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目标叙写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目标叙写
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解读
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认识”,是描述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要求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核心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第二分句中的 “结合生活情境”,要求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行为动词有三个,一是“探索”,是描述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也就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二是“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三是“解决”,等同于“运用”,即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核心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充足的探索空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去想象,然后通过充分的交流,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与实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展开图中的长与宽和长方体长、宽、高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个层次就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灵活地进行运用。
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下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课时,以“分别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展开,各是什么形状”、“制作这样一个电脑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做一个化妆品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为问题,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及表面积计算方法。教材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得出计算公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借助具体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处于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有一
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要想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必须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此,教学中加强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和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观察,来突破难点。
学科德育渗透点:
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主要是思维严谨和理性精神。思维严谨的渗透策略是:在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数一数等操作活动,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培养学生有序思考、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理性精神的渗透策略是: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形成独立的个人见解和看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核心素养渗透点:
本节课着重渗透的核心素养是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空间观念的渗透策略是:在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借助实物模型将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能尝试想象并描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的渗透策略是:在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将新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借助新图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从已有公式出发推导出新的计算公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渗透转化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的渗透策略是:在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中,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运用转化、推理等方法逐步得出计算公式,发展数学建模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说出长方体展开图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1.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展示交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合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达成目标1。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以及课堂练习来达成和检测目标2、3。
第二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小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小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身表现或自身在群体中的表现的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之一是要在学习中培养和锻炼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能力。而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活动,是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在观察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他们在自我评价方面有以下几种不健康的现象:
1、是轻信成人对其具体行为的评价,简单重复成人的评语;
2、是评价往往是简单的、片面的,评价自己往往是好的方面多,评价他人则是不如自己或差的方面多;
3、是评价往往是笼统的,只看行为效果,而不看行为的动机。那么,如何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呢?我认为,可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不成熟性,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学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也就是说要从基础的部分入手进行自我评价:
1、评价标准,从对或错、好或坏、行或不行等最基础的评判入手;
2、评价内容,从学习方式、基本言行、行为结果的好坏入手;
3、评价方式,必须多样性、趣味性、易操作,并融自我评价于游戏化和活动化情景之中;
4、评价结果,必须有教师与同学的认同、鼓励等外界因素的参与,必须有教师积极的引导和避免过于严肃的批评。
(二)指导性原则。由于小学生分辨是非、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十分薄弱,看待事物较主观化和片面化,分析事物较情绪化,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建立起来。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遵循指导性原则,即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独自进行;教师的指导是对评价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步骤、结果分析、评价后行为的调节等进行全过程的指导。惟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较为客观公正的进行自我评价,才能使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出对自我行为的激励、调节、教育、改进的作用。
(三)全体性原则。全体性原则是指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让全体小学生都参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是一层层地选拔,把着眼点仅仅放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以忽视甚至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利为代价。实践证明,一些学生学习和表现不好,主要是因为潜能未得到充分发展,稳定的心理衡量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还未形成。因此,开展小学生自我评价活动必须做到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包括优生和差生都参与。
(四)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评价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个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全面性原则就是追求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即各方面素质发展必须取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是与人的素质结构的整体性特征相一致的。因此,小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要评价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也要评价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要评价自己在知识、技能、智能等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自己在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自己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根据评价的目的、要求和标准,主动选择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最终达到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目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尽力避免教师
包办代替以及将教师个人的意识强加给学生的现象。课堂上老师常问学生:“你觉得自己刚才的朗读读得怎样?你觉得某某同学说得怎样?”这就是实时自我评价的运用。阶段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以自己的一个阶段时间为单位,例如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整个小学阶段思想行为的评价,学期的自我鉴定和小组鉴定就是阶段自我评价的良好形式;也可以是学生以自己参加一个完整活动为单位,例如在一届运动会上或在一次艺术节上的表现的评价,它与实时自我评价的最大不同是更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小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实时自我评价与阶段自我评价相结合,能使他们从细节点滴入手进行自我教育,并通过总结自己的表现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六)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自我评价是一种活动,因此,要注重形式与实效相结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富有教育意义的、形式灵活有趣的自我评价形式,无疑是比较有效的。
例如“成长记录袋”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件事„„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成长历程,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它与《学生手册》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学生手册》是外在的,是督促和控制学生学习的工具,当某些项目不符合实际或未被学生所认可时,《学生手册》所记载的成绩或评语容易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成长记录袋”是靠内在因素起作用,是学生自身为了实现自我评价而设立的一种形式,由学生本人使用和保存,不作为他人评价、教师鉴定、家长检查的依据。因此,学生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自我评价完全是自觉主动的,达到了好形式和好实效的结合。
总之,实时自我评价是及时的,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使学生时时处于教育中,及时反省自身,正确认识社会,调节和改进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三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纸盒(可展开)、多媒体课件。
学具:长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激趣谈话:同学们,数学真是一个浩瀚的大海。遨游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我们不但认识了质数与合数,还领略了形态各异的几何图形的风采。看,咱们的朋友来了,你们还记得它们吗?(出示长方体纸盒)
2、回顾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几条棱?可以分成哪组?几个顶点?
3、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长方体纸盒,现在请闭上你明亮的眼睛,根据老师的提示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述)一个长方体纸盒,老师用一把剪刀沿着它的棱剪开,把它展开,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平面图形?(组合图形)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让学生拿出各自的长方体纸盒,教师指导学生先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沿着上面与前面相交的棱、左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以及右面与上面、前面、后面相交的棱将纸盒剪开。
2、展示学习成果。(把长方体的表面积展开图展示在磁性黑板上)
3、总结表面积的概念: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之各,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观察长方体纸盒,找各个面长、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板书)
(引导学生答出: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宽和高。)
3、推导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利用长方体纸盒)前面这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乘宽,也就是长方体的长乘长方体的高)如果要算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呢?(板书:长×高×2,前、后)大家再看看上面这个面,它的面积应该怎样算呢?(长乘宽,也就是长方体的长乘长方体的宽)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呢?(板书:长×宽×2,上、下)左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宽,也就是长方体的宽乘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宽×高×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那么现在你知道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了吗?(板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我们能不能把它写得更简便一些呢?(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设计说明:让学生充分的观察、讨论,在自主、自由的学习中做数学、学数学,通过观察选择制胜的一招,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在成功地获得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增强自动参与的积极性,理解了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为接下来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三)教学例1: 引导质疑: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知道哪些具体的量?(长、宽、高)例1(出示幻灯片5)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m,宽0.5米,高0.4m)(如右图),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⑴要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用多少厘米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⑵学生小组讨论并试作:如何计算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教师板书。解法1:0.7×0.5×2+0.7×0.4×2+0.5×0.4×2 =0.7 + 0.56 + 0.4 =1.66(㎡)解法2:(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答:至少需要用1.66平方米的硬纸板。
设计说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练后讲,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巩固反馈
1、完成课本34页“做一做”
2、完成“分层测试卡”20页练习
3、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分层测试卡”20页拓展练习。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第四篇: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课程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整体分析问题的意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PPT,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方法:探究推理、图示法、自主学习法。
一、智慧开启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或图形,那么最常见的是哪些图形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下面的图片,……,这些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可进行引导),今天我们就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聪聪亲手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礼品盒,他要把纸盒的表面积贴上漂亮的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彩纸?长是24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12厘米
二、合作探究
同学们拿出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并和同桌合作一起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出: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把手中的长方体模型用剪刀剪开,并观察它们能分成几组?分别求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提问】剪开的长方体可以分成几组?每组的长方形面积怎么求?
【师生分析】方法一: 可以把六个面的面积分别求出来再相加求出长方体的表面
积
方法二:我们可以把手中的长方体剪开并分成三组:前、后;左、右;上、下长方形面积相等,可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
【学生展示】请学生上展台来展示自己的成果,用自己的方法来说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可能出现的结果】
1、学生直接量出每一个面的长宽值分别求出面积;
2、学生可能会展开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和两个小的长方形并求出面积;
3、把手中的长方体剪开并分成三组:前、后;左、右;上、下长方形面积相等,可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
【小结】把长方体剪开并分成三组:前、后;左、右;上、下长方形面积相等,可分别求出他们的面积再相加。
最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宽×高+长×高)×2
【回到之前的问题】聪聪亲手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礼品盒,他要把纸盒的表面积贴上漂亮的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彩纸?长是24厘米;宽是15厘米;高是12厘米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宽×高+长×高)×2
(长×宽+宽×高+长×高)×2 =(24×15+15×12+24×12)×2 =828×2 =1656
三、开心闯关
试着求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是10厘米)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什么? 自己试着算一算该正方体的表面积。
最后得出结论: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布置作业:P39 第2、3题
P40 第2、3题
第五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首先我说的是教材和学情
说教材、说学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节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更好的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从学生情况来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而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和眼睛”,所以我将在教学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使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帮学生解决。
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生活引入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由于数学知识多数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拿出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盒,直接提问“要做出你们手里那样的纸盒需要多少硬纸板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是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是把学生推到主体,让他们主动操作、探索、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提供直观形象,通过实践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感知、理解和概括,独立自主的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在这里我设计了3个活动环节。活动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试一试:同学们,如果把你们手中的纸盒展开会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一看吗?
设计意图:实践出真知,让学生操作展开的过程,是为了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都由6个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一知识点。
2、想一想:你现在还能认得出你原来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吗?它们在哪里?你能标出来吗?观察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呢?
学生可能会说上下面积或前后面积相等,或6个面都相等。老师这时可以适时说出象这样做的纸盒要用6个面的纸板,也就是求6个面的总面积,而求6个面的总面积也就是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表面积概念的感悟。活动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讨论:做这个长方体的纸盒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纸板呢? 引导学生观测出每个面的长、宽,弄清楚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算出表面积,然后向全班汇报。最后归纳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质疑:盒子做好后,要给纸盒贴上商标,如果底面不贴,那么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商标纸?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活动
(三)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完成教材35页的例2,引导学生说出求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上就是求正方体礼品盒的表面积。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包装月饼
1、单个的包装:同学们为一个月饼设计外包装,并把设计方案填写在设计表中。
2、两个的包装:两个一盒有几种摆放的方式,初步估算一下:哪种最省料,哪种最废料。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学以致用,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认识身边熟悉的事物。
四、教学效果预测
最后,是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预测: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理想是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快乐学习,师生共同进步。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我相信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一定能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感受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