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剑门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具有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功能,是个体适应生活的需要,个体心灵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旨在促进人类重视阅读的传统,延续书籍文明。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百忙之中参加北京市的读书日活动,发言中讲道:“书籍不能改变人的命运,但读书的人却可以改变命运。”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接受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开拓视野、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
学生要实现阅读的功能,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要实现这一阅读目标,有效的阅读教学至关重要。
近几年来,伴随课程改革,我校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其效益多数时候仍属无效或低效的层次。就农村初中而言,从教学方面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模糊甚至错误地确定教学内容 1.阅读教学内容与文本的关系确立不当
阅读应该立足于文本,这是阅读的基本原则。然而,在许多阅读教学过程中,或抄写各种学习笔记,或应付各种常规、突击检查,或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紧紧围绕考点转,或忙于自己“专业成长”„„总之,教师备课往往抛弃了文本,更不用说深入研究教材,在课堂上凭经验架空分析。常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教师分解得支离破碎,整篇文章美感却荡然无存。
传统阅读课通常是这样来上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 1
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对阅读内容确定太多,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总是担心自己有些方面没有讲到,一旦考到这一内容,自己内心感到愧疚,于是,对于精读和略读的每个文本,教师都作全方位的讲解,尤其是精读文本,教师耗时过多,讲解过于细致、琐碎。这样,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明显不足,教师只好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力争在一堂课内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努力在规定的学时要求内将选入教材的文本都仔细讲到,这样就没有缺憾了。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而且收获不大,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一点都体会不到。
有位教师在教学《变色龙》时,把奥楚蔑洛夫五次变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来上,而忽略了他为什么多变,从而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主题。这样,教师的阅读教学要么只能是完成教师用书上的基本教学任务,学生觉得语文学习索然寡味,要么只是停留在“平面”的教学内容上,无法给学生“立体”的感受,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阅读教学同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也是无效或是收效甚微的。甚至有的教师对文本的主题理解出现错误,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不符合学情
对于中学生的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阅读情况的重视和保护。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这种教学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应试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教与学,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4.没有把语文知识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
解读新课标可以充分认识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对阅读指导的重要作用。语文 2
基础知识教学能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管是在学生的成长中,还是在新课程标准下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受“应试教育”的牵制,忽视了字音、字形、字义等文字知识的教学,课堂出现了“不动笔墨光读书”的怪现象,文字教学形式化,语法知识过场化。学生不能准确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经常写错别字,例如:“即”、“既”的错读误用,“再接再厉”误为“再接再励”等。忽视了词汇、句法、修辞等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掌握词语的分类,对虚词不能根据语境作出判断。短语、单句、复句的概念模糊,不能体会常用修辞在文中的作用,甚至不能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如果没有文字、语法、修辞、标点,何以构筑语言文学的大厦?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阅读能力训练的关系,欠缺将知识内化为阅读能力的策略。因此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传统甚至落后的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在中学的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准备好的问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已经写好的答案,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新课改后有些教师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仅限于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多方启发,师生相融的佳境偶而有之,但大多数时候学生就是启而不发,以至于课上浪费了很多的时间,有时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最终教师无奈放弃。没有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学生不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目的必将落空。这种缺失了主体作用支撑的课堂,其教学效益的少慢差费,也就可想而知了。
2.以讲代读或只读不讲
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课前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教师左右为难,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如果不读,学生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希望能改变这种现状,然而学生积习难改,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课与自读课。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亦 3
步亦趋,简单的问题还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庖了。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之鸭,成了知识的容器。然而,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为了克服阅读教学中这种以“讲”代替一切的误区,就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自读,不去精读品读课文中的精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还不如以前,甚至有的同学的语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3.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语文阅读教学流行的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词,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像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后,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缺乏整体感受,学生对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一知半解。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将每一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破镜重圆”后的镜子还会那么美吗?
4.本末倒置,以练代读
有些教师认为阅读课的任务就是精讲和多练。只有精讲多练才能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视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舍弃了对文章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成了纯粹的技术性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阅读训练就是为了提高成绩。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本来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由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作为根本的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违背培养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质及人文素质的规律。
以上阅读教学的种种问题,实质是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式、方法)这一教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导致了阅读教学效益 4
得低下。我们带着问题阅读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温儒敏、李国民、巢宗祺、王荣生、余文森等大家的文章,希望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他们思想的启迪下,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力求通过对阅读教学内容、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学模式、有效的阅读知识等内容的探讨,解决阅读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学生的生活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阅读教学。阅读从功能讲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过程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过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教学的有效性有两种理解:一是教学在多大程度对学生产生教育教导作用,可把教学区分为优质、有效、低效、无效几个层次。二是单指有效,即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包括3个要素:①有较高的学习效率、②有良好的学习效益、③有愉悦的学习体验。本研究的“有效性”即指此。旨在通过研究使阅读教学达到有效的要求。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两种含义都会涉及到。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以上3个要素来考察:一是要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全面达成课标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三是学生喜欢阅读,在阅读课上感到快乐。学段目标是否达成,考查有难度,可以简化,从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能力、阅读技能、文化修养等方面衡量。如要判断一节课的有效性,一看教学任务的多寡,二看目标达成度,三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为评价的客观,还可从阅读教学的过程来考量,看学习内容是否合宜、学习过程是否符合阅读的规律、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是否高、教师的帮助是否恰当等维度来评估。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让学生喜欢阅读,会阅读,并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全面、高效达成课标7—9年级段阅读教学目标。
2.通过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让研究教师掌握阅读教学的规律,获得一些阅读教学的理性认识,探索出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和程序、不同文体的阅读要点,构建阅读教学模式体系,提炼阅读所需的程序性知识等提高阅读 5
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措施,并开发出一些成功的课例供教学参考。
(三)研究内容
1.探讨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创生的原则和策略,探索提炼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传记、消息、通讯的阅读要点和流程。
2.在阅读教学的规律、有效教学的原则指导下,根据不同的课型和阅读要求构建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体系,探讨助读单的编写方法和正确运用。
3.反思过去语文知识的利弊,明确语文知识在阅读中的价值,并对阅读教学所需知识进行归纳提炼。
三、研究成果
(一)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性思考 1.正确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有效的前提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语文教师不努力,而是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先生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就像火车运行,如果方向错了,动力越足离目标越远。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
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有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教学内容就等于教材,教学就是教教材;二是学生喜欢什么就教什么,老师爱好什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指导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造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
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根据《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以及单元教学要求,遴选和改编作品,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 6
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编者选中它是因为思想内容好、符合单元人文主题,并且作品自身的某些特点符合单元阅读能力训练要求,可以作为训练的凭借和阅读的例子。由此可见,课文只是教学的原材料,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学习,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教学,因此课文只是阅读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教学内容黏附于其中,它不是直接的,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教读某篇课文,究竟要教其中的什么,或者用它来教什么,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去思考和创造,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内容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萃取和提炼。这也就是第二次开发。语文教学的艰辛正在于此,考验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也在于此。教师如何才能正确萃取和提炼教学内容呢?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注意下列问题。
(1)对教材的解读要正确透彻。教材虽不等于教学内容,但却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对其理解必须正确透彻。考察对教材的误读或不深入,主要有如下原因:钻研教材的功夫不够,这属教师工作态度方面的问题;学科专业知识陈旧。我们老师过去所学的一些知识,或所教的一些知识已过时,今天看来是明显错误的、有问题的。但部分老师还在教,还在用它解读教材,如议论文的三要素理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概括都是有问题的,如议论文中的议说文就没有论证,有些经典散文形散神也散。因此,如果教师的知识不更新,对教材的解读就可能是误读;对教材的解读缺乏专业的知识,如读一篇文章,只关注的是内容,把自己只当作一般读者,而没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去关注语言文字,这就是必然导致对教材的解读不深不透。
(2)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合宜。王荣生教授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才合宜呢?要从课标、编者意图、教材、学情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教师研读课标、解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抓住教材的核心价值点,再考虑学情,确定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少而集中,否则是好心做坏事。教师在实际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文科往往是不了解编者意图,抓不住教材的核心价值,理科往往是不顾学情,结果都是面面俱到、遍地开花,教学内容是多而杂,缺乏科学性。
(3)过程与方法应属教学内容的范畴。过程与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属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在各科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很多过程与方法的具体目标。教师要有能力把过程方法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按照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具备了过程与方法的知识,才有可能会学,也才 7
有可能形成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上海师大教授郑桂华有一篇题为《高考训练,宜用程序换效率》的文章,阐述了程序对训练效率的提升作用。这里的程序其实就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有课标所提出的,也有学生自悟发现的,还有教师领悟归纳出来的。如一篇小说的教学,教师初读课文,不借助教参和任何教辅资料,提炼出了意蕴。如果再反思意蕴获取的过程和方法,并把这一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去自己提炼出小说的意蕴来,学生便获得了阅读小说的一种技能。教师能不能从教材解读中领悟出一些个性化的方法或规律性的东西来,是一个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区别。
2.建构并运用阅读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有效的一个捷径
课改以来,我们教师学习得不少,大多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掌握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但是教学还是老样子,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教学思想和理念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没有将之转化有效的教学行为。我们在考察、学习与研究中逐渐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需经历以下过程:一是深入学习、深刻的领会先进的教学思想、课改理念、学科教学知识,并把它转变成自己的观念;二是把自己的观念转变成课堂教学的结构、方式方法和策略;三是依靠科学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式、方法、策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从而落实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这中间的第二步最为关键,转化难度最大。如何促成这一步的艰难变化,我们发现教学模式能担负起这一使命。提起“教学模式”可能有人不赞成,直觉认为是“僵化”、“束缚”、“机械”的代名词,甚至武断地反对。如果对教学模式深入分析,便知它并不完全是一个坏东西。模式(Pattern)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念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由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让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学科教学知识,研制学科模式,再引领指导全学科组教师按模式教学,为教师搭起了一座由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这样教师的行为自然符合先进的教学思想,这样的教学虽然算不上优质高效,但至少保证了教学“有效”这一底线,对农村教师来说,这也是了不起的进步。这种改革,如同学习书法的描红和临帖,但它是破贴,成为大家的基础。余文森教授说:“最优秀的学生不需要教给他方法,北大附中的教师不需要模式”,我们认为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急需模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关于阅读教学有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却没有很好的转化为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多数教师还是讲析式、满堂问,缺乏正确的对话方式,教学效益低下。其原因是阅读教学的对话异常复杂,不同的阅读要求(如精读、略读、浏览),不同的阅读文本(如文学作品、实用类、论述类),不同的阅读主体,所用的对话方式是不同的。面对这一复杂的教学,大多教师个体没有这种消化、转化的能力。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依靠群体在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不同阅读要求、不同文本的阅读模式体系,再在模式的指导下教学,让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实现有效性。这是一条捷径。
3.有用的知识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研读1963年以来的教学大纲发现,语文知识这一概念是在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首次提出的,放在“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部分。具体指:“语法、逻辑、修辞、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等。”在这之前的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只指出了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以及读写知识等教学内容,并未把这些知识归纳为语文知识。在1986年的大纲“教材内容”部分,进一步提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概念。与前大纲相比,其内涵上增加了文言语法,提法上把写作知识变更为“读写知识”,“文学常识”变更为“文学知识”。从这些变化中推测,语文知识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其重要性也在不断强化。在1998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语文知识的提法又变为“语文常识”,内容上只有了解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复句的主要类型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了解常见修辞格 ; 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等要点。“语文基础知识”的提法变为“语文常识”,表述上多为“了解”,内容上也大为减少。可见,对语文知识价值的认识又有很大的变化。在本世纪初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知识被放在附录中,且只罗列了语法、修辞几个知识点。于是有人认为,课程标准有淡化知识,甚至有反知识的倾向。
再从教学来看,2000年大纲出台的40年间,语文知识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各类考试必考的考点。语文教学的很多时间用在了知识的专题学习和强化训练上,似乎语文就成了一门知识课。98年以后,一反既往,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学内容,考试不考,教师也不教,语文知识由天堂跌到了地狱。原因何在?一种认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主要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 9
能力也只有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还有一种认识:过去大纲中所规定的语文知识,是无用的,对提高语文能力没用多少帮助。这些观点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却没有回答语文学科到底还需不需要语文知识的问题。
(1)语文学科需要适宜的语文知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知识只有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需要语文知识吗?刘大为教授关于语文能力层次的论述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刘大为教授把语言运用的过程分为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两个层次,对语言形式的意识主要靠语感,有时也需语识,对意义的意识,主要靠分析、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要以知识为基础,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不能缺少知识。
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讨论,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语文学科需要知识,理由有三:一是语言实践需要相应知识的指导和规范,二是语识可以转化为语感,三是课堂中师生交流对话需要工具性的语文知识。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7-9册的框架是阅读加综合学习,写作融入到了综合学习之中,只有写作的要求,没有写作的指导知识。2013年的修订版,则把写作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部分,在作文要求前有知识介绍,之后又写作提示。这说明教材编者对语文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
(2)语文能力的培养所需要的知识
过去大纲中所规定的语文知识,是真的都是些无用的,甚至垃圾知识吗?许多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很多知识确实对培养语文能力没有多大的帮助,以学习知识为主途径来提高语文能力是行不通的。但是有些知识了解一点也还是有价值。总的说来,语文学科还需要很多真正有用的新知识来补充。语文能力培养到底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去思考。语言运用表现在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中。说明怎样去开展、开展好这些活动的知识就是有用的知识,语文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研究它,需对照课标中的能力目标,逐点探讨。如第四学段阅读目标的第四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培养这些能力,学生就需掌握怎样理清思路、怎样分析主要内容、怎样体味、推敲词语的意义和作用等知识。具体研究便会发现,所需知识,有的是过去若干版本教材中找得到的,有的则需去构建。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为把所需知识做个勾勒,现以知识类型的形式作一阐释。
①学生所需语文知识。语文学习中学生所需语文知识有现象知识、程序知识、10
原理知识、陈述知识或概念知识等4类。所谓“现象知识”就是对语料的掌握,包括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常用修辞等。这里所谓掌握,就是熟悉。语文课是以“现象知识”为教学内容主体的课程,我们在语文课中学这么多课文,目的就在掌握“语文现象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是人们关于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的认识。例如,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我们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领,我们在议论文中通过举例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些知识,就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它直接作用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这种类型的知识也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甚至几乎没有。属于“如何做才正确”的知识,所以也可叫“规则知识”。它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描述与规范,在人们的活动中起着“定向”的作用,所以这些知识是可迁移的,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有效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关于如何运用“指示语”的知识,描述了“在句段中,指示语可以代替所指示的事物或前面已经出现的语句,从而使语句更为简洁,使文意更为连贯,语意重心更为突出”的行为规则,掌握这一知识,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实现语意连贯。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人们对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等的反映。例如,关于什么是比喻的知识,关于什么是举例论证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疑问句的知识等。前3种知识属于课程内容,是发展语文能力所需最低量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后1种知识属教学内容,对语文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但它是师生对话的工具,不了解教学只能在浅层进行,是需了解的知识。
②语文教师教学所需语文知识。学生所需的四种语文知识,也同样是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并且要掌握得更全面、更深入,不能停留在了解和意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如下知识:一是策略性知识。针对教师主要指如何选择、呈现和传达学生状态知识的知识。二是言述性知识。言述性知识是对无意识知识的概括和表达。它的特点是“知道,而且可以说出来。” 外显知识是缄默知识的一个线索,一个标志,一个通道,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任何缄默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外显知识为导引的,外显性知识牵引着学生,学生顺着外显性知识暗示的方向,“意会”到缄默知识。
(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研究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探索不同文体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为教学设计时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提供依据。
(1)确定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依据
课文不等于教学内容,也不能凭着爱好和兴趣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要力求正确,保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需要正确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下面重点对确定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依据做一探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的依据。确定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要领会课标精神,对语文教学的任务有正确的认识,要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语言形式方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还要对课标中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各阶段目标,正确解读,了然于心,发挥好课标的导向功能。
对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单元设置、编者意图要有清晰的把握。2011年版语文课标,在阅读教学的概念中,补充了与编者对话的内容,可见,教学不能忽略了编者。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了解编者想要我们教什么。教材的编写体系和单元设置,编者一般都要作介绍,一定要读一读,掌握其轮廓。编者意图可以从单元提示、课文导语、研讨与练习中去分析提炼。一篇课文放在不同的单元,其教学内容应是不同的。
文本自身的特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核心。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文本特点从宏观看就是文体,不同文体,该读什么,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说明文必然涉及信息提取,说明方法;议论文必然涉及观点与材料。从微观看就是要关注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结构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某处的独特之处。选择内容就是找出与单元要求相契合,且最有学习价值的的点。
以上几点综合考虑,可以判断教学内容是否正确,但学生的学情是判断教学内容是否合宜的重要依据。能否成为教学内容最终决定于学生的基础水平,所选择的内容应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不同文体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点介绍
根据高中语文课标,把文本分为文学作品类、论述类、实用类等类型。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种;实用类包括说明文、新闻等文体。下面将研究过程中探索出的不同文体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作要点式的介绍。
①古诗词阅读教学要点。朗读是古诗阅读的主要方法,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朗读中疏通诗句、想象诗境、遇合诗意、品鉴妙处。朗读速度宜慢,同时注意节奏。
确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学习古诗的文字障碍主要源于两种情况:一是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二是字词的生疏和古今词语形式、意义、用法的差异。第一种情况,阅读时可分别采用适当的补充或调序等手段加以疏通。对诗境、诗意的补充是逐步完成的;第二种情况需调动积累、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解决。
充分感受诗歌形象。感受形象包括两个方面: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语言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形象,把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眼中景、心中景显现出来,二是识别表达技巧再造景外之景,感受诗情画意,由实境过渡到虚境,把握诗歌实虚结合的意境。
品读积累运用。品读,主要指品味诗中用字之妙和赏析名句两个内容;积累,一是对诗歌熟读、背诵、默写,二是文化知识的积累; 运用,学古诗词的目的是以古诗词的言语去影响学生的言语,提升学生的言语品位和能力,运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这一目的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
②散文教学要点。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学。
阅读感受,了解基本内容。读文本,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这个中介,唤起视、听、嗅、触等各种器官的积极活动,从而感知到对象的线条、色彩、声音、气味、形状等外在特征,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的形体,在头脑中重现人物、场景、事件等审美意象,并达到对对象的整体把握。在入乎其内的同时出乎其外,对人、事、物、景进行概括,明白写了些什么。并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读完后,把这些被圈点过的词语和句子连在一起看,对文章的思想倾向,结构有大体的判断(揣测)。
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内容。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散文丰富的材料,灵活自由的结构,往往靠作者用线索串起来,线索把全部材料缀成一个有机整体,把人与景、物与情交融在一起。散文宜从线索、脉络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层次,准确地分析文章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的匠心。
体验形象,品味情意。许多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 13
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的意境。阅读欣赏散文,应抓住文章中的形象画面,作由景及情的揣摩,由事及义的联想,分析其特点和作用,进而体味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悟。
赏析技巧,领悟意蕴。意蕴是作者在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自然、自我的种种态度和观点。它是一篇散文的灵魂,将意蕴探索到了,也就抓住了散文的主体、本质。
③小说阅读教学要点。小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体,小说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根据相关研究,如今的小说可分为三类:情节小说、人物小说和心灵小说。前两类属传统小说,后一类属于现代派小说。不同类别的文体有不同的读法,这里只就传统小说的教学要点作以探讨。
把握故事情节。先要入,阅读语言文字,联想、想象,遨游其中,充分感受人物、故事、场面、环境;然后要出,做理性的分析和概括。引入叙事的视角、时距、时序等叙事学知识分析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小说教学的重点在情节的鉴赏,人物小说教学的中心在形象的分析。对人物除了入乎其内的感性认识外,还需出乎其外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人物形象的概括、简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人物形象的意义等。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描写语言的品读结合,从语言的品读中,概括出人物特点。
探讨小说意蕴。意蕴探讨的依据: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把握小说的意蕴;从揭示主题的句子、标题来把握作品的意蕴;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主要的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联想)中把握作品的意蕴。
④议论文的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明确论题。写作背景和目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文中往往有所交代。没有交代的,在注释中一般也有提示。论题是作者写该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有的文章标题即是,如培根的《谈读书》、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有的在文章的开头,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区分观点与材料,指出之间的关系。观点,就是作者对论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说来,对一个事件的陈述越具体、越详尽、越客观则越可能是事实材料。反之陈述的越笼统、越概括、越主观,则越可能是观点。如果句中存在修饰人或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或是具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这些词一般表示观点。指导学生逐 14
段阅读,勾画出观点,并分析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不仅是对观点的证明还可能有其他关系,如介绍对象,引出论题(或论点),解释观点,具体阐释等。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解重要概念和关键句子的含义,尤其是对观点的正确理解。
研究观点与材料:思辨观点的正确性,以及多个观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材料的类型、真实性、典型性和说服力;存在论证的分析论证方法。
梳理论证思路。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再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化。如梳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证思路,可先参照议论文的结构部件找出其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再分别指出是如何引出创造性思维的要素的,分哪三个方面阐释的,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写作目的。多数议论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就集中在主要观点或结论上,如孟子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其表达中心思想就在结论上。但也有部分文章还需抓住观点,进一步思考,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
品读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一般的语言特点,如叙事概括、简洁,不追求具体、生动;句式多为长句,使表达务求准确、严密;表达观点的句子抽象、概括、主观。特定文本的语言的特点,如有的平实,有的幽默、有的有讽刺的意味、有的激情澎湃„„
⑤说明文教学要点。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特征、功能,或阐明事理(成因、关系、价值)。根据课标要求和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其教学内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概括说明要点。任何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作者总是从几个方面抓住几个要点来加以说明的。通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来把握课文的说明要点。
理清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文中能显示顺序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要点之间的关系,分析顺序。明确了顺序,又可反过来修正所概括的要点。
筛选和加工主要信息。说明文主要是关于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规律等方面的信息。一方面要把这些信息筛选出来,另一方面,要进行加工达到准确理解。
分析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时不仅要识别方法,而且要分析其运用的好处。
揣摩语言的准确、严密。通过语言的揣摩正确理解文章的主要信息,同时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作为写说明文的指导。
体会文本的人文内涵和科学精神。课标中要求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即对作者的写作立场和思想观点作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和提炼,达到理性层面的理解,其目的是受到思想启迪,提高思想认识。
⑥消息的教学要点。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根据消息的基本特点和课标要求(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消息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快速阅读,划分出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然后概括要点,再理出思路。
筛选并加工主要信息。抓住消息的五部分,筛选出“五要素”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并正确理解。
研讨新闻材料和观点。对新闻材料要注意它的来源,辨析其真实性。对文章的观点,要分析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的态度倾向,并从中探讨新闻的社会价值。
探究新闻的特色。根据文本而定,可以是标题、可以是结构、可以是语言表达。
⑦通讯的教学要点。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以写事为主的通讯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事件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主要教学内容:
筛选和整合信息。筛选并概括主要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分析其他事件与主要事件间的关系;把握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评价、态度倾向、抒情议论。
分析事件的重要意义和新闻价值:品读细节描写和关键之处,分析事件与观点的联系,概括事件的重要意义;联系社会和时代,探究新闻的价值。
探究文本的特色。根据文本而定,可能涉及下列方面:鲜明的体现了通讯的某一特色,如真实性、主题鲜明、选材典型等;文章标题、结构独特、巧妙;表达方式,如叙述人称、顺序,描写、议论等;表现手法,如衬托、借景抒情、虚 16
实结合、铺垫、详略、抑扬等;语言修辞,如遣词造句、修辞手法。
人物通讯是指以那些能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人物作为主要报道对象的通讯。它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迹、言行和思想,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来感动、教育读者。主要教学内容:
筛选和整合信息。概括人物的事迹、成就、思想;把握作者对人物的主观评价、态度倾向、抒情议论。
分析人物。在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基础上,分析细节和关键之处,概括人物的特点和刻画方式。分析人物的意义,揭示新闻的价值。这一点要着重突出新闻的社会宣传价值,其切入点是分析作者报道的人物形象的意义(歌颂抑或抨击)及这一人物与时代热点问题的关联。
分析结构,探究特色。人物通讯的材料往往很丰富,需要恰当的结构组织起来,文章才显得有序。常见结构方式有:①纵式结构,②横式结构,③时空交叉式结构,④画面组接式结构。特色的探究可能的角度同于事件通讯。
⑧传记的教学要点。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主要教学内容:
筛选并理解主要信息。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
分析传记人物。在对人物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性格、精神、思想;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阐述从形象中得到的启迪。
探究鉴赏艺术形式。分析作品的选材组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2.构建以读为主的三级阅读教学模式体系,落实现代阅读教学理念(1)三级阅读教学模式所遵循的原则
模式的建构遵循了以下6个原则:①遵循阅读教学的原则:树标定点的原则、引导“自得”的原则、动情激思的原则、尚实求活的原则、着眼迁移的原则。②遵循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母语学习的规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③遵循现代阅读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对话者;④遵循有效教学的原则:目标性原则、独立性原则、针对性 17
原则、反馈性原则、全体性原则等;⑤在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上,遵循以教导学,以学定教的思想;⑥模式的建构上遵循简便,具有操作性,符合教学实际,并体现学科教学特点的原则。
(2)阅读教学的五种模式介绍 模式一:精读课三级阅读模式
关键词界定:三级:A、掌握生字新词;通读全文,粗知文意;深入文本局部,初步理解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B、探究疑点、重点、难点问题,以达到对文本深刻性的体验和认识;品读精华,读透文本,质疑评价,超越文本。
C、巩固知识和思维方法;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联想拓展,迁移训练。精读:对课文反复多次阅读,对读物逐字逐句作全面、精细、深入地揣摩和研讨以达到对读物的透彻理解。“精”有两层意思;一是读得精细,不仅对读物的字词句篇仔细阅读,而且也不忽略与读物有关的序、提跋、注释、附录等;二是阅读所得精粹,理解精辟透彻。精读课文教学,学生学得要全面,但不等于教师要逐字、逐句讲解,教师的教重在疑点、重点、关键点上。
模式介绍:一个单元教学任务由三个环节完成:自读—研读—迁读。每个阶段由3个教学步骤组成。
自读:①自读自悟,②交流讨论,③展示点评; 研读:①创境设问,②精读探究,③汇报点拨; 迁读:①熟读内化,②迁移训练,③质疑整理。
操作过程:自读阶段:①自读自悟:学生在助读单的指引下反复读课文,学习字词,勾画圈点思考问题,写出自己的疑惑。②交流讨论:针对助读单中的学习内容开展互助、交流和讨论;把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讨论。③展示点评:分组展示自学成果,其余小组点评,教师点拨。
研读阶段:①创境设问:先让小组提问,师生解答,然后教师根据本文的重点、难点创设情境,提出2--3个问题,要求学生研读探究。②精读探究:学生先独立探究,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一个小组安排1--2人做好汇报的准备。③汇报点拨:教师安排小组汇报研读成果,教师适时评价、点拨、总结,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规律性的认识。
迁读阶段:①熟读内化:熟读文本(2遍以上),升华对文本的领悟,巩固知识和思维方法;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②迁移训练:完成练习,将所学知 18
识转化为技能。③质疑整理: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学生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使用说明:课时安排:一个精读单元(课文),一般安排2—4课时完成,早、晚自习可与白天正课整合,统筹安排,如果课文过长,可安排假期(星期天)自读;助读单的编制:用助读单呈现学生读与思的内容、要求和问题。
模式二:略读课三级阅读模式
关键词界定:三级:A、掌握生字词语;通读全文,粗知文意。
B、重点探究课文某一局部或某一重点问题,对某一方面达到深刻性认识。C、巩固知识与思维方法;积累语文材料,知识转化为技能。
略读:指以较快的速度对读物大略地读,或粗知读物内容概况,或搜集所需知识信息,或训练阅读技能等。略读的“略”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读得略,粗略地读,不须多用心力;二是阅读所得略,一般一课一得。略读不等于漫不经心、马马虎虎地读,对所研究的问题要吃透,保证有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收获。
模式介绍: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分三个环节教学:通读—选读—迁读。每个阶段分3个教学步骤。
通读:①速读概括,②交流讨论,③展示点评; 选读:①重点探究,②合作汇报,③点拨释疑; 迁读:①选读内化,②迁移训练,③质疑整理。
操作过程:速读概括:学生在助读单的导引下快速浏览,通读全文,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捕捉主要信息,抓住主要内容。交流讨论:针对助读单中的学习内容开展互助、交流和讨论。展示点评: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师生点评。
重点探究:学生带着助读单上设计的问题,阅读课文相关部分,独立探究问题。合作汇报:学生交流讨论探究的问题,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点拨释疑: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释疑、点拨等手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知识与思维方法的掌握。
选读内化:选择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内化学习重点。迁移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阅读短文。质疑整理:课外再读课文,无疑处生疑,师生讨论;按要求整理知识。
使用说明:要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集中;所用时间短,体现一课一得原则,切忌面面俱到。与精读的区别:①通读环节,任务要集中在粗知文意;②选读环节,问题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预设;③迁读环节,19
限于摄迁运用,而未安排联想拓展。
模式三:文言文三级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界定:三级:A、读准字音、句读;结合注释,能翻译简单句子;初步理解文本,讲述文章概要。
B、掌握重难句子的翻译,深究重点语言现象;提出疑难,探究内容,以达到对文本深刻性的体验和认识。
C、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内化文本;总结学习方法;联想拓展,迁移训练。模式介绍:一个单元教学任务由三个环节完成:自读—导读—迁读。每个环节有4个教学步骤。
自读:①反复朗读,②尝试翻译,③质疑释疑; 导读:①展示精讲,②问题探究,③汇报点拨; 迁读:①诵读内化,②迁移训练,③整理总结。
操作说明:反复朗读: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按助读单上的要求和提示反复读课文。尝试翻译:学生结合注释和提示试译课文,思考问题,提出疑问;质疑释疑:学生提出翻译以及内容理解之中疑难问题,小组互助、讨论,师生解答。
展示精讲:小组派代表翻译重难点句子,师生订正,并就重点语言现象进行精讲。内容探究:学生根据导读案中的问题独立研读文本。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拨深化。
诵读内化: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背诵经典语段,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迁移训练:学生独立完成课外文言阅读材料训练题。整理总结:主要整理文言现象(如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常见句式等。)
模式四:试卷(作业)讲评课三级教学模式
关键词界定:语文试卷指训练卷、检测卷、考试卷等;作业指一课阅读后的教学巩固、迁移性练习。讲评课是沿用传统的名称,其目标基本一致,解决问题,得到提升;在方式上不同,把以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评价活动变为学生自改自评、伙伴互研、教师点拨归纳为主要形式,把以逐题讲解变为疑难、易错之处的探讨。
模式介绍:评讲过程分3级:矫正—提升—整理,每级2个步骤。矫正:自主纠错 互助研讨 提升:重点展示 点拨归纳
整理:记下典例 规律内化
①自主纠错:学生拿到批阅的试卷后,对错处,丢分处进行思考,发现问题自行改正,可翻书、可查阅资料。互助研讨:个人不能自改之外,向人请教,共同的疑难之处小组讨论。②重点展示:教师从试卷中选择普遍存在问题的题、技巧规律性强的题、易错的题让学生分组展示,师生点拨、拓展,引导发现规律。③学生在错题本上记下典型例题,并作出批注。
使用说明:试卷作业未改,可以先公布答案,学生自己评改;学生每人要有一个错题本,整理的内容可作为复习的资料。
模式五:复习课三级教学模式
关键词界定:复习课:着眼于知识、技能的巩固,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单元:可以指一课,也可是自然单元,也可是几个自然单元的整合,还可是根据表达方式、文体等重新建构的单元。
模式介绍:整个复习过程分为三级:梳理—强化—运用,每级2个步骤。梳理:重点回顾 分类整理 强化:交流展示 熟读强化 运用:迁移训练 单元检测
①教师指导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并分类整理;整理一般放在一个自然单元学习之后,也可是一期的复习,或三年内容的分块复习;②对需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展示、教师给以点拨提升;③熟读记忆;④专项训练、实现知识迁移;⑤单元检测,反馈学情、查漏补缺。
使用说明:教师可按语言材料的积累,文章的思想情感、篇章样式、表现技法、语言鉴赏等方面组织学生整理。
(3)助学单的编写和使用介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自探以模式的形式固定下来,但学生的学力还未能独立阅读时,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搭设支架。我们给学生的支架就是“助读单”。不同类型的课文,其助读单的编写和使用略有不同。
①精读课助读单的编写设计。精读课助读单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自读单,以纸质文档的形式发放给学生;二是研读单,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课堂呈现给学生;三是迁读单,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呈现,口头布置给学生。
自读单由学习目标、教材助读、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我的疑问等5个部分的内容组成。学习目标指学生学习课文要达到的标准。根据单元提示、课文特点 21
和学生的学情提出,兼顾三维,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以要点的形式罗列出来,目标不能超过3个要点,表述要具体,不用抽象动词,行为主体应是学生。
教材助读可安排如下内容:单元提示、作家作品、背景资料、历史人物介绍、补充资料(包括图片)、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知识。助读材料的语言一定要通俗等,切忌深奥。根据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助读内容,不可安排太多、太杂,要控制在3项之内。教材上有的内容,指出页码即可,不再重印。
自读自悟。主要提示学生自读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要求。可安排以下任务:反复读课文,对文本勾画圈点。一般不少于3遍,较长的课文,可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提前读,视不同文体和语体,选默读、朗读、速读、诵读等不同的读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勾画好词佳句。从对课文整体把握的角度,提出问题,一般不超过3个。从局部理解的角度针对文本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问题的难度不能太大,属于学生现在发展区的要求,学生要能独立解决,根据语文的特点,一般安排对文本的浅层理解。问题在数量上一般不能超过3个。
小组交流。提示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交流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读自悟”中的问题,二是学生在自读中存在或发现的问题。
我的疑问。记下小组交流后还存在的疑难问题,留待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或带入课堂研讨。
研读单设计。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目标、文本的内涵和价值,抓住课文的精华处、关键点,设计问题,提示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引导思考,帮助学生把课文读深、读透,达成精读目标。研读单中的问题一般属于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需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式。教师根据问题性质,进行归类,按研读点
一、研读点二„„排列,每个研讨点要有一个小标题,如:研读点四:语言的品味。
迁读单设计要点。根据需要,在如下任务中,选择2—3项安排:熟读课文,积淀语感,巩固知识和思维方法;诵读积累语言材料、思想情感和文章样式等;阅读迁移拓展练习;结合文本,进行“练笔”;学生质疑问难,并进行知识整理。
②略读课助读单编写设计。助读单由自读单和迁读单组成。自读单由纸质文档呈现,迁读单放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口头布置给学生。自读单由学习目标、教材助读、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四部分构成。
学习目标。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特点,侧重于某方面,提出1—2个目标,贯彻一课一得的原则。
教材助读。教材助读一般要安排下列内容:背景资料、历史人物介绍,补充资料(包括图片)、表达手法等。
自读自悟。主要提示学生自读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要求。可安排以下任务:速读全文,了解课文概貌;学习生字,理解词语。如果是训练快速阅读的略读,生字词语可以放在迁读中学习。根据文本特点,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粗知文意。根据学习目标,选取1—2个学习重点,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设计1—2个探究点。粗知文意和重点探究两个内容,可分两个步骤学习,也可一次性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而定。通读和选读的二级的学习内容都整合在这部分中。
小组交流。提示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交流的内容主要是“自读自悟”中的问题。
迁读单设计要点。安排如下内容:选择重点句段反复诵读,巩固学习重点;选句、段诵读积累语言材料;阅读迁移拓展训练;结合文进行“练笔”训练;学生质疑问题,并进行重点知识整理。第1、2点一般都要安排;第3、4点一般选一点训练,不加重学生负担。
③文言文教学助读单编写设计。文言文助读单的设计跟现代文精读课相似,也是有三单构成。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自读自悟”和迁读单所安排的任务上。
自读自悟部分主要安排认读感知、试译课文、粗知文意等任务,提示自读的过程、要求和问题。认读感知: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停顿,把课文读流畅,对于生字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并注音。试译课文:要求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杜绝直接抄袭资料。鼓励学生大胆猜译和小组讨论。难度较大的课文对部分词句要有提示。粗知文意:主要设计一个整体把握的问题,让学生讲一讲文章的内容、情感、观点等,或设计一些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题目。
迁读单设计思路。根据需要,在如下任务中,选择2—3项安排。诵读课文,内化文本,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背诵默写指定段落;书面翻译课文重点句子;阅读迁移拓展练习。选择与课文在内容或写法方面有联系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材料阅读;从字音、词语、句子、内容、写法等方面整理本课知识。
3.梳理、提炼、归纳阅读教学所急需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概说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到底需要什么些知识,一方面要分析课标中的学段阅读目标,归纳出阅读所需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联系阅读的过程,考察能力生成的心理机制,再推求能力形成所需的知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大体归纳出了所需的知识。
现象知识。大量的词汇、不同句式、名句、名段,经典篇目等语料。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都要有积累语料的意识,语料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基础。
程序知识。初中阶段所需的程序性知识主要是一些方法、技巧和过程,具体有: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的方法;梳理思路、分析内容、揣摩重点词句意义和作用的方法、技巧;不同文体的阅读重点、程序和技巧。
原理知识。原理知识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章的选材、组材、结构方面的知识,文章的表现手法方面的知识,语言和作品鉴赏知识等。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如修辞的概念、语法、文体知识等。这些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只为能力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帮助,属于教学内容,不属于课程内容,教学中点到为止,学生了解即可。
(2)所提炼知识的概要
在广泛的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梳理、提炼、归纳了如下知识:
①词语语境义的揣摩技巧。分析语境义产生的不同根源,归纳出类型,不同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揣摩技巧。
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分析深层意义产生的原因,把它们分为三类:抽象的句子、含蓄的句子、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分别介绍理解方法和技巧。
③词句的作用分析。在文章解读中谈词句的作用,不是孤立的看词句的意思,而是指它们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从以上方面出发,提出了分析词句的一些细小的角度。
④语感的培养途径。从语感与语文能力的的关系分析中,得出了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的观点。提出了体验生活,坚持语言材料的长期积累,语感实践,语言品味和欣赏,语感知识训练等5条培养途径。
⑤段意概括6法。梳理了摘句法、缩句法、归并法(串连要点法)、抓住要素法、取主舍次法、归并升级法等6种概括方法。
⑥文章内容概括6 法。提炼了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连法、问题概括法、课 24
题扩充法、内容借助法、重点突出法等6种概括方法。
⑦分析文章思路的技巧。提出了一分析线索、材料的组织顺序、结构方式;二分段、分层,概括段意、层意,分析之间的关系和层次;三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的三步骤分析法。
⑧散文意蕴的把握策略。提出了识别类型,把握大方向辨别表现手法,把形象与情思贯通; 抓住文眼,分析重点语句;揣摩标题、开头、结尾;联系背景知人论世等策略。
⑨小说意蕴的把握策略。提出了意蕴探讨的依据和意蕴探究的路径。⑩古诗意蕴的把握策略。构建了识别表达技巧,由实而虚,把握实虚结合的意境的策略。
此外,还提炼了诗词名句赏析的思维路径、语言鉴赏的角度等程序性知识,具体见研究文集。
(3)进行阅读知识教学的策略
现象性知识可归为语言材料积累的范畴,属于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的一个目的。其他知识是为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服务的,缺乏独立价值,因此不能孤立地搞语文知识教学。在课标的教学建议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各类知识学习的总原则是随文学习,不同知识有不同的教学方式,要避免脱离实际的操练,也不能再搞专题学习、专题训练。
①以体验为主要途径的知识教学法。这是针对“现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学习这部分知识,最好的办法是体验和记忆。即通过直觉的方式,直接把这些语料事实积淀在主体内部。以体验为主要途径的知识教学法,关键是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对这些事实性知识“有感觉”。
②以案例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教学法。这是针对无意识知识(缄默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有“案”,即一定的言语事件,第二是“例”理,这个言语事件是用来说明一个道理即知识的。案例教学既有事件的呈现,也有关于这一事件的规律的提示。用于无意识知识的教学,可以用其中的“理”作引导,为学生感悟、体会到其中的无意识知识作线索。例如:《岳阳楼记》一文中,景中之情是无意识知识,教师可提示景物的特点:隐晦和明丽,让学生去体 25
会情。
③以训练为主要行为方式的知识教学法。这是主要针对“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原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特点在于“用得上”“用得好”,而“用得上”“用得好”不是“知道”即可以实现的,必须要在“知道”后用它一回两回,才能实现。这里的关键是“用”,即把知识用于实践。这种在知识教示下的“用”,即训练。在知识的教示下通过“实践”来掌握某一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教学法。它之所以最有效率是因为较之感悟、体验,它有明确的定向,较之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它有具体的运用。以上两类知识的教学,首先采用发现或明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然后让学生多次运用知识,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并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
(三)研究特色
上世界8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多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转圈子,有些改革导致了教学的形式化,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本研究首先关注教学的内容,把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我们吸收了文艺界、教育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正确。如散文教学摒弃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观,建立了“贵在有我”的本质观,把作者的心理、情感、心路历程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又如小说的教学,吸纳了叙事学和语用学的研究成果为小说的教学开辟了新视野。再如议论文的教学,突破了“三要素”理论,尊重文本的实际确定教学的重点;吸收了批判性阅读的理念,把对观点,论据的质疑,纳入了教学内容,训练了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对文本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既纠正了对内容架空分析的错误倾向,又避免了一种新的不正确做法,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学习,分割为两个关系不大、缺少联系的教学步骤。探讨出了把内容作为阅读目标、语言形式作为手段,通过语言形式去发掘、理解内容的阅读路径,最终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过程与结果并重,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是语文课。
在教学模式的研究上,注重学科特点,尊重阅读教学的规律,根据阅读的对象和特点建构多种模式,满足对不同文本和不同阅读目的的需要。在助读单的编写上,充分考虑学情,研读单可根据学情临时调整,避免了一些导学案充当了控制学生的工具的缺陷,正真发挥了助学的作用。
探索出了很多程序性知识,让学生自学有了方法性的指导,为学生会学提供了依据,如让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教师如不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角度和思考的路径,学生就茫然。同时程序性知识,在实践中能转化为能力,对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很有帮助。
四、研究效果
课题从立项到实施,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把管理与研究相结合,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全校所有班级实施,受益学生达几千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通过对正确、合宜的阅读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让阅读教学走上了快车道。
1.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保证了学生学的是有价值的内容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有效教学内容离不开课程教学目标。我校语文教师经过本课题的研究,纠正了以前上课漫无目标、依赖教参的情况,现在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师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了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改文收编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 “亲近自然”中,通过对“单元提示”和课后“研讨与练习”的分析,确定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习本单元,要培养学生体味自然,热爱自然,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趣;还要引导他们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方法,学会通过想象、联想描述生活。在这个大目标下,《春》的教学目标是:体味作者挚爱自然、礼赞生命的情感;品味作品轻灵、清新的语言,领悟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做到了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让学生学得透彻、快乐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反思我们的教学,通过课题研究,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做的好处:教学内容集中,学生学得轻松高效,将学生从繁琐、低效的课堂解放,他们有了充裕的时间走进书山学海,扩大阅读面,充分积累、练笔,反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圈。
《我的叔叔于勒》是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篇幅很长。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觉得长文短教,熟悉情节是基础,因此在第一课时内容选择上,重点定在解决一个“写什么”的问题。我抓住梳理情节这条主线,从面到点,逐层深入:先从大处入手,请学生用默写的几个词语复述课文,27
大致了解小说的情节;再由面到线,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中,找他们对于勒的情感线;最后聚焦到“点”:对“福音书”的探讨。通过几个主问题的引导、分析,水到渠成感知了文章的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关系。整节课问题指向明确,问题间相互关联,体现课堂的整体性,也为第二课时“品味”打下基础。
3.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情,学生节节有进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就是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题研究,确定了有效的教学内容,学生学得深、透,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
陈永老师分别在七年级平行班和实验班教学《风筝》一文时,确定两节课的重点都在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但陈老师就是在充分考虑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情和需求后,确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平行班的学生考虑到他们的阅读规范未掌握,所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整体感阅读。陈老师先后设计了这些问题:①文章集中写了一件什么事?②与“事”有关的是哪几节?③第二段中的“但”承接什么内容?④把第一、五自然段去掉,没有前后议论,是否读得出作者所倾注的感情?„„最后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对作者在文中用词的准确性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实验班的教学核心在于教会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信息,为后续的阅读服务,以此形成逻辑思维。所以陈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确定为梳理行文思路和对语言形式的探讨。陈老师从学生的质疑中,把握住“惊异、悲哀”这两个词,然后提出问题:风筝为什么会引出惊异、悲哀?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可是陈老师不仅仅停留在此,而是再次让学生朗读,然后抓住学生忽略的词“但”,让学生说说“但”是相对什么内容的转折,通过对这个转折词的研读,学生再次体会了作者的“惊异”。接着陈老师抓住“悲哀”,引导学生明确“悲哀1在于精神虐杀的那一幕”、“悲哀2在于看了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后,为自己曾经的作为感到内疚”、“悲哀3在于弟弟无怨的恕”、“悲哀4在于想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这样不仅梳理出了作者的思路,也体现出文章的层次。
(二)通过三级阅读教学模式的运用,让阅读教学更符合规律,师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普遍提高。
1.课标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落实
实施“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以来,部分教师“教”的理念、行动转变较快,随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了其余教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例如:2013年广元市教师技能大比武中我校参赛的11位教师均获得一等奖。此次比赛我校能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主要因素就是全部采用了“以学为主”的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不得不说明“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校陈永老师,从教20几年,在语文教坛兢兢业业耕耘不辍,发表各级各类论文不少,文学底蕴十足,受到各种表彰,曾经还是某校主管教学的教导主任,教书算是一把好手。但是自从我校率先实施”有效教学模式“以来,陈老师就对新的教学模式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甚至还十分抵触。但是经过教研组多次的课标理论学习、模式研究、考察学习、实践探究,陈老师积极加入“实验教师”行列实践,每一次的“汇报课”“展示课”都让老师们耳目一新,这种变化不仅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活力四射的陈老师,他的课堂上“以学为主”的思想早已轻车熟路。
2.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老师们自觉遵循“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指导阅读教学以来,极大地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在各种公开课中,出现了一大批精彩的阅读课,教师们已经形成了一股学理论、用理论、评理论、发展理论的风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论文,各级各类学科教学大比武或赛课中频频获奖。仅2013年广元市第七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中我校就有张全独、黄友志、蒲灿林、赵玉琼、母秀琼五位教师荣获一等奖。自2012年以来,刘少华、杨雪琼、等教师被评为市县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这些都是我校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中的领军人物,为了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专业素养的发展,他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课堂精彩纷呈,学生爱学乐学,使我校教连续几年被评为教研先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荣获全县一等奖“六连冠”。现在,我校主导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全县得到了推广,我校被教科局列为了课改实验基地学校,多次接待了来自省市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参观考察,使上千名教师受益。
3.课堂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对话真正有效
课题研究在我校热火朝天地进行,师生关系也在热潮中悄悄地改发生变化。在以前的教育教学中,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的民主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学生在教师面前就是一个唯唯诺诺的接受者,不仅差生在老师面前抬不起头,就 29
连优秀的学生也是唯命是从,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寄人篱下”。这种现象导致许多学生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而缺少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课堂气氛压抑,师生关系也不是很融洽。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老师的教育教学作风发生了改变,家长式的管制变为民主管理,以前的树立权威变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在新课堂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在融洽的交往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萌发创新的动机,心灵相通、相近、相亲,激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民主之风下,学生变得自信了,个性得到了张扬,人格受到了尊重了,拥有了展示自己的权力,情感体验更丰富了。
4.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普遍提高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不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再是知识收购站,课堂不是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老师却只是个伴奏者!课堂上允许他们“针锋相对”,善待他们的“天马行空”,保护他们的“桀骜不驯“,鼓励他们的”各领风骚“,造就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造就了一些优秀的学生。孙悦同学是我校新课改下涌现出的佼佼者,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她落落大方,气场非凡。课堂上的她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楷模。她有气质、有胆识、有智慧、能言善道,在学校乃至全市都是一颗闪耀的明星,2014年广元市中小学生演讲比赛曾夺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还荣幸代表全市学生参加了成都和北京的两次夏令营活动。她的努力她的成功不仅是她个人成长的催化剂,更给我们学校挣得了荣誉。孙悦同学的成长正是我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的典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校的新课堂形式如春风化雨,孕育了大批优秀的孩子。2013年和2014年杨杭苇、张冰洁分别荣获“华佗论剑”表彰,再次彰显了课题研究的成效。
(三)有效的阅读知识的运用,解决了师生“会阅读”的问题,提升了阅读教学的综合效益
1.知识的指导让学生能学习,能探究
以涂春秀老师教学《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阅读教学中语文知识对阅读的指导效果。她教学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时,当学生通过朗读理清小说的情节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词语,并说说这些动作、语言表现了奥楚蔑洛夫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先通过自己的阅读,再是讨论交流,接着一个个举手发言了:
生1:奥楚蔑洛夫在这个故事中总共变了六次,同是一条狗,三次说是野狗,30
三次却说是名贵的狗。课文就是在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变化中,展现了他的“善变”,突出了他见风使舵的个性。
生2:从奥楚蔑洛夫六次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阿谀奉承,又欺压百姓的人。
(学生的回答近乎完美,我微笑着点头,并鼓励他们可以继续探究)生3:奥楚蔑洛夫“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可见他倚仗权势,剥削劳动人民。
(学生又有了新的见解,同学们投来了认可的目光)
看着同学们有新的见解,我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语言和动作来进一步分析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
生4:我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比较有风度的人。你看,他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还拿着小包,威风凛凛的,有点象《上海滩》中的许文强,形象还不错!(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有同学认可,有同学有疑义,课堂下有了同学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好象有些道理,但是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文的导读内容:这篇讽刺小说在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思。课后习题也让我们体会讽刺小说的作用,可见作者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是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这样的提示展开讨论,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几分钟的热烈讨论之后,有同学跃跃欲试地举手了)
生5:刚才有同学认为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还不错,我认为这不恰当。他穿着军大衣,提着小包,表现了他外表的威严,但却突出了奥楚蔑洛夫耀武扬威的特点。
从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不同认识上来看,显然,开始发言的那几位同学的表情已经告诉我,有同学认识到自己“跑偏”了道。于是我最后抛出定论:奥楚蔑洛夫是沙皇俄国的一个趋炎附势、媚上压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奴才走狗的形象。
2.知识的运用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以往的教学以“老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一堂课40分钟只有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底下鸦雀无声,看似什么都懂了,但其实他们什么都不懂。那么怎样才能改变以往的这种情况呢?老师就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设疑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成 31
为学习的主体,并能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达到了释惑解疑的目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优于老师讲,学生练的模式。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的动力。在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中对话,在这种关系中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随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富有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3.知识提升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在阅读的指导上,所做的工作是把自己的感受或凝固的结果告诉学生。学生得到的是些现成的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能力的培养无益。教师的指导很乏力。当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程序知识和原理知识后,就能给学生提示思考的角度和思维的路径,交给学生操作的技术,带领学生去体验、分析、推断。这样教师的指导就落到了实处,教师所教也就具有了知识的含金量。
五、问题与思考
阅读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以上探讨和实践还只是阅读教学的很小部分,且随着对语文教学、文学作品本体的认识得不断深入,还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运用推广中,还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研究成果,对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加以探讨,丰富本研究的内涵,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第二篇: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独树五中语文课题组
摘要: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以“效率为先,低耗高效”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应当是优质高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公平的课堂,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回自我,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有效的课堂应当是多元化的课堂。有效教育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相辅相成,多元智能理论是融科学性、差异性于一体的动态理论,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先天具有的各种潜能,并依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儿童的智力特点等,借用外力,巧妙整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笑容绽放,自信飞扬,彰显个性,全面发展。有效教育理论与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融洽、温馨、人性化的课堂。课堂上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的“ 学 ”,要充分解放学生,“要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让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让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提供学生探索与实验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提供学生当堂练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学生自我活动表现的机会。有效教学课堂要致力于在不断解放中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新课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要“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多方面的,只有完成这些要求,才能说教学是有效的。这是基础教育战线每一个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
2.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顺应的一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 20 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所谓 “ 有效教学 ”,就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包含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的“ 学 ”,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单纯看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简明地说:有效教学是指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已成为一种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与社会发展趋势是相适应的。近年来,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成为世界范围内所关注的话题,同时产生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鲍里奇(Gary Borich)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我国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等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顺应。
新课程呼唤有效教学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
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有效教学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1).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那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就无从谈起。语文课中,学生只有人人都动起来,去认真地读课文、议问题、辩是非、谈心得,才能不断积累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可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缺乏激情,缺少研究,组织教学不力,教学方法老化,满堂灌,教师自问自讲。学生在课堂中情绪低落,被动应付,很少听到书声,讨论声,看不到游戏场景。终日泡在题海中,学生成为三无产品:无兴趣,无质量,无能力。教师重“教”轻“学”精疲力竭,学生苦不堪言,这些做法忽视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语言,领悟文本情感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课堂教学效益日益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一种快乐享受。(2).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表述一定的内容,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思想,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
展和语文学科固有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边互动,把课堂氛围变得激情活跃,使学生处于寓教于乐,虎虎生趣之中。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 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 ”。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和做事情,进行和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这个活动应该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就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包含教师有效的 “ 教 ”,学生有效 “ 学 ”,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改善落后的课堂教学方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实施有效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理论价值
国内外对它们的研究成果必为本课题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他们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有效教学理论,又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
语文新课改必须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反观我们的课堂,总结并
传承过去有效教学的经验,反思现行无效或低效教学现象,制定、掌握、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以智慧,使学生的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
该研究,是新课改的必然。它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放在一个首要位置。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关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不断思索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究课堂教学艺术,构建和谐课堂。
该研究,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密切相关,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改善教学现状,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有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假设
教学,我们指的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称。“教学有效性”中的“有效”,主要是指能全面、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它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得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我们的课题研究主旨,是探索“有效性”中的“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有效语文教学研究”主要包含以下理念: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至关重要的几个教学行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总结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策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行为,从而真正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达到智、能统一和谐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的目的
1.探索出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行为方式,找寻影响课堂有效性 的因素,探索出有效教学最佳途径和方法,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建立较完整的操作体系落实于教学实践中。2.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从而使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五、理论依据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融科学性、差异性于一体的动态理论,其核心是关注儿童先天具有的各种潜能,并依据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儿童的智力特点等,借用外力,巧妙整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使每一个儿童笑容绽放,自信飞扬,彰显个性,全面发展。
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的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 8
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总而言之,在那里,他能接近被充分理解的和接受的状态”。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全体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将问题发展成为课题研究的主题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中去,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2.综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定期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及上网浏览相关信息,了解同类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动态,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参考,并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提升作好理论准备。
3.教育实验法: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构建和谐课堂等具体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科学选择好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实验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真实的揭示出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为课题组提供一手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资料。并及时的撰写实验报告、教育案例和教育论文。
4.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与学生实际的和谐,本课题小组采取了一种比观察法更便于统计和分析的问卷调查法。但由于调查问卷的设计直接关系着问卷调查的成败,所以本课题组成员在问卷设计方面特别注重其完整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拟 9
订好问卷后,要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填写。对于调查所得数据,我们作了认真的调查分析。由此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研究更趋系统化、理论化。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举措
(一)研究内容及要点
1.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注重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原有的教学任务。“有效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一种教学形式。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建者”、“指导者”、“帮助者”。2.寻找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内容要保证其有效性,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a语文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语文课程目标是衡量语文教学内容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学内容必须与语文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但是语文教学的现实却与之相去甚远。语文教学内容过去是应试性工具训练唱主角,新课程改革以来,非语文充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缺乏课程目标的理据。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语文素养这个新的核心概念与以前提的语文能力相比是一种更有包容性更有深度的表达,标志着语文课程目标的提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表明了对语文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逐步深化。语文素养比语文能力扩大了内涵,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等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指引、规限着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要指向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在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既要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形成,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b语文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
依据学生两个方面的因素: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要求。
(1).语文教学内容应是预设与生成并重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前预设教学内容,它是依据课程目标、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的,是课程计划性规定性的体现,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追求的是完美无缺、原封不动地完成自己预设的一切,这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表现,目中无学生,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内容设计不能仅仅以语文知识的逻辑为依据,更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依据,教学内容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有弹性的。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堂中的生成内容,课堂教学有许多无法预见的不确定的因素,教学情景复杂多变,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思想感情的交流碰撞会产生新的教学内容。对此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而不是一成不变,不能完全是教师原有的内容,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注重动态生成,有利于学生主题经验的建构。但不能生成过度,生成内容太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使教学失去中心,导致教学随意性、低效化。
(2).教学内容要照顾学生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我们要重视并研究学生间的种种差异并以此作为研究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
要求以及他们的体验和理解,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相应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合所有的学生,能满足多数同学的需求,又能兼顾先进生和后进生的不同要求。要具体弄清哪些内容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独立学习能会的,哪些是需同伴和老师的帮助能会的,据此展开教学,照顾学生的差异。
c语文教学内容应是语言、思维和人文三个维度内容的融合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现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语言、思维和人文内容的统一。语文是在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下,对知识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思想,再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行为。这表明语言和思维是贯彻语文活动始终、密不可分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而语文交际行为不能不打上人的情感态度的烙印,其实语言和思维活动也和人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文化品位等等密切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是由语言、思维和人文这三方面的素养构成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从其相互关系着手,力求融会兼顾。
(1)在思维和人文的教学中紧扣言语形式
现实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大都定位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且往往是脱离具体的言语形式的抽象讨论的概括。目前课堂教学内容是两块:整体阅读和人文话题讨论,而且这两块明显地分作前后两步,在讨论中也不进行言语的学习和指导,情感态度教育脱离言语形式孤立生硬地进行。
课文内容是要讲解分析讨论的,这是进行思维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必须同时学习言语形式,因为言语内容依存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言语内容的实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应分这样两步:学习言语形式理解内容,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学习言语形式。语文课对言语内容的学习始终不能离开言语形式本身,学习特定的言语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言语内容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也是特有的任务。
思维和人文的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内容中,也存在于言语形式中,通过具体生动的言语形式进行思维培养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特色和优势,不同的言语形式总是映现着言语主体不同的感知、认识和情感态度,以及不同的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言语形式中必然渗透着言语主体的思想感情,因此言语形式的教学同时也是情感态度的教学、思维方式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言语形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价值。语言、思维和人文三者有机统一是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2)在语文技能训练中凸显思维与人文
人文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作品中,还存在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既是一个运用技术、技能、技巧的问题,也和运用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密不可分,思维的内容不仅存在于言语作品中,也存在于听说读写的技能中。一个人运用语言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思维
能力,正如顾德希所说:“如何用脑思考是听说读写能力增强的关键,除了词汇量不够的问题,学生不会听说读写的问题大都可以归结为不会想的问题,只要善于把语言环境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思考,听说读写的绝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技能是程序性知识,是听说读写的行为规则,为学生更好地习得这些技能,须讲解技能中包含的思维方法、类型等知识,并不断地提升学生对这种知识的思维水平,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上,更要向运用、评价和创造的思维水平发展,语文技能实质也是一种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就是思维训练的一部分,我们在技能训练时应自觉、明确地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教师行为的有效性
1、让师生关系实现真正平等对话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应该使学生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但是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但在我们如今的课堂里,我们发现,老师还是老师的样,具有权威心理。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牵引着小观众的心灵。我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老师很多时候会埋怨,“今天的课堂没有及时完成我预计的任务,预设的情景只完成一半,这班学生反应太慢,太笨”,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
主角,语文老师在课堂的任务就是用我们的智慧引领孩子们在语文的大天地里驰骋。根据孩子们实际的学习情况,让孩子们有所得,课堂所开展的一切对话活动应该是围绕一个目标,根据孩子的需要,耐心引导,而不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让他奔走。老师该是扶孩子上路的人,每一天应该问自己,我今天的课堂让孩子收获了什么?孩子们身心是否愉悦。
(2)、实践主动反思,努力克服职业倦怠情绪。
一个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还应该是一个思考者,只有想得精彩,才能做得精彩。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老师在教学中缺少主动反思精神,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一个字:累。不少老师对自己所拥有的这分职业产生了倦怠情绪。我们不可否认:老师的工作压力特别重,批不完的作业,成天在教室里、学生堆里穿梭,还得完成许多应付式的工作。那么,老师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哪里?我们如何与新理念接轨呢?因此,老师不得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思想的老师定会多一些呆板,少一份个性,多一些匠气,少一些灵气,多一些俗气,少一份书卷气。为了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舒展心灵、习得技能,互动交往的乐园,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我们得一直处于研究状态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教师灵性和舒展的个性,才可能带来孩子个性的飞扬。
学生行为的有效性
把课堂营造为适合孩子发展的宽松有度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也就形成了融洽、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
热情和兴趣。智慧的老师就该善于创设各种情趣盎然的个性化学习情境,更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我们所创设的环境中来,我们不妨这样行动。
(1)、呵护孩子最起码的尊严,用平等、宽容之心善待“弱势”孩子
考试临近了,老师们的心情又开始焦虑,面对一个成天不肯完成作业的孩子,你生气也好,发怒也好都已无济于事。学生不会领你的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得记着,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鲜明个性的个体,在课堂内外,我们得允许他们不入眼的举动,如果我们用高高在上的举动去伤害孩子们,也就损害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形象。语言刻薄了伤害孩子心中的老师形象,行为过分了,我们还将遭到学生的唾弃,回报我们的将是孩子们的失望,以及孩子们与老师之间距离的疏远,甚至对你课堂的厌倦和恐惧。所以,我们得用宽容心对待孩子们的过错。如果孩子在课堂上的举动影响了我们的课堂,请让我们动用自己的智慧,给孩子一个台阶让他心领神会,同时也提升我们自我的教育智慧;如果孩子在课堂有了出格的行为,我们还得放下我们高高在上的架势,给予必要的惩罚,但不能让孩子失去尊严;如果孩子始终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我们不妨放低对个别孩子的要求,让他有的放矢地完成学习任务。
(2)、想方设法增强课堂弱势群体的自信心
以往在孩子们的眼里,课堂似乎一直是老师和几个好学生的对话,课堂里一部分孩子就成了观众,连配角都算不上。老师导演的角色扮演得还得更实在些。譬如,每个孩子都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得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老师也许都有这么一个理,关注到了落后的群体,给落后的孩子以舞台,我的教学进度根本就跟不上。其实语文课堂是充满情趣的课堂,我们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对话,我们可以让设置的目标有铺度,不要把美文诵读的专利都给自己眼中的优秀学生,不要给读书不连贯的孩子以漫不经心的评价,也不让小组合作活动成为尖子学生活动的专利。我们得多多设计个别形式的朗读,让我们给语言发展存在劣势的孩子读上那么一个小片段,那也是对他最好的帮助,容易树立自信;全方位关注孩子的个性,用显微镜照出闪光点,发现其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语言交际是强项,说话交流大方,但落实到写作却总是虎头蛇尾,这样的孩子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平常的课堂里我们都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一段话说具体,说生动,给孩子布置另类作业,把课堂的情景再现,孩子就认为那是老师给予的专利。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例如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同学在我举行的语文小考中只得了四十八分,我把他叫进了办公室,开始,他忐忑不安,我说:“虽然你这次考试只有六十一分,说明你掌握了六十一分的知识,下次考试你肯定会超过六十一分。告诉老师比你前一名的同学是多少分?” “八十分”“下次考试你能超过他吗?”“能!”“好!老师相信你!”他充满信心走出去了。后来,在下次语文考试中他得了九十一分,远远超过了他的许诺。我想如果当时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所采取的是指责和批评的“教育”,那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
(3)、尽力消除学生个体的闭塞心理,让每一个孩子拥有阳光心情
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倾听校园里花开的声音。处于“三不管”状态的孩子是个老大难:由于父母在外打工长年不在家,孩子和爷爷奶奶住一起,事实上也的确存在隔代亲的事实,爷爷奶奶给予的补偿就是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至于学习上的惰性却很少理会。所以相对来说,这些孩子心理比较闭塞,喜欢把自己的心事藏起来,不让人发觉他们的不快乐,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过分地表现自己,显得非常偏激,而在课堂上则显得无动于衷。不参与是他们最常见的表现。阳光进不了孩子的心灵,每一个佳节,他们思念自己的亲人,那我们得牵起这些特殊群体之手,生日送上我们的祝福,让孩子们共同为他们祝福生日快乐;课堂优先关注这些孩子的举动,用我们的亲切和热情引导孩子真诚地面对课堂;用我们的真诚打动孩子们,让他感触到老师对他的关注,让阳光共存我们心头。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1)、制定明确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曾看到一则寓言,“渤海口的一条鱼逆流而行,它不停地游,克服常鱼所难以克服的困难,在某一天到达了唐古拉山脉。然而,它还没来得及发出一声欢呼就被冻结成了冰。事隔多年,一个经过此地的登山队发现了这条鱼——它还保持着游的姿势。队员们 19
认出它来自渤海,于是惊叹它的勇气。其中的一个老人却说:它固然勇敢,却只有伟大的精神,没有伟大的方向。”
老人的话,意义深远,耐人寻味,它能提供给我们语文课堂很深的启迪。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到底朝哪方向进行改革,对学生从哪些目标上进行定位教学都处于茫然,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益会有实质性的改观吗?看来,方向明确,目标简明,具有可操作性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引领学生发展的“最高基准点”,它对课堂教学起着统率和整合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在目标的设计上应该简明、清晰、具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态,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教学目标不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描述,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的描述。从语文课程目标出发,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
(1).内化范文语言。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和应用新词,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这些目标要求大都体现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中。2.建立语言形象。3.生成思想意义。
(2)、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20
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
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把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做到“以生为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①、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②、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
③、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④、教学方法要符合现有条件和规定的教学时间;
⑤、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⑥、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师自身的可能性。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经验,对事物的特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判断和估计。在教学中,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语:“表扬表扬他(她)”;“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如果学生第一次听到上课老师表扬他(她),他(她)会十分高兴,如果次数多了,学生听了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
怎样的课堂评价语才是有效的呢?一是教师评价语言要真诚,有亲和力,具有调节性;二是老师评价语言要正确、有探究力,具有启发性;三是老师评价语言要有的放矢,有导向力,具有针对性;四是教师的评价语要热情、有感染力,具有激励性;五是教师评价语言要精彩、有吸引力,具有丰富性。
可见,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留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问题的解答、学习习惯与求知欲等方面了解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改进学习过程与方法,增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1)、评价语以赏识、鼓励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教师肯定性评价语言的内容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学生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你这个词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他们的发言中实在连值得夸奖的词句也没有,还可夸他们“发言声音响亮!”“真自信!”“真大方!”“你敢于发表自己意见,进步真大!”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时时关注着他们细微进步,并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2)、评价语应中肯幽默
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听到老师赞赏学生,赞赏应该是由衷的,没有矫揉做作,没有功利目的。如“你帮老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你了解得这样全面,一定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真是小博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要中肯,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
性地作不同的评价。如:“你说得很好,如果声音再响点就更好了”“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你再读一遍会更棒”。对学生的失败和错误,教师决不能挖苦和讽刺,更不能责骂、惩罚。“说得不完整,真笨”“答错了,站着听”“牛头不对马嘴”这些评价应该彻底从课堂上消失。
不难发现,老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慰了学生的焦灼的心灵,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像这样的语文课,又有哪个学生不爱上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学生会重复前面的几个同学的回答,聪明的老师不是去指责学生,而是幽默地笑着说:“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一下,对吗?”有的老师见学生能读出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会夸奖道:“你简直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对合作成功的小组会夸奖道:“你们真的是黄金搭档,乖乖!真的有效!”我想,老师这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一定会是终身的。(3)、评价语要多些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与教师的理解有偏颇时,我们如果能用宽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护孩子稚嫩纯真的心,那我们的评价语言才会宽容、亲切、真诚,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与赏识,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面对学生错误的理解,有一位教师这样说:“我佩服你!你有已见、有思想,有个性!我不同意 24
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老师的话赢得了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让我们都来关注课堂评价,巧妙而恰当地进行课堂评价,使学生全身心地学习,使教与学达到更高的境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会发现不足,都会留有遗憾。如果不及时反思,很多感觉稍纵即逝,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之余,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及时捕捉问题,记下得失。
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专业成长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指教师通过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使自己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当今的教育领域,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已成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潮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
我国古代教育家也曾十分强调反思的意义和作用: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群体亦然。同时,十分强调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是相互融洽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后学,学得更有效,思得更深刻。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近年来,教育反思的理论和和实践更得到发展和深化。提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不断的反思而不断地增长。有学者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
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
经过学习研究,以下几种教学反思的方法比较有效:
(1).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做初步结论,并正式或非正式地与合作教师、同事或专家等分享其想法。
(2).案例法 案例取材的来源,可为教师或同事的亲身经验;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方案或问题;描述教育历程相关的青少年读物、教育小说、录音带或影带;取材真实情节的假设性案例等。(3).行动研究 教学反思需以客观的、描述的和具洞察力的资料作基础。教师针对班级教学所遭遇的问题,主动收集资料,以进行行动研究,改善教育实际,并建立教师间专业的反思文化。
在以上3种教学反思方法下,我们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①.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任何一堂课都有其成功的地方,也可能存在某些缺憾。作为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或手段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精彩之处及时记录下来,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的宝贵素材或案例,不断加以充实和改进,就可使以后的教学更轻松,更趋于完善。同时,它也为教师深入开展教研工作提供了很有参与价值的第一手材料。
②.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
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③.从教与学的错误或败笔中汲取教训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论一堂课有多么精彩,多么成功,疏漏与缺憾在所难免,在教学中通过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评议、自身的总结中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当时自己紧张所致,语言表达失误还是操作失误?是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或技能不过关?是由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本身出了问题,而自己当初并未曾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理念滞后,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是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更是对教学状况的很好折射,及时与学生对话、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调整和改进教学十分必要。在课堂上,从学生茫然、无助的表情中反思自己教学方式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行为。从学生的作业或试卷上用语书写不规范或有误观察,有的可能是根本不会,有的可能是一时疏忽,那么就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导致了他的“失误”?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深?认真剖析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论从知识掌握方面或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反思,都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很好地促进。
④.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
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孔
子云:“吾日必三省吾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施教往往难以完全体现其教学设计,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撰写教学随笔可以选取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随时记录在备课笔记上,也可以把课堂的得失和教学灵感以随笔的形式加以记录,为撰写教学课例和论文积累素材。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⑤.撰写语文教学反思论文。在撰写教学随笔的基础上开展课例研究,是对课堂教学更高层次反思行动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通过课例研究找到成功或失败点,然后重新撰写新的教学设计,再到课堂实践检验自己的反思是否是成功的。
⑥.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⑦.自我反思。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反思,形成案例反思。反思性教学以课堂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备课—授课—发现问题—反思—调整—新问题—再反思这样的过程展开和实施的,其效果会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a反思课前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
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心理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教学。课后还要对该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教案进行再设计,为进一步改进教学作好准备.b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通常包括 “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单调的、呆板的,它排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是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生成的、开放的、鲜活的人的成长过程,注重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具体研究方向:如何进行新课的导入、如何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何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反思预期目标和实际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是教学的方向和指标。但是实际在教学时很难达到预设的标准,对其中的原因加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提升教学水平。
c反思学生的学习困难及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生活阅历和学习方式,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并敢于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哪些学生懂了、哪些还有问题,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反思具有研究性质,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反思是一种手段,是教师自觉地把自
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进行思考梳理的过程.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3.研究有效教学的时机、类型、选择与运用。
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学设计的预设、导入环节的创设、有效讲课环节的创设、练习环节的创设、反思创设情况等。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根据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语文课有效教学问题的设计:
(1).语文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基本思路
A 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有效教学活动。
主动、积极、愉快,是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有效教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学生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将对能否实现有效教学起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重点调理的内容也在于此,调理的结果就是要使尽量多的学生有主动、积极、愉快的情绪来参与教学。也就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洪灾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然后再提出探究问题“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在进行《白杨礼赞》的教学时,先播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学生从歌词当中感受意境,而后展开教学。
② 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技巧。问题的提出必须以语言为凭借,教师通过巧妙地措辞、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注重问题要能贴近生活。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④注重问题的游戏性。,我们要突破传统,创新问题设计,把问题内容寓于游戏之中,把学生至于游戏角色之中,大大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B 设计的问题内容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必须有对所学内容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和加工能力外,还要具备现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经验,为下一个学习内容做准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框架,并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主要是指整合知识的技能),是否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依据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能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把问题的设计分为三种情况:
①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及技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用做过多的铺垫与启发,直接设问即可。
② 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这类问题的设计就需要有层次性、启发性,把大问题化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以便弥补在技能上的不足。
③ 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技能能满足需要。也就是用以掌握的技能解决未知的问题,这类问题在设计时,就要在问题前附加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C 设计的问题能激发生成、创新的思想,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能力。
有效教学的直接效应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课内损失课外补,反对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是在无形中,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实贯彻有效教学的理念,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科学实效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需要我们为学生搭建一个多功能的平台,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要只局限于当前学习的内容,问题的答案应属于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及探索空间。⑴ 教学中提出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和积累方法。同时,好的问题有助于形成具有良好迁移价值的、“有意义”联系的、可不断生长的语文知识网络。
例如在教授《雷雨》一课时,依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假意。围绕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对周朴园在与侍萍相认前后的言行变化来展开分析,以此剖析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先结合背景分析:周朴园在抛弃侍萍之后的两次婚姻是否幸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后探讨:周朴园为什么那样地怀旧?对侍萍的近况为什么欲问还休?周朴园过去对侍萍的感情是否一如后来周萍对四凤的感情那般真挚?对侍萍一步步揭露真相进而勇敢相认的举动,周朴园为什么由“痛苦”而“汗涔涔”、由“惊愕”而“严厉”?为什么最后竟然说出“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样的话?通过这重重对比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实际上,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人性中的美和丑总是对立存在的,而人性之美才是人类的希望,人应该追求和拥有美的德行。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过渡衔接提问语
教学过程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个教学环节好比是粒粒珍珠,而各环节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珍珠之间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松散珍珠也不如美丽的珍珠项链璀璨,就如同写文章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需要过渡段一样,课堂教学中也需要“过渡”,过渡得好,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脉络贯通、浑然一体,而且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将会起到有益的作用:过渡不好,使人感
到思路跳宕、杂乱无章,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言语,也是教学言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的重要作用。
过渡言语一般运用于以下几处:由旧课过渡到新课,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由一层转入另一层,由一部分转入另一部分;由复习到新授,由新授到复习;由“总述”到“分析”、由“分析”到“总括”;由讲授到练习、示范、表演、讨论等环节。在这些环节运用时言语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简洁的针对性和睿智的启发性,否则,过渡将显得杂乱,失去应有的引导作用,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
提问言语是教学组织言语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提问言语进行一下深入研究。“学贵有疑”宋代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可见,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出色的提问言语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其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令其更加有效地践行新课程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理念。因此,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来说,提问言语就是其推进教学重要手段和技能,而言语的质量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程度。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言语质量高低不齐,低质量的提问言语俯拾皆是。
低效乃至无效的提问言语:(1)目标不明确;(2)零碎,不系统;(3)无视学生的学情和能力;(4)用语不妥,意思含混不明;(5)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有效的提问”,具备以下特点:(l)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2)与学生的智力与认识水平的发展
相匹配;(3)能诱发学习欲望;(4)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目标;(5)有启发性。我们认为要想实现有效教学,不仅需要运用常规性的提问言语,而且更需要积极运用具有创造性和生发性的提问言语。对于这一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找准提问言语的切入口。
于无疑处设疑。俗话说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就是伟大,若能从无疑处生出疑问则是智慧。因此,教师应努力地从无疑处设疑,从文本中挖掘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思维;于无疑处设疑,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必将激起圈圈涟漪,收到奇特的效果。
提问言语要有逻辑层次性。事物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是由低到高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渐进的。因此,在设计提问言语时教师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己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具体设计提问言语时可从大处入手,小处着眼。问题提得大,并不指望学生能一步到位,立即解决,而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联想,激其发散思维。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钱梦龙曰:“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提问言语要注重开放启发性,力避封闭型。有效的教学不会僵化
学生的思维,只会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提问言语应当提高一个发散点,使学生可以从多个方向或途径去探索,探求多元化的答案,而不是直线型的非此即彼。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⑴、把握好教材,分析好学情,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前提。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导入也是一样。对于教材,我们首先要弄清教材的内容和它的编排特点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然后根据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导入方式。
例如,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导入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习作教学时,要尽量减少固定的、单一的、条例化的作文题目,而要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想象的时空,这也符合李吉林“形真、情切、意远、理寓”的情境式作文教学的理念。以生活场景、童话故事的创设为主,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意识的不断发展,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过渡。
⑵、根据导入的原则,设计出形式多样的导入方式,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课堂导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导入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为主,这样他会觉得特别亲切;还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要与生活
相结合,要体现出语文的生活化。第二,课堂导入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导入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第三,导入要有趣味性。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审美的乐趣。
创设教学情境,构建语文“乐学”课堂
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能在语文学习的规律中找到一条“终南捷径”曾作过苦苦的寻觅和尝试。有的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指导学生对所谓的“标准化”命题的圈圈画画上,有的用在把“活教材”进行 “A、B、C、D”选项的精心推敲和设计上,有的用在“篇章结构”的机械分解和组合上,有的用在试图对语文知识结构和语文能力层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量化上。结果呢?教材活生生的灵魂,语言跃动的生命被窒息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被禁锢了。千姿万态的心灵都被统一地按照一个预先设计好的单色调去对号入座,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情感领悟过程既失去了必有的训练形式,更失去了本质意义的依托。先后被“满堂讲 ”、“满堂灌”、“满堂练”所替代。这种形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经不是文章的阅读者、体悟者、欣赏者,而是成了记忆的机器、分析的机器、做题的机器。最应该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变成了白水萝卜汤,成了学生厌烦头疼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象啊!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
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教学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我们试从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一次较深入的探索,在能力的天地中驰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里提到的“那种愉悦”,其实就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情感 活动,是产生于情感领悟基础上的特殊心灵感应现象。“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里,刘勰不仅指出了语言创造中的情感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了情感领悟在学习情境中的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实践 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位善于以情染景的教师,一位善于借助于语言的内在情感去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师,他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感悟的教学情境。
中学生的课堂,不能静若止水,而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秦砖汉瓦中找寻中华文化的轨迹,唐诗宋词中汲取古典文化精髓,元曲明清小说中领会历史人物的传奇,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说理,都需要创设情境,才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那么,怎样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一个最佳的情境呢?
㈠、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文章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一种注入了音乐灵性的开场白。能起到抛砖引玉、创设氛围、调节情绪之用。曲在此而意在彼。目的是为了“引出”,它是一折“垫戏”。垫得好,可起烘云托月之效,曲已是“百尺竿头”,意却要“更进一步”。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可算得是教学上的高境界了。播放的乐曲能让学生随其喜而喜,随其悲而悲,随其怒而愤,随其虑而忧„„从而进入角色,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矣。有时,音乐还能起到推波助澜、巧留余韵的作用:文言文《愚公移山》够经典的了,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我便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如果说歌中的“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那么结句中的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哪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则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㈡、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教学意境的审美特征,容易激起师生对美的不懈追求,诚如高尔基所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爱把自己的环境改变得比原来的更好、更美。”教学《天净沙 秋思 》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
的意思,教师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又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悲凉的情感,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在诵读了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春天:青山、绿水、红红的太阳、草地、鲜花等,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盎然的诗意。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王老师在上《 绿 》这一课时,请学生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对四季的感受,同学们纷纷选择了“百花齐放”、“烈日炎炎”、“硕果累累”、“漫天雪花”,像是约好了似的。当老师请他们用一种色彩表现树木四季不同的颜色时,他们说春季的树是绿色的,夏季的树也是绿色的,秋季是金黄的,冬季则引起了争论。后来,他们从书上找到了标准答案:春季是嫩绿,夏季是浓绿,秋季是金黄,冬季是银白。
㈢、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意境的审美性,能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地接受教学美的熏陶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实现精神的愉悦、道德的启迪、心灵的净化、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思想的升华,使学生终生难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语言设计时力求达到美感性。教学中,如果流于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叙述,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缺乏鼓动性和艺术效果。对课本中描述的画面要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性想象,即用美的语言,扩充课本中所描述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轨迹使无声的铅字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栩栩如生的景观,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景观,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的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语言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㈣、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诵读在优化语情感悟和情境创设中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厚的背景优势,如情感优势、形象思维优势、美育优势、个性培养优势、文以载道优势、兴趣培养优势、思维品格优势、非智力培养优势、激励优势等等,诵读指导得体,领悟启迪有法,很容易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迷狂”状态,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旨?现代文的阅读如此,古文阅读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今日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虽不能求其写,而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其意义。”诵读是优化形象思维和情感领悟的过程和手段。只有通过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融入了阅读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积淀,达到了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得其辞的境界,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才会有召之即来,呼之欲出的感觉;才会有文思如流,注入笔端,鲜明形象,翩然而至,深邃义旨,豁然心会的境况。只有高质量的感悟基础上的阅读积淀,才可能在表达上厚积而薄发,深入而浅出。古人所云“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的说法是语文学习的至理名言。
㈤、进入角色,体会美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自觉地学习。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
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多媒体课件,能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如《孔乙己》一课,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孔乙己的几处细节变化,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的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还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假设孔乙己不自欺欺人、麻木不仁,最终会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吗?酒店伙计的“我”会和孔乙己说些什么?要求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孔乙己,让他来叙述孔乙己又一经历。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总而言之,通过这样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的熔铸和升华,是教师凭借卓越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能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的能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艺术境界,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就必须善于创设高度凝练的物化形态的教学情境。惟有高度凝练的教学情境,才能在有限的表现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简练、生动的形象,容纳深远的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境界,以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领悟、去品味,从而获得教学意境所特有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充实去丰富审美感受,从而获得教学情境所独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练习是为了配合教学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练习的对象为学生,学生是练习的受用者,练习设计的科学是否合理可从学生的使用情况窥见一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其中的练习形成一个训练的梯度,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纵向的训练序列。教材的语文综合活动练习范围广,形式多样,内容具体可行,关注学习的开放性,强调学生自主性,重实践、重探究、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关注社会生活,注重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和习作等方面的整合,每次活动都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步骤性的指导,从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教学时,老师们要正确领会教材编写的特点和意图,切实提高语文综合活动练习的有效性。
在自主设计课堂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既要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理解、46
中心把握、情感体验方面的练习,也要设计一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以及提高阅读能力的练习。教师除了要正确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外,还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结合课文教学,设计精要的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语文能力的提升,而不是靠课后做大量的练习来弥补。
课堂拓展的有效性
语文天地何其广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拓展能够带领学生走进更深远的语文环境,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有效拓展不能忽视以文本为基础。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学习中去,不论是怎么样的拓展都不是盲目的,都应以文本为基础。有效拓展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内涵及外延有一个更深入更宽泛的了解,因此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组织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组织的有效性首先要求语言组织的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语文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优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
其次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生成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内容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
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最后教学组织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但又要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设计面向不同学生的分层练习和分层学习活动。
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有效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师的教学艺术,更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各国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和背景,对有效教学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有效教学的涵义、基本特征、基本理念等,为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但这些理论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和运用,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策略。同时,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专心听讲、倾心体验、积极参与。
语文反思性教学:指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和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引下,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问题的反思为核心,以“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为目的,创设多元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引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产生反思的欲望和冲动,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积极寻找教学和学习的机会,对师生的教学方式、教学心理、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学习进度等方面“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主题式反思性教学策略:指反思性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围绕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深入发现,形成一个个反思的方向、一个个讨论焦点、一个个需要解决的要点,这方向、焦点、要点就是一个个主题,最终通过一个个主题把握和突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
教师方面主要从创设互动的立体反思性组织,让教师学会多元的反思方式、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反思,综合运用“立体互动、全面触发,确立意向、行为跟进,过程反思、获得主题,主题突破、反思深化”策略,构成合力,循环递进,促使教师获得反思意识、形成反思性教学能力。
(1)、在立体互动中碰撞反思的火花
反思需要素材的积淀和灵感的触发,只有调动一切可用的信息,让反思无时无刻、无地无处不在,布下思维的天罗地网,让反思长出敏感的触角和飞翔的翅膀,形成立体的反思网,才能更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①多主体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成长过程,也是旁观者见证成长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一般有三个主体的反思: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第三主体。第三主体指任意一个有意于反思的旁观者,他可以是任何一个听课、看课的人,也可是课堂中的某个
学生。当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时,一般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的体验出发进行反思,如有三个以上的主体进行互动反思,则反思的效果会更好。多主体反思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寻得一个共同反思的触发点,和寻得较为合理的第三主体。多主体让教学问题全面铺开,使所有有问题可能得以呈现,而互动交流是实现碰撞和共鸣,既进一步开阔思维,也进一步达成共识,为获得主题作下基础铺垫。
②多层次反思。多层次反思指集体反思、小组反思、结对反思、自我反思等四个层次的反思相互结合与交流。目前的反思性教学十分注重和强调个体反思,对于个体反思的方法与策略已有较多研究,我们认为教学反思需要多个层次的互动,特别是结对反思应是最佳的反思方式,小组反思和集体反思是个体反思的有益补充。个体的反思有利于随时随地没有任何约束的开展,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而结对反思经过精心的搭配和组合,两个主体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的因素,也有诸多不同的因素,两者的碰撞和交流,恰是最为精彩的;小组反思适宜于阶段性反思活动;集体性的大规模论坛交流也是良好的补充形式。结对和小组等形式的互动反思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对话,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触发点,因此形成主题是反思性教学的核心问题。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多层次反思。
(2)、在行为跟进中习得反思的方法
①认识反思、确立意向。让教师充分认识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学习的重要性和让教师学会反思的方法,以成功的反思性教学和反思性学习的案例,帮助教师树立自己教学的信心。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郭红虹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多方面的发展,许多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理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就能保证学生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如教学《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观察“我今天外表看起来有什么变化?”在学生发现老师今天手指上佩带一枚“金戒指”这一“新大陆”后,惊喜之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本节课的开展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然后教师再郑重地告诉学生说老师本来是不允许戴首饰的,但是这枚戒指是我刚刚在路上捡到的,同学们想知道它是否是纯金的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创设了悬念,诱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学生从你的课堂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的生活。”
二、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很显然这已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因而,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
学生的插嘴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常见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不知,这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职责就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独特之处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潜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杀和毁灭。如:教学《简单机械---杠杆》一节时,当讲完杠杆的平衡原理时,还没等我发问,一位同学就急忙插嘴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够撬动地球。阿基米德的力气跟我们差不多,那么他所需的那根硬棒肯定要很长,这根硬棒到底有多长?”我听了先是一楞:这个问题不是我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我本来打算要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交流讨论的题目,用以提高兴趣,不想被这小子打乱了!我迟疑了一下:倘若停下来讨论势必会影响本节教学任务,如果把学生敷衍一下,告诉他们课后再进行讨论也是可以的,但这可能会伤害学生地积极性。所以当时我就顺水推舟“将错就错”跟学生一道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这一做法马上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脸上都漾溢着快乐的笑容,我很庆幸我当时所做的决定。不就是这“插嘴”的火花引燃了全班同学求知的火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吗?
因此,我们要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教师要保护这种“插嘴”,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现象往往是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重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展现物理现象,找出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得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着重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并且在科学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把握不准到熟练操作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锻炼的,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合适的课程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可以布置课外预习作业:回家照照镜子,看镜子里的你和真实的你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探究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也必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要尽量让学生大胆猜想,不要有所限制,不要束缚学生按照教师心中设定好的几种答案去猜想,不要用老师的思路控制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都要加以鼓励,然后有选择性地加以验证。探究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要想办法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千万不要不放心一包到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加探索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五、课内导学,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教师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处理方法:教师先用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发学生学习诱因,引导学习方向;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性、程序性导读问题;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求索解难,教师巡视、答疑、辅差。这样的自主学习兼有认知性和情感性特点,与一般性泛读不同,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作用,思维活动局限减少,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及时为学困生提供必要帮助,并善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目标和进程。这样,师生共同合作,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导学规程。
六、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基础性知识的考查。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EMAIL:sweet0lxb@126.com
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统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操作可在分层后的班级课程结束后或通过批改作业对部分接受有问题的学生重心组织起来指导。2.提高课堂教学时间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观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下面,就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希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观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蛙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重视教学预设,有效处理教材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我们在教学沈复的《童趣》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陌生,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三、营造课堂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观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五、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
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培养参与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否强烈是观键性的因素。因此,必须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上下功夫。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并理解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需要上认识上的统一和情感上的共鸣,并积极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是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方法步骤等。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学生能够接蛙并配合的原则。也就是说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同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达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蛙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评价应努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鼓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蛙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成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甚至烽承,就会削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篱澈面影响。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之所以出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或不愿参与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目中无人”,比如制定目标,设计方案不着眼于学生,而是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想像,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学生,只考虑如何讲授而不考虑学生如何活动;另一方面是操作方法上的失当,不能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而是以我为主,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适应教师,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主客颠倒。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学生的参与。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呢?
第一,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热情。教师对开发学生学习动力必须有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多从积极的方面去了解他们,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每项活动都从他们的角度去构思和展开,努力适应他们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形成自我意识;同时要不断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第二,面向全体,铺设成功之路。要想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就必须有面向全体的意识。课堂教学只是为一部分学生设计,或者实际参与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教学的成功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也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促成良性循环。
第三,恰当操作,坚持循序渐进。恰当操作就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选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尤其是要针对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可以是问答,可以是朗读„„凡此种种,都要从偷际出发,兼顾相观因素,深入研究学法,研究典型,使之各得其所。
当然,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复杂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观键因素,教学就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摘到桃子 ——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感悟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个口号提了很多年了但真正得到落实又有多少!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通过抓好课堂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习惯花更多时间利用考试、练习来巩固教学效果。殊不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正是造成当下对我们语文教学“重复低效”恶评的罪魁祸首.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也理应是课堂.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破解语文教学“疑难杂症”的绝佳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绝好方式。仙桃四中语文组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将我们在这项研究活动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名师引导下的集体备课制度
课上功夫,课下要做足。一位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练而又有效地组织教学,这是一项过硬的基本功,我们的做法是名师引导集体备课。
名师引导是“青蓝工程”的外延,一些有理论,有经验,有成绩的“名师”理应是集体备课的主角。他们的引导可以使集体备课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每周五上午的语文集体备课时间,我们都会安排一名年轻教师作中心发言人,就某篇课文(某个教学主题)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的三条主线(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练习的三个层次等方面作详尽阐释,其它教师就相观问题进行质疑、讨论。这其中,名师则适时加以点评、小结,看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看是否抓住了教学设计的三条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是否都顾及到了),看是否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在这种引导讨论中,大家备课思路逐渐明晰,避免了漫无边际的探讨,使探讨指向性更明确,大家在心中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思路以便于会后的课堂操作。这种备课制度的实施,缩短了年轻教师的成熟周期,也避免了我校的课堂教学因教师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教学效果差异。
二、确立以中等生为基准的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模式是粗放、低效、不利于课堂效率提高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其个体差异,我们开展的教学过程应观注到这一点。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既不能定太低,这样大多数中、优等生会“吃不饱”;也不能定太高,否则,大多数中、差等生就会“消化不了”。
面对两难抉择,我们的选择是:以中间层次为基准设计稍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这符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这也是四中大班额条件下比较易于操作的分层教学模式。以中间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开展相观教学活动,有利于占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的能力提升,同时,也让少部分学习困难学生有了一个不至于高不可攀的学习目标,他们努点力,也能摘到“桃子”,而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生,我们也设计了高一点的目标,让他们有了更高的“追求”,不至于“泯灭灵气”。让每一位学生都摘到自己的桃子,这才是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
三、课堂教学注重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无定法,因了它这种模棱两可的“灵活性”,才让我们语文教师备受困惑之苦。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感性思维似乎有道理;重视条分缕析,培养理性思维也似乎说得过去。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就连我们语文教师也颇难拿捏。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注意总结、归纳,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易于操作的方法。
面对一篇课文,你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根据所设问题为向导,解读文章。也可以以精彩的情节链为线索去串起前后文。还可以以某些重点段落中重点词、句为“药引”来发酵全文。这些都是我校语文组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通过相观例文的实践,学生逐渐熟悉了这些阅读方法,并能活学活用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去。
依此类推,在相观中考题型的训练中,是不是也可以渗透传授相观解题技巧呢?例如选择题的“排除法”、“筛选法”、“比较法”,阅读题按设置的分值“踩点得分”,默写题根据前后观键性提示语锁定“答案”,信息提取题根据相观信息出现的频率,位置来甄别提取等。
以上这些学法及解题技巧的指导,不正是可循的规律吗?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相观教学技巧,这也是形成从教风格,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回授
根据课堂教学效果采取的及时回授,不仅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四中语文组对于这项研究是比较深入的。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时,通过抽样调查(单独提问,书面小测试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对本教学单元的掌握情况,然后再根据调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质疑和讲解。
这种做法给那些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有暂时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知识“通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这种课堂评价的常态化,让我们授课教师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授课内容、进度,让我们真正地潜入课堂,而不是不顾学生是否接蛙,一味“满堂灌”、“满堂问”,作虚假的“繁荣”状,欺人又欺己。只有及时反馈,及时回授,才能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
五、书面作业的免除与阅读量的加增
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倾向于“听、说、读、写”中的“写”,而且还是重复机械的抄写。一个词,一句翻译写上一两遍就熟了,却偏要来它个四五遍,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的看法也逐渐偏颇起来——语文,就是抄抄写写,死记硬背。这已完全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其实,“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的有效结合,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正确途径。鉴于此,四中语文组在全校推广免除课后书面作业的模式,书面作业尽可能在课堂完成。同时,利用空出的时间(一二年级在课外,三年级利用晚自习)开展阅读活动。名家散文,经典名著,科学前沿,环球博览都是阅读对象。在阅读过程中提倡用做批注,做点评的方式参与文本阅读,借此来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大语文的魅力。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会听,能说,擅写,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提升。
这样的一减一增,所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又找回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看,更是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这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并身体力行的理想状态。
我们力求从以上五个方面比较全景式地展示了四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现状。我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随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深入,能与市内兄弟学校共同交流、探讨,摸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市并能向全国推广的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让“仙桃模式”成为全国中语界的焦点。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一)备课的有效性——游刃有余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彩的课堂离不开事先的精心准备。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需要语文老师解读教材,查阅资料,形成教案。要写好教案,首先要能够找到本课程目前最好的教学资源。这包括课程标准、名师的优质教案、课堂实录、课件等,如果你找到了本课程最好的教学资源,那么自己的备课才能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其次,要舍得花足时间写出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能大致明确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观系,并掌握本课题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选择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准备得越细致,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备学生这一块。必须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二)导入的有效性——引人入胜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人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观重要。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即找准学习的切入点,给予铺垫、相机诱导。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三)阅读的有效性——瓜熟蒂落 《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烽炒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槌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因此,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明确地告诉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这一环节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便于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四)提问的有效性——有的放矢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启发学生自省,从而引起学生的活动。而现实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多半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就是把课前备课时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向学生发问,出现“一问到底”的现象。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如何回答,回答的更准确些等等。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1)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2)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3)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4)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5)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五)朗读的有效性——身临其境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事实上,朗读有不同的层次,较低层次是读准——读通——读懂;中高层次是读通——读懂——品读。最高层次是品读层次,要求能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来。如果教师把朗读看成只是一个教学步骤,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摆设,缺乏一定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朗读的“有效性”。
(六)评价的有效性——恰如其分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里的评价指教学即时评价。教学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或批评。它以教师的口头评价为主,并且辅以适当的体态语言。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七)作业的有效性——温故知新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是师矣。” 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让各类学生的作业达到实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布置作业,这就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全国课改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针对目前的课改现状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要理直气壮地抓训练。当然,这里指的训练并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训练。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八)教师合作的有效性——齐心协力
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光靠个体的学习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此时,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的合作学习不但成为新课程教学的所需,更成为教师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必需。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教师之间的合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来展开:(1)围绕课题合作。教师合作课题中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为改造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从偷践到理论的研究。(2)围绕课例合作。(3)围绕主题合作。选择形式活泼、方式灵活的主题模式进行,是教师合作教学中的一种较好的活动模式。大家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倾吐教学困惑,达到交流、反思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发挥语文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协作,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依托文本,亦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王文明中学 吴达良
【摘 要】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它关系着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实践,从了解学生、用好教材、重视过程、注重方法、读写结合五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语文有效性教学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文本
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性的有效知识。换言之,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及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影响学生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面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住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二、重视文本,用好教材。
教学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做到:一是读懂,明白作者意图和编者意图,与作者和编者充分对话;二是读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作品、评论等;四是为学生而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重点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推敲、揣摩、体味语言文字,做到将学生可能有的体验、感悟了然于胸。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体„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敢走进课堂。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抓住每篇课文独特的特点,作为教学的主要着眼点。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有许多鲜明的对比,即渴望于勒叔叔回来的心情与见到于勒叔叔时的心情对比,含蓄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丑恶现象。这种对比首先表现在文章前后两大部分的整体结构上:先写渴望于勒叔叔回来,再写巧遇于勒叔叔,一个是充满渴望之情,一个是尴尬的巧遇。所以只有明确教材的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中提取文本中的养分,拉近与教材的距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重视过程,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它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可指导学生用心去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去整体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重视语文课堂的互动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教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注重方法,追求艺术科学性。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优秀的课堂教学,是以科学性为基调,以艺术性为旋律的乐章。有了科学性,就能保证知识的正确传授、智力的合理发展、能力的逐步提高。但是,实践证明,只强调科学性的课堂教学,又往往显得呆板生硬,这多是因为科学性的严肃和论理成份太重的原因。这就要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前一个“法”,指教学的原则、原理;第二个“法”,指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三个“法”,则指教学的艺术,是科学性与独创的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吆喝》(八下),为了让学生欣赏吆喝中的民俗艺术,体会吆喝中的人生况味,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中独特的精神内核。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感受特色的基础上,通过三读课文,三赏吆喝的方法完成教学内容。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活状态,三读,体味吆喝人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不仅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而且体会到了声乐艺术,体察到了生活状态,体味到了生活态度,还感受到了吆喝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故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这个问题语文老师都清楚明了,但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却自觉与不自觉地将其割裂开来。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庄静素、王芳智、高玲《语文教育学》:1998年版。
2、余文森;《新课程怎样推进教学的有效性》。
3、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
4、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窗体底端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探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探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 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论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新课程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学科: 语文 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地落到实处,有效达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甚至令人心生厌恶。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了?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形式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 1
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教学现状催人深思、令人堪忧。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教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师生之间真正地互动与真诚地交流,而不是肤浅的“形式对话”、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
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问题的讨论接着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走进新课程,真正地还语文教学真我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谭邦和.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用书:初中语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学习
(一)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进行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活动,就是语文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丰富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文字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发现规律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以实现有效的、多方面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关注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下面,就实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希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五大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结构中,要注重导入激趣这一环节,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验。具体可以采用音乐渲染、古诗熏陶、师生对话、直奔主题等教学方法,使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种新奇,一种学习的冲动,让他们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只有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五大转变: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变“聚焦式”教学为“立体型辐射型”教学,营造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知识传授”为目的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目的,对学生作出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
二、重视教学预设,有效处理教材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预设,有效地处理教材,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根据教材的重点来处理。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2、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抓过渡段;抓中心句;抓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3、根据教材的构思来处理。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4、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我们在教学沈复的《童趣》时,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很陌生,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完全可以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从朗读中把握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读出趣味。
三、营造课堂氛围,还学生以课堂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这时,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高潮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过这样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主动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确立了保障。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譬如,当学生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及时作出评价,评价语言要富于变化;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侯,教师也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一个问题,多名同学回答后,让学生自主评价,最后教师作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五、处理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输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思路,做到因材而教,因人而教;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知识的遗漏并复习、改正。
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要适度、合理、及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信息,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回授来自教师,包括自己的同学指导学习的反馈信息,或者克服思维定式,或者增强自信心,那么对学生自己积累学习经验更具有积极意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永恒话题,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理、趣的挖掘。只要我们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拥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培养参与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否强烈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必须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上下功夫。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并理解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需要上认识上的统一和情感上的共鸣,并积极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是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方法步骤等。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的原则。也就是说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同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达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评价应努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鼓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成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甚至反感,就会削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之所以出现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或不愿参与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目中无人”,比如制定目标,设计方案不着眼于学生,而是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想像,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学生,只考虑如何讲授而不考虑学生如何活动;另一方面是操作方法上的失当,不能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而是以我为主,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适应教师,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主客颠倒。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学生的参与。
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呢? 第一,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热情。教师对开发学生学习动力必须有正确而充分的认识,多从积极的方面去了解他们,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每项活动都从他们的角度去构思和展开,努力适应他们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形成自我意识;同时要不断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
第二,面向全体,铺设成功之路。要想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就必须有面向全体的意识。课堂教学只是为一部分学生设计,或者实际参与的人只有一小部分,教学的成功将会大打折扣。教师要以各种手段方法,使也们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促成良性循环。
第三,恰当操作,坚持循序渐进。恰当操作就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选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尤其是要针对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可以是问答,可以是朗读„„凡此种种,都要从实际出发,兼顾相关因素,深入研究学法,研究典型,使之各得其所。当然,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复杂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学生积极参与这个关键因素,教学就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