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摘要: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和发展;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游戏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游戏是发展幼儿健康心理、培养幼儿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身体发育的重要保证;游戏是孩子动静交替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上课之后得到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应从加强教师培训、明确游戏化课程建设方向和内容、优化游戏活动评价等方面入手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
关键词:课程实践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37-01
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人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1.1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
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1.2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
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1.3缺乏方向和目的
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
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2.1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2.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2.3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人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唯有全面理解幼儿游戏活动的性质和功能,才能科学地设计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唯有及时总结游戏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真正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活动。
第二篇: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有效策略分析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有效策略分析
摘 要: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游戏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是深受幼儿喜爱和欢迎的重要内容。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内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是丰富幼儿课堂教学活动和改善幼儿课堂教学结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主体;游戏化环境;游戏化氛围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基础,是活跃幼儿思维的关键。我国幼儿教育细则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课程教育,要严格按照幼儿的发展需求而进行,要将游戏穿插于课程教学之中,以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的课程教育,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幼儿教育标准,需要认真挖掘和剖析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需要以游戏活动为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以游戏化的体验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充盈幼儿的精神世界,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充分享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有效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倡导游戏化精神,凸显幼儿主体性
杜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曾经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发表过这样的教育言论:游戏,代表的是一种态度,反映的是一种精神,游戏活动所呈现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精神态度。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渗透游戏化精神,以游戏化精神引导幼儿关注教学活动,以游戏化精神激发幼儿潜在意识的勃发,以游戏化精神激发幼儿主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课程教学的核心主体,充分挖掘幼儿主体的差异需求和内在兴趣,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人格和选择权利,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游戏活动的具体理念,要根据幼儿的内在需求确定游戏活动的时代性与适切性,要将幼儿的天真、好动与游戏活动的趣味、生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悦化的氛围中感知游戏化课程的无限魅力。例如,在《乌鸦喝水》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先在黑板上贴上老鹰、乌鸦、喜鹊、啄木鸟等鸟类的图片,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意识告诉教师哪张图片才是真正的乌鸦,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幼儿展示乌鸦喝水的真实情境,之后试问幼儿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谁能告诉老师乌鸦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使自己得到水喝的呢?如果你是这只小乌鸦的话,你会用什么方法喝到瓶里的水呢?等等。将教师的角色定义为课程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将幼儿主体作为课程游戏化的主体,以此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课程游戏化活动的能动意识。
二、创设游戏化氛围,营造游戏化环境
课堂教学的氛围需要营造,而游戏化的氛围也需要刻意营造,只有以游戏化的氛围渲染课堂教学的整体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幼儿课程教学的游戏化。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整体环境的设置,要将教学场所与教学内容按照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统一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游戏化实物器具,要根据学生的内在兴趣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游戏化环境的设置,以此满足学生主体思维发展的趋势。另外,教师还要注重游戏化氛围的神秘感和奇特感,要以幼儿主体的视角进行游戏环境的布置和游戏器材的选择,要注重联系幼儿生活的实际环境,要充分挖掘游戏活动中的有效信息和资源形式,以此为课程的教学营造出适宜的游戏化氛围和游戏化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大班“小汽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张贴关于真实汽车的图片和相关的卡通图案,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汽车房的形式,让幼儿在众多的汽车图案中感受好奇之心与欢喜之情。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内在兴趣和生活环境创设这样的游戏化活动:同学们,在我们的马路上来来回回地跑着各式各样的小汽车,你们都认识这些小汽车吗?知道都是什么牌子的吗?请你们按照自己的所见、所想画一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好吗?以此种方式进行课堂游戏化氛围和游戏化环境的营造,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游戏化氛围和环境下得以全神贯注的学习和孜孜不倦的探索。
三、创造性开发游戏,拓展游戏化内容
实现幼儿课程教学的游戏化,就不能一直墨守成规,也不能照搬照抄,要在各个因素的综合中进行创新,以此拓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内容,满足学生不断成长中的最新发展需求。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具有开发性与创新性的思维,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新的想法,要将幼儿兴趣的转移作为课程游戏编制与创造的支点,要将生活中的新鲜资源经过整编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中,进而满足幼儿内在的成长需要和广泛的兴趣需求。例如,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最近热播的动画片中的内容和角色进行游戏的创制,让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总之,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首先教师要正确认知游戏化的具体精神,其次要在教学之中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再次要充分分析和挖掘幼儿的内在差异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重点开发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宋慧慧.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2]葛晓东.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2013(18).编辑 温雪莲
第三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开发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开发策略
游戏是幼儿成长具备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新趋势,对于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有课程和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游戏课程的建设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放飞个性。
一、整体构架,有序推进
提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于改变传统幼儿教育片面注重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推进游戏课程呢?在这一过程中,容易产生零散性、随意性等问题。要使游戏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首先要对整个课程架构做一个顶层的设计。在整个幼儿园层面上,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对课程板块、教学目标、游戏设计、活动组织和效果评价等都要有明确而科学的规划。同时,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系统而深刻的把握,还要对已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在实施和推进游戏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对现有课程进行游戏化改革,另一方面进行新的设计和创作,并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修正和变革,循序渐进地推行游戏课程,从而使幼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整合资源,有效开发
游戏不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内容,为了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将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到游戏中去。游戏设计就要注重贴近幼儿的生活情境,选取富有特色的素材,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趣化的游戏环境,从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游戏。
例如,可以利用幼儿园的食堂设计一个“餐厅”游戏,老师和幼儿扮演服务员、客人等不同的角色,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再如,虽然幼儿对打电话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通话中的一些文明用语却不能熟练运用,对于不同角色、不同场景下的对话不得要领。为此在游戏过程中,可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身份,设置不同的事件背景,引导幼儿恰当、得体地进行对话。此外,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等资源,开拓游戏的空间,给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从而让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乐于参与,玩有所得。
三、善于观察,及时反思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感受对于改进和优化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适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何有效地进行游戏过程观察呢?首先要设计一个科学的观察记录表,栏目有游戏流程、活动组织、幼儿活动„„便于分类记录。其次要全方位关注幼儿的表现,不但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还要观察幼儿的情绪、情感等表现,倾听他们的感受和解释。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基于幼儿的表现去分析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去评估他们的能力和发展,对整个游戏活动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修订和优化游戏活动方案,同时也为后续的游戏活动设计提供思路,教师也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只有这样,课程的游戏化才能收获成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适时放手,激发创造
对于幼儿来说,玩游戏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但是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先的教学模式,经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约束和控制幼儿,要求孩子按照游戏环节按部就班地游戏。这样的游戏势必会让幼儿感到压抑,造成的后果就是幼儿成为了游戏中的演员,抑或是老师“导演”的木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幼儿的积极性势必会削弱。为此,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幼儿充分活动和展示的空间,确保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由。对游戏的指导和调控要相机而行,根据幼儿的个性和游戏中的表现适度点拨和帮助。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过程中去,能力也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是时代的召唤,游戏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幼儿的天性,确保他们游戏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实现游戏和成长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群力幼儿园)
□责任编辑:潘中原
第四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为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重要依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今幼儿园教育课程和其他教育课程一样备受关注,过去,我们单纯的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只重视室内教学,忽视幼儿的独立性活动,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用集体教学形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重视以教师为指导,忽视了以幼儿为主体作用等倾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有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模式的研究。其包括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游戏以及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中幼儿的发展。下面谈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研究模式的几点见解:
(一)、一日生活要游戏化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目前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活动存在有多种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一日活动是幼儿一日在园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其组织安排、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一日活动,做到保教结合,完成幼儿园的保教任务,达到锻炼幼儿体格、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养成文明习惯的宗旨。有了一日,才有一年,乃至三年,一日活动开展的好,有特色,幼儿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幼儿一日活动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1、晨间活动要游戏化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活动是一日活动的基础。一天的开端好,则预示一日活动之兆祥。为此我在活动室设计了各种活动区,如“建构区”、“图书区”、“创造区”、“数学区”等,幼儿一入园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参加所喜爱的各种活动。如“创造区”内的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绘画出许许多多色彩丰富、别具一格的美术作品及泥工作品。在“建构区”内,幼儿选择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积木设计建造“飞机”、“大炮”、“轮船”等,并边玩边嘴里发出“呜呜、轰轰”的声音。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开始了一天愉快有意义的园内生活。
2、教育活动“游戏化”
春暖花开,是幼儿接触大自然的大好时机。让幼儿认识春天,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了“重生成”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春天。
特别是像数学这样比较枯燥乏味的活动,我们更应该在一种游戏化的模式里进行,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接受的更快。而不能让幼儿进行一些机械的记忆,毫无趣味的教学模式会让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及热爱。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成长!
3、区角活动的游戏化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等。角色游戏区的教育作用在于: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适当的行为方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同样在积木区可以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学习建构技法;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玩沙玩水游戏区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物的性质;满足幼儿摆弄物体和好活动的愿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在沙水游戏中,区别干湿、冷热、粗细、多少、深浅等不同的概念;活动后的收拾整理,培养幼儿清理、打扫的技能与习惯。
在语言图书阅读区培养幼儿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看、听、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的感受、进行的模仿、学习和欣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习运用语言表达个人情感、需求、意愿和观点;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了解。
通过这些这些区角活动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自选活动作用,使幼儿得到全身心的发展。
4、户外活动游戏化
丰富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内容,为了进一步探索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精心设计、组织幼儿开展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而且能从中学习分辨事物、协调关系,甚至体验社会。在开展游戏活动时,首先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游戏时间,恰当地安排室内或室外,集中或分散的游戏活动,并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想象,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比如:我园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玩一些民间游戏,将这些游戏变换形式,使得这些老游戏有了新的玩法。因此,我们对收集到的第一手民间体育游戏资料,进行进一步精心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时,充分注意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体育游戏。对精心筛选后的民间体育游戏纳入我园的园本课程之中,发放到各班。在班级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时,民间体育游戏小组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到幼儿游戏中,进行适宜的交流、示范和具体指导。
这样,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中,各种能力及意志品质都得到发展。
5、课间过渡环节游戏化
在一日活动中,我对各种教育活动既注意活动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又注意活动性质上的动静搭配,让不同类别的活动交替进行。如:在午餐过后、放学前的时间。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做做小小的游戏,可以是比较安静的手指游戏,也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都适合幼儿在过渡环节中游戏。
总之,优化一日活动,不但可有效地管理好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更重要地是从各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老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敢于改革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的一日活动生动、活泼,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
(二)、集体教学活动要游戏化(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游戏不是单纯玩玩就结束,而是对幼儿的认知社会、情绪、语言、身体以及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开展从游戏开始至游戏结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必须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那么,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决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材为中心。比如,《图形》为主题的集体教学中幼儿己对《图形》有概念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摆好很多种大小不同的《图形》。然后,让幼儿随意辨认、分类,识别大和小的《图形》等等。最后让幼儿用《图形》展示一下,用图形制作服装扮演模特。这样,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兴趣和感觉器官的体验,无意识中认识了《图形》的种类。这就是在集体教学的游戏活动中渗透教育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幼儿被动地、注入式的学习不如幼儿在兴趣之中受自然教育效果好。还有集体教育活动健康、语言课例、科学课例等等,教师不仅详实记录了教学活动,而且将游戏活动过程作了详细的表格记录,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且有改进计划。在过程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1)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②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房子”中,教师以这样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动物来我家做客,小兔、小狗、大象、长颈鹿一起说:“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的房子又破又旧了,想请小朋友帮助我们设计一幢漂亮的新房子,你们愿不意愿意啊?”从而引出“帮小朋友设计一幢漂亮的新房子”意愿;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为动物们设计漂亮的房子。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3)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入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幼儿常常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游戏可以成为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教师在深刻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与充足的游戏时间。利用游戏承载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五篇: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策略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策略
发布者:烘烘老师 www.xiexiebang.com 阅读:1751 次
1996年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们开展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
一、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游戏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游戏性,电可用来描述和定义活动,这时,游戏性就成为活动的客观特征,活动可以被分为游戏性强或弱的活动”(刘焱,1999)。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2.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3.开放性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更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后者常常是预设好的、事先确定的;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传统课程的封闭性在游戏化课程中得以改变。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比如,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设计者开始关注活动过程,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实践活动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儿选择的。再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而传统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的,它追求的是知识和系统。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游戏的这一特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突出地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合技术的运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坚持按生活的逻辑(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拟),用游戏的精神和方式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人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组织策略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在设计上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1.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②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③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2.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1)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②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3)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成策略,适时地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其关键仍然是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它需要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课程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