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捣衣砧

时间:2019-05-13 05:3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意象——捣衣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意象——捣衣砧》。

第一篇:诗歌意象——捣衣砧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

(一)①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 ②“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③扁舟:漂泊。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④捣衣砧: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⑤小楼:相思、怀远、离愁。(如“月满西楼”,“小楼昨夜又东风”。)

⑥妆镜台: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7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离愁与乡愁:寒衣处处催刀尺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出川、滞留巫峡时所作组诗《秋兴八首》之一,表达了诗人于霜红枫叶、丛菊盛开的秋天忧心国事、思念故园的心情。此诗结尾,诗人将浓郁乡情化为古典诗歌中极为常见的一组意象:寒衣刀尺,高城暮色,以及穿透暮色、逾越城垣的急促的砧声。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在与人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中,“衣”被放在首要地位。“衣”不仅可以御寒蔽体,在传统诗学中,它还被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情感暗语,贮存着思念、盼望、关切、依恋、欢爱、伤逝等一系列丰富的人文内涵。捣衣的声音,更是一种缠绵深淳的人文音乐。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的离情别绪;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胸中无尽的乡思乡愁。

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曲房理针线,平砧捣衣练。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乔知之《从军行》)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少年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贺铸《捣练子》)

月明之夜,闺妇不辞疲倦地捣制军衣,将要寄往遥远的边塞。这种工作虽然劳累,但对她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让她悲伤的是,飞鸿已逝,远方亲人依然音书渺茫,砧声带走的,是她无尽的思念之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面容,在同一轮秋月下重复着相同的捣衣动作,诉说着相似的亲情与爱情,悲苦与离愁。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在这类诗歌中堪称典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光笼罩着整个长安城,家家户户捣衣的砧声如同多声部合奏一般此伏彼起。视觉意象的空明辽阔,听觉意象的恢弘共鸣,无人能够逃出这支缠绵悱恻、弥天塞地的乐章。更有那吹不尽的秋风从远古吹向未来,千百年间风中传送着同一种情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所有思妇共同的心声。李白仿作的这首民歌情感真淳深挚,意象单纯鲜明,语言平易流畅,是从人的心中自然流出的音乐,宛如天籁之音。无需多层次的描写,无需增饰情节与细节,捣衣砧前无数美丽的容颜是它的背景,绵延的时间深化了它的内涵。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可以举出很多: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王安石《千秋岁引》)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感秋》)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奈楚客淹留久,砧声带愁去。(姜夔《法曲献仙音》)所谓“出门万事难”,旅途风霜渐侵的秋季,听到异乡捣衣砧声,游子的心中怎能不掀起阵阵波澜?异乡的砧声让他想起故乡同样的声音,让他向往家庭的温暖,思念捣衣的母亲或妻子,也伤感自己只身漂泊的命运。与思妇诗有所不同的是,它从游子的视角着眼,更多关注的是砧声意象,而不是捣衣的动作。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捣衣可以在别人家的院子里进行,围墙阻隔了视线,声音却具有穿透力,可以越过障碍,萦绕在远方听者的耳际。相比之下,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砧声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等更具组合能力,更宜于表达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古典诗歌发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培养了中国人对这种意象的欣赏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令人难以释怀的诗化音响。

长箪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捣练子》)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李清照《行香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清幽月夜,捣衣砧声,这是华夏民族一首古老的无词歌,是一代又一代劳动妇女用生命谱写的深情乐章。多少美丽的生命,在捣衣的砧声中苍老凋谢,“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杜甫《捣衣》)。砧声表达着她们对家庭的奉献与维系,对生活的希冀与渴望,也诉说着她们的痛苦与忧伤,执著与坚韧。

浅析古诗词中的“流水”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流水”是诗人经常借用的一种意象。因“流水”剪不断,永不停歇的特点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流水”常用来喻愁。“流水”只是古诗文中众多意象中常见的一个,但如果我们将包含“流水”这一意象的诗词拿出来作一个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一意象饱含着文人哲理性的思考,是文人绵绵无尽愁绪的载体,是文人永恒与无限的悲情。

古代文人在其诗词中流露出各种各样的愁绪:离别之愁、思乡之愁、不得志之愁、失意之愁、亡国离恨之愁等。“流水”这一意象也代表这些愁绪。诸如辛弃疾的“青山庶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代表失去家园的人们无限痛苦的愁绪,而他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爱国词人的无尽之愁。从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可以得知,文人的性格、理想与社会现实所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愁绪的根源,也是“江水”或“流水”这一意象的内涵。诗人们无不企盼于有限的岁月里在人群中确立自我的价值,以完成人生对社会的责任。但实际是:文人的这种责任只能使他们的理想在岁月蹉跎中幻化作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憧憬,成为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即使是再豪迈旷达的苏轼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西门前流水尚能西”的感叹。

因此,当文人们发现生活中的自我无法被社会认定之时,他们的生命指针便会偏离在心灵之上,成为一个个心灵上无所皈依的天涯倦客,永远伫立于江水之畔,对灵魂作彻骨之痛的拷问。

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与金陵朋友离别。金陵的年轻朋友纷纷来送行,酒店侍女殷勤劝酒。面对朋友们的深情厚谊,诗人深受感动,内心充满离别的惆怅,尾联将“别意”与东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无尽离愁,流露出了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欧阳修的《踏莎行》写道“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词的上片写征人在驿馆与情人离别。征人面对春红柳绿,草秀风暖的美景,信马由缰,悠哉游哉;渐行渐远,离愁上心,渐远渐浓。“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春水喻离愁,借春水之绵长,状离愁之无尽,自然而真实地刻画了征人与情人别后离情别绪萌生渐长渐多的过程。全词借春景写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语浅淡而情有致,堪称写离愁之佳作。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这样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愁伙伴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愁秋的肃杀,愁家远万里,愁常年为客,愁年老多病,愁孤独苦恨,愁借酒消愁而不得不因病停饮。这种愁情是百年易逝、壮志成空的苦恨。我们从饱含痛若的诗句中仿佛看到了在无边落叶之中、滚滚长江之边,伫立着一位身心交瘁、忧愁深重的老人,正在思考着天地人生,似乎想寻求某种平衡或超越,但秋之深衬托出诗人思而不得的愁,如江水的绵长而深厚,令人潸然泪下。

在诗人们成为心灵游子,或者说成为一个心灵无所皈依的天涯倦客之时,他们思想感情与现实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他们只能将审视现实的眼光转向了对灵魂的审视。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超越永恒自然的追求,反而削弱了诗人们苟且、生存的能力。在现实与心灵的困境之中,他们不能摆脱世俗的压抑,无法回避理想追求不能实现的痛苦,无法逃脱内心追求亲和圆满的强烈动机,因而只得无奈地审视自己的生命真相,在自己的生命真相与流水(江水)的交点之上,诗人们发现了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诗人们心理的失衡和感情的痛苦,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就这样言道:“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对生命和宇宙远距离的审视和哲理性的思考,让我们感到了诗人们心里跳动的是对整个宇宙人生的关注。“我思故我在”是他们生命价值的昂贵和人生意义的崇高,“我思故我哀”是他们生命形态的表现,于是很自然地衍生出许多迷惘。可以这么说:“流水”是诗人们永恒而无限的愁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这样几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全诗着力描写了离人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面对宇宙自然的美及其永恒的欣赏,诗人生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惆怅,在自然与人生相互对比和映衬之中,诗人感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种望月怀人的情感又因这种对宇宙无穷的思考而变得深沉。

包括张若虚在内的许多诗人,他们由对自己生命的思索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生命的思索,他们也发现生命在短暂之中是可以延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就说明了生命也可以是永恒而无限的。此时,诗人对宇宙自然、人生生命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完美的高度,那么“流水”所蕴含的决不仅仅是自然之永恒无限,而应该包括生命的永恒无限。

是的,诗人们在无法超越自我之时,他们不愿将济世的纯美降为琐屑与卑微,不愿将执着坚韧颓废为虚无缥缈。他们内心的傲情和顽强的性格不断在强化和提升自己的使命意识,一方面诗人们要承受巨大的精神灾难,一方面又企图以某种意志超越自然的永恒。这是瞬间对无限的超越,是自我对人生的超越,是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对“流水”(江水)的思考,是一种新的人生价值的基本起点,他们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济世使命的承担,没有因现实而改变,他们始终游于心灵伟大的永恒,让生命在消失之中升华,让撕裂的灵魂在勃发之中弥合。因此,“流水”所蕴含的正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孤独与痛苦,这不仅体现了“流水”的真正含义,而且使“流水”具有特殊的美学内涵。

总之,诗人们有着超乎自然与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他们不但有自我意识,有探索人生意义的愿望,有对存在一切的永恒性作思考的意识,而且有对无限自然与宇宙归为和谐一致的心愿。诗人们在对着“流水(江水)”探讨生命永恒时,构成了人类一切精神活动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他们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从而使“流水”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古诗中的“落花”意象

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但是人说: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事物经由人物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诗经》中没有对花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对落花的咏叹。诗人以盛开的桃花比喻新嫁娘,以累累梅子暗示青春的生命力,以椒实藩衍祝福子孙众多。人们关注的是果实,是生命延续的希望,而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关注花,落花不会给他们带来忧伤。

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传统源头的《楚辞》,主要作者是因谗去国、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的屈原。他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著名诗句,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但草木零落是秋天的景象,与暮春落花意象无关。《离骚》中却有这样一句:“及荣华之末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说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其实是为了接近她那威严高贵的主人)。此处“荣华未落”比哈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实际上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诗人委婉地通过对落花的想像,用象征手法,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美人迟暮的忧虑,这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晋代《子夜四时歌·春歌》描写落英缤纷的美景:“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林花随风飘舞,风中弥散着花香;南朝诗人谢朓则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的诗句。诗人们对落花持欣赏的眼光,我们在落花中读不出丝毫忧伤。不过,晋时一首《前溪歌》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落花随水一去不返,轻微的叹息声中似乎隐隐传出生命流逝的无奈。流水落花的意象组合,成为中国诗歌最凄美、最伤情的场景之一。

南北朝时期,吟咏落花的诗句逐渐增多,但多以客观描写为主,落花甚至成为欢乐的背景,“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何逊《苑中见美人》),美丽女子用遮颜的团扇承接花瓣以为游戏,表现出一种纤稼柔美的姿态。这一时期的诗中即使有“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江总《春日》)、“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萧子范《罗敷行》)的伤感与祈望,也是极为淡薄的。甚至直到初唐,“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还是为人称道的诗句,飘飞的花瓣和着优美的舞姿,共同成为表现春天美景的因素。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是初唐时期吟落花的名篇,也可以说是正式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的开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凤。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诗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而在产生于同一时期、更为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不过,这些忧伤情绪没有立刻成为落花意象的主流。刘希夷、张若虚之后的诗人有幸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包括王维、李白在内的诗人都表现出欣赏落花的倾向: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落花使诗人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落花即使引起“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的片刻伤感,他们也会用“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王勃《落花落》)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进行排解。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人杜甫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气息,尚在战乱之中,他于收复不久的长安写下《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东风搅起漫天花雨,似愁情扑面而来,无限春光中陡然生出的衰飒之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朝代无可挽回的倾颓之势。绝大的笔力、凄美的诗句,令人吟咏之间每每喉为之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像是一个信号,不仅暗示大唐盛世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诗人情绪的彻底转变。

杜甫在后来的诗中多次写以落花,从个人角度而言,“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江畔独步寻花》)是他对自己心境的解释;从时代角度而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与当年名满京城的音乐家在江南落花中黯然相逢的场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叹。杜甫的哀叹成为诗歌中落花意象转折的契机,在他之后的中唐时期,落花与悲哀结合的诗句徒然增加,至晚唐则完全发展为诗歌中的普遍感情之一,落花频繁地与眼泪(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悲伤(武元衡《陌上暮春》: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惆怅(李商隐《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哀怨(杜牧《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落花与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与诗相比,词的境界纤巧细致,更多地表现优美、悠闲和忧愁。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美妙的春光、美好的往昔、美丽的生命,都随落花纷飞飘坠;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深锁闺中的女性对落花尤为敏感,《西厢记》中韶华虚度的崔莺莺出场第一句就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林黛玉《葬花吟》中则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

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到于纷纷扬扬的漫天花瓣中看到衰老,看到死亡,落花意象走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并最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虽有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这样明朗嘹亮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了。

浅析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荣格说:“每一种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征正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一个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心灵世界。月正是具有这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由于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

一、月亮的多重意象

1、明月蕴涵怀远思人之愁

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或以“花前月下”、“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

李白望月生情让人感叹:“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他想起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起朋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想起宫女的哀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想起思妇念夫,“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门情。”想起征人望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中国文学望月思愁的比比皆是: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这是一种微微的思乡之幽情。南朝乐府民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是思妇之怀远。苏舜钦“独坐对月心悠悠,古人不见使我愁。”这是对古人的愁思。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看似写景,却寄寓离人无限悲凄痛苦。李商隐“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这是李商隐对妻子的无限怀念。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这是白居易对家人的思念。陆游“一樽强醉南楼月,感慨长吟恐过悲。”

2、明月皎洁,蕴涵禅静高洁之情操 谢灵运去官还家,“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流露旷远、豁达、宁静、愉悦的心情。女词人王清惠“问姮蛾,于我肯从容,同圆缺。”表面上,词人大声地追问姮娥(月亮),容许我追随你吗?实际上是,凸现词人看破红尘,想超脱尘世,追求永远的清净之情。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种禅意的诗境。屈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是爱国忠君之气节。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和生命的无奈

自从人类来到这世界上,它就洽注定要为一些终及性问题满怀深深的忧思和困惑。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学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只能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遥遥祝愿和期盼;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无奈祈祷和祝福;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幽幽希冀和渴盼。

月亮不断被文人咏唱,其意象多重,除了以上的怀远思人之愁、禅静高洁之情操、时空的永恒和生命的无奈,还蕴涵着个人的雄心壮志、男女情爱、美的象征等等意象。

二、李白眼中的月

在这么多古代文人中,能把月亮写得最多样,也最美的,非李白莫属。李白一生中,总是把明月引为知己,他的种种复杂的情感,他的理想、欢乐、痛苦和悲哀,也总是与明月纠葛缠绕在一起。

在李白的眼中,月有形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是如盘圆月;“倐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是如钩缺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是含羞初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是展眉新月。

在李白的眼中,月有性格:峨眉月多情,“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秋浦月断肠,“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情”;镜湖月秀美,“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潇湘月轻盈,“舟浮潇湘月,山倒洞庭波”;洞庭月深沉,“明湖涨秋月,独泛巴陵西”;坟上月悲凉凄怆,“池台空有月,词赋旧凌云”;瑶台月清雅神奇,“若非群玉山头见,会象瑶台月下奉。”

在李白的眼中,月多用途:可引月而来,“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可乘月而去,“耐可乘明月,香花上酒船”可步月而归,“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依稀”;可行月逸情,“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可泛月增趣,“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可度月如仙,“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可拥月入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空灵的心境去探索外部世界,去体验世界宇宙的自然之美,创造出使心灵和宇宙都得以净化的美的境界,是气吞万象的宇宙意识。“月亮”是李白追求自然之美精神的独特代表,是文人精神的寄托,李白个人风范与明月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容易想到李白这豪放不羁,飘逸洒脱的浪漫诗人形象似乎与其诗中月亮形象有不解之缘。看不清李白对月亮的衷爱,是否也达到了李白即是月,月即是李白的这种朦胧的一体感。月的形象是阔大壮观,月亮富有饱满的宇宙气息,表现诗人冲破形式主义束缚,真正的天然去雕饰。

第二篇:诗歌意象

(第一课时)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特征: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心情:“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三)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概括形象)(2)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例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例

3、(2010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避世、随行自然的形象。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随性的隐者形象,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思妇。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充分地表现了思妇的痴情。2.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3: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

(第二课时)一.景物形象

(一)1.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猿猴: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露:人生的短促

2.常见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丽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自然景观类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相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所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4.一 般 表 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例1

双调

·清江引(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例3.(2009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如本词中萌发新芽的桑树,孵出幼蚕的蚕卵,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夕阳,晚归的乌鸦等,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征。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例4.(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花、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课堂练习

1.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答柳恽①

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参考答案]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悲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案】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青

溪【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静中有动,自然素淡。(2分)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素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合为一。(2分)(第三课时)

一、事物形象

咏物诗: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

1.命题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物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物象的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物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的物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3)归纳物象所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的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案构成(1)概括物象特点(2)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3)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2: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例3: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相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略)

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答案:通过对梅的描写,写出梅的美而不艳、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以此表达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但诗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种自我标榜的味道,不太大气。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禾熟

李纲

孔平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松(唐

杜荀鹤)(略)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说说诗人借小松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的坚强的小松,表现了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战斗精神。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白梅(元)王冕(略)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孤雁 崔涂(略)

注: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矰,短箭;缴,系箭的绳。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孤单凄凉的飞雁形象。飞雁因暮雨失群,独自在恶劣的天气中飞行,行程艰辛,惊魂未定,不敢下寒塘。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飘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画 菊

南宋·郑思肖(略)

背景: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傲骨凌霜,自甘寂寞,铮铮铁骨,坚守节操的菊花形象。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第三篇: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54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市井(城市)常表现繁荣热闹、富贵美好。

渔舟

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

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青鸟、鱼、鹧鸪

多表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桃花

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山

表现赏心悦目的绚丽景色。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蝴蝶

表现一种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早莺

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

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草木

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飞蓬、枯草

随风飘飞、居无定所。

烂柯

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

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

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或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东风

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夕阳(斜阳、落日)

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或表达清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彩袖

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锦瑟

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草莺

融合骀荡的春意。

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寒蝉

悲凉、哀怨。

燕子

因结伴而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候鸟,故有思乡之情,乡愁的代表。

蝴蝶

夫妻梦幻、空虚惆怅、理想幻灭、宁静安谧生活环境。

凤凰

生命、重生、吉祥。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

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

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高洁。

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珍珠

洁净、美丽、无瑕。

高洁、脱俗、尊贵美好。

杨花

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德。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花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清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江水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愁苦。

人生短促、生命的易逝。

人生易老、环境恶劣、路途坎坷。

天阴

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

欢愉、光明。

黄昏

孤寂、感伤、悲愁、落寞、惆怅。

烟雾

情感朦胧、前途渺茫、理想幻灭。

春秋季节

对生命的困惑和悲哀、内心的不宁、感伤和新鲜感。

二、伤春、作别诗常用意象

(25条)

水晶帘

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湿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辽西

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能到辽西。

玉阶

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屏风

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娥眉

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温庭筠《菩萨蛮》:赖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月相辉映。

罗幕

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乱红

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危楼

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离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落花(落红、残红)“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浦

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芳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班马

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舟、湖、长汀、霸陵(桥)、镜、灯(烛、蜡、炬)

多表达离愁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欧阳修“古屋醉吟灯艳艳,画廊愁听雨潇潇。”

孤帆

伶仃、漂泊。

孤舟

孤寂、飘零。

三、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

(33条)

绿树

常表现一种幽静的环境。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黄鹂

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的幽静。曾几《山衢道中》: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空山

常表现空旷、幽静的环境。王维《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的环境。王维的《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柳(垂柳、柳枝、柳)

表怨别、伤感、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江枫

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枫叶

愁思、悲凉。

青苔

田园之景、寂寥之情、沧桑之变。

柳绿

渲染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桂花

表现一种宁静、清远的情境。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高洁、雅致、宁静等。

残荷

衰败、对逝去光阴的叹惋,生活环境破败。

杏花

梦幻理想、热烈奔放、春残留恋、追求爱情。

桃花

明净喜悦、清新明朗。

春山

渲染静寂的环境。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常表现主人公的恬淡隐逸之情。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白云

望云思友。

孤云

孤独、游子、漂泊。

浮云

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海棠

表现对美好景物的珍惜。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白鸥

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的生活。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白鹭

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的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的环境。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鸡狗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自由、惬意。

稻香

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清幽。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雨

写环境的宁静、恬淡。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勃勃、潜移默化式教化。

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污秽的力量。

梅雨

悠悠愁绪。

春雨

春景、希望、生机、活力。

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的悠闲心情。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山村(渔村)归隐、厌俗、田野风光、淳朴美好,安逸。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四、羁旅、行役诗常用意象

(33条)

月亮(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嫦娥)对月思亲思乡,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丁香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

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子规)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蟋蟀

惆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流水

多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风、烟、霜

多表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人生易老、环境恶劣、人生坎坷等。《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孤雁

孤独、思亲、思乡、音信消息。

红豆

又名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枫

游子思乡、羁旅之思。

日暮

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落日

表现迟暮的老年。或优美、恬淡、雄壮、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高楼

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吹笛、吹箫、吹笙

多表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月楼”。

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

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

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築声催”。

五、咏史诗与边塞诗常用意象

(10条)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乌衣巷

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淮水

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河

指国家或祖国。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折戟

指战争的惨烈。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柳营

指军营。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登楼、凭栏

多表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和激情。《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后庭花

荒淫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芦荻

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四篇:诗歌意象

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一)草木类: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莲——莲与怜音同,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A、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如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B、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放花木深。”

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A、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陆游“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 B、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孤蓬一名飞蓬,枯后根断,蓬草遇风吹散,飞转不定。诗人常用来比喻游子或比喻漂泊无依。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

桑梓旧风俗习惯在家门口种上桑树、梓树。后就用来代指家乡,表达思乡之情

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北宋晏殊《清平乐》“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鸿雁传书。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或者用秋蝉的叫声营造秋天的凄凉。

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燕子

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双飞经常用来反衬离人的孤寂: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捣衣(捣练)——寒夜捣衣,寄予征人---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忧国忧民、征人离妇

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建筑类:

关山月、楼兰指边塞。多表达思乡或建功立业的豪壮之情。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长亭送别之意。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外,骤雨初歇。”

小楼思念之楼,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有时小楼也可变形为“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歌楼、楼台”等。闲适之楼,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辛弃疾《临江仙》“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气象地理类: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谊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雨——喜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安静详和,企望幸福

——苦雨:历时弥久,造成阻隔;急遽迅猛,造成破坏——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万物细无声。”

陆游《书怀》:“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徐再思《水仙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秋日的意象来诉说离情。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借秋天描写开阔壮观之景。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接古今,连接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五篇:诗歌意象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调整,加大主观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试题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

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来源:中学语文阅读

原文地址:

下载诗歌意象——捣衣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意象——捣衣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 风霜雨雪 1、烟雾:忧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2、细雨:细雨蒙蒙,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3、风雨:人生的挫折。 4、小雨:春......

    捣衣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全文5篇)

    捣衣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捣衣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捣衣诗南北朝: 柳恽行役滞**,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译文:行役滞风......

    古代诗歌意象

    古代诗歌意象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

    诗歌常见意象2013

    诗歌常见意象 (一)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

    诗歌意象1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歌意象含义

    诗歌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 形象入诗,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一大特点。诗人们往往借助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寄托自己的情思,那么,融入了诗人情感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象即客观......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古代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1.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 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