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报告

时间:2019-05-13 04:0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报告》。

第一篇:历史报告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专题讲座

22初中: 全球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次讲座重点从四个层面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对策进行浅探,旨在抛砖引玉,让大家共同为为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献计献策。

初中历史教改伴随着整个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已几度春秋了,然而在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的旗号下,“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的现实中,初中历史课还不是很受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学生能把历史学的怎么样了。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倍感初中历史课如同鸡肋,的确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教材的枯燥乏味、教师教学方式的刻板教条、学生的厌学情绪、学校、家长与社会的漠视等等,无一不对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带来负面效应。首先从学校的管理层面看,历史教师的配备很是随意,不讲专业性,兼任教师多,专职教师少,尤其是具备合格专业素养的历史教师是少之又少。再从考试的角度看,历史学科在初中俗称“小科”,加之中考只占50分,不少学生和家长眼睛只盯着“语数英”等“大科”,视历史课如草芥。即便有些学生对历史课有兴趣,也免不了迫于应付中考而在频繁的“月考、周考”中被抹杀。上述种种情况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了许多难题,要克服这些难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只能站在一个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师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表一点浅见,以期对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窘境引发更多的思考。

一、以知识传授促进“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所谓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鉴于此,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并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化”这一历史主题时,表格归纳法的运用就很有实效,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之前,首先把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的相关重大事件、领导人、主张或口号、性质、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列表归纳,通过这一教学手段,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中国近代化是一个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文化思想”这样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历程,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合采用表格归纳教学的内容极其丰富,再比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除了表格归纳法,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古人云:“左图右史”①,可见“图”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非同一般。笔者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节的内容时,采用的就是地图讲授法,结合课本文字指图讲解,让学生首先从地图上识记辨别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再记住他们的航海成就,之后对“新航路的开辟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的理解便可迎刃而解。正是在这样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能力得到提升。再在知识巩固阶段,加强有针对性的练习,多角度的思考,掌握答题技巧,规范答题的语言,必然会事半功倍,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终极目标。

二、开放与传统结合,拓展教学空间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的学校都已实现了电教化教学。作为历史教师再也不能固守那业已落后且不合时宜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情景,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电教多媒体设备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不仅仅是节省了几道板书的时间,多一些声电光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尤为关键的是它可以为历史课堂教学展示更加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为学生营造出相应历史情境从而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历史教学的特质——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融得以彰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声电光影信息,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觉,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从而大大加强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如果有人以此为由,认为不用多媒体的课就不是好课,没有声电光影的课就没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肯定是一种偏见。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开放性,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非一无是处,因为任何一位教师,只要能够利用流利的教学语言、优美的板书、优雅的教态及出色的组织能力,同样可以上出一堂令人终生难忘的课,这难道是多媒体所能取代和比拟的吗?所以我认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当用则用,不能每节课都用,”,而应该是“锦上添花”,一切要围绕是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标准。比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这一单元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等有关图片音像资料制成了课件,其中包括毛泽 东的讲话录音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等,学生们听后看后立刻兴致勃勃,整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应将开放与传统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以拓展教学空间,从而切实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三、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类有其独立性,但它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到学科内的交叉,也要注意到学科之外的交叉渗透。中国有句古语说“文史不分家”,这足可以说明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会涉及到许多的成语,学习古代文化史时就同文学联系起来,学习古代科技史时又与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联系紧密。所以这就要求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只钻研历史学科本身而要博览群书,能够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交叉学科的问题,从而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同时也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体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一门课程,它不是培养历史学家或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专业人才。所以,初中历史教育必须与象牙塔里的学院历史区别开来,应该给学生以活生生地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历史认知,绝不可生吞活剥而高高在上。时下央视《百家讲坛》式的讲史方式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了一股冲击力,事实上由于广大初中历史教师不具备专家学者的深厚功底,同时初中学生也不同于具有丰富阅历的电视受众,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此是属于望尘莫及,也无须企及。但那种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并辅以诙谐幽默的解读方式是值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借鉴的.我觉得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托,关注身边的社会现实,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凸显。

过去人们常说:“六经皆史”,事实上“百姓生活皆史”,历史沉淀于现实,现实蕴含着历史。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渐行渐远的历史会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认为历史课就是算“陈年老帐”,只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来拷问自我、启迪现实,为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才会使广大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并学有所获。比如我在讲授《工业革命》一课时,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感受“生活的工业文明”。具体步骤包括——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畅谈历史的发展变化。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让学生列举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让学生讨论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结果我得到的感受是:离生活越近,学生越好掌握。总之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历史课堂教学的激趣方式多种多样。只有将单调呆板的历史课堂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时,才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真正有实效的、有持久生命力的!

以上所谈,只是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望方家见谅。但是我坚信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只要时刻保持对历史老人的敬畏之情,无愧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对历史课堂教学多一点思考,在不远的未来一定能走出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境。

第二篇:历史读书报告

历史读书报告——《1898年中国故事》

本书的内容正如其标题一般,描述了发生在1898年的中国的那件大事——百日维新。在历史上,这是一次失败的维新,在守旧的清廷压力之下,这场堪称思想启蒙运动的维新变法运动,纵使得到了当朝皇帝光绪的支持,也最终流产。主导这次维新的青年俊才们惨被迫害,朝廷中开明有为的大臣遭贬,一股新兴的改革势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这也是一场成功的运动,他带动了中国原本老态龙钟的思想,让革命的潮水涌向了这篇干涸的土地,最终他间接造成了那之后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的理念。

本书着重描写了当年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维新活动的人们在这短短的百余日里的经历。维新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康有为开展这次维新的最初的中间人——翁同龢,亦新亦旧的张之洞,已经当时的戊戌六君子。他们在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中,活跃在京城皇宫,创办各种学会,挥洒这自己的才华力图给中国一个美好的未来。虽然最终失败,但是这些风云人物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如今正繁荣向上的中国不能忘却的。

在书中,详细描写了康有为上京之初的事情。那是的康有为仍是一个无名小卒,却因为清廷软弱守旧的态势几次上书朝廷力图改革。甚至在未入京前便开始为了中华存亡开始了看似荒谬实则饱藏着爱国之心的巴西移民计划。“欲开巴西以存吾种”虽然是现在看来及其可笑的移民计划的理由,但是这种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远虑至此的精神却是当朝许多大官绝对无法拥有的胸襟。考虑到时代变迁以及当时的时局和思想的不同,康有为在初入京城时的言论虽有许多过于激进甚至空想的成分在内,但是有许多观点在现在仍值得我们深思。《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分析的关于中国面临的危机时他提到:德国占领胶州湾势必给了诸位列强开了一个头,引起了瓜分的风潮。即使是如今的中国国力强盛,却也免不了面临着周边国家带来的领土威胁,在当时一个软弱的政府顽固守旧听人列强开先河瓜分国土,如今倘若有一个国家成功的在中国的领土纠纷中占得上风,中国无疑也会面临更多的领土纠纷。国土的完整,的确需要强盛的国力,然而即使当今世界舞台上强盛的中国,也不能避免领土的纠纷。那么对当时并不昌盛的中国,政府的强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政策在历经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充分的暴露了它的不足,康有为在此时提出的变法维新无疑的完全正确的选择。

但是,康有为的确为中国提出了极为明智的变法之路,却也避免不了一些观点上的不合理。如他同样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提到的策略:中央政府拱手无为,听任疆臣各自变法。虽然在康有为自己看来也是使国家完整的下策,但是从如今看这实则也是不可行的理论。中国幅员辽阔,这也使得统一成为了每个当权者的同等大事。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多少混乱的时代都是因为群王自治,称霸一方而导致,如果听任疆臣自治只会带来同样的效果,使得原本混乱的中国更加衰弱。更不用提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如果盲目自治只会使得本来就不多的国力分散,更加容易被列强殖民统治,这样所谓的:大清王朝不至于尽亡“就成为了空谈。可见康有为尽管有着当时一般文人没有的觉悟和胆量,但是终究是一人之力微薄,亦或是救国之心急切,难免有激进而不切实际的言论发表。但这瑕疵掩盖不了康有为为国家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的爱国精神。

再说张之洞的《劝学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朝廷忙着跟洋人签条约,京城却因为来了一群维新派人士而兴起了学会风潮。各大学会打着传播新思想的旗号张扬的开始在京城传经布教。这时候,因为由康有为发起的保国会的高调已经光绪皇帝对维新派人士的保护,张之洞写出了《劝学篇》。这个曾经在洋务运动上大放光彩的朝廷要员并不赞成康有为等人的活动,但是他却有着一个和维新派有着极大相似处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写《劝学篇》,无疑是因为康有为的势力在京城一般读书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这位重臣虽然思想开明,却对目前这个看似稳定的封建主义社会的安稳表达了自己的信任。他对康有为等人的不满大概便来自于他们激进的思想对中国现有的政治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是的社会开始浮动,不再像从前那样麻木的安定着。无疑,希望社会安稳国泰民安的确是一位臣子应该想的,张之洞稳中求变的思想不得不说是极其正确的。中国在那个年代已经接近了战火的洗刷,政局再不像从前那般稳定。此时维新变法,对本就不平静的中国造成的影响一定会更加的巨大。然而这位朝廷的臣子在《劝学篇》中表现的,更多的是他封建主义的思想。尽管他西学为用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事实证明,张之洞只能是守旧派里的先进人士,而不是维新派中得守旧党。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过了洋务运动这样的大面积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却在紧接着到来的战争中,继续了颓势。事实证明,仅仅西学为用是不够的,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彻底的改变这个已经逐渐衰弱的国家。而张之洞在改革大潮中宣讲中国经典文化,看似是在为中国的文化存根留底,为保留国家的底蕴而“劝学”,不过实则是守旧派的思想罢了。如今看来在那个时代中,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和平的维新没有成功,于是武力斗争的改革时代紧随而来。

无论是谁,都随着历史的车轮淹没在了过去。那场乱世中的维新虽然失败,却留在了我们心中。纵使思想有多么不成熟,纵使结局有多么惨烈,但是百日维新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维新派人士那爱国的心。他们没有高官厚禄,甚至与朝廷中的皇室成员,守旧派重臣为敌。但是他们依旧一封封的起草着文书,顶着压力上奏,为了中国的富强策划全新的政府,以前热血的成立学会传授新思想。那个人人只求自保的年代里,他们不顾一切的为了心中的祖国梦奋斗。我们古老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浸染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每个人心中的旧文化旧思想可谓根深蒂固。倘若我们活在那个年代,帝制大概就如家常便饭一样让人习惯。然而就是这样的思想浸染中,青年才俊们为了国家的未来,大胆的去打破这几千年的叹息之墙,与在中国堪称绝对权利的皇室斗争,只为改革国家,与列强作战,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精神,我们应当学习,不能忘却。本书的最后,用“那原本充满希望的1898年中国故事终于在极度失望中落下帷幕”作结,实在让人感伤。当戊戌六君子献身维新运动,当百日维新终成梦,我们也只能感叹命运弄人,让中国只能走上充满血泪的武装革命之路。但是维新成功与否,在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已觉得并不重要。看着这群拥有先进思想的文人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奔走劳累,宣讲自己的思想感化大众,书写一封封奏折企图唤醒朝堂上的人们的热情,一次次慷慨激昂的面见尽管激进,却让人感受大这群:狂妄“的年轻人为了祖国的未来挥洒热血的热情。在随后到来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后来彻底推翻了帝制的辛亥革命,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这次百日维新的影响,这些运动或许不都是正确的,但是都有一个目的——保家卫国。正式从百日维新开始,为了维新奔波的人们唤醒了中国人民心底的求生渴望,让新文化开始萌芽,推动了中国近代的革命事业。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混杂的时代,充满着侵略,反侵略,改革,守旧,战争…….但正所谓乱世出人才,在这激昂的年代,无数的才俊出现,留下了他们的墨迹,他们的辉煌,也间接造就了我们如今的和平幸福的生活。出现在百日维新中得人们只是这个时代的一小部分,但已经用他们燃烧的心感染了我们。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个时代,不因为它的屈辱亦或是荣耀,而是因为那个时代孕育出的人们。历史不能忘记这些带给中国无数精神财富的人们,我们不仅梗不应该忘记,还应学习他们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有目标有理想,有热情的新一代人,让自己成为能让时代记住的人!

第三篇:历史社会实践报告

历史系学生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社会实践的对象也比较窄,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历史社会实践报告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篇一: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本应该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整理,所以对这也模糊不清,心里不免有些惭愧。系里让写一份关于家乡传说的社会调查。我想这正是一个入手点。我对我们**的神话传说比较熟悉的应该算是**孝妇的来历。

先介绍一下孝妇冢的概况:

**孝妇冢坐落在县城驻地,东1公里外,路南50米,东距孙葛村500米,西距东外环30米,冢高60米,周长80米,墓前有石碑两块,一块为康熙三十四{公元1695年}立,一块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立,解放解放前有墓地近六亩,冢前设石桌,石瓶,石香炉等,祭祀器物,周围植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该墓葬为孝妇死后同其婆母的合葬,在当地民间有很多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妇的事迹演变成在东海孝妇家的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已不可知,有关人物的具体情况也无法考证,只是听村间从住的老人口述。当然,在情节上有些出入,略整理一下,内容基本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不是县城而是被称为郯地,属东海郡,由于兵荒马乱,征役频繁,在**这个地方住的人户并不多,当时,大多数的男子都被征去服役去了,长期征战沙场。

有户人家,夫妻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征调走了,孝妇十分孝顺,在家与婆婆相依为命,等待丈夫的归来。战乱的频繁与无情,使百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对于孝妇来说,生活虽然艰苦了些,但丈夫的归期让她对生活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孝妇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这样一来,婆媳俩的生活如同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航船,本来看到了灯光微弱的导航灯,突然间导航灯灭了,他决定从痛苦中走出来,决定和婆婆一起渡过难关。他比以前更加上心照顾自己的婆婆了。简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虽是粗茶淡饭,但从未怠慢过;冬天,睡觉之前先上床把被子焐暖和一些再婆婆睡觉。在邻居看来,亲生女照顾也不过如此。

婆婆见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了,孝妇还如此的照顾,心里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些愧疚,孝妇还这么年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她不想拖累孝妇;总想早点儿了断了自己,远离这吃了上顿没下顿,兵荒马乱的日子,可孝妇的孝心有让她这么感动的不舍得撇下孝妇一个人孤苦无依。她们每天都在挨日子。

漫漫长冬过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对生活有了些新的希望。最起码新生长的野菜可以让人们缓解一下饥饿的威胁。一天孝妇挖来一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打算让婆婆尝尝鲜,可是翻遍了家里,除了小坛子底下的一点儿油根儿,连一滴炒菜的油都找不到了,无奈的孝妇只好用盐水煮给婆婆吃。看着盛在碗里的野菜干巴巴的,没点儿油气儿,他突然想到了香油根儿,她就用菜汤倒进菜坛子里晃了几下,又倒进婆婆的碗里,自己却舍不得倒一点儿,婆婆吃碗里的菜好吃,让孝妇也到一些香油在碗里吃,孝妇见婆婆吃的高兴,就形式的到来一下,也“高兴”地吃起来,她吃的的菜里哪有香油啊,野菜的调料是她的泪水呀。她边吃边掉泪,为婆婆的苦命而伤心,可是婆婆的第二碗野菜还没吃完就倒在了桌前,当孝妇赶紧扶起婆婆的时候,婆婆口吐白沫,停止了呼吸。

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个案件,但当郡的太守却判杀了孝妇,到行刑场后,孝妇说:“如果有罪,死而无冤,红血当流下,如果无罪,死而有冤,白血当逆流,东海郡大旱三年。”行刑是,一腔白血直冲云天,流淌成河。郯西南,汇成一大片汪洋,被称为白血汪。白血汪面积至今达到几十亩,紧靠汪边的村庄叫白血汪,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里更名为白溪汪,直至今日。

恰好,东海郡在孝妇死后,连旱三年。新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的冤案,并说明大旱是屈杀孝妇造成的。太守为孝妇昭雪,并将孝妇与其婆婆合葬。

艺术高于现实,但却又源于现实。据说,元代著名的大戏曲家关汉卿所编的戏曲《窦娥冤》就取材于此。

故事传来,让然很感动,但还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孝妇的婆婆是为什么死的呢?通过问了别人才知道,孝妇所挖的那种名叫豆瓣菜的野菜里含有一种色素,这种色素和香油在一起加热会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毒素,毒素强烈,所以孝妇的婆婆是吃了拌有香油的豆瓣中毒而死。孝妇本以为给婆婆菜里加点香油会更好吃,或者更有营养,可她并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这种解释是否科学,希望搞化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可孝妇的事迹,确实催人泪下,值得我们学习。

孝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希望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有关马陵山的传说

和祖国其他名山相比,我们临沂的马陵山不能称之为山,只能算个丘陵,它级别虽不高,也不容你小觑。它虽无泰山的巍峨,但也不缺乏山应该有的厚重:虽无黄山的云海翻腾,却不乏神秘的朦胧,更让你好奇的就是马陵山的来历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说,一天,一群神马从沂蒙山区驮着各种珍奇异宝,欲奔驰南下。天神关羽,为阻止珍宝外流,便将领头的马擒住。神马们群马无首,就乱成一团,狂跳不停,背上的宝物就散落一地,变成宝藏,关公抓住马头不放,坐在狂跳的马群背上,屁股坐出三个尖来,就是三台山,左脚踏出的深坑就是石唐湖,右脚踏出的深坑就是骆马湖,这变形成绵延起伏的马陵山。

篇二:历史系学生桑园村社会实践报告

我家住在章丘市相公庄镇桑园村,桑园得名于原来本村的两个桑树园。相传,一处在今天村头十字路口以西,另一处位于今桑园桥以东,在本村还未被命名为桑园村以前,附近居民在提到这个村子时,总是因村内有两个桑树园而称为桑园,所以,现在就延用这一称呼,称桑园村。

桑园村现在人丁兴旺,但相传,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应为河北省枣强

县人。明朝末年,由于战乱饥荒,造成山东境内人丁稀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发展生产,平衡地区经济,恢复山东昔日的雄厚,下令移民。桑园村村民的祖先就是在这个时候移民过来,并世代居住再这里,努力生产,繁衍后代。翟武,刘海是本村的两大祖先,故翟姓和刘姓是本村最大的两个姓氏。其中,刘海的后代刘胜+(名字叫什么记不清了)有六个儿子,后演变为桑园村刘氏家族的六大份子。大份子叫一和尚,二份子叫二道士,三份子叫三僧子,四份子叫四梅子,五份子叫五巴掌,六份子叫六槌子。六大份子的后代演变成现在的沛振家声,恩荣玉庆八大辈分,一直相沿至今。

桑园村原来有一座山,叫荆山。据本村老人回忆,荆山实际为一个土堆。传说,荆山上有 一个

金牛,因此,这座山被本村居民视为吉祥物。解放后,成立的农村合作社就以荆山命名。可见,荆山在本村居民眼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虽然,荆山的传说让它在村民心中有很重的分量,但并不能称得上是一种信仰,实际上桑园村的村民是有自己的信仰的。那就是对槐爷的崇拜。槐爷是对村内一棵老槐树的尊称。这棵树年代久远,但具体年代没人知道,有人说可能是唐朝,称唐槐,但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也有种说法是清朝,但也是不可靠的。它直径约两米,高二十五米。相传,因为住在槐爷旁边的一家人惹怒了槐爷,槐爷就让这家的主人得了一种怪病,以此作为一种惩罚。村民知道这件事后,就开始对这颗槐树充满敬畏。每月二月十九,要准备贡品,来到槐爷面前祭拜,还要把大红绸子系挂到树上,俗称挂袍场面十分壮观,村民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全家祈福。槐爷不仅是桑园的神,还在附近其他村落具有相当威望。

另外在村子里原来有一个楼阁,名叫文昌阁。在文昌阁里有一个文昌爷。据说文昌爷可以保佑村子的幸福安康,确保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村子里的人对文昌爷和文昌阁十分敬重,但可惜,文革期间,在破四旧运动中。文昌阁被拆除了。渐而,这种文化上的崇拜也就慢慢淡去了。时至今日,村内除了少数老人外,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关于文昌阁及文昌爷的传说了。

总结完这些传说,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管它们是真是假,我们都应该倍加珍惜,毕竟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

第四篇:历史读书报告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历史学读书报告

作者:

尹艺钧(竹居)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这本书的作者是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唐研究》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编委、《中国学术》学术委员会委员的荣新江教授。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古中国与一些外来文明之间的一些关系,其应属于荣教授的学术大成之作。

荣新江教授主要是通过栗特人这一线索来阐明中古中国与西域外来文明之间的关系的。而荣教授本身就是研究栗特人与沃教的学术专家,在此书中他引用了很多学术资料与观点。

本书一开始便引入了丝绸之路的话题,点明了中外之间联系的条件,并把它当做是“对话之路”。中国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在影响中国。

其第一篇介绍的是胡人的迁徙与聚落,但主要介绍的是栗特人(即昭武九姓)。栗特人是一个来自东西方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在商业为主要诱惑条件下,大批栗特人迁往中国内陆,并在迁徙沿线形成了一系列的栗特人聚落,开始了逐步“汉化”的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胡化中国)。其第二篇介绍的是胡人与中古政治,不过侧重点依然还是在栗特人身上。其中包括高昌与中西交通的记述,突出了高昌在西域诸国中的地位。另外在此篇中还特别详述了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问题(如果我们根据陈寅恪先生“种族之分,多系于其人所受之文化,而不在其所承之血统”的观点来看安禄山的话,他无疑是个地地道道的粟特人)﹑在唐朝的波斯景教家庭和敦煌归义军的问题(其曹氏政权,荣教授认为是栗特起源)。

其第三篇介绍的是“三夷教”在中国的流行。三夷教即指沃教、摩尼教和景教。在这里,荣教授详细探讨了“三教”传人中国的时间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其第四篇介绍的是荣新江教授对一些汉唐中西关系史论著的评价。集大家之言,聚名家之论,成一家之学。

中古时期的西域,不只民族众多,而且语系复杂。但最关键的是它又在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希腊文明这中西方四大文明和佛教、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这东西方五大宗教的中心。荣新江教授研究西域史,用的是实证史学的方式,而实证史学讲究“穷尽材料”,在这方面无疑荣教授是非常杰出的。

写出这本书,是需要大量的资料搜集的,这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资料的繁琐复杂会让人难以承受,这也正是实证史学的难度所在。虽然荣新江教授在引述资料的时候,也出现过一些纰漏(比如说,吐鲁番文书所记“垔吴”即史籍所见“伊吾”,是王素于1983年最早提出的,而并非如论集所说是姜伯勤先生),但这丝毫也降低不了荣教授在此书上所下的心血。

本书紧紧扣住栗特人这个中心,把中国内陆与西域(包括中亚和伊朗地区)很自然而然的联系在了一起。不得不说,这是此书成功的一大因素。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这个栗特中心论也是此书的一个致命缺陷。要研究中古中国与西域外来文明之间的关系,如果单纯从栗特这个民族出发的话,往往会遗失很多方面。的确栗特在整个西域民族中与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但这并不能代表中西交流的全部。

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中古中国与西域外来文明的关系,我认为荣教授应该增加一点篇幅用来介绍吐火罗人、大月氏人、塞种人与中古中国的关系,并且也可以详细地研究论述一下栗特人与吐火罗人、大月氏人、塞种人以及突厥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更好的延伸一下中国内陆与西域的关系,甚至可以更好的向南延伸到印度,更好的向东延伸到波斯与叙利亚,向北可能会延伸到古罗斯人。这样的话,《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这本书的厚度将大大增加,内容的拓展性也将更为完善。

关于《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这本书,的确有很多东西让我不能认同。

其第一点,书名问题。刚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里面指的“外来文明”肯定有西域文明(今新疆地区)、北部草原文明、中亚文明、西亚文明、北非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欧文明„甚至是美洲文明。但当翻开目录之后,吾大呼上当。里面只着重介绍了西域文明(新疆和中亚地区),捎带脚的提了一下西亚的波斯与北部草原的突厥。开玩笑的说,这就是典型的欺骗消费者(如果不是这本书好看的话,我早就打电话给“消协”了)。最后给荣教授提个建议,下次这本书再版的时候,希望能把书名改成《中古中国与西域文明》,这样会更好一点。

其第二点,安禄山的种族问题。安禄山出生于突厥,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且阿史德氏在突厥国中的地位是仅次于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族姓。由此可以推断,安禄山的生父应为突厥的一大显门望族,荣新江教授在此忽略了安禄山的生父问题(只是简单了附和了一下安生父是栗特人的观点),而转向了安禄山的养父。安禄山母亲的地位高贵,再嫁之人也应是富贵身。安禄山的养父是胡将军安波注兄安延宴,是一个依附于突厥的胡人部族。关于这个安姓部族,很多史学前辈(也包括荣教授)都认为它是属于栗特种族的。这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当时在突厥的栗特人又很多,很多史料与考古发现都证实了这一点。但意大利富安敦教授在所著《质子安世离及其后裔》一书中,因新、旧《唐书》记安重璋在请求改安姓为李姓时,说他所自出的武威安氏与安禄山“同姓”或“同宗”,从而怀疑安禄山是武威安氏的亲属,而富安敦教授认为武威安氏是东汉人质的安息王子安世高的后裔,这样一来,安禄山就成为波斯人而不是栗特人了。

虽然富安敦教授的观点有不少漏洞,但这种说法我们也值得研究一下。唐朝时,的确是存在过安世高一支的后裔,这一点应该可以肯定。

但也许有人会说,安禄山是营州人,与河西相差千里有余,怎么又可能说安禄山就是武威安氏呢?其实不难理解,突厥曾经控制过河西地区,安氏被胁迫进入突厥也是有可能的。

武威安氏,主要在河西地区,而栗特人在河西有一系列的据点,说武威安氏是栗特种裔,似乎也不为过。但栗特与波斯都在中原以西,河西走廊又是一块沃土。试想一下,东汉安世高一支经历过东汉末年与西晋末年的动荡以及十六国时期的战乱,他们还会本分的呆在两京地区吗?相对而言,西北地区或许更为安全,而且更靠近他们自己的家乡波斯。

对于武威安氏的种族问题,以后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究。(前提是建立在我比较勤奋的基础上的)

或许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只不过还没有发现而已。说实话,我只花了一个下午去看这本书,所以也算不上是什么精读,因为我只在里面找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其实关于栗特与沃教的研究,史学界不乏大家。像我国的陈垣、陈寅恪、唐长孺、张广达、姜伯勤、陈国灿等先生,还有日本的桑原骘藏先生和藤田丰八先生,加拿大的蒲立本教授等等。荣新江教授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但却是很优秀的一个。

这本书里关于栗特与沃教的研究,应该是目前比较权威性的。在这里或许会有很多人不解,研究中古中国与西域外来文明的关系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栗特人的地位。

其实随着近年来对丝绸之路和中外关系研究的不断升温,史学界越来越开始关注栗特这个处在“十字路口上的民族”了。

栗特这个民族原先是在中亚地区,后来随着经商的需要逐步东迁。而在东迁的过程中,栗特人在中原不断的被汉化,同时栗特人也参与到了汉人胡化的过程。

所以说,栗特这个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研究它,不管是对于中国史来说,还是对于世界史而言,都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神秘地带”。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这部由论文汇聚而成的著作,是目前研究中古时期中西文明关系的大成之作,无疑对后来的史学研究具有相当大的示范作用。

它的意义与价值或许早已经超过荣新江教授对其的预估了,但这都不重要。因为历史总会证明某些东西的价值的。

第五篇: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研究者的学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等等是否具备。它建构于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等,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去完成。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中,对课题的界定为: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相对于目的而言,研究目标是分解了的、比较具体的。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也可以在课题大框架下设立子课题。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

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意义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 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 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篇二: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开题报告

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包括同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研究,同类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研究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含撰写研究报告时间)。

三、学术前史

(一)学术专著

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高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的《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等。

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人对高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合著的《高效率教学》,黎世法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等。

此上诸多专著,或多或少涉及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对于我们国家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则甚少。

(二)学术论文

综论方面,夏伟在《论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一文中分析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夏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某些颇有价值的想法,如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史料教学;提倡社会实践教

学;不要将高中历史课上成政治课,等等。

朱国平《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此后,朱氏提出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方法:首先,教师需不断学习,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教案设计;再次,教师需善于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有,教师需学会教学反思;最后,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崔女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效果》文中,结合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某些措施,如讲究课堂语言艺术;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防止或缓解学生的疲乏心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课堂效果更佳等。

某个方面,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结合其的教学实践,较详细地介绍异步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明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指示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了解学情;强化效应;学生演练等五个步骤。

李春才的《提高高中历史课课堂交往效果之我见》,文中以为课堂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交往中,师生都应注重提高自己。

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历史课堂提问的角度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其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坚持启发性,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坚持联系性,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坚持开放性,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坚持灵活性,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杨奕信《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文,既肯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但同时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董志辉《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出解决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问题的三点看法:兴趣引路,能力渗透;理清主线,建构体系;随机训练,点拨提高等。

张海霞的《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着重论说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如诗歌及民谣类、讲话类、典籍类史料,甚至小字部分内容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徐增山的《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则较具体地论说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方法,具体如下: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把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师把情感引入课堂;教师把国内外大事引入课堂;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高一某班为实验班,高一某班为对比班。

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准备阶段: 2009年3月~2009年8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

1)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高一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

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4、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0月 1)省会考成绩抽样分析,主要针对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会考抽样分析。2)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五、创新之处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自2004年广东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各学校均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陆续发表,但时至今日,该课题仍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探讨的焦点,原因部分源于之前论文理论性太强,而可操作性稍弱;部分由于各地生源不同,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导致得不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结合本地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呈现的方式,解决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期能够为新课标的推广提供可行性参考。

本课题基本内容涉及:

历史教学资源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历史学习过程研究

历史教师发展研究

高中历史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除此之外,本课题预计需突破的难题,如下:

1、如何在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

3、如何使学生的快乐学习与高分成正比。

六、论文提纲

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理论综述。篇三:历史系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文化学院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浅谈东北开发对东北满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所学专业:历史学

研究方向:专门史

学生姓名:级 班 1号

指导教师: 职 称:副教授 2014年3月19日

说 明

一、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必须认真执行,按时提交。

二、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按照“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先写出草稿,提交拟选课题所属教研室审核论证,最后由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者,方可正式填写《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三、“开题报告”要求的各项内容,可根据需要添加附页。

四、“开题报告”与论文文本及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统由学院存档。

下载历史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篇一: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研究性学习报告格式 1、题目 2、班级、姓名(如果是课题组,那么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先大后小,一般不要超过5个) 3、内容摘要 4、关键词 5、开题报告中的前面......

    历史教育见习报告[精选]

    历史教育见习报告 时间: 地点: 实习人:历史师范101、102全体学生 内容: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1)原因①发展中国家......

    历史实践活动报告

    历 史 报 告 目录: 小组考察时间、地点、目的、方式及参观概况 重点参观对象详细介绍 参观对象存在的问题及感想 考察时间:2012年10月—11月 考察地点:岳麓山,新民学会旧址,韶山......

    历史教师年度述职报告

    历史教师年度述职报告 历史教师年度述职报告1 一、课堂教学方面主要从事初中各年级的历史教学,也曾教政治、美术,能够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严格遵守并执行教学规范,积极尝试......

    历史教师述职报告

    本年度,我担任的主要工作是历史教学,涉及到一年级2、3、6班和二年级1班。一年来,我虽然经历了生活的挫折、走过了人生的风雨,但我还是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在......

    历史学科评估报告

    历史学科评估报告 评分A 基本情况: 听课: 本次视导评估主要听南园中学的黄德君,和十中的李鹏两位教师的课。两位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教学思路清晰,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差异,教学......

    历史教师述职报告范文大全

    历史教师述职报告15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师述职报告,希望能够帮......

    历史开题报告(5篇)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开题报告 白山市第十三中学时佰强 一、课题的提出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