通过朗读体会文本所蕴涵的丰富情感,这份浓浓的父子情。
2、细致的观察,精彩的发现
窦老师注重细节,精选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映射出父爱的动人光彩;而且善于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去演绎子爱父丰富具体的内涵。她还注重启发的巧妙,整个教学过程中善于巧妙的启发,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之中的简单语言,感受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后,引领学生转向书本简单的图片,去寻找丰富的感动。通过对绘本语言、画面、细节、环节等方面的学习,体现“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这一主旨,如“想一想画面之中,还会有哪些简单的表达?从头至尾看画面,想:色彩的变化,书中的细节带给你怎样的发现?把你的发现,用读书的眼光说给大家。”学生的思考因老师的启发引导而越加明朗,回答越加精彩。如有学生发现故事的构图都是方的,而只有最后一幅是圆的,学生就有了“画家希望他们一家能够团圆、完满”的精彩回答。故事虽然有些伤感,但他们愿意让故事有更优美的结局。整个教学没有多样的游戏,没有复杂的教学环节,她只是通过简单而朴实的教学,让上课的学生和与会的老师领悟到:好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简单的表达”也可以带来“丰富的感动”。
3、轻松的沟通,情感的延伸
结束此课之前,窦老师还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去真实地体会生活中的这份情感。语文的工具性在此处得到了真实地体现。孩子们在文本的欣赏之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生活作出了恰如其分地判断,这份爱得到了升华。正如窦老师所说“希望我们的读书课,能延伸到生活中,解决当下儿童的情感问题,”文中的荻姆在生活中会不断地坚强起来,不因父母的感情问题而自卑、孤僻,而会更加地坚强、乐观。现实中的孩子们也会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更加珍惜这份爱,更加用心体悟这份爱。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以读书为载体,以简单的环节,使儿童对当下的生活做出正确的判断。让我们在随意之中,用心去教语文;在努力之中,用语文教做人。
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引领着我的思想。窦老师的这一节主题阅读赏学课给我的启发是:语文教师要善于去寻找教科书以外的营养来丰富孩子的知识世界和提高孩子的精神境界,并且应该善于发现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品读文本。同时,阅读文本要注意观察图画的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文本的意图。以她的教学作为一面镜子,我也发现了自己平时教学的诸多不足,如朗读,在教学中窦桂梅老师声请并茂地朗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窦老师扎实的语文素养,教师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年龄变换不同的语气:将孩子那种天真、稚嫩的声音读出来了,父亲的说话的语气则是稳重、深沉、幽默。从中可以看出她那扎实的朗读水平和朗读技巧。反思自己平时的自己虽然注意到了教师朗读的重要性,但没有认真地去训练,语文功底不扎实。其二,从窦老师身上,我深深懂得读书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就凭自己现在仅有的知识经验?那这肚子里的水是活水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水也会慢慢干枯的。没有源头的活水的不断滋润,很快就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那么这样的老师只是一位让学生嫌弃的老师。其三,她讲时妙语连珠而且风趣、幽默,吸引了每一位听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丝毫没有觉得累。我在想:讲课能如此生动,作她的学生多幸福呀。学生不注意听我们讲课,只能怨自己讲的不生动。
我们教语文,不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还在教会孩子们生活。也许,窦老师朗诵的功底,生动的语言我无法复制,但终于有了一个前进的动力,为今后的教师道路找到一些新的目标。
第二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张梦瑾
窦桂梅老师,说来并不陌生,早先因为备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便与她结缘,校长推荐研学窦桂梅老师的阅读教学法,于是便开始了在网上拼拼凑凑找各种视频及资料的学习之路,我的语文课堂也在窦桂梅老师的“帮助”下颇具韵味。最近有幸加入贾寨镇新教育教师读书会,得此机会拜读她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更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窦老师从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听课、评课为我带来了专业上的引领与指导。特别是针对语文课堂,窦老师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诗歌教学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从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指引了方向。
语文是有生命的,那字字句句的共情使学生与我们以及作者结为一体,语文的韵味能够带活整个课堂。窦老师说,教学时,仅仅是一种感觉,还不够;仅仅写在教案上,也不够。要想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找到一个核心词,即主题,然后走到文字的里面,琢磨琢磨,体会主题的内涵,从而感受文字的生命。这样,语词就带动了全篇,就又有了“真正的生命”。
针对这一话题,在第三篇《语文韵味,不仅仅是感觉》中,窦老师例举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课堂,她讲的是五年级《枫叶如丹》。开场便自咏了一个古文样式的开场白,跟着吟诵了《山行》,接着这位老师又引用了陈毅的“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一下使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引入课堂。接着就是读,可不要小瞧了“读”这个字,在这个“读”里可大有文章。语文的生命在于韵味,那韵味就藏在“读”里,只看我们能不能把它挖掘。直至整节课结束都没能离得了这个“读”,其中教师也频频引用宋玉、曹丕、毛泽东等的名篇名段,更显韵味。
窦老师在本篇评课结尾处写到:让我们一起努力,真正在文字中品出“韵味”来,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在此,我也“拿来”结尾,以示共勉。
第三篇:听窦桂梅课有感
2008年10月1日,中心校临时通知去锦山听课,做课教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并做专题报告。我听后激动不已,没想到,这么有名气的大师,竟然能到我们这不知名的小地方来讲课,真是意想不到的惊喜啊。原来只是听说或者从刊物上看到她的课例。当时已经领略了大师的风采,能这么近距离的听她本人亲自讲课还是头一回。那种惊喜至今记忆犹新。眼前总会浮现出她课堂上迷人的风采。这次窦老师讲授的是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就针对所听窦老师的课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本质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情感之浓。
窦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对学生的引领令人佩服。她处理教材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整堂课,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和安徒生对话,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篇童话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幸福存在于对幸福的追求过程中。而小女孩对苦难的隐忍、对幸福的追求,这正是安徒生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让我们来看看窦老师带着孩子们对这句话的解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看到这个谁字,你的眼前浮现了哪些人?
生:有钱人,贵公子,阔小姐„„
师:这句话与“这一整天,没有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句子意思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么安徒生为什么不这样写?而偏偏那样写?
生:这样写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努力。
生:这样写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淡。
„„
师:读到此处,你反复推敲,就会体会到环境的黑暗,更会体会到社会的冷漠。仔细推敲你还会发现这两个字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读到这里你还仅仅感到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这是怎样的一种寒冷?
生:是由身到心的寒冷。
师:是呀,就这样读,你就会越读越深。
整堂课,窦老师带领学生层层剥笋般地理解课文,引导让孩子们一步步地走进文本深处。整堂课,窦老师用她那柔美的嗓音娓娓道来,带给孩子们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带领孩子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
二、方法之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窦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在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同时,她非常注重对孩子们阅读习惯的培养。其中一个环节的处理,我印象尤为深刻:
师:请你为小女孩的死点上自己心中的标点吧!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生:我以为两个可以都加上感叹号,表示很惊讶。
生:我以为两个都可以加上句号,说明这件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生:我以为前面可加句号,后面加感叹号,说明安徒生在写的时候很愤怒。„„
师:这就是批注,原来批注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不能放过!带着自己的情
感读读这句话。
“谈自己的感受、作批注、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连标点都不放过,我以为,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长此以往的训练,就会大大提升孩子们的独立阅读能力。
三、朗读之重。
在窦老师的课堂中,朗读占了很重要的分量。比如在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句话的时候,孩子们通过一遍遍的朗读,读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社会的黑暗;一遍遍地让孩子们读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孩子们明白了饥饿与寒冷已经让小女孩对自己的美丽漠不关心,读懂了寒冷与饥饿已经将小女孩推向了死亡的边缘;一次次的朗读,不仅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悟了文本,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课虽然听完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我想到了我自己,在上课前,有没有像窦老师一样深入地研读文本呢?预习时要求学生读3遍,读5遍,自己有没有把课文好好读读呢?我们总是在找各种借口忽视自己的备课,也许,我们的学生也就这样找各种借口忽视自己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脸红,反思自己的教学,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会从现在开始努力,至少,我还有梦想。
第四篇: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所以,必须打破低效的平行对话的局限,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关系。-----窦桂梅
谈到评课,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评课人讲得口干舌燥,最终的效果却是无关痛痒,于事无补。学校每学期的教学活动月结束以后,就会分组进行评课。在发言之前我总是要绞尽脑汁的回忆课堂、组织语言,打好稿子,准备发言。到底如何科学、全面地评课,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暑假里,我有幸研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中窦老师针对语文课堂,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诗歌教学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也从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现在就这本书谈几点自己的收获:
一、语文课堂是生命的课堂。
执教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应为学生主动学习、幸福成长着想,两眼不能死死盯着分数,在无休止的“筛选信息”、“修改病句”、“改变句式”中沦落,消耗学生脆弱的语文热情。语文是有生命的,那字字句句的共情使学生与我们以及作者结为一体。语文的韵味能带活整个课堂。教学时,仅仅是一种感觉好、还不够;仅仅写在教案上,也不够。要想办法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找到一个核心词,即主题,然后走进文字里,琢磨琢磨,体会主题的内涵,从而感受文字的生命。这样,语词就带动了全篇,就又有了“真正的生命”。
针对这一话题,在《教学韵味,不仅仅是感觉》中,窦老师举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课堂,五年级《枫叶如丹》。开场便以自咏和引读让学生随着语言的“流”,跟着吟诵了《山行》。陈毅的“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欲浓”,使课堂的“语文味”十足,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引入课堂。接着就是读,不要小瞧了“读”这个字,在读中可大有文章,语文的生命在于韵味,那韵味藏在“读”里,只看我们能不能把它挖掘。直至整节课 都没能离得了这个“读”。如果这样,“枫叶如丹”这个词及其内在的生命,也许就会成为一个符号,进入学生的心中,并播种在他们的心里。我想,这就是窦老师倡导的品出文字中的“韵味”,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吧!
二、好课无痕。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窦老师说,“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导学生探奇览胜,流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意备课的结果。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的设计过程中,总会刻意准备师生对话。何谓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窦老师的观点告诉我们,对话不是简单的“舌头行为”,以一定区别于“灌输式”的教学。我们的教学,通过对话,借助文本,深入探究,然后每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窦老师建议老师必须读书,善于思考,从历史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认识“对话”的意义,必须把对话放在高处,方可一览众山小,带领学生走向光明的人生彼岸。在语文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对语文老师的要求很高,平等,爱,谦虚,信任,希望,批判思维等,这是教师具备对话的必要条件,而且通过师生真正的对话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根据学情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形成课堂智慧;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有力的跟进和推动课堂的行进;通过对学生的挚爱和信任引导启发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表达自己的个性观点。那么,平等的对话,巧妙的提问,师生愉快的合作,都是良好的对话具备的特征。同时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跟随学情接受挑战,在挑战中疏漏、欠缺难免的,教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才有了智慧的生成。好课永远在我们实践的旅程中,在我们苦苦的追求中。
三、有感于教师语言的语文化。
窦老师在这本书中还特别提到班主任语言和语文老师语言的区别:语文老师应该用语文的方式去表达语言。如果在平常琐碎的日子里,语文老师的语言成了成了没完没了的教化语言,严重的话,给学生的感觉就像“婆婆妈妈”的训斥。“语文”本身的语言就会消失殆尽。对照自身检查我觉得对自己有非常大的警示作用。为此,窦老师特别提到被大家忽略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结语等“链条语”的语文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类教学语言时,起码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分清主次,语文性始终起主导作用。
第二,要从学科特点、年级特点、课时特点出发,准确运用语言。第三,语言表达要自然,真实,能感染人。是呀,语言水平的高低,既体现了语文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又体现了一个教师运用语文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阅读这本书,给予了我极大的冲击和启示,语文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作为教师,只有不停止的思考和探索的脚步,才会摸得着语文教学的的门道。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一定要不断地求索,不断地反思自己,以求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教师”这份职业。
第五篇: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9月28日,我们学校一行12人去北重宾馆有幸聆听了中国小语界大师级人物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的课和讲座。尽管那周我们只有那一天休息,尽管很累,但一天下来,所有人都陶醉着、笑着、思考着,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
窦桂梅老师标志性的东北人特有豪爽、率真、幽默的性格,与我们之前所听过的来自南方的特级教师温婉、含蓄的性格完全不同。我们被她独特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所打动。
上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会务组没有给上课学生印全窦老师所需要的课文资料,因此窦老师临时先上了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上,听课的老师和所有的学生完全沉醉在窦老师为我们营造的书的意境中。《我的爸爸叫焦尼》,是一本描写父子之情的绘本,书的题目就是儿子所说的一句话,儿子的这句话和父亲的一句话在书中反复出现,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传递出的却是丰富的情感,耐人寻味的意境。由此,我想到,我们的语文课文大都为读者展示了独特的意境,意境是需要体会的,感悟的。如果在课堂上老师把话说得太开了,引导学生说得太白了,那么这一美的意境也就没有了。要想实现这一效果,必须是在教师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采取最恰当的教学方式。
窦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课堂上引导评价学生的语言也堪称一流,课堂上老师有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当学生有所偏离之时,老师能够巧妙引导,潜移默化渗透。我觉得看一个老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课堂上随机应变巧妙引导、恰当评价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