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教学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教学路上,已走过第六个年头,六年来,无论是在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教育教学的效果,都较刚参加工作时成熟了许多,进步了许多。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经验和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是说在跑步中我们要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试着在教学中多反思,使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真的很重要。记得几次交流会上,有个老师就讲起了他对日常教育教学的反思,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专门准备了反思记录本,只要有想到的内容,及时写在上面,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大概内容或是一点想法,然后他会利用空余的时间,把这些内容中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写一写,也便就成了我们所谓的反思,我想这就是一种坚持吧。、我想,只有坚持不懈坐着反思教育的老师,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收获的人。
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总是能在各种逆境中寻找坚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反思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抱有积极反思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积极的态度吧。自古以来,关于“坚持”的名言有许多许多,譬如比阿斯说:“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又譬如《论语》中那句“欲速则不达。”人们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着坚持,可见它是多么的金贵。
从事教育工作六年来,我就始终秉承着这样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到底。现在的学生与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观念差异,而且个性都比较强,不能对他们采取压制的手法,刚开始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却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是阶级敌人,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要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面对本学科的特点,要认真考虑怎样让他们更好的接受。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知识;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吃透学情,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能发挥潜力!兴趣、方法、习惯、性格、个性、心理品质、目标、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视。
教学要有效果,关键在课堂;课堂要有效果,关键在学生参与!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关键。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涉猎一些课外书籍的知识,开拓视野,关注身边事,国家事,只有这样才能把枯燥的知识讲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领自己不断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
第二篇:教育教学随笔
质量论坛
教育教学随笔——商量
魏书生说:“我成功没有绝招,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要经常和学生商量商量!”我想,如果没有经历这次期末考试,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刻。以前我总觉得这句话讲得不错,因为体现了民主。但什么是民主呢?其本意是:在民主制度下,公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对于政治而言)。那么,课堂上的民主就是学生。
做为一名教师,期末考试未免有些紧张。因此在新课结束以前我就早早地制定好了计划,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于是当复习课来临时,我以为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发现我的每节课仿佛都是在赶进度,每节课都是为了我自己得到些宽慰,平抚我紧张的心情。终于在这样的课维持了一周后,我决定放弃我的计划。那节课我放下脚步,让学生进行自习,做出这个决定我想了很久,本来按计划是肯定无法完成的,那么最重要的效果又从何而谈呢?放下脚步,是否正确呢?
这次自习课,我并没有布置明确的任务,而是让学生自己查漏补缺。一堂课,一堂没有明确目的的课,我想必定是一节失败的课。
但后来所发生的事情,证明我的这堂课并不失败。失败与成功在于用心,即使课堂上我没有传授一个知识点,而是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这便是成功,当然这是后话。
课堂上我发现有位女同学,好像对我的这种安排有点不满,似乎有点反感。我回想了一下,在前半个学期中这个学生应该说对政治比较感兴趣,经常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在最近一段时间,好像沉默了,最初我以为是临近期末,功课太忙,但这样的态度肯定有其它的原因。
我是个急性子,在课堂上就和她来了一次对话。果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功课多,所以心情比较躁,这点可以从她零乱的课桌上就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她对政治课有点不满,原因是在后半个学期中,要记忆的知识突然变多了。这对于她来说,是个转变,在前半学期中,课程大多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果我们在上课过程中注意分析,也就是说注重学习的过程,那么这个结果必然会出来,因此也不用背诵,而到了下半学期,课程内容发生转变,有些内容其实具有直接的目标性,比如,在中国我们要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对于这个知识点其实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讨论,难道让学生讨论一下是否应该坚持党的领导,对于这个点主要从情感上让学生有所感悟。通过这次交流,她的情绪得到平稳,果然在后来的期末考试中她比以前考得都好。
有商有量,是一种交流。不仅老师要直接和学生交流,还要通过一些同学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在其中一个班级的教学中,我特别关注了A男同学,他有一个特点,首先总体成绩居于中等略偏上,各门功课也比较平均,在学习上应该说是比较努力,但就我这门政治课来说,他总是无法达到A 等,就外部环境来说,他的同学政治是比较不稳定的,可以从A到E 等,也就是说可确定因素太小了,从老师的这个角度讲,这学期我已经找过他谈过一次话,上课也经常让他回答问题,但效果不明显,快到期末了我很着急,究竟应该怎么办?
但就是在这堂课上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这堂课上,可以说他很卖命,一直在背提纲,读得很认真,背得也很起劲,但就是没有结合课本,或者留点时间进行思考。我们知道,所谓提纲只是给学生一个轮廓,如果知识是有血有肉的,那么提纲只是一具僵尸。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和他聊了一下。他自己也意识到,每次我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他都能讲出来,但每次的分数却不理想。因此我建议他,在剩下的两三天内,重新把以前试卷的选择题看一遍,不要求背诵(当然,我知道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他完全能讲出来),只要求思考。
另外,为了让他增加信心,在考前的一个晚自习上,我给他找出其中的三道综合题,让他做一遍。从而让他觉得老师很重视他。在某种时候,老师的重视和关心能抵很多的话。效果也很直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在那次晚自习提出了本学期以来自己的第一个疑问。我想作为一个老师能够让学生由“疑问”到“质疑”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事情很顺利,结果也不错,这次考试他的政治获得了较高的分数。不仅如此,他的学习方法的改变也带动了他的同桌的进步,不仅仅是分数上的,也是学习行为上的。
对于这节课,事后我想了很多,如果在我上了这样看上去像是浪费时间的一堂课(事实上也像是浪费时间的一堂课后),成绩下降了,我要怎么办,这个成绩是偶然的,还是有其必然性呢?
商量,我想应该是没错的,很多时候成功需要别人,那就需要商量。我们为什么要和学生商量,而不是直接的指挥和引导。为什么这么做,很简单,如果学生都往正确的方向前进,那何需老师的引导,只有在学生存在偏差,即出现了所谓的负方向时,才需要。
商量的目的应该是长远的而并非一次的失败或成功,商量也需要磨合,商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养成习惯。
习惯养成后,我想并不需要指挥或引导了。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学习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有一个好的习惯,一个坏习惯往往会使人功败垂成。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而事实上懒惰更容易成为人的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生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
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直截了当就把事情做好。我们有时需要等待,有时需要技巧,有时需要商量。我们做事情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障碍,有时候我们并不一定要硬挺、硬冲,两点之间并非直线最短,B是A的目的,如果你直奔目标而去,你能确定你是最先到达吗? 直接的功利,往往让我们采取极端的方法,比如在教学中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做出决定。
我们通常会把老师比喻成园丁,但如果我们是园丁,我们的学生是植物,没有思想的植物吗?我们是园丁,我们要把我们的学生统一修剪吗?还是要像江南的梅,捆绑着变成婀娜者?
新课程下,老师需要探究,学生需要探究,我们不妨一起商量商量。
满城县刘家台中学 陈永静 ***
第三篇:教育教学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简介: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
《教育教学随笔》正文开始>>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 好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 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 “该 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 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 分学生“双差”而出。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 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 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 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 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 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 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 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 校沟通。
第四篇:教育教学随笔
篇一:青春作伴好读书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校园里,春暖花开,少年云集,既是读书的好季节,又是读书的好年龄。
本学期,学校将周五中午自修定为课外阅读时间,引领学生阅读、悦读。这是我校“阅读点亮人生,书香浸润校园”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很有远见的举措。
试想,学生从清晨开始一直做功课,直至黄昏时分,住校学生甚至奋战到夜晚八九点,哪有时间读书?学生在枯燥的题海中只会焦躁抑郁,何谈快乐?即便是语文课,也被考试指挥棒所驱使,为了高分而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一天也只阅读一两篇短文而已,学生苦不堪言。长此以往,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呢?
而窗外春光明媚,花草树木尽情生长。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因为有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书籍正是人们成长的“阳光雨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阳光雨露”。阅读,特别是“悦读”,正是青少年汲取文明精华、先进文化的最佳途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体机能快速成长的时期,记忆最强大,精力最旺盛;思虑单纯,不为闲杂事务所牵绊。这正是“无边光景一时新”的人生之春,正是勤奋读书的最好时期。
晨曦照室明,绿树入帘青,学生不释卷,琅琅读书声。此情此景,用朱熹的《观书有感》来表达则恰如其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如同打开一面镜子,知识思想映眼前;阅读就像打开一扇窗,杨柳春风扑面来。
寄语学生,大好春光,正好读书,博览群书,内修积淀,外阔眼界,视通千载,神骛八极,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定基础。
篇二:我说人文教育
西方: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其内涵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关怀;
中国:以价值伦理道德为核心,其内涵是指人类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法则与秩序。
两者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关怀的对象。
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上。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它主要是通过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和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活得高尚,活得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要合乎社会进步价值的标准;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代人文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社会进步的现代人,注重培养人性的理智、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即便他(她)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我们的任务是提高人、发展人、引导人。所以,让每一道火花都闪亮,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让每一位学生对人生都充满热情,这是教育者的责任。
“一匹狼,为了减少对手而咬死另一只狼,或者把肉夺到自己的嘴里,对狼来说,也许是它的快乐;!人是天底下最具有灵性、具有思想、具有感情,能判断善恶和是非的高级动物;人讲成败,更应该讲善意。所以,人的快乐,除了享受成功等等之外,还有更高的内涵::‘仁者爱人’。
篇三:教室里的红绿灯
到聋哑学校阅卷,我发现在每个教室的墙上,竟然有两个灯泡。虽然大白天,灯没有亮,但很明显能看出这是两个彩灯,一个是红灯,一个是绿灯。
教室里竟然有红绿灯?本人生性愚钝,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当我把我的发现和疑问,告诉其它老师后,他们有的和我一样惊讶和疑惑,有的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很明显发笑的老师,早就知道聋哑学校有这两个东东,并且他也一定知道红绿灯的作用。
在我们反复的追问下,这位老师不再卖关子,告诉了我们答案。
原来聋哑学校教室里的红绿灯,就相当于其它学校里的钟或铃。因为这里的孩子很多既哑又聋,无法听见上课或下课的铃声,于是正常的钟铃派不上用场。但是他们大多人视力正常,不能听却可以看呀!于是便有人发明了聋哑学校的“红绿灯铃”,上课亮红灯,学生肃静,老师“讲课”。下课亮绿灯,学生自由休息,教室内外放行。
听过这位仁兄的讲解,对这个东东的发明人,我油然而升无比的感激与崇敬。别看这一样小小的发明,给聋哑儿童解决了多大的问题呀!这里面又凝聚着发明人多少智慧,多少爱心啊!
我又不禁联想到其它一些专为残疾人士发明的东西,比如轮椅;比如盲文;比如盲道,比如助听器等等,哪一项不是发明人爱心、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啊!
我想:作为普通人,或许我们没有发明家的才智,不可能给残疾人太多太大的帮助,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呀!
首先,对他们不要歧视,不要冷漠,不要刁难!
其次,应该给于他们应有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关爱以及帮助!
还有一条,那就是:
关键要有行动!
第五篇:教育教学随笔
随笔选材广泛,形式自由,是随时反映见闻感受的一种文体。教育随笔就是用随笔的形式,反映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感受、体会,或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的教育应用文书。
教育随笔形式自由,它有时像小品文或杂文,有时又像日记或杂记,在教育实践中主要有这样一些样式:教学笔记、教学后记、读书笔记、教学札记、教育教学随感录、备课笔记等等,这些都属于教育随笔的范畴。我们今天提倡的是教师写教育教学随感录。
一、教育随笔有如下特点:
1.短小精悍。
它一般篇幅不长,多则千字左右,少则百十来字。它不用经过缜密的构思后再动笔,而是像写日记一样,兴之所至,一挥而就,把教育实践中最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历铺展成文。比如有个教师在备课时查看资料,对“历”与“‘厉”的区别颇有感受,就写了一篇百十来字的短文《“历”与“厉”辨》发表在教学杂志上。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课时,学生就《画龙点睛》一课中“点之即飞去”议论纷纷,于老师写了《“睛”探》一文,由“睛”字出发谈了“备课要深人才能讲到点子上”的体会。总之,教学随笔短小精悍,是教育应用写作中的轻骑兵。
2.迅速及时
教育随笔像新闻体裁一样,有较强的时效性。教育实践中的见闻、体会、意见、看法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若不及时记录,再回首时就会失去神韵。当今世界发展较快,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追上世界发展潮流。教育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及时反映出来可以供别人借鉴,教训反映出来可供别人吸取,问题反映出来可引起人们的注意。总之,及时反映教育实践的情况可以使教育少走许多弯路。
3.取材广泛
教育应用的其他文书取材受一定条件限制,教育随笔则不然,可以说没有任何限树。大的方面而言,可以写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思想理论方面的问题。小的方面而言,可以写一件事、一个字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点感触、一个问题等教育第一线最具体的东西。总之,选材只要扣住一个“新”字就可以入文。
二、教育随笔的分类
(l)教育随笔主要是一种叙事议事的文体,有的讲教为主,有的以议为主,根据叙与议的情况可以分成五类:先叙后议型;先议后叙型;夹叙夹议型;叙事型;议论型。
(2)根据随笔的目的意图又可以分出如下一些类别:有的是针对某种教学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提出建议的;有的是针对教育现象进行批评针相的;有的是针对教育现象分析得失的;有的提供教育实例,以供借鉴的。
(3)根据所用主要表达方式来分,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有时还有抒情性随笔。记叙性随笔是以记录教育现象为主,议论性随笔以发表观点看法为主,说明性随笔主要是对教学中的问题作的阐释。
三、教育随笔写作的意义
1.写作教育随笔是第一线教师及时反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火花的最快捷方式
教师们每天接触新的教学内容,每天与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少年儿童打交道,沸腾的生活必将燃起心灵之火,把那耀眼的一瞬记下来,就是随笔。只要我们每位教师真心实意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随时都会发现值得写、值得反映的东西。我们知道,其他教育应用文体的选材较严格,组织结构也较严密,比较而言,教育随笔则更加方便快捷。
2.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
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能否适应现代教学,一个勇于创新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这些东西用随笔的形式反映出来,对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都有一定作用。
3.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提高教师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手段 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勤奋练笔,教师把教育实践中的见闻感受记下来,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自己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育科研的初步,可以为教育科研准备素材,可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随笔是教学反思的理性提炼
古人强调:“吾日三省吾身”,新课程改革则提出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师者把记写教育随笔作为日常教育反思的主要形式,将一天所见、所想、所读载入日记,这些行动本身就是教育的总结,有助于自身的提高。
教育变革的宝藏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经验、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新理念、新见解,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教育反思可以避免教学中重复的失误,如果让教育随笔中的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那将是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新的境界。
撰写教育随笔,记录个人成长的所感所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重温旧事,回想教育成效,教师常常会品尝理性的感受,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教师提高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5、教育随笔是撰写科研论文的基石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大多教师感到无处入笔,无从下手。笔者认为,教育科研论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教学。每一篇教学日记都是颗明亮的珍珠,把一串明亮的珍珠连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项链。把许多日记归纳起来,就成了一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没有实际经验感悟,教育科研论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夸夸其谈,无实际意义。
教育随笔随处都可以写,可以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德育方面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画龙点睛的精彩一笔,也可以是教育教学沉痛的反悔;可以是班主任组织工作的领悟,也可以是任课教师某一方面败笔的思考;可以写家庭教育,也可以写学校的见闻;或表述,或议论,或呐喊,或助威,所喜、所恶、所思、所见皆可入文。哪怕是点滴小事,都要善于捕捉,记入日记。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均可以以教育随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学校、家庭迫切需要高素质教师,教育随笔对教师素质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愿撰写教育随笔能够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只要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的行为就是教育科研;只要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的行为就是教育科研。”教育随笔来源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每一次对学生的成功谈话、每一次对教育的失败与教训、每一堂课程设计与探索都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方面,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到迷惘,其实对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通过思考并改进每一天的教学工作就是搞教育科研。
教育随笔记录着教师的生命价值。教育科研并不深奥,它就在教师身边。钟情于教育随笔的教师,对一次创新、一次感悟、一次反悔经过思索,都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有帮助,因此教育随笔是一线教师特有而实用的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