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及《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和答案
《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B.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D.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6.D 7.C 8.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冽(凉)..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去(离开)...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盖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B.如鸣珮环,心乐之 辍耕之垄上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
7.B(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8.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9.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附答案】:
【一】
1、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 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二】
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1.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
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第二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又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伏笔?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哪一句?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哪两个句子可以得到印证?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4.《小石潭记》按浏览的先后顺序来写,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5.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5.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6.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7.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7.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8.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5.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的心境。6.简答:
(1)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2分)
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写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参考答案】
1.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5、A6.乐观、豁达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18.D
19.AC
20.AB
21.C
22.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23.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意思符合即可)
24、略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txt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不要用自己的需求去衡量别人的给予,否则永远是抱怨。《记承天寺夜游》第一套题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解衣欲睡 解:
⑵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⑷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第五套题答案:⒈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 ⑶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⑴都是闲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月色入户 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⑸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⒋相与/步于中庭
---
1、本文作者是(),字(),号(),他是()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
3、划分朗读停顿。(1)念无与乐者(2)遂至承天寺(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5、读故事,完成题目。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为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做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看到了句话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10、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你还知道哪些,请写下来。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擅长使用什么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欣然: ⑵念:
⑶寝: ⑷但:
2、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楼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十.解释下列词语。1.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十一、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十三.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十四.解释加粗的字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十五.翻译句子
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欣然起行(高兴地)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须扣住“月”字概括。)5.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2)解铃系铃()
(3)识文解字()(4)解不开这个道理()(5)苏三起解()(6)跑马卖解()(7)使出浑身解数()(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9)把犯人解到县里()
6.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1)怀民亦未寝()________(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7.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9.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10.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 竹柏影 比喻
八、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九、B
十、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十一、1.A2.A3.B4.D5.B 十二.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
1、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睡觉)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内心寂寞悲凉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四、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五、简要谈谈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指被贬之人,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人。暗示世人多为功名富贵所累。表达了作者失意后陶醉于自然的淡泊心境,又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和伤感。
六、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B)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七、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C)
A 范仲淹 《岳阳楼记》 B 欧阳修《醉翁亭记》
C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陶渊明《桃花源记》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代文学家,与其父、其弟 合称“三苏”。这篇短文对 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他表面,但内心却隐含着仕途失意的 之情,透露出 的特殊心境。
二、重点词语解释:(47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怀民亦未寝
4、盖竹柏影也
三、语段阅读:(42分)
①元丰元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
1.本文是一篇描绘月色的小散文,文中描写月色的文句有三句,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出,并翻译
文中正面直接描写月光的一句是,侧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均采用 的修辞。
2.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本文是以 顺序来展开描述的。
3.①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交代了 ;
②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③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 的人,“吾两人者”是指 和。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
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7.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9.请仿照“他是一轮明月,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的句式,按要求填空:
(1)他是一条河流。
(2)他是,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月色 乐观旷达 在贬谪中自我排遣
二、1、高兴的样子
2、想、思考
3、睡
4、原来是
5、寻找/不久
6、向/在
7、到/极点
8、共同/共同
9、只是、不过/只/只
10、左右/左右/赞许/拟声词/地方、处所/答应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地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借喻
2、空明(澄澈透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作者的行踪
3、记叙 时间、地点和赏月的原因 描写 抒情 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作者的思想。
4、B
5、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苏轼和张怀民 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A
7、D
8、B
9、一只雄鹰 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接受真理。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月色 乐观旷达 在贬谪中自我排遣
二、1、高兴的样子
2、想、思考
3、睡
4、原来是
5、寻找/不久
6、向/在
7、到/极点
8、共同/共同
9、只是、不过/只/只
10、左右/左右/赞许/拟声词/地方、处所/答应
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地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借喻
2、空明(澄澈透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作者的行踪
3、记叙 时间、地点和赏月的原因 描写 抒情 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作者的思想。
4、B
5、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苏轼和张怀民 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A
7、D
8、B
9、一只雄鹰 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接受真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五、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 竹柏影 比喻
八、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九、B
十、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十一、1.A2.A3.B4.D5.B 十二.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性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月光_(赏月)_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贤人如吾两人耳。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自得其乐、英雄无用武之地、冷清、悲凉之情------------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的心境。
6.简答:
(1)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答: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答: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东坡志林》 苏轼
二、(1)念 / 无与乐者
(2)怀民 / 亦未寝
(3)盖 / 竹柏影也
三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
3.清澈透明 4.只是
四、1.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