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一】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春且住”三句,对于正将离开的“春”作者深情地,对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到天涯海角,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话,依旧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语”,无可奈何的怅惘作者无法留住春天,倒还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网,去粘惹住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如此,在作者看来,似乎这殷勤的昆虫比自己更有收获,其情亦太可悯了。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自古便有娥眉见妒的先例。陈皇后因招入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后来她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兴而得意,忘形的样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别人进谗言取得宠幸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皆尘土”,是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倾诉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干。后三句是说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消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更加悲伤。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够准确。这首词中当然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春将逝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势如春一样一日日渐衰,并非象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心中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对照当时的政治现实,金军多次进犯,南宋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朝政昏暗,奸侫当权,蔽塞贤路,志士无路请缨,上述春事阑珊的诸种描写件件都是喻指时政且无一不贴切?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作者实有意自拟为蜘蛛。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里作者表达了虽然位微权轻,但为报图,仍然“殷勤”而为。
上片以写惜春为主。下片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象不相关联,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来比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不只是个人仕途得失。更重要的是志士仁人都如“娥眉见妒”关系到宋室兴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题并未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抒怀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的作用:
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从另一角度描暮春景色写有着与绿肥红瘦不同的意味。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篇,那么下片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尾。两相对映,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饱含韵味的一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这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紧密相联的。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晚春词:‘更能消几番风雨’云云,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闻寿皇(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耽忧怨望之情是何等强烈感人。
辛弃疾另一首代表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抒发作者对抗战的理想与向往。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但在读这首《摸鱼儿》时,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之外,有一股沉郁之情,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以及对国势的担忧。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词的评语。
【赏析二】
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来讲,含蓄的追求是一大特点。作者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道出,而读者也当力弃作品的表象,而去深入体味。这种艺术的形成大概与传统思想中的儒道影响不无关系。儒家倡礼,主张以礼节制人的情志,否则,过激的言行便会扰乱社会秩序。因此在表达的方式上,反对露己直言,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提出了温柔敦厚的标准。道家倡无为,主张摆脱一切束缚、包括语言文字。只要体道自然,则天下大治。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有无言之教一条,否定言语的交流功能。而它反映在文学上,就产生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我们看到,尽管儒道两家思想各异,但有趣的是,它们却殊途同归,促进了古典诗词含蓄美的艺术追求。意在言外、玩味不已。辛弃疾此篇《摸鱼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读。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在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后一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摸鱼儿》作于一一七九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六个年头。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对它失望。他在这首词中,以春喻国,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不忍它风雨飘摇,残零败落。但是国如残春,匆匆离去。他不愿面对这个可怕的现实,然而他又怎么能回避得了呢?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来,辛弃疾从未获得信任重用,初则浮沉于下级僚吏,后又展转于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写《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议和偏安,但是有投无应。故此,在词的下片中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痛陈蛾眉遭妒之愤,并诅咒妥协偷安的权臣,其命运将一如玉环飞燕。他们既害了国家,最终也就害了自己。
《摸鱼儿》的艺术手法是极为含蓄的,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说到底,这首词还是碰了南宋时弊的痛处。(刘伯渊)
第二篇: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及赏析
原文: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怕一作:恨)??(无归路一作:迷归路)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春天没有理会词人的挽留,她依旧悄然离去。词人只能轻轻埋怨春的无言自去,只能四处寻找一些春的痕迹,给自己一丝慰藉。
他找了又找,最终发现,只有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飘飞的柳絮,还留有少许春色。
五彩缤纷的春过后,是绿意盎然的夏。按说生性豪放的词人应该看到这一点。然而,他深深地陷在春逝的伤感中,难以自拔。这是因为触景伤情,落红无数的暗淡让情绪低落的他更加黯然伤神。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蛾眉”,形容女子眉如飞蛾触须,代指美人。
据《文选·长门赋序》,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先得宠幸,后来失宠被废,贬居长门宫。陈氏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有所感悟,陈皇后再度承宠。事实上,《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作,史书上也没有陈皇后被废后复得宠幸的记载。
正如《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其他女子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脉脉真情又能向谁倾诉呢?
词人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其实是为自己伤感。
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辛弃疾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不免对它痛惜、失望。在词的上片,春的离去,实际上喻指国家的败落。他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但国势却如残春,风雨飘摇。他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然而他又怎能回避得了?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可是事与愿违,眼见这些都落了空,他的心中异常苦痛、矛盾。
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痛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陷害忠良,痛恨朝廷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所以,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哀叹自己遭受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杨玉环、赵飞燕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一个是唐玄宗的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安史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一个是汉成帝宠极一时的皇后,结局是被废为庶人后自杀。
词人对妒恨陈皇后的女子说,你们不要高兴得跳起舞来,须知玉环、飞燕也难免归于尘土,一切成空。实际上,他是在申饬、诅咒那些打击陷害忠良的权贵奸小:你们休要得意忘形,你们难道不知道,玉环、飞燕那样的命运,最终也会降临到你们头上吗?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此刻正与同事一道饮酒话别。在这闲暇之时,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命运之愁。惟其如此,才令他感到“闲愁最苦”,才说道,不要去倚靠高楼,否则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伤心断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望江南》);“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北宋柳永《蝶恋花》)……从这些词中,读者可以想见:靠着高楼,会看见一点点下坠的残阳、苍茫迷蒙的江水、轻烟笼罩的垂柳。这些都会令人伤悲。所以,辛弃疾说“休去倚危楼”,他害怕看到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害怕由此想到江河日下的国家。他的哀愁,本就已经太多太多了。
注释: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晚春时节,百花凋零,风雨常至,难免令人伤春。词人对这一切更是敏感。他牵挂着那美丽的春花,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他心绪不宁,为春的匆匆离去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花是春天的象征。花开得早,自然落得早,春就去得早。词人对春天是这般珍惜,连花儿开早了都会感到遗憾,又怎能忍受落花无数呢。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花儿既然无法迟开晚放,那么就留住春天离去的脚步吧。“春天啊,听说海角天涯并没有你的归处,你就留在这里吧!”情至深处,词人仿佛一个天真任性的孩子。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春天没有理会词人的挽留,她依旧悄然离去。词人只能轻轻埋怨春的无言自去,只能四处寻找一些春的痕迹,给自己一丝慰藉。
他找了又找,最终发现,只有屋檐上的蛛网,沾满了飘飞的柳絮,还留有少许春色。
五彩缤纷的春过后,是绿意盎然的夏。按说生性豪放的词人应该看到这一点。然而,他深深地陷在春逝的伤感中,难以自拔。这是因为触景伤情,落红无数的暗淡让情绪低落的他更加黯然伤神。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蛾眉”,形容女子眉如飞蛾触须,代指美人。
据《文选·长门赋序》,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先得宠幸,后来失宠被废,贬居长门宫。陈氏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有所感悟,陈皇后再度承宠。事实上,《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作,史书上也没有陈皇后被废后复得宠幸的记载。
正如《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其他女子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脉脉真情又能向谁倾诉呢?
词人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其实是为自己伤感。
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辛弃疾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不免对它痛惜、失望。在词的上片,春的离去,实际上喻指国家的败落。他期望春天长驻久留,但国势却如残春,风雨飘摇。他不愿面对这个现实,然而他又怎能回避得了?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可是事与愿违,眼见这些都落了空,他的心中异常苦痛、矛盾。
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痛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陷害忠良,痛恨朝廷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所以,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哀叹自己遭受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杨玉环、赵飞燕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一个是唐玄宗的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安史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一个是汉成帝宠极一时的皇后,结局是被废为庶人后自杀。
词人对妒恨陈皇后的女子说,你们不要高兴得跳起舞来,须知玉环、飞燕也难免归于尘土,一切成空。实际上,他是在申饬、诅咒那些打击陷害忠良的权贵奸小:你们休要得意忘形,你们难道不知道,玉环、飞燕那样的命运,最终也会降临到你们头上吗?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人此刻正与同事一道饮酒话别。在这闲暇之时,他的愁,依然是家国之愁、命运之愁。惟其如此,才令他感到“闲愁最苦”,才说道,不要去倚靠高楼,否则会看见斜阳坠落烟柳中,令人伤心断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望江南》);“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北宋柳永《蝶恋花》)……从这些词中,读者可以想见:靠着高楼,会看见一点点下坠的残阳、苍茫迷蒙的江水、轻烟笼罩的垂柳。这些都会令人伤悲。所以,辛弃疾说“休去倚危楼”,他害怕看到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害怕由此想到江河日下的国家。他的哀愁,本就已经太多太多了。
赏析: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1162年渡淮水来归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南宋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以下对这首词作简单的解释: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杆。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读者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这正如晋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像画好后,画家又在颊上添几根胡子,观者顿觉画像神情生动起来。(《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颊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下片的“长门事”、“玉环”、“飞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像不相联续,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和当时现实不是没有联系的。而从“蛾眉见妒”这件事上,又说明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宋廷兴衰的前途,它和这首词的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最耐人寻味。
以景语作结,是词家惯用的技巧。因为以景语作结,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各种作用:
第一,它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暮春三月,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用另一种笔法来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这个内容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结句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着意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它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辛幼安(即辛弃疾)晚春词云:‘更能消几番风雨?……’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闻寿皇(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可见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观点,都是很强烈的。
词是抒情的文学,它的特点是婉约含蓄。前人说过:“词贵阴柔之美”。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就是如此。花间词是词中的婉约派。这一派词的内容大都是写儿女恋情和闲愁绮怨,而且是供酒边尊前娱宾遣兴之用。到了宋代,词坛上除了婉约派外,又出现了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都是把词作为抒写自己的性情、抱负、胸襟、学问的工具的。内容变了,风格跟着也变了。比如辛弃疾代表作中有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抒写作者抗战的理想与愿望的,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婉约派词迥然有别。在《花间集》中,是找不到这样的作品的。
拿《破阵子》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形式上,也就是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鱼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而不直接说明词的内容。这说明,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个大作家,他的词风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摸鱼儿》词采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并未完全掩盖它的内容。读这首《摸鱼儿》时,读者会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
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
第三篇:《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作品原文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作品注释
⑴摸鱼儿:词牌名。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宋词以晁补之《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双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⑵淳熙己亥:淳熙是宋孝宗的年号,己亥是干支之一。淳熙己亥对应公元1179年。
⑶漕:漕司的简称,指转运使。
⑷同官王正之:作者调离湖北转运副使后,由王正之接任原来职务,故称“同官”。王正之:名正己,是作者旧交。
⑸消:经受。
⑹怕:一作“恨”。
⑺落红:落花。
⑻无:一作“迷”。
⑼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⑽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⑾飞絮:飘飞的柳絮。
⑿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⒀蛾眉:借指女子容貌的美丽。
⒁相如赋:即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⒂脉脉:绵长深厚。
⒃君: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
⒄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皆尘土: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指赵氏姊妹)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
⒅闲愁: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
⒆危栏:高处的栏杆。
⒇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作品译文
还经得起几回风雨,春天又将匆匆归去。爱惜春天我常怕花开得过早,何况此时已落红无数。春天啊,请暂且留步,难道没听说,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你的归路?真让人恨啊春天就这样默默无语,看来殷勤多情的,只有雕梁画栋间的蛛网,为留住春天整天沾染飞絮。
长门宫阿娇盼望重被召幸,约定了佳期却一再延误。都只因太美丽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向谁倾诉?奉劝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难道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辛弃疾南渡之后的第十七年,时年四十岁,被朝廷支来支去的他再次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转运副使。辛弃疾在此前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他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
这首词内容包括: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人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无人可以诉说。“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安禄山攻破长安后,在兵乱中,唐玄宗被迫把杨玉环缢死于马嵬坡。赵飞燕是汉成帝的皇后,后来被废黜为庶人,终于自杀。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这“风雨”,正是象征金军的进犯;这“落红”,正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草迷归路”,正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这正如晋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像画好后,画家又在颊上添几根胡子,观者顿觉画像神情生动起来。(《晋书·顾恺之传》:“恺之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算只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颊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写景为主,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下片的“长门事”、“玉环”、“飞燕”,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像不相联续,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和当时现实不是没有联系的。而从“蛾眉见妒”这件事上,又说明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仕途得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宋廷兴衰的前途,它和这首词的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更加值得注意:它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最耐人寻味。
以景语作结,是词家惯用的技巧。因为以景语作结,会有含蓄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各种作用:
第一,它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暮春三月,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用另一种笔法来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这个内容相呼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结句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着意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它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这首词流露出来的对国事、对朝廷的观点,都是很强烈的。
词是抒情的文学,它的特点是婉约含蓄。前人说过:“词贵阴柔之美”。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就是如此。花间词是词中的婉约派。这一派词的内容大都是写儿女恋情和闲愁绮怨,而且是供酒边尊前娱宾遣兴之用。到了宋代,词坛上除了婉约派外,又出现了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都是把词作为抒写自己的性情、抱负、胸襟、学问的工具的。内容变了,风格跟着也变了。比如辛弃疾代表作中有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抒写作者抗战的理想与愿望的,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婉约派词迥然有别。在《花间集》中,是找不到这样的作品的。
拿《破阵子》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形式上,也就是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鱼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而不直接说明词的内容。这说明,辛弃疾虽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是一个大作家,他的词风是多种多样的。尽管《摸鱼儿》词采用婉约的表达形式,并未完全掩盖它的内容。读这首《摸鱼儿》时,读者会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
总起来说,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说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
词牌简介
摸鱼儿:又名《山鬼谣》、《陂塘柳》、《双蕖怨》、《摸鱼子》、《买陂塘》、《迈陂塘》、《双蕖怨》。唐教坊曲,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宋词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为最早,兹以取为准则。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前第四、后第五韵,定十字一气贯注,有作上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第四篇: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那是因为陈皇后的美貌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你们不要高兴得蹦跳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教案《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第五篇:第十四课(辛弃疾摸鱼儿)
第十四课
《摸鱼儿》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此词。
2.理解本词通篇采用比兴的手法。3.把握稼轩体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
1.词的抒情手法的运用。2.词中用典的含义。教学难点:比兴手法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课文内容及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两宋时期的词派除了婉约词外,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词派就是豪放词派,它的代表词人北宋为苏轼,南宋则为辛弃疾,二人并称为“苏辛”。苏轼我们学过的课文比较多,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词作《摸鱼儿》。
二、作者及词体介绍
请大家看注释①和【阅读提示】第一段、【阅读链接】“辛弃疾词的主体意识”,出声地读一遍,然后告诉大家,你认为我们应该把握的知识点有哪些?
明确必须把握的知识点: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另有《美芹十论》、《九议》 补充:
1.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属于豪放派词人。2.与苏轼并称“苏辛”。
3.他的作品充满了抱负难伸的忧愤,他的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格:沉雄苍劲,兼清丽柔媚(“豪放悲壮”)。4.《摸鱼儿》,一名《摸鱼子》,本为唐教坊名,后用为词调。属于长调,分为上、下两片。
三、范读词作,学生熟读成诵。
四、学生谈初读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讲解词的上片
1.找出词中的意象,分析哪个是中心意象。
2.这些意象有没有“言外之意”?可能是什么?(比兴手法的理解)3.本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 4.分析本片的层次和思想。
明确:
1.中心意象:“春又归去”。
2.春又归去:北伐良机又一次失去。
几番风雨:南京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
落红无数:收复时机一个个丧失,国土一片片沦丧,爱国志士不断遭受打击。
天涯芳草:广大民众反对妥协退让。
蛛网惹飞絮:抗金志士不被重用,其中的努力也无法挽救国势衰颓。怨春不语:怨刺最高统治者对国势殆危、民众的呼声无动于衷。3.借暮春景物抒情
4.借伤春、惜春、留春、怨春抒发对丧失良机,国势日颓的痛惜和自己流年虚度、壮士难酬的感慨。5.第一个层次:伤春。
第二个层次:惜春。第三个层次:留春。第四个层次:怨春。
6.“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所表达的意思:象征南渡后的局势,政治上的阴晴风雨,断送了恢复北方山河的可能。运用了比兴手法。
暮春的象征意义:残春景象是南宋局势风雨飘摇的象征。
二、讲解词的下片
1.结合词的下片,找出词中引用了哪些典故。2.能否分析出辛弃疾用这些典故的意义。3.本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明确:
1.陈皇后长门事、赵飞燕自杀事、杨玉环赐死事
2.以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闹旧事自喻,写了美人失宠、见妒、闲愁、苦思。玉环、飞燕:对妒贤嫉能的奸佞小人发出警告,为非作歹,终究没有好下场。3.托古喻今,借典故抒情
4.第一个层次:失宠。
第二个层次:被妒且被阻隔,使之难修旧情。第三个层次:指斥。第四个层次:“闲愁最苦”
5.“佳期又误”的寓意:被重用的机会又失去了。
末句烟柳斜阳的景象正与残春呼应,具有象征局势的意义。
三、全词的主旨、艺术特点
这是一首借春怨而感慨国事的抒情词。作者先写春怨,后写闺怨,抒发了自己的政见和抱负,表达出在主和派得势的情况下对国运衰微、形势危殆的忧虑,以及壮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抑、幽愤。
比兴手法通贯全词。上片类于《离骚》的“芳草”,下片类于“美人”,在春愁、闺怨的步步转折、层层深入中,表现的是对国势危殆的忧虑和对自己遭遇的怨愤和无奈。
“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寓豪放于婉约之中,风格刚柔相济。
四、五、稼轩体的特色 布置作业 雄豪(主题)、博大(题材)、隽峭(语言、用典、意象)1.背诵全词,尤其是下片。(下节课抽查背诵)2.完成【阅读与思考】、《指导用书》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