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时间:2019-05-13 05: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第一篇: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 灾祈福为中心。[拜年][开门炮仗]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清 明 节 的 传 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端午节

战国时代,屈原看破了秦王吞楚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三年后客死于秦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 和端午

张耒

•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七夕的传说

七夕穿针习俗从南朝就开始盛行了。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晚上对着月光穿針,看谁先穿过就是“得 巧”。另一种是在七夕的中午将针投入水面,观察针影的形状。

拜织女·拜魁星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月饼传说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朱元璋联合各路抗元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很快,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重阳节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菊花又名黄花, 花色品种繁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名花之一。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幽香清芳,赏菊就成了一件时令习俗。我国古人曾有许多赏菊诗词。如晋代陶渊明,唐代杜甫等都有佳句名篇流传。至清代,重阳节前后还举行菊花大会,倾城人去观赏菊花。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等,甚为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也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李清照*醉花阴*重阳: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唐*李煜*谢新恩: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北宋*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北宋*柳永*斗百花: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北宋*晏几道*阮郎归: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南宋*辛弃疾*踏莎行: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唐*白居易*九日登巴台: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春节

【来历】春节原名为元日,相关的庆祝活动在夏代已经开始。作为岁首大节,它确立在汉朝。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确定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内涵】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春节蕴涵的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来。

清明

【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内涵】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端午

【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盂兰节、蒲节等。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五月初五,人们用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用来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划龙舟则是后来不断形成的风俗。

【内涵】围绕端午节及其习俗的来源,形成了一些影响很大的民间传说,并为端午节增添了新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较通行的解释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增加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赛龙舟等多种体育竞技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中秋

【来历】中秋节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形成较晚。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内涵】中秋是中国秋季的传统大节,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团圆节”。人月两团圆的意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生的美好愿望。传统中秋节俗十分重视亲情的培育与表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篇:清明节的传说及来历

清明节的传说及来历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离心式热油泵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高温热油泵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风冷式离心油泵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RY型高温导热油泵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导热油循环油泵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保温沥青泵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齿轮沥青泵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BWCB沥青泵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LQB保温沥青泵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CLB系列沥青泵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lqb沥青输送泵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YHB齿轮润滑油泵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YHB立式齿轮泵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YHB润滑齿轮泵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YHB-LY立式圆弧齿轮泵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YHB润滑齿轮泵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YHB系列润滑油泵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YHB齿轮油泵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YHB轴头齿轮油泵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YHB立式齿轮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YHB轴头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YHB稀油站油泵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第三篇: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附三醉 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

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

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来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第四篇: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

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三年级查字典比赛试题

班级_____

姓名____ 得分____

一、填空。20分

1、“沉”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再查音节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再查__画。

2、“熟”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再查音节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再查__画。

3、“逸”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再查音节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再查__画。

4、“禽”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再查音节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再查__画。

5、当不知道一个字的读音,也分不清它的部首的时候,可以用______方法查。如用这种方法查字,“考”字该查___画。“夷”字该查___画。“卑”字该查_____画。

二、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应怎样解释?请从各个字的解释条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括号内。24分

1、异

a 有分别,不相同; b 奇异,特别; c 惊奇,奇怪;

d 另外,别的; e分开

奇花异草()异口同声()诧异()

异乡()

2、绝

a 断绝。b完全没有了,穷尽。C 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d 独一无二的,没有有能赶上的。e绝对。f绝句。

斩尽杀绝()络绎不绝()绝处逢生()绝大多数()

3、尽

a 达到极端。b 全部用出。c用力完成。d全,所有的。e 完。竭尽全力()山穷水尽()无穷无尽()尽量帮助()

4、望

a向远处看。b探望。c盼望,希望。d名望。e对着,朝着。一望无际()喜出望外()德高望重()看望病人()

三、按要求填表。40分

带点的字 音序 部首查字 字典中的解释 应取哪种解释

任重道远

1、任用

2、担任

3、承担 .惊恐

1、由于突然来的刺激而紧张

2、惊动

3、骡马因害怕而不受控制

四散逃跑

1、没有约束,松开,分散

2、零碎的3、约束 暴风骤雨

1、快走

2、急速

3、突然 拔地而起

1、吸出

2、挑选

3、向高拔 饱览

1、饱满

2、足足的3、满足

4、充分 心惊胆寒

1、冷

2、害怕

3、穷困 击溃

1、冲破

2、责备

3、很,非常 摇摇欲坠

1、落

2、往下垂

3、垂在下面的东西 陈列

1、安放摆设

2、叙说

3、时间久

四、给句子中的“通”字选择解释条。(用字母表示)4分

“通”字的解释有:a没有堵塞,可以通过;b有路达到;c传达,使知道;d通顺;e普通;f用工具戳,使不堵塞。

1、草原一碧千里,四通八达,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2、这篇文章怎么写得一点也不通?()

3、听说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有人通知李大钊离开北京,他却表示不能轻易走掉,要与敌人斗争到底!()

4、詹天佑只用了原定工期的一半,就把隧道打通了。()

五、选择题。12分

1、下列每组三个汉字,查字典是音序相同的一组是();

部首相同的一组是()。

A 建 延 造

B 欲 软 欣

C 缠 动 紧

D 茁 初 雏

E 祼 浏 聊

F 湃 臂 编

2、用数笔画、音序和部首查字典,完全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 承(9 C 乙)

觅(8 M 爪)

丧(8 S 十)B 峦(9 L 山)

凯(8 K 几)

展(10 Z 尸))

第五篇: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第一集春节的来历

1.日小山村

商朝年间,中原的定阳山下有一个小村庄。村前有一条河,河两岸长着 黄灿灿的谷物。两个村民柱着锄头站在田垄上满面笑容。

村民甲指着眼前的庄稼说:看这谷长势多喜人哪!

村民乙擦了把汗:是啊,再过十几天就该收割了。肯定是个大丰收!

这时,传来好听的歌声:

山中无日历,寒暑不知年哪,……

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背着一捆柴从山上走过来,边走边唱。身后还蹦蹦跳跳的跟着一只小狗。

村民乙转头对青年说:万年,你说,今年肯定是个丰收的好年景,对吧?

万年停下来,看了一眼金黄色的谷田。说:我可不敢说,如果像去年一样就糟了!

村民乙往地上啐了一口:呸,乌鸦嘴。你就不能说点好听的?

万年做个鬼脸,继续往前走去,一个人嘟囔着:这能怪我吗?大家连节令都没搞准,怎么能种好庄稼嘛。

村民甲:但愿上天保佑,不要像去年一样,因为播种早了,秧苗全被雨水淹死了。

村民乙:今年不会了,我们把播种时间推迟了一个多月,不就躲过了那场水灾了嘛。2.早晨 万年家

万年家住在村头。初晨的阳光洒满万年家简陋的小院。

万年还在卧室睡觉。

小狗阿土扑开虚掩的房门跑进来,冲着万年汪汪直叫。万年把被子蒙在头上,继续睡觉。

阿土跳到床上,用嘴拉扯万年的被角。万年躲不过,“腾”的坐起来喊:阿土!你捣什么乱,等一下有你好看!

阿土冲他叫两声,又冲门外叫两声。

万年静下来,凝神细听,大门外人声吵杂,好像还有女人哭声。

万年跳下床,跑出院门。3.早晨村头

村头聚集了很多男女老少村民。他们个个脸上沮丧不安,男人垂头丧气,有个女人跪在地上哭着对着天空喊:上天哪,我们哪里做错了,你这样惩罚我们?求你可怜可怜,让我们有口饭吃吧……

万年忙问身边的一个老者:老伯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老伯伯叹口气,痛心地说:昨天夜里,降了一场霜,把谷子全都冻死了!你看……

老伯伯伸出手,把手掌摊开,是十几颗没有成熟的秕谷。

老伯伯一颗一颗扒着手上的秕谷说:全都没长熟啊!根本不能

当口粮呀!

万年抬头向村外的谷田看去,原来还黄灿灿的谷穗变成了黑褐色,垂下了头。叶子也蔫了。眼看一场大丰收就这样泡汤了,怎能不让人心疼!4. 日 山上

万年砍柴累了,坐在树影下休息。他紧锁眉头,在想今天发生的事。

阿土在旁边追蝴蝶玩,上窜下跳,又叫又嚷,玩得很开心。

万年冲着阿土喊:死阿土,你能不能老实一会?你看不见我在想问题,吵都被你吵死了!

阿土“呜”一声,不情愿的走过来,趴在对面,大眼睛不解的看着他。

万年说:阿土,你也看见了,今年的庄稼又遭灾了。这都是节令不准惹的祸。你说,我要是把节令定准了,天下人都按节令种庄稼,不就没有这种灾祸了吗? 阿土似懂非懂的“呜”一声,身子伏下来,把下巴贴到地上。

万年接着说:要把节令定准就得先把一天的长短定准,我怎样才能把一天的长短计算准呢?

阿土发出了呼噜声。

万年骂道:就知道吃饭睡觉!然后又陷入沉思。

万年感到阳光照在背上很烫,抬头一看,这才发现树影已经转移到另一边去了。万年来回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树影,突然灵机一动,跳起来大喊: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怎样测算一天的长短了!

阿土被吓一跳,吃惊的看着发疯一样的主人。

万年高兴的一把抱起阿土,拿自己的脑门在狗脑门上亲一下,把阿土举起来激动地对阿土说:终于被我想到了,阿土,我可以用影子的移动来测算一天的长短呀!呵呵,还是我聪明吧!

只见一股热乎乎的黄色液体从天而降,射了万年一脸。阿土撒尿了。

5.夜 万年家房顶上

一轮硕大明月悬挂当空。

万年坐在屋顶上,身上映着蓝色的月光,望着闪烁的星光发呆。阿土和主人一样的姿势,安静的仰望星空。

万年仍然看着星星,愁眉不展的说:阿土,白天虽然能根据影子的移动测算一天的长短,但是到了夜里或者阴天没有影子,那又该怎么算呢?

阿土扭头看看万年,又把头转过去,继续看星空。

突然,对面房顶上闪出一只猫的身影,阿土“呜”的低吼一声,窜出去没有了踪影。

万年气得呲牙咧嘴。6.日悬崖上

万年背着竹篓,一手攀着青藤在悬崖边上采药。

阿土浑身发抖的站在悬崖顶上看着他。

他努力的探着身子,终于把一棵草药抓在手里,拔出来回手扔进背后的竹篓里。然后,攀着青藤怕上崖顶,站在平地处,看着远山,万年抓起衣襟擦了把汗。

阿土跳上竹篓,摆动尾巴为主人扇风。

万年转过头对阿土说:阿土今天怎么这么乖?对了,你渴不渴,我们找点泉水喝好不好?

阿土点点头。7. 日山泉边

在一块大岩石上,泉水滴滴答答滴到下面的一湾泉水中,发出“叮叮咚咚”有节奏的美妙清脆声音。

万年和阿土来到泉水边(视角从水底向上仰视),万年蹲下身来,捧起一股泉水喝下。阿土也伸长脖子舔泉水喝。

突然,万年停下来,凝神细听泉水的“叮咚”声响。眼睛转向滴落的泉水。盯着不断下坠的水滴,万年若有所悟的展开眉头。

然后,万年转身就向山下跑去,边跑边高兴的对阿土喊:阿土,快点呀,我找到另一个测算时间的办法啦!8. 黄昏万年家

黄昏的晚霞映红西边的天空。

在万年简陋的院子里,瓶瓶罐罐摆了一地,还有一些竹片和绳子。万年一阵忙活,终于做成一只五层漏壶。看着水滴从漏壶有规律的一滴一滴滴落到下面的容器里,万年高兴地笑了,用手抹了一把脸,顿时变成一张花脸。

阿土也凑热闹的围着漏壶撒欢。9. 日宫殿内

天子祖乙临朝,高高的坐在龙塌之上,殿下文武官员分两列站立。

天子祖乙看着文武大臣说:这几年,灾害不断,粮食欠收,国库日渐空虚。众位大臣有什么良策?

一个白胡子老臣出班躬身秉奏:启奏大王,因为节令不准,百姓不能按时耕种,才造成耽误农时,灾害不断。

天子点点头:嗯,说的有理。阿衡。

天子的目光投向一个肥胖的大臣。叫阿衡的大臣赶紧出列。

天子看着阿衡说:你是节令官,你有什么办法?

阿衡直冒冷汗,结结巴巴的说:这个……这都是因为百姓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灾祸不断是天神对他们的惩罚。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

天子说:你说的也有道理,明天开始斋素沐浴,诸位大臣随我一同祭天。10.日祭台前

祭台上,摆上牛羊牺生祭品,香火缭绕。

天子率领百官跪地祭拜天神。11.日宫殿内

天子坐在龙塌之上,殿下文武官员分两列站立。

天子皱着眉头说:去年我们已经祭拜过天神,今年怎么还是没能避开灾祸?

一个武士进来跪在殿前禀报:禀大王,殿下有一个自称能算准节令的年轻人求见。

天子惊喜:哦,快快请进。

万年背着一个包袱走进宫殿,跪在大殿之下。

天子看着殿下问:你是谁?有什么事见我?

万年抬起头回禀:小民名叫万年,几年前我制作了两件测算时间的器具,就是这两个……说着,万年取下背后的包袱,在大殿上打开。万年指着一只刻着尺度的木盘,木盘上竖立着一根木柱。万年说:这是日晷,可以根据上面的木柱影子的移动,测算一天的长短。

万年又指着另一件说:这一件叫漏壶,根据水滴计算一天的长短。

天子和众位大臣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两件器具。

万年接着说:小民这几年通过测日影,观漏水,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最长的一天在夏至。如果要把节令定准,就应该先把天时算准。

天子大笑:哈哈哈……说得好!传旨下去,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在上面建造日晷台和漏壶亭,测算天时,制定日历,定准节令。12.夜阿衡家

阿衡在客厅的灯影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

画外音:不知从哪冒出一个臭小子,如果他真的算准节令,定好日历,那天子还要我阿衡干什么?不行,非把他除掉不可!

这时,家人进来拱手禀告:阿衡大人,你要找的人来了。

阿衡:快快带来见我。

家人领一个黑衣人进来,拱手而立。

阿衡上下打量几眼黑衣人,说:你已知道我找你做什么? 黑衣人:知道,刺杀万年。

阿衡点点头:好,我要你越快越好,不得失手!

黑衣人:是。13.日(夜)日月阁

日月阁上下都有士兵守护。

日晷前,万年做记录。

漏壶前,万年在灯光下记录。

太阳升起,落下(表示时间一天天过去)。

夜里,一棵距离日月阁不远的大树上,窜上来一个背着弓箭的蒙面黑衣人。黑衣人躲在树影里,拉弓搭箭,瞄准漏壶亭上的万年。手指松开,羽箭飞向万年胸口。

万年正在日月阁仰望星相,阿土发现了飞来的箭,冲主人大叫。

万年转身看阿土,飞箭射中万年肩膀。万年疼得大叫。

身旁的士兵抱住万年,大喊:有刺客!快抓刺客!

日月阁下人影晃动,火把照亮夜空。

抓刺客……抓刺客……喊声四起。

天子站在漏壶前。万年包扎着右臂。

天子:万年,刺客已经抓到,阿衡业已伏法,让你受惊了。

万年拱手:谢大王,臣这点伤不碍事。

万年站直身体,指着申星激动地对天子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天子说:春为岁首,夜交子时,就叫春节吧。

叠化出白发的万年夜观天象,白天计算的画面。

画外音: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确定了节令的准确日期,并且制定出了太阴历。天子为了表彰他,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

<

下载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及含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泸沽湖的传说及猪槽船的来历

    泸沽湖的传说及猪槽船的来历 相传落水(现称泸沽湖)原是一个呈马蹄形的美丽大草坝,面积大约为60多平方公里,一条河流从狮子山(地当摩梭人叫格姆女神山)脚下小落水村东一公里处(现属......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大] [中] [小]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Word版

    关于传统节日来历的调查报告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失去应有的魅力,年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吃特吃的饺子,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去往常的鲜美滋味;除夕夜国......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历(5篇范文)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风俗、诗句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

    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 过 年 的 传 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小学生上传[范文模版]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小学 三** ** 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