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全套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见闻录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
“扳”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名词,自己 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动词,听说 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其:代词,这 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然: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名词,客人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A B C D F)(E)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D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 籍贯 ②姓名 ③身世 ④家世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解释: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 ”。不使之学 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 ”。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可补充为“ ”;“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 ”。
受之于天 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自扬州还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 之情。
哀伤,痛惜 哀伤,惋惜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B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答: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文《 》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A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 时期的 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资治通鉴》 政治 史学 司马光 编年体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B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6.本文主要通过 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 ;吕蒙是。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7.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 编选的 小说。作者,字,人。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 张潮 笔记 林嗣环 铁崖,明末清初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会宾客大宴()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A(2)众妙毕备()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C(3)宾客意少舒()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 B(4)不能名其一处也()A.名字 B.名声 C. 出名 D.说出 D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一时齐发”指文中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这样写的作用是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7.文中用 写声之远,用、和 写声之近,用 写声之大,用 写声之小、夜之静。
犬吠声 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 儿醒大啼 有鼠作作索索
8.文章正面描写了,侧面描写了,都是为了突出。口技者表演的内容 观众的反映 “善”
9.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10.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 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
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 第二层: 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正面、侧面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 ;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 ;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三] 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2)虽人有百手()即使;
(3)不能名其一处()说出;(4)两股战战()大腿。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6.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忽 俄而 呼呼 许许 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弃其杖()
(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3.翻译下列句子。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⑵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⑷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你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8.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5.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以颛顼胜利而告终,是中国传说时代最早的战争。此时的战争已超出氏族部落间的械斗,而主要是发生在两个部族集团或部落联盟之间,战争已带有氏族酋长争夺统治权(联盟首领地位)的性质。从战争指导上看,已开始注意战前准备,利用天气条件和争取同盟军等因素。从战争结果看,还没有出现文明时代那种对战败者进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胜利的一方将失败一方赶出原住地或与失败一方结为联盟。从各部落联盟不断交往,发生冲突,而又不断融合的传说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
6.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7.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自我牺牲。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2)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4)一狼洞其中()打洞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 ③屠自后断其股 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D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 目似瞑,意暇甚 D. 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止有剩骨 D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①久之,目似瞑 ②又数刀毙之 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3.我能用 “∕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1)其 一 犬 坐 于 前。其一/犬坐于前;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B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7.阐述本文主旨。
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8.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第二篇:语文七年级下册重点文言文句子翻译测试题
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初,权谓吕蒙曰
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知晚乎!
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10未至,道渴而死。
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1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15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6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7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8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第三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测试题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测试题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一、《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4分)
1、项为之强项()强()
2、徐喷以烟 徐()
3、果如鹤唳云端 果()唳()
4、以从草为林 林()
5、兴正浓 兴()
6、方出神 方()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
8、必细察其纹理 细()察()
9、昂首观之 昂()首()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
(二)、译句(15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27分)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5分)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5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5分)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5分)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7分)
二、《论语十则》(44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分)解词:时()说()翻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分)解词:故()知()翻译: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分)解词:罔()殆()翻译: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分)解词:愠()翻译: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分)解词:三省()谋()信()传()翻译:
6、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分)解词:诲()女()知()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分)解词:省()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分)翻译: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分)翻译: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分)
解词:弘毅()已()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分)翻译:
第四篇: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工作总结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又是一个学期的收尾工作,回想这一学期一路走过来,就像五味瓶,但体会收获却很多。一学期来,我不断追求进步,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且经常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现将本学期来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参加教师工作正好一年时间,体会颇多。第一次接触初中语文的教学,专业不对口,对语文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还对待加强、提高。也许要上好一节课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对我而言,却并非易事。对课文不熟悉,知识的有限,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我必须认真仔细地去吃透每一篇课文。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
除了熟悉教材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名著和学校订阅的《新青年》教学杂志。如我看的高尔基的自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有很大的收获,对我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新青年》杂志,都是教师们发表的论文,从中我了解他们的教学心得、宝贵的教学经验及他们所取得我各种成绩,无疑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和帮助。
二、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学生本身的基础就不是很好,自学能力不强,所以我必须很细腻的去讲解课文,必须弄清楚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每备一节课,我都会认真的翻看《状元大课堂》以及配套的导学案,生怕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误,而影响到学生。
备每一节课之前,我都在想,这节课要应该怎么去上课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班中几乎有一半同学是不学习的,但有时看到其他女同学学得津津有味,笑声连连,或是读诗的时候,他们也忍不住拿起课文跟着一起读书。
当你对一篇课文理解透彻了,那么课上起来很顺手,也觉得容易多了。
三、把握好“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很少是因为单纯的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感兴趣,而是来自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喜欢了你这位老师,就喜欢上你所教学的学科。学生有时会和我说这么一句话:“老师,这节要不是你的课我们早就想睡觉了。”所以,这一观点我深有感悟。
这一学期,我正是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平时和学生拉近距离,课堂上依旧是师生,便课下就“随便”多了。和学生一起散步,一起打球,一起做饭,一起拉家常上,这让学生感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老师是平易近人的。但也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别和学生走得太近,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走得近了,在课堂上他们也就随便起来。七(5)班的同学有一段时间就出现了这种的情况,因为和他们走得近,课堂上他们很随意,上课随便换座位,老师走进教室了还在吵闹。这一现象的出现,我就在反思,这是我没有威信吗?他们不怕我吗?结果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注意了和学生拉开距离,但依旧当一个他们喜欢的老师。
这样下来,课堂的纪律好多了,课也容易上了。这一方法的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不是很显著,还有一部分同学上课依然无兴趣。
四、写日记,心灵的沟通
虽然学校没有要求要学生写周记。但我仍然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因为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学生可以把他们不敢当面和老师说的话写在周记里,同学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老师再恰当的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开始的时候要求每个周都要写一篇,到最后形成了习惯之后采用自愿的形式,想写的同学就写,不想写的同学可以不写。
这样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学生走有生活和学习的误区,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的对待生活,对待学习,这也是我请假回家之后,学生每天都打电话叫我早点回校的原因。本学期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
一、综合性学习教学不是很到位。由于学校图书室的资料有限,学生课外能查阅的资料有限,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得不从简了。
二、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进步很慢;学生作业书写潦草、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二、多读多写,提高文学水平
三、勤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四、进行教育教研,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期中测试题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与积累(60分)
1.读拼音,写词语。(8分)
tè
shū
sū
ruǎn
róng
xìng
jīng
yí
()
()
()
()
wèi
wèn
zhǎn
xīn
yù
jì
shuǐ
zhài
()
()
()
()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绷带(bēng
bèng)
晕倒(yūn
yùn)
咆哮(páo
báo)
踉跄(cāng
qiàng)
迸裂(bìng
bèng)
镌刻(juān
juàn)
3.选字填空。(4分)
【寨
塞】村()
要()
【榜
膀】臂()
()文
【喘
描】()息
()摩
【泄
泻】发()
倾()
4.查字典填空。(7分)
“截”是
结构的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切断,割断;B.阻拦;C.量词,段;D.截止。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截”应选哪种解释?
①斩钉截铁();
②截住他();
③断了一截()。
用剩下的一个意思组一个词:()。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完成练习。(9分)
()书()画
顶天()()
良()美()
()()浩渺
乐()不()
()()旖旎
()()胜数
美妙()()
()()见血
6.在下列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4分)
(1)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往菜上浇,()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
(2)()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永远忘不掉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3)一个中国人()在怎样的境遇里,()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心里很妒忌。
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2分)
(1)他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缩句)
(2)沃克医生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改为转述句)
(3)月是故乡明,我想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改为感叹句)
(4)蜜蜂满身绒毛,停在一朵花上一动不动了。(改为比喻句)
(5)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虑虎承认下来就是了。(用加点词语造句)
(6)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仿写句子)
腊月,好冷啊!
8.积累(10分)
(1)渭城朝雨浥轻尘。
(2),五千仞岳上摩天。
(3)黄沙百战穿金甲。
(4),山衔落日浸寒漪。
(5)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你想到的歌颂母爱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20分)
(一)课内阅读(10分)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插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1.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是
描写,其作用是:
(2分)
2.用“
”画出文段中与“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相照应的句子。
3.联系全文,诸葛亮下令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好处是:既
又
。(2分)
4.军士“插鼓”“呐喊”,既是为了,又是为了
。(2分)
5.对“诸葛亮笑着说”中的“笑”理解正确的选项有()(多选)
A.表现了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断定曹操不会贸然出兵的淡定心态。
B.写出了诸葛亮嘲笑鲁肃因为不明白自己的用意而惊慌失措的样子。
C.表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是诸葛亮英雄本色的体现。
(二)课外阅读(10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疾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
艾森来成尔立即命令停车,让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其实连参谋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托词。
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下车去问,他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尔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特地先将老夫妇送到巴黎儿子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此时的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俯视被救援者的做气。他命令停车的要时间,也没有复杂的思考过程,只是出于人性中的善良。
然而,事后得到的情报却让所有的随行人员震撼不已,尤其是那位阻止艾森豪威尔雪中送炭的参谋。
原来,那天德国纳粹的粗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希特勒那天认定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死定了,但狙击却没有实现,事后他怀疑情报不准确。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成尔为救那对老夫妇于危难之中而改变了行车路线。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2.哪些语句表现出老夫妇的处境非常糟糕?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3.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参谋的提醒?下列选项正确的是()(2分)
A.衬托老夫妇所处的环境很糟糕。
B.表现参谋的认真负责、忠于职守。
C.艾森豪威尔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从侧面衬托出艾森豪威尔的善良和对老人的关爱。
4.文中的艾森豪威尔做的一件“雪中送炭”的事情是
。(2分)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2分)
三、写作(20分)
感动是心灵深处的震撼,它源于生活中的爱,对理想执着的追寻,对责任虔诚的坚守……你一定看到、听到过一些深深触动心灵的事情,请选一件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1.特殊
酥软
荣幸
惊疑
慰问
崭新
预计
水寨
2.bēng
yūn
páo
qiàng
bèng
juān
3.寨
塞
膀
榜
喘
描
泄
泻
4.半包围
J
jié
①A
②B
③C
截稿
5.能书善画
顶天立地
良辰美景
烟波浩渺
乐此不疲
风光旖旎
不可胜数
美妙绝伦
一针见血
6.(1)不是
而是
(2)不管
都
(3)不论
总要
(4)因为
所以
7.(1)他打开绑带。
(2)沃克医生由衷地说,他真担心年轻人会晕过去。
(3)月是故乡明,我多想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
(4)蜜蜂满身绒毛,像个小毛球,停在一朵花上一动不动。
(5)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的,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6)鸟儿冷得躲进巢里不敢出来,青蛙冷得在洞里冬眠,孩子们冷得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
8.(1)客舍青青柳色新
(2)三万里河东入海
(3)不破楼兰终不还
(4)
草满池塘水满陂
(5)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二、(一)1.环境
既写出了诸葛亮算得准,也为下文写借箭做
准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3.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增大了受箭面积
4.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军的注意力
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5.AC
(二)1.示例:善良的回报
2.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如果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3.C
4.将大雪中非常无助的老夫妇送到他们的儿子家
5.示例:善良是人的本性,我们要做善良的人,有时候帮
助别人,也往往会救了我们自己。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