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段两反思成稿
“三段两反思”实践过程 ——《小贝壳》的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教学设计及实施 教材分析:
本课是西南师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小贝壳》。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全诗明快如歌,充满童心童趣。诗人以饱满的情感大胆想象,以退潮后留下的小贝壳引发诗情,全诗共有二个小节,第一节是问句“你的年纪不算大,为啥皱纹多又多?”来表现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小节是答句“那是条条录音带,录下大海一支歌”,拓宽了儿童的学习想象的空间,唤起了儿童的无限遐想,引发了儿童对生活的关注。本课仍然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在课文的基础上大胆展开想象。教学目标:
1.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为、对、带、海”四个生字。并口头扩词。重点指导“诉、算、那、录、支”的读音,引导“为、带”的笔顺书写。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扩词练习。重点是:对、带、海。3.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为、对、带、海”四个生字。并口头扩词。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诉、算、那、录、支”的读音,“为、带”的笔顺书写 课前准备: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拼音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频,导入新课。(4分钟)1.听音频,猜猜有哪些声音?(海浪声、海鸥的叫声)哪里会有这些声音?(大海)
2.(课件出示大海的图片)孩子们看,这是美丽的大海,大家到海边玩,可能会捡到贝壳哦。有几个小朋友就捡到了美丽的小贝壳,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3(课件出示几幅美丽的贝壳图与海景)请同学们欣赏并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出示老师奖励给大家的美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金灿灿)。4.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随文认识“贝、壳”。
二、自读课文,主动识字,感知课文大意(10分钟)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遇到生字勾画出来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听听谁的字音读得准,课文读得通顺。
3.检查自读课文,主动识字情况。教师和同学共同矫正,把易读错的字音多读几遍。
4.男女生赛读。5.齐读课文。
三、检查、反馈。(交流识字方法)(5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捡贝壳,能读出贝壳上的生字,这个贝壳就属于你。2.给生字扩词,完成课后第二题。
四、引导学生看书上插图,并提问:如果你是海边小女孩,你想知道什么?(训练孩子说的能力)(3分钟)
五、运用不同的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8分钟)1.教师范读。2.男女生赛读。3.问答式读。4.齐读。
六、指导书写生字:(10分钟)为、对、带、海。1.出示生字,齐读
2.学生观察生字,提出难写的字。让学生找出形近的字,进行比较记忆,区别异同部分,如:海—母 对---欢 3.教师指导范写。注意“为、带”的笔顺。4.学生书写并展评。板书设计:
1.小贝壳 为 对 带 海
第二阶段授课修改要点及实施:
1.导入方面的修改。第一次授课在导入方面花费较多时间,主要在于提供的图片较多,孩子们相处得美词也较多,我想让更多的孩子练习说话,导致后面用时过于紧张。故在组内人员建议下,我精简图片,选用几幅图片配上奖励的美词,引导学生学会用美词来描绘自己所见事物。同时,我也回采用老师们给我的建议,分层次抽学生回答问题,方便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学情。2.识字方面的修改。我在第一次上课过分重于学生的读音,在字形字义方面几乎没有提及,导致在生字词这一板块上的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晰,故我在生字词的教学上会对生字词进行归纳整合,讲解重要字词的意义。再次是读的形式单一,在教案中自己预想的是多种方式读,实际只是齐读、赛读了,觉得没问题就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去了,在大家的指导下,我采用分类朗读法(平翘舌音的区分、鼻音边音的区分、左右上下结构字的区分等)。
3.检查、反馈处的修改。在本阶段授课,我讲此部分整合到了生字词的学习,第一次教学时我分开教学,导致板块不清晰,故此次将两部分整合,在扩词这里是个重点,扩词对学生理解词义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将时间集中在此本分,这样才能更好的未完成教学目标。
4.说话训练的修改。第一次授课,有听、说、读、写几部分,显得冗杂,板块和目标都不是很清晰,导致整堂课没有重难点,平平稳稳的,没有突出点。所以在此次教学时,我舍弃了次本分内容。第二次“磨课”反思: 此次课上完后,我基本解决了上一课所出现的问题。在生字词的学习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启发学生积极扩词造句,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找到自信。授课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了。
但是又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我认为有几点,第一:由于过分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时间把握上不够理想,整堂课前松后紧,以至后面的一些问题没能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因此,一堂课教学的内容太单一也容易造成一种时间的浪费,对于孩子已经知道的东西要略过,应该给他们的大脑注入新的血液,那么就需要一些有拓展性的学习点和训练点。第二:应用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在衔接处调整好,免得课件提前出来,孩子已经预料到学习内容,让孩子缺乏新鲜感,所以,以后在教学中,课件一定要新颖,具有启发性,播放时前后衔接也要得当。第三:由于教学目标设计过于简化,使得整堂课层次并未能比上一次课有较大改观,学生在后面显得有些无聊,觉得自己都会了。
第三阶段授课修改要点与实施: 1.对生字词朗读部分的修改。
我尝试让学生打拍子读字词,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学生打拍子读字词主要在于提高学生 的注意力和读词语的节奏感。2.朗读部分的修改。
在组内老师的指导下,我除了之前的教师范读、问答对读外,还让孩子边读边做动作的读,这样更能启发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在朗读方面,我不会吝惜时间。这次授课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很喜欢表演学习。3.对说话训练的修改。
此部分是否删减,取决于班级学生的学情。在老师们的提议下,第三次授课自己感觉对流程很清楚,只是针对不同班级的学情,我在各个板块所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班级学情较好的,我在时间的掌握上就比较轻松,那么我抽取了5分钟来训练他们看图说的能力,满足孩子说的欲望。班级学情较差的,我则在时间的掌控上则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主要是读准字音,会扩词,会造句,会书写。此次在授课时,我就抽取一定的时间让爱说的孩子来主动表达。第三阶段“磨课”课后总结及反思
通过这次“磨课”,我感到收获非常大,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具体谈一谈。
1.对集体智慧的思考
通过几次的磨课、评课,我成长了许多,也让我明白了小学教育并非一件易事。每一次评课都是我汲取知识和见识的时候,对于别人的建议,我虚心接受,但还需要自己的思考与整合。在第一次磨课时,我请教了办公室有经验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上课变得有底气多了,尽管有许多的不足但是我觉得自己进步了。评议时,老师们能准确的说出你某个环节花了多少分钟,应该怎么做,说得很详细,人常言:“学,然后知不足”,我觉得事实如此。在第二次,第三次磨课时,他们又给了我许多可贵的建议,让我一步步的成长,很感谢教研组这样的一个团队,我们都相信:集体的力量不可小觑。
2、指导思想方面
课改虽经历了多次,也取得了不同层次的成效,但最终没能促使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师生学习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许多教师并未真正领悟课程改革,从而不能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上,基于此,本次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审视本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自觉检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其实大多数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是反思欠系统欠持久,且多局限在行为反思上,因此,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此次“磨课”活动,实际上就是一次三段两反思的反思性教学活动,以实践课程改革为主,发挥年轻教师的特点,结合老教师的经验,在探索课改的同时,反思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为今后的课改之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更是一种锻炼,是我们学习的好机会。
3、备课中如何切合学生实际方面
此次“磨课”教学中,我很注意应用课改理念来指导教学。在备课中,我认真分析了“课标”,通过单元教学目标,课文教学目标的研读,仔细设计了教学方案,我认为基本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详略也能突出,知识点把握住了。在授课中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自身的实际去思考问题,而没有空洞的说理。要抓住学生,切合学生的实际,也就是要清楚教授对象的学情。
首先,学情是我们备课的前提。只有掌握好学生的学情我们才能更好的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去,才能更好的取得将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备好课后,通过自己的亲身授课要及时的反思及修改自己的备课稿,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要知道,在教学方面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才能更好的教。而学生的听课表现就是我们学习的动力,上课效果好,原因在哪里,效果不好,原因在哪里,及时思考,及时修改,我相信我们的教学会更契合学生的实际的。
4、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方面
1、不过于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具有方便、有效、简洁明晰的利处,但是它也有弊端。我们切不可过于依赖多媒体,不如在生字的学习这一方面,卡片的利用或许比单独的屏幕上的生字更有取,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一味的使用多媒体,会让老师和学生产生依赖性,那么在没电等特殊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会因不习惯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新设备融合,达到教学最佳状态。
2.多媒体课件设计有效。首先,多媒体课件不宜过多,过杂,而应是简洁明了,生动形象,不是任何内容都要显现在课件上。其次,课件的前后衔接也要契合,不可本末倒置。
总的来说,三段两反思的教学体验还是很独特的,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或许对今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一案三段高效课堂实践感悟与反思 刘成
“一案三段”高效课堂实践感悟与反思
邹城市北宿中学 刘成
我校的“一案三段”高效课堂经过几年的摸索,已有当初的痛苦、徘徊、茫然、走向了一条成功之路。现将我在苦苦摸索中的点滴想法和大家共享。
我认为我们应形成以下共识:
1、课堂能改,必须改。
2、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讲课权不仅是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贤于学生;解题也不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自学会的是能力,从别人那里学到的是知识。老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和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 “要我学”为“我要学”。
3、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原先总认为有些知识点太难,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或者有些要求太高,学生做不到,但现实告诉我们只要老师的指导到位,有些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可能。
4、课堂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采用“一案三段”教学模式,并不像有些老师所认为的那样,老师不用讲了,上课轻松了,实际上,老师的备课量应该是加大了,老师更应在备课上下功夫,一方面在准备教材的难度、深度方面需要老师考虑周全,另一方面备学生的难度加大了,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见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把握住教材的深浅,学生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大大超出教材难度本身的话,应当策略地给其纠正,如果重点不清、概括性不强的地方,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归纳补充。另外原先课堂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讲课来定的,但是现有的模式更需要多考虑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讲解要简练、明了,更要求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收放要得当,逐步养成好的习惯。
5、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成果分享,也就是说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本组讨论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向全班作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会“善思”,又激起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6、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固定人员,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尤其充分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7.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亦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亦有个人的对人对事的看法,有时还相当犀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亦有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尽管有时还很幼稚,甚至谬误。如何加以引导和恰到好处的疏通是育人者尤其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重点。关注生命、关注人生、关注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是每一个有识之士特别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使命。不关注学生生命的课堂,形式再好,亦只是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神圣使命被遗弃,他亦辱没了教师的光辉。
8.学生是社会的学生,课堂改革,应适应社会的需要。育天下英才为天下所用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课堂改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亦即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课堂改革应实行“拿来主义”,以高效为目的。课堂改革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跟风,传统不意味着落后,流行不意味着潮流。
10.课堂改革不能千人一面,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学科有各学科特点,各学校有各学校的实情。禁止政府干预。一切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11.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应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进步亦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变化规律同样亦受其它意识形态的影响。
12.教育是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师魅力在学生身上的内化,教师的言行甚至教师的个性特征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潜心铸己,终身学习应成为每一位教育界的共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困惑亦即束缚“一案三段”高效课堂的瓶颈,希冀各位思考并共同攻克之。
1.“一案三段”高效课堂模式与多媒体是否兼容?如果可以,应各占多大比例? 2.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哪里来?课上?课下?如何监管? 3.学生自由时间如何分配?各科应占多大比例?
4.如何克服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杜绝上假课及华而不实的表演课。
5.教师做到三不讲:学生个人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但如何把握讲的度?
6.如何杜绝两极分化?优秀生思考时你在做什么?别人讲解时你在思考吗? 别人做题时你在做什么?如果一味地等着别人填食,是老师好还是学生填的好?
7.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住校生如何提前完成听力的训练?如何克服口语的弱化现象?
8.晚自习及其它自习时间学生如何落实?看自习的老师如何各科兼顾,并力求有所侧重?
9.各科作业的布置如何监管?如果学生天天应付作业,那么一切别谈!? 10.师生的评价机制如何制定并落到实处?学校的导向如何定位? 11.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所占权重如何?过程评价的可信度有多大? 12.如何杜绝人情因素在各类评价中的不利影响?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校的“一案三段”高效教学模式更加完美,北宿中学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
第三篇:三段六步
“三段六步”问题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之解读
一、、模式的内涵
1.“三段六步”是指课堂遵循教学过程的递进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以致用的导学方式。2.“导学自主”是本模式的基本特征:(1)“导学”包含教师的教学主导和学生运用“学案”导学。教师的主导方式包括引导、疏导和指导。“学案”导学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通过教师有效的“导”,促进学生积极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自主”即教师自主备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①自主备课是指教师按照“学案”设计的整体思路,在领会“学案”编写意图和模式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中的知识点、能力点、创新点、考点、亮点和疑点等,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出符合学生实情、彰显模式理念和操作流程的“学案”,对“学案”内容合理而有效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上。②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依据“学案”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展示、自主测评、自主反馈,突出学生学习主体,贯穿自主学习主线。③合作探究就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小组或全班质疑释疑、教师点拨”等方法式共同解决,包括组内和组际的生生合作探究的帮扶学习,以及质疑、反馈、评价过程中的师生合作探究等。合作探究,由师生共同预设、共同生成。3.实现目标:
(1)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改变、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导学能力的提升。(3)实现学校课堂教学的多元高效和师生的交互发展。
二、模式的基本特点
本教学模式体现了自主、互动的理念,尊重了“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遵从了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融合了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依据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活动,给了师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堂成为了师生个性充分张扬、思维高效互动的生命发展场。
1.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学、展示和反馈的自主学习策略。自学在先,先学后“导”,实现学习内容前置和问题前置;注重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质疑释疑,落实小组捆绑式评价;重视当堂测评、纠错,及时矫正反馈。
2.注重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生通过独立自学自测生疑、小组对学交流展示质疑、班内群学合作探疑和知识的迁移运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用中学习的主体意识。
3.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了时间与空间。教师破除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
少自己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多讨论、多实践,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质疑、解决问题。
4.为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情境。课堂教学,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学的成功与进步,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有助于学生的反思与自我调控,自我获得知识与技能是自我价值的满足,师生的正确评价与激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主要手段。
5.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给予了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模式的操作策略
第一步:情景激趣,问题导入。
(1)导入新课。教师要新颖快捷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尽快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问题导学。学生依据“学案” 或“自学指导”设计的基础性问题,独立学习内容,尝试解决问题,尝试生成新的问题。
第二步:目标引领,自主学习:
1、明确任务。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学案” 或“自学指导”。出示方式:①学案;②多媒体课件;③小黑板;④口头展示等。“学案” 或“自学指导”要做到学习内容、方法、要求与时间“四个明确”。
2、针对基础性问题相互提问、回答,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尝试解决困惑,记录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具体操作:学生自学时,教师巡查组内展示,质疑问难,归类学生自学自测和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为班内展示质疑做好准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自学成果,相互提问、相互释疑,记录自学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习目标:组内交流展示,生成合作探究的疑难问题,掌握“双基”,发展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口语表达能力。
3、自学自测。学生依据“导学案” 或“自学指导”中设计的基础练习题(侧重“识记”层次的内容)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教师作简要的点评。
具体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激情导入,出示“学案” 或“自学指导”,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检查自学情况,分配小组展示的内容与方式。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方法与要求,根据“学案” 或“自学指导”要求,紧扣教材内容独立自学、自测,查询各种资料,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圈点勾画,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记下疑惑,生成问题,等待小组“对学”研讨和全班“群学”展示质疑时再解决。
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能阅读教材,整体感知学习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问题的答案,初步生成疑难问题。第三步:重难突破,合作探究和第四步成果展示,交流互补可融合进行。(1)重难突破,成果展示。对“学案” 或“自学指导”中设计的难点问题或拓展性问题,分组进行全班展示,主要是展示问题的答案。展示的方式有:①板演展示;②口头展示;③练习题(用展台)展示等。
(2)合作探究,交流互补。对“学案” 或“自学指导”中设计的难点问题或拓展性问题,分组展示问题的答案或思路,组与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展开质疑、纠错、补充完善。
具体操作:教师组织合作探究,梳理归纳交流展示中反馈出来的问题,重点点拨,释疑解难。及时点评、纠错、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善于鼓励与追问,达到疑难问题的呈现与解决。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合作质疑,反馈学习效果,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实现生生、师生合作,解决生成的问题。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深化点拨,反馈导学。
(1)深化理解。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生成的疑难问题,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考点和易错易混易漏点知识,由教师重点讲解,做到“三讲三不讲”,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理解,构建知识结构。
(2)导学点拨。教师在学生展示和精讲环节中,要结合学情,发挥好导学点拨作用,适时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既要让课堂富有激情、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秩序井然,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操作: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探究中反馈的问题和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考点作精讲点拨;善于引导学生感知新知,梳理总结。学生感悟自学、探究、质疑过程中的知识、问题和方法,建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懂相关内容,形成知识条理,构建学习方法,总结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这是深化教材知识、检验学习成果、弥补学习缺失的一步。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设计出“理解”或“应用”层次的新疑的开放性试题或问题,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反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具体操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学习收获、体会和方法,感受学习过程,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教师在学生发言时给予及时评价,并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方法、规律,总结目标达成情况,布置拓展训练题或课后预习任务。
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升华情感,达成学习目标。第六步:检测训练,课堂小结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侧重“理解”、“应用”层次的内容,设计一些体现能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达到迁移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具体操作:这是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一步。教师精选过关检测题,当堂测试,全面客观地测评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查漏补缺。学生要按时认真完成检测题,组内互评、纠错或全班展示,教师要有针对性的点评,反馈矫正,要让学生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拓展训练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高目标达成度。
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五、模式的实现条件
1.以创设学习环境为前提。(1)要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重要地位。(2)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重视学生课堂展示交流的及时评价与激励,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2.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是教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导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和学生课堂练习的“练案”的集合体。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学习过程中有所遵循。“导学案”设计环节要齐,设计内容要具体,编写质量要高,使用要规范,体现学科性、课时性和个性特点。
3.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学习小组一般以6到9人为宜,便于学习交流。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均匀的划分学习小组,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强化培训与管理,组员分工合作,强调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述,实行分组学习组内捆绑评价激励机制。
4.以必要的教学手段为辅助。教室配有现代演示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和多块黑板等教学辅助手段,借助辅助手段来出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展示学习成果,探讨学习疑难问题,展示课堂练习,归纳知识条理、学习方法等,发挥其方便、快捷等辅助功能。
第四篇:两案三段五步教学模式
两案三段五步教学模式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知,实行开放式教学。“两案五步教学模式”也可以叫“两案三段五步教学法”,也可称为“二三五高效教学法”。
一、“两案三段五步教学模式”解读
“两案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的两案包括:学案(重在导学、点拨、规范、帮助)、练案(是课堂学习的课后延伸)。
“两案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
1、课前预习自学(巩固基础、预习课本、通研学案、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理清知识与方法的简要学习流程、完成学案部分内容、整理新发现、提出新问题。);
2、课中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式讨论、探究、展示、点评、提出问题、当堂检测等,教师的点拨、规范、帮助、拓展等),课中的核心目标是实现高效学习;
3、课后积累提升(限时训练与独立完成练案、反思与收获、双色笔记录错题、书写精典规范答题示范、提出新问题与新方法。)
“两案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步骤:
1、制定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精讲点拨;
4、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
5、总结提高,制定练案(布置预习、复习、练习任务)。
“两案三段五步教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践行的三个基本理念:一是时间分配理念,课堂中属于学生个体主动探究学习(自学、总结、反思、纠错、积累、当堂检测等)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课堂中属于学生群体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听和写、研讨、展示、点评、当老师给同学讲等)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课堂中属于教师指导引领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诠释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引领、激励、点拨等)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课中主要的教学程序是学生讲学生听、学生展示学生看,教师点拨与引领;二是学生组成理念,在任何一个班级,“特优”学生、“较优”学生和“待优”
1学生(优是相对的,不同层次的班级从激励学生有激情地学习角度看,都有这三类学生)的比例约为1∶2∶1;三是学习效果理念,自学能学会的知识、合作可学会的知识与老师教会的知识比例约为1∶2∶1;通过“有思的听”能学会、通过“有思的写”能学会与通过“有思的讲”能学会的学习效益比例约为1∶2∶1。
二、教学基本流程
(一)、制定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课前预习﹑自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定学案。在学案中,教师应该明确:1﹑新课程标准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要求;2﹑教学内容;3教学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类表述);
4、教学重点与难点;
5、教学程序(①、制定学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③、精讲点拨;④、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⑤、总结提高,制定练案:布置预习、复习、练习任务);6﹑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题。总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指导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或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找有关的书籍、文献、报刊、教学辅导资料,或调查访问………),答疑解难,完成课前的预习﹑自学任务,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
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学习重视主体体验。这一步骤的学习以学生合作互动方式交流、研讨、探究预设问题为主,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学习。
第一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完善各自的认识。教师还要从中给予学法辅导,强调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初步实现教学目标。
这一阶段的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围绕自主探究主题,利用已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指导者,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合作
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然后再围绕主题在网上查找有关信息,同时要求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形成探究成果。
这一阶段的学习,一是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资料和网上资源,围绕自主探究主题进行思考,形成个人对问题的新认识,这样便体现了学习个性化的特点;二是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各组同学在组内互相交流,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全班同学交流,教师也到每个小组去,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协助解决。各小组长组织学生学习并对本组同学的观点进行整合,形成结论。这一阶段,教学真正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从而体现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第二阶段,全班互相交流,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
这一阶段,先由每组组长代表本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本组同学的学习成果;然后,全班同学自由讨论。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如何展示学习成果,如建议各组发言的同学要注意表达要清晰,要把握住文章的重、难点;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不同看法可以提出质疑,但不能冷嘲热讽,要注意团结;在评价时要注意客观公正等等。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学生活动成果。
(三)、精讲点拨
这一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在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领会方法,提高思维、思路、表达。
(四)、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
教师搜集一些典型试题,包括原创试题﹑模拟试题和网络试题,当堂检测,巩固新知识。要把习题制成考试课件,利用课件的交互功能,既可以随时练习,又可以即时讲评,容量大、花时少、效率高,随时学习,反复消化、巩固;或者把习题制成考试游戏,边玩边练,既轻松又快乐,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要求当堂训练,试题按能力层次编制,重主观题,重书写表达。
(五)、总结提高,制定练案(布置预习、复习、练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提纲来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概括、整合、拓展,体验收获,反思提高;布置课后预习与作业任务布置(练案),延伸课堂。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实现教学内容的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练案中布置学生继续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采取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探究成果表现出来,如手抄报、黑板报;教师收集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展评,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
课外时间,教师要注意多收集学生反馈信息,通过信息反馈,可以检查出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篇: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
第40课 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构——教案 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1 条目式教案示例
学校: 小学;班级:二年级一班;科目:英语;教师: ;时间:1998年3月18日上午第2节。
一、课题名称:what is he/she doing?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
1.应用进行时形式的动词作基本句子结构的简单句型; 2.朗读进行时形式的句子读音清楚、语调适当; 3.用所学的句型进行简单的对话。
三、教学内容: l.复习几个动词;
2.学习what is he/she doing中的动词替换练习; 3.就what is he/she doing进行问答对话。
四、重点难点:动词进行时形式的正确读音;就what is he/she doing进行问答对话。
五、课的类型:综合课。
六、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活动作业法。
七、教材教具准备:课本、练习册、图片、词卡、图卡、句式卡。
八、教学时间:35分钟。
九、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5分钟):利用词卡贴上黑/白板,组织学生朗读重温已学习过的进行时形式的动词。
(二)教学新课(25分钟): 1.问答教学(6分钟)。出示10幅图卡并将它们贴在黑/白板上,以 what is he/she doing?作为问句形式,教导学生回答he is ing or she is ing。先由老师问、学生答,答对后由教师或学生将正确的句式卡贴到相应的图卡右方,然后学生之间互相练习。完成后,组织全班学生阅读这些句子一次。
2.“戏剧式”演习对话(5分钟)。分别抽派数位学生自由做其中一个进行时形式的动作,老师再以 what is he/she doing?这问句,请其余学生自由举手回答问题。
3.问答对话教学(6分钟)。出示数幅图片,并把图片贴在黑/白板上,以 is he ing?或is she ing?作为问句形式,教导学生回答yes,he’s/she’s_ing.或no,he/she isn’t ing.先由老师问,学生答,再请个别学生答,然后组织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反复练习。
4.“情景式教学”(6分钟)。分别抽两位学生上台在黑/白板上画出一个人物正在进行某个动作,然后以what is he doing?提问全班学生,学生可自由举手作答;作答后以is heing?句式问及作画同学,而作画同学应视情况回答yes,he’s ing.或no,he isn’t ing.(三)小结(2分钟):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归纳出 what is he/she doing?is he/she doing?问题句式及其he/she is ing.yes,he/she is ing.no,he/she isn’t ____ing等回答句式。
(四)布置作业(5分钟):分发并讲解作业纸,在学生作业期间进行个别辅导。
十、板书设计。(本教案免用板书)
学习资源2 “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一、“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皮连生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式,吸取了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
点,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六步”:不论哪类知识,其完整的学习过程都经过如图的六个步骤,同时也就有相应的六个教学步骤。
“三段”:学习和教学的六个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段:一至四步为一段,其中心任务是知识的理解;第五步和第六步分别为第二段和第三段,其中心仔务是知识的巩固和转化(第二段),以及知识的提取与运用(第三段)。
“两分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的前四步相同,从第五步开始出现分支:左边一支表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提取,右边一支表示程序性知识的变式练习和迁移。
二、“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点
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在于: 1.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着眼于教师的行为;该模式则着眼于师生的双向活动。该模式认为,学习有自身的独立过程,而教本无独立过程,它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为学而服务的,离开了学,就没有教。
2.传统教学过程模式没有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该模式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自第五步开始,学与教分为两支,左边的一支代表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右边的一支代表程序性知识的学与教。
3.与传统教学过程模式相比,该模式能清楚地解释基本课型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及时间分配,它反映了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任务与特点,故其结构即教学过程会有相应的变化。而该模式为几种基本课型提供了可选择的教学步骤。
图1 “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
学习资源3 初中化学《分子》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如图所示:
新课一开始,运用录像播放“几种常见现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习的兴趣。随着画面的转换和解说,学生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设问:“如果将物质不断分割,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很快地回答了问题,轻松地认识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教师进一步设问:“分子是怎样的一种微粒?”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在这时播放“分子的真实存在”录像,非常直观地把分子的大小、分子的图像显示出来。生动的画面和有感染力的解说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丰富了空间想象,有力地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在讲授分子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则结合录像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教师诱导、导思、点拨,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认识过程,归纳出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了常见的现象。随后。教师播放“分子运动示意”录像,变静为动,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主要是分子间隔大小发生变化的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地设问:“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加热酒精,并点燃酒精蒸气”,当看到酒精蒸气点火燃烧的现象时,情绪特别高涨,产生了进一步求知的欲望。此时播放“电解水时分子变化过程”的录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播放录像,层层设问,使师生处在相同的经验水平上,总结出“物理变化时,分子没有改变,分子的基本性质也不改变;化学变化时,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性质”。继而归纳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一基本概念,并对概念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当学生能够用分子的性质和概念去理解混和物和纯净物时,他们就掌握了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