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意蕴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
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挂在蓝天上的白玉盘子,又想像成神话传说中的镜子飞落到了碧蓝的天穹上。白兔长年捣药辛苦不辛苦?这种长生不老的药是嫦娥一个人服用,还是与别的人或神仙共同享用?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构成诗人笔下瑰丽神奇的月亮意象,使人感到新颖有趣。有了“呼”、“疑”的前后照应,再加上“与谁餐”之问,表现出诗人儿时的天真烂漫,诗人对月亮的一种朦胧而又美好的情愫。恐怕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好奇之心使诗人从此与月亮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自此以后,明月便如影随形一般地与诗人终生相伴了。《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年轻的诗人初出蜀时的作品。
诗写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捧出半轮之月,世界顿时撒满月光的清辉;接写诗人趁着月色乘舟远行,只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好似随着流水伴着诗人远行,又好似诗人在携月外出旅游;继写月亮为山峰挡住,诗人只能默默地向明月告别;最后写其对明月也是对故乡、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拟人、象征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向往光明世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及思念友人、眷恋故乡的强烈思想感情。后来,诗人漂泊四方,只好与“朗然清秋月”(《赠从孙义兴宰铭》)相依为伴,“时来饮山月,醉酒弄清辉”(《赠秋浦柳少府》),“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赠僧崖公》),他已以明月为知音与挚友了。“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对他的赏赐和带给他的忘怀世事的快乐。但诗人毕竟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尽管他时常做着“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人生理想之梦,终不能也无法忘怀现实。当他远离家室,独自漫游在外,在旅舍寒夜孤灯之下,不免为自己人生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而备感忧凄愁苦;“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长相思》),对月伤怀念远,思念故乡和亲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辗转难眠,在迷迷糊糊的朦胧状态中,错把射进屋内床前的月光“疑”作遍地浓霜,反映出诗人所处环境及心境的凄清寒冷。再由抬头所见之月光,不由得以极其沉重的心情和难抑的酸楚“低头”思念故乡和亲人,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显得意味隽永,令人回味不尽。此诗显得语浅意深,堪称千古绝唱。当诗人孤独痛苦的时候,便深情地邀请明月与自己一起饮酒解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诗人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一起饮酒,把原本的孤单清冷写得颇为“热闹”,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他和月、影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更不要说相知相慰了,即使如此却也无可奈何,因为没有别的人或什么来陪伴他了,故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酒意朦胧中,诗人仿佛也多少感受到了月与影的和谐或者说其带给自己的短暂快乐(实为精神麻醉)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显然,诗人是将月当作自己的酒友对待的。当诗人遭受人生最严重的打击而遭流放夜郎时,却感受到了故乡明月对其的深情厚谊:“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送蜀僧晏人入京》)在诗人的心目中,月永远是纯洁、美好、光明的,它伴随自己度过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自己遭受磨难、打击而孤苦无依的时候,月则多情地抚慰过诗人心头的创伤,月亮是诗人忠贞不贰的知音和挚友。因此,他总是热情地去拥抱天上和心目中的那轮明月。诗人幼时就对月亮怀有一种特殊而深厚的亲切感情,直到传说诗人晚年在长江采石矶因醉酒入水捉月溺亡,这种感情始终是执著如
一、终身不渝的。李白因醉酒入水捉月而死传说最早见于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考今本不见这一著述,但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王注本,卷三十五)曾作转引:“《摭言》曰: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二、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内在意蕴
明月在诗人笔下,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长门怨二首》),“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落户笑床空”(《春怨》),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将其写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灵。通过它来表现宫女、思妇的对月伤怀念人,诗作生动活泼,更见情趣,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诚如张福庆先生指出的那样:“每当诗人写到明月时,常常是把月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去拥抱明月。”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李白诗中之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笔者就此略作阐说。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古代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常用月形容
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以月比人,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恋情。
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对明月而思念家乡和亲人,感情深沉。《静夜思》也正是这样一首留传千古的咏月名作。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李白的伟大,还在于他常把自己的这种个人之私情推而广之地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之情,如:“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写长安城中的思妇乘着月色,忙着赶制寒衣,以寄送给在边地的丈夫。她们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好让丈夫早日回到家中,抒发月夜思念丈夫的一腔深情。诗人表达的正是人民大众的这样一种共同的心声与呼声。
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其诗中也多次以大鹏自喻、自比,他把取得功名看做是轻而易举的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其远大志向、抱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诚然,这也反映了诗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实现人生理想途径的不切实际的虚幻性。尤其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侯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使得他在过了短暂的京城词客的生涯后便被“赐金放还”了,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古人写月亮,多表现其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云乐》),诗人认为,太阳是由火精炼而成,月亮则是由水银铸冶而成,故才显得那么的纯净无瑕。“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要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再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日本僧人晁衡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并以此来纪念其为中日友谊而献出生命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外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另外,诗人还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的诗句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诗作千古流传,可与日月争辉,而当年曾经不可
一世的楚王只不过是留下荒冢古坟而已,褒贬分明。
以月食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月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们却把它作为一种灾祸的征兆。“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古朗月行》),诗人借古代“癞蛤蟆吞吃月亮非好兆”的说法,比喻和暗示唐王朝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下的腐朽本质和寓含**之因的深刻危机,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深沉的忧患意识。“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古风》其二)此诗和上诗可谓异曲同工,都是象征皇帝为一些奸臣所蒙蔽,或象征国家的衰败。后来的安史之乱则证实了诗人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诗人“昔是今已非”、“天霜下严威”(同上)的别一种表达。
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诗人有一首著名的咏月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朗照,尽情地流泻着无涯际的清辉,它晚升晓没,与人总是若即若离。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顿生,故而停杯问之。将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引发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对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的人生课题摆在了月亮与读者的面前。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流水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只有那明月、那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无限的深邃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表现了对人生理想、价值的执著追求。诗人对月之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辨,不是游离或外加于诗篇的,而是通过对月的观察、认识、理解而得到一种思想上的领悟和升华,是一种渗透在全诗中的内在精神与意蕴,尤其是将哲理的思考与对月的形象描绘有机地结合并高度地统一、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诗的主题发轫于情感,净化于审美,升华于哲思,构成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另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在这里,明月已成了目睹梁王、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见证人。明月依旧在,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其荒坟野丘外,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这与后来刘禹锡著名的怀古诗《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极为相似,可谓异曲同工,堪称前后相续、相映生辉的咏月怀古诗之杰作。它们不仅给读者以精美的艺术审美享受与感染,同时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哲理启迪和情感陶冶。
袁行霈先生指出:“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诗人不仅在咏月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还是个善于博采众长的咏月高手与集大成者,广泛吸收自《诗经》、曹操、张若虚等人咏月的优秀文化遗产与表现技巧,有时甚至还喜爱化用前人诗句,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达到了咏月诗创作的高峰,对后来刘禹锡、杨万里、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认识、理解李白诗如“大鹏”、“高山”、“瀑布”、“黄河”等壮伟意象,领略其崇高的壮美诗风的同时,认识、理解李白诗中还有着诸如“明月”等许多清丽秀美的玲珑意象和优美诗风。
第二篇: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不一而足。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
挂在蓝天上的白玉盘子,又想像成神话传说中的镜子飞落到了碧蓝的天穹上。白兔长年捣药辛苦不辛苦?这种长生不老的药是嫦娥一个人服用,还是与别的人或神仙共同享用?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构成诗人笔下瑰丽神奇的月亮意象,使人感到新颖有趣。有了“呼”、“疑”的前后照应,再加上“与谁餐”之问,表现出诗人儿时的天真烂漫,也表现出诗人对月亮的一种朦胧而又美好的情愫。恐怕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好奇之心使诗人从此与月亮结下了终身的不解之缘。自此以后,明月便如影随形一般地与诗人终生相伴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年轻的诗人初出蜀时的作品。诗写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捧出半轮之月,世界顿时撒满月光的清辉;接写诗人趁着月色乘舟远行,只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好似随着流水伴着诗人远行,又好似诗人在携月外出旅游;继写月亮为山峰挡住,诗人只能默默地向明月告别;最后写其对明月也是对故乡、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拟人、象征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向往光明世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及思念友人、眷恋故乡的强烈思想感情。后来,诗人漂泊四方,只好与“朗然清秋月”(《赠从孙义兴宰铭》)相依为伴,“时来饮山月,醉酒弄清辉”(《赠秋浦柳少府》),“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赠僧崖公》),显然,他已以明月为知音与挚友了。“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对他的赏赐和带给他的忘怀世事的快乐。但诗人毕竟是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尽管他时常做着“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人生理想之梦,终不能也无法忘怀现实。当他远离家室,独自漫游在外,在旅舍寒夜孤灯之下,不免为自己人生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而备感忧凄愁苦;“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长相思》),对月伤怀念远,思念故乡和亲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辗转难眠,在迷迷糊糊的朦胧状态中,错把射进屋内床前的月光“疑”作遍地浓霜,反映出诗人所处环境及心境的凄清寒冷。再由抬头所见之月光,不由得以极其沉重的心情和难抑的酸楚“低头”思念故乡和亲人,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显得意味隽永,令人回味不尽。此诗显得语浅意深,堪称千古绝唱。当诗人孤独痛苦的时候,便深情地邀请明月与自己一起饮酒解闷:“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诗人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一起饮酒,把原本的孤单清冷写得颇为“热闹”,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他和月、影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更不要说相知相慰了,即使如此却也无可奈何,因为没有别的人或什么来陪伴他了,故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在酒意朦胧中,诗人仿佛也多少感受到了月与影的和谐或者说其带给自己的短暂快乐(实为精神麻醉)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显然,诗人是将月当作自己的酒友对待的。当诗人遭受人生最严重的打击而遭流放夜郎时,却感受到了故乡明月对其的深情厚谊:“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送蜀僧晏人入京》)在诗人的心目中,月永远是纯洁、美好、光明的,它伴随自己度过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自己遭受磨难、打击而孤苦无依的时候,月则多情地抚慰过诗人心头的创伤,月亮是诗人忠贞不贰的知音和挚友。因此,他总是热情地去拥抱天上和心目中的那轮明月。诗人幼时就对月亮怀有一种特殊而深厚的亲切感情,直到传说诗人晚年在长江采石矶因醉酒入水捉月溺亡,这种感情始终是执著如
一、终身不渝的。李白因醉酒入水捉月而死传说最早见于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考今本不见这一著述,但清人王琦《李太白年谱》(王注本,卷三十五)曾作转引:“《摭言》曰: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2](p.104)后北宋梅尧臣据有关传说写《采石月赠郭功甫》诗悼念李白:“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诞,便当骑鱼上青天。青山有冢人谩传,却来人间知几年。”[3]显然,这一临终传说与李白母梦“太白星”而孕的出生传说遥相呼应,或者说是李白之母梦太白星而生李白传说的传承与发展。李阳冰《草堂集
序》云:“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2](p.105)显然,这与世人对李白“谪仙人”的评价有关。笔者以为,关于李白的诞生与临终传说与诗人诗作多歌酒咏月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对我们深入探讨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意蕴和潜存于诗人心灵深处的月亮情结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导引意义。
二、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内在意蕴
明月在诗人笔下,虽也常表现为自然月的属性,但更多的时候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因此,明月被诗人高度人格化,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感情。“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夜坐吟》),“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长门怨二首》),“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落户笑床空”(《春怨》),诗人将明月人格化,将其写成有人的思想感情的精灵。通过它来表现宫女、思妇的对月伤怀念人,使诗作更生动活泼,也更见情趣,表现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魅力。诚如张福庆先生指出的那样:“每当诗人写到明月时,常常是把月当作友人、亲人和恋人,把自己的感情向它倾诉,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毫不掩饰地向它敞开自己的心扉,用最纯洁、最真诚、最热烈的情感去拥抱明月。”[4](pp.166-167)也由此而反映出诗人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李白诗中之月的象征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笔者就此略作阐说。
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相逢行》),既以月比人,又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忆旧游》),写歌女美丽超凡脱俗,犹如新月之清辉,而且舞艺出众,歌声甜美,“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同上)。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即恋情,略此不赘。
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天借一明月,飞来碧云端。故乡不可见,肠断正西看。”(《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对明月而思念家乡和亲人,感情深沉。《静夜思》也正是这样一首留传千古的咏月名作。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李白的伟大,还在于他常把自己的这种个人之私情推而广之地来表现天下所有人的共同思想感情,特别是月下边地征夫的思家念远之情,如:“边月随弓影,胡剑拂霜花”(《塞下曲》其五),“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写长安城中的思妇乘着月色,忙着赶制寒衣,以寄送给在边地的丈夫。她们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好让丈夫早日回到家中,抒发月夜思念丈夫的一腔深情。诗人表达的正是人民大众的这样一种共同的心声与呼声。
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诗人曾有着“济苍生”、“安社稷”、“忧黎元”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其诗中也多次以大鹏自喻、自比,他把取得功名看做是轻而易举的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其远大志向、抱负的生动反映与形象写照。诚然,这也反映了诗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实现人生理想途径的不切实际的虚幻性。尤其是他那种“不屈己,不干人”的平交王侯的狂傲而张扬的个性,使得他在过了短暂的京城词客的生涯后便被“赐金放还”了,遭受到最严重的人生挫折,但他却绝不因此而屈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明白地宣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坚持自己的理想绝不奴颜婢膝,表现出对统治者的蔑视和决绝的态度,并坚持寻找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古人写月亮,多表现其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李白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云乐》),诗人认为,太阳是由火精炼而成,月亮则是由水银铸冶而成,故才显得那么的纯净无瑕。“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要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再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日本僧人晁衡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并以此来纪念其为中日友谊而献出生命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外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另外,诗人还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的诗句和对比的手法,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诗作千古流传,可与日月争辉,而当年曾经不可一世的楚王只不过是留下荒冢古坟而已,褒贬分明。
以月食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月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古人们却把它作为一种灾祸的征兆。“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古朗月行》),诗人借古代“癞蛤蟆吞吃月亮非好兆”的说法,比喻和暗示唐王朝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下的腐朽本质和寓含**之因的深刻危机,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深沉的忧患意识。“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古风》其二)此诗和上诗可谓异曲同工,都是象征皇帝为一些奸臣所蒙蔽,或象征国家的衰败。后来的安史之乱则证实了诗人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诗人“昔是今已非”、“天霜下严威”(同上)的别一种表达。
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诗人有一首著名的咏月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朗照,尽情地流泻着无涯际的清辉,它晚升晓没,与人总是若即若离。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顿生,故而停杯问之。将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引发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对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的人生课题摆在了月亮与读者的面前。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流水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只有那明月、那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无限的深邃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表现了对人生理想、价值的执著追求。诗人对月之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辨,不是游离或外加于诗篇的,而是通过对月的观
察、认识、理解而得到一种思想上的领悟和升华,是一种渗透在全诗中的内在精神与意蕴,尤其是将哲理的思考与对月的形象描绘有机地结合并高度地统一、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诗的主题发轫于情感,净化于审美,升华于哲思,构成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另如《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在这里,明月已成了目睹梁王、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见证人。明月依旧在,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其荒坟野丘外,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这与后来刘禹锡著名的怀古诗《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极为相似,可谓异曲同工,堪称前后相续、相映生辉的咏月怀古诗之杰作。它们不仅给读者以精美的艺术审美享受与感染,同时也给读者以深刻的哲理启迪和情感陶冶。
分析和探讨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蕴,对全面认识和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诚如袁行霈先生指出的:“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至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5](p.242)诚哉斯言。若谈到咏月诗词,我们不可能不谈到伟大诗人李白,他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咏月名作经常出现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已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诗人不仅在咏月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且还是个善于博采众长的咏月高手与集大成者,其广泛吸收自《诗经》、曹操、张若虚等人咏月的优秀文化遗产与表现技巧,有时甚至还喜爱化用前人诗句,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达到了咏月诗创作的高峰,对后来刘禹锡、杨万里、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在认识、理解李白诗中诸如“大鹏”、“高山”、“瀑布”、“黄河”等壮伟意象,领略其崇高的壮美诗风的同时,也能认识、理解李白诗中还有着诸如“明月”等许多清丽秀美的玲珑意象和优美诗风,从而,对诗人、诗作、诗风以及诗歌意象等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本文所引李白及唐诗未注明者均见此书)
[2]松浦友久.关于李白捉月传说[J].北京大学学报,1995,(5):104-106.[3]四部丛刊本.宛陵先生集(卷四十三).[4]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第三篇: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
张树新
指导教师
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静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 键 词]: 李白 诗歌 月 亮 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的名篇佳句,千姿百态、数不胜数、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处。月亮就如李白的知心好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天然绝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思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文化意象。写月亮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阴晴圆缺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月之思乡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诗中没有奇幻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辞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在一“望”一“思”中,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冷月在低沉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 《峨眉山越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大都借月亮作为传递。对故乡有依依惜别之情,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峨眉山月”的山高月小,半轮秋月,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入深山寻访亲友,还是游侠漂泊,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在这里与其说是秀美明净的秋月使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清幽可爱,幽美秀丽。
(二)月之思情
李白的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它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或喜、或哀、或怒„„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溶溶漾漾,出没云海间,万里长风浩浩荡荡,初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在征戍别离之苦,怀远之情,便在这一思一叹中,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一种煎熬。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悲哀与凄靡。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悲伤的闺中思妇,成了痴情的军中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此诗写尽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相思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无望的相思。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仍是魂牵梦绕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托付心中的那份痴情。天长路远,梦魂难到,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物像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感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一)感慨生命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是诗人无比神往真情的写照,也是诗人带有几分醉意的慨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青天之上,总使人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当你无意追逐攀爬之时,它又会万里与你相随,呈现出依依不舍之情。从而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但他毕竟是李白,是天上的神仙。虽然统治者放弃了他的天赋奇才,可他却在诗歌国度里把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享受生命,但其中精神和理想却可以永远享这个世界。李白思想当中也有儒家的济世理想,但是在他入世的不如意后,诗人重新适应了现实的生活。在老庄道家的思想影响下,诗人去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这首诗中也有美丽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此时千古不变的明月便成了诗人对酒当歌倾诉的对象。在月亮与酒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找到无限的快乐。
其中《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人生孤独之感。作者先用自己的孤独来写月亮,再从月亮的孤独之中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的月亮独饮,他把月亮化身为人的形象,使本不与他相识之月亮成为与他相识之月亮。然而月亮却不会饮酒,这就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哀愁,所谓的相识也只是表面罢了。而此时只有月亮与影子伴随着他,但不能谈天内心仍是孤独的。正是这样,使他们彼此相连。我与月亮、影子三者结忘情之交,超脱丑陋的人士间尘哀,进入人与天和谐之中、找到了心灵自由之境。在歌舞的欢乐声中,总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和难以诉说的凄凉。影子是自己本身,所以能容易唤起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明明是自己独饮,却偏偏出现三人独饮。也许是诗人对生命独有的感悟吧。
(二)历史浩叹 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月亮,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凄冷的夜晚诗人登舟望月,遥想着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自己却仕途坎坷。即使自己有旷世之才,也难一展才雄。就算有报国有心,也请璎无路,无奈间,散发弄扁舟,青崖白鹿间,将满腔真情遥寄冷月之中。诗人在思念古人的同时,也寄托了世间无知音的深沉感慨。
三、月景
诗人不仅赋予了月亮多情,还赋予它本身的纯自然之美,或淡雅、或幽静、或冷清„„表现的是一种几乎完美的意境之美女。(一)月之凄美
月亮的漂流,使人感到伤感伤情。月的圆缺,使人感到离愁别恨又极其凄美。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有的时候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时候是恬静的,有的时候是清幽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悲伤愁离的。他一首《春怨》中感情表达的就极为强烈。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月亮已悄悄地西斜了,烛已慢慢地燃尽了,但人却还未眠。体现了诗人对她们寂寞独居的惆怅、悲情渲染得浓烈而深沉。如花一般的青春年华,却在白马金羁远征辽东,就连落月飞花都可怜她们,看到他们的寂寞孤独。而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她们如花似月的美貌被无情的岁月所击打,使她们原本大好的青春年华都覆盖上了一层凄冷的美,更加显得楚楚可怜。李白以独特的奇才,将月亮的幽美之景,月亮的清冷与寂寞,呈现在古人和今人面前。使读之人感到悲喜交加,欲痴欲醉。
(二)月之幽静
月亮清幽而又可爱,闲静而又优美,因此诗人们借月亮的闲逸幽静来营造一种淡淡的仙境。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诗中也有恬静优雅的意境,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五首·南湖秋水夜无烟》: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中描绘的是南湖秋月的景色,湖与月仿佛水天相连,从而激发了的诗人浪漫情怀。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把天边的月色和洞庭水域写的非常传神,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情。尤其是“且就洞庭赊月色”一句,这一个“赊”字,简简单单就把天上那一轮明月写到了人间,好像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表现的十分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恬静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的月亮既是淡雅的,又是忧愁的,在诗人现实的矛盾世界中,明月和自己有着心灵上的沟通。在李白的诗中谈到月亮景色的诗句很多。“海树成扬春,江上皓明月”、“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波光摇山岳,星影入城楼”等。有的是梦境和现实交织,有的是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重叠,用独特的浪漫性物我融合,营造出闲雅幽静,清幽可爱之境。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他们对高高在上的明月,有着及其特殊的情感,或思之,或念之,或怀之,或惑之,抒发着心中的阴沉,释放着自己对天地间、人生间的悲感情怀,寄托着对于人世间事世故的眷恋。月亮展示了孤独清冷、脱俗风尘的心里意象。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他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能让诗人脱离尘世间喧嚣,寻求自己本质的心理。它是李白在不得志的时候一种倾诉的对象,也是李白理想化的空间。他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远离尘世和精神家园的寄托。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李白免不了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但在诗歌的海洋中,他可以用不计其数的名篇诗句,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清新幽美之感,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于是忽,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 第14卷,第4期
第四篇: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
张树新
指导教师
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 键 词]: 李白 诗歌 月 亮
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望明月抒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就把月亮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所使用。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幸福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诗中没有神奇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词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望月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上。正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高洁的月亮都会低沉的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 《峨眉山越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
此诗写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见峨眉山的月亮很微小,但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优美,更加美丽。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的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漂泊他乡,还是游侠仙境,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与其说秀美明净的秋月是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之情,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恬静清幽,秀丽唯美。
(二)览明月抒思情之感
李白的一生经历坎坷,但性格却豪迈奔放。他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他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1】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有的欢喜、有的忧伤、有的感慨等等。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奔放的,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2】
此诗是一幅有关、山、月的辽阔的边塞诗。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写出了战士离别家乡之苦,怀念家乡之情,一思一叹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2】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皎洁的月光照在长安城,出现了一片白色的世界,是思妇们的一种凄靡。伴着秋风随处都能听见用杵捣衣的声音,起起伏伏,是思妇的哀愁。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闺中悲伤的思妇,成了军中的痴情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1】
此诗写出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人们对相思的那份深沉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写的是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丽佳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是我那份相思。但对美丽佳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就算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表达心中的那份痴情。但是天长而又路远,梦魂很难到达。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全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之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意象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丽佳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亮的独特——感知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知、哀叹、沉思的诗歌也很多.(一)感叹历史的苍茫
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那轮优美的月亮,总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2】
在凄冷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登舟望月,想象着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场景,是多么的豪壮。而自己却仕途坎坷,即使自己有旷世之才,也难一展才雄。就算有报国有心,也请璎无路,无奈间,只能散发弄扁舟,青崖白鹿间,将满腔真情遥寄冷月之中。诗人在思念古人的同时,也寄托了世间无知音的深沉感慨。
(二)感慨生命的真理
李白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哲人,他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5】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2】
此诗是诗人无比神往真情的写照,也是诗人带有几分醉意的慨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青天之上,却总使人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当你无意追逐攀爬之时,它又会万里与你相随,呈现出依依不舍之情。从而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寻求、对生命的感叹:人的一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要经历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也许你是天赋奇子也可能不被重用,建功立业更是遥遥无际。但他毕竟是李白,是天上的神仙。虽然统治者放弃了他的天赋奇才,可他却在诗歌国度里把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享受生命,但其中精神和理想却可以永远享这个世界。李白思想当中也有儒家的思想,但是在他经历不如意后,又可以重新适应了现实的生活。在老子思想影响下,诗人又能去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这首诗中也有美丽的神仙世界。然而诗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此时千古不变的明月便成了诗人对酒当歌倾诉的对象。在月亮与酒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找到无限的快乐。其中《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1】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人生孤独之感。作者先用自己的孤独来写月亮,再从月亮的孤独之中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的月亮独饮,他把月亮化身为人的形象,使本不与他相识之月亮成为与他相识之月亮。然而月亮却不会饮酒,这就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哀愁,所谓的相识也只是表面罢了。而此时只有月亮与影子伴随着他,但不能谈天内心仍是孤独的。正是这样,使他们彼此相连。我与月亮、影子三者结忘情之交,超脱丑陋的人士间尘哀,进入人与天和谐之中、找到了心灵自由之境。在歌舞的欢乐声中,总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和难以诉说的凄凉。影子是自己本身,所以能容易唤起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明明是自己独饮,却偏偏出现三人独饮。也许是诗人对生命独有的感悟吧。
三、月亮的独特——意境
诗人不仅赋予了月亮多情,还赋予它本身的纯自然之美,有的淡雅、有的幽静、有的冷清等等。表现的几乎是一种完美的意境之美女。(一)凄冷唯美的月境
月亮的漂流,使人感到伤感伤情。月的圆缺,使人感到离愁别恨又极其凄美。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有的时候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时候是恬静的,有的时候是清幽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悲伤愁离的。他一首《春怨》中感情表达的就极为强烈。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1】
月亮已悄悄地西斜了,烛已慢慢地燃尽了,但人却还未眠。体现了诗人对她们寂寞独居的惆怅、悲情渲染得浓烈而深沉。如花一般的青春年华,却在白马金羁远征辽东,就连落月飞花都可怜她们,看到他们的寂寞孤独。而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她们如花似月的美貌被无情的岁月所击打,使她们原本大好的青春年华都覆盖上了一层凄冷的美,更加显得楚楚可怜。李白以独特的奇才,将月亮的幽美之景,月亮的清冷与寂寞,呈现在古人和今人面前。使读之人感到悲喜交加,欲痴欲醉。
(二)恬静优雅的月境
月亮清幽而又可爱,闲静而又优美,因此诗人们借月亮的闲逸幽静来营造一种淡淡的仙境。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诗中也有恬静优雅的意境,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五首·南湖秋水夜无烟》: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1】 诗中描绘的是南湖秋月的景色,湖与月仿佛水天相连,从而激发了的诗人浪漫情怀。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把天边的月色和洞庭水域写的非常传神,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情。尤其是“且就洞庭赊月色”一句,这一个“赊”字,简简单单就把天上那一轮明月写到了人间。好像人与自然有了真实的对话,表现的十分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恬静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3】这里的月亮既是淡雅的,又是忧愁的,在诗人现实的矛盾世界中,明月和自己有着心灵上的沟通。在李白的诗中谈到月亮景色的诗句很多。“海树成扬春,江上皓明月”、“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波光摇山岳,星影入城楼”等。【5】有的是梦境和现实交织,有的是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重叠,用独特的浪漫性物我融合,营造出闲雅幽静,清幽可爱之境。
李白用他的独特的奇才,将月亮的凄美、幽静一一的表现出来,使世界的色彩变的更加有灵性。从而使文人们不断地开拓与挖掘,寻找无际之美。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空洞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他们对高高在上的明月,有着及其特殊的情感,或思之,或念之,或怀之,或惑之,抒发着心中的阴沉,释放着自己对天地间、人生间的悲感情怀,寄托着对于人世间事世故的眷恋。月亮展示了孤独清冷、脱俗风尘的心里意象。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他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能让诗人脱离尘世间喧嚣,寻求自己本质的心理。它是李白在不得志的时候一种倾诉的对象,也是李白理想化的空间。他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远离尘世和精神家园的寄托。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李白免不了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但在诗歌的海洋中,他可以用不计其数的名篇诗句,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清新幽美之感,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于是忽,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李军《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 第14卷,第4期
第五篇: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10-01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体现诗人的审美个性。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
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于是,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