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
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过渡: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
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⑵汇报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
(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
(齐读课文的前4句。)过渡:
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我是你的拐杖,你是我的眼睛 美文欣赏
这是一个苦难的家庭。儿子四岁时得了骨髓炎,家里为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终也没能治好,不得不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祸不单行,父亲为筹措儿子的医药费,四处打工,到一家小铁矿厂去挖矿,一次放炮炸矿石时,崩溅起的石渣将他的双眼球击伤,导致双目失明。
儿子七岁时,村里同龄的孩子都高高兴兴背起书包去上学了,儿子也嚷嚷着要读书。母亲哭着对儿子说,学校离家六七里山路,你一条腿怎么去啊?我要忙地里的活儿,没有时间送你;爸爸的双眼又瞎了,成了废人,更没办法送你啊!
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儿子哭得很伤心。想了想,父亲说,那我每天送你去。从那以后,每天,在崇山峻岭间,都会出现这样两个身影——一个瘸着腿的孩子,用一只手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两个人互相扶着,艰难地行走在蜿蜒盘曲的山路上。父亲用一只手,紧紧地拽着儿子的小手,用劲往上提。他知道,这样能让只有一条腿的儿子,走起来稍稍轻松些。看到路上有沟沟坎坎,儿子就会提醒父亲,沟有多宽多深,好让他准确地跳过去。就这样,父亲是儿子的拐杖,儿子是父亲的眼睛。有一次,雨很大,儿子没留意脚下的一块石头,父亲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儿子也跟着摔倒了。两个人在积着雨水的山路上,滚得满身泥泞。父亲爬起来,循着声音摸到儿子,将儿子扶起来。漫天的雨中,父子俩再次出发,继续朝学校的方向跋涉。人生有太多的苦难,可是,如果你看不见这个世界,却有一双陪伴你的眼睛;如果你无法行走,却有一根拐杖让你依靠,苦难的人生便不再孤独。
第二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引导质疑。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 音
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小,六一班的孩子是吧?听说是六一班我感觉到很亲切,知道为什么吗?这得靠猜了。
生:我猜您教的学生也是六一班的吧? 师:你叫什么? 生:我叫黄依依。
师:黄依依是吧,一语中的呀,知我者黄依依也!就这个意思,好,上课之前咱们听点音乐。(师播放乐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高山流水的琴声。
师:你的耳朵了太灵了吧,老实说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蝉鸣,瀑布往下飞流时的声音,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师:你的用词真好,咱们有什么说什么,好不好?你们真厉害,再听一段。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风把她的衣襟吹了起来。师:衣袂飘飘的感觉。
生:有那么一种风起云涌的感觉。师:说得多好。
生:我仿佛听到了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生:我仿佛听到了一线天里的瀑布,很……
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能听到很多声音,但是我们要真正理解这样的乐曲真是有些难为大家了,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听半天都听不出来,这种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一向被称做是高雅之乐,往往寄托了琴师他自己的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不过我相信,凭咱们班的实力只要咱们以后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足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能够把它听懂,不是什么难事。师:再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就上课。
【上课时间】
师:准备好了吗?上课!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它是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哎哟,念得真准,一板一眼的,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伯牙绝弦,预备起。(生齐读课题)
师:嗯,绝弦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生1:我认为绝弦就是最后一次在弹这个琴。师:弹完之后就要怎样? 生1:可能是就要去世了。
师:她认为是这个意思。你再说说,指另一名学生。
生2: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用我们的话说,绝弦就是把琴弦怎样? 生2:剪断。师:从此? 生2:不弹了。
师:是啊,那么伯牙绝弦呢?(指名回答)。
生3:我觉得伯牙是一个人,他以后不弹琴就把琴弦弄断了 师:伯牙把把琴弦弄断,从此? 生3: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 生(齐答):在课文里。
师:那就把课文打到137页,请你按照你的感觉大声地读,最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都读到三遍以上了吧,好,一读就能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钟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读)他在读的时候,我们大家注意听。
生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师:这句话提醒大家注意,是吧,其实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对吧?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理解?
生2:钟子期死了(师:去世了)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师:那么这里伯牙“谓世”的“谓”是什么意思呀? 生2:想。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有些不太好懂,没有的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我还是请你,“谓”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合适? 生2:第二种,认为,以为。师:伯牙认为世界上(生2:再也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知音了,那么“乃破琴绝弦”中的“乃”是什么意思? 生2:就。
师:于是就破琴绝弦。好,理解之后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生2(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厉害,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指名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它在四个字中间“兮”和“若”之间就要隔一下,停顿一下。
师:你是要知道应该怎样断句是吧,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做停顿? 生:因为“兮”是语气词,相当于是“啊”,所以要在“兮”字的后边断句。
师:借助注释就能够知道,这个“兮”和前边的哪个字(生:哉)对“哉”都是什么词?(生: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谁来读读看?把这两句话都读进去。指名读这句话。生:(读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哎哟,我看你肯定下过功夫了,真好,读得真不错。来,我们也一起这样地来读一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真好,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指名读文)生1:(读全文)师:注意“兮”字后边要做停顿(师范读此句后生继续读)真好,一点就通,谁再来读读? 生2:(再读全文)
师:哎哟,给点掌声吧,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师:(范读课文,生掌声鼓励)就学着这个样子读好吗?语速放慢,适时地停顿。生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能从课文哪一句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就真的善听呢? 生1: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这句话中就能体会到伯牙在想什么钟子期就可以听出。
师:请你理解一下这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怎么说的呀? 生1:伯牙弹琴,心里在想着高山。
师:“志在高山”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注释,是吧 生1:钟子期就回答:„善哉‟。师:“善哉”就是什么
生1:“善哉”就是“好啊”,峨峨兮若泰山,就是“高啊”。
师:哦,高高的像泰山,是吧,只有这一句吗?谁还有补充?(指名补充)生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请你也理解这句话。
生2:这句话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于是钟子期就回答道,好啊,(师提醒借助注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广大的像江河一样,说得多好,注意到没有,他们两位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时候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老师把这两句话打在大屏幕上,我想问问,这里的善哉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生2:“伯牙善鼓琴”里的“善”是因为他很擅长弹琴,(师补充,一个擅长弹琴,一个擅长听琴)“善哉”的“善”意思是好。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习,这种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这里的“善哉”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听了人家的琴声之后说了一句什么? 生2:好啊。
师:或者说一句?
生2:太棒了,太妙了!师:在古代这就叫什么? 生:善哉。
师:对喽,谁能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前边一句也读一读。生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声音好听,而且“善哉”好像说到哪里去了,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再找一名同学来读。(指名读)生3:读课文。
师:真好,我觉得你这几个“善哉”读得好,你“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好,我问问你,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时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3: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一座高高的泰山,它显得很巍峨。师:巍峨高耸的泰山,是吧?请你再来读读。生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谁再来读一读,你在读“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什么?(指名生4读此句)
师:不愧是男子汉,读起来就有男子汉的味道。后边一句谁来读一读,志在流水。生5: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巾帼不让须眉呀,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宽广的江河,相比上面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边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一定能够知道,我对咱们班很有信心,江河在古文里应该指的时什么?泰山。生1:我觉得“江河”在古文里边是博大精深的意思。生2:这里的江河指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好,是的,这里的“江”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江,是什么江?(长江),这里的“河”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河,什么河?(黄河)讲到长江和黄河,你还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
生: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
师: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我觉得你的这两个词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生有感情的把这两个词再说一遍)
师:正是这样的洋洋兮志在流水,请你再读。师:不要着急,这里的志在(指导学生朗读)生:读文。志在流水……
师:真好,就是这种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还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暗河汹涌。
师:暗流汹涌是吧,不仅是表面上波涛汹涌,还有暗流汹涌。(指名再读此句)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扬扬哉若江河。”
师:真好,同学们,正是这样磅礴高耸的泰山,正是这样连绵不绝、铺天盖地的江河,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生齐读这两句)
师:是的,不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说,伯牙所念,这里“伯牙所念”的“念”跟前文中的哪个字是一样的?(指句回答)生:这里的“念”跟前面的“志”是一样的。师:都是什么意思? 生:都是伯牙想。
师:心里想的意思,找一个字是什么?志,念,都是什么? 生:想。
师:我们理解古文就可以用我们现代的词汇,不论您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 生:我想他都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些什么。师:也就是说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而且听懂了这位名满天下的琴师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心声)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 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就在这里,这个叫王谦宇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智慧。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 生:志向和胸怀。师:什么样的志向?
生:志向是以后能象巍峨的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师:什么样的胸怀?
生:胸怀是心胸宽广像江河一样能撑万里船。师:(众生鼓掌)你们听出来了吗?你太了不起了!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象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什么?(胸怀)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是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谁? 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在说“善哉,善哉”必得知的时候,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么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发下的作业纸,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师播放古筝乐曲)
师:大部分同学写完了,谁来说一说?不着急,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高兴。师:非常高兴,怎么说的?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2: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谁再说说?
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4: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师:如今我是不再孤独,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听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怀,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那就是 生:心有灵犀。
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哪!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 生:知音。
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生:找到知音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系呀,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你这个发现了不起呀,这样的形式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生:一个诉说。
师: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
师指名指导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齐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是呀,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期望啊,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外觅知音,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同学们桌面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好了坐正示意我。(生浏览资料)师: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生:(男同学齐读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以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呀,女生齐读最后部分。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没错,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是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天地间寻寻觅觅着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师:下课!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因此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三个学习方向: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通文意,重点理解:绝、善、鼓、峨峨、洋洋等字词意思,及重点句的意思,并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
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己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以做代学”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任务引领,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五、说学习任务及过程
上课开始,我以简短的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一)前置测评任务 任务一:汇报展示
课前搜集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各小组选代表展示。(板书俞伯牙 钟子期)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搜集整理信息成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初步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
任务二:理解课题,激趣导入
师:看了课题,你理解课题的意思的吗?
(教师设置任务,引导解释课题意思。重点:绝:断绝。)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伯牙绝弦”的意思,那么伯牙是谁?他为什么“绝弦”呢?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结合重点字理解课题意思;后两个连问则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探究学习的欲望,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地导入到本课的探究学习之中。
(二)导学任务
任务三:整体读文,初步感悟
1、读对字音。
现在我们先来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指名读,正音。
2、读出停顿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听并画出停顿,学生依据画出的停顿再读课文。
3、读出古文的韵味。指名读、小组齐读、赛读等。
设计意图: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并且提出了由易到难的三个层次。
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节奏,3、读出古文的韵味。原因是文言文比较难度,所以安排了读的要求有层次。在教学时,我适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
任务四:小组交流,初解知音
1、出示文言文学习方法
出示学习要求: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自
己搜集查找的资料来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方法,做到“有法可依”。
2、小组交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和交流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自学、互学、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与他们一起探讨交流,对他们疑惑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3、小组汇报 预设问题:
①理解 “善”字不同用法:“善鼓琴”“善听”“善哉”。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②当你读到“峨峨兮”“洋洋兮”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③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好多场景,如:志在清风、明月、春雨、杨柳„„,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你会怎么赞叹?(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说话)
设计意图:在展示环节,各小组将并与全班同学互动交流。在展示重点句时,引导学生重点读,反复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在交流了句意后,我又让学生仿照句式来说话,“善哉,——兮若——”不仅积累了词语,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补充,积极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生本理念。
任务五:再读绝弦,讲述知音
预设: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任务六:随堂测评任务
预设: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师发放课堂检测题)设计意图:一是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二是进一步强化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三)补学任务
任务七:回味绝弦,背诵课文
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背诵本文使学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前置测评任务
任务一:原文填空,复习旧知 预设:
1、教师多媒体出示原文填空题,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并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2、齐背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检测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学任务
任务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预设问题:
1、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2、好一个善弹得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念”字和前面的哪一个字意思一样?都是什么意思?(想)无论你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能知道。板书:志 念
(2)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的心声。用一个常用的成语讲他们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
(3)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叫——知音(板书)
3、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前程、希望等)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问题,教师重点抓住“善”“念”等关键字词,引导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知音”。并通过“绝弦”体会“知音难觅”,从而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任务三:再解“绝弦”,聆听“知音”
预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结合课文再次说说课题《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这就是著名的曲子《高山流水》的出处。《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谱写的一曲《高山流水》表达了他们的心声。请大家欣赏,看你是否“善”听,又能否听出其中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再解一是呼应导课,二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识记和理解。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欣赏《高山流水》
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三)随堂检测任务
任务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预设: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谁听呢?面对伯牙“绝弦”的痛苦和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学习,学生已被两人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有所思,有所想。教师引导学生将有感而发的情感写下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补学任务 任务五:课后作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作为补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对“伯牙绝弦”有了深入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让学生带着兴趣进一步探究学习,感悟知音,感受友谊的珍贵。
结束语:伯牙绝弦知音难觅,高山流水余音未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了知音难觅,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也使他们更加珍惜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第四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本课的设计思路可以顺着伯牙的琴声,紧扣“绝弦”主线,按照读懂内容---读知音;相遇相知---品知音;知音之死---悟知音的思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在回环往复读中感悟知音真谛。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复”,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以及导读活动,体会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和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4.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以及导读活动,体会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和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
由于小学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初步让学生了解大意,感悟知音深情,通过层层深入、有
梯度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本文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媚世俗的言说。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知音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国文化。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查阅资料。
教师:制作课文内容要点的演示课件、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简单了解哪些学生有音乐方面的特长,简单谈谈个人对音乐的理解。
2、播放《牧童短笛》《梁祝》《渔舟唱晚》《赛马》四段音乐,学生用心倾听,谈听音乐后的感受,说一说眼前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播放音乐,想象画面,让学生亲身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学生谈后教师简单总结:
一段《牧童短笛》为我们展现的是牧童吹笛放牛的快乐情景,《梁祝》为我们讲述的是梁祝化蝶的凄美故事,《渔舟唱晚》带给我们的是夕阳西下渔船归来时那温馨美丽的画画,《赛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茫茫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景像。
生活中,音乐就是用它独特的方式为我们讲述着动人的故事,描绘着美好的画面。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设计意图:理解题目,明确绝弦的意思,明确课文的主人公是谁。]
2、了解人物,说一说伯牙是谁?子期又是何许人也,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他的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人们誉为“琴仙”。《荀子 劝学篇》有这样的记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思是说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都停止了吃草,抬起头来听他的琴声。可见伯牙的琴艺是何等高超。
子期是一个樵夫,课文里有一个字告诉我们钟子期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猜一猜,哪个字?(死。皇上死了用崩,有爵位的人死了叫薨,将军元帅死了叫陨,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死了才直接说死。)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介绍感受二人社会地位的悬殊,进而产生疑问,为体会二人深厚的感情做铺垫。]
3、现在你有问题要问吗?伯牙作为一代琴仙,是一个视音乐如生命的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樵夫断绝琴弦,一生不再弹琴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
三、通读全文,理解词句。
1、自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指读。
3、、理解词句的意思。
示句,解义,指导断句,指导朗读,指导重点词句的理解。
4、逐句理解后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进而理解全文的意思,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5、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会读得更准确,也更有古文的味道。]
四、重点深究,体会情感。
1、体会伯牙的善鼓琴,钟子期的善听。
课文中哪些语句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示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谈体会。
2、引读:
伯牙的琴声真是有意境啊!当他心里想着高山并弹奏出那高大巍峨形象的时候,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当他心里想着流水并弹奏出那奔腾汹涌形象的时候,钟子期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3、伯牙心中想到的画面都能通过琴声表达,伯牙心中所想的仅仅是高山流水的风景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伯牙高尚的情操已经琴声中悠远的意境。] 伯牙还能将自己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寓于琴声之中,他的琴
技可谓出神入化,这正是“善鼓琴”。(板书)
4、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眼前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仅仅看到壮美的景色吗?
引读:
当子期透过琴声看到高山流水的壮美画面时,他不禁称赞道……当子期透过琴声感受到伯牙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时,他忍不住赞叹道……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欣赏水平如此高超,正是“善听”呀!(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是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集中体现,通过引读的设计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伯牙琴声的高妙,子期欣赏水平的高超。]
5、想象延伸,伯牙还会在乐曲中表现什么?子期又会如何称赞呢?
学生仿照课文,续写内容: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志在……
生写后交流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内容的延伸拓展体会伯牙琴声中的丰富内容,进一步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6、合作朗读,感受音乐让伯牙子期二人产生的心灵共鸣![设计意图: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体会知音相聚的融洽。]
7、体会子期与其他音乐欣赏者的不同。
伯牙被称为琴仙,无数的人称赞他,为什么他独独觉得子期是知音呢?别人会如何称赞?
引读:
伯牙听了太多泛泛的不着边际的赞美,这些人根本不明白他的心意,他心中最渴望的是什么?现在伯牙终于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该多么高兴和欣慰呀!读……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子期能听懂得,伯牙的心意只有子期能理解,这才是知音呀,读……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反复诵读,感受知音的情谊。]
8、配乐朗读,感受知音欢聚时的欢乐融洽。
9、由知音欢聚过渡到子期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佳节再到这里鼓琴听乐,一诉心声。第二年,伯牙如期而至,他多么盼望着见到自己的知音为他弹奏乐曲呀!可是,他等来的却是“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0、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伯牙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
[设计意图:体会一个视音乐如生命的人对音乐的放弃] 现在你能解答我们最初的疑问了吗?伯牙为什么为了一个樵夫终身放弃了弹琴?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感受人物纯真的友情,高尚的情操,]
11、体会着伯牙的痛苦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2、理解知音的含义。
你知道知音的含意了吗?知音就是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呀!
13、引读:
伯牙觉得自己再也遇不到子期一样的知音了,这是一份怎样的悲痛呀!读……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以前无人理解他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呢?读……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破琴绝弦,这是一份怎样的毅然决然呀!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出示伯牙悼念子期的短歌,师范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伯牙的悼念诗文,真切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苦心情,理解他破琴绝弦的悲壮。]
2、带着心中的感动背诵《伯牙绝弦》。齐背。
[设计意图:学生整节课都在反复诵读课文,内容早已熟记于胸,且每次诵读都感情真挚,最后的背诵自然是水到渠成。]
2、结课。
是音乐成就了伯牙与子期这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音乐的魅力就是如此巨大!生活中,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更是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本组课文的专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以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结课,引导学生将学习由课上延伸到课下,既从课文中,也从生活感受艺术的魅力。]
第五篇:小学《伯牙绝弦》
第二十五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二、初读古文。
1、回忆我们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杨氏之子》一课的学法,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效果会好一些呢?
教学提示:学习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A、“借助注解来理解”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B、“联系上下文来理解”;C、老师今天再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借助现代汉语中的词来理解”。譬如:封笔、绝交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我知道的课文意思是:
四、读中理解、读中悟
文章的课题已经读懂了,我相信你们用上这些方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请你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你读懂了那一句?
3、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请拿起笔吧它划出来。
4、同学们,让我们重温2000多年前那一次难忘的相遇,请大家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配乐)
(1)伯牙席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挥指之间,苍劲浑厚的琴声在山间飘荡。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2)当伯牙志在流水,转轴拨弦,轻灵激荡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这句话中“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好啊、妙啊)这个“善哉”的“善”与上文的“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不一样。我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读出来吗?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着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伯牙的心里想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达什么呢?善听的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能听得懂吗?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听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着山一样的------,有着海一样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标;胸怀、心胸)
7、这样,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
五、在绝弦中,体味知音难觅,唯有珍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师述)
2、读了这资料,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伯牙你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3、伯牙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惊喜)
4、因此,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多么希望他们俩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洒泪惜别,相约来年再见。一年后,伯牙带着琴来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1)面对冰冷的墓碑,他想起了去年高山流水般心心相印的日子,他悲痛万分,所以------(2)面对冰冷的墓碑,又会有谁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声哭喊-----(3)面对冰冷的墓碑,伯牙内心绝望,他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了,于是------
5、伯牙破琴绝弦,剩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6、千百年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编写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高山流水。听!
六、作业:搜集一些关于交友的名言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2、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也许,我们无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样曾经拥有却不幸失去,那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幸福在于过程。也许,我们会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请你好好珍惜。)
3、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谁来说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 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