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

时间:2019-05-13 05:5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

第一篇: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

谈李白诗歌的水意象 江 陵

梁圣柏

所谓意象,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发中相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意象有着暗示性、丰富性、特定性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诗歌的内涵也因意象而丰富,因意象而深刻。

在李白存世的990余首诗歌中,水的意象是最多的。据长江大学孟修祥先生的统计,百川11次,江60次,河41次,浪74次,海64次,溟、溟海等20次,总计有270次之多(孟修祥《谪仙诗魂》234页)水在李白的诗歌中形态万千,或汪洋恣肆,豪放雄健;或缠绵悱恻,脉脉含情。

一、情思之水

水是轻柔的,人们常说:柔情似水。另外,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津口渡头常常是友人、情人、游子劳劳相别的场所。所以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用水意象来表现种种情思。

1、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已乘着一叶扁舟消失在视线的尽头,水天相接处,只有长江在无声的流淌。水天茫茫,友人离去的失落感从心头油然而生。唐汝询《唐诗解》云:“帆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诗人极写水天空阔之状,以暗示自己送别友人之后的惆怅心情,将无限别情含蓄的传达给了读者。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远去,心逐江水流。”(《江夏行》)眼看友人离去,诗人的心也随江水追随友人而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寄情与流水,但愿长相思”(《 泾川送族弟淳》)这些流水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深情厚谊得到了无限的扩张。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水意象有机的融入送别主题,与相伴相随的归棹、征帆、蓬舟一道承载起诗人淳厚的人伦情味与生命意蕴,水在诗人笔下成了一种有感情的生命体”(孟修祥《谪仙诗魂》第170页)

2、乡情

“凉风渡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秋夕旅怀》)秋风吹海让人感到时节的变化,离乡的久远;山水迢递又让人感到空间的距离,更添几分乡愁。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太原早秋》)乡思如水,悠长无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公元726年,李白出蜀至荆门。看到江水就像故乡的亲人一样,不远万里相送,依依难舍,更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3、恋情

“宝刀裁流水,无有断绝时。妾意逐君行,缠绵亦如之。”(《自代内赠》)诗人从妻子的角度着笔,以“抽刀断水,水更流”来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缠绵不断。

“相思苦循环,枕席生流泉”(《去妇词》)泪如泉涌,相思之苦可见一斑。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仍可灭”(《远离别》)突出表现娥皇、女英与舜的生离死别,感人至深。

二、忧思之水

面对茫茫大海和浩瀚江河,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大自然的不可抗力,以及人类的渺小无助。在李白的诗歌中,水意象常用来表现人生的种种无奈和心愿难遂的的忧思。

1、理想与现实的阻隔

李白25岁出蜀,胸怀“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然而却无门入仕,壮志难酬,直到42岁,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应诏入京,也只混了个待诏翰林的差事。不到三年的长安生活,又使他看到了朝廷内部的虚伪、奸诈与罪恶。他愤懑不平,诤谏不果,便以狂放抗争。最终被赐金放还。公元758年春(一说757年冬),李白又因李磷事件,以“附逆作乱”的罪名长流夜郎(中途遇赦)。仕途的坎坷,使他难“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正如诗人在《行路难》其二中所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以黄河天堑喻横亘仕途的障碍,表现了作者在求仕不得,功名难遂的处境下,所产生的愤懑不平和无限忧思。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渡,冰龙鳞兮难容舠。”(《鸣皋歌送岑征君》)委婉曲折的表达了对友人壮志未酬的无限同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表面上以水之不可断,写缠绵之离愁,实际上表现的是他仕途的失意和人生的无奈,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叙写愁情的千古绝唱。

2、人与人的阻隔

“他人方寸间,山海几万重”(《箜篌谣》)人心仅方寸之大,却如隔山海,难以沟通,知人知面不知心。非常深刻的抒发了作者晚年对人生世态炎凉的感慨。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长相思》)以波澜形容海天茫茫,关山重重的阻隔。

“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州”(《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风帆茫茫,水急浪险,不知此去有千万里,从此与族弟海天相隔,满怀对族弟李襄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感人肺腑。

三、壮思之水

水的浩瀚无边,水的磅礴气势,水的灵动绝俗,常被李白借以表现其万丈豪情和吐纳天地的胸襟。

1、以水之宏阔写博大胸襟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以海之辽阔喻人之胸怀,赞扬裴十四胸襟博大,能纳万里之黄河。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些壮阔的山水意象,苍茫雄浑的意境,大可以作为吞吐日月,气壮山河的盛唐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坦荡胸襟的写照。

2、以水之磅礴写生命激情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六首》其四)恶风助威,巨浪破壁,狂涛连山,势如雪崩。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站在华山峰顶遥望,黄河如一缕游丝从天际而来。近看,滚滚洪流似一头巨灵,张牙舞爪撕开巨岩,咆哮而去。地动山摇,声闻如雷。极力形容华山的高峻、雄壮和黄河的澎湃气势。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望庐山瀑布》其一)以挂流之宽,喷射之远,极写其气势,以银河喻飞瀑,极写其壮观。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通过这些极具生命活力的意象,我们不难捕捉到李白激情澎湃,神思飞扬的生命豪情。“他的这类山水诗,与其说是写山川风物,毋宁说是以山川风物宣泄自己内在的生命激情,表现不屈的桀骜之情。”(孟修祥《谪仙诗魂》第240页)

3、以水之深淼写高远之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沧海虽大,云帆可济,以长风破浪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

“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春,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引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

4、以水之奇幻写人生快意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奔腾咆哮的长江冲破天门,一往无前,汹涌的江水受天门山的阻滞而形成回旋,更为壮美。诗人行舟江上,顺流而下,眼前青山夹岸,扑面而来;身后,绿水之上,蓝天白云之间,一轮红日光芒四射,天地生辉。不难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乘风破浪,踌躇满志的人生快意。

四、哲思之水

水,自古以来,就富有诸多的哲学意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流感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之喻,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发人深醒的“载舟覆舟”的成语。李白继承和发展了水意象的哲学意义,李诗中的水意象也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1、以水之长流,喻时空的永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短暂。

2、以覆水难收、水不西流喻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妾薄命》)前两句就事设喻,化虚为实,以雨往下落,覆水难收比喻汉武帝刘彻对陈皇后恩断义绝,根本不可能回心转意。后两句以东西分流的水比喻情感彻底断绝,含义深远。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以水不西流为喻,表示功名富贵绝不可能永在。

李白诗歌的水意象寓意深广,丰富多彩,笔者蜻蜓点水,权作盲人摸象之言。

参考文献:《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谪仙诗魂》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剽窃可耻,谢绝转载)

第二篇:李白的诗歌意象 月

李白的诗歌意象 月

内容提要:李白对月亮非常的喜爱,他在诗集中提到月亮的诗句不下三百处。他钟情于飘渺的“空中之月”是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中华民族习用阴历,人民的许多苦乐都是在月亮的照耀之下形成的,月亮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正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多端,给予李白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之与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与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相吻合,因此,李白与月亮一拍即合,共同开创浪漫主义月亮诗的新纪元。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着神奇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经根据“李白捉月骑鲸而终”的民间传说,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而又哀怨动人的诗歌——《李白之死》。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以李白的浪漫狂放性格,这样的辞世似乎更合乎人们的口味。他的出生,就已被神话为星精下凡,他的逝世,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就不足为怪了。就连他的妹妹都有一个“月圆之墓”的古迹,可见,李白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也就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小组的成员将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现纯洁的童心。

李白对于月亮的感情并非一朝一夕的,当他还是懵懂孩子的时候就已对月亮产生浓厚的兴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的诗歌富于想象,几乎达到天真的程度。”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在一个不识月的孩子天真的眼里,它就是一个亮晶晶的白玉盘,甚至是一个飞行在青云之上的瑶台镜。写得一片天籁,淳朴自然,平白如话,宁静中透出几分生气,这就是李白童年的缩影。他像儿童那样想象月亮跟随着自己一路从山上下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斛斯山人宿置酒》)“正由于他童心一样的天真,他才能够不受一般常识的限制,而保持着新鲜的想象力。“③李白的诗唤起了人们对于童年的回忆。

二、表现思念之情。

1、表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的这首诗几乎无人不晓,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饱经风霜的老人,谁不喜欢它,吟诵它?虽然它是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简单,不加一点渲染,不作一句说明,然而,却能勾出多少人们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诗人思乡的缘由是因为低头看见床前明亮透彻的月光,产生了错觉,误以为地上铺了一层白亮亮的冰霜,当他惊觉,举头看见挂在空中的那轮明月时,却令他想起了故乡的那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月亮就是李白梦中的家园,每每看见月亮,李白的游子思乡之情就尽溢胸中。

2、表现征夫思妇的眷念之情。由于月亮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无定,所以月亮易于撩动人们的思念之弦。如《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远在塞外的征人,见月,不由得思念起万里之外的故乡的情怀。而另一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一挂在长安城头的月亮,唤起了如千军万马的捣衣声,任那秋风怎样吹也吹不尽,妇女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3、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月亮也是传递诗人感情的信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诗人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不觉愁肠寸断。自此,李白与王昌龄分隔两地,幸好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李白要将自己的一片愁心寄予明月,伴随王昌龄走到遥远的他乡。诗人通过他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由于作者感情的外化,使得他描写的客体形象中往往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实际上是诗人在借客体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描写超逸柔媚的月色。

(一))

自然界中的月亮,阴晴不定,忽圆忽缺,姿态万千,多少文人骚士为她而销魂,李白更是为她而疯狂。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更是美丽非凡。李白用他那举世之笔,描绘了一个个飘逸宁静的月亮形象,有圆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缺月:“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新月:“忆昨新月生,西檐若琼钩。”晓月:“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夕月:“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些月的形象各具情态,令人向往,令人遐想。

在皎洁月光照耀之下的景色,飘逸迷人,李白笔下的月景更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写道:“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描写了诗人在沧江之上饱览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突出了秋月这一意象。

四、月亮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济沧生”、“安社稷”、“览明月”的远大高洁的理想。”⑥明月是李白高洁理想的化身,曾经写下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迈诗句。“沈德潜《说诗晬语》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⑦正因为李白有“第一等襟抱”,所以才写出“第一等真诗”。正因为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生性好月,才用“天上之月”来形容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一生,在政治上最欣赏的是鲁仲连,他在《古风》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辉。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其一,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当时的民间传统有关。在林庚的《唐诗综论》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原来中华民族由于习用阴历,对于“月”是具有特别深厚的友情的,农民的生产劳动要看着它,离乡背井的人们要看着它,元宵节时要看着它,中秋节时要看着它;吴刚伐桂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玉兔捣药的故事,它乃是一切美的想象的总汇。《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人民是多么熟悉于这个月,人民的苦乐都在她的照耀之下,它成为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日历,一个活的月份牌,所谓“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这一个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它是结合着中国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华民族传统所丰富的月,一般说来,比西洋中的“月”的接触面要显得宽阔得多,这就是广泛意义的民族形式。①

由于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国文人对于月亮有着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月亮每每成了他们吟咏的对象。翻开诗卷,写月的诗句浩如烟海,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空明清幽的画面尽收眼底;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赋予明月以超越时空的灵性。

其二、李白的恋月情结与其孤独的心境有密切的关系。

李白是一个天才诗人,兼儒士、道人、游侠、酒徒、隐士于一身。他的一生,乐善好施,结交很多,然而他的内心却常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孤寂之感。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理想,企图以自己的美好理想改变现实,其结果却是理想的幻灭。于是,他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理想,对自由、光明的追求和愿望,力求在文学中得到实现。写下了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飞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诗的开始就制造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在深秋的一个夜晚,庭院井畔的栏杆上虫声唧唧,月色如霜,洒在窗户旁床上的竹席上,发出寒冷的光。这是一个凄清的夜晚。孤灯一盏,灯光如豆。在这盏孤灯的床前,正坐着一位苦苦相思的恋人。在摇曳欲灭的灯前,这位相思者苦闷至极,便站起来,走到窗前,卷起了罗帷,推开窗子,只见一轮明月正悬在中天,他呆呆地望着月亮,心中一阵酸楚。那天空中的美丽的明月,不就是心上人的脸庞吗?可惜那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就象这轮远隔云端的月亮一样,可望不可即,可亲不可近,徒令人望月空叹!这诗中的主人公就是李白自己,明月是他的理想王国。

李白才华横溢,高傲不羁,常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只好与诗酒月会友,以排遣心灵的苦闷和内心的痛苦。李白好诗好酒,天下皆知;李白好月,却要用心去体会。他有名篇《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写下了《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名篇。曾有人这样形容李白的孤独:自己独攀高峰,想找个伴,却发现人们还在山脚下“蠢蠢欲动”。使他产生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这样的深入骨髓的孤独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也并非言语所能表达的,或许只有天上之月能理解。所以说,李白诗中的月亮是诗人童年的伴侣,是朋友的信使,是故乡的亲人,又是知心的朋友。月亮本是无情之物,可是由于移情作用,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都外射渗透到客体形象里了,以拟人化使无情之物具有天真、可爱、忠诚、纯洁等人类的高尚品质。”⑨

怪不得,李白为了救起这落水的心中之月,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因为月亮没有了,他人生的寄托也就没有了。诗人的恋月情结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综上所述,李白与月亮是天作之合。月亮因为有了李白,显得更飘逸了;李白因为有了月亮,显得更传奇了。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首缠绵悱恻的人月恋曲。

注释: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②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 ③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④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⑤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第三篇:试论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试论李白诗歌意象特征

-“月”意象中的真性情流露

摘要:对月的喜爱,可以说李白倾注了他所有的情感,时而释放心中的不平,时而寄托无限的哀思,时而慨叹人生的苦短,因此,月在他的笔下成了无限情感的交汇点。本文主要是从月的象征意义出发,比较李白笔下的月与作家张爱玲笔下的月,从而得出李白诗歌中大量运用月意象的原因。

关键词:李白,月亮,象征,内涵

一、翻开历史的画卷,李白的不朽之作让无数的学者痴迷,也许是他的高傲与洒脱成就了他那种豪放与霸气。他的诗中有很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特别是对月的喜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了李白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此可以说李白的魅力是整个诗界的魅力,是时代的骄子。

“意象”是诗学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意象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张清祥先生认为“在我国文学理论中意象理论的源头为《周易》和《庄子》,《周易》中“立象以尽意”最早论证了“意”与“象”的关系。《庄子》中“得意忘言”,舍“象”重“意”,给后世的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最早把“意”与“象”组合在一起的是汉代的王充,他在《论衡》中说“礼贵意象,示意取名”已经接触到了仪式表象中的文化内涵”。①对此杨义也认为“意象作为审美单体,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② 因此可以说意象的完美性直接奠定了文章的完美性,而李白诗歌中所用的月意象可以说真正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二、月的象征意义

月在常人眼里只是作为思念的载体,正如李白所说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勾起人们无限的思念,而在翻阅李白的众多诗歌后我们不难发现月不仅是思念的代名词,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内涵。具体分析如下:

(一)明月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有一丝瑕疵的纯洁的象征,是他所要追求的独立而又高洁的人格魅力,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所以他必须上天采月,一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真正道出了诗人对残酷现实的不满以及想要超越世俗的观念去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此时的月已不再是悬挂于苍穹的玉盘,而是另一片净土,希望借这片净土能够真正实现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一个“揽”字真真切切地揽出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理想的雄心壮志,是那么地想迫切得到又怕失去良机,怕像握在手中的沙粒一点点溜走。

(四)明月是亲情、友情的象征。

以月写离愁别绪的诗有很多,并且月所表达出的情感犹如千尺深的桃花潭水,一切尽在不言中。李白常年客居他乡,因此他的那种思乡、思亲之愁我们是无法感受到的,一首《静夜思》为千千万万个读者所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短的几句就描绘出了一幅游子思乡月夜图,此时窗外的月是一种给人以凄婉、冷清的感觉,在抬头与低头间冷月的凄清穿透了内心,不禁潸然泪下。不仅如此,明月还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借月将对友人无限的思念带给友人,希望遥在远方的他能够得到一丝慰藉。月作为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千千万万个离愁、孤寂与哀怨,因此她的魅力就在于寄托无限的思念。

(五)明月是宇宙永恒的象征。

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以说人生就像是一茬又一茬的庄稼,有无数的人在耕耘在为之付出,最终的裁判者却是岁月,最后只能是无尽的沧桑与巨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中会有死亡与离别,而月圆月缺之后月还是会回到当初的那轮圆月,依旧高高挂在天空,照完古人照今人,人生万事如流水,走走停停间变幻无常,到最后以生命的终结告终。这便是月的永恒,也是宇宙的永恒。“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诗人游览昔日圣地,当年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荒凉的景象中唯有江水依旧。明月目睹了世人的潮起潮落,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沧桑巨变,她才是世事变迁的见证者,她才是宇宙万物永恒的象征。

三、月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说是一个经得起折腾、经得起考验的意象,不仅让古人为她痴迷与她共舞,而且让现代都市人也为之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视为宇宙永恒的象征,而张爱玲看作是人性被摧残、被扭曲的象征。

《金锁记》开篇写道“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的回忆中月亮是欢愉的,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不免带点凄凉。”其中“凄凉”一词为全文买下了伏笔,纵览文章也会发现结局真是凄凉的,讲述的是一个被现实摧残的女性曹七巧变得疯疯癫癫以后,可以说眼中容不下别人好过,就连她的一对儿女的生活依然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女大十八变,女儿在学校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渐渐变得红润了许多,作为母亲的七巧硬是找借口将长安带回了家中,无所事事的长安便谈起了恋爱,这时七巧眼中女儿的幸福就像沙粒般简直要磨破她的双眼,就亲手拆散并葬送了女儿的幸福。而对于刚结婚的儿子长白也更是如此,但此时已经不是沙粒了而是两把刺刀简直要刺瞎她的双眼,她在投靠丈夫无望、投靠姜季泽不成,因为姜季泽在识破了女人的心思怕以后会缠着他不放所以早早得远离了她,最终她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此时作品中恰巧塑造出了出了一个犹如曹七巧性格般的蚀月,“七巧与长白躺在烟榻上烧大烟时,窗外挂着的月比起屋内的乌烟瘴气还要凶残还要狰狞”,由此又出现了一种月“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从这句话中出现的月是一个阴森恐怖的月,七巧与儿子就像那脸谱邪恶又阴森。所以作者借变形了的月亮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七巧变形了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被摧残被扭曲了的性格命运。

《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将月与情欲结合在一起,认为月随情生,情随月长,文中第一次写到月时“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为什么说美得渺茫呢?因为此时的白流苏虽然很美,但她毕竟是离婚了并且是快三十了的女人,所以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遥不可及的,只能是隔海相望的爱情。第二次写月时,花花公子范柳原并没有结婚的打算,“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这句话的描写足说明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犹如朦胧的月色,好比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终究有一层雾霭笼罩。第三次写月“柳原既能抗拒浅水湾的月色,就能抗拒甲板上的月色”此时白流苏的美就如月色,他们此时既爱又不敢爱,又不得不爱,因为情之切爱之深,可是朦胧中还有一丝的防范。第四次写月“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原因,就是李白的漫游心态,也就是说他的那种放逐心灵、崇尚心灵自由的精神与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所体现的那种虚静、物我合一、逍遥自适是相通的。

(三)借月表达仕途的坎坷与艰险。

有学者研究李白笔下的“蜀道”就是仕途之道,《蜀道难》开篇就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便是这样李白还说“欲上青天揽明月”再大的困难好像在他看来都无所谓,他依旧说“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古风》),可是仕途对他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只能说“相期邈云汉”了。他有雄才大略,可从结果看来他似乎成了时代的弃婴,只能一路走走停停,以醉态的心境去谱写醉态的人生。“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一句道出了李白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可是岁月不饶人只能“穷则独善其生”了。

(四)个人情感的尽情宣泄。

李白是一位集盛唐知识分子优秀品质与不良习惯于一身的典型文人形象,他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思想就是一种旷达、自由、洒脱的思想体系。他忧伤时会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兴致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受挫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失意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抑郁时“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所以他坚信终有一天他会为他的国君付出毕生的才华。在无数的失望之后李白不得不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可出”可以说李白的这种极度悲痛的境遇下也包含了许多自负,在这样的情况下月才是他的唯一,伴他度过那无数个漆黑苍凉的夜晚。

(五)强烈的个性意识袒露。在李白笔下,明月是有灵性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将酒与月巧妙地结合与诗人共度良宵,再看《月下独酌》与《把酒问月》中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此时的明月已不再是明月,而是被人性化了的好友,而且是最为亲切的朋友。酒、月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她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现实苦难的人格化身,在被现实否定了他的人生追求后,酒推波助澜,月平息风浪,把他带入了一种自由逍遥的理想境界。

(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先民就把月当作了崇拜的对象。据说我国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对月的崇拜,民间也有了一些风俗如:中秋节。“嫦娥奔月、吴

第四篇: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1 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

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醉月”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内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4、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

李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登上谢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5、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

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李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6、问月——永恒的时空感 李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是醉语,从而倍有诗味。月与人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感。

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亲近的物象。由此构建意象,造就了一个纯净、宁静的世界。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简单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早在先秦时,《诗经》、《楚辞》中就大量的运用意象传情达意了,有《诗经》中的月、柳、日„„《楚辞》中的香草、恶花,„„而月亮则成为了一个让无数文人墨客着迷的“象”,让人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广阔感觉和遐想。关于月亮的意象指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学长河里各有不同。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他们以月来寄托思念,李白的“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而张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则对月亮展开了宇宙人生的质疑和探讨,南朝周祗的一曲《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美感,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清幽的审美内涵。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如思乡、思亲人、惆怅、感叹„„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而在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写月高手。

“经对全唐诗的搜索统计,李白共做诗1059篇,其中仅仅出现“月”意象的就有341篇之多。”[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李白对于月亮的特殊情怀,对于李白来说,恐怕最美好的,最感亲切的,而且最能抚慰他心中无限情思的东西莫过于始终潜藏在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了。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通读李白诗,就很容易确知“月”在其诗中所占比重之大,在他的诗中月亮被赋予多情明丽,情意绵长,亲切依人等诸多的形象。有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嵋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可寄愁心的解意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还有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之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明月,如:《古朗月行》中把月亮喻为玉盘,《把酒问月》中把月亮喻为嫦娥,还有的喻为蟾蜍,天镜,玉镜„„而且给月赋予了感情,出现了如:《把酒问月》中的问月,《姑孰+咏·桓公井》中的孤月,《赠孟浩然》中的醉月,还有思月、邀月、弄月等被人性化了的月,甚至“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赊月色”(《陪族叔哗及贾至游洞庭》),由此可见李白对明月之喜爱。还有“李白入水捉月而死的传说,与其说它表达了后人对李白的思慕之情,莫如说是特别为李白设置了那‘水中散碎月影’的景致更确切。” [2]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也只有在李白身上才能显示出对月的痴迷而死的浪漫气息。“近人曾指出‘明月’和‘月光’对李白来说是‘一种皎洁真率象征’(王瑶《李白》),同时也指出李白,字‘太白’,妹称‘月圆’,孩子称‘明月奴’” [3]在生活中李白也显示出对月亮的眷恋。他这样恋月,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商周时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而且还要祭祀月神,至秦汉以后,民间流传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免”、“月中蟾蜍”等等。这一系列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诗人李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他独特的心理倾向,使他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意境,如果对此作以分类,就会更清楚李白诗中关于月亮的意象之美了。

李白笔下的月是一个多情的月亮,是一个融合了诗人全部情感的月,月亮在李白眼里就是他的精神之所在。他以明月作为诗歌中的“象”,表达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或以明月来象征美人和恋情,或以明月来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或以明月来象征哲理的启迪等等,诗人通过独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给月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下就李白诗中的月之意象,粗略谈谈。

一、月亮是美的映衬物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而谢庄《月赋》中则把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衬托下写的更加的清美,陶渊明的《闲情赋》中“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这些以月象征美的神韵在李白的诗中大可见到,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了一种宁静的美景,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再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素白的盘子在月光下显得分外纯洁和晶莹,正是农妇淳朴心地的象征。”[4]在月光的映衬下,这颗淳朴的心在诗中被美化的那么纯洁与美丽。皓月当空,不尽的意象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李白的月亮显示出优美动人的物境之美,月在李白笔下总是表现得美丽非凡。如《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此诗描写了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诗人着意突出秋月这一景象,夜幕中的山峦本是漆黑的,却在明月的映照下如白雪一样明亮,这种黑与明的反差,使人感到夜幕的漆黑中白壁山的美丽。“月”是李白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美。诗人在描写月色时,总是有水相伴,月光与水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趣。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浑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湖水如同一面镜子,宇宙万物皆倒映其中,月下乘舟,湖水与岸的真实感被月夜模糊了,眼前倒置的景观反击着诗人传统习惯思维,诗人感觉上产生了错觉,恍惚行进在空中,向月亮游去。”[5]诗人如入仙镜,诗句也显出“仙气”,呈现出一种超凡境界。李白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月诗像被涂上了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让人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又像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清美、朦胧、浪漫的境界。

二、月亮是诗人失意的寄托

李白一生政治不得志,一生之中的伤痛太多,在现实中屡遭打击,他需要更多心灵的慰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找不到可以安慰他当时心情的寄托之物,而只有明月皓月当空,陪伴着他,所以月亮便成了他一生的投影,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把整个月亮都拥在怀中,装在酒壶中,始终坚定执着的在月亮上寻找着一片可以慰藉他心灵的宁静之地。如《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在酒后月下拔剑而起舞,高歌泪下,何等悲壮!《长相思》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诗人对着明月暗暗心中诉苦,对月倾诉自己被迫离京后的痛苦心情。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诗人面对秋月,心情无限孤寂,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无处寻找知音,只有明月时刻陪伴自己,久而久之,明月成为失意时李白的精神寄托。以上诗人寻找心灵慰籍的愿望和表达自己孤独与失意的心情在(《月下独酌》其一)这首诗中写的尤为突出。如: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诗人在月下的独白,(《中国诗苑英华》李白卷)云:“此诗写饮酒以解孤寂愁怀,邀月对影,饮酒歌舞,以热闹场面写寂寞心境”[6]诗人在月下悟道,体验尘世孤独,寻找 4 精神的依托。诗人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于是,他请出了明月作证,在月光下既舞既歌,写活了明月,也写出了诗人真实的自己。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而是执意与月光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表现了诗人与明月在精神上的契合。虽然此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与孤独,但诗人找到了失意时情感的寄托,在月下独酌时,孤独,无情,短暂都化为一片银色的月光。同样在李白留居京城长安时被闲置于翰林院,他非常不满现状,写下了《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李白)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白免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鸟,天人清且安。阴精此论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此诗以月寄情泄愤,《唐诗宋词十五讲》云:“借月影被蚀暗喻天宝时政治逐渐黑暗的形势,表达了诗人的忧怨与沉痛。”[7]以蟾蜍蚀影为喻,诗人把起伏不平的思想寄托在明月上,诗中月亮载负着诗人愤闷不平的感情,使诗人的文辞如行云流水,发人深思。

尽管诗人长期被拒绝于政治之外,但诗人在旅途中难免望月思乡、思亲、想起边塞上戍守的将士。

三、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在李白那个时代,人们只有以普天之下共有的那一轮明月传达思念。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制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8]的确,李白借月抒情的诗很多,李白诗中月亮首先是思乡、思亲人的代名词,以《静夜思》为例: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了,而是加入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思故乡”是由“明月”到“故乡”的联想,诗人的神思飞越千里之外。《唐诗三百首》云:“诗人抬头一望,明月在天,此时才清楚知道自己身在外乡,因而触发起思念故乡的情怀。”[9]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凝望着月亮,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中的亲人。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诗人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望月便能勾起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情,但月影是无法拂去的,相思之情也是无法排遣的。其次,李白诗中还有一种边塞月下的相思,表达了征夫与思妇的怀念之情,同时又从另一侧面对人民蒙受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通过描写妇女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而《关山月》则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戊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乐府古题要解》指出此诗乃“伤离别也。”[10]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思念寄托于明月了。这类边塞诗还有很多,但李白的独到之处就是以万里边塞月下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他把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为背景,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入月亮中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月亮在李白眼中不仅代表美,引起他的相思,而且在李白看来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四、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作为天才诗人的李白,他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性。月亮高悬天空,它唤起了诗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理,它启示着诗人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之意,月亮此时成了历史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之奥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将月亮的哲理升发到一个高度。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与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了人的悲剧性。(《中国诗苑英华》李白卷)云:“诗人借问月以发人生之感慨。”[11]由此可以看出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李白认为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一切,人生一样可以像月亮自由自在,人生虽然是短暂的,但其精神可以永存。在这些诗句中,人与月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月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然而人终不能像神仙一样,所以,此时,亘古不变的明月成了李白对酒当歌的倾诉对象。在这种情景下,诗人可以暂时逃脱残酷的现实,去追寻短暂的欢乐。正是由于明月的亘古永存,李白才达到了对人生、社会、宇宙的透悟。

综上所述,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意象之美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选择了一些李白的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李白诗中的月亮所具有的意象之美。希望有助于我们对李白诗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五篇: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的多处使用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高洁不群,淡视财富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必有所本,本为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1。关于意象,古今文人论者多有精彩评论,胡应麟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胡应麟《诗薮》)“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2。意象不独是诗歌写作的焦点,同时也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同样留下了众多形象鲜明、内蕴丰厚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意象是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绝生命体验的再现,焕发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和复杂的人文精神积淀。本文将联系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浅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表达的多重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往往会影响着这个人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青年是的李白所处的唐朝有着怎样的一个社会现状。玄宗前期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城市繁荣,交通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的发展也到了高峰,同时,唐代突破力以往的取士制度,以科举取士为主,兼具其他方式。这使得中小地主家的子弟也有可能登上仕途,从而光宗耀祖,因此这个阶层的人普遍都有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入市的态度,都想“觅封侯”,这个时期的人们都充满了希望,李白的青年时期就处于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的大环境中。同时,李白本身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商贾之家,在物质上比较富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大都充满了浪漫、明丽的色调。金玉意象的使用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金玉意象的使用并不仅仅表达富足之气,也有嘲讽权贵等多种意义。

一、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

提到李白,我们立刻联想到的关键词就是浪漫、豪放。他的诗歌色彩明丽,尤其是其早期作品,更是充满了一种富贵之气,当然这也与盛唐繁荣的经济状况有关系。他做于开元八年的《登锦城楼散花楼》《江上吟》中分别提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金窗银钩、玉箫金管,明丽的色彩背后也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富贵之气。他在称赞别人时说:“昔亿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城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一年散金三十万”,这是何等大的手啊!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长安后,一时间,备受恩宠,“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此时的李白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但当年的富贵、恩宠却是跃然纸上的。然而,富贵并不是李白所追求的,他要的是建功立业。虽然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在诗歌中却留下了他的殷切期盼“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行行且游猎篇》)。名贵的“玉鞍”“金鞭”所承载的正是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意愿。

二、高洁不群,淡视财富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在中国,玉是君子之佩,李白也以璞玉自比以视其高洁不群“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钱在李白的心目中也从来不在重要地位,富足时,他“徒干五诸侯。不致百产金”(《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赐金放还后,他依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经乱离被流放夜郎后,他仍言“徒赐五百金,弃之如浮烟”(《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对李白来说,金玉所具有的精神价值远大于它们的经济价值,有钱就“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绝不做财富的奴隶。当他被赐金放还后,他“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梁园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三、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

到了玄宗后期,统治集团已经聚集了巨额财富,它的腐朽性也与日俱增,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内忧外患不断的产生,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变一去不不复反了,李白的后半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对唐玄宗宠信宦官,让他们占据京郊的名园良田竟达一半以及斗鸡之风盛行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大风尘飞扬,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大车扬飞尘》)这时金玉作为诗歌的意象所表现的则是对权贵奢靡生活的无情批判。

唐玄宗专宠宦官对于李白却并不重用,他虽然过着“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玉壶吟》)的豪华显贵生活,但李白觉得皇上只是以近幸之臣相待对此,对此,李白愤懑不已,觉得自己未得到应有的重用,统治者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诗

》)当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他愕然、气愤但并不祈求,临走时还留下一首不发少年意气的诗:“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这个时期,李白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一方面他非常痛恨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另一方面,一方面又对君国、长安有着深深的眷恋。面对“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赠潥阳宋少府耳步》)的局面他心乱如麻、茫然无措,即使拼命喝酒也无济于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此时,金樽玉盘也难以抑制他心中的不满和愤懑。

四、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黄庭坚有一句诗“满眼纷华心寂寞,长安市上酒家人。”(《杂诗》),无独有偶,李白也有“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江夏赠韦南陵冰》)这样的句子。虽以奢华名贵的金玉为意象,却依然遮不住他的落寞。“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长相思》),华美的栏杆同样难掩李白离开长安的无奈之情。

同李白一样寂寞的还有李白笔下的宫女,她们美丽青春却难得宠幸正如李白的才华横溢却不得赏识。或许正也因如此,李白为他们写了很多的诗词:“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八首》)“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长门怨》)……只是,如今的金屋、玉阶虽富丽堂皇,却遮掩不了这些宫女们的寂寞。此时满眼的金玉富贵只称得更加落寞。诗歌中的意象是研究首诗歌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由主观与客观 融合而成的。诗人通过将实体进行艺术从而创造出有文化内涵和

情感意蕴的诗歌意象。李白诗歌中的“金…‘银”意象是李白独立个性 与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秉承了李白诗歌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特 色,揭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成为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 为古典诗歌审美领域的明珠。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李白诗歌的 水意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 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

    诗歌意象

    (第一课时)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

    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诗歌常用意象集锦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54条)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

    诗歌意象

    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一) 草木类: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

    诗歌意象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调整,加大主观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试题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