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考研马哲题库-答案需另外下载(2010考研马哲答案)

时间:2019-05-13 05:3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考研马哲题库-答案需另外下载(2010考研马哲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考研马哲题库-答案需另外下载(2010考研马哲答案)》。

第一篇:2010考研马哲题库-答案需另外下载(2010考研马哲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一)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E、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A、系统性 B、运动 C、客观实在性 D、开放性 E、静止

3、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C、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统一于物质

E、意识是存在的主观映像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是人们的纯意识活动 C、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D、人类的存在方式 E、物质活动

5、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A、不需要任何条件 B、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C、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D、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E、不受同一性制约

6、区别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变化是否超出事物的度 D、事物的变化是否有量的扩张 E、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7、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A、社会生产力结构 B、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C、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关系

D、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结构 E、国家管理经济的机构

8、阶级产生于()A、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E、暴力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A、它用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和人的世界 B、它把实践原则作为自己哲学的建构原则 C、它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D、它以改造世界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E、它认为认识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A、宇宙间的一切变化 B、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存在方式 D、以物质为主体的 E、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东家丧妻母,住祭,托馆师撰文,乃按古本误抄祭妻父者与之。识者看出,主人大怪馆师,馆师曰:‘古本上是刊定的,如何会错?只怕是他家错死了人。’”

2、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2、质和属性同事物的存在都是直接同一的。

3、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2、简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3、简述生产力的构成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五、论述题(17分)

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稳定、改革、发展关系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二)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 E、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

2、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E、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阶级产生于()A、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B、暴力 C、社会分工的发展 D、剩余产品的出现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4、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A、社会生产力结构 B、社会经济形态 C、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结构

E、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5、推翻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的科学理论有()A、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 B、欧几里德几何学 C、黎曼几何学 D、牛顿力学 E、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A、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B、黑格尔的辩证法

C、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D、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E、康德的先验论

7、从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来看意识可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潜意识和显意识

C、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成 E、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8、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A、生产实践 B、调整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E、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9、正确把握事物的质的意义在于()A、是划清事物之间界线的前提和基础 B、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C、是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D、是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E、是认识事物深化和精确化的标志

1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

B、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C、质决定着属性,属性表现着质 D、质是全体,属性是部分 E、质和属性同事物紧密相连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

2、“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人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

3、“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瓦解和统一的现实基础。

2、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3、人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但可以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3、简述联系的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功能原理论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三)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是()A、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统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E、对世界状况怎么样问题的不同回答

2、可知论是()A、一切唯物主义的主张 B、一切唯心主义的主张 C、彻底唯心主义的主张 D、二元论的主张 E、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

3、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的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E、唯心主义物质观

4、哲学是()

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E、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土义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我思故我在” D、“宇宙便吾心,吾心便宇宙” E、“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6、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在于()A、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物质实在 B、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不受规律支配

C、实践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D、实践无须理论的指导 E、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制约,受客观规律支配

7、下列例子中证明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有()A、“同时的相对性” B、“钟慢效应” C、“动尺缩短”

D、“空间弯曲” E、“三内角之和等于1800”

8、国家和氏族的区别在于()A、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居民,氏族按血缘来划分居民 B、国家是一种特殊权力机关,而氏族则不是 C、国家要征收赋税,氏族则不征税

D、国家要使用暴力,氏族则不使用暴力

E、国家要组织经济建设,氏族则不从事经济活动

9、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认为()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 D、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E、地理环境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10、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的资料和劳动者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统一 D、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统一 E、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之和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讲是通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实现的。”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实践是主体对象化和客货体非对象化的统一。

2、阶级是法律规定和认可的具有一定特权的社会集团。

3、把握量是人识事物的起点,把握质是认识事物的深化。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举例说明哲学的反思性和时代性特点。

2、简述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及其方法意义。

3、简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17分)

试运用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党的“富民”政策(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四)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可知论是()A、一切唯物主义的主张 B、一切唯心主义的主张 C、彻底唯心主义的主张 D、二元论的主张 E、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

2、“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的观点是()A、朴素唯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E、唯心主义物质观

3、哲学是()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E、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科学

4、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我思故我在” D、“宇宙便吾心,吾心便宇宙” E、“人有多人胆,地有多大产”

5、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在于()A、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物质实在 B、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不受规律支配

C、实践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D、实践无须理论的指导 E、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制约,受客观规律支配

6、下列例子中证明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有()A、“同时的相对性” B、“钟慢效应” C、“动尺缩短” D、“空间弯曲” E、“三内角之和等于1800”

7、国家和氏族的区别在于()A、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居民,氏族按血缘来划分居民 B、国家是一种特殊权力机关,而氏族则不是 C、国家要征收赋税,氏族则不征税

D、国家要使用暴力,氏族则不使用暴力

E、国家要组织经济建设,氏族则不从事经济活动

8、在联系问题上,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世界联系的普遍性 B、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世界联系的客观性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者才有联系的观点

E、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事物之间有确定的界限

9、把握事物质的意义在于()A、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B、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C、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 D、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E、是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10、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克拉底鲁的“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都是辩证法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D、前者是形而上学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E、前者承认运动观点,后者否认运动观点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2、“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

3、“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人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2、主体是主观的,客体是客观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能是客观的物质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举例说明哲学的反思性特点和批判功能。

2、简述量变、质变和部分质变的区别联系。

3、简述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五、论述题(17分)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论述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五)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一切哲学都是()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 E、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科学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E、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 B、由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E、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

4、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

A、社会生产力结构 B、社会经济形态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

D、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E、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结构

5、推翻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的科学理论有()A、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 B、欧几里德几何学 C、黎曼几何学 D、量子力学 E、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A、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B、黑格尔的辩证法

C、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D、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E、康德的先验论

7、在矛盾同一性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

A、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和对立 B、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 C、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 D、否认有同一性的概念 E、把同一性和斗争性割裂开来,在两者绝对不相容中承认同一

8、实践的基本形式是()

A、生产实践 B、调整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E、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

9、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

B、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C、质决定着属性,属性表现着质 D、质是全体,属性是部分 E、质和属性同事物紧密相连

10、动物心理和人的意识的区别在于()A、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人有自我意识

B、动物以感性形式反映事物,人以抽象概念反映事物

C、动物心理只反映事物表现现象,人的意识还要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 D、动物心理由自然条件决定,人的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

E、动物心理只有第一信号系统,人的意识只有第二信号系统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讲是通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实现的。”

2、“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人身体上增加眼睛一只,拉长勃子而已。”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人的活动的辩证法和客观事物的辩证性是统一的。

2、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3、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2、简述发展的方向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3、简述社会意识诸形态之间的区别。

五、论述题(17分)

运用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六)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哲学是()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股规律的科学 E、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科学

2、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心外无物” B、“理在事先”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我思故我在” E、“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牵着走”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B、黑格尔的辩证法 C、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D、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E、康德的先验论

4、割裂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会导致()A、形而上学错误 B、唯心主义错误 C、庸俗唯物主义错误 D、相对主义错误 E、不可知论错误

5、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

A、矛盾斗争是无条件的 B、斗争性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 C、斗争性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矛盾斗争不能离开同一性,但又在破坏着同一性 E、斗争性是广泛的哲学范畴

6、第一种基本实践形式也即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A、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改革

7、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可分为()

A、潜意识 B、显意识 C、对象意识 D、自我意识 E、社会意识

8、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观点有()A、一元论 B、二元论 C、可知论 D、唯物主义一元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9、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在于()A、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物质实在

B、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制约,受客观规律支配

C、实践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D、实践无须理论的指导 E、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不受规律支配

10、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

A、生产力结构 B、经济结构 C、政治结构 D、观念结构 E、文化结构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2、“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表明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制约的。

2、生产关系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3、发展是多向性与上升性的统一。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两方面内容。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3、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五、论述题(17分)

试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七)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是()A、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统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E、对世界状况怎么样问题的不同回答

2、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某种“原初物质”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认识事物的基础是()A、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B、事物质和量相统一的度 C、事物的质 D、事物的量 E、社会实践

4、割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会导致()A、形而上学错误 B、唯心主义错误 C、庸俗唯物主义错误 D、相对主义错误 E、不可知论错误

5、矛盾特殊性原理的重要意义在于()A、认识矛盾特殊性是科学认识的基础 B、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C、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 D、它要求我们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E、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基础

6、从意识活动的自觉性程度看,意识可分为()A、潜意识 B、显意识 C、对象意识 D、自我意识 E、社会意识

7、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认为()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的性质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D、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E、地理环境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

8、国家和氏族的区别在于()A、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居民,氏族按血缘来划分居民 B、国家是一种特殊权力机关,而氏族则不是 C、国家要征收赋税,氏族则不征税

D、国家要使用暴力,氏族则不使用暴力

E、国家要组织经济建设,氏族则不从事经济活动

9、人是机器的观点是()

A、非决定论观点 B、朴素决定论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统计决定论观点 E、辩证决定论观点

10、在联系问题上,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世界联系的普遍性 B、唯心主义者都否认世界联系的客观性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 D、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者才有联系的观点

E、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事物之间有确定的界限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全体。”

2、“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3、“不要以为有一点精神污染不算什么,值不得大尺小怪„„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2、相对静止是物质的特殊状态。

3、意识的产生不是单纯的生物过程。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

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3、简述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17分)

试运用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党的“三步走”战略方针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八)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观点有()A、一元论 B、二元论 C、可知论 D、唯物主义一元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2、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在于()A、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物质实在

B、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制约和受客观规律支配

C、实践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D、实践需要理论指导

E、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3、哲学是()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E、关于自然知识、思维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心外无物” B、“理在事先”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我思,故我在” E、“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牵着走”

5、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和道路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矛盾规律 E、社会基本矛盾规律

6、“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A、都是辩证运动观 B、都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D、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形而上学观点 E、前者是相对主义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7、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属于物质现象()A、阶级矛盾 B、社会关系 C、引力场

D、镜中花,水中月 E、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

8、在矛盾同一性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A,否认同一性中包含着差别和对立 B、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C、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 D、只承认同一,否认斗争 F、只承认斗争,否认同一

9、否认意识形式主观性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索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F、庸俗唯物主义

10、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A、人有自我意识,动物没有自我意识

B、人的意识借助于抽象概念反映本质,动物心理只以感性形式反映现象 C、人借助于语言传达思想,动物则靠声音本能传递信息

D、人不仅有第一信号系统,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动物则只有第一信号系统 E、人的意识以人脑为物质器官,动物心理以动物脑为物质器官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同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2、“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3、“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意识的真正源泉不是人脑而是外部世界。

2、物质形态是多样性与同源性的统一。

3、自在世界是客观的,人类世界是主观的。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功能。

2、简述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简述量变、质变、部分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17分)

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九)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l、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是()A、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统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E、对世界状况怎么样问题的不同回答

2、把握事物物质的意义在于()A、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B、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C、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 D、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E、是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论根据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意识依赖于()A、人的大脑 B、人的各种感官 C、客观存在 D、社会存在 E、文化传统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结成为同一生产体系中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社会集团。这个事实表明()

A、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基本属性 B、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矛盾的斗争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E、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联结而存在

5、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中并进行系统阐述的哲学家是()A、亚里士多德 B、弗兰西斯·培根 C、康德 D、黑格尔 E、费尔巴哈

6、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表现在()A、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发展上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 C、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规律上具有同一性 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

E、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

7、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认为()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性质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 D、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E、地理环境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8、生产资料是()A、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C、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统一 D、生产工具和组织管理的统一 E、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统一

9、“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D、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观点 E、否认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10、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做到()A、要看到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 B、要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C、研究部分不能忘记整体 D、局部要服从全局 E、不要用主观联系代替客观联系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对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

2、“只要坚持公有制有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上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时空观是绝对性和相对的统一。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简述实践的本质及其世界观意义。

3、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及其形式。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论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十)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意识的构成要素有()

A、“知” B、“情” C、“欲” D、“理” E、“意”

2、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统一于物质 E、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3、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A、形而上学错误 B、唯心主义错误 C、庸俗唯物主义错误 D、不可知论错误 E、相对主义错误

4、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可分为()A、潜意识 B、显意识 C、对象意识 D、自我意识E、社会意识

5、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A、实践 B、物质 C、客观实在性 D、生产方式 E、自然界

6、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表现在()A、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发展上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

C、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规律上具有同一性 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

E、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接触点

7、矛盾的本质属性是()A、同一性 B、特殊性 C、普遍性 D、斗争性 E、共性

8、阶级产生的经济原因是(或阶级产生的根源)()A、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产品分配上的不均衡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以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E、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

9、意识从本质上看()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是人脑的机能 C、是社会的产物 D、是物质的产物 E、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10、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理解为“原了结构”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E、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决不能重复一手硬,一手软错误。”

2、“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3、“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同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国家是从氏族演化而来的,所以国家和氏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主体是主观的,客体是客观的。

3、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经济结构的内容和类型。

2、简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起源的理论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17分)

试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十一)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类在太空生活”是()A、现实性 B、可能性 C、现实可能性 D、不可能性 E、抽象可能性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A、落后社会生产力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C、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 E、人民内部贫富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一识论 B、坚持了反映论和不可知论

C、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D、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E、把反映论原则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4、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

B、现象是可感知的,本质是借助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D、现象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E、现象是共性的,本质是个性

5、坚持真理观上的客观性和绝对性,是真理观上的()A、唯物论 B、辩证法 C、唯心论 D、形而上学 E、机械论

6、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 B、无穷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的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真理的起点 E、认识过程一个个承先启后的中间站

7、下列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A、大多数人的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E、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

8、下列精神产品中,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是()A、《本草纲目》 B、《国家与革命》 C、《反杜林论》哲学篇 D、《企业法》 E、《西游记》

9、生产关系往往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客观原因在于()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反作用

B、生产力是最活跃多变的因素 C、生产力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D、生产力无法打破生产关系的束缚 E、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10、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B、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反对“天赋观念论” D、反对“左”右倾错误 E、批判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3、“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使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2、感觉了的东西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

3、相对真理是包含某些错误因素的真理。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价值及其特性。

2、简述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简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容。

五、论述题(17分)

试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十二)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培植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基地,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中会出现种种可能 D、忽视了偶然性的决定作用 E、在变可能性为现实性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2、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反映论观点 E、唯理论观点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是因为逻辑证明()A、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B、是一种探索、论证真理的手段 C、是另一种检验真理的标准 D、给实践作最后的裁决和检验 E、是实践标准的逻辑补充

4、旧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未深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物质原因

E、未认识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5、笛卡尔在认识论上主张()A、回忆说 B、流射说 C、白板说 D、蜡块说 E、天赋观念论

6、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把技术的作用绝对化、理想化 B、否认技术发展对社会条件的依赖性 C、以技术革命取代社会革命 D、夸大技术的负面影响 E、把科学技术同人们对技术的滥用等同起来

7、下列精神产品中,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是()A、《本草纲日》 B、《国家与革命》 C、《反杜林论》哲学篇 D、《企业法》 E、《西游记》

8、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有()A、自由和必然 B、真理和客观规律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D、理论和实际 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9、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在于()A、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 B、互相利用,相互促进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E、促使旧统一体解体,新统一体产生

10、唯物反映论认为()A、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 B、反映者能与被反映者相一致

C、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D、被反映者不依反映者意志为转移 E、反映与被反映者是绝对同一的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共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所以一切都是必然的。

2、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社会形态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

3、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十三)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价值的特性是()A、绝对性 B、客观性 C、主观性 D、相对性 E、抽象性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B、坚持了反映论原则和可知论 C、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D、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E、承认感觉是知识的起点

3、“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把技术的决定作用绝对化、理想化,夸大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B、认为技术的发展不依赖社会条件 C、以技术革命代替取消社会革命 D、否认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意义,夸大技术的负面影响 E、把科学技术和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用等同起来

4、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生产关系 D、人民群众 E、阶级矛盾

5、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A、经验论的错误 B、诡辩论的错误 C、相对主义的错误 D、绝对主义错误 E、唯理论的错误

6、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培植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基地,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中会出现种种可能 D、忽视了偶然性的决定作用 E、在变可能性为现实性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是因为逻辑证明()A、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

B、是一种探索证明真理的手段 C、是另一种检验真理的标准 D、给实践作最后的裁决和检验 E、是实践标准的逻辑补充

8、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现象是外在的 B、现象是可感知的,本质借助思维才能把握 C、现象是易变的,本质量是相对稳定的 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 E、现象是共性,本质是个性

9、人类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 B、无穷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己达到的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真理的起点 E、认识过程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

10、下列叙述中表示矛盾同一性的有()A、相互依存 B、相互吸引 C、相互贯通 D、相互分化 E、相互转化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能否抓住机遇,历史是关系革命的建设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了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2、“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3、“不改革旧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超载历史发展阶段,把成熟阶段的一些特征和做法搬到今天的实践中来,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反映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2、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3、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一切都是必然的。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简述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3、简述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十四)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真理的客观性是()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的内容是一元的 D、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E、真理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2、笛卡尔在认识论上主张()A、回忆说 B、双重真理说 C、流射说 D、两类真理说 E、天赋观念说

3、旧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未深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D、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司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人民内部矛盾

5、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主观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价值原则

D、绝对性原则 E、真理原则

6、下列情况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A、原始公有制—奴隶主私有制—封建主私有制 B、生产-—消费—生产 C、甲—乙—丙„„ D、发展—整顿—发展 E、商品—货币—商品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B、坚持了反映论和不可知论

C、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D、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E、把反映论原则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8、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反映论观点 E、先验论观点

9、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在于()A、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 B、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C、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E、促进旧统一体解体,新统一体产生

10、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培植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基地,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中会出现种种可能 D、忽视了偶然性的决定作用 E、在变可能性为现实性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西施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其里之富人

见之,坚闭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2、“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它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3、“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假象是本质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

2、相对真理是它包含着某些错误因素的真理。

3、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述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及其方法意义。

五、论述题(17分)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十五)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价值的特性是()A、绝对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主观性 E、相对性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的内容是一元的 D、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E、真理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3、在真理发展史上主张“双重真理论”的思想家有()A、罗吉尔·培根 B、弗兰西斯培根 C、阿威洛伊 D、奥古斯丁 E、笛卡尔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把科学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B、坚持了反映论原则和可知论 C、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D、把反映论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E、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5、笛卡尔在认识论上主张()A、回忆说 B、双重真理说 C、流射说 D、两类真理论 E、天赋观念说

6、旧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B、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未深入考察思考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E、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7、“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把技术的作用绝对化、理想化,夸大为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B、认为技术的发展不依赖社会条件 C、以技术革命代替取消社会革命 D、否认科技发展的积极意义,夸大技术的负面影响 E、把科学技术和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用等同起来

8、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人民内部矛盾

9、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 B、社会形态 C、社会关系 D、人民群众 E、阶级矛盾

10、第一个使用“本质”概念的哲学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康德 D、黑格尔 E、马克思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在表面上偶然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真理和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只要有效地保护其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心。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述文化的功能。

3、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十六)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情况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A、原始公有制—奴隶主私有制—封建主私有制 B、商品—货币—商品 C、生产—消费—生产

D、甲—乙—丙„„ E、发展—稳定—发展

2、能动的反映论 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E、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一对范畴揭示了()A、事物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

B、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两种不同趋势

C、事物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 D、事物内在要素和结合方式的关系 E、事物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的关系

4、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主观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价值原则 D、绝对性原则 E、真理原则

5、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A、经验论的错误 B、诡辩论的错误 C、相对主义的错误 D、唯理论的错误 E、绝对主义错误

6、文化系统的基本要素是()A、文化产品 B、文化活动方式 C、文化观念 D、文化心态 E、文化市场

7、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B、它改变着社会发展的规律 C、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它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E、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由它决定的

8、生产资料所有制是()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结构中的决定因素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E、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尺度

9、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A、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实质和内容,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B、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C、国体没有阶级性,政体有阶级性 D、国体是相对稳定的,政体是多变的 E、国体和政体都是区分国家类型的标志

10、社会意识形态()A、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 B、属于上层建筑

C、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D、是对全部社会存在的反映 E、直接作用于生产力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共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能否抓住机遇,历史是关系革命的建设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了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

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3、“十五大”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人是目的,但不是手段。

2、真理是相对的因而是多元的。

3、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2、简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容。

3、简述发展的两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论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十七)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A、经验论的错误 B、唯理论的错误 C、相对主义错误 D、诡辩论的错误 E、宿命论的错误

2、下列现象中属于相对主义真理观的有()

A、怀疑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真理和谬误有原则界限 C、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怀疑科学知识的可靠性

D、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终极真理 E、真理与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3、在真理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真理的客观性 B、真理的价值性 C、真理的辩证性 D、真理的主观性 E、真理的相对性

4、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B、是否承认阶段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规律性 E、是否承认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5、宗教是()A、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B、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感情的产物

C、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将消灭 D、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社会心理

E、一种世界观,将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段话说明()

A、革命运动的成功只需要革命的理论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C、先进的革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D、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来源和决定力量 E、革命理论可以不来自革命实践 7,“人都是自私的”说法是()A、符合阶级社会实际的 B、把剥削阶级的本性普遍化 C、否认了自私观念是私有制的反映 D、把人抽象化 E、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

8、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问题上,唯心史观的主要表现是()A、唯意志论,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的

B、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是上帝、天命、神仙之类的东西 C、认为英雄人物拥有“决定一切的力量” D、主张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阶段

E、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 B、它是独立的生产力 C、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并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E、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0、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它()A、是一切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

B、包括了社会基本生活领域,构成了社会基本结构 C、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与人类社会共存亡

D、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E、说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在表面上偶然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没有抽象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3、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2、简述实现认识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和条件。

3、简述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论述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十八)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劳动者 E、科学技术

2、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E、人和自然的统一

3、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A、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C、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E、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4、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

B、没有考察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和背后的物质原因 C、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E、否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人和自然的矛盾 E、阶级矛盾

6、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军队 B、议会 C、哲学 D、法院 E、政党

7、“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在于()A、肯定科学技术的伟大作用 B、夸大科学技术的作用 C、否认技术的积极意义,夸大技术的负面影响 D、用科技革命否定取代社会革命

E、认为技术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条件

8、人的本质在于()A、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影响 B、理性

C、阶级性 D、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E、意志

9、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有()

A、黑格尔 B、康德 C、费尔巴哈 D、休谟 E、贝克莱

10、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C、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E、从分析到综合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能否抓住机遇,历史是关系革命的建设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了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2、“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志”。

3、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反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

2、并非所有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3、社会历史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价值及其特性。

2、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及其理论意义。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论述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十九)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阶级的实质是()A、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思想控制 C、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政治压迫

D、社会成员按职业、地位等分成的不同层次 E、按血缘划分组成的不同集团

2、社会意识形态是指()A、阶级心理和民族心理 B、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E、思想层建设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木质()A、是社会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 B、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再现 D、是对象直接进入意识的结果 E、是主体在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的主导方面

4、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A、真理不包含谬误,谬误不包含真理 B、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C、真理超出一定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D、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E、有些真理是不会转化为谬误的

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上层建筑 B、人口 C、地理环境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E、社会组织

6、科学技术是()A、直接的生产力 B、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现实的生产力 D、潜在的生产力 E、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7、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有()A、哲学 B、宗教 C、政治法律思想 D、道德 E、自然科学

8、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E、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9、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观点有()A、一元论 B、二元论 C、可知论 D、唯物主义一元论 E、唯心主义一元论

10、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在于()A、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物质实在

B、实践过程受客观条件制约,受客观规律支配

C、实践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D、实践无须理论的指导 E、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不受规律支配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要敢于试验,大胆地闯。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都百分之百的把握,谁敢说这样的话”。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的构成、形成过程。”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2、在认识的问题上,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3、认识主体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2、简述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举例说明应如把握可能性。

五、论述题(17分)

联系实际,论述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哲学依据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二十)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最重要更为根木的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D、理论和实践的矛盾

E、客观规律和人的活动的矛盾

2、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B、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C、只有实践才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加以对照、比较

D、实践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

E、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3、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E、实用主义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E、辩证的观点

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E、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承认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所制约

C、对绝对真理的否定

D、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E、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7、构成认识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的是()

A、实践—认识—实践

B、认识—实践—认识

C、感性-—理性—抽象

D、感觉—知觉—表象

E、概念—判断—推理

8、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要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E、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9、我国的改革是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范畴,因为()

A、改革是自觉调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改革并不触及生产关系

C、改革只是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

D、改革不变革现有根本政治、经济制度

E、改革是一种自觉活动

10、国家的基本特征是()

A、维护全体国民利益的非政治性组织

B、与人类社会共存亡

C、一种特殊的权力机关

D、按地区划分国民

E、征收赋税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人和动物不同,动物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人的活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2、每个人都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3、温家宝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历史是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2、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人类活动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点并说明“重构论”、“选择论”的错误。

2、简述如何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3、简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性。

第二篇:2011考研政治-----马哲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库

(二)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 E、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

2、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E、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阶级产生于()A、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B、暴力 C、社会分工的发展 D、剩余产品的出现 E、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

4、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A、社会生产力结构 B、社会经济形态 C、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所构成的生产关系结构 E、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5、推翻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的科学理论有()A、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 B、欧几里德几何学 C、黎曼几何学 D、牛顿力学 E、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A、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B、黑格尔的辩证法

C、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D、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E、康德的先验论

7、从意识活动的实现过程来看意识可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潜意识和显意识

C、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 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成 E、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8、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A、生产实践 B、调整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阶级斗争 D、科学实验 E、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9、正确把握事物的质的意义在于()A、是划清事物之间界线的前提和基础 B、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C、是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D、是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E、是认识事物深化和精确化的标志

1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A、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

B、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C、质决定着属性,属性表现着质 D、质是全体,属性是部分 E、质和属性同事物紧密相连

二、原理概括题(简要说明下列每段材料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

2、“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人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

3、“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判断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瓦解和统一的现实基础。

2、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3、人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但可以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四、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3、简述联系的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论述题(17分)

试用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功能原理论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性。

第三篇:马哲题库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A.古希腊哲学 B.近代欧洲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经验论哲学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 D.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科学性 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阶级性 1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理想崇高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辩证思维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B 5.B 6.C 7.B 8.B 9.C 10.C 11.B 12.D 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6.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马克思思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9.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A.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B.争夺和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矛盾激化

C.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奥地利皇太子菲迪南大公在南斯拉夫遇刺身亡 10.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2.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A.李大钊的理论 9.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3.“八荣八耻”中的“荣”包括()A.热爱祖国、服务人民 B.祟尚科学、辛勤劳动 C.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D,遵纪守法、艰苦奋斗 14.“八荣八耻”中的“耻”包括()A.危害祖国、背离人民 B.愚昧无知、好逸恶劳 C.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D.违法乱纪、骄膏淫逸 1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BCD 3.BCD 4.ABC 5.BC 6.AB 7.ABC 8.CD 9.ABCD 10.ABCD 11.AB 12.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第一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物质的观点 B.运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

A.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具体同一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

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

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

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

A.朴素辩证法

B.唯心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A.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B.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C.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是()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 2.AB 3.BC 4.CD 5.ABC 6.ABCD 7.BCD 8.AB 9.ABD lO.AB 11,ABC 12.ABCD 13.CD 14.AD 15.CD 16.ACD 17.ABC 18 ABCD 19.ABC 20.BD 21.BD 22.CD 23.ABD

※<第二章>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这说明()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

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知识的相对性()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沦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A.具体性 B.客现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D 4.D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31.D

二、多项选择题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爱国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意外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悍然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沦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l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理沦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沦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生而知之(孔子)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探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2.ABC 3.BD 4.ABCD 5.CD 6.CD 7.ABD 8.ABC 9.CD 10.BC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 15.ABD 16.CD 17.BC '8.ABCD 19.BC 20.BC 21.ABCD 22.ABCD 23.AB 24.BCD 25.ABCD 26.ABCD 27.BCD 28-CD 29.ABCD 30.ABC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属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D.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l、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 D.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史 D.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思想范畴 D.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经济条件 D.法律制度 C.传统理念 D 文化水平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单项选择题答案]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 10.C 11.D 12.C 13.D 14.C 15.C 16.B 17.C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D.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力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晨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D.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沧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DC 2.ABCD 3.CD 4.ABCD 5.ADCD 6.ACD 7.AD 8.AB 9.ABC 10.AB 11.CD 12.AB 13. BC 14.AB 15.ACD 16.ACD 17.CD 18.BD

※<第四章>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B、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C、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的不同表现 D、先后两次劳动过程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转化为资本

4、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主义的()A、劳动价值理论 B、剩余价值理论 C、商品与货币理论 D、劳动二重性理论

5、个别企业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A、商品价值量的减少 B、商品价值量的增加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6、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7、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8、“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中的“钱”所充当的货币职能是()A、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商品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A、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求 B、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C、价值规律的本质规定 D.、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货币在性质上发生变化 D、勤俭节约

1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

A、劳动力

B、厂房、设备 C、工具 D、货币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A、劳动过程 B、价值形成过程

C、价值增殖过程 D、价值平均过程

1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生产劳动产品

B、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C、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保持资本价值

14、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15、资本积累是指()

A、剩余价值转化成资本 B、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 C、企业之间的兼并 D、大资本吞并小资本

16、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企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B、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

D、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17、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IO%,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使用价值 B.劳动的价值 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D.劳动力的价值

19、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被称为可变资本是因为()

A、它的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B、它的价值不仅会发生转移,而且会自行增殖 C、劳动力仅能创造出相当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D、劳动力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剩余价值 20、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A、c的比重不断增大

B、v的比重不断增大 C、c和v按相同比例增大 D、c、v按相同的比例下降

21、产业资本循环依次经过的三个阶段是()

A、流通、生产、储备 B、流动、生产、流通 C、购买、生产、销售 D、流动、生产、销售

22、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23、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D、资本积累的结果

24、剩余价值和利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

25、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是()A、价值 B、成本价格 C、生产价格 D、垄断价格

26、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主要依据是其()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价值形态 D、最终用途

27、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A、厂房 设备 B、原料 C、燃料 D、劳动力

28、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中的()

A、平均利润转化的 B、超额利润转化的

C、垄断利润转化的 D、企业利润转化的29、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经营权垄断 B.土地私有权垄断 C.土地交易垄断 D.土地价格垄断 30、土地的价格是()

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地租的资本化

C、土地生产成本费用的货币表现 D、土地数额与平均利润的总和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A

3、B

4、D

5、D

6、B

7、C

8、C

9、D

10、B

11、D

12、C

13、C

14、C

15、A

16、D

17、A

18、D

19、D 20、C

21、C

22、B

23、B

24、A

25、C

26、D

27、A

28、B

29、B 30、B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E、使用价值的基础

2、与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关的因素有()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市场需求 D.市场供给 E.货币币值

3、货币的职能包括()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 E.资本尺度

4、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A、待销售的商品总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货币流通速度 D、通货膨胀率 E、纸币的发行量

5、市场机制的要素有()

A.竞争 B.价格 C.供给 D.需求 E.政策

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是()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劳动力具有价值

C、劳动者是法律上的自由人 D、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E、劳动者自愿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7、资本()

A、是货币和生产工具 B、是一种运动

C、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D、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E、是一个历史范畴

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揭示了使用价值的来源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D、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E、为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9、资本积累()

A、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C、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D、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E、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

10、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11、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的好处有()

A、提高剩余价值率 B、增加年剩余价值额 C、节省预付资本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E、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

1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购买与销售时间的长短 B、劳动时间的长短 B、生产资料储备时间的长短 D、停工时间的长短

E、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时间的长短

13、生产成本是()

A、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B、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 C、商品价值中c+v部分 D、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E、商品销售价格的最高界限

14、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A、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

B、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C、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D、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是相同的 E、生产价格与剩余价值在数量是相等的

15、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有()。A、工资 B、成本 C、利润 D、利息 E、地租

16、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的节约

E、原材料价格的变动

17、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要求()

A.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B.生产资料总供求平衡 C.消费资料总供求平衡 D.生产资料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吻合 E.消费资料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吻合

18、土地价格()

A.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是资本化的地租 C.与利息率成反比 D.与地租额成正比 E.受土地供求关系影响

19、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A、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B、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C、在价值形态上是把社会总产品划分为c、v、m三个部分 D、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工业、农业两大部类

E、把社会生产划分为Ⅰ和Ⅱ两大部类

20、平均利润形成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

A、各部门资本家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B、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E、资本有机构成具有平均水平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一致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ACDE

3、ABCD

4、ABC

5、ABCD

6、CD

7、BCDE

8、BDE

9、ABDE

10、ADE

11、BCE

12、ABCDE

13、ACD

14、ABC

15、CDE

16、ABCDE

17、ADCDE

18、BCDE

19、ABCE 20、BDE

※<第五章>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A 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境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景根本的特征是()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括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 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国家垄断资本土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D.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 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8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19.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D.殖民地和宗主国 20.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2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2.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3.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2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2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2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2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全面的社会化 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28.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度性要()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29.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A 2 D 3. C 4. D 5. C 6. D 7. C 8 A 9 C 10.D 11 C 12. C 13. B 14 C 15. B 16. B 17. D 18 D 19. B 20. C 21. B 22. D 23. C 24.D 25. D 26. D 27. A 28. C 29. B 30. D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A.社会化人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 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

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

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有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A 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D.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7.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8.垄断价格是()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9.垄断利润是()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实现形式,主要有()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 D.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 11.垄断形成的原因()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12.垄断竞争的特点()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 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 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 13.垄断价格()A.完全是人为定价 B.受替代品竞争的制约 C.受市场需求量的制约 D.违背了价值规律

14.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 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15.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16.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A.垄断企业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c.小生产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D.落后国家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国内劳动人民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17.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A.生产全面社会化 B.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C.工会组织日益社会化 D.资本日益社会化

18.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19.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

D.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A.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B.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C.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D.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

2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包括()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实行部分国有化

C.实行职工持股 D.推行企业民主,实现劳资合作 23.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

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表现 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社会福利计划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2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七十七国集团 D.世界贸易组织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 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26.经济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是()A.可靠而有利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B.重要的廉价原料产地

C.高新技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 D.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地

27.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28.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A.促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B.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0.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个()A.长期的历史过程 B.隐蔽的历史过程 C.曲折的历史过程 D.复杂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C 2. ABCD 3,ABCD 4. ABD 5 AD 6 ABCD 7 ABCD 8. ABD 9. ABD 10. ABD 11.ABCD 12 ABCD 13. BC 14. ABCD 15.ABD 16. ABCD 17. ABD 18,ABCD 19. ABCD 20 ABCD 21. ACD 22 ABCD 23. ABD 24. ABD 25. ABCD 26 AB 27. BCD 28. ABCD 29.30. ACD

※<第六章>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景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ABCD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沦依据是()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D.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于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辖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

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A.人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B 4.A 5.C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D 15.D 16.A 17.D 18.B 19.D 20.D 21.B 22.C 23.A 24.D 25.B 26.C 27.A 28.A 29.A 30.A 31.C 32.B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个国家建立过社会主义()A.南斯拉夫 B.罗马尼亚 c.奥地利 D.匈牙利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是()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 D.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D.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6.社会主义建设的几种主要模式是()A.苏联模式 B.南斯拉夫模式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7.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8.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夺取国家政权

c.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9.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A.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B.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c.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 作用的必然结果

10.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主要是()A.政治领导 B.组织领导 c.思想领导 D.集体领导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D.坚持改革开放 12.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A.攻击和反对共产主义

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步人社会主义 c.主张搞三权分立、多党制

D.主张搞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13.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其原因在于()A.它们的领导力量是一样的 B.它们的阶级基础是一样的 c.它们的内容是一样的 D.它们的形式是一样的 14.列宁指出的具备革命形势的主要特征是()A.被压迫阶级的贫苦和灾难超乎寻常的加剧

B.统治阶级遭受危机,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c.多数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且抱有为革命牺牲的决心 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 有()A.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c.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

16.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理论来源是()A.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B.19世纪三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c.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基本形式 有()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文化斗争 D.思想斗争

18.《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以后的任务是()A.用革命的暴力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B.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彻底消灭私有制

c.把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使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19.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是()A.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 B.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

c.无产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最重的阶级 D.无产阶级是最强大的阶级

20.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有一定数量的无产阶级 B.工人运动的一定发展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指导 D.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合 21.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22.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不成熟、不科学的空想社会主义

23.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因为()A.它只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了天才的诅咒 B.它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原因 c.它没有找到建设新社会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D.它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14.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尤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5.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形式的基本观点()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c.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D.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和和平两种形式

26.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2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发现了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B.提出了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学说

c.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8.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基本特征包括()A.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大多数人享有民主而只对少数人实行专政的国家 c.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和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D.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任务是为消灭阶级和使国家走向消亡创造 条件

29.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A.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c.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D.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敷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3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工人阶级量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的领导

32.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所具有的特征有()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c.国家开始消亡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3.列宁在“政治遗嘱”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新构想,如()A.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B.用合作社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c.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D.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34.社会主义民主是()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A.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

B.封建主义传统长.缺乏近代民主的传统

c.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 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D 1. AC 3.CD 4. BD 5. ABCD 6. ABC 7. ABD 8. ABCD 9. DCD 10. ABC 11.ABD 12. ABCD 13. ABCD 14. ABC 15. ABCD 16.BCD 17. AD 18. ABCD 19. ABCD 20. ABC 21. AD 22.ABC 23. ABCD 24. ABD 25. BCD 26.BC 27.CD 28. BCD 19. ABCD 30.ABCD 31. ABCD 32. ABC 33.ABCD 34. ABCD 35. ABCD

※<第七章>

第七章

一、单项目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单项选择题答案] l. D 2.B 3.A 4.A 5.B 6.D 7.C 8.C 9.D 10.D 11.D 12.A 13.D 14.A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马克思和思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5.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又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矗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A.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B.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7.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旨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8.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1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12.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3.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A.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 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有其历史局限性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

15.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A.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ABC 3.ACD 4.BCD 5.ABCD 6.ABCD 7.BCD 8.ABCD 9.CD lO.ABC 11.ABCD 12.BCD 13.BCD 14.ABCD 15.BD

第四篇:马哲题库

原理题库(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单:10;多:5)

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规律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科学性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三、辨析题(10)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时代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同时,他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也有批判性的改造。马克思继承了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思想精华。同时也指出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的发展趋向。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划时代的意义:(1)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2)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既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3)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7、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四、材料题(3)

1、【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页)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正确的,不容动摇的,但个别具体论断却有历史局限性,需要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

断调整和完善。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因此,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2、【材料1】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在《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腐朽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释。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方学者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答案要点: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西方学者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材料1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材料2的理解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材料3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五、论述题(3)

1、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2、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案要点: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有自然科学基础,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提供了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而无片面性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广大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 A.革命性和批判性

B.实践性阶级性

C.科学性和历史性 D.辩证性和彻底性

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万物皆备于我”是 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 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 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 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 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原子

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则表明

D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 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 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 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

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D.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 14发展的本质是

A事物的量的变化 B.一切变化和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范围的扩大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BCD 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

BDE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

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E物质的根本属性

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

BC 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

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 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

ABD 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人脑自生的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 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

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 A.“独中又自有对” B.“反者道之动” 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 D.无独必有对 E. “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7、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三、辨析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就是不科学的。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是其全部理论的基础。

2.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知道发展了的实践。

3、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因此,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归结为提供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这是不全面的。

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

5、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而静止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它们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和能力

意识能动性特别表现在它的创造性上。无论是认识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再现客观世界,而是意识的再创造过程。意识活动在对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基础上,借助于实践创造出原来自然界所没有的物质形态,它可以追溯以往,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 答题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联系的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发展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和片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8、“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一般和个别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对立表现在:一般是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指矛盾的特殊性,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因为个别包含了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9、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不是处在一定的条件中。

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一是与有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相比较,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指斗争性虽然受同一性的制约,但它能打破制约它的那些条件,并创造事物转化所需要的新的条件。表现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

此题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10、人的衰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的衰老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过程

此题把人的衰老只看成量的变化,割裂了量变质变相互渗透的关系。

11、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①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②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③由于唯心主义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四、材料题

第一题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效益之后,就往往偏重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题 材料1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准备在一个月后请客时用牛奶招待客人。主人考虑如果预先把 牛奶挤下来,牛奶积存多了会变质,不如这段时间暂不挤奶,牛奶在牛肚里保存既是最好的保鲜办法,同时 也可以储存足量的待客用的牛奶。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小牛实行了隔离,停止了挤奶。转眼间到了请客的 日子,客人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却再也挤不出牛奶。

材料2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 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一鲁国人擅长编草鞋,其妻擅长织白绢。他欲携妻迁越国。友人说:“你到越国一定会很穷的。” “为什么?”他问。友人回答说:“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而越国人习惯于赤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而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材料3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乡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 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 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材料4

姓石的匠人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以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但匠人却不看,一直不 停地赶路。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会沉,用来造棺材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会很快被 虫蛀,这是一棵不能做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请回答:

(1)从哲学的角度说明材料1中主人最后为什么挤不出牛奶来?

(2)从材料2中分析,过江者所看到的“引婴儿而欲投江中”的情况和想迁到齐国去的那对会编草鞋、织白绢的鲁国夫妇,是违背了哪些哲学原理?

【答案要点】

(1)材料1说明,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奶牛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主人试图积攒牛奶的做法,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由于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达不到主观预期的目的。

(2)材料2中过江者所看到的情况与携妻迁越的鲁国夫妇,都违背了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做事。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本身的规定

性和基本要求出发,分析不同情况的不同特点,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3)材料4中,齐人由“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乡里”到“田猎之获常过人”,所蕴涵的哲学道理主要在于:齐人由猎狗不好转而耕田,耕田赚钱买好猎犬,有了好猎犬即捕获了很多猎物;在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犬是最关键的。齐人善于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主要联系;而在把握事物的联系中,又能够准确的抓住其中关键性的联系。这些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能盲目蛮干,一定要考虑事物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在了解事物一般联系的情况下,再认真找出关键性的联系,然后再想法加以解决。因此,既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又必须善于把握问题的症结,这样才能达到主观预期的目的。

(4)材料5所蕴涵的哲理表明:看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再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采取合理的措施。第三题 材料

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有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要点】

该材料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比较典型的例证。

(1)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既“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从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看,牛顿就光的组成部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却不成熟,因而不久就被光波动学说所否定,这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第一次否定;接下来,光波动学说被量子力学所验证的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所否定,这是第二次否定。显然,在这两次否定中,后者并不是简单地全盘抛弃前者,而是在继承前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即扬弃。最终找到了组成光的基本成分——具有波动性的微粒,这是一个典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五、论述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试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答案要点: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提法。这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5)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是理论的不断创新。

2、论述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答案要点:

(1)世界统一性问题即世界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就是在本原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无限多样的世界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多样性的统一

第二、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就是物质——世界上的事物现象都来源于物质

第三、特别要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和影响社会面貌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解决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统一性的问题,这是以往的唯物主义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3)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和前提,正因为如此,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就是在实践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我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以,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

(5)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大的实际和最根本的国情就是我国尚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或外国模式出发。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大的指导意义。

3、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认识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关系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1)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对立双方相互依赖、渗透、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这种关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对立双方相互排斥、否定的性质,这种性质贯穿矛盾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制约。没有同一就没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

(4)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5)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而改革和发展要通过斗争性才能实现。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包含斗争性的原理,和谐不是否认矛盾存在,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能消极维护,而要深化改革,为稳定创造条件,并推动它的发展。

(6)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存在条件,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解决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团结。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反映的观点

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

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 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 D.完全摆脱了必然

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 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 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

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唯心主义的 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

E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直接现实性

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 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辨析题:(10题)

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答案要点】(错误)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知识或认识从根本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2、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答案要点】(正确)

任何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其指导作用的结果也不同。其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之一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性质。(正确)【答案要点】(正确)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4、实践是把握事物本质的精神活动。【答案要点】

(错误)

这是对实践的一种错误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类的世界活动同动物的活动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本能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实践对于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的思维或精神活动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实践本身不是精神活动,也不能直接去把握事物的本质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答案要点】(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6、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答案要点】(正确)

客观真理也叫真理的客观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7、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答案要点】(错误)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 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二是由于实践检验是个过程,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对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一切理论、认识和观点作出最终的检验,即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8、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答案要点】(正确)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是因为:

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9、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答案要点】(错误)

真理是有用的,即真理是有价值的,这是正确的。真理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真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成果。但“有用即真理”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它是实用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主要表现。其错误主要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成可以根据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在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有用与否在不同的阶级和集团那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性可言呢?其次,真理的唯一规定性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与一致,这跟真理是否有用无关。因此,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未必就是真理。

10、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答案要点】(正确)

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

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实践,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四、材料题:(3题)第一题:

材料1 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观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观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以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和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种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来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观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来《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物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辨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来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分别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题:

材料1 美国有一种连锁店,叫“塞问一来问”,是一种日用品商店,它经营的基本理念是以方便换利润。它就开在居民区里,早上7点开门、晚上11点才关门,所以叫“塞问一来问”。

店里的日用百货一应俱全,服务也非常周到,但是它的价钱比商业区里稍贵一点,这种连锁店在美国非常红火,利润很高。

材料2 台湾的一个老板于是把这一连锁店引进了,也开在台湾的居民区里,经营的方式和美国的一模一样,可是三年下来,生意却越做越淡,并且亏的一塌糊涂。经营的失败,迫使老板和大大小小的经理们反思:为什么在美国行、在台湾就不行?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搞清楚。

材料3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台湾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远,开车也要好半天,台湾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近,走路只要几分钟;美国的家庭主妇比较图方便,不在乎一毛、两毛的,而台湾的家庭主妇很在乎一毛、两毛钱,宁可多走路,也不愿花那冤枉钱,因此,想挣她们的钱是很难的。但是通过调查,他们也发现,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步履匆匆的学生们却很适合他们的经营理念。

于是老板决定把连锁店从居民区里搬出来,开到车站边上去、开到学校边上去、开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去,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服务,为学生们服务。台湾的游客很多,学生也很多,而他们买东西图的就是一个方便,而价钱贵一点、便宜一点,他们是不太在乎的。结果,连锁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利润不断增长。

请回答:

(1)从连锁店经营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他们做了哪些工作。(2)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哲理。【答案要点】

(1)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搞清楚。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台湾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们也发现,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步履匆匆的学生们却很适合他们的经营理念。于是老板决定把连锁店从居民区里搬出来,开到车站边上去、开到学校边上去、开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去,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服务,为学生们服务。结果,连锁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利润不断增长。

(2)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对于其他地区、其他人成功的经验要学习、要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进行创新和变革,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又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必由之路。

第三题: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

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3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自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走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答案要点】

(1)材料1 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 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

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这种观点必然导致为我论。

(3)材料3 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 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是对世界的成功改造。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没有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五、论述题(3题)

1、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

【答案要点】

(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 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

(2)我国当前社会实践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加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

(3)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具体做法和途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前者是指人通过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后者则是人通过实践对客观对象的改造以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人类的历史活动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的活动。这两大原则根源于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一个是各种事物的规律的尺度,即人类活动只有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进行才能创造价值;另一个是人的内在尺度,即指人、主体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这也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观尺度的要求,即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的是主体尺度和要求,即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利益。另外真理原则表明人在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体现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样的。

(3)真理和价值也有统一的一面,就是说,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真理原则和

价值原则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两者有机结合中,人类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答案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就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

路线。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的新境界。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具有实践意义。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和统一。注意克服本本主义、主观主义,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掌握唯物辩证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早日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D)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B)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B)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A.国家政权

B.军队

C.政治与法律制度

D.思想意识形态

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B)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历史人物的出现(D)A.具有历史必然性

B.具有历史偶然性

C.与历史条件无关 D.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

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A.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2、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CDE)

A.自然环境结构

B.人口结构

C.物质经济结构

D.社会政治结构

E.社会观念结构

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A.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过程

B.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毫无区别

D.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有意识地进行

E.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眼光研究人类社会

4、面临环境被污染,使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AD)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E.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AC)A.生产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只有影响作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任何变革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E.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CD)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

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它服务 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

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AB)A.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 B.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C.按理性原则进行的 D.按领袖意志实现的 E.凭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的

8、群众路线是指(ABCD)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E.政治路线

9、唯心主义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的根源有(ABC)A.阶级根源

B.社会根源

C.认识论根源

D.文化根源

E.政治根源

10、科学的社会功能有(ABDE)A.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C.科学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

D.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E.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辨析题:

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误。(1)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制约社会发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即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3)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是不正确的。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错误。(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确。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错误。(1)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暴力机关。(2)国家具有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但国家的职能是体现国家阶级本质的。

7、经济基础即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错误。(1)同一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多种生产关系,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2)经济基础是指同一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8、政体决定国体。

错误。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选择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9、“全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错误。(1)“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一个科学技术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各种社会认识和整体社会实践的复杂问题。(2)应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或社会体制,创造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环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3)无论是生态、资源问题,还是核战争问题,都需要依赖国内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共同作用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10、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错误。(1)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2)这种说法是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唯物史观并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同人民群众一起,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脱离了人民群众,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

材料题

1、分析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2】

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 【材料3】 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动的改善上。”又说:“改革开放买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中所表达的原理。(2)材料2中所表达的原理。(3)材料3中所表达的原理。

(4)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答案要点:

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依人们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标准。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2·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 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 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 格尔:《历史哲学》)请回答: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 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 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 型观点。

3、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 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 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 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2)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 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 学是可能的。它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

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

论述题: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说明其现实意义。答案要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经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积累和结晶;②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和方法、工艺、经验与能力,它源于生产实践又指导生产实践,属于潜在的智能性要素的“可能性”生产力,它一旦应用和渗透到生产实践中,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相结合,就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与智慧,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物化到劳动资料上,就产生先进的生产手段,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物化到劳动对象上,就可以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善劳动对象的品质,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上,可以使生产力诸要素实现最佳配置和优化组合,把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④当代的科技革命将把生产力的社会化推向更高水平,因此,它必然推动社会结构、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观念形态的演变,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现实意义:由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要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就必须重视科技、发展科技,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贯彻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

2、建设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推进与其相配套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的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和实事求是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最基本的常识。

答案要点:

首先,马克思社会结构学说认为,一种经济结构确立之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结构树立其上,即要有法律的制度与规章给以保障。只有政治结构适应了经济结构的需要,社会能得以顺利发展。这个理论已成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并且发展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方针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而亟待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还要求上层建筑中的法律制度与各种法规必须尽快建立与尽快完善,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近几年来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非常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与完善。

而我国过去的政治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弊端除了机构臃肿,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统的过死,从而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滋长官僚主义、腐败和不正之风之外;更为严重的是滋长以至于形成了人治的习惯与传统,法治意识淡化和法律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健全。这种实际情况,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同时,还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顺畅;使生产力中最主要核心因素——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得以有效的发挥,保证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转与发展的规范。

3、如何理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和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活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在没有“活的劳动”参与时,只是可能生产力;只有“活的劳动”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变为现实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不是“直接生产力”,只是“一般生产力”,它需要经过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的中介作用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即需要通过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物化到劳动对象之中,才能成为“直接生产力”;如果科学技术没有与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相结合,那它只能停留在“一般生产力”的水平上。而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的结合更为重要,因为劳动者掌握了更加先进科学技术,就意味着劳动者在生产中的能动性与主导性作用的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③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靠劳动者去掌握并在生产中去运用。劳动者的智力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劳动者的能动与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劳动者对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需要借助于教育这个人才孵化器。即培养先进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育。②因此,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既注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时,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搞好各种类型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保证高素质的劳动力后备军的供给,由此而形成我们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超前教育相配套的教育体系。

4、如何理解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基本功能?

答案要点: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①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超前与滞后;②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历史继承性;④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性。社会功能:

①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

②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即维护、肯定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而对同自己的性质相反的敌对的意识形态的攻击;

③调控社会和人的功能,即它具有的导向作用;

④创新功能,指它能够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性而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能在新观念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实践,改变现实社会创建新的社会形态。

5、说明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

先进文化的重要功能:

①维护、巩固并调控和保持社会制度正常运转的功能; ②把每一代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传承下去的功能;

③培育和教化的功能,即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的功能; ④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中介形式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

⑤认识社会与认识自我的功能,即文化作为各民族的一种既得的思维方式,制约着每个民族的思维过程,使各个民族具有各自独特的认知取向和价值系统。

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①先进文化是先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是把人与人紧密联系起来的精神纽带,同时又是社会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先进文化是党在思想上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先进文化的建设极其重要、十分迫切。必须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6、试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要性。答案要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一是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与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不适合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个由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川流不息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并且发展不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生产,又存在着以手工业为主的农业和手工业,这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同它相适应。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其他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这种从国有经济到个体私营经济多层次的经济结构,适应多层次的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各个层次的生产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7、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论述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大现实意义。答案要点: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党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人民哺育了伟大的党。

(2)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3)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所以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所以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首先要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起来,而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富,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6.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7.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A)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劳动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8.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B)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9.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1.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B)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3.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1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1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功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B)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BCD)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ABC)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ABD)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7.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D)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8.剩余价值规律(ABCD)

A.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AD)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1.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表明(AB)A.其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表现

B.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并且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 C.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

D.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12.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AB)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功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1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是(ABC)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C.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D.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1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是(ABCD)

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 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

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三、辨析题

1.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生产和销售、供给和需求保持大体平衡;第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展开竞争。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从而可以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市场机制有其自身弱点和消极面:市场机制的启动,是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近期局部利益的追求;市场信息反馈的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向而非精确的数量,而且具有滞后性;它不能自发地实行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对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等。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3.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是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态,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4.资本循环和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一样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它们考察的角度也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它们考察的目的也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主要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资本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要分析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5.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资本主义宪法是在几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产权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最神圣和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的权利。正如列宁

所说,以前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了。

四、材料分析题

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1]“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答案要点](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2.[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材料2]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入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1)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1、2的合理性。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答案要点](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2)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3)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3.[材料]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公认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的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请计算:

(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有多少?(2)剩余价值率为百分之多少? [答案要点] 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国部分构成的,即w=k+m 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元)*1.88元*30=7.75*1.88*30=437.10元 再求剩余价值率:m’=m/v=437.10元/32.24元*100%=1351.58%(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个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2)剩余价值率为1351.58%。

五、论述题

1.[材料]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50%。从那时到现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答案要点](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现象时,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2.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答案要点](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从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壁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3.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答案要点]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金融资本是由(C)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9.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1.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B.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需要国家资助

C.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直接干预 D.对于不能直接获利的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D)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4.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BCD)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C.垄断高价是把其它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D.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5.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ABCD)A.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B.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C.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量 6.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ABCD)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ABD)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七十七国集团 D.世界贸易组织

8.资本主义无法根除的主要矛盾是(BCD)

A.垄断资本与中小资本的矛盾

B.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BCD)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辨析题

1.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2.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3.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普遍建立、股权极大分散,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会发生本质变化。[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是财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资本进一步社会化。股份公司的巨额垄断资本仍由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4.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取代,这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历史规律。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明了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产生、形成和发展以至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着两种经济制度的对立和比较,但最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四、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斯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法官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根据刘峰、靳立新:《微软垄断始末》,《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17

日整理)

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2)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案要点](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与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清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估计,今天在美国有6000家公司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其中包括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在这些公司的推行,使工人们积极地经营他们的公司,产生了一种充满活力的责任感,在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美国争取雇员拥有股票全国委员会对350家高技术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利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利用这种计划的公司发展快2~4倍。随着这一计划的推行,到2000年,全美国有25%的雇员分享他们公司的所有权。这种迅速出现的“工人资本主义”概念也适用于相当大部分的美国经济。但是工人拥有股票不会轻易转变为工人管理。有的工人股东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和以前一模一样。也有的工人股东认为,在“雇员拥有股票计划”下,越是尽力干,得到的就越多。(摘自W.E.哈拉尔著:《新资本主义》,社会文摘出版社1999年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原因。

(2)评析工人股东的两种看法。[答案要点](1)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

(2)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

(3)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国有化早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就已产生。当时如矿山、港口、河道、铁路、公路等私人资本难以经营的企业和设施就已部分地转归国家所有。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国有化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有化大多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期间发展得较快;一但战争结束,经济危机过去,国有化企业就会大大收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国有化扩大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实行国有化的主要方法是资本主义国家高价收买私人企业的产权,或由国家向私人企业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国营、国有私营和公私合营等。

[材料2]20世纪80年代,法国工业国有化的程度达到了40%,意大利为35%,奥地利为28%,联邦德国为21%,36

英国为11%。

[材料3]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的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

请回答: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出现的新变化。(2)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实质。[答案要点](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力,毫无疑问仍旧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答案:B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答案:C

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答案:A

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答案:D

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答案:B

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答案:C

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答案:A

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答案:A

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答案:A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A、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不同

B、历史传统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答案:ABD

2、之所以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A、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革命

B、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D、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答案:ABD

3、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 D、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争取和平发展原则 答案:BC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因为(A、工人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B、工人阶级是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C、工人阶级是唯一同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和完全对立的因而也是唯一能够革命到底的阶级 D、工人阶级最有政治远见,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 答案:ABCD

5、社会主义民主是()A、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B、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38)

C、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答案:ABCD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他们许多天才的设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各种设计,但基本上出于主观上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善良愿望,而不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

2、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决定了它必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非常强调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争取自由的革命几乎都给予了无情镇压。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合法斗争的权利。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无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争取统治权的可能性。

3、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态度上,科学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依据,但也具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而民主社会主义从最初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目标,逐步发展为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进而把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选项中排除出去,最后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无可取代。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我国不能搞这种试验。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就不可能有反复。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唯一的出路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变为公有的,即社会主义的占有形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要实现的客观规律。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但是,39

不管出现多大曲折,由社会规律所决定的发展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它将在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最终得到实现。5、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2l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材料3]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2)试分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社会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2、[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材料2]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

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答案要点]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和实践的品格。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3、[材料1]苏联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到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工业几乎增长了20倍,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之一。1963年3月5日,联邦德国《世界报》写道: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取得全部领导权时,“俄国还和沙皇时代一样是一个农业国家。当他在三十年后逝世的时候,苏联已成为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工业强国”。“西方几乎花了二百年的时间才做到的事情„„在俄国几十年不长的时间里用残酷的办法、坚定的意志实现了。总而言之,这是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下卷,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材料2]近20年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同程度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上,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重大转变„„一种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4页)[材料3]冷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左翼力量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探求。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和人士仍在研究和预测未来,这表明社会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西欧的社会主义者1990年创办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国际论坛。美国纽约的《每月评论》杂志社1990年出版的文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批斗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历史不会倒退,它将宣告社会主义——不论以什么名义——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时候不会灭亡”。法国《当代马克思》杂志1993年以“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为总题目,发表美、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问题的文章。该杂志编辑部评论说:“如果因为苏联‘共产主义体系’的失败而将社会主义弃之如敝屣,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前社会主义还是一片小树林,但却充满生机。”(摘自《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83页)结合上面材料,回答两个问题:

(1)如何评价苏联模式?(2)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曲折? [答案要点](1)首先,从根本制度层面上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一国范围内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且,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苏联社会发展的需要,1R~gT可观的历史成就: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里,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而在所有这些成就中,也都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当时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其次,苏联模式又是存在严重弊病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斯大林模式的功过并存,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外部面l临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他只能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立场都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曲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承认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五、论述题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 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 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答案要点]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 入社会主义。因为:

①中国、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都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比较强大,加之统治阶级利用让步、福利政策、将社会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革 命的发生。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与胜利。③生产力是发 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④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所以,考茨基将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畸形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 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 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案要点]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

②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 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

②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 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深刻地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不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会被人民所抛弃,社会主义也巩固不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从中吸取了深刻的 教训,必将矢志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社会主义一定能走出低谷,经过曲折而迎来新的伟大复兴,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要点](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2)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3)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

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答案:D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答案:B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答案:A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A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B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答案:D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答案:C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答案:C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答案:D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答案:D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答案:D

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A、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答案:A

13、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答案:D

14、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选择

C、两条不同的道路

D、两种不同的理想 答案:A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答案:

ABCD

2、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答案:

ABC

3、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答案:

ABCD

4、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答案:

ABC

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答案:

ABCD

三、辨析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

2、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答案要点] 此观点不全面。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

(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

2、[材料1]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2]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材料3]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2期)请回答

(1)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2)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答案要点](1)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2)2l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为了迎接挑战,大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五、论述题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要点]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第二,它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描绘未来社会美景,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即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别是经济形态来获得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他们以此法勾画出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替代物。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特征相对立的,同时,二者也有同一性,后者不仅是前者的对立物,而且也是继承者,应当吸收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还应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形态特别是经济结构时,采用了典型分析和科学抽象的方法。

第三,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简单说就是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大体轮廓,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为什么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答案要点] 第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预测决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中发现了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正是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未来走势上把握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深入分析社会结构,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就可以把握和不断加深对社会轮廓和它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就可以看到,随着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也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也共产主义走近一步。

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考查。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有三层意思,一是共产主义思想,二是共产主义运动,三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诚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完美状态需要在遥远的未来才可以实现,但是,这不应成为悲观的理由,因为作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社会主义早已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随之而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正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至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也不渺茫,因为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已经从一定意义上向人们展示了共产主义的晨曦。虽然这种展示还是不完全的和尚未完成的,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在继续发展中,这种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越能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提供着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和更有力实践证明。

⒊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

[答案要点] 第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伟大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五篇:马哲题库

马哲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2.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属于(C)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的关系属于(B)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D)A.矛盾的同一性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6.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A)

A.资本积累

B.可变资本

C.剩余价值

D.剩余劳动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8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生产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商品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0.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环节的是(A)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CD)

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2.社会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AD)A.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B.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

C.空想平均主义的发展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D.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3.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CE)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气质

E.地理环境 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主要有(ABCD)

A.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B.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C.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E.非垄断企业内部的竞争

5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AB)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辨证否定的观点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CDE)A.生产方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最概括的说,生产资料包括(BD)

A.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

C.劳动资料

D.原料

E.自然物质 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AB)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

C.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D.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E.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9.“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说明(ABC)

A.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

B.只有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新生产关系才会代替旧生产关系

C.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D.新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E.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10.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中国哲学家朱熹主张的“理在事先”是 A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调和折衷主义观点

D.古代实证主义观点 2.经济基础是指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D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 3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D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家庭关系

D.宗教关系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

A.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大大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B)

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C.各个资本家提高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

8劳动二重性指(B)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9.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D.私有制的形成 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D)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BC 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物”

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痕迹。”CD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3.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4.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BD)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5下列关于生产关系的选项中正确的是(AC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相适应的

C.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7.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导致(BCD)A.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不变资本的数量减少 B.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增长,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

C.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D.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8.在下列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BCD)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不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CD)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试时间:7月6日(周一)9:00-11:00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 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 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 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 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 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 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五: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八:量变,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肯定,否定

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意识的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 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 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第四章

一:资本的原始积累 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⑴ 价 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 雇 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 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 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 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九:资本积累

⑴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⑶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⑵ 产 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个阶 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 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⑷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十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十二:经济危机

实质: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十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本质: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

第五章 一:垄断

⑴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 垄 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 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 垄断。⑶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⑴ 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 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 讯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五:经济全球化

⑴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⑵ 后 果: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 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 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 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六: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七: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过渡的资本主义 八: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第六章

一:无产阶级革命

⑴ 性质:无 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⑵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

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三: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四: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下载2010考研马哲题库-答案需另外下载(2010考研马哲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考研马哲题库-答案需另外下载(2010考研马哲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考研马哲必背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划分辩证法、形而上学 1.世界的普遍联系......

    马哲第三章 题库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

    马哲考题与答案范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马哲考题与答案 2009级文科类“马原”复习提要 (注:★表示是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的重要考点)......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马哲练习答案第五章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钥匙是(A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

    马哲在线测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3:38 窗体顶端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

    马哲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库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 B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

    马哲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

    考研政治马哲总结(精选5篇)

    马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做到坚持以马克主义为指导? 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真懂真信;无产阶级以人为本;如何应用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问题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