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时间:2019-05-12 16:5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第一篇: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

林润生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和《晏子使楚》,无疑是两个具有一定典型性并还在产生影响的课例。研究这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课堂实质,以及蕴藏在里面的教学思想,对澄清什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课例的课堂特征

透过娴熟的教学技巧,窦老师的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表现为三个缺失,即教学目标的失度,教学内容的失限,以及语文学习的失底。

(一)教学目标的失度

以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来对照窦老师的课例的教学目标是没有意义的。但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课文特点包括思考练习的编排特点,应该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的标准,也应该是衡量窦老师课堂的依据。此外,以其他有定评的特级教师的同一课的教学目标作为参照作分析比较,应该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窦桂梅、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一览表。

执教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 窦桂梅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

2、有感情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探究灭亡原因。

于永正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圆明园的毁灭和辉煌,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执教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

窦桂梅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晏子辩才中蕴含的审时度势的智慧,体会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与尊严之间的关系。

沈志彬

1、字词句教学目标(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民教育赖编辑在《回归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中尖锐地指出:“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开放以后,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我认为,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也存在教学目标的迷失。课例中教学目标的迷失,不仅表现为三维目标中的工具性目标的迷失,突出了人文性的目标,而且在人文性目标中主要表现为学段意识的迷失。

窦老师的课是以弘扬人文性为己任的,不同学段对人文性的理解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目标是什么呢?课标规定的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它不同于第四学段的目标,更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目标。在窦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例中,不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而是引进课程资源企图穷尽圆明园的辉煌;不是深入文本初步感受圆明园毁灭所带来的惨痛,而是引进课程资源企图深入圆明园的毁灭的具体过程,更难以让人理解的是,还要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假如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士兵,会怎么做。第三学段儿童,不具备当时的历史知识,又如何能进行换位体验?换位得来的体验也是不符合历史的特定环境的。在《晏子使楚》的课例中,不是深入三次对话,初步感受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维护祖国的尊严,初步感受语言的逻辑力量,而是离开文本或只是抓住文本的细枝末节,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然后进行或是过度或是随意的发挥,探讨晏子审时度势的智慧,探讨外交官的能言善辩与国力之间的关系,与国家尊严的关系。这些议题,就是成年人探讨起来也是费时费力的。而这是六年级的课。

(二)教学内容的失限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科融合和目标多元,对此不恰当的理解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语文没了语文味,语文被过度拓展。”语文被过度拓展,其表现是内容的无限扩展。请比较窦老师与于老师教学。

执教教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内容

窦桂梅

1、交流预习课文的感受;

2、理解圆明园的辉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补充圆明园20景名称,重点理解圆明园的占地之大 ;

3、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重点理解火烧圆明园时间之长,毁灭之多,补充雨果的文章。

4、想象:假如你是帝王、大臣、士兵,你会怎么做?

于永正

1、指导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2、交流读后的感受: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3、教师咬文嚼字,讲解圆明园的毁灭;

4、理解圆明园的辉煌,重点理解建筑的辉煌。

5、课堂练笔、交流;

6、指导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请比较窦老师与沈老师 的教学。

执教教师 《晏子使楚》教学内容

窦桂梅

1、给学生讲规矩方圆:

2、初读课文,初知大义;

3、抓住三次对话;了解晏子的辩才;

4、杜撰一个历史学家的评价,抓住三次对话时晏子的神态,引进其他课程资源,体会晏子的审时度势的智慧;

5、杜撰一个外交家的评价,引进其他课程资源,体会一个人的尊严与国力和国家尊严之间的关系。

沈志彬

1、抓“只好”,理脉络;

2、抓“只好”,析推理。引导学生体会到晏子的口才好,表现在反应敏捷,思维严密。对楚王第一次的侮辱,他运用了假言推理,让楚王只好开城门迎接他;第二次他用了典型的三段式,讥讽了楚国的无人才,楚王只好陪着笑;第三次运用了类比推理,说明楚国是出盗贼的地方,楚王只好陪着笑。

3、抓“只好”,究因果。

一个课时四十分钟,两个课时,也只有那么八十分钟。即使是八十分钟,教学容量也是有限的。在八十分钟里可以做什么事呢?据研究,普通人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60-190字,老师的讲课,应该会稍低于这个速度吧;成年人书写的一般速度是每分钟20-30字,对小学生作文课标的要求是40分钟不少于400字;成年人的思维速度是每分钟400-600字;阅读速度呢,课标的要求是每分钟300字左右。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事更是有限的。根据常识对照两个课例,哪个课例的教学内容合适,哪个课例的教学内容是没有限度的扩张,是不言而喻的。教学内容的失限,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语文学习的失底

“ 语文是一刻也离不开文本的。不管语文是向生活开放还是向活生生的人开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成,教学意义的产生和丰富都只有通过师生与文本的细节的深入对话来实现。”

语文学习的失底,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扣紧教科书文本学习,没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我们来看看《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怎么失底的。

一是识字和写字的忽视,两课均是完整课;均没有识字写字教学的痕迹。二是词句教学的不到位,如,《圆明园的毁灭》文中,表现圆明园辉煌的“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珑剔剔透”“ 瑰宝”“精华 ”等词语是要理解的,表现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 “闯、统统掠走、搬运、任意破坏、毁掉”等也是要理解的,还要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但在教学中,却少见这些词语教学的环节。三是思维、想象训练的不到位,如,《晏子使楚》的教学,抓住三次答话,深入答话内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教材特点所决定的,可惜的是在课例中未得到体现;又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二三自然段写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想象,也是课文特点所赋予的教学任务,可惜的是,课例中仍未得到体现。

二、课例的课堂本质

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但打着人文性旗号的满堂灌却未引起警惕。窦老师的两个课例中,就体现了满堂灌和教师牵引课堂。一是过度的预习,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雨果的信》(1300多字),还要自己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晏子使楚》课前,学生除了预习课文,还要阅读教师提供的《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三个文言句子》等三则材料。二是教科书文本的过度解读,因为对人文性的挖掘在学生的认识水平之外,老师只能步步牵引,学生亦步亦趋。三是课外课程资源的喧宾夺主,在一些主要教学环节中,很难分清哪是教科书文本的解读,哪是用来帮助解读教科书文本的其他课程资源。

“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人民教育》赖编辑的忠告应该牢记。

三、课例的教学思想溯源

课例中的失误,源于浮躁心理。为生命奠基,应该是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立足发挥教师的作用,固本强基,然后才是发展,才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假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去争取眼球,去取得轰动效应,是对新课程的不负责任,是浮躁心理的表现。

我们敬重窦老师的执着和探索精神,佩服她的才气。我们针对的是某种现象。本着对新课程负责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坦率地表明了我们对窦老师两个课例的态度。

第二篇:窦桂梅老师课评

熔铸在儿童心中的审美

——窦桂梅“名家名篇”教学评析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陈琳

内容摘要:本文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经典课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名家名篇‚文本特点‛‚教学内容‛‚课程价值‛的探索与追求分析,指出‚名家名篇‛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功能定位。从而引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文本教学的深入思考。关键词:窦桂梅 文学课 审美追求

特级教师窦桂梅近年来执教过名著(名篇)导读课,如《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她在进行这类经典文学作品选文教学时,始终把“文学教育”、“文学审美”作为明确的教学目的。她不是在教课文,而是将审美思想投入其中,引导学生品味文学性文本语言、意象、意境之美,力求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下面就以窦桂梅老师《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堂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她的名家名篇教学在“文本特点”“教学内容”“课程价值”等方面所作的探索与追求。

进行名家名篇教学,首先要明确名家名篇文本的特点。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至少有超过三分之一(有的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有一半甚至更多)的选文是“名家名篇”。所谓名家名篇,指的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富有丰厚审美价值的文学性文本。对这一类文本价值功能的认识和把握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教材选文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章文本,又称实用文。还有一类是文学文本。对文章类文本,我们不需要过于咬文嚼字,深挖细琢。因为这一类文本,主要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教授传递信息的方法,只要通过对文章写作形式(特点)的把握,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内容,就可以说掌握了文本的教育价值。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记叙类、说明类文本就属于文章类文本。在教授这一类文本时,主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一定阅读方法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尤其培养捕捉信息、推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但文学文本却体现出较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文学作品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和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体系,情感的抒发表现得较为独特。

文学文本的语言与文章文本的语言,其能指和所指各有不同。现代语言奠基者索绪尔指出,语言单位是由音响形象和概念两项要素联合构成,前者叫作能指,后者叫做所指。一般来说,文章文本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含义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进而导致作品意义的不可随意改变性(1);而“在文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不只是概念,而且往往重点不在概念,而在意象和意味”(2)。

文学文本承载着审美教育的功能,它能从多方面赋予阅读者情感、思想、语言等的审美价值。教师用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对学生渗透、启迪和熏陶。使学生在和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文学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学作品的审美。在教学这一类文本时,要切忌讲成“读后感”,也不可单纯变成学生的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

窦老师在进行名家名篇教学时,将选文与原文对比、对照着读,这体现出对文学文本的尊重、对文学语言的敬畏。我国语文课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名家名篇选文基本上很少有原文呈现的,经过编辑删改的文本大多已经“面目全非”,这本身就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较为严重问题之一,也是令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深感困惑和困难的。经过编辑改动或删节的文本,配以结合课文内容编排的课后练习题,编者的思图充分显现,却几乎看不出原文的价值。如果这样,真让人怀疑,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些经典选文。

不可否认,经过编辑删改的文字是“简练”“规整”了,可蕴藏在文学语言背后的鲜活生命力也枯萎了。老舍先生《趵突泉的欣赏》(选入教材为《趵突泉》)的内涵本来是借趵突泉的“自然生命伟力”来唤醒和激发国民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猫》是通过作家眼中猫的各种“生命形态”来赞美率真、率性、自然、个性的生命形式,从而对这样鲜活、鲜明的生命表达由衷的赞美,并对即将到来的机械化时代必将造成生命力的衰萎表达了隐忧······但经过编辑对前后文的删改,却变成了写景、状物的文章。这样一些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失去了原生价值。这也是我们的文学文本教学,很难真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原因。

正像有观点认为的:“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的顽症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有日益扩散之势。无效分析已成为制约语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则是检验语文教师是否优秀的试金石。有效分析的美妙在于:既展示独特的视角,给予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的深刻启示,引发思维的震荡,同时分析文章本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3)由于很多教师在解读文学文本时,没有很好地把握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因而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学文本的审美内容。

面对这样的现状,窦桂梅老师就成了一位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选文恢复其本来面目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她在教学中采取“名著导读”(《三打白骨精》)、“名篇导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方式,从教材选文出发,最终回到对原著(文)的品读、导读,达到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目的。而对文本原著(文)的尊重,也体现出对文本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创作规律的尊重,由此展开的教学,也才是符合文本特征的合理的教学。

文学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只有深入走进文本,深入体验“咬文嚼字”的丰富意蕴,品味文本情感创设中的情感空间,分析人物语言、心理、动作背后的形象特征······才能真正把握这一类文本的审美内涵。

为了达到对文学文本的深刻感悟,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遵循了文本对照的教学内容选取方法,采取了“文本细读”的教学内容。

文章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差异,还在于文体形式的不同,而文体正体现出语言呈现方式和表达功能、效果的不同。因此窦老师在授课中突出强化了文体意识。如在《三打白骨精》教学中,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引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发展中突出人物形象刻画。在《丑小鸭》教学中,强化童话的特点,从小鸭的出生、成长、童年、飞翔展开对小鸭“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的苦难生命历程的探寻,从童话语言特点入手体会童话文本的艺术特点。

强化文体意识,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文体知识,这是因为小学时期的教学以感性认识为主,强化文体意识正是为了让学生感性认识文本的文学性。尊重文本的独特性,这既体现出对文体形式和文本内容统一的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又是解读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的“常识”。任何一篇作品,都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在对文学文本整体和局部的感知、感悟中,窦老师采取了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方法。

有关文本细读的理论在这里不赘述,对“文本”“文学文本”“读”“细读”等也不再做名词解释,文本细读,古今中外文学批评和鉴赏中,众多的风格和范式这里也不必详谈。但对文本细读,其基本的共识和方法,这里有必要加以说明。首先,文本细读中的“文本”主要指文学文本,这是由于文学文本的特殊品行决定的。其次,文本细读中,主要要围绕词义、语境、文学语言的内在美与形式美等,来进行感悟和解读。

在强化文本问题意识、突出文本文学特征的具体细读过程中,窦桂梅老师的名著(篇)导读课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

这是文本细读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对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汪曾祺先生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文中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蓄就越丰富。”汪曾祺先生指出语言具有四性:语言的内容性,语言的文化性,语言的暗示性,语言的流动性。

学者指出:“文本细读的第一步是识文断句,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句子地往前看过去;如果是听别人诵读,也是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地挺过去。‛(4)

窦桂梅老师在文学文本教学中,正是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来分析文学语言的韵外之致。她在《走向高贵的课堂》一文中,对自己执教《丑小鸭》一课,谈了备课思路和体会。说明执教本文就是要注意“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引导学生发现安徒生童话语言本身的密码,导读《丑小鸭》原译文,体会安徒生语言的诗意、幽默、丰富和含蓄等特点“;再”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将《丑小鸭》原译文种的部分语言与《我生命的童话故事》中的部分语言对照,发现语言背后的密码”。

同样,在《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通过破译文本的语言密码,引领学生体验文学文本的深刻内涵。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窦老师让学生在“她死了”这句话后加标点,通过不同标点,体验作者创作时可能拥有的不同情感和情境,达到深度解读文本、深化情感体验的目的。在教学中,窦老师经常告诉孩子们:“原来,就这样的一句话,因为一个词语的添加,感受就大大不同,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放过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这种“一词、一字甚至一标点不肯放松的严谨”正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素养。

2. 创设情境、深化意境

作家萧红说过:“一件艺术品,必须要和作者的情感熟悉,甚至达到思恋的关系。”史铁生在散文《想念地坛》中写道:“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佛洛伊德说:“一件艺术品,它可以追踪到精神生活中的那些纠结,我们将这种纠结称为情结。”(《创作家与白日梦》)可见,作家的创作是对人类灵魂世界的终极关怀;名家名篇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拥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的美感。

既然文学文本具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在艺术表现上又要“含蓄”“深沉”“丰富”······那么作家往往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控。窦桂梅老师正是通过引导对文本情境的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的。

作为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一篇经典文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世界童话历史上具有永恒的魅力。多少代人对那个在圣诞之夜冻死在墙角的小女孩给予了无限的悲悯和同情。二百多年前诞生在西方作家笔下的这一经典童话文本,在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孩子眼里,究竟应该演绎出一个怎样的故事?又怎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窦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第一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对三句话的咀嚼中,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创设的情境。然后又引导学生细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通过对“谁”的情感体验来启发学生,想象在小女孩眼前出现的各种人,没有一个带给小女孩温暖,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中水到渠成地使学生“体会到环境的黑暗,更会体会到社会的冷漠”。接着窦老师饱含深情地说道:“仔细推敲你还会发现这两个字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读到这里你还仅仅感到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这是怎样的一种寒冷?”此后,又通过“火柴”“小女孩”“托鞋”“摇篮”等一系列文学意象的对比关照来创设情境,深化文本的情感内涵。在《丑小鸭》中,窦桂梅老师同样对“丑小鸭”的生存困境,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深切体验“小鸭”的内心情感。这种通过情境创设把握文本情感基调的文本细读方法,正是文学课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

3. 聚焦文化、深化主题

窦桂梅老师在对文学文本的品读过程中,能够从文本的文化背景出发,结合文本作家生平,提炼出文本文化主题,在对文本的层层深入解读中,带领学生深化对“文本主题内涵”的认识,品味语言文字的永恒魅力。

“主题教学”是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立的思想。“主题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本质地认识到文本价值,让课堂聚集最大的能量,即追求教学的“强度”和“密度”,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并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建构。

对一个文本的充分感悟和解读应该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应该充分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空间。所谓“文化空间”,指的就是在感悟、领会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本传达的“文化信息”,以此开拓出较为开阔的认知领域,让学生获得对“文学”“文化”的多重感悟,提高他们对文本的阐释和鉴赏能力。当然这对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的厚度和思想认识的高度,要求是相当高的。而能否做到这一点正是决定一个教师语文素养高下的关键。

对文学文本来说,主题教学更显其优势。文学文本的主题表现得隐晦、含蓄、曲折和复杂,它需要我们在阅读当中细细品味,耐心咂摸,品词、品句,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内涵。

窦桂梅老师在《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分别用“向善”“高贵”“隐忍”对文本作了文化主题观照。窦老师将《丑小鸭》主题定为“高贵”,并对“高贵”作了诗意、含蓄、丰富的解读——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这14个字中的每一个语词,如‘苦难’‘梦想’等,都是通过对小鸭不同阶段的解读,结合相关文本的逐一呈现,最后串联起构成这句话,‘高贵’这棵巨树由此巍然屹立”(窦桂梅《走向高贵的课堂》)。窦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通过对安徒生生平和创作的研究,认识到:作为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作家,他的童话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体现了基督教“隐忍”的思想。窦老师把原文有而教材选文中删去的描写——小女孩死后的一句话“她和上帝在一起”找了回来,而正是有了这一句,才使得文本完整,更能够体现安徒生借卖火柴的小女孩所表达的生前“受苦”“忍受”,死后被上帝“救赎”上“天堂“获得“幸福”的思想内涵。

这一基督教文化主题的呈现,使得这篇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童话作品拥有了超越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精神,使人们在对小女孩不幸命运悲悯的同时,更对彼岸的理想世界充满向往和憧憬。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肤浅地解读文本,而是对经典文学文本作了纯正的文学性解读。

窦桂梅老师的文学文本解读中的“文化主题”阐释,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文学语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这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水平,都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当前,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入思考语文课程的性质。文本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课程本质内涵的桥梁和媒介。对文本功能的认识,理应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目前,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甚至很多时候,很多语文学科的专职教师,还把语文教育仅仅理解为机械的训练,而没有想到语文与社会、语文与自然、语文与人生、语文与文化的多重联系。可以说,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过于狭隘和片面,是造成学生缺乏文学鉴赏基本素养的主要原因。窦老师选取名著(篇)选文教学,就是她看中这一类文本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鉴赏能力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文学阅读能力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分析。这一方面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学素养缺乏,另一方面更说明目前的教育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能领悟语文教育的真谛。

《北京晚报》2006年7月29日“文化新闻”栏目:《读图时代造就表层化读者——写渑呼吁读经典为成长充值》一文指出: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伴着麦当劳、星巴克、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长大的孩子们,在日益功利、浮躁、忙碌的当下,文学经典正远离人们视线。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我害怕读图时代的到来,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匆忙、快速的消费时代,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大批浅薄、没有耐心的读者,完全没有耐心读经典。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音乐,我们的眼睛无法欣赏凡〃高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文学经典培养的是一代有趣味、有诗意的中国人,但这一切在慢慢失去。

语文是文学的根本,对语言失去敬畏,折射出文学的地位和质量正在下滑。要想做“有文化、有情趣”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提高审美品位。通过文学文本的解读,给孩子一双“慧眼”,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样的,学会文学作品中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心中拥有对理想世界的永恒向往和追求,才有可能实现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担负着塑造民族灵魂、建设精神家园的巨任,因此它也是我们终身享用的文化资源”的课程目标。

王富仁先生指出:

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应当回到人与语文的关系中来思考,回到语文教学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中来思考‛。‚它不是否认语文的工具性,而是要把这个工具教导能自由使用它,并为人的精神发展服务的‘人’的手里‛(《当前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依据》),应当思考‚语文与人‛‚语文与文化‛‚语文与精神‛‚语文与社会‛等问题。

窦老师曾以《丑小鸭》教学为例,对自己如此花费心思从童话语言、文化主题等解读经典文学文本作了注脚式说明:

也许有人会说,课,有必要这么复杂吗?备课有必要这么细化吗?但我们务必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面对的是一篇什么样的文本!我们害怕亵渎了经典,我们宁可花这么大的功夫,来尽可能距离经典和大师近些,再近些。

也许还有人对这样的文学文本教学方式产生质疑:小学生是否能读得“懂”这样的文学文本?其实这并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人的语文素养是用一生来形成的。鲁迅先生指出文学作品“有远功而非实用”。今天我们让孩子接触文学大家、语言大师的经典篇目,目的就是通过日常语文教学,通过对名著(篇)的文学性解读,让孩子早一点接触作家的经典文本;通过回归经典,让经典承载的精神文化成果,能成为孩子成长阶段最充分、最丰富的养分。经典文学文本以其“深刻的思想、高雅的审美、丰富的情感、华美的文采”让我们感受到“真”“善”“美”,它是值得我们终生享用的文化资源。要让学生通过经典文本而热爱本民族,乃至世界的语言和精神文化,语文教师就应担当起语言、文化传承者和建设者的责任。

窦桂梅老师的“文学课”以开放大气的语文课堂,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窦桂梅老师的“文学课”能够让学生“心怀虔诚,走进文学文本”,“点燃激情,拥合名篇内涵”,“咀嚼文字,感悟生命世界”,“升华情感,照亮人生之路”。

注释:

(1)蒋济水《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4)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三篇:评窦桂梅课

评窦桂梅上课特色

——听《我爸爸》、《我的爸爸叫焦尼》有感

窦桂梅老师的课,就是小心的呵护,培育孩子的精神成长,始终以其丰富的人文情怀贯穿于每一堂教学之中。她的课堂,吸引我们的不是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也不是她丰厚的语文功底,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又是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她的课堂忠实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立基于所身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人心,从心灵的最底层启发学生的心智,正如窦桂梅老师自己所说的“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孩子们学语文的,我更是用语文教人的。”下面从《我爸爸》和《我的爸爸叫焦尼》两堂课谈窦桂梅老师的上课特色。

一、教学语言情感化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是对于老师,尤其是情感化的语言对于语文老师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语言所带有的强烈的感染性将渗透整节课堂,让教室充满一种理想的学习气氛,进而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窦桂梅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强调,而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最朴实无华的词汇和最

简单形式的表达,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带动他们的深层情感。例如,《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一课堂中,窦老师没有引用崔京浩的歌曲《父亲》、朱自清的文章《背影》以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这种惯常的导入艺术,而恰恰是用“我们常常会想到母爱,但今天,在脑海里搜索的,是对父亲的感受。或许是快乐,或许是伤感,又或许是。。。。心灵最深处的感动”,这样一小段简短的话语加之窦老师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不自觉的进入了父亲的世界。然后,窦老师配之以柔和平静的音乐开始朗读课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叙述、描绘、摹拟等语气语调的处理,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她读出了现场感,读出了生命感。字字情真意切,句句饱含深情,令同学们边看课件画面边沉浸倾听,犹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变成了小狄姆,感受着与爸爸之间的丝丝情意。

二、解读文本丰富化

窦桂梅老师的博客中有这样一段话:“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尺度,无外乎就是解读教材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师要有‘慧眼’,能够正确把握作品真正动人、具有感染力、值得让学生反复品味的地方。这慧眼体现在解读教材上。”挖掘文本所潜藏的多样内涵,将文本解读实现最大限度的多元化,这是每一个老师应该力求做到的一点。在这方面,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无论是《我爸爸》,还是《我的爸爸叫焦尼》,窦老师都从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图形等多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解读。

《我爸爸》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塑造爸爸的伟大形象来增进父子

之间的深情。如果是我们教授这篇课文,我们可能把握到的仅仅是这一点,然后大肆的渲染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爱。然而,窦老师在把握上述思想内涵之外,还抓住了这个绘本每个画面的小细节。如第一页在爸爸右上方的太阳,解读出爸爸在孩子们的心中像永不落的太阳给予他们力量,突出了爸爸的地位;再如,在解读出此绘本的人文情怀的同时,注意了“。。。也。。。”、“像。。。一样。。。”的语法积累。同一个文本,不同方面的解读构成了丰富的层次性,将作者的表达意图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

《我的爸爸叫焦尼》这堂课中,窦桂梅同样在引导同学们读完全文,解读出父子的依依不舍之情之后,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幅画面,寻找语言之外的会意点。然后带领同学们找出了狄姆一家围巾颜色的独特及其象征的寓意,发现了以灰为主的稍带悲凉的色调,还找出了最后一幅图的圆形代表的美好向往。窦老师,不局限于文字传达出来的丝丝情意,还从色调、构图、会意物、人物形态等多方面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文本的意义生成丰富化。

三、讲课模式的多样化。

对比《我爸爸》和《我的爸爸叫焦尼》,可以看出窦桂梅老师在面对不同的授课群体时,讲课风格迥然不同。

《我爸爸》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同学,窦老师在整个课堂营造了一种比较活跃的气氛,并且以其自身的热情带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甚至结合讲课内容掺杂表演的成分。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讲到“还常常逗我哈哈大笑”这一页时,窦老师在有多名听课老师的情况下,毫无

顾忌的给孩子们扮鬼脸的情景。这种童化的举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多么的亲切,与不苟言笑相比,无形中拉近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只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顺应孩子的心理年龄,考虑他们的接受程度,孩子才会喜欢老师,认可老师,才会进一步的信任老师,与老师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比之下,《我的爸爸叫焦尼》这堂课面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理解力还是感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窦老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时候,采用启迪感悟的方式,让孩子们沉浸于狄姆与爸爸那种浓浓的亲情之中,慢慢体会父子之间那种恋恋不舍的情景,进而引导孩子联想实际生活,联想自己的爸爸。整节课,平静而舒缓,没有快乐的语言,没有畅快的心情,满满承载的,是深沉的父爱,是充满真情的语言,是学生心灵最深层的感悟。

四、会感恩,谢谢学生。

窦桂梅老师的课所具有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她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谢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对于老师的感谢之词,却很少有老师去感谢自己的学生。当然,对于传授给自己知识的老师说声谢谢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殊不知,当学生表现出色时,老师对他们说的一句“谢谢”远远比家长和朋友的夸奖更能鼓舞他们,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成长。在这句谢谢中,学生得到的是尊重,是自我价值的肯定,更是老师对于他们的感恩。窦老师正是凭借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特色才不会流于大众教学,才能使其语文教学由内而外的散发一种人文关怀,也验证了她“用语文

教人”的理念。作为教育界的“一枝梅”,窦老师的教学特色所带来的影响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第四篇:读《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读《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国家的经济投入和领导的重视, 但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教师。现在的教师任重而道远。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 做一名教师不容易, 做一个好教师更不容易。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 还要有精湛的教学水平。不仅要懂得教学理论, 还要积极投入教学实践,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不断充实自己, 不断超越自我。我深深感到一天不学习, 思想就会跟不上趟, 话不知怎样说, 课 不知怎样上。学习、学习、再学习, 就成了我们生活必需, 工作必需, 生存所需。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是我们的一面旗帜。她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 深刻反思, 追求完美的精神给我们以振奋, 以鼓舞, 催人向上。

几年中她读了近百万字的书籍, 写了上百万的读书笔记, 出版了多本专著, 她为教师写下的听课反馈意见, 篇篇都是一首抒情的歌, 打动着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很高兴,这段时间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从书题就可以感受到, 这本书有其独特的新意, 是教师的好帮手, 是一名不可缺少的贴身医生。书中有对其他教师上课的很好的评议。我觉得它对我们一线教师很实在, 真的是一把梳理课堂的好书。教我们要学会反思, 反思是我们进步的起点。

一、教我们学会钻研教材, 抓住每一课的真谛, 书中一篇“听《三袋麦子》”,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我们有的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 过多地重视形式而忽略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形式虽然很丰富, 演、读、猜, 一应俱全, 学生也很开心, 但课后学生并没有对所学知识掌握多少, 应有的感动和体验没有产生, 教学效果反为花哨的形式所累。因为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 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把握住书本的关键点, 没有抓住这节课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 所以教学效果无法兑现。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应变”与“调控”能力

书中一篇听《三打白骨精有感》告诉我们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同,课堂的信息反馈也常常会因人而异,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机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能力。学会急刹车,积极能动的适应千变万化得学生,机敏地、富有成效地调控课堂,才能拥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追求完美, 不断超越自我, 学无止境。

此书篇篇都富有个性的话语, 独特鲜活的思想, 读后让人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 没有比上一节好课, 得到学生的爱戴, 家长的欢迎更让人满足的了。窦老师在她从事教学的日日夜夜里, 永远在学习, 学习, 读书, 读书, 进取、拚搏。读过她的每本书后, 都会有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 都能感受到一种极大的鼓舞。

第五篇:《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

下载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窦桂梅老师的两个课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以前,对窦桂梅老师了解的并不多,只知道是小语界的一颗明星,清华附属学校的业务校长,《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寒假,买来窦老师的《听窦桂梅老师评......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张梦瑾 窦桂梅老师,说来并不陌生,早先因为备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便与她结缘,校长推荐研学窦桂梅老师的阅读教学法,于是便开始了在网上拼拼凑凑......

    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5篇

    寒假值班,去办公室取自己的听课记录时,无意中从自己的书桌上看到一摞书(可能是没有找到主人的学校赠书一股脑放我桌子上了)。一本本浏览了一下,发现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不知道......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真正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所以,必须打破低效的平行对话的局限,在更广阔、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内,建立志同道合的‘引领’......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书心得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书心得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这本书是教师节学校所赠送的图书,自从读了它让我感受颇深, 窦老师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这五门学科的评课让我对......

    读《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5篇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评课,因为在这之前,先得知道如何上好语文课。虽然工作多年,但是对语文课还是没有清晰的思路,拿到一篇课文......

    窦桂梅评课稿(共5则范文)

    读《听窦桂梅老师评课》有感快乐的暑假到了,我有幸拜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同样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我被窦桂梅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潜心钻研的学习方式深深感染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