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讲解

时间:2019-05-13 04:2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讲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讲解》。

第一篇: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讲解

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

忻州市忻府区东楼初级中学校张文娟

本次国培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学习各省各地区的优秀课改经验,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精神的享受。

读了国培中的《山东:“体验式作文教学”》一文,我更感受益匪浅。针对目前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体验式作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开放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旨在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写作,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探索,结合山东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经验,自己对体验式作文教学有以下思考,与大家共同分享。

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率性和朴实的,应该充满着灵性,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把他们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出来,要让他们觉得写作是一种乐趣,是一件愉快的事,成为他们一种表达的需要,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作文是困难的事。

一、开放生活,挖掘潜能。由书本和课堂向生活和课外开放。

写作要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要写作文,首先要积累素材,积累素材,仅仅靠课本和课堂是不够的,课本和课堂虽然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也能提供一些学习的对象和范例,但课本和课堂能够提供的知识毕竟有限,作文必须向生活和课外开放,充分利用广阔的生活资源,把写作放到生活的大天地里去,把书本和课堂同社会生活和课外实践集合起来, 形成一个写作的整体观念,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让写作之“渠”永保清新和鲜活。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写作,就是要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深入生活历来就是写作的重要阶段,对于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课外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有趣的人和事,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积累下来都是写作的素材,厚积才能博发,大量的积累是成功写作必不可少的。

喜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顺应孩子的这一心里特点,常常配合时令、节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开展演讲、朗诵、成语接龙等等活动,活动之后我会让学生谈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回忆一下活动的过程,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生经历的,因而说起来滔滔不绝,兴趣盎然,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自然水到渠成。

带领学生走出校外,贴近生活,贴近写作对象,参观访问,带学生游山看水,也能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避免无病呻吟,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认真观摩。还可以让学生跟踪观察,预先确定写作对象,比如养一盆花,养一些蚕,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作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开放,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任,只纵不收,让学生随心所 欲,课堂上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

开放的同时也要重视课堂上方法和思路的讲解,既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思路,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验性作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先有的体验并不就完满、深刻,它也需要不断地加以修正、成长,所以说“学习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它意味着所有的学习都是重新学习。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不仅是激发、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教给学生思想,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或者修正学生的原有经验,帮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获得新的体验,让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成长。

当我们真正把体验式作文教学进行到底,作文与生活的隔膜就会自然消失,生活之清泉就会源源不断注入作文之田,丰盈、灵动、真挚、深刻的好文章就会如同缤纷美丽的个性化花朵盛开在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中。

第二篇: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

近几年随着中考、高考形式的更加紧张,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分数,忽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学生的作文套话、空话连篇,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今年环翠区暑期学科培训中,大光华学校的陈静主任交流了她参加中考阅卷的感受,说出了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结根本原因还是老师们要了成绩丢了学生的成长。仅以议论文为例,学生中传阅的满分作文不是屈原投江,就是荆轲刺秦王,要么就是堆砌上一些华丽的词藻,大段地引用古诗词,空发感慨和议论,难有切合时事能抒发点自己的观点的文章。作文是个性化的思维产物,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文课程标准》也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及“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表述。梳理这几年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我认为可以用“体验式”作文教学来归纳。

一、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体验,为学生提供写点。

有意义的活动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手段,一个好的活动设计不仅要能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提升他对某一生活领域或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与一定的写作教学目标或训练重点具有密切的关联。结合语文课本的综合性学习,大致可以包括“社会体验活动”“情感体验活动”“自然体验活动”等方面。以初一上册为例,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的主题下设置了“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三个活动,正好可以帮助刚入初一的孩子通过活动来彼此认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后,提出要求:通过一两件事介绍自己的某个特点。有了前面活动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写的文章就言之有物了。再由这次的写作延伸,请学生通过作文向家人介绍自己在新的班级内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或者介绍一下自己的同桌,学生写起来就更顺手了。这就是情感体验对于学生写作点的激发,第二单元“我爱我家”也是属于情感体验活动。第三单元“感受自然”属于自然体验活动,我们结合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利用早中晚的上、放学时间,引导学生到塔山公园进行观察,品味秋天的韵味,然后再指导学生作文。

当然,活动主题的确定除了立足课本外,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引导随时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从生活中选择那些能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或思考的内容。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民俗进课堂-----清明蒸面燕”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与时俱进,选择当代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现象,如“追星”现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等,将学生的目光从学校单一的学习生活引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以生活为源泉,丰富学生体验,为写作提供写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找它(指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平,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可见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才能激起写作的欲望,产生写作的冲动。我们主要是利用日记本为载体,作为语文常规的一项,每个学生每周要写不少于3篇观察日记,这个听起来有些多,感觉师生的负担都重了,但实际上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生活海洋中,找到合适的观察点,话匣子就难关住了。“十一五”期间,我校语文老师们共同参与了《利用身边资源指导学生作文》的课题研究,并获得了区优秀科研成果奖,其宗旨就是“源于生活”。如我校门口是早市,每天师生上学都要经过此,我们就引导学生在早市上留心观察,靠批发东西来卖的小贩叫卖声比较专业,与买者的交谈更圆滑;自家地里产的东西拿来卖的农民们,一般叫卖声比较朴实、略显生硬;自古买卖两个心思,常常因为不明原因就会争吵起来,以致脸红脖子粗;乞讨者在早市上屡见不鲜,有些可能是当成了职业,有些确实为生计所迫„„生动有趣的早市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给学生提供了无限的作文素材,在此基础上写出来的日记也就“动”感十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只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文章的。学校,家庭,老师,同学,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里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之水就会源源不断的涌进心灵,变成活水。学生眼中的生活不再是那么单调平庸了,即使普通平凡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了。因此,作文教学只有向生活“开放”,把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向万千世界,在一草一木、一物一事中感受心灵的颤动,在纷繁复杂中学会平静客观理性地思考,才能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境界。

三、以阅读为途径,牵引学生体验,为写作提供写点。

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况且,学生的作文中,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思想品位等因素是教不会的,需要广泛阅读才能打开眼界和思路。语文课外阅读应该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项常规内容,应该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方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是统一时间。

第一时段:每周三活动课是初一到初四的法定阅读课。由语文老师提前布置阅读内容,(一般读老师推荐、学生自带书)。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自主阅读;二是小组交流阅读感悟。(具体做法:

1、在班级组织一次“阅读爱好”交流活动,根据学生不同阅读兴趣给学生分组

2、教师参与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规定时间进行校外自主阅读

3、每月组织一次“阅读分享”活动,由小组成员先互相交流阅读收获

4、由组长整理小组成员交流的内容,再面向全班同学交流。这样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时段:间周四双堂阅读课完全交给学生,主要读学校图书馆的书目。我校图书的征订先要征求语文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民意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把握,确定要订书目。现在,图书馆订的读物有《作文成功之路》《意林》《读者》《语文教学与研究》《海外文摘》《中学生阅读》《悦读悦美》《素材视野》等近二十个种类。

二是课本内外联系,拓宽学生阅读面。

学期初,年级备课组要针对“课本内外可以联系的阅读素材”进行专题的集体备课,确定本学期阅读内容,根据教材中的作家作品,由课内引向课外。如初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呼兰河传》《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选》《城南旧事》、《铿锵玫瑰》;初二读《我们仨》《名人传》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等系列;初三读《草房子》等曹文轩系列作品和莫泊桑的《羊脂球》;初四重点读《林清玄散文集》等。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好写的引导。引导学生围绕写作主题查阅相关的文章,仔细品味,做好读书笔记,积累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在与作家的心灵对话中,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在与作者的共鸣与碰撞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升华,同时要学习他们抒发情感、描绘事物的方法和视角,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相互整合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读后感。我们的语文老师很少布置写生字、默文言文的作业,这些一般都是讲课时当堂巩固,我们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但内容不单一,一般就是做摘抄、写日记(读书感悟一般要求写在日记本上)。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今年教初三下册《孤独之旅》时,我们先推荐学生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我班有个叫赵颖的女生在日记《草房子,你好吗》中写道:“最近,老师布置读《草房子》,当晚我就让老爸给我买了一本,„„那晚我读的如痴如醉,狂读了四五十页,弄得我第二天哈欠连天。晚上,回去,这本书我连碰都没敢碰,因为我怕会上瘾。一直挨到周五,我的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总觉得辜负了曹文轩娟秀的文字,唯美的描写,有趣的童年故事,真想对它说‘《草房子》,你还好吗?’我带着敬畏且歉疚的心情读完了《草房子》,这才觉得心中舒服也释然了很多。”这些语言并不是最美的,但是它却写出了学生对于阅读的渴求。

后来,我们又推荐学生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我始终无法理解曹文轩笔下的童年从未有过熠熠生辉的金色与灿烂,缭绕的却是一股无法抹去的忧伤。不可置否,他的文章读久了,就会在心头结下一层深深的‘翳’。但是愈忧伤,愈美丽。90后需要知道这些痛,需要了解除了身边和这个时代以外的其他的感动和童年。该学着长大了!我们需要知道成长的淬炼不是一时的洗礼,而是要经历无数的任人搓捻,无数的风刀霜剑,无数次的惊涛骇浪,才终成就一颗成熟、内稔而又孤寂的心。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只是有的早,有的晚罢了,青铜、葵花就过早的经历了这一切,想必曹文轩也是„„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张白纸渎职拥有一首乐曲的孤独,一个人独自拥有一世界的孤独。然后,穿过那道忧伤的幻梦。”这样的日记很多,每次点评时,我都会美美的读给学生听,我告诉学生:“读你们的日记是一种享受。”当然,听着这样的肯定,学生更享受。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写作素材。

四、课内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为学生作文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导

写作离不开知识与技能指导,没有指导的写作必然是无序与低效的。但孤零零的进行写作教学的指导,不仅枯燥,更可能会花了不少时间,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可割裂的关系。结合我区的同研活动,我们借助课内阅读的教学,尝试将常用的写作知识与技能分解为一个个训练点,分年级进行小专题研究,初一到初四分别确定为“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叙事、描写技巧的巩固与提高、记叙文中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细节描写、如何指导学生点评议论文”。如初二的学生都了解描写按角度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记事,学生都会直接叙写,也就是正面描写。但如何切实的把侧面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使之与正面描写巧妙结合,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80﹪的学生感到迷茫。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借着学习《口技》一课,我们确立了“学习侧面描写补充和衬托的妙用”的训练点。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引路,真正用到自己的作文里才是关键。正好学校9月份组织篮球比赛,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场面描写的片段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有效批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但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沿袭的仍然是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方法。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老师始终居高临下,学生始终被动接受,因而学生不容易将教师的批语和评讲的理论转化为一种写作的实践。教师们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们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引入了“一引三批二修一展示”批改方法,让批改有效高效,灵活多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批改中,使教师摆脱了“一个人唱戏”的尴尬局面。“一引三批二修一展示”打破传统的批改方式:由老师批改改为学生批改;由老师简单公式化的批改,改为学生自批互批相结合;由学生被动接受改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爱上写作。具体流程如下:

一引(领批)

三批(自批——互批——共批)

二修(自批之后的自修——共批之后的自修)

一展示

1、“一引”——老师引导学生批改。

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四篇示范批改。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1)看题目和内容是否相符;(2)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3)看段与段之间是否有联系;(4)看前后是否照应;(5)看标点符号是否正确;(6)看字体是否工整;(7)看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8)看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当然还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这种作文批改老师要把严格要求和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结合起来,恰当表扬,慎重批评。这种作文批改方式老师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想状态,便于教师选择恰当的作文教学方法,以便于“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分成一等文、二等文、三等文,给同学们读一些,让他们自己评一下,然后分类一、二、三等,老师讲评学生的分类是否合理,引导后让学生互批,批改时写上批改要求(1)看题目和内容是否相符;(2)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3)看段与段之间是否有联系;(4)看前后是否照应;(5)看标点符号是否正确;(6)看字体是否工整;(7)看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8)看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有眉批,还要有尾批,按优点和不足两方面写。

2、“三批”——学生自己批、小组交流批,班级共批。

自批:在老师“一引”的前提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批改。找出自己的亮点和不足,写在文章空白处。并写下自己的反思。

互批:分小组批改作文。用小组合作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作文批改的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这种作文批改方式要注意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学生作文,在一定的时间完成批改任务。数量不宜太多,否则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又影响批改的质量。起初,可让小组学生在一课时内批改两篇作文,往后可适当增加。这样的小组互批互改活动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共批:把各小组推荐上来的好文章或有典型问题的文章当做范文,全班共批,借此纠正部分学生错误认识或强化共识。

3、“二修”——自修和他修。

一自修:一自修的时间是在在老师“一引”之后,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典型问题自修文章。自修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从而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在批改前,由教师根据训练的要求规定一定的修改内容,以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批习惯。如要求学生把自己写作时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加上划线,让老师批改时注意等。

二自修: 二自修的时间是在全班共批之后,也就是三批之后,学生对自己文章的大毛病小缺点都明白了,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文章。

这样的批改方式逼迫老师从“主席台”走了下来,成为学生成长的幕后指导者。真正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也促进了老师的快速成长。

4、一展示 一展示就是作文后将评出的一类文重新打印或者重抄,在班上张贴或者推荐发表到校刊《芳草地》,再好的就推荐到刊物上。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内心得到满足。这必将刺激学生认真作文的自觉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孩子产生成就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见效最快的途径。

我校自2002年起创办了校刊《芳草地》,从最初简陋的打印版,到现在精美的印刷版,几经探讨,在栏目设置上进行了多次修改,包括“非常精品屋”“心灵氧吧”“ 作家村”“好看书房”等,深受学生欢迎。2007年我校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报送校刊《芳草地》,经评审通过,获得最佳校刊一等奖。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2008年,学校成立了校刊编辑部——青青文学社,分学段吸纳部分文学爱好者为小编辑,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负责校刊的组稿、审稿、校稿的工作。另外,各班教室的墙壁都统一设置了“成长在线”“才艺园地”“爱的海洋”,也用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随笔,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都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

“万般词藻美,唯有体验真。”靠背诵几段满分作文的开头结尾或段落就能答遍天下作文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教会学生回归自我,回归生活,回归体验。

我们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新意,但一切平凡之事都贵在坚持。

第三篇: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

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 ——从两节作文复习课说起

第一节,陈倬莹老师:《善待文题,提分吸睛》。这是一节模拟考试作文评讲与中考作文复习课,上得很用心。陈老师准备了《模拟考作文选刊》、《“善待文题,提分吸睛”学案》,课堂先回顾考题,接着比较分析补充题目的情况,要求学生归纳补充文题的方法,然后与经典作品对接,让学生学会提炼主题,最后是学以致用:“街题”升格,能力迁移。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因,丝丝入扣。同时,教师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二节,吴彦卓:《写小物件,抒真感情》。这节中考作文复习课率真自然、讲求实效。吴老师以八年级课文《端午的鸭蛋》引出“小物件”这一话题,再以《枕头里的世界》为例,细细剖析文章写“小物件”的动人之处,然后水到渠成地教给学生融情于物的方法,最后以修改病文的形式来进行巩固训练。课堂真情洋溢,气氛亲切融洽,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回首往日,留意于曾经的“小物件”,给人启发多多!两位老师对2016年广东中考作文的方向把握准确,那就是要学生讲好自己的成长故事!他们都重视大作家的小文章,重视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抒发!这就对了。我们在中考复习的后半阶段一定要找准我们可以做到的这个“点”,围追堵截,把这 1 个“点”给做实,这才见出中考作文复习之实效。

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唤醒,在作文复习时尤为重要。考场作文,最忌茫无头绪,无动于衷,破解之道,唯有唤醒曾经的情感体验。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强调体验式作文教学。

何谓体验式作文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所体验,围绕作文的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表演、试验、采访等等形式,对自然、社会、家庭、生命、自我„„有了新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运用写作知识,愉快地表达所思所想。这就是体验式作文教学。我看还可以把它说成是“综合实践活动型的作文教学”。因为它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把唱做念打集于一身。也可以说是“行知式作文教学”!因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与新课程契合,体验式作文教学正是先“做”后写,教写“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当我们指导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和感受生活,激活思想,唤醒生活积淀,用笔去描绘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生活的假恶丑„„学生那如鲠在喉的表达欲望将得以满足,作文之苦痛将得以稀释。如果能将之常态化,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必能走出困境。

体验式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高度尊重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对人对己的独特体验,而且必须千方百计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让学生勇于用心体验我们普通人所过的庸常平凡的生活。并非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就能写出好文章,而是对生活敏感、善于体验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正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的:“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 妙词。” 毛荣富教授在《作文散步》中说得好:“对于作文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上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也就是说,离开了内心体验和主观感受,所谓的生活只是一种表象和机械的周而复始而已。”

作文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放飞心灵、彰显自我的一方天地。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之一就是鼓励学生放胆为文,包容学生种种或稚嫩或偏激或冲动甚或消极黯淡的思想,号召他们把独特的个人体验痛快淋漓地抒写下来,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按摩器”。

第四篇:体验式教学

什么是体验 像开放手臂一样开放感官,去听,去看,去接触,去感受 体验就是触动心灵,生理上有相关指标变化,心跳、内分泌、瞳孔等等。体验:让学生处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以参与、观摩、体会、感受的方式完成认知的初级积累,是学生有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的认知方式。体验是教学方式,是学习方式,是教的目的,也是学的目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知情意完整的人。何为体验:人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在人这一主体下的感受。人生在世,原本为“无”。从视觉来说,世界就是黑暗,通过感官的体验,一切在慢慢点亮,随着活动的增加,被点亮的事物越来越多,人产生了归纳总结、交流的需要,从而将世界符号化,(原本的符号化是对都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主体来方便交流而出现,符号化其实就是“共识”。这样既方便了交流又方便了演绎推理。)对于没有机会获得相应体验的主体来说,对其符号化灌输就是“洗脑”。就是心灵强权霸占。什么是知识 1 知识是什么

语言文字不是知识,也不是知识的载体,一个概念(类别)一个现象,一个规律,用语言来描述是出于交流需要,语言只是交流工具,有点像货币,而交流的内容是个体化的体验,用语言来描述还是出于类比拓展的需要,想由“此”知“彼”(然而无此难有彼)也就是说,语言具有概括性和交流性(两者是统一的)

但是无论怎样精当的描述都无法描述出知识的原形,原因之一是语言本就不是为事物的个性而生,而是为共性而生,原因之二是语言不是面向原形整体的描述,而是肢解原形成各个部分描述,而部分之和小于整体,语言对于知识永远类似于盲人摸象。(如平行四边形不用语言能轻松让学生学到原形,语言不能做到)。

知识是通过个体化的体验而获得的,没有对错,只有差别,而语言就只有对错,没有差别。知识原形是有不可言说性的。言说越详细离原形越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并不是最有用的东西,有些是干扰,语言在传递着信息同时也在扭曲着信息,(罪过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传错了对象)知识是个体的具体的体验,(有经验未必有体验,体验重在身心感应。)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知识的存在,世界只为“醒”着的人呈现,(没有人,就没有时空)有体验的表达是有内容的表达,有意义的表达,无体验的表达只是空洞的辞藻堆积,有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对话、分享。无体验的阅读、倾听是学天书式的心理磨难。什么是重要知识,就是将教师教给你的那些东西全部忘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

真正的知识不在符号化的结论中,而在过程中,不在符号化的过程中,而在过程的体验中。

我们以讲述科学,讲知识的名义最终完成的是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是知识的碎片,知识的异形,知识的对立面。大部分是垃圾,是智力障碍,是。。

理想的知识学习应该是在学习期(理解、识记),应该自然而得,毫无障碍,毫无难度,只有兴趣和认可.也就是先自然形成心理语言和生活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化,而在应用期(符号情景应用、真实情景应用)就有一定难度和障碍 与其说科学家从微观观察结果来解释宏观现象(因果还原),不如说是从宏观感受的结果去解释微观观察。

超出了人类直接感受阀限的其他领域研究都是人类感官感受的复制,比如微观粒子模型,宇宙天体模型,心理模型等等所有科技、宗教、神话、语言文字甚至具体到一个人,世界以“我”为本。我们的空间观念-------源于行动,使树动起来,他会感知空间。

我们的时间观念-------源于记忆,使猪产生记忆,他会感知寿命。知识树的原点--根--人的感知(土壤)---决定哪些内容成为了人类知识,没有被感知到的世界成为“无”

知识树的终点---叶梢外空---人的应用、目的、需要----决定知识的发展方向,没有应用就没有生命力,逐渐死去。

任一知识,从根了解到梢,便能俯看知识树,更上一层次。不然,一直身在树中,所感所悟,多为偏颇。

执根望日,方觉知识生长之自然。

直接感受到的知觉即为具体知识,将具体知觉符号化(通过不完全归纳化、类比化。这是两种天然本领,当然也是进化而来。)就是间接知识,即为抽象知识,知识的发展的方向也是循着可感知的归纳、类比方向。语言起到从具体到抽象的翻译工作。

粗略的讲:体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源头,脑力劳动者工作在知识之末端。

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是教育之本。对于没有个体相关体验作为内核的讲授者来说,你要找出他的错误都难,(因为他的话都是套话,程式语言)。有些语言和语言表述形式专为自我万能辩护而生,是语言中的垃圾。同样的语言对于没有相关体验的主体来说,尚不如路边石子,房间桌椅,而是如同空气一样没有感觉,视若无物,它是苍白的,无灵魂的,无内容的视听垃圾。或说垃圾都算不上,就是“无”。

什么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就是学习过程,体验就是学习结果。体验教学 是从容的教学。体验是基,符号化是表。

体验教学就是寻根教学,就是成长教学。以生活场景为教学对象内容,比以知识体系为对象内容更有价值。八成的时间做体验,体验两成的知识,两成的时间做符号化,及抽象推理,获得另外八成的知识。“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甚至“多想想”等等都不是日常学习的所需状态,“想”很需要,但一定不需要苦、多。体验教学法,是现行教学中优秀教学案例的结晶,不是开发新理论,而是推广。体验式教学是基础性教学,其他所有教学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体验式学习和其他的学习理论(策略)行为主义就是体验本身

格式塔认知理论 格式塔的内容就是体验的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的素材是体验

认知同化理论 原有的符号世界和经验世界对新体验的同化过程。

信息加工理论 加工的材料是个人体验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的判断标准就是体验充分 人本主义理论 更是强调体验世界 体验教学最大的特点:灵活性,创造性,不可控性。所以最容易流于形式,也容易完全失控,(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所以,需要有责任、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来完成。功利、慵懒、无责任心、靠生活惯性支撑教学行为的教师不适合体验式教学。

为什么要用体验式学习 纯抽象物理情景:不易理解,潜在条件不易明了。

截自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易理解,潜在条件明了。我们通常的认识恰相反。关于某个知识,在学生心中,若是获得相关体验,即使没有理论化提升,那它也是一枚种子,条件成熟,它会自己成长提升。若在没有个人体验的学生心中,仅仅灌输了结论(包括抽象推理,建在抽象概念上的抽象推理)那只能类似吃下一个外形姣好的烂苹果。有害无益。更谈不上营养。

体验意味着无限可能,而理论化意味着无限应用。每一种可能都可衍生无限应用。所以,体验重于理论化。没有情感体验的学习是浅层次学习,是不能持久的学习,是不能应用的学习 理解是什么?是接收的信息与心理基础认知无缝对接,是一种内心深度认同,是能自然推广。机械的模仿和记忆是没有情感体验的储存,真正理解的知识很难忘记。学习的深入度取决于情感体验度,大多数人把学习和情感体验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当然知识的非完整性也是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 百分之九十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都是头脑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完全认同(共鸣)的,关键是首先构建出恰当的情景,知识的本身根本没有太难,更没有神秘性,都是讲授过程中造成的。西方教学重体验--甚至德育体验化 东方教学重教化-----甚至科学德育化 当学生使用概念、规律时,所使用的是相关体验或说是相关体验形成的背景提供了知识支撑。而不是记忆中单纯的符号化语言。再说,没有体验,语言也难以被回忆起。认识语言的抽象性,语言原本高度抽象的表意方式,所有不能期待个体化的语言为所有受众所理解,哪怕是生活语言,语言只能为“懂我”的人开放其含义,过于追求精确的表达(或过于强调为“不懂我”的人表达)会使语言原有的含义尽失,反而离原意更远,换言之,表达时只为“能懂我”的人追求精当描述,而对不懂我的人必须保持抽象性(距离感),(不然,会出现“说的越清晰,听得越远”。)当其有了相关体验后,自然就豁然明白了。要想让“不懂我”的人懂了我,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其增加体验,而不是降低表述精确度(表面上看是提高精确度)成人对孩子常发生上述那种不懂,成人对成人也常发生另一种不懂,即语言表述的过度个人化,公共性差。此处的成人和孩子都是指心理学上的分类。如果不得已语言先于体验,那就让语言去实现体验

1、描述情景(可感受性)

2、激发体验(引导体验)

3、符号化体验(明晰)。一部分学生为各种“名”---各类型符号所困,没有了解到“实”--真实态或关系,所以越学越困难。

缺乏具体实物的充分体验,而将主要脑资源消耗在抽象的符号化的描述中,必然形成心理印象与现实的脱节。

现有教材大多从成人的经验世界出发来使用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描述学生未经历的现象和规律,所以难有共鸣。

先实后名,重实轻名---方是教育方向 知识背景

概念、现象、规律的语言文字符号理解都必须放在相关背景中进行。没有背景就没有理解。背景指的是同类和反类构成的一种支撑架。比如公交车上一句“关后门”,“关”的背景是动作镜像、开等 等背景,“后”的背景是方位观念,前、车有三门等等背景,门的背景是表象、窗等作为背景,“关后门”是以车有多门、出站先关门,上下车都走门等等作为背景。单纯学得一个概念、现象、规律,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有拥有了相关背景后,理解才真正开始,背景越是丰富,理解就越是深刻----或者说我们所定义的理解就是基于此。第一次见到一只鸟,并不会有太多感觉,只有见过很多鸟类和非鸟类后,对鸟的概念才有理解。

体验式学习的教学原则 让事实说话 让教师闭嘴 让身心学习让大脑创造 体验教学方式的特点:(1)重视设置情景

(2)重视让问题(或结论)自行凸显。(3)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4)重视情景解读,既是学知识,又是学情景,有时候知识统领情景,有时候是情景统领知识。(5)重视过程胜过结论

(6)多用感受性、拟人化语言描述客体。

(7)一切因机而变,生成大于预设,计划少于变化。(8)教学形式非常个人化,个性化。

(9)学生行为是积极地,思维是活跃的,过程是轻松的。(10)教师整合知识能力、控场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体验为基 行为目的为顶

随着基的稳定清晰,深入逐步提高顶的宽度和高度。不清楚行为的目的,条件的限制,方法的原理,就难以形成正确的心理语言,难以真正的理解。如果说知识是精神食粮的话,那文字是什么呢?只是精神食粮的营养说明和分类包装,给学生仅仅记下包装而不提供食粮,营养何来呢? 一次的体验不是(形不成)知识(或说前知识)-----不具有可信性和心理稳定性。需多次体验直至体验的过程被完形且心理认同他的稳定性,此时体验被神经系统高级加工为知识且在下次体验前产生了预期且被证实,认同他具有演绎的功能。多次体验需有充分的时空转换。(前)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从归纳到演绎的过程。7 体验教学内容呈现优先次序:实景(物)>照片、视频>图片、动画>文字描述>数学描述。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体验教学学生活动优先次序:参与、身>观察、眼>聆听、耳>阅读、大脑>交流。越靠后抽象度越高。

但是从认识的层次来说:交流>阅读>听>视>做 越靠后认识的效率越低。

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对于已经拥有丰富体验,需要整理优化、反思、评价、应用、创新等高级活动时交流和阅读是首选活动。其实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专家活动。描述客观规律或命名概念时,以拟人化的可感受性的词语表达能使学生很快记忆并理解其要义,如电压表的测量范围用“抱”来描述,楞次定律用“阻碍”描述,其实大多数的词汇也是与人的感受相关的“生活语言”,知识本身就是来自人的感受,但是现在将知识神秘化、神圣化、客体化、权威化都是扭曲这一关系的原因。传统课堂和心理新课堂的区别

新授课:以掌握知识为导向,重在阐述、输入,即使情景体验也是以知识建构为目的。

习题应用课:以知识再现为导向,总在指导“怎么做”,然后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心理新课堂

新授课:以心理体验为导向,重在设计情景,引导体验角度,建立心理语言,再由生活语言导出心理语言,再由学科语言规范生活语言。

习题应用课:以心理再现为导向,总在提示“怎么想”,然后再引导怎么做出来。实物--模型---立体图--平面图--简意图---符号----文字 自然规律----文字表述(定性)---符号表述(定量)

体验式学习的具体做法 日常教学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应处于初级积累阶段,都应处于体验阶段看,更抽象的高级认知会随着初级认知的积累而质变,到质变临界点时再点破,才会有高级认知的感受和共鸣。对概念、现象、规律的理解就是弄清楚了他在相关背景中的位置,相关背景或者说是概念网--架 现象网---架 规律网---架。所以单纯的对某一概念、现象、规律反复强化练习、记忆并不会有特别好的理解效果,还应该理清在背景中的位置。对信息的感知(阅读理解)(或语言理解)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己(居下向上发散理解)充分开放,自由化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感知功能。另一个方向是向他(表述者)(此时可称作聆听者)(居上向下)定向理解,要充分去契合表述本体+环境,找到诸多可能理解结果中最贴切的一种。高级的讲授方式是如何把自己对知识的感受描述出来,以引起学生感受功能的器官的共鸣通感,教师的关注点在自身的感受上和语言的使用上。(主要是前者,后者是自然生成)而不是知识点本身。(当然知识点不熟是不能做到这点的。)概念教学的体验:体验概念结构源--逻辑体验,体验概念命名---人文体验,体验概念适用场景--情景体验,体验概念属性---抽象体验。

自然现象教学的体验:体验现象本身,让现象凸显,可观可感,自然规律教学的体验:让规律凸显,可以证伪。让学生或学生组反复做,亲手做,教师尽量不参与操作,只参与讨论,(只有时间宽裕,条件宽裕)不光看到结论,还要理解过程(可靠性),体验结论的表述的准确性。

推理过程教学的体验:体验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合理性。体验结论的合情性。教师示范后,学生亲自推导,反复推导直至完形。体验式教学中,除一个知识体系外,(还包括方法体系,思想体系)还有一个情景体系。这一方面靠知识向具体适用的情景衍生(演绎),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靠一个情景向另外一个情景衍生(类别)。教学主线主要靠形成知识体系为主,但有时也可以以熟练情景为主,靠一个情景带动所能适用的全部知识,旧知及未知,(不依赖教材知识体系授课)。然后让学生由此景到彼景类别。千万杜绝浪费半天时间设置一个情景最终只为解决了甚至还不重要的知识呈现,这是一种心理资源浪费。体验过程与理论提升(抽象提高)强调

(1)避免从抽象文字体验再到文字提升式“形而上”,必须区分学生的理论化(符号化)和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建构。(2)理论化是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

(3)理论化的目的是将个体体验社会化过程,(便于交流、分享,同时也是概念化推广过程,便于类比应用)

(4)理论化并不掩盖个人体验的价值,反而依赖多数人的体验来实现。将体验明晰化,就是将体验符号化----表述是路径。两种课型,两种任务----一定要让学生提前明白 一种情况,一节课中,让繁杂多变的语言围绕着一个(或两三个)情景描述,诸多概念、公式、方法让他在同一情景中融合,能得到很好效果。(学生的情景转换很慢,一定要注意)

课堂上,教师是面向当下预期未来,学生是面向过去和当下,所以教师很容易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而学生却不能,往往以为新的情景中描述的还是旧的情景(或是延伸)。

另一种情况,对同一概念或公式或方法,我们在多个不同情景中适用,也能起到熟练公式和方法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情况公式应用,本身是情景,而所选择的示例情景是体现公式的各个侧面。

不论是讲授还是探讨,让每一个成员先明确话题内容是首要条件。在现行教学中体系中大量添加综合活动课也是解决之道。这样将体验和符号化分开进行。体验情景的选择和设计:

(1)熟悉性 不要用陌生的情景、教具、案例去体验更陌生的抽象结论,必要用时,先把情景熟悉透再说。(2)典型性(3)可延续使用性 13 学习中,必须靠经验至上,在工作中、研究中必然要经验与环境相结合。教学就是教经验。

讲解某个知识前,先问自己“我有哪些经验”再问“我想让学生获得哪些经验”,再问自己“如何设置情景”,再问“最好如何总结” 教师能自我意识到的思维是关注点的变化,而第一个(还是每个?)关注点的出现都由信息背景提供(提炼),大脑意识在背景中觅到(或说提炼到)关注点的过程是潜意识综合加工或筛选的结果,这些都靠经验完成,而后续关注点的出现由第一关注点带领也由经验+逻辑条件实现,这里有推理过程,也有经验惯力推动。

总之,教师的思维是不能被学生复制到的,(除非当学生拥有教师般的经验背景后,那就不是学生了。)对学生而言,永远是经验网的积累者和搭建者,对他们讲题,一定从信息解读----->情景还原(建立模型)----->关系明晰----->思路梳理这样的路径引领。

15抽象的过程中,生活语言由学生表达。规范学科语言由教师提出,由学生评价、认同。

第五篇:浅谈体验式教学

浅谈体验式教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发现,骑自行车、游泳这些活动我们学会后,即使不常接触,也不会忘记。但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公式、古诗词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脑海。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体验式教学与演示教学所带来的差别。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实施教育改革的今天,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必须学习体验式教学,掌握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进行体验式教学,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体验式教学。它的特征是什么?它与传统的演示教学有什么区别?它又有哪些形式?如何融入到常规教学中?以下是我个人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相应的指导作用。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二、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验式教学在国内外均被很多专家认可并研究,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杜威经验主义教学思想以及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国内的体验式教学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开始关注体验式教学的特征、价值、实现途径以及建立体验式教学模式。

同时,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领域也被广泛研究和认可。体验式教学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式的学习,加强自身的感悟力、学习力,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提升综合素质。正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体验式教学的特征是什么

㈠体验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教授者,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

㈡体验式教学强调尊重与信任。体验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在建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的。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

㈢体验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理解而达成飞“我——你”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

㈣体验式教学更注重情感的体验与认知

四、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演示教学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㈠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 学习效果明显。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所学内容,形成更深刻的记忆,并能够熟练的运用。

 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情感的体验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式教学保证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更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 体验式教学能够给学生良好的启迪与暗示,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㈡体验式教学的劣势

 学习速度慢。体验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演示教学,教学进度慢,不完全适用于现阶段的教育要求。

 课堂纪律难以保证。体验式教学要求的情境游戏等会造成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的情况出现。

 活动空间的限制。体验式教学对于活动空间的要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难以满足。

 教师经验不足。教师对于体验式教学的一知半解造成体验式教学难以展开。

五、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有哪些?

㈠游戏模拟,角色扮演。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㈢课件制作,搜集资料 ㈣小组讨论,演示评比。

六、如何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常规教学中

㈠创设具体的学习意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主题,创设具体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探索的动力,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挂图、故事、音乐等手段,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架起学生已知经验和讲授内容的桥梁,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

㈡自主思考,合作研究。

根据所创设的情境与讲授内容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找出联系。由教师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量找到答案,让学生在相互的质疑和辩证中,逐渐的完成知识的建构,找出内在的联系,形成正确的知识。

㈢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促进活动体验的生成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学生也无法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总结,所以要学生与教师通力合作。学生的体验可能是片面的、薄弱的,因此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强化这种体验,并帮助学生整理和提炼,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㈣联系生活,开拓思维,实践创新。

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学生通过自我的体验,得到判断,学到新的知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导入生活,同时将生活导入课程。让学生通过联想、举例等方式,拓展知识范畴,加深知识的难度,培养创新能力。

㈤课堂回顾,反思从体验到判断是思维过程,形成知识的自主架构。

体验式教学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当学生体验——判断——创造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授课内容达到最好的吸收效果。

七、体验式教学案例分享

《第一次认识分数》

㈠故事导入

小明和小强是好朋友,今天他们有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分蛋糕。那他们是怎么分的呢? 小强说:“现在有两个蛋糕,要分给我们两个人,可以每人分到一个蛋糕,这样比较公平、合理,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的知识。小明,你同意吗?” 小明:“两个蛋糕每人分到一个,是平均分,即公平又合理,我同意” 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如果只有一个蛋糕,小明和小强要怎么分呢? ㈡新课内容

1、认识“一半”的表示方法

现在只有一个蛋糕小强和小明不知道该怎样分了,你们愿意帮他们吗?现在请你和你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小强和小明分这个蛋糕。(开始动手分蛋糕)

现在谁能给小强和小明出主意了,告诉他们该怎样分这个蛋糕?

学生1:我们要公平、合理。我和我同桌平均分这个蛋糕,把蛋糕从中间切开,一人一半 老师:你真是个有思想的孩子。是啊,在生活中,人人都是平等的,老师同意你的观点,要平均分。

那“一半”该怎样来表示呢?(小组讨论)(0.5、1/2)(黑板板书:演示1/2)

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小数。那1/2和我们以前学的数一样吗?(不一样)它叫什么数呢?(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动手分一分,来学习分数。(板书:“分数”)

分数是数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1/2就是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的到一半,也就是1/2。

2、读、写,认识各部分名称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1/2这个新朋友,你想学会写它吗?(首先,我们写一条“——”,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再在“——”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最后在“——”的上面写“1”,表示每人分到这个蛋糕的一半。读作:二分之一)(板书:读作:二分之一)(齐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分数怎么读,怎么写了。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都是什么吗?(中间的“——”,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下面的“2”,叫做分母。(同时板书)上面的“1”,叫做分子。)

现在你是不是和1/2更熟悉了?(拿出打印的图形图片资料)。想一想,怎样才能涂出这些图形的1/2?(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先确定对称轴,然后就可以涂出它的1/2了。)请同学们迅速涂出它们的1/2。汇报:(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把第一幅图涂出来了。把一片树叶平均分成两份,其中涂色部分占这片叶子的1/2。)

谁来汇报第二幅图?(把一件衣服平均分成两份,(其中涂色部分占这件衣服的1/2。)(把一个六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涂色部分占这个六边形的1/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涂色部分占这个圆的1/2。)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涂色部分占这个正方形的1/2。)老师鼓励: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让老师佩服了,说的和做的都这么好。

3、认识几分之几

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和1/2成为好朋友了。同学们,看黑板这里:(判断下面图形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圆,是。

三角形,不是。因为它不是平均分成2份。正方形,不是。因为这个正方形是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涂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1/4。)(资料1/4的图片,并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涂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1/4。)评:你可真聪明,不但和1/2成为了好朋友,还由1/2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1/4。你能把这个新朋友1/4写在黑板上吗?(生板书:1/4)

(资料1/4的图片)看到了这个图形,你还想到了什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没涂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3/4。)(资料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没涂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3/4。)(师板书:3/4)

那,怎么能把这个图形用2/4来表示呢?(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资料演示),其中涂色部分就占整个图形的2/4。)(资料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涂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2/4。)

(老师,我有补充,其中没涂色部分也占整个图形的2/4。)(资料演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没涂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2/4。)(老师板书:2/4)如果全涂上颜色呢?(资料演示)(资料出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涂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4/4。)(老师板书:4/4)

4、分数定义 你们能通过一幅图,找到这么多知识,真是棒极了。

(谭老师指着黑板说)像1/2,1/4,3/4,2/4,4/4,都是分数。你还能再说几个分数吗?

能说完吗?分数这么多,说也说不完。(补充板书“……”)

三、练习

请同学们把资料打开,看“每日一练”。请同学们先自己写一写,读一读,这三个分数。然后再想一想。他们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1、表示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是1/3。

2、表示把一个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涂色部分占这个五角星的是3/5。

3、方框里有6个大小一样的圆,其中5个涂上了颜色,表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5/6,没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1/6

四、拓展延伸

1、动手折分数

我们已经和这么多的分数成为了好朋友,你还想有更多的分数朋友吗?

你想和哪个分数成为好朋友,就请你折一折或涂一涂的办法,把这个分数朋友找到了。找到了就请把你的分数朋友贴到黑板上,向全班朋友展示。

2、说生活中的分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分数朋友,你找到了吗? 问:你们学校班级有多少人呢?(学生2答:35个)问:那姓张的有多少个?(学生2答:2个)那姓张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35。

五、教学总结

同学们,老师觉得你们这节课表现很精彩。特别的棒。现在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你这节课的表现。

这节课我们初步相识了分数朋友,以后我们还会接触更多的分数朋友,了解它们更多的秘密。希望你还能象这节课一样精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任课老师采用生动的情境教学,以生动的故事引入,让学生一开始便产生兴趣,从而在兴趣基础上学习和理解分数,并且本节课的教学,我还充分利用了实物操作、图形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造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充分认识了分数。了解了分数的意义。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比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体验式教学的意义重大。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联系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判断——创造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架构,提升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稳定、健康的发展。

下载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讲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思考讲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河北省玉田县大安镇中学孙海嵩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验式教学浅谈

    体验式教学浅谈 福建商贸学校陈骅 摘要 体验式教学时一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讲体验式教学模式体现为多种......

    体验式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围绕如何开展体验式学习的话题展开学习讨论。首先我们讨论体验、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学习的含义。体验 :指学习者......

    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

    《画鼻子》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教室里和伙伴们一起做“画鼻子”的游戏,仔细观察伙伴们的神态、动作、语言。 2、写一篇短文,分几步把“画鼻子”的过程写清楚......

    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1

    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老......

    体验式作文教学小结

    体验式作文教学小结 张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

    体验式作文教学小议

    体验式作文教学小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何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表达真情,抒写......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生活化体验式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校地处河西走廊,四面环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