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江阴市长泾中学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能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上课前我对教材认真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充分分析学生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力争使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由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探索、讨论和总结得出新知识,因此这样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
本节的重点是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因。由于学生刚在上一章中学习了化学键的知识,所以想到从微观方面进行分析的学生占了多数。由于微观范畴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比较抽象,所以采用动画演示进行辅助教学,直观地表示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微观实质。然后给出相关的数据,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便能得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时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时放出能量,且两者不相等。判断反应的吸热或放热可以从断开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来考虑。对于宏观(能量守恒)角度分析时,利用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物理知识解释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从低处到高处时的能量转化情况,然后类比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不同时,引起的吸热或放热。学生可以很快找到物质的能量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关系。最后以氢气和氯气的反应为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个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行再认识。
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理论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要为实际生活服务。课堂上展示祥云火炬燃烧的图片和化学实验时用酒精灯加热的装置图,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关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的结束时提出:“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一方面我们要提高现有能源的使用率,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积极开发新能源!”增加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课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物质储存的化学能(宏观)与物质内部化学键(微观)能量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对“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的结构越稳定,
第二篇: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课题: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问题导学为主)
主备人:高一备课组 毛小红
一、高考考纲要求:
1、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来解释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
2、利用化学键键能的改变值估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值;
3、用符号(能量变化示意图、“反应过程—能量”曲线图)定性表征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越低物质越稳定; 2.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能根据吸热和放热判断反应物和产物总能量的高低。过程与方法:
通过宏观(实验现象)——微观(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图(能量变化示意图、“反应过程——能量”曲线图)三重表征,建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形成能量守恒的观念,建立以化学键为中心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微观认识框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化学反应与体系能量变化关系的学习,将化学反应的认识层次从初中的“物质变化的角度”上升到“能量转化的视角”,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观,进一步体会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问题串形式呈现——学生自主完成 1.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受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实验视频】氢气与氯气混合,在光照条件下爆炸。提出问题: 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镁条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来自哪里?
③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可以安静地共存,为什么光照后就反应?光照的作用是什么? 2:从微观角度建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关系
(1)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来自哪里?你是怎样理解“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这句话的?一个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由什么决定?(2)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环节3:借助图像符号帮助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图像来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关系。请看教材图2—1。
【过渡】上述示意图可以较好地解释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的关系。然而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可以安静地共存,为什么光照后就反应?光照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还可以用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图来更好地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以反应H2 + Cl2==== 2HCl为例,投影并讲解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图各部分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环节4:练习提升,学会利用化学键键能的改变值估算陌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学生动手】(计算,上黑板板书)
1.【小组交流】这节课学了什么?
1.断键、成键与能量有什么关系?
2.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由什么决定?
3.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角度如何判断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教师点拨】(环节突出)
1.1、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2、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判断方法:
(1)从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相对大小(宏观)判断
若E反> E生,放热反应 若E反< E生,吸热反应
(2)从反应物、生成物键能(微观)判断
若Q吸>Q 放,吸热反应 若Q吸 四、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五、个案补充 个案补充: 1、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浓硫酸的稀释是放热过程而不是放热反应)。 2、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断裂其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高。 3、化学反应中反应热的计算注意共价化合物共价键的数目。 4、化学反应中反应热的计算注意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反思的概念、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思原则的分析阐述,提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关键词:反思能力反思意识 一、什么是反思 反思是指对学过的知识或经过的事件进行回顾和思考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杜威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是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索和探究的行为。”他还提出了反思五步法,即暗示、产生问题、假设、推演假设、检验假设。实际上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就指出过反思理念,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中西方的教育家都强调学与思的统一,注重学习之后的反思。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稳性和自动化特点,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也就无法认识自己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经常是在老师提醒或分析时,才有反思意识,这就造成了思维活动与反思的严重脱节,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效率低,效果差。在化学学习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思考问题、质疑问题。反思能使学生不满足于常规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众所周知,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教学取得高效率的根本要求。在反思能力的培养中,这一原则极其重要,因为反思能力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实施,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师除了告诉学生反思的意义方法之外,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2、渐进性原则 与认知活动规律一样,反思活动也是渐进的,教师在训练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实施。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地反复训练学生,使学生的反思意识逐渐加强,最终转化为反思能力,并能在新的教学情景中,灵活、合理地运用。 3、反馈性原则 反馈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证,有反馈才有培养方法的改善,才有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及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反思活动做出评价,在评价中促使学生自已反思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结果,并据此进行调整和改进学习方法策略,并最终形成自我反馈能力。 四、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途径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元认知理论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知的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因此从元认知理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使反思成为一种可操作的实践行为。 1、在纠错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中,有许多错题,教师在讲评时,如果把正确的解题方法演示一遍,许多学生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解法进行反思,这就失去了一次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这些错误罗列出来,然后请学生一起来分析、反思错误之处,不仅分析自己的错误还可以分析其他同学的,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稍加启发、点拨或创设问题情景。 例:向V ml FeBr2溶液中缓缓通入a mol Cl2,结果溶液中有50%的Br¯被氧化,则原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错误解法一:(少数几位学生的解法) 由2Br¯+Cl2= Br2+2Cl¯ 得到C(Br¯)=(2×2a mol)/(V×10L)=4000a/V(mol/L) 所以C(FeBr2)=2000a/V(mol/L) 错误解法二:(大多数学生的解法) 由2FeBr2+3Cl2=2FeCl2+2 Br2- 3得到C(FeBr2)=(2×2/3×a mol)÷(V×10L)=4000a/3V(mol/L)而对学生的这种错误解法,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①解法一错在哪里?(此种解法没等教师分析,立即被大多数学生指出错误之处。)②既然Fe也要被Cl2氧化,那么Fe与Br¯被氧化是否有先后?哪种离子先被氧化? 通过对这二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就会明白当Br¯被氧化50%时, Fe已全部被氧化,从而得出正确结果。 通过纠错,可以引发学生反思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解题能力的提高。 2、设计变式题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要提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形式的训练,特别是当一个问题解决时,再将问题中的一些特殊条件一般化,从而得到更为普遍的结论,使得问题得到推广,从而在比较中使学生进行反思训练。所以设计一个由浅至深,逐渐深入的问题情景,对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了解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例:在25℃时,用铂电极电解一定量的Na2SO4饱和溶液,一段时间后,阴极析出a mol气体,同时溶液中析出b g Na2SO4·10H2O,如果这一过程中温度不变,则此时Na2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变式:在25℃时,用铜电极电解一定量的Na2SO4饱和溶液,一段时间后,阴极析出a mol气体,同时溶液中析出b g Na2SO4·10H2O,如果这一过程中温度不变,则此时Na2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根据这组变式题,学生必定会好奇的对它进行比较、分析,虽然阴极都是析出a mol氢气,但是阳极材料的不同将使阳极的电极反应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电解消耗的水不等。通过对这组变式题的反思,将使学生对电解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 3、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互相质疑,让对方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营造一种反思氛围。还有在每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教 3 2+2+2+- 3师可以提出几个反思性问题,如: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堂课的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和资料对学生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阅读选学内容“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并与已学内容进行对比、反思,深刻领会在有机化学中反应条件的不同,就有可能造成产物不同,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乙醇的消去反应。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教师应站在如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角度上,对实验的原理、内容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设计,让学生进行动手、思考,从现象中进行反思,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如:在进行铜锌原电池实验时,不但铜片上产生气泡,锌片上也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教师不应对这一现象回避,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锌片上也会有气泡?实际上锌还是能与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氢气,还有锌片不纯产生微电池也能使锌片表面产生气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质疑、反思,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除了以上几点,教师还应在平时对学生进行解题技能的反思指导,如:这个问题以前碰到过吗?此题在考查什么知识?此题中的条件如何有机的串联起来?还能有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吗?“题后三思”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长期坚持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需要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反思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冯涛.运用元认知理论,引导学生反思的策略化学教育2003年 第7、8合期 4、王建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途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年第8-9合期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抛锚式教学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抛锚式教学就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达到对问题的解决。本文笔者就以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为线索,结合自己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谈谈具体做法及收到的效果。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创设情景 确定问题 自主 协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以下本人就结合自己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 (一)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从目前来看,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做法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故事、社会事件或是播放一段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视频(歌曲)来导入。 《被压扁的沙子》是美国作家阿西莫夫的一篇科普说明文。本人在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关恐龙生活的片段,让学生观赏了“活”的恐龙,耳闻目睹了6500万年前各种各样的原始动物的状貌及其叫声。学生们非常地激动和欣喜,不时地发出“哇——”的惊叹之声。在如此的情境中再让他们去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那定是迫不及待的吧。 又如,本人在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先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一个白云朵朵的晴天,突然天气起了变化,天上的云慢慢地变暗、变低,直至乌云密布,接着电闪雷鸣,既而下起了雷雨„„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从直观上感受了云和天气的变化关系。在这个情境的带动下,就可顺势引出课文内容的学习,并调动起学习的兴致和积极性。 情境的创设既为学习内容服务,同时也营造出了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来。 (二)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看了《侏罗纪公园》片段后,我说:“刚才我们一起随着电影画面回到了6500万年前,看到了我们都非常喜欢的朋友——恐龙,可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却只能看到恐龙的化石和模型了。据科学家们推论,那时地球突然发生了一件惊天撼地的事,导致了恐龙在内的生物大量灭绝。那到底是什么灾难夺走了它们的生命呢?”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埋头朗读课文了,那劲头不亚于科学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家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看云识天气》也同样,在看了“下雷雨”这段视频后,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接着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下雷雨前,云有什么特点啊?”学生回答:“乌云密布”、“压得很低”,老师就进而点出:“这就说明乌云是雷雨天气的预兆。那么其他的天上出现什么样的云又是怎样的天气的征兆呢?”接着就让学生从文中一一找出。 以上两个都是说明文的例子。文学性较强的记叙文和散文的教学在很多时候可以把文中的某个中心句(重点句子)作为切入口,设计成主问题的办法来抛锚。比如本人在教学散文《行道树》时,以让学生谈谈“对城市街道两旁的普通的行道树的看法”导入后,就拎出文章的最后一句:“立在城市的飞尘中,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就提问:“行道树为什么忧愁?又什么感到快乐?‘忧愁’和‘快乐’是不是矛盾的呢?”从这一主问题入手从而就可带动整篇文章的内容(包括字词、句)的学习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见抛“锚”这个环节是极其关键的。 “锚”解决的过程,渗透了对句子、词语的分析理解,进而文章主旨也随之逐渐清晰了。 (三)自主学习 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在抛锚式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围绕“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教师则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登月是令全国人民欢呼的大事,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一大壮举,同时也是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本人就顺水推舟,在网上下载了“神六”顺利升天返地过程的视频录象,展示了费俊龙、聂海胜两位英雄人物的照片;还给学生看了月球体貌的图片,讲述了其他国家在探索月球方面的成就„„使学生对月球有初步的了解,并体会人类探索自然的不懈追求精神。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你对月球的哪个方面比较感兴趣?你对此已经知道了多少?”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很广,可拥有的知识却很贫乏,只能略说一二。于是,趁机发动学生展开一次“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把他们分成四个大组分别去“探索”月球,并给每个小组确定了探究的范围:如“文学组”搜集有关“月亮”的别称、诗句、对联、成语、谜语等文学方面的知识,“科学组”去查找月球的一些科学知识,“音乐组”去收集歌曲、民谣,“故事组”收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民间传说故事等。老师所做的就是给他们推荐几本参考书(《自然科学宝库》《十万个为什么》《飞向月球》等)和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我发现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其中,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搞了几次这样的综合活动课后,本人感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许多,一些平时不太看动脑筋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起来了。 其他的语文阅读课也一样,对课文乃至对某字、某句、某段的理解,因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而往往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鉴赏,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调用原有的知识、思想、意识、情感、形象等储备,多视角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得出新颖独特、富有创新意味的结论,才能充分实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是协作学习的要旨。学习《行道树》一文时,学生在自主探究行道树为何“既快乐又忧愁”时,肯定会遇到绝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理解的几个难句,如“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为什么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何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让学生自由提问质疑,然后把有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接着让四人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再是全班性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这样从多个途径和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在小组的讨论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也有效地解决了疑难问题。 自主与协作不是孤立的,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新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要求第一条:“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还有,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中,实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音,虚词的多种译法,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是教师一个一个讲解,让他们记住,那么学生不但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记忆也不会牢固,变换了语言环境他们往往就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要是教师变换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文后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独立阅读探究,疑难问题学习小组共同探究,自己查找工具书,比较、整理、归纳,教师只是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对这些知识不但掌握的牢固,而且他们会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主动积极思考,认真选择,这种过程本身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这与教师机械讲授,学生记住了几个文言的实词虚词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而且学生体会到了完成任务的快乐,也会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探究的能力、合作能力。 (五)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总之,抛锚式教学是使学生适应日常生活,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这与语文学科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契合的。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 【摘要】 目前针对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越来越被凸显出来,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以理论与实验结合的基本教育模式,本人认为非常适合思维导图的引入,在利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既是对于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指导思想的体现,并且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动手的环节,也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要求的实践,对化学教学是极为有益的。【关键词】: 思维导图 化学 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在短暂的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对自我受教育过程的反思回忆过程中,明显地感觉到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老师的敬业能极大地感染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及工作态度也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会爱屋及乌蔓延至对学科的喜爱。学生受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对知识点的掌握处于反反复复,痛苦不堪,无法放弃,却无从下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老师的太过溺爱,包办了学生自己动手的部分,帮学生总结详尽的知识点,设计习题,表面看似为学生省下时间,其实学生疲于应付差事,没有精力和时间对知识点认真的掌握,大量印刷的复习纲要知识点,总是在背在记,却收效甚微。我总感觉学生复习效率不高,常规的考前复习往往总是把书或者笔记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把以前做过的题再看一遍。然而能够做完这些工作的学生其实是少之又少的,能够把这些工作做完的同学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但到考试后却发现很多题目考前都在课堂上辅导过很多遍了,学生考试的时候却任然不会,这就说明学生在考试前的复习效率非常的低下,很多都是无效劳动,反反复复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会的一直会,不会的下次考试还不会。初三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步阶段,但是内容上已经基本有了化学上的大致骨架和雏形,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后的学习就是为化学的框架填上血肉和羽翼使其不断丰满完善。 根据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和内容理论与实验兼顾的特点,引入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让学生来统筹掌握的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及及时的课后反思,让学生自己动手,发散思维,学会看书,学会学习是极为有必要和有效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学习效果的改进和知识结构的梳理有很大帮助。 二、思维导图介绍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思维导图为人类提供一个有效思维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心智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近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年来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在世界和中国被广泛应用在学习及工作方面,大量降低所需耗费的时间以及物质资源,对于每个人或公司绩效的大幅提升,必然产生令人无法忽视的巨大功效。 三、实际操作 网络生成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是这种思维的方式,如果一味的利用软件就又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准备笔,纸一张。 思维导图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以某个起点为中心,然后分类发散发展扩展开来,在制作的过程中边思索,边发散,最后进行反思,看其是否完善,在进行修剪。 本人在晚自习过程中分别在两个班做了实验和对比,以一氧化碳学习之友的课后练习为检验标准,一个班采用先做后讲解,另一个班采取先画思维导图然后再进行练习。 这节练习的主要内容是CO与CO2的性质: 下面是我利用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图1 图2 四、测试结果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出思维导图后,因为练习答案都能从黑板上找出,学生练习完成速度极快。 另一个直接开始辅导做练习的班则进度缓慢,学生学习出现分层,学习好的同学很快就做完,学习比较吃力的不是很快胡编乱造,就是做的很慢。思维导图的教学优势: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化学现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等比较多也比较琐碎,像一堆乱麻,初三化学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学生能较快从入门到熟练掌握,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有些学生听课时不善做笔记,往往就导致落后。 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使学生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获得成就感。 五、反思 1、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不能代替所有教学方法教法,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做复习专题的时候可以使用此方法来提高效率,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清思路,总结归纳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 2、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逐渐培养成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学生接受并熟练掌握还需要一段时间。 3、除了学习,其他的事物也可以使用和推广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将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 思维导图从理论上讲对任何应用它的人都有好处,其应用的领域从学习到复习再到规划,会议记录几乎是无所不在。希望能将这个方法推广,发散式的思维要比传统的第一第二,首先其次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需求,再印复习内容不如放手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完全可以反映出自己的掌握情况,再由老师引导完善思维导图。 若学生熟练掌握,应用这种思维来记录学习笔记,老师便可通过查看学生的思维导图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及内容。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第四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抛锚式教学
第五篇: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第四中学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