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分配律---听课感悟
怎样设计好小学数学课堂
---------微格课堂听课感悟
商丹高新学校 小学数学组
代红军
2013年8月29日,学校组织了的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参加了以刘向阳为组长,有代红军、刘永涛、邱怡、屈碧波、王二龙、王妮、张晓荣等人参加的小学数学组的讲课、听课、评课活动。
这次活动,我们采用无学生,同行听,自己说,互相评,多说缺点,少表长处的形式,开创了听课工作的新局面。代红军讲了《四年级下:乘法分配率》,刘永涛讲了《三年级上:毫米的认识》,邱怡讲了《五年级上:三角形的面积》,屈碧波讲了《五年级上:小数乘以整数》,王二龙讲了《五年级上:梯形的面积》,王妮讲了《一年级上:左右》,张晓荣讲了《五年级下:分数的基本性质》。现把我对这次听课的一些感想说说,听了同志们的课,我认为大家的课思路清晰,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突出,从课题的引入到课后的练习,以及课中知识的传授,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节课堂,都体现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自主探索为主的教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基本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张晓荣老师的课堂从学生熟知的西游记故事引入课题,王二龙老师的课堂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开始等,这些都为学生 容易接受打下了基础。
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空间,课堂上,老师们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解决问题,屈碧波老师的课堂为学生们创设了四种情景,供学生选择;代红军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五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
三、课堂游戏设计的合理、恰当。王妮老师课堂引导学生做左右操,在桌面摆文具;张晓荣老师的“铃声响,进课堂,课本、文具摆两旁” 等,这些游戏活动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进一步的巩固了新知。
四、精心设计的练习,达到了巩固新知,拓展思维,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样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使优、中、差学生都有经过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刘永涛老师设计的“单位长度的转换”,邱怡老师设计的“红领巾的制作”等都是课堂上的优秀范例。
五、让学生说算理至关重要。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算题,特别是板演,要求学生算对非常重要,但还要让学生锻炼能够完整清晰的说出算理,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算?要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要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以及今后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王二龙老师在讲解梯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时,充分体现了对算理的解读,对高年级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科学推理解读意义很大。
六、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不要包办 代替。新课改精神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凡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应该大胆让学生合作完成。我们老师应该引领、指导、解难、答疑,而不是包办代替、放不开手脚,很怕学生弄错了,怕学生摔跟头,就是摔跟头也要尽量让学生自己爬起来,该撤掉拐棍时就要及时撤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鼓励课堂敢于创新、能够创新。
七、合作学习不是堂堂进行、节节开展,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和运用要灵活。新课改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但也要灵活掌握和运用。适合合作学习的问题,就应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而不适合合作学习的问题,就不要走形式也非得合作完成,要视问题而定。
八、注重细节,从细微处着眼,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失误。同志们对彼此的小缺点一点不放过。王妮老师课堂上讲“左右”时,一句给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分左右,成了大家争议的焦点之一;代红军老师课堂习题没有把答案标在题面上;邱怡老师教具制作稍小;王二龙老师没画垂直符号等都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关注。
九、准备充足,态度重视。连夜晚备课、制作教具,克服了许多困难,为本次课堂教学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晓荣老师、屈碧波老师都准备了磁铁,邱怡老师准备了一条红领巾,我准备了胶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准备了卡片。
这次听课,我看到了学校对我们的培养与关怀,看到了同志们把 工作干好的努力,看到了同志们扎实的知识功底,纯熟的教学方法,看到了为了理想孜孜不倦而奋斗的青春梦想,看到了一个即将升起的名校-----商丹高新学校!
2013年9月5日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36页)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正确地进行表述(含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对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运用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11×2 + 9×2 ③ 20×5 + 4×5(20 + 4)×5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出示33页情境图,观察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方法一:(4+2)*25 方法二:4*25+2*25 2.讨论: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算法不同,结果相同)板书:(4+2)*25=:4*25+2*25 3.分析:
等号左边的算式表示几个25?右边是几个25和几个25的和? 4.猜想: 你有什么发现? 5.验证:
这么富有特征的等式不会只有这一组吧!你能再写出几组吗?(计算检验)6.归纳:
(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小组交流、总结)
(1)老师:同学们的总结很好,这个普遍的规律叫什么呢? 板书:乘法分配律
(2)文字表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3)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4)其他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5)读读记记(故事巧记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填空题。
(200+4)×8= × + × 78×12+22×12=(+)×
2、独立完成书36页的“做一做”,课件订正。
3、独立完成书38页的第5题,课件订正。
4、独立完成书38页的第6题,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2+4)×25=2×25+4×25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a+b)*c=a*c+b*c a*(b+c)=a*b+a*c
第三篇: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从实质上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感规律
1.导入情境(课件出示第2页,单击“情境导入”,出示课件第3页)。学校篮球队购买篮球服,每件上衣30元,每条裤子25元。问题:买这样的5套,一共要多少元? 2.学生尝试解决。3.反馈与交流。指名板演。
方法一:(30+25)×5 方法二: 30×5+25×5 =55×5 =150+125 =275(元)=275(元)引导:你看得懂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结合学生回答利用媒体进行演示。
30+25(30+25)×5
30×5
30×5+25×5
趁机追问:这两个算式有怎样的关系呢? 形成板书:(30+25)×5=30×5+25×5。师小结:
“分”别算(课件出示第3页)(横看):先算5件上衣的价钱,30×5,再算5条裤子的价钱,25×5,最后把上衣和裤子的价钱合并:30×5+25×5。
“配”套算(课件出示第3页)(竖看):先把1件上衣与1条裤子配成1套,算出1套衣服的价钱:30+25;再算出5套衣服的价钱:(65+45)×5。
4.拓展。
(1)如果老师用长方形代表上衣,梯形代表裤子,看着这个图,你能想到什么呢?(课件出示第4页):
师:你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尝试解决,独立列式。
反馈交流: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形成板书:(30+25)×8=30×8+25×8(课件第4页继续出示)
(2)进一步拓展:除了把长方形看作上衣,梯形看作裤子,组成一套衣服以外,我们还可以把它们看作什么?(课件第4页继续单击出示)
师引导:如果把长方形看作桌子,梯形看作椅子, 每张桌子的价钱是70元,每把椅子的价钱是40元,我们又可以求出什么呢?怎么列式?
形成板书:(70+40)×8=70×8+40×8。
二、观察发现,探索规律
1.证明规律。
师引导:在刚才的问题中,我们找到了三组等式,这样的等式还有没有呢?你能不能找出第四组?想好后请你把它写下来。
学生独立尝试。反馈层次。
(1)点名三位同学后追问:三位同学提供的这三组算式都相等吗?你有什么办法说明它们是相等的?
预设一:利用计算结果相等。
预设二:回到“导入情境”用生活原型进行解释。
预设三:用乘法的意义“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来说明。
(2)这样的算式还有吗?刚才你写的算式写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说明一下。
师:写这样的等式你有什么好的经验呢? 说给同桌听一听。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a+b)×c=a×c+b×c(课件出示第5页)
师:它代表什么意思呀?
2.揭题:我们刚才发现并用字母表示的这个定律,在数学中叫“乘法分配律”。(板书)
师:想不想知道书上对这个乘法分配律是怎么说的?翻开书本P36读一读。“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课件第5页继续单击出示)
师:你能抓住这句话里的关键词语吗?(分别,再相加)(课件第5页单击,第6页闪烁这两个词)
3.联系学生经验进行举例。
请你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的数学学习中有没有用到过这样的规律呢?(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21×5的口算方法等)
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课件第7、8、9、10页出示练习题1、2、3、4)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式子。①(32+25)×4= ② 25×(4+9)= ③ 12×20+12×80 = ④(20+30)×a= ⑤ 104×15= 2.判断对错,用手势表示。
①(2+4)×15=2×15+4×15()②(6×20)×5=6×5+20×5()③ 9×6+4×6=(6+4)×9()④ 307×8-7×8=(307-7)×8()⑤ “4个72+6个72”=72×(4+6)()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请学生板演)103×12 20×55 24×205 4.完成课本第37页第7题:如果相等说说为什么?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课件第11页出示)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30+25)×5=30×5+25×5(30+25)×8=30×6+25×8(70+40)×8=70×8+40×8 课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为什么学生这么难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传统“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一般都是从“外形”加以研究,验证时又仅仅从结果相同来加以证明的,往往把探究的重点放在观察等式左右两边的变化上,忽视了对规律“内在”的本质进行探究。
而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匮乏。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经常运用,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因此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但乘法分配律是沟通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联系的运算定律,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积累与直接经验。二是不了解内在的算理。学生只知道乘法分配律外形上的变化,没有从实质上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写”,所以很容易就把机械记忆忘却。如果也像加法交换律或者乘法交换律那样从几组等式去“观察、猜测、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看上去是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也发现了规律,但只停留在等式的“外形”表面,并没有深入其实质的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数学模型的建立。
所以,本节课要始终抓住内在不变的“理”来说明外在变化的“形”,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借助丰富的直观表象去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算理实质,并真正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切实地体验,充分积累活动经验。为有效促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实质的理解,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借助“乘法分配律”的“生活原型”,让学生通过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体会乘法分配律存在的合理性,即突出其现实意义。学生 以后一旦见到形如乘法分配律的算式,就能立即在头脑中再现情境图中“分”与“配”的情境,就算规律被暂时遗忘,也能借助此丰富而又深刻的表象很快回忆起来。
第四篇: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会运用乘法分配律。难点: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昨天,同学们通过微视频自学了什么内容?(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乘法分配律。
二、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
师:通过观看《乘法分配律》的微视频,你知道了什么?(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何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小组交流:任务一
1、任务一: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从“举例”、“意义”和“用字母表示”这3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
师:谁有不同的举例?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多少个?(无数个)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 +c)=a×b+a×c 师:“分别相乘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字母表示说一说。
(二)小组交流:任务二
1、任务二:理解乘法分配律 从“画图”、“乘法的意义”这2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画图理解)
师:谁有不同的画法?(课件演示)
仔细看图和等式,谁看懂了?说给大家听。
1、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4×2
+6
×2=(4 + 6)×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看来,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中就孕伏了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2、组合图形大长方形的面积: 4×2+6×2=(4 + 6)×2 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中也有乘法分配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很好。
3、结合乘法分配律来理解多位数乘法的笔算。2 5
实际上是把12分成 25×12 × 1 2
()+()进行计算
=25×(+)师:同学们能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真棒!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其实数学中有些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
4、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4 × 2 + 6 × 2 表示:()个2
()个2 一共()个2 所以:4×2 + 6×2=(+)×2
()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说判断理由。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脱式计算:(两种方法计算)(8+4)×25
(8+4)×25 师: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48
34×72+34×28 99×38+38
73×30-3×30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套运动服上衣65元,裤子35元。李阿姨购进了42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
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