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反思
众所周知,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是上好一节课的三个关键。其中,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好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实施。我觉得解读文本,教师应该进入三个角色。
一、进入读者的角色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解读文本是教师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扬州茶馆》节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说扬州》。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
文章语言很有特色,用词准确细腻,读文犹如真的来到扬州茶馆,我们分明听到了茶馆的嘈杂,见到了茶馆的热闹。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层次清晰,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这三类扬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类小吃的特色,有条理地从色香味、做法、选料等方面介绍。第二小节“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二、进入学生的角色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特,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儿童。鉴于此,每次备课,我都要反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学生读了这篇课文,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哪几点?学生会以什么方式来理解课文的难点?学生是否喜欢我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
三、进入作者的角色
阅读是读者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活动,因此,我们在阅读中产生的体验不管有多么独特,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只有首先整体把握文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通过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才能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解读文本是构建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有效对话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反复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渐渐入境,教师才能准确、正确地把握理解教材。最终才能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篇二:后茶馆式教学 心得体会
后茶馆式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结构中学------汪芳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政府的行政力量,更需要每一位校长和老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内在需求,要减负首先必须扭转仅仅在课业成绩上做文章的思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培英认为“教师们除了关注学生获得分数之外,还要关注学生获得分数的过程,考查他们为了获得分数所作的付出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教育才是绿色的、环保的,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为什么学生的课业负担总是减不下来?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推进总是举步维艰?因为我们始终不敢破釜沉舟地真正还以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不敢打开校门,不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老师们、校长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后茶馆式教学使我们心中的一串串的沉重疑问得到释放。“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何谓“后茶馆式教学”?后茶馆式教学它源于上世纪80年代“育才经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应现阶段教育的创新思维,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静教院附校的张人利校长针对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状: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
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3)教师对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等等问题,带领他的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告诉我们“老师讲得不完整的课才是好课,老师讲得完整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后茶馆式教学的现场理念是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他认为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听完观摩课和张人利校长的报告,我们深感到“后茶馆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实效的,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是提高认知效果,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政府的行政力量,更需要每一位校长和老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内在需求,要减负首先必须扭转仅仅在课业成绩上做文章的思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培英认为“教师们除了关注学生获得分数之外,还要关注学生获得分数的过程,考查他们为了获得分数所作的付出是否在合理范围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教育才是绿色的、环保的,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为什么学生的课业负担总是减不下来?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推进总是举步维艰?因为我们始终不敢破釜沉舟地真正还以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不敢打开校门,不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老师们、校长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后茶馆式教学使我们心中的一串串的沉重疑问得到释放。“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何谓“后茶馆式教学”?后茶馆式教学它源于上世纪80年代“育才经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应现阶段教育的创新思维,它以效能为主导,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静教院附校的张人利校长针对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状: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3)教师对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等等问题,带领他的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告诉我们“老师讲得不完整的课才是好课,老师讲得完整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后茶馆式教学的现场理念是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他认为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听完观摩课和张人利校长的报告,我们深感到“后茶馆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实效的,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一个“议”字,它提高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是提高认知效果,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 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后茶馆式教学”倡导从“书中学”、“做中学”。而“做中学”这种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有三个依据:1)学科中核心知识;2)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缺乏经历,或者有部分经历而得出错误,或不全面的结论;3)主题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后茶馆式教学”不确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它不拘泥“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应用完整;它不规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它的教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选择。效果价值取向主要两个方面:其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二,它不但关注学生现在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后茶馆式”教学核心是一个“议”字,它的本质是对话----经验与文本的对话。后茶馆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一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二是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在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对话中,对原先有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想法进行修正,或者拓展完善,从而提高实际教学效能。
从以上简述中可以看出:“后茶馆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根据“三个依据”,确定哪些主题适宜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对五大学习方法及施行步骤合理选择、安排。教师应具备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
能力,丰富的学识,才能针对学生的相异构想进行分析及有效引导。在现有状态下,有多少教师具备这种专业素质呢?其次,面对目前较大的班额,如何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相异构想;如何提高、保证小组讨论的效率。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如何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做做、议议呢?虽然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我觉得“后茶馆式教学”对我们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根据具体情况,努力探索如何将“后茶馆式教学”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一、常态教学中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讲的太多,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即便有学生自己学习的环节,但学习方式也是单一的。2 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并没有关注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的错误应该最早的暴露出来。3 许多老师不明白自己的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提问的意义何在,讨论的意义何在,等等,面对这些目的,教师常常带有盲目性。4 教师对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除了布置大量的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二、后“茶馆式”教学突出了两个关键干预因素: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强调“书中学”“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书中学”为主。没有经过研究和做的过程,学生很难掌握一些只是、概念和方法,经历本身也是一种知识。篇三:“后茶馆式教学”培训心得
浅谈“后茶馆式教学”中的“议议”
——赴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培训心得
新义中学俞宏伟 二零一五年四月,在弋江区教育局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到上海静安区静安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培训。聆听了张人利校长(一位和蔼儒雅的老人)的“后茶馆式教学”报告。听取了三节“后茶馆式”的课堂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是在“茶馆式教学”基础上加以发展提炼的,强调“读读”“讲讲”“练练”“议议”“做做”多样化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其核心是“议议”。学习形式有点像在茶馆一样,主张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习探究。虽形式不拘,却目的明确。正如散文的精髓“形散而神不散”。张人利校长认为:太顺利,一言谈的课不算一堂好课,他认为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那怎样暴露?就是“议”!通过“相异构想”来听听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对“ 议议”也是深有感触。现总结如下: “议”清除了学生对问题的误解,可促进教学。和成人一样,对一问题的理解不管全面正确与否,学生总有自己看法。如果不深入了解,只顾自己口干舌燥的所谓正确解答,那么,理解上有偏差的学生则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来自我悟道或永远也无法领略其中道理了。如:一次偶然,见一一年级学生作业:3+4=(7)+(0),4+5=(9)+(0),......等等如此类似题目都填成x+0的形式,虽正确,却有些奇怪。我想这绝非偶然,一定是理解出错了。一询问,果不出其然,原来他把第一个空的数字理解成前两个数的和,后面也就只能是零了。我告诉了他这题真正的理解是只要等号两边两数的和相等即可,所以答案应该有好几种,非仅此一种。他才恍然大悟,此后再看他类似题目答案,已经不再如此单一,说明他已知其中道理了。回想当时如若只一味告诉他正确答案,而不聆听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我想不知他何时才能悟出其理。所以“相异构想”清除了学生对问题的误解,促进了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议”符合学生现阶段心理特征,有利于发挥学生能动性。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大部分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往往不等老师把话说完就迫不及待的答题,可能影响了你的课堂秩序。但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他之所以抢答问题,是因为他在思考,有一种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或呵责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议”正符合学生此种心理特征的最好教学形式。让这样的学生更多的去参与到议的群体之中,他们既感到得到了重视和认可,从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议”合理消耗了学生过盛的能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议”促进了师生的沟通,加深了师生的情感。
在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培训听课中,他们师生之间配合的十分默契。老师不摆架子娓娓而谈,学生不畏惧答题从容表述。一请一答显得的亲切自然,和谐融洽,仿佛这个世界原本如此宁静简单!
我想是什么促成了这幅美妙的画面?可能就是“议”的神奇吧!“议”让老师带上了亲切的笑容;“议”让学生放下了过滤;“议”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加深了师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一旦产生,它将成为推动学科教学的不竭动力,使师生都受益无穷。客观上提高了教学效能。“议”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诚然,在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回答问题是流畅的,大方的。没有谁会因为词语匮乏而吞吞吐吐,他们总能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没有谁会因为羞怯而面红耳赤,他们总能昂头响亮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尽管听课的老师比学生还多,来自全国各地!即使在课下随机问一位同学,情况也同样如此。这还是得归功于“议”。是“议”的长期积累,才造就了学生这样的底蕴。给了学生这样的底气。
总之“议”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不懂的弄懂了,老师不再苦口婆心的反复讲解了;不懂的弄懂了,学生不用不厌其烦反复练习了。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报告中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的效果也就有了。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议”这种教学方法表面上很轻松,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很高。教师要时刻搜集“相异构想”的信息,来判断哪些该“议”,而非什么都“议”;怎样“议”的有序;怎样“议’的高效。那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把“议议”做到方法灵活、教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以上就是我通过本次培训学习“后茶馆式教学”后浅薄的了解 和认识,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去进一步学习,通过更多的实践来检验。我想只有学以致用,才不枉此行!正如张人利校长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要你做到一点,我只要改进一点,兢兢业业的改进一点,勤勤恳恳地改进一点,扎扎实实地改进一点,而这一点是你坚持做下来,那你就成功了。2015-5-1篇四:《茶馆》观后感
《茶馆》观后感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一部不朽著作,电影《茶馆》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谢添指导拍摄而成。茶馆本是一个人们休息、消遣和消费的场所,但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成为社会的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演绎了最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苦生活。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不断的进行着“改良”,从清朝灭亡后,设立“公寓”,到解放前期聘请“女招待”,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碎,五十多年的裕泰茶馆风雨飘摇,茶馆中发生的各阶层人物不同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茶馆》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是由大傻杨的数来宝开始,使得三幕的衔接十分的流畅。第一幕是满清王朝即将灭亡时期,此时的裕泰茶馆依然是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却是普通人生活的艰难,卖儿卖女者有,遭逮捕的爱国者也有,还出现了太监买老婆的事情。第二幕是民国初年,连年的内战使得大部分茶馆都关门歇业,而王利发改良经营,在茶馆后院设立了公寓用来租给大学生。改良的心是好的,但在那社会**的年代,社会是那么的黑暗,侦缉队员不断敲诈,当兵者则直接抢钱,茶馆生意举步维艰。第三幕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是中国陷入了内战之中,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然支撑着茶馆,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已是有心无力,流氓特务还想尽办法要霸占这座茶馆,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
有故事则就有人物,尽管茶馆中的出场人物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茶馆》中的核心人物就是茶馆掌柜王利发,此外还有胆小但人品很好的松二爷,十分爱国的旗人常四爷,一心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时间发展,历史变迁,人物形象也在不停地变换,正是通过这样的转化显示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动荡以及生态炎凉,让人深思。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安排便是“子承父业”,尽管时间不断的向前推进,衣着也不断前卫起来,但是人的思想却是停滞不前。看相的唐铁嘴、说媒的刘麻子、特务吴祥子,他们的儿子依然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甚至是“发扬光大”。故事的结局十分的悲惨,当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时,王掌柜绝望了。而此时,常四爷来了,秦二爷也来了。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正义之士,却惨遭清政府的逮捕,最终靠卖青菜自力更生。秦二爷是一个渴望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结果却被政府将苦心经营了四年的工厂拆了。三个人都遭受了不同的磨难,三个人甚至是都没有为自己买棺材的钱,最终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哭着,最后只剩下王掌柜一人,拿起腰带寻找了结这悲惨一生的地方。
茶馆,一个供人休息、消遣的地方,却折射出了如此多的社会问题,而老舍先生通过自己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文字使茶馆更富有现实意义。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父亲早逝,家庭窘迫,靠资助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许正是接触了很多的底层生活,才能将茶馆的故事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导演谢添,运用电影的特有手段,将老舍先生的文字搬上了荧幕,深化了《茶馆》的内涵。
通过观看《茶馆》,我感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思想的落后。在当时,尽管有着渴望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尽管有着有爱国之心的常四爷,但大部分是不思进取、思想腐化之人,在加上同样黑暗腐朽的统治者,这样的旧中国怎么能不饱受别国列强的欺辱。我想老舍先生也是想通过这样的片段来揭示旧社会必然灭亡。在历史课上,我学过当时的那段历史,知道当时社会的黑暗,但也仅仅是了解,对于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则知道的很少。通过《茶馆》我深刻的体会到当时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在第一幕中,庞太监竟然叫嚣“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要掉脑袋。”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已经是破败不堪,而统治者还是如此顽固,不肯接受维新主张。在第二幕中,侦缉队员跑到茶馆公然敲诈勒索,为了生存的王掌柜还不得不 接受这种敲诈。在第三幕中,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的工厂,不仅没有好好经营,反而是将机器当破铜烂铁卖了。这是三幕中分别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底层的人民面对强势是那样的无力,当时中国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而且到处都在打仗,可以依靠的土地已经是弹痕累累,在北京城内都能听到炮火的声音,可见生活之艰难。难道都像剧中那样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茶馆》一共写了50年的历史,50年中有那么多大的变动,《茶馆》并没有写那样的大事,而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来反映这段历史,恰恰是这种小人物的生活最能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最能让后人理解当时的黑暗统治。在众人物中,我最欣赏常四爷,作为一个满族人,能够说出“大清国要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为了这句话他还做了一年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运动,跟洋人打仗,常四爷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了自己的祖国不惜自己的生命,他希望用自己的奋斗是国家不在那样黑暗,然而腐朽的统治已经使他的梦想破灭。常四爷依靠自己的双手贩卖青菜为生,面对生活的重压从不服输,他有着一身的正气,也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黑暗的社会压迫的抬不起头来,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茶馆》表现了旧中国的黑暗,表现了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生存而痛苦挣扎和悲惨的结局。和当时的社会相比,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和当时相比岂能是“幸福”可以形容的。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不容易,可想想当时连生存都是问题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茶馆》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体会到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篇五:2013后茶馆式教学学习体会 后茶馆式教学学习体会 静教院附校的张人利老师针对目前存在的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认识自己讲得太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或大部分学生能学懂的,教师还在讲;而学生搞不明白的,教师没讲,或者讲了,讲不透,没时间讲透。
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乐意重复,或是多次重复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正确的结论。
3、教师对在第一次教学中的学生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
4、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张老师带领静教院的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告诉我们“老师讲得不完整的课才是好课,老师讲得完整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后茶馆式教学的现场理念是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他认为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
现在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要求学生多练习,学生学的很累;教师讲的很多,学生课后往往忘记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甚至有学生都不知道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这是低效教学或者是无效教学的一种表现,与我们新课程要求的“轻负高效”的理念背道而驰。
后茶馆式教学方法的好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后“茶馆式”教学很像我们现在平常教学上用到的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但是我们往往没有去关注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目的何在?而我们更多的是追求形式,完成任务式的,而后“茶馆式”教学则不同,有一定的目的与要求,它的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很明确,这样我们操作起来也有目标;一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二是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选择性与可操作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改变从“书中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做中悟”。“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通过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听完观摩课和张人利校长的报告,我们感到“后茶馆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有实效的,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进行的,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我们回到自己的学校,在初二及初三年级中各选取了一课时教学内容尝试用“后茶馆式”教学方式上课,课前精心备课,尽力做到学生自己能懂的老师不讲,把焦点放在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深刻的概念和知识点上,发现学生相异思维。经过课后的检测,用“后茶馆式”教学模式授课的班级对该节内容的掌 握要明显优于传统授课模式的班级。“后茶馆式”教学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极其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真正做到精熟文本,才能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总之,后“茶馆式”教学可归纳为:一个核心,“议”为核心。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三个发展,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从“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发展为“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后“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值得学习和发扬。
第二篇:《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1
一堂课结束,感觉设计总归是高于课堂实际的。结合张春兰老师《送小蚂蚁回家》一课中的教学亮点,来谈谈实践课中出现的改进与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一、不容忽视的导入环节。
在《扬州茶馆》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字开花“馆”引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对“馆”字有了较全的理解与掌握。接着,我并没有直接入题,而是从扬州的地理风景讲起,扬州优美的景色伴着江南悠扬而富有特色的琵琶声,结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诵读,情与景的完美交融顿时让学生领会了扬州的“美”,对于扬州的茶馆则增加了向往之情。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增加文本的整体性效果。
朱自清的语言质朴清纯,使读者犹如真的来到了扬州茶馆。“扬州不仅景色优美,而且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句自然的过渡即刻将学生带入了热闹的“扬州茶馆”。“扬州茶馆不仅人多,而且吃的花样也多”,这样一来,很顺利地使学生急迫地开始了寻找扬州小吃的花样。在学生吃了亲手制作的烫干丝,闻了其香味之后,引出了作者内心的赞美——“烫干丝就是清的好,不妨碍你吃别的。”紧凑的环节,简洁的教师语言,使《扬州茶馆》的学习附带着一种独特文化的熏陶。
“身为扬州人的作者把扬州茶馆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达得丝丝入扣,从他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故乡的了解、热爱和由衷的自豪。扬州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扬州城就是这样静静地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这一段过渡语既是对文章的一个总结,体会到了扬州特殊的饮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紧接着,“扬州茶馆因为有这样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许多游客,于是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课学习的读写整合部分——动作描写。
三、适时的语言训练点,扎实而有效。
第一处,在导入文章的学习之后,马上把握住学生此刻扬州茶馆特殊饮食文化的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XX;我听到了XX;我闻到了XX。”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而完整地表达。讲到那诱人的香味、多样的小吃、炒白果的声音之时,一个个都馋涎欲滴,真想立刻跑进扬州茶馆。第二处,在学生演示完“烫干丝”的制作过程之后,我借着将美味的烫干丝走进学生之中时,又让学生发表内心的感受,你闻到了什么?吃着什么味道?你想到了些什么?此时,在学生表达的同时又添入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言语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动了。
从虚拟的感受到直观的真实感受,学生所能表达出来的层次有很大的区别。此时讲来,更是滔滔不绝,让我不忍心停止他们内心情感的抒发,对扬州的喜爱之情由此产生。
四、注意教师语言,提升感情的体会
上课时饱满的感情使学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情来激励学生表达,调动学生、及时评价。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师与生的交流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之中,认真仔细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强,更感到课堂气氛温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交融的课堂上得到培养的。
不足之处:
一、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较简单,“蜻蜓点水”的指导减低了其一定的效果与意义。反思之后,我又将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进行,并借班进行了改进与实施。在第二课时中重点抓住《莴笋炒鸡蛋》这一读写结合点,通过“看录象——找动词——简要说过程——出示衔接词”先……再……然后……接着……最后……”——根据衔接词再看录象——有顺序地说说制作过程。这样的环节下来,学生较易清楚地表达,从而产生了观看录象之后所产生的意义,增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在时间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经验。节奏的快慢决定于内容的轻重程度,教师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与分配。然而,课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学节奏较慢,似乎带着扬州那“声声慢”的曲调风格。
总的来说,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本次“责任杯”中收获不小。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2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但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的关系,学生学习课文肯定遇到很多困难,就是老师也是不能一下子就弄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的,因此要上好这篇课文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的。难在朱自清先生写出的茶馆的韵味是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是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尽量营造一种情境,带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钻研学习。
首先,出示“馆“这个字,让学生说出馆是什么意思,继而了解茶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所,陈述品茶是我国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南方、北方茶馆数不胜数,茶馆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其次,初步了解扬州的位置,同时温故”扬“字的写法;随后引出课文的出处,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力图表述清晰自然,一上课就要充分地吸引住学生。
茶馆不仅仅是品茶的地方,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小吃,学生的动作很快,找的也很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产生了兴趣,对七十多年前的茶馆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作者不光抓“香”字来描写,更通过描写摆放零碎小食的物件和炒白果的过程,把已经久远的茶馆氛围直愣愣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从而更能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
作者在文中着重介绍了烫干丝和小笼点心这两类小吃。尤其是烫干丝,作者短短的`一句话就把它的制作过程写清楚了,连用了8个动词,我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跟着做,之后再复述,边复述边做动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学生很容易说出烫干丝的过程。同时我再适时点出可以描写菜的制作过程来把一道菜写具体的。为了更好地掌握顺序与动作描写,我还设计了“炒鸡蛋”的动作,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效果不错。
但是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时,由于时间关系节奏比较快,因此没有细讲,尤其是动词只是以填空的方式匆匆带过,因此在写“炒鸡蛋”的动词时,学生就说的不全面,而且对于“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的顺序不甚明晰。再者,课堂上读的不够,学生的感悟也较粗浅,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还是不到位。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3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填空题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但对于“兜揽”一词的教学,学生在模仿叫卖时,表达有困难,学生不能发挥想象,语言不够生动,这也许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有关,教学时还应加强指导。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4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层次清晰,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这三类扬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类小吃的特色,有条理地从色香味、做法、选料等方面介绍。第二小节“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爱吃的小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字词教学方面,我还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揽”一词时,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卖零碎的,自己会怎么叫卖生意,能够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学生交流表达时,声音都比较小,没有叫卖的.感觉,我应该加强指导。
学习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概括写扬州茶馆特点的句子,然后指导突出重点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找到扬州茶馆吃的花样后,我引说“在扬州茶馆,有xxxxxx等零碎小食,有xxxxxx,还有xxxxxx,所以说吃的花样xxxxxx。”这样的句式,在训练运用句式说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指导学生学习零碎小食的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找到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一个“香”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一边听他人朗读,一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复现茶馆的画面,再来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到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烫干丝”的过程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学习复述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对于刚学习复述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老师要给学生铺设好台阶,因此,在这一部分处理中,我先给学生观看我在网上搜集到的制作烫干丝的视频,让他们边看边想厨师做了哪些动作,然后再圈出文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再通过填空,理清烫干丝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抓住重点词尝试边做动作边复述,有了动作的辅助,复述就不会太难了。
课后,经过戚老师的点拨,我想在这个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到位些,在借助影像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后,在同桌互说的同时可以再播放一遍视频,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多给学生一些扶手,学生也会说得更好。
另外,阅读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扬州茶馆的著名不仅是由于茶馆中吃的花样最多,还与扬州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于是我提出了“扬州人为什么爱上茶馆呢?他们仅仅是去品尝茶点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扬州茶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教学有个整体的回归。
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这次评比课中收获不小。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5
“炒白果、五香牛肉、花生米、烫干丝、小笼点心……”我执教的《扬州茶馆》的一课上,我们仿佛来到了扬州,端坐在热闹的茶馆中,品味着美味的小吃。我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扬州茶馆,有哪些小吃?以此为线索,通过一道道小吃的点评,赏味,了解了茶馆中零碎儿的花样繁多、烫干丝的制作精细,以及小笼点心的美味可口,并感受语言大师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扬州情怀。在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发出感慨:“扬州小吃真是诱人,若是有机会,定要狠狠地吃个饱。”“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用字,用词恰到好处。”
在上《扬州茶馆》这篇课文的前一周,我请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查找有关饮食文化的资料。于是,在以后的一周内,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了资料查找。有的同学从家里的书橱里找来了《茶经》等书籍;有的同学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同学在那几天里特别注意家长炒菜做饭,还向家长学了一两个菜的制作方法;有的同学到书店翻阅菜谱;更有同学请父母带着他们到城隍庙等地方实地考察了一番。孩子们搜集来的资料真让老师大开眼界,如茶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十大名茶、各地不同的饮茶方式、中国的名小吃等等。同时,这些资料也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课前学生自主地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难怪同学们会这么踊跃了。
这堂充满自主意识的.课让我深深地思索起来。21世纪的新型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语文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的自主学习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的节选。朱自清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清新疏朗的感觉。在这篇《扬州茶馆》中,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晚辈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这篇课文的语言极具生活气息,没有艰涩难懂之词,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另外这篇课文有很强的生活性。中国历来把“食”作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食文化和茶文化历史悠久,学生极容易在身边获得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开放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既培养兴趣又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作必要的取舍、补充和选择,是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时代特征。
语文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属于“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生天然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必然成为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把求知的广阔天地还给学生!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6
《扬州茶馆》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扬州茶馆小吃种类的多以及了解、学会复述“烫干丝”的全过程,和扬州的人文情怀与地方特色。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圈出动词的形式,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但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有两个“切”字。需要区分的是,第一个“切”是“切成薄片”;第二个“切”是“切成细丝”。然后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这样就在复述的过程中更具有条理性。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扬州茶馆》教学反思7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收集资料,让学生在有限的文本中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以学生学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些体验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写自己最爱吃的风味小吃,写自己家乡的特色小吃,也可以通过网络环境体验各地风土人情、宇宙万象,通过图片欣赏,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多姿,不管怎样,在设计教学时不忘让学生“体验”。
优点:
1、教学过程设计清晰,抓住教材重点及单元难点。
2、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
4、能恰到好处地设计与文本有关的知识拓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改进之处:
朗读训练不够深入。
学生在欣赏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时,光靠填空练习来记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反复诵读,细细揣摩,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三篇: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反思一: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扬州茶馆小吃种类的多以及了解、学会复述烫干丝的全过程,和扬州的人文情怀与地方特色。复述能力是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复述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学习第二节的基础上,能抓住关键动词,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复述文章时存在着: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条理性不够清晰,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能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复述,分成以下三步骤来达成教学目标:⑴理清脉络。利用文本里出现的二个;,帮助学生了解烫干丝分几步。学生在认真研读、思考后,从;的提示中知道烫干丝分三步。但文本语言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在回答时,会把文中语句重复一遍,而没有自己的概括。我对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后帮助学生把烫干丝的第一步提炼成精炼的词语切丝。有了我的示范,后面两步的描述学生的语言也开始越来越简炼。我边引导边适时板书,学生理清了脉络,知道烫干丝需要三步切丝、烫熟、调味。⑵抓住关键动词。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说清楚,关键动词不可缺。我采用圈出动词的形式,了解烫干丝每一步所需的动作。但要注意的是,在这里有两个切字。需要区分的是,第一个切是切成薄片;第二个切是切成细丝。然后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这样就在复述的过程中更具有条理性。
3、有条理地复述。在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感受了厨师手艺的高超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抓住关键动词,自己来组织语言,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一般都能把烫干丝的过程介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能加上我补充介绍的关于切干丝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复述课文中,品味着语言,积累着语言,通过语言运用真正实现文本语言向主体语言内化、转换。
反思二: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层次清晰,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这三类扬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类小吃的特色,有条理地从色香味、做法、选料等方面介绍。第二小节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爱吃的小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字词教学方面,我还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揽一词时,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卖零碎的,自己会怎么叫卖生意,能够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学生交流表达时,声音都比较小,没有叫卖的感觉,我应该加强指导。学习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概括写扬州茶馆特点的句子,然后指导突出重点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找到扬州茶馆吃的花样后,我引说在扬州茶馆,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还有______,所以说吃的花样______。这样的句式,在训练运用句式说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指导学生学习零碎小食的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找到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一个香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一边听他人朗读,一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复现茶馆的画面,再来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到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烫干丝的过程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学习复述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对于刚学习复述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老师要给学生铺设好台阶,因此,在这一部分处理中,我先给学生观看我在网上搜集到的制作烫干丝的视频,让他们边看边想厨师做了哪些动作,然后再圈出文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再通过填空,理清烫干丝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抓住重点词尝试边做动作边复述,有了动作的辅助,复述就不会太难了。
课后,经过戚老师的点拨,我想在这个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到位些,在借助影像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后,在同桌互说的同时可以再播放一遍视频,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多给学生一些扶手,学生也会说得更好。
另外,阅读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扬州茶馆的著名不仅是由于茶馆中吃的花样最多,还与扬州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于是我提出了扬州人为什么爱上茶馆呢?他们仅仅是去品尝茶点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扬州茶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教学有个整体的回归。
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这次评比课中收获不小。
反思三: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一堂课结束,感觉设计总归是高于课堂实际的。结合张春兰老师《送小蚂蚁回家》一课中的教学亮点,来谈谈实践课中出现的改进与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一、不容忽视的导入环节。
在《扬州茶馆》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字开花馆引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对馆字有了较全的理解与掌握。接着,我并没有直接入题,而是从扬州的地理风景讲起,扬州优美的景色伴着江南悠扬而富有特色的琵琶声,结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诵读,情与景的完美交融顿时让学生领会了扬州的美,对于扬州的茶馆则增加了向往之情。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增加文本的整体性效果。
朱自清的语言质朴清纯,使读者犹如真的来到了扬州茶馆。扬州不仅景色优美,而且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一句自然的过渡即刻将学生带入了热闹的扬州茶馆。扬州茶馆不仅人多,而且吃的花样也多,这样一来,很顺利地使学生急迫地开始了寻找扬州小吃的花样。在学生吃了亲手制作的烫干丝,闻了其香味之后,引出了作者内心的赞美烫干丝就是清的好,不妨碍你吃别的。紧凑的环节,简洁的教师语言,使《扬州茶馆》的学习附带着一种独特文化的熏陶。
身为扬州人的作者把扬州茶馆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达得丝丝入扣,从他娓娓道来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故乡的了解、热爱和由衷的自豪。扬州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扬州城就是这样静静地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这一段过渡语既是对文章的一个总结,体会到了扬州特殊的饮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紧接着,扬州茶馆因为有这样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许多游客,于是它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课学习的读写整合部分动作描写。
三、适时的语言训练点,扎实而有效。
第一处,在导入文章的学习之后,马上把握住学生此刻扬州茶馆特殊饮食文化的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__;我听到了__;我闻到了__。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而完整地表达。讲到那诱人的香味、多样的小吃、炒白果的声音之时,一个个都馋涎欲滴,真想立刻跑进扬州茶馆。第二处,在学生演示完烫干丝的制作过程之后,我借着将美味的烫干丝走进学生之中时,又让学生发表内心的感受,你闻到了什么?吃着什么味道?你想到了些什么?此时,在学生表达的同时又添入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言语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动了。
从虚拟的感受到直观的真实感受,学生所能表达出来的层次有很大的区别。此时讲来,更是滔滔不绝,让我不忍心停止他们内心情感的抒发,对扬州的喜爱之情由此产生。
四、注意教师语言,提升感情的体会
上课时饱满的感情使学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用情来激励学生表达,调动学生、及时评价。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师与生的交流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投入学习之中,认真仔细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强,更感到课堂气氛温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交融的课堂上得到培养的。
不足之处:
一、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较简单,蜻蜓点水的指导减低了其一定的效果与意义。反思之后,我又将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进行,并借班进行了改进与实施。在第二课时中重点抓住《莴笋炒鸡蛋》这一读写结合点,通过看录象找动词简要说过程出示衔接词先&&再&&然后&&接着&&最后&&根据衔接词再看录象有顺序地说说制作过程。这样的环节下来,学生较易清楚地表达,从而产生了观看录象之后所产生的意义,增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在时间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经验。节奏的快慢决定于内容的轻重程度,教师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与分配。然而,课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学节奏较慢,似乎带着扬州那声声慢的曲调风格。
总的来说,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本次责任杯中收获不小。
反思四: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炒白果、五香牛肉、花生米、烫干丝、小笼点心&&我执教的《扬州茶馆》的一课上,我们仿佛来到了扬州,端坐在热闹的茶馆中,品味着美味的小吃。我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扬州茶馆,有哪些小吃?以此为线索,通过一道道小吃的点评,赏味,了解了茶馆中零碎儿的花样繁多、烫干丝的制作精细,以及小笼点心的美味可口,并感受语言大师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扬州情怀。在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发出感慨:扬州小吃真是诱人,若是有机会,定要狠狠地吃个饱。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用字,用词恰到好处。
在上《扬州茶馆》这篇课文的前一周,我请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查找有关饮食文化的资料。于是,在以后的一周内,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了资料查找。有的同学从家里的书橱里找来了《茶经》等书籍;有的同学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同学在那几天里特别注意家长炒菜做饭,还向家长学了一两个菜的制作方法;有的同学到书店翻阅菜谱;更有同学请父母带着他们到城隍庙等地方实地考察了一番。孩子们搜集来的资料真让老师大开眼界,
第四篇:《28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28扬州茶馆》教学反思
“炒白果、五香牛肉、花生米、烫干丝、小笼点心……”我执教的《扬州茶馆》的一课上,我们仿佛来到了扬州,端坐在热闹的茶馆中,品味着美味的小吃。我让学生读课文,想想扬州茶馆,有哪些小吃?以此为线索,通过一道道小吃的点评,赏味,了解了茶馆中零碎儿的花样繁多、烫干丝的制作精细,以及小笼点心的美味可口,并感受语言大师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扬州情怀。在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发出感慨:“扬州小吃真是诱人,若是有机会,定要狠狠地吃个饱。”“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用字,用词恰到好处。”
在上《扬州茶馆》这篇课文的前一周,我请学生采用各种方法查找有关饮食文化的资料。于是,在以后的一周内,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了资料查找。有的同学从家里的书橱里找来了《茶经》等书籍;有的同学到网上搜集资料;有的同学在那几天里特别注意家长炒菜做饭,还向家长学了一两个菜的制作方法;有的同学到书店翻阅菜谱;更有同学请父母带着他们到城隍庙等地方实地考察了一番。孩子们搜集来的资料真让老师大开眼界,如茶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十大名茶、各地不同的饮茶方式、中国的名小吃等等。同时,这些资料也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课前学生自主地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难怪同学们会这么踊跃了。
这堂充满自主意识的课让我深深地思索起来。21世纪的新型教育所需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语文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的自主学习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的节选。朱自清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清新疏朗的感觉。在这篇《扬州茶馆》中,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晚辈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这篇课文的语言极具生活气息,没有艰涩难懂之词,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把握教材的内容。另外这篇课文有很强的生活性。中国历来把“食”作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食文化和茶文化历史悠久,学生极容易在身边获得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渐进过程。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与发展的环境,开放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联系,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既学习知识又培养能力,既培养兴趣又陶冶情操。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作必要的取舍、补充和选择,是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时代特征。
语文在学校教育中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地位。语文是“交际工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属于“人类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生天然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必然成为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把求知的广阔天地还给学生!
第五篇: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一个以学定教的教学
(讲座笔记)
主讲: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张人利
整理: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引言】
理论运用到实践的研究,如何以证据来支持教育科研的问题思考:----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遭遇到什么问题----听不懂还要讲,是老师傻还是学生傻?----面批比不可更重要!
----西南联大的案例说明大学靠“大楼”还是靠“大师”?----相依构想(迷失概念),灌输还是启发?----文科将版权,理科讲专利? 【案例】
这里阐述的是一项学校开展有效教研的实践。
一、源于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1、荣誉称号与敏感“指标” ——学校没有早自习、晚自修 ——全校开设校本课程近100门 ——全校不订教辅材料
——保证每人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 ——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表演 ——每学年一次的“学生生活质量调查”
老师进题海,学生出题海。1300-1400学生,13亩地,一年四季长跑。
2、“两多,两少,一改善”
2008年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上海6 1 个区的三年级、八年级学生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我区学生总体学业成绩好,负担较轻,我校取得了更为优秀的成果。以八年级为例,列出部分项目,把学校与区进行比较。
(1)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学科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2)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
“两多、两少、一改善”的态势,即学生睡眠、体育活动增多,学生补课、作业量减少,师生关系改善。
3、学生学业成绩
4、提高学生学业效能的空间
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学校,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力图通过提高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减轻负担。并且把这项研究首先直落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
常态情况下,教师究竟怎样教?学生究竟在怎么学?在“大样本”的观课之后,归纳出四个突出问题:
a)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即使有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学习方式单一,教师常把自己的讲解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
b)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特别是“相异构想”没有显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是怎么想的。
c)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许多教师常常带有盲目性,表现茫然。
d)教师对第一次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似乎除了布臵大量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怎么针对学校的教学问题,提出方法,转变教师每天的教学行为,是有效校本教研面临的最基本的课题。
面批比补课重要。大学靠大楼还是大师。《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西南联大,硬件软、软件硬,却培养出了杨振宁等大师。知识:忘记的往往是正确的,记住 2 的往往是错误的。何为灌输何为启发?面批就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二、后“茶馆式”教学挑战教学弊端
面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寻找研究的方向: 其一,空间维度、全国、上海市、静安区已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和存在于本校教师中好的教学方法。
其二,时间维度。回溯过去,审视今天。
其三,目标维度。新课程推进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当我们作以上三个“维度”上的分析、归纳后,惊奇地发现上世纪80年代教育家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不但在当时为教育部肯定,为各师范大学教育学者赞同,在全国中小学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当今许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方法也能找到与“茶馆式”教学有许多共同点。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 杜郎口:预习展示,反馈达标 洋思:先学后讲,当堂训练 尝试教学: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茶馆式教学: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以上教学模式实际上颠覆了过去课堂教学设计逻辑结构。过去都是以学科为线索的逻辑结构,而现在是以学生为线索。
最近发展区: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学生能独立的、自如的完成教师给的任务,二是在教师帮助下集体活动中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叫最近发展区。
为什么茶馆式教学会有这么大影响?为什么近30年来我国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受到“茶馆式”教学方法的影响呢?因为,虽然这一方法简练成八个字,而且又把这八个字提练为“茶馆式”教学,说明“议”是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议“是对话的重要方式。“茶馆式”教学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教育走向对话,教育走向合作,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茶馆式”教学的精髓值得传承。
只有继承才能更快地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使优秀的教学方法具有更强的生命 3 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今天,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诉求。我们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探索这一教学方法的发展,并且把这种发展后的“茶馆式”教学称为后“茶馆式”教学。
后在何处?要回答的就是发展在哪里。发展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方式更加完善(主要发展)
80年代“茶馆式”教学仅为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书中学”。新课程推进之后,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书中学”,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知识;另一种是“做中学”,学生获得的是直接知识。其中“做中学”包括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等。
可以说,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不但在校本课程中产生了研究型课程,而且在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也应该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实践证明:有的概念、有的内容、有的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例如:在初一数学、科学课中的三个专题:“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军舰为什么能浮在海上”,“人呼出的气体中有氧气吗”,学生自己“做数学”,用归纳的方法真正感悟了“无限”和“不循环”的概念。“为什么能浮起”,一个班中的学生竟会产生十多个“相异构想”,学生通过自己做实践,建构起了正确的知识。怎么检测氧气存在,关键是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也是学生自己做实验,逐步形成“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思路。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研究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它支撑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后“茶馆式”教学就是变从“书中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
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一般有三点依据:1)学科中核心知识;2)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缺乏经历,或者有部分经历而得出了错误的,或不全面的结论;3)主题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2、教学方法更加灵活
据说杜朗口中学在教师“讲”的用时上有过规定,每堂课不能超过15分钟、10分钟。80年代育才中学也曾有过讲解的用时规定。我们认为:在针对学校教师讲得太多,讲得太滥,制定校规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持久了恐怕不行。因为 4 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科中的内容不同,划一的用时规定就会出现问题。另外,先“读”后“讲”,对吗?也不一定。一堂课,完全可能是先“练”后“讲”。也可能是不“读”、不“练”、不“议”、不“讲”,而是先“做”。因此,后“茶馆式”教学发展成三个“不”:
(1)不确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
(2)不拘泥“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应用完整。
(3)不规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
3、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的选择。
(1)效能是效率、效益、效果的综合。效率,对时间的变量。效益,对于时间之外对于其他投入的变量。效果,确定一定价值取向之后的达成程度。
少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效果价值取向主要两个方面:其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二,不但关注学生“现在”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三、后“茶馆式”教学的结构与特征
后“茶馆式”教学,简单地说就是“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那么,这五个教与学的方法内在关系究竟是什么?可以用以下一个图给予凸现: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后“茶馆式”教学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核心——“议”。
“议”的本质是经验与文本的对话。把“读”、“讲”、“练”、“做”作为“议”的支撑。因为,没有“读”、“讲”、“练”、“做”就没有“议”。“读”是学生读文本。可以带着问题读文本,也可以学生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其实在学生读文本的同时已经开始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做”是增加学生的经验。这种学生的学习经历不仅增加了学生自身的默会 5 知识,而且可以进一步产生经验与文本的对话。“讲”,是教师讲学生自己学不懂的,目的还在于引起学生的经验与文本的对话。“练”是学生在文本与经验对话之后的应用,然后,会产生新的异想,从而进一步对话,继续“议”。从以上对后“茶馆式”教学的内在结构解读,可以看出这一种教学的本质是在帮助学生自己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有待改进的问题很多,什么都要改,又是不现实的。因此,完全有必要确定跨学科、跨学段的有普遍意义的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
念课(大学刚毕业)、备(有一定经验)、侃课(经难与实践有一定结合)、玩课(最高境界)。理论研究者全位,课堂教学关健干预因素。教学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查(测评)。
语文老师:不提倡多写作文,精改。怎样的批改是有效的?作文指导,情感交流。批改的质量高,往往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
启示我们: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我们下功夫,就会有效果。后“茶馆式”教学在“茶馆式”教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干预因素,且以这两个关键干预因素来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弊端。
(1)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
过去,也曾强调教师“精”讲,问题是究竟“精”讲什么。一般都认为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管通过“书中学”搞懂,还是通过“做中学”搞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其实,前后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的是学科本位;后者,偏重的是学生本位。因为,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有可能是学生的难点。而且,这一关键干预因素体现了“先学后教”、“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弊端: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模糊。
重点、难点(教材本位、教师本位)不一定学生自已学不会。怎样知道哪些学生学会了、哪些不会?教与学从来是分不开的。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我校有一位比较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李×,曾获全国教学大奖赛“一等奖”。有人听了她的课后提了一个问题:“这堂课上你问了十几个问题,为什么不让没 6 有举手的同学也发发言呢?”问题十分深刻,它不仅涉及了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且,揭示了教学的本质:是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是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还是要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逻辑结构
其实,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学习、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形成了一套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有的学生能掌握这项知识,甚至会出现“闪光点”,也有的会产生“相异构想”。如果不管学生在想什么,只管教师讲的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关注学生的潜意识,尤其是关注“相异构想”的暴露与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为什么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目的之一,还是为了通过增加学生的经历,来暴露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解决“相异构想”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这样做,就已经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了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课堂的关键干预因素的逐步成效,就使这两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干预因素变成了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后“茶馆式”教学可归纳为: 一个核心,“议”为核心。
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三个发展,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从“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发展为“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四、“循环实证”带来教师的文化认同
那么,为了推进后“茶馆式”教学,可选用的教育科研的方法是什么?可以阐释的,也可以实证的。我们期望把它们结合起来,其中实证的往往可以给教师更大的文化认同。
然而,目前实证的教育科研方法在中、小学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是所谓的“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方法。这种实证方法的弊端在于:1.“对照班”、“实验班”是同一个教师教学,还是不同教师教学?如果同一教师教学,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实在太高,几乎很难做到;如果不同教师教学,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往往安排优秀教师上“实验班”,一般教师上“对照班”。变量 7 不能控制,结论也不能信服。
2.是否能对“小白鼠”的实验方法用在学生身上?是否还有教育伦理学上的问题?
3.这种研究方法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单一的,仅仅证明了什么是对的,有效的。4.课堂教学的改进是否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大的、关键的改进,教师的掌握也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昨天”不会,今天就会了。鉴于以上思考,我们力图改变过去的教育科研方法,推出了所谓“循环实证”的科研方法。
1、“循环实证”的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说明:
以上流程图,说明的仅是一次操作的流程。
在这一次的全程操作中,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不变,授课教师不变(原来的授课教师,可能是同一位教师,也可能是两位、三位、甚至更多位教师),教学内容不变。(这类实验一定是在同一学校、同一学科、同一年级,不同班级进行)。
教师在此项实验之前都各自作好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师不但统一内容,而且还统一教学目标的侧重面,但不一定统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一次“实证循环”的实证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所以教学设计的改进可以是比较全面的,也可以是部分的。相对应,后检测可以是以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为对象,也可以以某一点为实证对象。
1班、2班、3班…………课堂教学时,所有研究人员(包括授课教师)全部观课。在每次校本研修时,所有研究人员与授课教师一同参加教学设计的改进。授课与校本研修过程全程录像、录音。因为此项研究不仅是学生学业成绩变化的研究,另外还有校本研修的研究、教学设计改进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学生学业成绩有关的其它方面的研究。
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中,这样流程可以进行多次。这样,就形成了循环。但是,如果第一次循环从1班开始,然后2班、3班。以后的循环一般可变换班级次序,如从3班开始,然后2班、1班。
2、“循环实证”的内涵分析
一个有意义问题产生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学生学业效能的研究,且把此研究首先定格在研究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在界定学业效能的基础 8 上,审视目前课堂教学的突出弊端。为了解决这些突出弊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优秀教学方法。时间维度:过去、现在;空间维度:本校、外校、外区、外地;目标维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且把提炼出的教学方法称之谓后“茶馆式”教学。这种后“茶馆式”教学的研究是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
“迭代循环”体现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本质特征的理解。“循环实证”指的是我们整个教育科研方法。“迭代循环”指的是一个个教学设计的迭代。教育的历史上曾有多位著名教育家对课堂教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过研究,皮亚杰的“临床访谈法”,维果茨基的“因果发生分析法和单元分析法”,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支持“课堂教学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和有条件”的观点。后“茶馆式”教学也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这种理解。教育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教师对后“茶馆式”教学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对后“茶馆式”教学的适应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后“茶馆式”教学的掌握一定是教师、学生逐步呈现的过程。
确定干预课堂教学改进的关键因素。目前校本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观课、议课。在议课环节中参与者、主持者会提出建议,把这些建议归纳起来常常有许多。如果把这些建议独立出来,可能每一条都有道理。然而,在一堂课中常常是无法做到的。因为,解这道“题目”是有条件的,即只有35分,40分钟时间。
另外,课堂教学有待改进的问题很多,什么都要改,也是不现实的。那么目前自己学校最有价值的改进是什么?这里涉及了两个问题:
1、教师要有课程总体意识。全面的课程目标达成不是靠一堂课。因此,“循环实证”的每一次活动不但要确定同一个教学内容,还要确定目标的侧重面。
2、确定干预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例如:后“茶馆式”教学就有“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其本质就是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关键干预因素确定符合以下条件:A、观点、理念教师容易接受(难道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还要讲吗?)。B内涵较丰富。这一干预因素针对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教师究竟该讲什么,也阐述了学生自己学得会,可以是个体学会,也可以是群体学会。C、符合教与学总的发展趋势:先学后教,先学后讲,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等等。D、干预因素不是原则,有较强的操作性。
因为后“茶馆式”教学是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循环实证”也是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学生的学在改变,教师的教也在改变。教师直接参与课堂设计与课堂设计改进,而且教师的参与使这种设计更加接近真实场境,也使设计更加精致。虽然从表象看来仅是以实证的方法评价学生,体现了以学论教的理念。然而,这项研究更多的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另外还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及由后“茶馆式”教学引发的其它相关研究。
此研究不仅是教育理论的实践检验,也不仅是拿某些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去从事某项教育的实践。此项研究使教育理论在真实的场景中不但经受检验,可能还会接受挑战。如“最近发展区”是否有最大化问题?质量问题?后续发展问题?建构主义理论是否存在“参照物”问题?等等。因此,此项研究不能简单定位在教育的基础性研究,也不能简单定位在教育应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