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哲》试题
《马哲》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2.“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表明(多方面的主观原因造成了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认识的差异)。
3.实际工作生活中,凡事注意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这在哲学上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4.把物质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6.2011年幸福公式是什么?见仁见智,大学生说幸福=理想实现+父母健康”,某省委书记说幸福=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大学生顺利就业。”以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对实践有指导和控制作用)。
7.当前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普遍性)。
8.“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9.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1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明(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1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5.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的尚未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16.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7.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劳动者)占主体地位。
18.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是(唯心主义)。
19.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大于2”的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①④)。①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②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
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20.“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质量湖边规律的原理)。21.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
22.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23.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从哲学角度看,两个观点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②④)。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B)。A.圣西门;B.大卫·李嘉图;C.欧文;D.傅立叶
下列有关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D)。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性;C.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D.三维性是时间和空间的重要特点之一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联系所具有的特点的是(C)。A.客观性;B.普遍性;C.一致性;D.多样性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是(A)。A.法律思想;B.立法制度;C.军队;D.警察 事物的发展从实质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飞跃,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这些,只有通过否定这个环节才能实现,这是因为(C)A.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和保留;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C.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新生力量、积极因素;D.新旧事物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回答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居安思危”反映的哲学道理是(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对太空的探索,再到“天宫一号”的发射,我们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深人,这说明(①③)。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帆风顺的 ③实践锻炼并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
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将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4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物质是第一性的)。
46.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这种现象反映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47.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48.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③④)。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4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50.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实践的观点)。
5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52.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3.“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为己谋,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这副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人应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5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55.“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②④)。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5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5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5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60.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61.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其中杰出人物(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62.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机器可以模拟人类的部分思维活动)。63.“飞矢不动”这一观点是指(动中有静)。
64.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①③④)。
①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②它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
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目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这些说法分别体现的哲学观点包括(② ③④)。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观因素制约
现在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设计,然后才有大楼的建成。设计就是求大楼之理,因此“理在事先”。这种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则是出于本能)。
“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退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于2011年8月发射了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进一步佐证了(② ③)。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 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激变论”的错误在于(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①③)。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到:“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 辰,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③)。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人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78.79.80.81.82.83.84.85.86.87.88.89.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话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他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① ③)。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每一座火山都有自己的个性,对冰岛火山喷发,没有人知道它能喷发多少物质,以及物质将达到大气层中的何种高度。这强调了(每一座火山活动的规律都有特殊性)。“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月球绕地球运动”“潮起潮落”……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下列说法正确体现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①③⑤)。①量力而行,尽力而为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⑥心想事成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一句诗体现的哲理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下列关于认识和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①②④)。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认识是感性认识,真理则是理性认识 ⑤真理是认识,而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有人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1997年以来,黄河每年都有断流现象。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黄河断流和供水不足给黄河下游造成了巨大的工业经济损失。这说明的哲学道理是(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才能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要使中部崛起,首先要解放思想,使中部人民从旧思想、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参加市场竞争。只有中部“腰板”直了,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这说明(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在于(①②③)。①前者反映了复杂事物中诸矛盾的不平衡性,后者反映了具体矛盾中矛盾双方的不平衡 ②前者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事物的主流、支流和性质问题
③前者要分析的是诸多矛盾的关系,后者分析的是同一事物矛盾双方的关系 ④二者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90.孔子说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句话的认识论含义是(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9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人们的传统认识。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这一材料体现的哲理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92.淮河治理耗时10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人600多亿元巨资,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GDP发展观。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①②④)。①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②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问题
③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④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93.“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会的力量去谋社会的福利。”这一观点(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94.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95.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说明了(时间的一维性)。
96.对“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体现着人的爱好、心理和价值)。
9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9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观点是(唯物辩证法观点)。
9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0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101.下列命题中,不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C.)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C.“天不变,道亦不变”;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0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最主要区别是(哲学研究世界发展最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世界单一领域或方面的规律)103.“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04.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的哲学含义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106.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10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0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09.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科学的实践观)。
1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11.“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11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1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11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1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116.哲学的党性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117.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18.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119.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顽强而持久的反抗)。120.“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2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人的社会关系)。122.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观点的是(“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12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124.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有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125.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126.“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12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1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29.“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做了必然联系)。13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13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13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133.《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3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135.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136.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3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13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13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4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141.宋玉在形容他的邻人东家之子时说,这个女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貌反映了(质量与数量)的辩证关系。142.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143.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44.辩证的否定观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C.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145.“性善、性恶”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对立的概念,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下列话语属于性恶论的是(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146.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147.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其错误在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148.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理论上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4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50.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矛盾是对立统一的)。151.能够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辩证唯物论)152.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15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它是独立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154.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5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15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57.社会政治结构或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158.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15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语所蕴含的哲理是(要把握事物的度)。160.把世界看作是从来如此、始终不变的自然界,人不过是从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6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16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16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164.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 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65.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166.“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的科学论断)。
167.“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168.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历史事件的具体性)。
169.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17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171.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72.“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它揭示了真理是发展过程)173.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174.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其中在人类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
175.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176.下列关于客体与物质形态关系的观念正确的是(部分客体都是物质形态,所有物质形态都是客体)。177.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照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这一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178.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179.我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月亮、太阳以及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产物。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18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指(同一性和斗争性)181.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有些人在择业时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以致在求职时四处碰壁。这说明(AC)。A.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B.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就业 182.人们常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下面与此蕴含相同哲理的诗句有(AC)。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8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BCD)。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 18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 实践表现出来 185.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的有(BC)。A.民主就是人人有政治自由;B.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的是国家制度;C.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D.人类的民主有其共性的一面 18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BCD)。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87.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在于(ABCD)。A.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B.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C.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188.现代科学家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了数学运算、工程设计和科学实验中的一些难题,这表明电脑(AC)。A.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功能;B.具有思维的属性;C.可以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活动;D.可以完全取代人脑 189.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C).A.存在就是被感知;B.上帝创造世界;C.人是万物的尺度;D.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模仿的原型 19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ABCD)。A.现象与本质;B.原因与结果;C.必然性与偶然性;D.可能性与现实性 19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包括(ABC)A.细胞学说;B.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生物进化论;D.万有引力定律 192.下列有关物质和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D)A.客观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发展着;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运动具有相对性 193.下列有关意识的表述,正确的是(CD)。A.意识的形式具有客观性;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D.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和规律 194.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有哪些?(ABCD)A.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C.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她得重复性;D.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19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包括的基本要素是(ABC)。A.认识主体;B.认识客体;C.认识工具;D.认识领域 19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ABD)。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C.政治高度民主,社会全面进步;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197.下列关于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正确的有(ABCD)。A.哲学是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B.二者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C.二者都含有一定的阶级性;D.二者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198.关于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BC)。A.社会理想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B.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C.社会理想体现在个人理想的实践中;D.社会理想服从于个人理想; 199.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研究一定要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其原因在于(AC)。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B.哲学是科学的科学;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具体科学与哲学有着共同的研究领域 200.当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温家宝总理鼓励国人“信心比黄 金和货币更重要”;当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温总理激励国人“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的时候,温总理告诫国人“胜非为难,持之为难”。温总理引用的三句名言启示我们(BC)。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1.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是统-在食盐中添加碘的方式可能导致“补碘”过量。某些非缺碘地区增售无碘盐,人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ABC)。A.做事情要掌握分寸;B.看问题要力求全面;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D.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202.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国家环保部门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其纳人监测范围。这表明(AC)。A.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B.政府具有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03.2011年,关于“遇到跌倒老人扶不扶”的话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中国卫生部还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从技术层面提供“如何扶”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公众主要从道德层面讨论“应该不应该扶”,从法律层面讨论“扶起后如果受到诬陷能否有足够的法律保障”。许多人表示,老人跌倒后不去扶的行为并不仅仅意味着道德水平的下降,可能还反映出法制对道德行为的支撑力度不够,该材料反映了(ABD)。A.基于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B.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多元的,呈现出复杂性;C.外因和内因同等重要;D.外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条件 204.孔子云:“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很多为了一己私利践踏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因此,提倡“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说明(BD)。A.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B.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引导社会两性运行;C.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05.“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ABD)。A.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C.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06.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07.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D)。A摩擦生热,热胀能缩;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208.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ABCD)。A.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C.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D.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209.下列说法中揭示了事物本质的有(CD)。A.日出于东落于西;B.水往低处流;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210.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ABD)。A.以实践为基础;B.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C.忽视主体能动性的作用;D.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起源于经验;D.认识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212.“主体是人,客体是物”与“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观点(CD)。A.都是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抽象出主体和客体,因而都是正确的;B.都把人变成脱离社会具体性和历史性 的抽象存在物,因而都是错误的;C.前者孤立地理解主客体,没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关系中区分主客体,因而是错误的;D.后者是从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内容和结果这两个方面去理解主客体关系,因而是正确的 21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具有(ABCD)。A.实践关系;B.人事关系;C.价值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214.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核心的实事求是体现了(ABCD)。A.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法的统一;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15.归纳与演绎的关系是(ABCD)。A.归纳是演绎的补充;B.归纳是演绎的基础;C.演绎是归纳的指导;D.演绎是归纳的补充
216.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ABCD)。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217.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BCD)。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18.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ABC)。A.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C.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D.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 219.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220.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ACD)。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后知 22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影响是()。A.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B.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22.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BCD)。A.社会的阶级结构;B.社会的经济结构;C.社会的政治结构;D.社会的文化结构 2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发展自然科学为重。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ACD)。A.认为自然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比人文社会科学更为重要的作用。B.认为先进文化反映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要求;C.认为衡量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D.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也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2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ABCD)。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25.国家具有阶级压迫工具职能和社会职能。下列各项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的是(ABCD)。A.调整本阶级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B.调整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C.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D.组织领导生产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226.国体是指社会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BD)。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C.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D.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形式 227.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CD)。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B.经济基础可以独立存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2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CD)。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人和自然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29.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在其《历史的观念》的史学著作中指出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发现了那种思想也就是理解了那种思想。”因此,“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ABCD)。A.肯定了思想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B.否定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C.否定了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实践活动创造的历史;D.否定了社会历史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30.科学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论断(BD)。A.正确地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B.违背了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偶然性去揭示必然性的事实;C.正确揭示了科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D.实质上是主张纯粹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231.马克思说:“权利永远也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CD)A.我国的民主建设应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民主权利越真实、越广泛;C.社会文化条件制约着民主的发展;D.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了之服务 23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包括(AB)。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B.对该问题的解答是研究和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D.对该问题的解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阵营的唯一标准 233.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BCD)。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B.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C.物质世界是永恒的理念世界的不完全的复制品;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34.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ABD)。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B.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整体等于部分之和;D.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235.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C)。A.存在就是被感知;B.上帝创造世界;C.人是万物的尺度;D.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模仿的原型 236.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时代前进的旗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ABD)。A.正确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B.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包含了一切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D.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37.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D)。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3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ACD)。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239.割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会导致(AC)。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唯心主义 先验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形而上学不变论
240.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一命题表明(ABC)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意识依赖于存在;C.意识与存在具有同一性;D.意识来源于人脑这一高度完善的物质存在; 241.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有(BC)。A.人的认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通过实践改变世界;B.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物;C.数字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D.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42.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ABD)。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主观世界;B.主观世界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C.主观世界派生客观世界;D.实践是主管世界和客观世界辩证统一的基础 243.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是(ABCD)。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B.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C.自在世界可以转化为人类世界;D.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244.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DC)A.纸上谈兵;B.水中捞月;C.望梅止渴;D.实事求是 245.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CD)。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树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246.下列命题属于辩证法的有(ABC)。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B.万物莫有不对;C.天地合儿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D.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什么不是必然的 24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有(BDC)。A.因祸得福,福祸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种子;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248.辩证的否定观认为(CD)。A.肯定不包括否定;B.否定中不包括肯定;C.肯定中包含否定;D.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249.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D)。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具有形而上学性;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5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为(ABD)。A.变科学之科学为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B.把旧哲学变革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把抽象的原理变革为具体的哲学原理;D.把仅仅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变革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251.唯心主义都认为(AB)。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B.精神决定物质;C.世界是不可知的;D.世界是绝对观念的产物 25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体现为(BCD)。A.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哲学;B.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D.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253.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BCD)A.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B.主义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C.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D.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254.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CD)。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25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ABC)。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 么样的方法论;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的联系 256.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BC)。A.所有唯心主义;B.有些唯心主义;C.所有唯物主义;D.有些唯物主义 25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D)。A.用机械李雪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具有形而上学性;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58.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BCD)。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259.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C)A.存在主义;B.生命哲学;C.逻辑实证主义;D.实用主义 26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BC)A.直观性;B.非科学性;C.辩证性;D.机械性; 26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表现在(ABCD)。A.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B.现代西方哲学的观点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立的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 262.下列各项属于人本主义思想的有(ABCD)A.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墓地B.生命本身是权利意志C.超人哲学D.在社会和人生态度上提倡悲观主义 263.江苏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持“科技优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AC)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D.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64.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A.理念生万物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C.万物归于理D.物是观念的复合 265.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CD)。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C.人为自然界立法D.存在就是被感知 266.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这表明(ACD)。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267.唯心主义在现代哲学中其基本形态是(ACD)。A.现代实用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C.人本主义D.科学主义 26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BCD)A.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B.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D.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269.人们必须重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这是因为(BC)。A.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B.认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C.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D.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认识的源泉 270.某年3月的一天,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在哈密地区上空发现一个不明飞行物,它放射着探照灯式的强光,与飞机相对而行。目击者疑惑不解,以为是星外来客驾着飞碟光临地球。后来科学家依据实践判明,那并非是什么星外来客,而是大气中的等离子体火球在高速旋转飞行。这表明(AB)。A.世界并不神秘,科学能够揭开它的奥秘B.感性认识只能认识自然界的现象,科学则能揭示它的本质C.从感官获得的认识是不可靠的,从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才真正可靠D.认识是一个从不知到知,再到完全知的过程 27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272.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哲学是“科学之科学”。()27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274.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27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发展动力问题。()276.哲学的党性是指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277.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278.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形而上学。()279.“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280.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28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82.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区别是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28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联系的、发展的观点。()284.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看这一事物是否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28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对立统一的观点。()286.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287.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88.“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外因论的观点。()289.一些新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基层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进而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斗争性原理。()29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
第二篇:马哲试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是历史的必然。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基本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方面: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可分为唯物和唯心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
物质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二者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四.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基本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五.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合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六.矛盾及其基本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二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八.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需要认识到: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能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第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
一.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二.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离开的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两个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费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条件: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为群众所掌握
4.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及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2.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辩证转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五.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阻碍发展,正确的促进发展。二.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两个根本缺陷:
1.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2.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后者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阻碍发展,正确的促进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时,推动;不适合时,阻碍。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时,促进巩固和完善;不适合时,阻碍发展和变革。
第四章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是社会分工。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三者关系)
总括: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四.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作用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对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配置的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基本)、流通手段(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劳动隶属于资本家。2.全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八.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在有机资本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九.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机制与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形成机制: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
一.垄断及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二.金融资本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公司,形成金字塔控制结构)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金融寡头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即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甚至有时由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是把过去的国家军政要员聘请到自己的企业担任董事或经理,借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后果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实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
积极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消极方面: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与实质
新变化:
1.生产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第六章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历史贡献: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局限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缺乏动力和竞争机制;发展方面粗放经营,科技进步缓慢;结构方面比例失衡,产业落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必然性
1.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三.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的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第三篇: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哲学是()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C.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6、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 B.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8、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的重复与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移或场所变更
9.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A.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交叉关系 C.冲突关系 D.依赖关系
10、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A.外部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
1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A.同一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C.统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地位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D.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1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14、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1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1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8、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9.、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它是(D)A.认识的来源 B.唯一可靠的认识
C.认识的深化 D.认识的初级阶段 2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D)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二、不定项选择题(至少两个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物质是运动的()A.形式 B.主体 C.属性 D.基础
3、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ABDE)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规律 E.人可以利用规律
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CDE)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E.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8、真理和谬误是(ABCE)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B.相比较而存在的 C.相斗争而发展的 D.没有本质区别的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CE)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物质和意识的观点 B实践的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E.无限发展的观点
三、填空(每空2分,共10分)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根本属性是()。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联系。
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规律、()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看()。
5、实践的三大特征是()、自觉能动性、()。
四、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错误的意识不是世界的反映。()
2、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5、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事物。()
6、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8、任何质变都是发展,质变优于量变。()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10、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五、简答(每题6分,共24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简述内外因的关系。
4、实践决定认识的表现有哪些?))
六、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
1、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事物发展道路的理解。
2、今年是祖**亲60寿辰。60年来建设、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根本原因是什么?试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
第四篇:马哲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
1.C 2.D 3.D 4.B 5.B 6.A 7.C 8.C 9.B 1O.B 11.B 12.D 13.C 14.D 15.B 16.C 17.A 18.C 19.D 20.C 21.B 22.D 23.C 24.D 25.B 26.D 27.A 28.D 29.B 30.C 31.AD 32.ABD 33.ABC 34.ABD 35.ABDE 36.ABD 37.BCDE 38.CD 39.ADE 40.ABCDE 4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分)
42.(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分)43.(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分)(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6分)
44.(1)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2分)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1分)
(2)国体和政体是密切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2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并影响国体。(1分)
45.(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3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3分)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3分)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46.(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4分)(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
47.(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2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3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1分)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2分)
第五篇:马哲试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66.试分析国际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
三、简答题
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要点: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答案要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上述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从马克思义主的观点来看,任何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答案要点: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它们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四、论述题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66.试分析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答案要点:
(1)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为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全球化经济危机,就有必要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经济协调机制。(2)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二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3)国际经济协调加强了各国间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4)国际经济协调从根本上说是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