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段三学两问题”教学流程打造语文生态课堂
高县硕勋小学校
以学定教.采用“三段三学两问题”教学流程打造语文生态
课堂
教师:严聪
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
愉快的寒假刚刚结束,伴着丝丝凉凉的春风,我们怀揣着对“三段三学两问题”教学流程的殷殷期望,相约在这初春,一同踏上”以学定教,构建有效课堂”之旅,共同探究 “三段三学两问题”教学流程的基本操作模式。老师们,任何一种新鲜事物都会经历 “一脸茫然——蹒跚起步——站稳脚跟——快速成长”的过程,课堂改革也不例外。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我们的课堂改革一定会生根、发芽,茁长成长的。
一、对课堂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异彩纷呈,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变化多了,有读的、有说的、有写的、还有想象拓展的,显得形式多样,趣味较浓。但短短40分钟的教学时间分配到各个环节的很少,感觉就像走马观花,课堂太过于虚假,不实在。甚至于一堂课全都是教师再问,问完马上就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标准答案,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和过滤的时间,一股脑儿的全都接受。这样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听得更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是我们为了认真落实县教育局“以学定教”的课堂改革精神。为了践行“生态硕小,幸福人生”这一理念。提倡以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即重教师“教”轻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让教师“教”为了学生“学”服务。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清华附小的高效课堂“三段三学两问题”的教学模式更适合我们的教学需要。我们可以借鉴、学习清华附小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炼出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三段三学两问题”教学模式是指:“预学-共学-延学”的教学模式。
二、“三段三学两问题”基本流程
所谓的“三段三学两问题”课堂教学流程是指将一堂课的40分钟分为三段进行教学:预学是指课堂的前十分钟,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要的活动形式,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和文本进行交流的时间。这是课堂的起始阶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自己能学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自主质疑,生发问题,作为第二阶段共学的起点。目的是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阶段,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共学是指中间的二十分钟时老师和学生对当堂课教学内容的交流互动,主要是解决学生在前面10分钟自学自悟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解。这是课堂的主体阶段。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充分操作、体验、充分感悟、充分交流,生长习惯、生长思维、生长知识、生长技能、生长精神。延学最后10分钟时,针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的拓展和测评。这是学习的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课本以外的东西,用学科的魅力,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延伸学习的长度,加深学习的深度,拓展学习的宽度,增加学习的厚度。可以是课后阅读,课后调查,课后实践。
这样来安排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发展自身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又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解放教师,真正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当然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一种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的大致安排,它只是一种思想引领,一种课堂教学的主张。
三、各环节具体操作办法:
(一)转变观念,深钻教材
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充当学生的学习伙伴,融入学生的学习中。首先,老师要精心钻研教材,在新授课教案中列出细化的具体目标,标注出讲授的主要内容,安排写明“学生自学新课10钟”和“学生独立操练10分钟”的具体时间和任务,并写明检查自学情况的具体措施,保证课堂上由一半的时间由学生独立和练习。这样既严格控制教师的讲授时间,又能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
(二)预学(课堂前10分钟)
1、充分认识开课10分钟学生自学的重要性 自学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课。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开课10分钟的自学,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也不高,在复习的时候就更是费神费力。如果没有学生开课10分钟的自学,教师也不能充分了解学情,就不能抓着教学重难点,就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就不能真正实现 “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如果学生自学时有准备,那么师生互动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对老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他们在自学中自觉运用学习方法学习新知,尝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另外还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有效缓减学困生的学习坡度。
2、交给自学方法,安排自学步骤
低段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识字、记字、读书的方法。自学的步骤可以是:自学三步曲——标读圈、记音形,熟读思,也可以是自学四步曲:自读、互读(我读你听)、描红(记字形)、读文等等。
高段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分 “读、查、思、写”四方面进行。每一方面向学生都提出明细的要求。比如“读”,包括诵读课文、生字注音、疏通句子、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勾画圈点,提出疑问。“查”即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释词、析词、参阅课文后的作家卡片,明了写作背景等。“思”,分为析句、统编,思考目标提出的要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试解课后的习题、在课文中标出与答案有关的语句等。“写”,主要指自学笔记。包括课前预习形成、课内交流习得、课后感悟评点等。根据老师的自学提示,概括出那些任务完成了,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供下一个环节共商解决。这样进行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规范,而且将知识的习得与学习习惯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当然,老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中严格按照自学步骤和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长期这样训练,孩子们就会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比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这课的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老师提问:唯一的听众指谁?学生回答后,板书:老妇人,接着又问:“文中奖了老妇人和谁的一件事?”回答后又板书: 我,紧接着又问:回想一下,课文写了老妇人和我的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是的,我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有个老妇人在默默地帮助我。那么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打开书”同时出示自学提示(要求)
1、快速浏览课文,用笔勾画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神态的句子。
2、反复读这些句子,在旁边批注你的阅读感受。
3、提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课堂前的十分钟里,先设计两个问题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接下来,将剩余的时间完全留给学生,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老师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勾一勾、圈一圈、画一画,学会做批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根据自学提示去自读、自悟、自得、质疑。即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去和文本进行对话,更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共学(课堂中20分钟)
共学这一环节的20分钟里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这个环节老师主要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的、意识不到的东西;教学生容易出错的、回生、易混的地方;教学习的方法、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让学生汇报刚才10分钟的自学所得,从中发现学生在自学中的欠缺,汇集学生的疑问,老师总结提炼出一两个概括性的问题,围绕训练的重难点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或以读为主,以读促思;或读中理解、读中发现、读中感悟。
比如《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虽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勾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外貌的语句,能通过抓着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但要理清此文线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找准一个突破口,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通过解读教材,就可以挖掘出“引导学生感受老妇人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这一重难点进行交流探究。同时紧紧围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具体可以让男女生分别体验文中的老妇人和小伙子,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描写,让学生细细体会、细细品读,展开想象、进行补白。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这个部分老师可以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读三处描写老妇人平静望着“我”的句子,1、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的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生共同探究,抓神态——“平静”一词。“平静地望着我”——这在问题中有三次出现。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句子,体会到了在“平静”中,包含着老妇人对年轻人的真诚帮助、鼓励、让他重拾信心,最后成为出色的小提琴手。最后师生分别读“我”前后变化的句子,通过对比读,感受老妇人的良苦用心。
(四)延学(课堂后10分钟)
一课堂的最后十分钟留给学生进行拓展,教师留给学生思考、辩论的空间,并向学生推荐延伸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期待走出课堂。这样把课堂中学的东西、方法拓展延伸课本以外去可以是堂小练笔,课后阅读,课后调查,课后实践等等。比如《唯一的听众》这课,在最后10分钟时间里,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文本中的任意一个人物,设计小练笔;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外貌来刻画人物形象,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还可以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等等。
当然,不同的课时、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处理措施。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在摸索实践中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思考。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点点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携手大胆地实践、反思、总结、提炼。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走,不停地走,就一定能让我们的新课堂绽放着更多的光彩,成为我们老师和学生共同期待的学习殿堂。谢谢大家!
第二篇: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模版)
打造生态课堂
追求本色语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有幸于今年3月29日至31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礼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新课标”第(4)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谢谢各位领导给予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这次活动汇聚了我国小语界顶级名师、专家以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语文特级教师、教坛新秀,为我们呈上了一道丰盛的语文大餐,令人回味。
本次活动,我们共听了16节课。有专家,有名师,也有省内外的青年才俊的课,每节课最少50分钟,有的将近两个小时。每节课都有自己特色、风格,每节课都有动人的一幕,精彩的一瞬,深刻的划过你的脑海。每位专家都有自己的专属领域,于永正老师的《儿童写话》教学如童话一般,散发出烂漫的童真,溢满整个礼堂,久久挥之不去。张祖庆老师的《穷人》如“一篇叙事诗,一幅墨色的渔民画,一首哀婉的歌”,时时荡涤心头。李卫东老师的《生命 生命》,武琼老师的《荷花》,孙银华老师《数星星的孩子》,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强晓娇老师的“漫画式”的绝版《西门豹治邺》等等,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语文课的真谛:那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培训过程中,我专心学习,彻底转变角色,积极参与教学研讨。课堂上做到认真听,认真记,积极与听课教师进行同伴互动、同伴交流;课后细致地整理学习记录,努力做到带着收获回校。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颇深,三天时间紧张而充实,精彩的课堂展示、富含教学哲理的专题讲座,让我领略到名师们的大度、从容、睿智和风趣,从而深深感悟到:生态课堂寻求“返璞归真”,回归“原生态”。教无定法,但唯有“质朴、原始、本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才是新课程下小语课堂的生命溯流。这些课堂很好的为我们打造了“原生态”的本色语文课堂。以下就培训后新的感悟、认识、提升三方面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一部分:培训后的新感悟
感悟一:情感真实。
新课程语文课堂追求的是“真”课堂。“真”——是语文课堂的“根”,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语文的最终追求目标。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李卫东老师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渲染课堂,以情引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一次次想象画面的背后的情感中,读出忠于战友、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英勇豪迈的战象。引导学生将自我的体验情感与文本融在一起,实现师生与嘎羧的情感交融,自主对话,让充满儿童本色的真情在课堂中徘徊。这才是“洗尽铅华呈素姿”的真课堂。
感悟二:设计简洁。
简单的语文才是新课程的真追求,将教学内容精简化,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环境。如《西门豹治邺》中,强晓娇老师就是围绕“一个人物、三个句子、两条文线”展开教学,辅之深入、探讨、品悟朗读,想象说话等,明白文本寓意。此设计将线性的教材梳理成立体式的架构,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线,扣准重点词句,以读促情,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感悟三:教法朴实。
生态课堂,其最终的目标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扎实、朴实。摈弃条条框框,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一起听声音》中,周益民老师围绕“听声音”这一情意,在诗意的语言中,读准、读顺、悟读、情读、以读促悟,层层递进,步步挖掘,带来一堂大气而朴实的课堂。
千课万人,齐说生态,追求“真”、“简”、“实”,如此课堂,才可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
第二部分:培训后的新认识
一、走进我们心里的语文。
1、语文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已开始使用,在修订稿中,第一次对语文学科进行了界定: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学科。这一界定,使我们对语文学科的属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重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与以前的课标相比,虽然仅仅改动了几个字,去掉了“理解”,由“理解运用”到“学习运用”,这是新课改实践这么多年来,对语文课程的一个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2、语文教什么?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学习语言,学习做人为基本点这一基本理念展开教学实践。语文要解决什么?应解决语言文字的问题,解决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问题。
3、语文怎样教? 小语会会长齐文华先生向入会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①教学思想要转变和更新。②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文本的持点。③联系学生实际开展教学。④发挥教师自身的持点。
于永正老师向我们讲述了茅盾先生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的。茅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大作家,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我们的想象里,他肯定有很好的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其实不然,他的儿子这样说,父亲每天都会让他们写一点东西,写完后,就念给父亲听,父亲只说两个字:懂了或不懂。懂了就行,不懂再修改,直到懂了为止,根本就没教,其实这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4、我们的语文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
于永正老师说,他的老师留给他的是语言,即识字、词语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能力,即书写、阅读、表达的能力,是情感,是兴趣和习惯,是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不是繁琐的课文内容。
二、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
1、诗意课堂。
语文课堂,只有对文本有独到的感悟,才会有独到的设计。老师既引领孩子们悟到了自己心中的明月,也告诉了读书的真理,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本真课堂。
于永正老师的《儿童写话》,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做训练。他用最简单的授课方式写着,讲着,仅仅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平淡无奇,却又持久留味;他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读着,读着,就把学生带进文本,哪怕自己不惜扮演一只小猴子,任由孩子们嗔怪:“你这只傻小猴。”他用最 简单的练习方式扎实地做训练,由一句到具体再到深刻,一步一个脚印,层层深入,入到心田,却润物无声。
3、文化课堂。
蒋军晶老师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充满了浓浓的现代文化气息。蒋老师挖掘出了文本最深刻的内涵,却从儿童的角度为孩子们阐释文本,深入浅出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们的大师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发扬着。
4、个性课堂。
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诗教学,“言意统一,自然生成;灵巧大气,活实兼备”的课堂风格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他用夸张式的语言、独具个性魅力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了不一样的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对语言的运用。“紧扣文本,教会孩子学真知”,这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三、不断前进、走向深入的语文课改。
1、语文课堂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接受新的理念,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把语文课改推向深入。
大师们的课深刻、艺术、绝妙,在这样的课堂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大师们高深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文化功底。他们在不断地研究理论,也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来指导、引领着语文课改走向深入。我们的一线教师也只有走进了语文课改,才能分享精彩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硕果。我们也不难从我们的青年才俊们的身上看到他们对语文课改的激情飞扬,他们时而高亢、时而柔情、时而感怀、时而悲悯,无不表达着他们对语文课改的那份热爱与诚挚之情,他们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的多媒体 辅助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才艺,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青春的活力。
2、走向本真的、生态的语文课堂。
在本次活动中,任何一堂课,无论它的切入点有何不同,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变换,但都没有离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离开对语言的学习体验过程,简洁、朴实、扎实,浑厚、含蓄、内敛,印证了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生态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回归了本真、本色的语文课堂。
第三部分:培训后的新提升——生态课堂把握“十度”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理想课堂该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要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必须巧妙地把握好一定的“度”。所谓“度”字,其中的一个义项是“事物所达到的境界”。小学语文生态课堂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呢?
一、以师生关系为起点,把握和谐的程度。
要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 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构建小学语文和谐生态的课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以学生开窍为基准,把握提问的角度。
生态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就是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转换提问视角,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例句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角度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当尽量回避“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以学生开窍为基准,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三、以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问题的难度。
和谐的生态课堂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就如树上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教师的提问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使问题引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使学生都能“跳 一跳摘到桃子”,跃进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四、以思维距离为台阶,把握问题的坡度。
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一般来说,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方式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这些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五、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
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须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适度的课 堂提问具有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引导的问题,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密度,将提问与讲授、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六、以学习心理为标尺,把握练习的强度。
在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以学习心理为标竿,把握好练习的强度。愚以为这里的“强度”应指生态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力的强弱,而非训练的量和度。生态课堂应该能产生高质量、高效率、较理想的学习效能,体现为“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譬如重点或难点章节,可以在反馈课上,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加强训练。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练习的形式、竞赛的形式、演讲的形式„„可以由教师主导,因学生掌握情况设计,也可以让学生相互测试。如果教师觉得强度不够的话,补充练习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设置练习量。我们是通过导学练的方式进行的,有周导学练和月导学练,采用检测考试的形式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导学练的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在导学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设计,重在巩固、完善。我校自育自学的生态课堂,以学习心理为标竿,重在自研检效,展示课有同步演练、当堂反馈,当日有巩固分层导练,阶段有单元检效性训练,月度有综合性测试。一切训练均在课程规划中,并自然形成质量预控体系。训练切不可随性、随意。
七、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深度。
通常的教学,学生难以把握教师提问目的,也难以把握不同提问之间的关联,难以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时间。在缺乏整体感、节奏感的情况下,“线形结构”的课堂导致学生认识单一难以自控,思维紊乱认识肤浅。生态课堂的问题引领呈现的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学生有充足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加之精当的教师点拨,构建形成“自学自研──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的课堂结构。
生态课堂上的问题引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以问题引领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
八、以语文课本为内容,把握学习的效度。
认真解读文本,就找到课堂和谐生态大门的钥匙。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拿到一本教材,我们不是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就是忙着寻找教案,而往往忽略了对文本进行详尽的解读。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广泛,认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真解读好了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平时拿到一篇文章,你肯定会读好多遍,你一般会读些什么?怎样读?读书方法:浏览全文,知其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句段,读出感受──理解重点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写法,学以致用──体会和运用表达方法。这样读文章,才能 闻到墨香,才能读出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韵,才能为我所用。】
九、以教师用书为参考,把握知识的广度。
和谐生态课堂要求教师以教师用书为参考,被我好知识的广度,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和体验空间。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例如在教学一些叙事的长文章时,我常常按要素罗列法──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设计巧妙的问题来引领导学。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
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课堂的高度。
新课标是教学起始的依据,也是教学结束的评价目标,课程标准的高度,就是我们生态课堂的高度。如新课标中对“主要内容”的有关叙述有: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学段:“理解主要内容。”从以上的阶段目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以下几点:课题及教学目标中用“把握”,而不用“理解”,在小学段是比较合适的。第二学段用了“初步”,而第四学段没有用“初步”,这说明在把握理解主要内容的要求各学段是有所不同的,应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综上所述,“生态”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则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 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和谐生态课堂,不再是实验的跑道,而是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它应具有非预设性和发展性,其课堂教学的节奏、内容、语言、活动等都应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和灵动,充满诗意和创造。所以,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让其生疑、质疑、辩疑,并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扩展探究,给学生评点的自由。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这些资源并加以利用,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从而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亮彩。
第四部分:今后努力的方向
把课堂变为学堂,变为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课堂,把课堂作为实践的阵地,努力探索有特色的、高效的语文学堂,为孩子们留下学习语文的痕迹。
谢谢大家!
第三篇:“三多”打造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三多”打造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麻城市中馆驿镇中心学校喻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有效课堂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用“三多”打造语文教学“有效课堂”。
一、多给学生一些读书感悟的时间。
语文重在与文本对话,注重文字理解,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悟,形成独特的体验。而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经历、文化积淀都是不一样的,感悟文本后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的形象、意境也就不同。学生有了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才会有更多的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读书的权力,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二、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在提问后即刻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请学优生代替,或者自己过早地把现成的答案说出来。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维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吗?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只能匆忙寻找只言片语来回答。表面上是气氛活跃,实际上是答非所问。所以,课堂上绝不能忽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只有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才会把猜测的答案说得有凭有据、有条有理,甚至富有创新精神。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多给学生一些讨论交流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当老师提出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少数优生撑局面,多数学生当听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习的主体当中,一部分是主动参与学习,一部分是被动参与学习。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这些被动参与者也主动参与学习呢?那就需要交流。课堂上,学生书读了,也思考了,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但这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是全面的还是片面的,是陈旧的还是创新的,这就需要去和别人讨论交流了才知晓。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步走向认知的统一,从而自然、和谐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总之,只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读、思、议,他们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才有效。
第四篇:“121课堂模式”下语文分层生态教学初探
“121课堂模式”下语文分层生态教学初探
“121课堂模式”是目前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尝试,分为“概问引标,课前先学”、“精问生发,自主探学”、“追问互助,合作深学”、“查问测效,即时补学”和“延问精练,课后固学”五个环节。
如何有效实施“121课堂模式”,使之充分发挥强劲优势?笔者的做法是,实施“分层养殖,生态发展”。“分层养殖”是借用水产养殖的一个专业术语,它的原意是根据青鱼、草鱼、鲢鱼和鲈鱼等在水中低、中、高不同的栖息水层和食性,将它们分层混合放养,由于充分考虑到它们不同需求,而投以饵料,从而大大提高水域的立体空间效益。
“121课堂模式”下的语文分层教学与此类似。不同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要在同一课堂共同发展,也需要分层定位、分头前进,才能达到更好的整体效益。
“分层养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于学情划分层次
首先要认真调查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要对学生进行准确和明确的定位,不要让长颈鹿和小绵羊去吃同一高度的树叶。定位解决了,“水层”就分出来了,这是“分层养殖”的前提。这个过程比较琐碎,需要教者耐心细致地去做,但它是一个有志于实施分层生态教学的教师把教学细化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措施和必然要求。
二、基于学情预设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者要根据学生低、中、高不同层次的“食性”,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各方面进行难度目标的“预设”,目标的设置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的难度系数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避免过高或过低,力争做到“一生一得”“异层异得”,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震”和“共鸣”,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在此,笔者举一教学实例来说明。在讲授《人琴俱亡》时,笔者采取分层教学,用分组汇报的方式,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舞台”。课前我根据学生情况分层进行教学目标“预设”,以不同学生的特长、水平,精心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承担相应的任务。有正音解词的、有汇报《世说新语》概况的、有讲述《世说新语》故事的、有介绍魏晋名士的……使人人都有机会发表他所能达到的感受和见解,并且让他们在和别人的交流、切磋、辩论中弥补自己预习的不足。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关注了不同学生阅读的程度和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基于分层建立健全班级管理机制
在“121课堂模式”下语文分层生态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光是“分层”还不够,还需要把“水”激活,才能“养住鱼”、“养大鱼”。这就要靠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如每月对于量化积分在积分排行前10名的同学可以随机获得一张“昭阳卡”,如果凑齐一套“昭阳卡”则可兑换一张“至尊昭阳卡”。学生可以使用“免作业卡、免背诵卡、免请家长卡、选座位卡”等“昭阳卡”,但每名学生一学期只能使用一次。诸如此类的方法有效地把“水”激活,学生的积极性普遍得到了提高。
四、基于目标,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121课堂模式”下语文分层生态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性化教学,要不断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强化全局意识。“分”不是目的,“分”是为了发展,只有全体学生赢得了较大的发展,才能说“分层养鱼”取得了成功。
总之,“分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有较大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借鉴性。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现代教育思想完全一致。另外,“分层教学”比较适合成绩分化明显的班级。但是教学过程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对效果的评判只能用分数、成绩来衡量,某些项目内容(如学习品质、阅读能力)无法量化体现出来,所以还需在后面研究中作进一步深化探讨。
第五篇: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
内容提要: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令人欣慰的质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教学习惯乃至评价标准不可能随着课程的改变而彻底改变,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故此,实施课堂高效教学,进一步改变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么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激情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什么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是很重要的,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越,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
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1)审题激质疑: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引导学生读题、审题,围绕题目提出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比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可这样设问:“岛”是什么意思?“群岛”又是什么意思?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
(2)身边小事启质疑: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
强烈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显然,这部分内容若以“教师讲解明白”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若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四、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
六、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应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予以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并开设各种奖项,如“进步奖”、“创意奖”等。专门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
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实施高效课堂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员的意见中,提到时间最大糜费的中央是在课堂上。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每一分钟都要发扬效益。教员应吸纳经济任务的理念、规律,即“时间就是财富”。那么,对教育来说时间就是知识、才干和智力。所以在课堂上力争用足用好每一分钟,最大限制地
一、教学中要抓住重点,打破难点
人常说:“贪多嚼不烂”。假设教学中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就形不成教学重点,难点也难于处置。所以从一篇课文的内容中,要舍弃系统的、不清楚的、易了解的、非重点的,应挑选出最佳的方案,力图把节省上去的时间停止深、广、活、透的练习。教员上课前对教学的相关内容要停止精心加工处置,要精心预设,知识结构要严谨,课堂上解说要精炼,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取得精粹的信息。依据教学信息论的观念,把教学内容稀释成一点,再围绕这一点展开,有效地扫除课堂中无用信息的搅扰,让学生能充沛接受实质性的知识信息,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信息传输的质量。
例如《我们家的猫》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难懂,教员就不应该把少量的时间花在了解词句上,应把重点放在指点写作上,经过让学生学习大花猫的“乖僻”及小花猫的“淘气”与“心爱”习性后,指定学生要可以说出自己所喜欢的一种植物的特点及心爱之处。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抓住重点目的停止练习,也为习作打好基础。
二、优化教学环节
1.要充沛备课。
教员要备好课。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文本”、“备学生”。《语文课程规范》积极倡议自主、协作、探求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确实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构成。依据课标要求备课要深化、细致地研讨教材,把教材中包括着的智力、非智力要素充沛开掘出来、应用起来,去粗取精,化繁为简,对教法停止挑选,防止复杂重复,拖泥带水,能“一针见血”的就不能“绕圈子”,能“一次到位”的最好不要“炒冷饭”。教员还要片面、深化地了解学生,要把全体学生思想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教员的主导作用也就能发扬出来了。
2.恰当提问。
教学中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词汇句,改动那种钓鱼式的复杂串讲,增加有效提问。如教《麻雀》一课时,一末尾就向学生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效果:猎狗是一种凶猛的植物,麻雀是一种弱小的鸟,假设有一只麻雀和猎狗展开格斗,那谁会打败谁呢?同窗们搜索枯肠、众口一词地回答道:是猎狗打败麻
雀。此时,我就单刀直上天说,不是。你们想知道麻雀用的是什么方法吗?学生们流显露了赞叹、迷惑 和急切的神态。学生自动地、聚精会神 地一口吻读完了课文,很快就找到了效果的答案:原来老麻雀是靠自己的勇气打败了猎狗。这就恰恰表现了合理的教学手腕的作用。假设我还是自始自终地给同窗们讲,而不是抓住效果的切入点来激起他们的兴味,变学生主动学习为自动,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教学的进程中,教员是主导,把握 着教学的全局和方向,必需站在一定的高度,担负起优化教学的义务,引导学生积极探求,鼓舞学生发现和提出效果。学生则在教员的鼓舞和引导下,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效果,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发明新的情境。这样,才干从基本上改动那种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的师生谐和一致的关系,为提高小语教学效率开创出互动的、理想的新局面。
三、精选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溢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是充溢美感和自身对文本的体验,而不要过多地乱用教学手腕,以致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语文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实际活动、亲身体验的时机,以丰厚学生的直接阅历和理性看法,让课堂出现出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以后活动中有相当局部是散漫的、随意的、浅薄的表层活动,缺乏明白的目的,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方式化、浅层化的倾向。
有的教员应用计算机辅佐教学,一味追求课件的容量,追讨教学方式的繁华,很多需求学生去做的内容也被教员煞费苦心肠经过课件展现了出来,变成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因此,要发扬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必需运用妥当,在“辅佐”二字上下功夫,从目的着眼,从内容着手,从教学的实践需求动身,与教学内容亲密相关,才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合理地选用多媒体,切忌赶时兴、凑繁华,以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考究言语精炼
语文教员走进课堂,总想以繁复精练的言语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赞赏。因此,教员要留意导课、启示、过渡,小结中的言语精炼,还要留意学生回答效果时的言语精炼。处置课堂中少数学生的纪律效果,不要“热处置”,不要运用过多的话语,可以采用眼神注视或持久缄默等表达提示、警示,让那些少数同窗感遭到课堂纪律必需遵守,自觉地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学生的留意力要靠教员出色 的课堂活动布置和精炼的言语,而不是重复地强谐和指摘言词,只要这样才干坚持课堂的谐和气氛,浪费课堂时间,增进师生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除了上述的做法外,还应在研讨教材、设计板书、熟习教案,优化教学目的、结构、方法、手腕上多下功夫,把文本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积聚,在自读中感悟。多做“减法”,才干实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