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志》人物刘禅
《三国志》导读课程论文
序号: 组号:
姓名: 学号: 上课时段: 指导教师:
《三国志》人物刘禅
《三国志》人物刘禅
摘要:本文是根据《三国志》中刘禅在执政时期及历史的评价来讲诉的,回到史书记载中,不同的版本有各自的见解,经过查阅资料并对刘禅这个人物作出分析,本文认为刘禅虽有一些愚昧,但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述的那么昏庸、无能,相反是一位中常之君,是我国历史上度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去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关键词:刘禅;仁德;无为而治;三国志;历史评价;
本文首先给刘禅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他是先主刘备为汉中王时立为的王太子,刘备称帝后便将其封为太子。从本文中,纵观刘禅为帝四十一年,此期间可从三大阶段加以分析,即第一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以父刘备事之;第二阶段:蒋琬、费袆执政时期,无为而治时期;(234~253)第三阶段:帝权失控期(253~263)。另外,本文还认为可以根据历史对刘禅的评价来对他进行新论。1·1 诸葛亮时期
白帝城托孤一事让世人皆知,其实这里刘备的用以很明确,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目的就是为刘禅的蜀汉皇位提前上了保险,原因之一,根据诸葛亮的为人,刘备深知,一个父亲是不会去抢儿子的皇位的,另外,因为那时的刘禅没权没事,对内还不懂的如何处理政治事务,对外又不熟悉军事作战,更没有军事管控权,军中政权都有孔明在主持着,同时刘备在托孤时说的非常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很显然,刘备就间接地告诉诸葛亮有两个选择,其一,若犬子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当然,这纯粹是作为对诸葛亮的试探。其二,刘备知道刘禅可以辅佐;诸葛亮不会做出取代刘禅帝位的事情来,因为之前诸葛亮曾在刘备面前表扬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主的帝位和他在蜀国的生存。
按照常规,诸葛亮应该在刘禅18岁时把所有政权交于他,但是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并没有将其政权直接交予刘禅,而是自己先带领,因为蜀国自刘备死后,人心不安,士兵数量急剧下降,这都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谈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段话很有深意,诸葛亮自我解释了刘备为什么要托孤给他,就因为他谨慎小心。此时的蜀国必须要由这样一位谨慎小心的人来主持,才能转危为安。所以,此时诸葛亮不敢放手;另外,时的蜀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出师表》也谈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 1
《三国志》人物刘禅
之秋也。”诸葛亮可不是小题大做之人,他能这样说,就说明现实的确如此。当时,诸葛亮不但面临着“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的外部压力,还有很让人担心的内部压力。经过这两点的分析,虽然诸葛亮是为了蜀国着想,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代政而非辅政,这里显然犯了君臣大忌,在帝制时代,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君主可以容忍下来。虽刘禅心里虽有不满,但总的看来,他以大局为重,克制住了自己,始终没有发泄出来。
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亲命尚书仆射孙德去汉中向咨询后事安排等。诸葛亮死后,消息传到成都,刘禅一方面非常伤感,并哭倒于龙床上;一方面下令成都城内立刻实行宵禁,进入紧急状态。在这关键时刻,刘禅作为一国之主,冷静处事做的非常到位,而且保证了局势的稳定。当灵位送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然后又素服发哀三日。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得出刘禅的为人,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的幼稚、无知、昏庸无能。
在这里我还需要补充一点,就诸葛亮死后,许多大臣和百姓都要求给予为亮立庙,但是,在当时被刘禅给拒绝了,这也不能怪刘禅,因为当时根据汉代制度及大臣商议讨论作出决定,丞相死不得立庙。这一直到众人的一度要求下,刘禅才在诸葛亮逝世三十年后,到亡国前夕,于景耀六年春,下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从立庙这是看,很显然刘禅是对诸葛亮是有意见的,但是在诸葛亮逝世时,他能如此容忍。如此得体的处理好“功高盖主”的权臣问题,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一点就不能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刘禅昏庸、贪婪、无能来评价了。1·2 无为而治时期
建兴十二年(234年)8月,诸葛亮逝世后,在争论蜀汉政权由谁掌控这一问题上,其实,很多的迹象已表明,从蒋琬时期开始,刘禅就已经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
诸葛亮刚死,丞相长史杨仪边借机斩杀了长期与他“不和”的大将军魏延,便率军返还成都,刘禅并没有直接揭穿他的阴谋,在之前刘禅就收到了诸葛亮在死时写下的书信,将下诏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在延熙二年,升蒋琬为大司马,并且在人事任免上,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只任“大司马”,这一期间,并提拔了姜维做荆州刺史,刘禅将费袆、蒋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些充分展示了后主的帝权,后主任命蒋琬后,对蜀中具体的军政事务不加干涉,真正做到了用人不疑。此前,诸葛亮多次北伐无果,之后,后主刘禅就停止的北伐攻率,这也是无为而治在军事上的表现。
蒋琬死后,后主便任命费袆以大将军秉政。在费袆执政期间,后主仍执行无为而
《三国志》人物刘禅
治的大原则。一方面后主控制着用人权和其他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他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权。做到,即使费袆身在前线,朝廷的庆赏刑微,都得征求他的意见并由其裁决,才能执行。1·3 帝权失控时期
在本文中写到,费袆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日趋没落。但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不耗尽,本还可能苟延。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其实有众多原因的,但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
在蒋琬。费袆执政时候,后主主要是通过他们来掌控大局。姜维执政后,种种迹象显示,后主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
从费袆死的延熙十六年春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短短十年间,姜维竟五次西征,当时蜀汉上层就有人明确表示反对,但没能阻止,最终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可以说姜维就是个好战而无功的人,在这里面还出现了一个人物,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当时蜀中有传说诸葛瞻曾上表后主,建议以阎宇取代姜维。帝权失控的一个原因还存在刘禅对宦官的宠信。
景耀五年十月,司马昭决心伐蜀。次年便命令诸军大举攻蜀,经历此仗后,蜀国投降,刘禅带领大臣投降与邓艾,邓艾同时秉承了魏主旨意,封后主为骠骑将军。随后,后主举家迁往洛阳,魏主册封他为安乐县公,至此,蜀国灭亡。
根据陈寿《三国志》中对刘禅的介绍,再结合到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刘禅,可以说是两个不同人物,我个人认为这也许是与写书人所站在的角度不同,一个为蜀,一个为吴,对于人物的书写就难免会存在差异。确实,我们所读到罗贯中《三国演义》和所看到的三国视频中,刘禅的确是个无能、昏庸之主,但是从《三国志》中我们去发现了刘禅真实的一面,他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而是具有容忍、肚量的一位明君。也许从一开始后主刘禅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那么不好,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旧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来表面性的认识和看待刘禅这个三国人物,这是我们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刘禅他之所能作为蜀汉之帝41年,不仅仅是大臣辅政功劳,其实还是与刘禅为人处事有重要关系的,根据本文章前面的三个时期的部分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刘禅虽有些无能,但他却是个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用的君主。
通过对《三国志》中被世人传的沸沸扬扬的“乐不思蜀”这里我有自己的看法。刘禅投降后到了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司马昭设宴招待他,席间特地演奏了蜀国的乐舞。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所以“旁人皆为之感怆”,只有刘禅“喜笑自若”。
《三国志》人物刘禅
这一表现连司马昭都看不下去。这里刘禅虽然窝囊但绝不弱智。他是没有骨气,也并非没有心眼。说白了,我个人认为他是在装疯卖傻。因为刘禅很清楚,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是永远也回不去了,能保住性命就是好事。他也清楚,要保住性命就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有复辟之心,就连想念蜀国也不行。因此,他必须表示自己“乐不思蜀”,安乐享受生活。而且他还必须表示,即使有了思蜀之心也是别人教的,自己学不像。这时,他这个“安乐公”就“安乐”定了。因为他那一句“诚如遵命”,不但证明自己并不思蜀,还证明自己缺心眼儿,可谓“一举两得”。1·5 历史评价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也有学者认为刘禅有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用,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1.51 有容人之量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6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1.52 头脑清楚、知人善用
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1.53 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综合以上评价,我认为刘禅确实存在昏庸、无能的一面,但他并不是一位暴君,也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述的那样懦弱、无能,虽然“乐不思蜀”中刘禅的表现确实让后人感到很愚昧,但处当时的环境我认为,那并不是他愿意那么做的;从诸葛亮时期和无为而治时期我们也不难看出,六禅处理事务的方法还是比较好的,能够做到
《三国志》人物刘禅
别人不能做到的忍耐,多为百姓着想,这些方面则表现出了刘禅的聪明。以此,看待历史的各种评价,我们应该综合性的分析之后才应该下结论,而不应该从片面性的去看待。
参考文献:
1.《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 2.《<三国志>导读》缪钺 巴蜀书社 1988年
3.《白话<三国志>》曹文柱等主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4年4.《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罗开玉谢辉 5.《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非常君臣
第二篇:三国志人物表
三国志人物表
蜀汉四相 诸葛亮
蒋琬
董允
费祎
《三国志》人物 三国志·魏志
/ 曹操
/ 曹丕
/ 曹睿
/ 曹芳
/ 曹髦
/ 曹奂
/ 武宣卞皇后
/ 文昭甄皇后
/ 文德郭皇后
/ 明悼毛皇后
/ 明元郭皇后
/ 董卓
/ 李儒
/ 李傕
/ 郭汜
/ 袁绍
/ 麴义
/ 田丰
/ 沮授
/ 颜良
/ 文丑
/ 淳于琼
/ 审配
/ 袁谭
/ 袁熙
/ 袁尚
/ 高干
/ 袁术
/ 刘表
/ 吕布
/ 陈宫
/ 高顺
/ 臧洪
/ 公孙瓒
/ 陶谦
/ 张杨
/ 公孙度
/ 公孙渊
/ 张燕
/ 张绣
/ 张鲁
/ 夏侯惇
/ 韩浩
/ 史涣
/ 夏侯渊
/ 曹仁
/ 曹纯
/ 曹洪
/ 曹休
/ 曹真
/ 曹爽
/ 夏侯尚
/ 夏侯玄
/ 荀彧
/ 荀攸
/ 贾诩
/ 袁涣
/ 张范
/ 凉茂
/ 国渊
/ 田畴
/ 王修
/ 邴原
/ 管宁
/ 崔琰
/ 毛玠
/ 徐奕
/ 何夔
/ 邢颙
/ 鲍勋
/ 司马芝
/ 钟繇
/ 华歆
/ 王朗
/ 王肃
/ 程昱
/ 郭嘉
/ 董昭
/ 刘晔
/ 蒋济
/ 刘放
/ 刘馥
/ 司马朗
/ 梁习
/ 张既
/ 温恢
/ 贾逵
/ 任峻
/ 苏则
/ 杜畿
/ 杜恕
/ 郑浑
/ 仓慈
/ 张辽
/ 乐进
/ 于禁
/ 张郃
/ 徐晃
/ 朱灵
/ 李典
/ 李通
/ 臧霸
/ 文聘
/ 吕虔
/ 许褚
/ 典韦
/ 庞德
/ 庞淯
/ 阎温
/ 曹彰
/ 曹植
/ 曹熊
/ 曹昂
/ 曹铄
/ 曹冲
/ 曹宇
/ 曹林
/ 曹峻
/ 曹彪
/ 曹协
/ 曹蕤
/ 曹霖
/ 曹礼
/ 曹邕
/ 曹贡
/ 曹俨
/ 王粲
/ 徐干
/ 陈琳
/ 阮瑀
/ 应玚
/ 刘桢
/ 卫觊
/ 刘廙
/ 刘劭
/ 傅嘏
/ 桓阶
/ 陈群
/ 陈矫
/ 徐宣
/ 卫臻
/ 卢毓
/ 和洽
/ 常林
/ 杨俊
/ 杜袭
/ 赵俨
/ 裴潜
/ 韩暨
/ 崔林
/ 高柔
/ 孙礼
/ 王观
/ 辛毗
/ 杨阜
/ 高堂隆
/ 满宠
/ 田豫
/ 牵招
/ 郭淮
/ 徐邈
/ 胡质
/ 王昶
/ 王基
/ 王凌
/ 毌丘俭
/ 文钦
/ 诸葛诞
/ 邓艾
/ 钟会
/ 华佗
/ 杜夔
/ 朱建平
/ 周宣
/ 管辂
三国志·蜀志
/ 刘焉
/ 刘璋
/ 刘备
/ 刘禅
/ 甘皇后
/ 穆皇后吴氏
/ 刘永
/ 刘理
/ 敬哀皇后
/ 张皇后
/ 刘璇
/ 诸葛亮
/ 关羽
/ 张飞
/ 马超
/ 黄忠
/ 赵云
/ 庞统
/ 法正
/ 许靖
/ 麋竺
/ 糜芳
/ 孙乾
/ 简雍
/ 伊籍
/ 秦宓
/ 董和
/ 董允
/ 董厥
/ 刘巴
/ 马良
/ 马谡
/ 陈震
/ 蒋琬
/ 费袆
/ 陈祗
/ 吕乂
/ 吕凯
/ 刘封
/ 张松
/ 彭羕
/ 廖立
/ 李严
/ 刘琰
/ 魏延
/ 杨仪
/ 霍峻
/ 霍弋
/ 王连
/ 向朗
/ 向宠
/ 张裔
/ 杨洪
/ 费诗
/ 王冲
/ 杜微
/ 周群
/ 杜琼
/ 许慈
/ 孟光
/ 来敏
/ 尹默
/ 李撰
/ 谯周 / 郤正
/ 黄权
/ 邓方
/ 李恢
/ 马忠
/ 王平
/ 张嶷
/ 姜维
/ 邓芝
/ 张翼
/ 宗预
/ 廖化
/ 杨戏
/ 吴懿
/ 陈到
/ 徐庶
/ 夏侯霸
三国志·吴志
/ 孙坚
/ 孙策
/ 孙权
/ 孙亮
/ 孙休
/ 孙皓
/ 刘繇
/ 太史慈
/ 士燮
/ 吴
夫人
/ 吴景
/ 徐琨
/ 谢夫人
/ 徐夫人
/ 步练师
/ 大懿皇后
/ 潘皇后
/ 敬怀皇后
/ 全惠解
/ 朱皇后
/ 滕皇后
/ 孙静
/ 孙皎
/ 孙奂
/ 孙贲
/ 孙辅
/ 孙翊
/ 孙匡
/ 孙韶
/ 孙桓
/ 张昭
/ 顾雍
/ 诸葛瑾
/ 步骘
/ 张纮
/ 严畯
/ 程秉
/ 阚泽
/ 薛综
/ 周瑜
/ 鲁肃
/ 吕蒙
/ 程普
/ 黄盖
/ 韩当
/ 吕岱
/ 蒋钦
/ 周泰
/ 陈武
/ 陈脩
/ 陈表
/ 董袭
/ 甘宁
/ 凌统
/ 徐盛
/ 潘璋
/ 丁奉
/ 朱治
/ 朱然
/ 朱绩
/ 吕范
/ 吕据
/ 朱桓
/ 朱异
/ 虞翻
/ 陆绩
/ 张温
/ 骆统
/ 陆瑁
/ 吾粲
/ 朱据
/ 陆逊
/ 孙登
/ 孙虑
/ 孙和
/ 孙霸
/ 孙奋
/ 贺齐
/ 全琮
/ 周鲂
/ 锺离牧
/ 潘濬
/ 陆凯
/ 是仪
/ 胡综
/ 吴范
/ 刘惇
/ 赵达
/ 诸葛恪
/ 滕胤
/ 孙峻
/ 孙綝
/ 濮阳兴
/ 王蕃
/ 楼玄
/ 贺邵
/ 韦曜
/ 华核
第三篇: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
导语: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
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如下: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时间的皇位?
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养晦之计!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成语典故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第四篇:国学经典 三国志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巨着,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又开始读《三国志》,我像穿越了时空,来到了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独霸朝纲,祸乱朝廷,涿郡刘、关、张桃园结义,征战四方,三顾茅庐、结孙权、破曹操、借荆州、取巴蜀,成就一番霸业。江东孙权,兵精粮足,又有三江之固、长江天堑,据江东而虎视天下。典军校尉曹操,据陈留、讨董卓、破吕布、征袁术、败袁绍、远征乌桓,一统北方,而后征马超、破韩遂,拿定西凉,欲征荆州以霸天下,但兵败于赤壁。此后三国鼎立,互相争斗,互有胜负,三国归晋。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感慨、震撼和感动。刘皇叔刘备,三顾茅庐,三上卧龙岗,为了请来诸葛亮,47岁的刘备不顾大雪和遥远的路程,每次都亲自登门拜访,当刘备第三次到草房旁时,连小童都不耐烦了,但刘备仍然耐心等待诸葛亮醒来,因为刘备知道,要想得天下,就必须得到人才,而为了得到人才就必须亲自诚心拜访。
大家有时候会说,刘备是伪君子,是不义小人,他先后投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刘表„„而驱使他“忘恩负义”的是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天下大义。
也有人说,刘备爱哭,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甚至有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这对刘备是不公平的,刘备虽然爱哭,但要看他什么时候哭。刘备在新野本可以自己轻兵逃离,而他没有,他却抱着与百姓共存亡的决心,带着百姓作战,当被曹操围困的时候,他哭了,为什么?是为自己没能保住百姓的性命而哭。刘备在知道关羽被杀时哭过,那是为了兄弟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难道不应该吗?„„我更应该向刘备学习坚韧、永不放弃的性格。
三国这类的古典文学,自然是读得越多越好,我要在阅读古典文学上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识渊博的小学生。
风云变幻,刀光剑影的三国时代,文争武斗,英杰辈出。三国鼎立,终归于晋,激烈动荡之后,那一幅幅荡人心弦的画面凝固远去,成为历史的瞬间。这个时代,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短暂的一瞬,却又是让人心驰神往的精彩一幕。
在三国志中你可以体会到战马奔腾与士兵奋战之声。感受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壮怀激烈,你还可以聆听到刘关张他们桃园三结义的誓言。
人们憧憬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渴望了解那些血溅山河的英杰们,而人们也应知道,三国时代不单单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豪杰角逐也并不是这段历史的全貌。当你想探寻三国历史真面目的时候,三国志无疑是你最好的选择。
第五篇:三国志军事设施
三国志军事设施
军事设施
阵
简单描述:用木、土建造成的初级营垒。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阵]周围1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5/6。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00,75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550-8/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作为耐久度最高的军事设施(当然也是价格做高的军事设施),[阵]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其ZOC效果起到堵路的作用,在面对非攻城兵器攻击时,[阵]的高耐久配合[修补]指令可以在狭窄地域挡住敌人。在未升级成更高级的营垒之前,省粮的作用非常微小,几乎可以忽略。
背景简介:
此处的[阵]不是指战斗队列,而是营垒的一种,多为防御时使用。做为屯军的营房和防止敌人冲击的防御设施。
砦
简单描述:用木、土、石建造成的中级营垒。图例:
必须技术:设施强化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砦]周围2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2/3。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从[阵]升级而来,研究完技术[设施强化]后可以建造,此后不能再建[阵],研究完后本方所有的[阵]都直接升级成[砦]。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50,100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825-14/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游戏介绍:
[阵]的升级版本,配合[连弩橹]防御狭小路段时候比较好用;只要有1只高防的部队担任堵路、修补的工作,就可以比较轻松的挡住敌人的前进。由于减少粮食消耗的范围增加到了2,所以省粮的效果也逐渐显现。
背景简介:
“砦”是“寨”的异体字,原指防御用的木栅,引伸为军营。《三国演义》第54回中提到“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兵在中,荆州军在外”,此处的寨即为此。当然,现实中有水寨,游戏中却只能在陆地上建造。
城塞
简单描述:用木、土、石建造成的高级营垒。
图例:
必须技术:城壁强化 建造花费:1500金 耐久度:1100 效果:停留在[城塞]周围3格的己方部队粮食消耗减少为1/2。受到攻击时会反击。
注:从[砦]升级而来,研究完技术[城壁强化]后可以建造,此后不能再建[砦]。研究完后本方所有的[砦]都直接升级成[城塞]。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所受反击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200,1200)。反击伤害的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1000-17/3*部队防御,当部队防御力超
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砦]的升级版本,最高等级的营垒,各项属性都是同类中最高的;但其需要3级技术的支持。除非专心防御,其他情况下似乎没有此设施出现的机会了。
背景简介:
“城塞”是一种永备式的军事设施。说它是城,但一般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其意思更加接近于“要塞”、“关塞”,作为一种军事目的的小城市而存在,用于屯军和防御,起军事支撑点的作用。一般面积较小,但相对坚固。西方国家中世纪的“城堡”、日本战国时期的“天守”都是类似的建筑。
弓橹 简单描述:用以射箭的望楼。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600金 耐久度:7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弓橹]周围2格以内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90,7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500-2.2*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最基础的攻击建筑,在不研究的情况下也是唯一能主动攻击敌人的军事设施。优点在于耐久度适中,完成建造的快,又不会被敌人简单的攻击所摧毁;对进入设程的所有敌人都会进行攻击,布置的位置好的话相当于一个面杀伤兵器。缺点是怕火球和攻城兵器的攻击(当然所有的建筑都怕这两样)和攻击力较低。
背景简介:
“弓橹”的“弓”是弓箭的意思,弓箭在冷兵器时代是一种主要的远程打击兵器。“橹”在《辞海》里的解释是望楼、楼橹。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用以射箭的望楼。
三国时期,就有此类记载。如《三国志?武帝记》云: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觽大惧。《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描述的则更为细腻,第30回官渡之战:绍从审配之计,„„,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弓箭手于其上射箭。可见在三国时期,筑高台以居高临下射箭是比较有效的战术。
连弩橹
简单描述:用以发射连弩的望楼。
图例:
必须技术:设施强化 建造花费:600金 耐久度:7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连弩橹]周围3格以内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100,10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775-3.9*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弓橹]的升级版本,实际效果要比[弓橹]大很多,无论是攻击力的提升使得单位时间效率增加;攻击距离的增加,使得
放置位置的选择比[弓橹]丰富的多。虽然需要2级技术的支持,但是由于可以同时获得肉盾设施[砦],所以单就堵路防守来说,还是很必要的一个建筑。
背景简介:
关于“橹”的解释,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主要说说“连弩”。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诸葛连弩,《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云“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又有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文中中损益的意思是改进,也就是说诸葛亮其实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改进,连弩并非其原创,但也不能就此否认诸葛亮的贡献,毕竟任何发明发现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行的。
同时期,也并非只有诸葛连弩,魏国也有,《三国志?杜夔传》注引傅玄序曰:“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此处的马先生指的是马均,也是一个对发明机关很有建树的人。可惜此物也不得曹魏政权重视。
太鼓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太鼓的土台,用以演奏太鼓乐曲。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500金 耐久度:800 效果: [太鼓台]2格以内的己方部队攻击时伤害增加10%。注:无
游戏介绍:
属于准鸡肋型的军事设施,表面上性价比是不错的,500金就能增加10%的伤害。但是由于San11的设定:两个军事设施之间必须有距离2格以上。而通常的交火在第一个建筑时就会发生,多数会选择[军乐台],甚至选择[弓橹]等攻击建筑能造成的伤害都要大于[太鼓台],除非在开阔地带进行大会战时,才会想到它。
背景简介:
太鼓(Taiko)是一种日本的乐器。原本的意思就是“大鼓”,是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现在泛指那些中空的圆桶,两侧用钉子或绳子蒙上动物的皮所制成的乐器。太鼓在日本文化里地位很高。传说故事中,太鼓可以赶走让人生病的瘟疫和魔鬼,也被用来感谢神明保佑人类。太鼓(大鼓)在战场上的作用主要是鼓舞士气,进行部队进退调度。“鼓舞”这个词本身就体现了“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在战争中起的作用。成语?一鼓作气的也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鼓也已经成为战场上的重要物品。PS:不知道KOEI在汉化的时候会翻译成“大鼓”呢?还是原封不动的使用“太鼓”。
军乐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乐器的土台,用以演奏乐曲。
图例:
必须技术:无 建造花费:800金 耐久度:800 效果:每回合结束后,[军乐台]2格以内的己方部队增加气力10点。注:不能和特技[乐
奏]叠加。游戏介绍:
出镜率最高的军事设施,非常实用。气力可以说是战斗的源泉,无论是施放计略,还是发动战法,都需要消耗不菲的气力,每回合10点气力补充变相的等于计略、战法消耗-10。当然,在某些气力用不完的情况下,[军乐台]就不是必须的军事设施了。
背景简介:
早在周代战阵之中,至少有鼓、铎、镯、铙四种乐器是被经常使用的。“鼓”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般被安置在中军位置,甚至是由中军的将帅亲自击打。《国语?齐语》中明确指出:“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当然,KOEI设计的时候把“鼓”分了出去,成为独立的一项,可能也是为了突出“鼓”的重要地位吧? 说起“铎”,可能多数人没什么直接的印象,《辞海》中的解释是“形如铙、钲而且有舌,是大铃的一种”。《周礼?地官?鼓人》的说法,乃是:“以金铎通鼓。”,根据郑玄的注:“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镯”字从字面上理解,是金属制品。郑玄认为:“镯,钲也,形如小钟”
“铙”字从字面上理解,是金属制品。郑玄认为:“铙如铃,无舌有秉”
当然,还有一种乐器也经常出现在战场上,那就是“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云:“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可见钟也是和征伐关系密切的。对游戏图片进行判读,发现很难确定是铎、镯、铙还是钟。但从形式上看是类似编钟的组合乐器。
石兵八阵
简单描述:石兵的意思是以石堆为兵,八阵的意思是八阵图。图例:
必须技术:石造建筑 建造花费:1200金 耐久度:1000 效果:行动后停留在[石兵八阵]周围1格的部队有一定几率被[搅乱]。注:搅乱概率的经验公式为:搅乱率=1-0.0001*目标队智力^2。在[石兵八阵]作用范围内原地行动不会受影响。特技[洞察]、[明镜]、[沉着]、[神算]、[看破]不能对[石兵八阵]免疫。
游戏介绍:
属于准鸡肋型的军事设施,表面上无视防[搅乱]的特技非常厉害,但实际上必须停留在[石兵八阵]附近一格才会起效果,即使配合ZOC在狭小的路口,造成混乱的几率也只有一次,还不是100%成功的。即使配合部队堵路也不能对敌人产生连续的[搅乱]效果。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有用武之地。背景简介:
《三国演义》第84回中提到的诸葛亮在鱼腹浦摆下的八阵图,《演义》中描述的“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可见其以石为兵;“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游戏中石兵八阵也是如此,可见KOEI的美工也是按此描述来制图的;东吴都督?陆迅小看此石阵,不幸被困其中,幸得诸葛亮的岳父?黄承
彦相助才得以脱身,游戏中的搅乱效果也是从此而来。
虽然演义中这段描述对诸葛亮进行了神化,但是诸葛亮却确实和八阵图有些渊源。《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的“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 但是现代对八阵图的了解比较少,也没有相对完善的解释,所以给八阵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唐代诗人?杜甫也做过一首五言绝句,诗名是《八阵图》,描述的也正是诸葛亮的八阵图和伐吴战役。可见早在唐朝,这一传说已经广为流传了。罗贯中在小说中的情节,大体也是依此而来的吧。
投石台
简单描述:架设有投石器的土台。图例:
必须技术:投石开发 建造花费:800金 耐久度:1000 效果:下回合开始前,对停留在[投石台]周围3格以内,1格以外的敌部队进行攻击。
注:有最小射程限制,对紧贴[投石台]的部队无法攻击。在随机种子不变的情况下,造成的伤害和部队防御力线性相关,区间为(250,1600),经验公式为平均伤害=1350-7*目标防御力。当部队防御力超过临界值时(正常情况下达不到),伤害不受。
游戏介绍:
相当强力的攻击建筑,如果走投石车路线的话可以同时得到的一项攻击建筑。配合远程部队进行“塔楼攻势”,缓慢推进,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战术。实际运用时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它最小为2的射程,无论用部队挡也好,用[墙]堵也罢,千万别让敌人贴近到[投石台]周围。
背景简介:
如果读者会走象棋的话,估计会对“砲”的“石”字偏旁有所记忆。没错,古代的“砲”正是投石机。它是一种木制的机械,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发射石头的兵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范蠡兵法》中提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三国志?袁绍传》有云:官渡之战,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曹操营中,营中皆蒙,众大惧。太祖曹操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霹雳车”。而《三国演义》第30回中,“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游戏中刘晔的兵器适性是S,估计KOEI就是参考这段文字得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