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1)朗读.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方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朗读法
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第二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本课的设计思路可以顺着伯牙的琴声,紧扣“绝弦”主线,按照读懂内容---读知音;相遇相知---品知音;知音之死---悟知音的思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回环往复读中感悟知音真谛。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以及导读活动,体会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和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4.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以及导读活动,体会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和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
由于小学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初步让学生了解大意,感悟知音深情,通过层层深入、有
梯度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本文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媚世俗的言说。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知音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国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
教师:制作课文内容要点的演示课件、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简单了解哪些学生有音乐方面的特长,简单谈谈个人对音乐的理解。
2、播放《牧童短笛》《梁祝》《渔舟唱晚》《赛马》四段音乐,学生用心倾听,谈听音乐后的感受,说一说眼前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播放音乐,想象画面,让学生亲身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学生谈后教师简单总结:
一段《牧童短笛》为我们展现的是牧童吹笛放牛的快乐情景,《梁祝》为我们讲述的是梁祝化蝶的凄美故事,《渔舟唱晚》带给我们的是夕阳西下渔船归来时那温馨美丽的画画,《赛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茫茫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景像。
生活中,音乐就是用它独特的方式为我们讲述着动人的故事,描绘着美好的画面。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理解题目,明确绝弦的意思,明确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2、了解人物,说一说伯牙是谁?子期又是何许人也,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他的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人们誉为“琴仙”。《荀子 劝学篇》有这样的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思是说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都停止了吃草,抬起头来听他的琴声。可见伯牙的琴艺是何等高超。
子期是一个樵夫,课文里有一个字告诉我们钟子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猜一猜,哪个字?(死。皇上死了用崩,有爵位的人死了叫薨,将军元帅死了叫陨,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死了才直接说死。)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介绍感受二人社会地位的悬殊,进而产生疑问,为体会二人深厚的感情做铺垫。]
3、现在你有问题要问吗?伯牙作为一代琴仙,是一个视音乐如生命的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樵夫断绝琴弦,一生不再弹琴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
三、通读全文,理解词句。
1、自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指读。
3、、理解词句的意思。
示句,解义,指导断句,指导朗读,指导重点词句的理解。
4、逐句理解后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进而理解全文的意思,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5、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会读得更准确,也更有古文的味道。]
四、重点深究,体会情感。
1、体会伯牙的善鼓琴,钟子期的善听。
课文中哪些语句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示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谈体会。
2、引读:
伯牙的琴声真是有意境啊!当他心里想着高山并弹奏出那高大巍峨形象的时候,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当他心里想着流水并弹奏出那奔腾汹涌形象的时候,钟子期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3、伯牙心中想到的画面都能通过琴声表达,伯牙心中所想的仅仅是高山流水的风景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伯牙高尚的情操已经琴声中悠远的意境。] 伯牙还能将自己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寓于琴声之中,他的琴
技可谓出神入化,这正是“善鼓琴”。(板书)
4、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眼前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仅仅看到壮美的景色吗?
引读:
当子期透过琴声看到高山流水的壮美画面时,他不禁称赞道……当子期透过琴声感受到伯牙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时,他忍不住赞叹道……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欣赏水平如此高超,正是“善听”呀!(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是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集中体现,通过引读的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伯牙琴声的高妙,子期欣赏水平的高超。]
5、想象延伸,伯牙还会在乐曲中表现什么?子期又会如何称赞呢?
学生仿照课文,续写内容: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志在……
生写后交流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展体会伯牙琴声中的丰富内容,进一步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6、合作朗读,感受音乐让伯牙子期二人产生的心灵共鸣![设计意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知音相聚的融洽。]
7、体会子期与其他音乐欣赏者的不同。
伯牙被称为琴仙,无数的人称赞他,为什么他独独觉得子期是知音呢?别人会如何称赞?
引读:
伯牙听了太多泛泛的不着边际的赞美,这些人根本不明白他的心意,他心中最渴望的是什么?现在伯牙终于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该多么高兴和欣慰呀!读……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子期能听懂得,伯牙的心意只有子期能理解,这才是知音呀,读……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反复诵读,感受知音的情谊。]
8、配乐朗读,感受知音欢聚时的欢乐融洽。
9、由知音欢聚过渡到子期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佳节再到这里鼓琴听乐,一诉心声。第二年,伯牙如期而至,他多么盼望着见到自己的知音为他弹奏乐曲呀!可是,他等来的却是“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0、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伯牙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
[设计意图:体会一个视音乐如生命的人对音乐的放弃] 现在你能解答我们最初的疑问了吗?伯牙为什么为了一个樵夫终身放弃了弹琴?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感受人物纯真的友情,高尚的情操,]
11、体会着伯牙的痛苦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2、理解知音的含义。
你知道知音的含意了吗?知音就是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呀!
13、引读:
伯牙觉得自己再也遇不到子期一样的知音了,这是一份怎样的悲痛呀!读……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以前无人理解他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呢?读……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破琴绝弦,这是一份怎样的毅然决然呀!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出示伯牙悼念子期的短歌,师范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伯牙的悼念诗文,真切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苦心情,理解他破琴绝弦的悲壮。]
2、带着心中的感动背诵《伯牙绝弦》。齐背。
[设计意图:学生整节课都在反复诵读课文,内容早已熟记于胸,且每次诵读都感情真挚,最后的背诵自然是水到渠成。]
2、结课。
是音乐成就了伯牙与子期这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音乐的魅力就是如此巨大!生活中,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更是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以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结课,引导学生将学习由课上延伸到课下,既从课文中,也从生活感受艺术的魅力。]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
最新版
伯牙绝弦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2017.3.1 最新版
兮若江河!”)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2017.3.1 最新版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习朗读)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一生又读,声音低缓)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2017.3.1 最新版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2017.3.1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
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正是源于艺术的魅力,因为有着对艺术共同的理解和追求,他们才会成为相知相惜的知己。
学情分析: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
2、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的思想感情。
5、通过学习文章,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学生准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1、同学们,老师这儿有张图片,你看,有趣吗?这两只小猪可能会互相说些什么?谁来说说?(你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多有趣的一番场景啊!)
还有一张(清晨森林图),有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到什么?(鸟声、清新的风、舒畅的心情……)多美的一番景象啊!老师这儿有两段音乐,如果让你给这幅图配上音乐,你会选择哪一段呢?认真倾听,这是第一段《牧童琼斯》,这是第二段(《清晨》)。你认为哪段音乐最合适?为什么?(同意吗?你的艺术鉴赏力真高!)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优美的音乐呢!想听吗?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排箫》)(你的想象充满了奇幻色彩,太精彩了!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画面啊,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是啊,不管是一幅画,还是一首曲,都能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修改理由:为后边揭示本组的人文专题作铺垫。)
2、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语:放开声音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aabc、描写自然景象)
比赛: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试着背背这些词语,比一比谁记得最多。展示评价(真不错;掌声鼓励;更胜一筹)看到这些词语,脑海中也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课前交流时间过长,修改后的课前交流直接从导语入手。这样更能够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课前我们就交流到这里,请大家做好上课的准备,把语文书和预习本放在桌角,拿出一只钢笔来放在桌子上。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组课文。请大家打开书翻到136页,放开声音读一读单元导语,通过读导语你知道了什么?(主题,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强调弦的读音,齐读)
1、对于伯牙,你有哪些了解?(指名说,师补充)
伯牙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琴师,在荀子《劝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说的是,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也停下吃草抬起头来静静的倾听。可见伯牙的琴技十分高超,人们称他为:琴仙。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赞美他的琴声,但他认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的音乐,真正读懂他的情怀。他是多么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琴声,读懂他的心声啊。
2、绝弦的绝,什么意思?你是从哪知道的?(结合注释来理解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3、伯牙绝弦意味着什么?(从此再也不弹琴了)课文中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出示句子:“子期死……终身不复鼓。”指名读,你有什么疑问吗? 是啊,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
1、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古文,读古文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断句;语断气连)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古文,我们学过哪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修改理由: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过渡,将旧知运用到学习当中,体现了知识能力的运用。)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想来读读?指名读
(1)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两句话他读的特别好,而且两句话的句式也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出示句子: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读第一句。兮变红,解释:兮,在古代汉语中是个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在这要稍做停顿。这句话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断而气连。范读,再指名读第一句(相机多找几人读)第二句,谁来读。指名读第二句。齐读两句话。
(2)这篇课文,有个地方不太好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指名读)
解释“谓”:以为、认为,世:世上,连起来解释就是: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
读这句话时,要注意在这几个地方停顿。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先同桌互读,再指名反复读,再齐读)
小结:读古文的时候,明白了句子的意思,就能准确停顿,读好古文。
3、句子我们会读了,课文一定能读的更好,谁想再来读一读(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
三、学文
1、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古文,还记得吗?《杨氏之子》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古文的方法?
小结: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查找工具书的相关资料等。都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此处删掉)
现在,就请大家结合我们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课文读懂,用自己的话试着解释一下每句话的意思。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比如《古代汉语词典》。(修改理由:教学古文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适当地给学生推荐学习工具,更能提高学习目标的落实效度,授之以渔。)
2、课文你读懂了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叙述,评价:初读了课文你就能大致的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真不简单。
学习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指名读,解释)
(伯牙仅仅是会弹琴喜欢弹琴吗?很擅长弹琴)你从哪看出伯牙很擅长弹琴,琴弹的非常好?“善”变红:善在这里就是擅长的意思(出示:善:擅长)那么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擅长弹琴。钟子期善听,就是——钟子期很擅长欣赏、鉴赏琴声。
这里用了善,课文中哪里还用到了善这个字? 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出示:善:好,妙)看看这两处善,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在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同。
3、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读,你从哪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能读读相关的语句吗?)
(1)出示:“伯牙鼓琴……必得之。”这段话你读懂了吗?(自读,体会体会,指名说)
预设:学生将峨峨与洋洋解释的较好,结合发言追问:哪里写出了高山的巍峨高大?(解释:峨峨,请你把这个词的意思再给大家讲讲:用来形容山的巍峨高大)“善哉……泰山。”什么意思?指名解释。
这段话中还提到了江河,哪里写出了江河的广阔?(指名追问回答洋洋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谁来讲讲,指名解释。)
预设:学生解释的不清晰:有个地方他没解释清楚,峨峨什么意思?解释词,再解释句子(过程同上)
(2)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
同学们读一读这两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第一组句子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而且表达的情感上感觉也更为强烈,是在由衷地发出内心的赞叹。)
小结:这样的句式更能表达出子期对伯牙那种由衷的赞叹,同学们,我们还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在表达效果上也是不同的。(修改理由:通过句式的对比,体现文意兼得的训练重点。)
(3)伯牙想到了高山,想到了流水,你从哪个字看出他想到了这些?(两个“志”变红)志:就是想到的意思,志在高山:就是——想到了高山,志在流水,就是——想到了流水。
文中还有个字,和志的意思一样也表示想到,你找到了吗?(念:变红)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先理解必:一定,之:伯牙想到的)再理解句子。
小结:大家看,志和念都是想到的意思,在古文中,同样的内涵可以有不同的表达。这就是古文的特点。
谁能再连起来说说这段话的意思?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伯牙善鼓,子期善听。)(你感受到了他们对艺术共同的理解!)
4、体会善鼓、善听
(1)渲染:当伯牙想到了高山,就能用琴声表现出高山的巍峨;当伯牙想到流水,就能用琴声表现江河的浩瀚;当伯牙想到草原,就能用琴声表现草原的——(广阔);当伯牙想到明月,就能用琴声表现明月的——(皎洁)
想到什么,就能用琴声表现什么,这就是——善鼓。(板书)
(2)当伯牙用琴声表现高山时,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赞叹道(指名读,指导读出赞叹、陶醉、敬仰、兴奋、激动等不同情感)当伯牙用琴声表现流水时,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会赞叹道(指名读,指导读出赞叹、陶醉、敬仰、兴奋、激动等不同情感)让我们一起发出由衷的赞叹(齐读两个善哉的句子)子期能够听懂伯牙的琴声,这就是——善听。(板书)你感受到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了吗?谁来说说?(这两个人一个把琴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另一个则理解的十分深刻,多么默契,艺术的感染力可真强啊!)
除了这高山,除了这流水,伯牙还会想到什么?还会弹出怎样的琴声呢?(学生交流)而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学生交流)请大家展开想象仿照文中的句式试着写一写。(出示课前词语,供学生参考)
5、合作配乐读:
渲染:这一天正值中秋佳节,伯牙乘着一叶扁舟顺流而下来到了汉阳,面对着高山流水,伯牙拨动了琴弦: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正所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修改理由:增加了仿写环节,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古文的凝练,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有效地落实了学习目标。)
6、就在伯牙苦于无人读懂自己的音乐,无人与自己的艺术应和的时候,子期的出现,对于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子期就是伯牙唯一的知音啊。板书:知音
7、他们相约,来年的今天再次重逢。一年以后,伯牙乘着那一叶扁舟满怀欣喜地如约而至,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高山落寞流水无情,站在坟前的伯牙多想再鼓一曲给他的知音子期听啊。怀着满心的悲痛,伯牙含泪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他的知音。(放录音:“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挑断了琴弦,摔碎了古琴,发誓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9、出示最后一句,指名读,解释乃:于是,就。不复鼓:不再弹琴了。解释句子。子期已逝,知音不在,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痛苦他不堪忍受,让我们体会着伯牙的痛苦,一起读。
子期已逝,知音不在,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将弹给何人听?伯牙的心里充满了绝望。让我们体会着伯牙的绝望再读。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前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了呢?(再没有人能听懂他的音乐,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心声了。伯牙发誓终身不复鼓,他的这一举动正是源于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魅力)
10、放音乐:高山流水
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在高山流水间,增加了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同学们现在听到的就是古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我国十大名曲之一。后来人们也往往用“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相投的美好情景。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再来感受那荡气回肠的知音之情吧。
四、拓展:《伯牙摔琴谢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艺术魅力
善鼓 善听
知音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下面给大家分享伯牙绝弦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借鉴!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基于教材的特点,从年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册教学目标将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作为教学课文时主要依据的要求以及本专题“感受艺术魅力”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背—说—讲”。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相应地降低难度,通过朗读、背诵、自学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说说你知道的古今交友名句。
一、揭题导入
(一)师板书课题,生书空,师简述“绝”字的本意。
(二)指导读好课题
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
(三)质疑导入。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二、纵情吟诵
(一)尝试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课件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学生自由读课文)
1、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师:这么快就读好啦!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2、指导读好“善哉”“峨峨兮”等重点词语及句子。(PPT出示)
(二)聚焦第一至第四句,多角度、多层次指导朗读、背诵。
1、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PPT出示带有停顿节奏的词句)
2、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
3、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请男生和女生也分别来读一读,抓住刚才的感觉和味道。
4、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5、师:读得真好啊!老师把每一句话的后半句给去掉了,你们还能读吗?(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三、理解故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指名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3、如果你能用上“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的语气来讲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再指名说说)
4、指导朗读课文。
5、仿照句子说一说。
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
师:我志在依依杨柳。你——
师:我志在皑皑白雪。你——
师:我志在茫茫大海,你——
6。学习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讲就是——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出示句子)
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
(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
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情谊?
生:心心相印。
生:心有灵犀。
师: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7。师: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拿起你的笔,在老师课前发下的练习单上用几句话写下来。(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
8。学生交流汇报。
9。学习“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四、传唱知音
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这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一起将这个故事传诵!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之间的相知。
【难点】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珍惜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乐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在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古琴曲。这首曲子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感人涕下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穿越回春秋时期,走进课文《伯牙绝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朗读技巧,解决不会翻译的生字词。
2、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梗概。
明确:善于弹琴的伯牙和善于倾听的子期之间发生的故事。
(三)了解人物,研读友谊
1、谁能结合课前预习,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
明确:
(1)俞伯牙: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代表作品。
(2)钟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2、两位主人公是什么关系?
明确: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3、两个主人公身份和地位相差甚远,是什么让他们能成为知音?请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关键句子,并进行赏析。(音乐)
明确: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这句话体现了伯牙琴技的出神入化,而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通过子期对伯牙的评价,一方面,可以看出钟子期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4、齐读子期死后的句子,思考伯牙当时的心情如何?试着扮演一下伯牙。
明确:“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他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为文言文,字词的解释非常的多,但由于时间有限,为了体现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在于学生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以及文中蕴含的情感上面),所以没有设置很多教学字词的环节,仅仅是放在初读感知环节,简略地带过。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字词一定会花费时间仔细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文以及日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5、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