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试题目

时间:2019-05-13 05:3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哲考试题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哲考试题目》。

第一篇:马哲考试题目

1.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哲学依据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渊源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矛盾同一性含义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方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5.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平时人们说的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意义: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路线和方向,揭示了哲学斗争的焦点;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基本矛盾,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作用 7.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及其理由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理由:货币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它能够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剩余价值怎样产生的呢?它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过程是商品买卖过程,只能引起价值形成的变化。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不等价交换也只是价值的再分配,而不会使价值增值,整个社会财富并没有增加。但是,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离开流通,货币所有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不能使价值增值。只有当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劳动力这一商品,劳动者才能在生产中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来。由于剩余价值是在劳动力的买和卖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变为资本的前提。

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如何实现自发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调节社会收入分配。9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应。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10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其主要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意识能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11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普遍性。规律是在较大范围和领域内存在并起作用。12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体的感性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13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1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7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8决定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的因素

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9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予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0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

1、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导 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 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2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在,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其对事物的反映程度、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只有对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只有发展、深化到理性认识,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实践。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2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24.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丈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25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2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之间的具体的、个别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26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7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1)任何真理总是包含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2)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8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1)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的,需要进一步扩展。

(2)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认识有待于深化。29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的一个环节。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30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答:(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②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③他们憧憬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论述: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生产力是最积极的活力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适合生产力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不是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应该自觉改革,变革生产关系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变革上层建筑的经济体制改革。2论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解放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4)社会改革。

第二篇:马哲相关题目

马克思哲学原著思考题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部分

1.在对对象现实感性的理解上,马哲与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在对现实的人、自然、社会、历史、世界等等问题的理解上,一方面坚定地承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的本体论原则,另一方面又对这一原则加以改造使之发展成为“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对象性的存在物”,但绝不是像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感性的对象”、“直观的对象”或“直接确定性的存在”。人之所以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乃是因为人是“感性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人之为人,世界之为人的世界,都只可能被看作和理解为“感性活动”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存在论的高度上这样谈到他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的理解:“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

2马克思如何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的?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何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决定的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是类的存在。人的本质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因而是片面的孤立的。

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物质性社会关系:生产关系。

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时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第十一条?

6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出发点及其理论前提的.与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相反,马克思强调指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生活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人在生活实践中的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此只有从社会实践出发,从从事实践的现实的人出发才是唯物史观的真正出发点。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从事生活实践的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现实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他们物质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是构成唯物史观前提的三个基本要素。首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的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于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其次,这个现实的人是从事生产实践的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最后,这个从事生产实践的现实的个人是受到一定生活条件限制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 通过考察历史社会发展的五个因素,全面论证了物质生产条件,提示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7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容。

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而实践性是实践唯物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哲学的科学性与能动性统一起来。实践的实质在于对物质世界的重新建构。对于一个正在不断运动与发展的事物,认识它的最好方法是参与它的发展与建构。认识物质世界最好的方法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认识自我最好的方法是创造一个新的自我,认识社会最好的方法是创造一个新的社会。8马克思如何论述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发展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人脑是意识生成的厂房和机器(2)客观存在是意识生成的原材料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能去反映。

二《费尔巴哈论》

9简述恩格斯写作《费》的目的和历史背景。目的,首先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黑格尔哲学以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中起重要作用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其次是为了反击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假借复活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攻击。历史背景,19世纪80年代,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的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是、迅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已经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派别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些学说改头换面,拼凑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 哲学的名义兜售折中主义的残羹剩汁。主要代表是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他们均攻击和歪曲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攻击科学社会主义。这些哲学思潮通过社会民主党内的右翼人物渗透到工人运动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者把马克思哲学歪曲为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凑合,抹杀无产阶级世界观与资本主义世界观的根本区别,企图把工人运动引向改良主义的道路。

10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意义是什么?他为什么不能制服黑格尔哲学?

11恩格斯在《费》怎样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其重大意义是?

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有以下几点:①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它是揭露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许多流派,为了掩盖其唯心主义实质,竭力回避和抹杀哲学基本问题。③它是实事求是路线的哲学基础。从实际(存在)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思维)出发,反映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

12恩格斯在《费》第四章是怎样阐述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恩格斯概要地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一系列重要的观点。第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处于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人们获得的一切知识必然具有相对性,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第二,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但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的特点。社会发展史中,有自觉目的的人起决定作用。而人民群众是整个历史进程的终极推动者。第三,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第四,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么人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五,哲学和宗教等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些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最后,恩格斯总结说,马克思的历史观和自然观使一切虚构联系的历史哲学和自然哲学都成为了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

第三篇:马哲论文题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

2、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

3、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4、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5、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大学马哲考试试题

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试题一

1、下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错误的是__C__ A、关于世界普遍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C、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绝对真理体系

D、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2、对哲学理解正确的是__B__ A、世界观、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和观点 D、人生观、价值观

3、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不包括__B___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4、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有___C__

A、我思故我在B、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C、水是万物的始基

D、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 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6、我国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这种观念属于D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下列对实践的理解错误的是_B___ A、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检验认识活动是否为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深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手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了__C__ A、虚幻的观念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事物的原型 B、一切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D、虚幻的观念是可以凭空捏造的

9、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B

A、发展是事物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10、李瑞环讲:“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 ”。这说明:A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述错误的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类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为自己服务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D、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2、感性认识不包括____

A、感觉

B、概念

C、知觉

D、表象

13、对真理认识错误的是____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主观性

14、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______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

15、某资本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是____

A、80万

B、40万

C、40万

D、80万

16、对商品交换价值与价值关系理解错误的是______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交换价值跟价值无关 D、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17、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凝结在使用价值之中 B、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价值 D、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1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和理论支点是_____ A、商品二因素

B、劳动二重性 C、剩余价值论 D、资本再生产理论

19、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____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

B、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差异 D、社会分工与产权差异 20、贷币的本质是_____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的交换价值

21、流通中的货币量跟社会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成_____比关系,跟货币的流通速度成_____比关系。

A、正、正 B、正、反 C、反、正 D、反、反

22、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调节手段,跟社会经济制度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B、价值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管理制度创新以及劳动成产率提高

C、市场经济可以解决社会收入差距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

D、市场经济可以逐步改变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权力主导模式带来的权力寻租以及效能低 下、供求失衡等问题

23、对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A、不变资本 B、劳动力商品 C、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D、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

24、企业生产中所消耗的原料属于______

A、不变资本

B、商品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25、企业通过竞争和信用手段即兼并、联合、购买、发行股票等方式占有大量社会资本的资本积累方式是______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资产并购 D、资产重组

26、对资本本质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资本指生产中所用的生产资料

B、资本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为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 C、资本是个历史范畴,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 D、生产资料只有充当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时才是资本

27、产业资本循环中分别采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其中商品资本的职能在于______ A、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B、生产剩余价值 C、实现剩余价值 D、消费剩余价值

28、资本积累规律在于随着市场的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占有资本量的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的结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_____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B.资本排斥工人

C、工人相对贫困

D、资本家利润量减少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有什么特殊性?

参考答案要点:动力商品具备商品的二因素(2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3)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

参考答案要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共4点,每点2分)

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参考答案要点: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的其他存在形式(3分);物质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3分)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内涵,是理解历史活动的钥匙(2分)

4、比较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两组划分的不同?

参考答案要点:两者划分的依据不同(2分);划分的内容不同(3分)划分的意义不同(3分)(评分中根据答题要点是否完整,表述是否正确清晰,文字是否清楚明白可以酌情给分)

三、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材料一: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高达90%以上,有些科技密集型产业则高达100%。材料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

材料三: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请回答:(1)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联系材料简要回答怎样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要素中的主导力量,渗透于其他一切生产要素之中(2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现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2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2分)

(2)联系实际简述对科技创新的看法(6分)

2、材料一:北大方正集团股份制改造中,曾遇到了不少股份制改造企业所遇到的难题,即国家股的问题。是资本投入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有人提出,方正是学校投资40万起步的,不管现在是4个亿,还是8个亿,都是原先的40万投资创造的。方正总裁在同记者谈到这一问题时说:“如果说资本创造价值,那方正近千名职工都干什么啦,我们就不创造价值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资本和劳动同时创造价值。”

材料二: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材料三: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2)联系材料说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参考答案要点:

(1)这段观点错误的,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5分)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为了发挥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提高生产效率,要求与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7分)

(评分中根据答题要点是否完整,表述是否清晰、流畅,文字是否清楚明白可以酌情给分)

四、论述题(16分)

材料一: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材料二: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联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原理分析如何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答案要点:

1、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原理(6分)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对立、差异和冲突是必然性,但是不能忽视统一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6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分,共28分)1—5 CBBCA 11—15 CBDDD 21—25 BCDDB 6—10 DBCBA 16—20 CDBAB 26—28 ACD

第五篇:马原考试题目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1949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一致的目标是()

A,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东西B,国际化和中国化

C,理论和实际D,旧中国和新中国

2,中国革命走了些弯路,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是在()

A,遵义会议以后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D,红军长征胜利以后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多极化成为时代主题

D,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

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D,抗日战争

5,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1945年党的七大上B,1956年党的八大上

C,1982年党的十二大D,1992年党的十四大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多极化成为时代主题

D,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

9,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建设什么样的党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党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A,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

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

1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可持续发展B,全面发展

C,以人为本D,协调发展

12,我们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十历史问题的决议》

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

1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经济建设B,五个统等

C,以人为本D,发展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A,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一脉相承

C,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二多选题

1,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A,中国实际B,中国实践

C,中国历史D,中国文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是()。

A,运用马克思主义B,深入调查实际

C,解决中国的问题D,进行理论创新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4,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B,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建设D,改革开放

5,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

C,独立自主D,群众路线

6,()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A,时代主题B,国际局势

C,世界格局D,生产率

7,影响当今世界安宁的因素主要是().

A,霸权主义B,强权政治

C,恐怖主义D,地区冲突

8,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党的指导思想应包括()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马克思列宁主义

9,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应包括()

A,人民B,农民

C,知识分子D,私营业主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

11,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

A,经济建设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D,社会建设

12,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相协调。A,政治B,人口C,资源D,环境

13,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的文明发展道路。

A,环境优美B,生态良好C,生产发展D,生活富裕

14科学发展观是()。

A,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B指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D,党的指导思想

15,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

A,忠于实践性B,体现时代性

C,把握规律性D,富于创造性

1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D,自我批评

1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是().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行

C,本质在坚持执政爱民D,要还是促进发展

18,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A,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问题B,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C,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D,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19,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A,强国富民B,推进现代化建设

C,完成祖国统一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这三个文明是(A,社会文明B,物质文明C,政治文明D,精神文明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同中国的历史传统相结合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体有().A,中国特性B,中国作风

C,中国气派D,世界性。)

23,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

A,推进现代化建设B,完成祖国统一

C,加入世贸组织D,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

24,在领导中国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A,创立了毛泽东思想B,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C,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提出了科学发展管的思想

25,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自力更生

2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D,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

27,进入21世纪,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A,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B,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C,增加党员队伍的数量和增强党性原则

D,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应变能力

2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了对党()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A,共产党的执政规律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D,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2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可持续发展B,全面发展C,以人为本D,协调发展

30,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加强党的建设B,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D,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三、简答题

1,简述我们党的两次伟大革命和两次历史性飞跃。

2,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7,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8,简述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9,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0,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关系?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3、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下载马哲考试题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哲考试题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1

    马哲考试复习重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2、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规律 4、阶级、阶层、等级关系 5、科学与......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4套 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

    马哲论文(合集)

    黑 龙 江 大 学 硕 士 生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关键策略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级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

    马哲论文

    谈认识论 班级: 0706101 学号: 1070610118 姓名: 严禹明 谈认识论 先谈谈什么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

    马哲论文(★)

    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有感 国际关系学院09级 田冠华 200955003 第一部分:著作主要观点论述与总结: 为了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

    马哲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题 目: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姓 名: 指导教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文 摘要 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人类存在着须臾不可......

    马哲论文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哲学分析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把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其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有助于国家造就一批年轻的企业管理......

    马哲论文

    向英雄致敬 08级西语一班 毛文静 2009.10.24日下午2时许,在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