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的,一如温柔的女性,宜作倾吐心事的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的,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的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的,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的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的,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
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
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
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的“意象”。诗人的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的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的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的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的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的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的方法,是传人以圭臬。
意象是意境的构件,作品的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的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的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的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的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的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
在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风格,使一个月亮幻化成千万个月亮。在月亮意象中,千万个诗人却传达出几种大致相同的情愫,于多样中又显出统一。
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将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诗句进行梳理,并在分类与综合的基础上,找出其中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基本内涵来,以裨益于今日文明,而不至于在一大堆典籍中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困境。
我相信,一个久唱不衰的意象,其中必有奥妙可寻。古诗中保留着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说不定是个楔入点。嫦娥奔月。李商隐的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到了“嫦娥奔月”
这个最著名的神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嫦娥奔月”的帛画,可见其流传之久远。《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又名妲娥,后羿之妻。“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历史上,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勇武善射,曾率领族人向西发展势力,一度夺得太康之位取代夏政。由于他恃武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即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不仅篡夺了羿的政权,同时还强占了羿的氏族和妻室。难道先民们出于对这位“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雄的敬慕和怀念,才在神话中为他的妻子寻找了月亮这样一个理想的避难所?让嫦娥远离充满杀戳与阴谋的尘世,住进凌云九霄的“广寒清虚之府”享受优裕的生活,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看到先民的情感经验在原始文化中的积淀。
嫦娥升天成仙,做了月亮的主宰,这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共尊女性为月神竟不谋而合。如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塞勒涅,巴比伦神话中有月亮女神茜伯莉,巴勒斯坦和埃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斯塔尔忒;而“日神”则都是男性,如中国神话中的伏羲氏,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
古诗中还保留了其它一些关于月亮的神话,主要的有:
灵兔捣药。李白“白兔捣药成,问药与谁餐?”杜甫“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皆言此事。关于月中阴影,自古有蟾与兔二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蜍与兔古音近,兔之说是以音似而后生。看来蟾蜍的说法更为古老,屈原《天问》有四句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何德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在肚子里养一只蟾蜍?蟾蜍是很丑陋的动物,元好问《蟾池》诗形容它:“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
古人却尊它为“月精”。(《春秋孔演图》:蟾蜍,月精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以狰狞物为图腾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据此推测,蟾与兔同为一种动物图腾,先民崇拜它是为了驱邪避害,灵兔捣药亦为了同一目的。
吴刚伐桂。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提到这则神话。“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段成式《酉阳杂俎》)吴刚又名吴质,看来是一个违犯天条被罚做苦役的角色。这里已有了阶级社会的特点了。谁罚他?大约不会是嫦娥。虽然月亮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又都很寂寞,但奇怪的是,神话中二人没有什么联系,“老死不相往来。”是地位悬殊的原因?
此外还有玉斧修月的传说,方回诗“玉斧难修旧月轮,”王沂孙词“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说的是月亮上有八万多工匠常在用斤凿补月,所以月亮浑圆。有素娥乘鸾的传说。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下的浪漫情事。有琼楼玉宇的传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言月中有白色楼宇,为仙人居所„„
以上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化为典故被后世诗人大量引用,成为月亮意象多重含义滋生的母本,甚至直接浓缩为月亮的别称。它是月亮文化的源头。
马克思称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些充满奇情异彩的神话和传说,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人类生活和理想愿望。
神话中有人类自身的影子——嫦娥、吴刚,有动物图腾——蟾蜍、兔,有地球植物——桂树,有生活资料——房屋,有生产工具——斧、臼,这一切已足以说明问题。而故事所暗寓着的某些人类普遍精神,则一时难以全部破译,它似浅而深,正是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让后人常读常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之所以格外看重神话,是因为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必须仰仗神话、图腾、梦境这些人类心理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来证明。原始意象产生于远古,潜藏于艺术,慑服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一种浓缩了人类普遍情感经验的微妙载体,使我们能隐约地追溯到生命起源时那种最深奥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正是荣格所称的那样一种“原始意象”,又称原型。
原始意象如同框架,每代人都能在这个框架中贮存起他们的特殊经验;原始意象 如同旋律,历代诗歌中都回响着它古老而强大的声音。不管有意无意,凡属优秀的诗 人都不肯轻易放过这种从祖先最深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原始意象,把它变得能为当 时人所接受,使其产生魔术般的情感催化作用。用荣格的话说就是:“把它纳入到与 意识价值的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的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能 接受。”(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
月亮意象的多重含义就是这样产生的。下面试进行分类、引例并阐释。
月亮与女性——
“东方之月兮,彼妹者子。”(《诗经·齐风·东方之月》)译文:东方的月亮啊,那个美丽的姑娘。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译文: 月儿出来亮晶晶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俊啊,安闲的步儿苗条的影啊,我的心里不安宁 啊。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卢照邻《长安古意》)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刘克庄《清平乐》)
“美人揽明月,盈手似瑶华。”(屈大钧《绝句》)
除诗歌外,古代文赋中也有以月喻女性的说法,曹植《洛神赋》言宓妃之绝色:髣髴 鬃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这种比况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因为月亮与女性有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美国当代美学家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同样道理,月亮的洁白、晶莹、温宛、柔顺以及隐入云中若羞涩状,无不具备女性的特质,加上女性与月亮都有一个同样的周期现象,“月经”与一次朔望的循环期近乎相当。月亮又名太阴,中国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始自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所谓“花容月貌”即为证。现代诗人陈望道也曾这样描绘阴柔美:“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趣。”这种阴柔美亦是女性之美。
月亮与爱情——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汉乐府《白头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
“恨君不是红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红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月亮自古以来就跟爱情有缘:对月盟誓,月老牵线,望月怀人„„似乎离了月亮,爱情便会发生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月亮总是出现在爱情滋生最盛的夜晚;二是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着爱情的悲欢离合。以情看月,月也有情。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哪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
月亮在古人的爱情生活中既是媒介,又是证人,既是信使,又是陪伴,它年年代代乐此不疲,显出古道热肠。每逢望日,它就将自己最精彩的满月之形奉献给人间,使万众翘望,皆大欢喜,使情侣欣慰,如获神喻,至今人们爱唱“十五的月亮”,足证人类对爱情的追求是古今相通的。
月亮与友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 白《峨眉山月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
古时交通不便,两地之间山隔水阻,凭鱼雁传书又迢遥无期,月亮自然便成了寄托友情、传达思念的对象,诗人取其“与人万里长相随”的特点,巧妙地抒发了“海内存知己”的人间挚情,即月光能照到的地方,都有友情送达。月亮这种从太空反馈信息的方式,近似当代的人造地球卫星。有时候,诗人也以月亮的光明与高洁来比喻朋友的君子之德,如李白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把日本友人晁衡(阿部仲麻侣)喻为明月,当时以为晁衡在返日本途中死于海难,故有此悼诗。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诗人就有了这种博大的人类情怀。
月亮与音乐——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 居易《琵琶行》)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王 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高 适《听张立本女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刘过《醉太平》)
“夜凉吹笛千山月。”(欧阳修《梦中作》)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范成大《醉落魄》)“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张可久《中吕·普天乐·别怀》)
月移无声,怎会跟音乐有缘?有的,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到,古代音乐所力求达到的某种意境,往往在月光中臻于佳妙。这些丝竹弦歌之声,在当时诗人听来,都传达了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正与月亮古老意象所包含的人类情感和谐一致,共同感染听众,使闻者动心动容,即音乐所抒发的与月亮所象征的情感竟是密合无痕,这就是月光能为音乐增添魅力的秘密了。古诗中的这一支支“月光奏鸣曲”,须人们闭上眼睛慢慢地体味,若是心有灵犀,定能品出此中三味,有浓愁深恨,有幽怨微怅,还有许多况不清道不明却感觉得出来的东西„„
奇妙的月亮,你难道不是无声的音乐?
月亮与美景——
“白日沉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秋思》)“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渌水挣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解语花》)“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朱敦儒《好事近》)“月波凝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史达祖《喜迁莺》)“暖风薰细草,凉月照晴沙。”(李梦阳《秋望》)“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厉鹗《灵隐寺夜月》)
这些佳句皆“诗中有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陶然而醉。在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中,月亮是诗人经常提到的景物,因为月亮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何况它又点缀了天地万物。虽然古人一向强调“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主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但在许多以讴歌自然山水为主旨的诗作中,情感寄托似乎不那么沉重,而声、光、色、影等形式美的特征却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这类多不胜数的诗句中,月亮是像玉兔那样,在轻灵地跃动;是像嫦娥那样,在轻盈地飘飞。它美仑美奂地出现,暗寓着诗人淡泊的情志、旷达的心胸、隐逸的仙心、幽默的机趣和种种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感情色彩,其中所溶解着的淡淡的意味,欣 赏者尽可以见仁见智。
月亮与人生——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杂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年明月今霄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
人生有许多未知。古人深感命运神秘叵测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陈子昂曾仰天长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种宇宙浩渺、人生须臾的深切悲哀,常常为旧时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所同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月亮在宇宙间出没,彪炳千秋,永远不老,徒令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嫉妒和感慨。他们或抑郁忧思,或纵酒狂放,或渴望用世,或颓丧学仙,情感波澜大起大落,全源于内心的生命意识的剧烈冲突。通过这一类诗句,可以想见那一个个临风伫立的月下歌者的形象,他们仰首浩叹,他们拍栏抚剑,他们坐立不安,他们在用肺腑之音唱出生命的咏叹调,唱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唱出人生有限和时空无限的永恒无解的思考„„
月亮与咏史——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 白《梁园吟》)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杜甫《北征》)“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
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的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竿,虽有相对的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的。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的歌舞繁华,今朝的废城荒墟,王侯的干弋纷争,百姓的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的感慨,是很自然的事。
月亮与愁思——
这一类诗词数量最多,无论是旅愁,是闺怨,是乡思,是国忧,诗人愁肠百结,愁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常于夜月下徘徊蹀躞,无从排遣,故所作多有寄托,言外之意甚丰。月亮于是乎变成了一个“愁月亮”,在愁眉紧锁的诗人眼中,其色也苍白,其光也惨淡,而且步履迟迟,仿佛在超负荷运行。尤其在唐诗中,“愁月”更显得情味丰富,细腻多姿。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玉壶吟》)写壮志难伸之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写怀乡恋亲之愁。“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写孤单寂寞之愁。“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写人老力困之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思妇怀远之愁。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写骨肉离乱之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写羁旅悲苦之愁。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写才学无用之愁。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白居易《上阳人》)写宫女春尽之愁。
对于诗人,“愁”有浓愁,有浅愁;“忧”有大忧,有小忧。千差万别,却能于一个月亮意象中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使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诗艺术的高妙。以曹氏父子的两首诗为例:“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表一种政治家之忧,读来沉雄苍凉,气象阔大;“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 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杂诗》)表一种失意者之忧,读来委婉回环,忧深怨长。
这各种各样的忧愁加起来统统堆在月亮身上,那月亮能“乐”得起来吗?面对着普天下的烦恼人生,它只能以伟大母性的宽容,做了孩子们倾诉的对象。
月亮与灾异——
古人以月为魄,“月隐则养魄”,认为月是有灵性的东西,跟人有魂一样,月魄是 依附于月形而存在的,它时而“生魄”,时而“死魄”,“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 终魄于东,”盈虚出没,自有规律。有时生异象,如月蚀,古人不解天文之理,感惶 恐,视为凶兆,于是用蟾蜍食月来解释。《诗经·小雅》中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的句子,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月蚀,为世界上最早的月蚀记录,比外国 早55年。
“蟾蜍食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沈德潜说,这是指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政事昏聩,暗指贵妃能惑主 听。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李白《在水军宴赠幕 府诸侍御》)古时有以日月喻君臣之说。月亮变成龙,即有臣子来做皇帝,言安史之 舌L。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并序》)救日之 弓、救月之矢,即日蚀、月蚀时用以挽救的弓箭,借指除妖的利器、锄奸的英雄。
“向来清怨钟上都,日堕月蚀真区区,仙家哀乐与世殊。”(陈曾寿《游仙诗》)日堕月蚀指帝王后妃之死。谓自古来宫廷内多怨恨,帝王后妃归天是常有的事,没有 什么稀罕,只是丧仪隆重与世人不同罢了。
古人对月亮异象所表现出来的惶恐与臆想,不仅是一种迷信无知,更是一种人类 深层心理即集体无意识的流露。人类由于对自身命运的难于把握,对国家命运的无能 为力,对天灾人祸的茫然无措,而导致普遍的自卑情结,即深感人类力量的渺小,于 是借助迷信,寻找原因,借助幻想,征服自然。屈原的《天问》便是这种困惑与求索 心态的反映。在科学昌盛的今天,许多天象(如月蚀)已有了合理的解释,但在古代,你能教古人怎么办呢?他们的奇思乱想,创造的正是瑰丽的民族文化。
边塞之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日轮驻霜弋,月魄悬雕弓。”(高适《月下曲》)“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秦韬玉《塞下》)
盛唐出现了以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此前后还有许多边塞诗散见于其他诗人的作品中。边塞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月照边关,大漠苍茫,胡笳催泪,征人望乡,月亮在边塞诗中大量出现,是边塞诗独特意境的一个重要构成。
在边塞诗人中,要数岑参的月亮最兼具刚柔情味。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岑参《宿铁关西馆》)“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由此可见,月亮在边塞诗中的意蕴也不外乎征人恋乡、思妇怀远之类,与前述几类意蕴基本相通。不同之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被置于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苦寂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更加强烈罢了。“月”与“关”的结合,即特定情感与特定环境的结合,环境起了情感放大器的作用,当然能产生撼人心魄的力量了。这种诗歌传统沿袭至今,虽历千年而不失其神效,“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可说是当代的边塞诗歌。可以断言,只要国有边防,月亮就能大派用场。
月亮与咏史——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 白《梁园吟》)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杜甫《北征》)“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
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的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竽,虽有相对的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的。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的歌舞繁华,今朝的废城荒墟,王侯的干弋纷争,百姓的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的感慨,是很自然的事。
帝王咏月——
古代帝王中虽多昏君、庸主,但也不乏雄才大略之人,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堪称诗人与词人的,也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南唐中主李璟、南唐 后主李煜等,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月亮在帝王眼中,既与世人同,又与世人 殊,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情感角度所决定了的。帝王既是人,又是非人,即人 上之人,古时称为龙。试看他们诗中的月亮,倒也别具一番情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沧海之大,包容万物,连日月之行仿佛也孕自沧海之腹,这种大气磅礴之作,只有一代枭雄曹操写得出!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 丕《燕歌行》)这是一个凡人的月亮,表闺怨缠绵动人。
“愁人独夜伤,灭烛卧兰房。祗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梁简文帝萧纲《夜夜曲》)梁简文帝诗风轻靡,当时有“宫体”之称,他的月亮,已开始着上“艳色”了。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后主叔宝《玉树后庭花》)流光即月光,女色与月色构成一种淫靡的令人销魂的意境——这是一首有名的亡国之音。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簇开明月独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后蜀主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这是后蜀主为宠妃花蕊夫人作的一首艳诗,其中明月偷眼,倍增美人媚态也。
唐太宗作为开国之君,诗作得不好,但《全唐诗》中夸他:“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并选取了他的一首咏月诗。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唐太宗《辽城望月》)驻跸,指帝王出巡的车驾。诗中以己喻月,言圣君一出,妖氛尽灭。帝王霸气于此可见。
武则天的诗多写宫中繁礼缛仪和宴乐生活,她诗中的月亮不过是酒席上的灯笼。“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武则天《早春夜宴》)帝王咏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这位南唐后主在位享乐十几年,后被宋所掳,鸩死汴京。后期词作几乎都是倾泻他变为囚徒后“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词中的秋月,成为他伤心的泪泉,所照故国之景,——叠现眼前,可惜国破家亡,人事全非,怎堪回首?无尽的悔恨、愁怨冲决而来,化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词中真率凄惋的感情,让人受到强烈的震撼!声声悲苦,都从血泪中进出,正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李煜的月亮,是一颗血泪浸泡的月亮。
以上帝王咏月,咏出的无非是凡人之情或“超人”之情。所谓“超人”之情,除了曹操那种政治家的抱负以外,更多的是自命不凡、骄奢淫逸、纵情享乐、亡国之悲等等。其实笼统地说,这些心理不过是人类心理的放大而己。在潜意识中,凡人也会有非份之想,只是意识告诫它不要超越客观条件而妄想天开,但一旦条件无可,燕雀也会冒出“鸿鹄”之志,如陈胜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便是这种凡人心态的大胆暴露。
以上分类不可能穷尽古诗中月亮意象的多重含义,但主要的已经列出。它便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古诗中月亮意象的情感意蕴虽言庞杂繁复,乃是可以相对集中归类的,归类之后,再进行综合与抽象,发现还可以提炼出两种更为单纯的“人类普遍精神”来。
怎么表述这神秘的“人类普遍精神”?我试用形象语言来捕捉它的幽灵。它是盐,结晶在远古的岩层,溶化在诗人灵感的泉水里,让泉水汩汩滔滔不择地而出,浸润着民族的文化;它是海洛英,从大量的罂粟中提炼而出,其纯度之高,让嗜吸者只用些微便灵魂颤栗,欲醉欲仙!根据如下特征:它深藏于神话等原始意象中,它是历史和人类心理经验的“种族记忆”,它强大地作用于世世代代的艺术创造,它体现出人类对生命主体和对宇宙客体的本能意识„„我们可以确认,它就是荣格所称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并不是由个人所获得,而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心理。“比起集体心理的汪洋大海来,个人心理只像是一层表面的浪花而已。集体心理强有力的因素改变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改变着我们整个的世界,创造着历史的也是集体心理。”(荣格《心理分析学》)
那么月亮意象是如何表现“集体无意识”的呢?
一、本能追求。这是人类基于生命原动力的推动而使生命过程臻于完善的不懈的努力。在古诗中,是通过对女性(生命之母)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珍惜、对音乐的热爱、对美景的流连,乃至对享乐的嗜欲,泄露出人类的共同心理趋向的。谁不想好?谁不爱美?这种求完善、求完满、求和谐、求适意、求幸福、求通达的人生理想,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来表达,于是月亮就成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按照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说法,月亮的圆形与球体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因为它象征着和谐与圆满。这种象征意义久而久之,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人类潜意识中去了。
二、生存忧患。这是人类对自然(生存环境)和对自身(生命主体)的不可测知的、难于把握的深深焦虑。在古诗中,无论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的神话传说、对天发问、对灾异的恐惧、对人生的感慨、对历史的浩叹,还是游子望乡、思妇怀远、仕途坎坷、塞外劳形,都透露出一种卑微自省、人难胜天的潜意识。人被老天任意捉弄,人被命运抛来掷去,人被环境逐渐改造,人在茫茫宇宙中如同尘埃,这一点不想则已,想起来就会悲从中来、忧心如焚。诗人之所以普遍多愁善感,只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发育得更为健全,他们是在用聪慧的大脑,超前思考着人与世界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月亮之“愁”,由此而来,难怪许多人会对月伤心,原来他们从中读出了“原型”,与祖先产生了情感共鸣。
西方有“爱情与死亡”是艺术两大永恒主题的说法,与上述两种人类集体无意识颇为近似,也就是在“本能追求”与“生存忧患”的框框内,整个世界文化都摆脱不了这种集体心理的影响。比较观察的结果很令人兴奋,它证实了我们的分析并非虚妄。
这就是月亮意象久唱不衰的奥秘!作为一个储藏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它本身就具有那样一些约定俗成的情感内涵,无需诗人多言,只要轻轻点到,便会产生魔术般的效果。为了反证,我们可以将这两种“人类普遍精神”代入月亮诗句中混同咀嚼。这又是一种认识上的深化:理解到的东西,可以更深刻地感觉它——悟性由此而提高。
“本能追求”与“生存忧患”都属于人类生命意识的不自觉内省,这种内省至今也在进行而不会停止,一停止社会就不会进步。从哲学上说,它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与改造。人脱离动物群后就有追求、有理想,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表现为幻想、神话和丰富的意象寄托;忧患并非颓丧,其实质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心态,正因为对生存环境感觉不安,才竭力去改造自然和社会,从而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正因为对有限的生命感觉不足,才更加激励奋发而有所作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使短暂的生命化而不朽。这真是两种强大的心理推动力,难怪荣格说它改变着整个的世界并创造着历史。
这种被称之为“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的积淀物”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旦在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出现,我们的心灵就会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解脱,心旷神怡,好象被一种能压倒一切的力量所慑服。在这种意义上,诗人是一个“集体的人”,他是人类无意识的灵魂生活的媒介者和塑造者,他的作品主要是人类心灵的回声。他用高度的感受力,代表人类思索与呼号,使人类自励,使人类奋进,功莫大焉。“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人类让伟大的诗人不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尾语——
穿过历史的重云,月亮进入当代。它仍是那样皎洁,风采依旧。
既然蕴藏着人类集体无意识,它继续在替令人传达着与古人相通或相近的情愫。事实也果真如此。毛泽东《蝶恋花》词中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等句子,重借神话表达对杨开慧的悼念深情。歌曲《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月亮知道我的心》、《弯弯的月亮》等,其源可溯自古代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中的月亮意象„„看来,要想在古老的月亮意象中翻出新意,殊为不易,不过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人类已进入太空时代。在登月飞行之后,月亮不再是谜,不再是神话,而是一个满布环形山的天体。诗人们莫非该失业了?不会的,文化艺术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它与月亮共存;只不过当代的青少年们,可能不会再对古老的原型兴趣盎然 了,他们的潜意识中,定然多了科幻的成分。
我看月亮,既感惆怅,又觉欣慰。口
第二篇: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10-01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体现诗人的审美个性。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
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于是,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
第五讲 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意向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笔者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鉴赏古典诗词是极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殊意象
折柳。在古代诗歌中,折柳与惜别怀远有关。折柳送别在唐时最盛。如“箫声咽,秦娥梦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南浦。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如“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河伯》)“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范成大《横塘》)。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芭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词句“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怨恨芭蕉,倾吐愁闷。
梧桐。与芭蕉类似,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梅花。唐宋以来,梅花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松柏。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在古典诗歌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呜。”
乌鸦。按迷信说法,乌鸦为不祥之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联系在一起。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蟋蟀。与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联系在一起,被直接唤为“促织”,因其鸣声同织布机声相仿而得名。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猿啼。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大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如王之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如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关。关也和月一样,征人思家,思妇怀远都离不开。如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水。在古诗里跟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此外,菊花象征高洁、隐逸的品性,桃花象征美人,牡丹花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高考快递--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
2005 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调整,加大主观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试题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考生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要回答这个问题,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江东,*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6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含贬损之意的:
6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71、掣肘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7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78、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7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8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斑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88、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9、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0、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91、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92、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3、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96、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9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 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98、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99、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0、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101、莼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g)菜羹:菰菜、莼(ch n)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102、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103、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04、采薇 借指陷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怀》(之五):“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05、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106、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唐人权德舆《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107、怀桔 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唐人张祜《送魏尚书赴镇州行营》诗云:“伍员忠是节,陆绩孝为心。”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人门怀桔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108、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109、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110、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唐人卢纶《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另见《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东晋谢道韫聪明有才辩,其叔父要求比拟白雪,谢郎谓空中撒盐,而她答以柳絮因风起,深得谢安赏识。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红楼梦》(第三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咏诗才华。111、柳营 指军营。唐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笛怨柳营烟漠漠,云愁江馆雨萧萧。”《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人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112、南冠 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通„脱‟)之。…… 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李白《流夜郎闻不预》:“北阙圣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
一、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本身的特点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壹 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表达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思想内容和情感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二、解题思路
1、先读懂文本:读标题,读注释。明确写了什么意像(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色调如何?表现了什么心情?表达了什么思想?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2、审题明确要求。
3、根据命题要求品味相关对象
贰
三、例题: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叁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肆
四、诗歌意象及典故 花草类:
(1)菊:隐逸 高洁 脱俗(2)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3)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4)牡丹:富贵 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9)兰:高洁,友谊(10)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 美人迟暮伤感(3)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4)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5)竹:气节 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8)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9)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动物类
(1)子规:悲惨 凄恻(2)鱼:自由 惬意(3)鸿鹄:理想 追求(4)猿猴:哀伤 凄厉(5)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7)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9)(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
伍(1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11)杜鹃:思乡盼归(12)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13)鹤:象征长寿(14)杜鹃:思乡盼归 器物类
(1)玉:高洁 脱俗(2)簪缨(冠):官位 名望
(3)珍珠:美丽无瑕(4)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颜色类
(1)白:纯洁、无暇 丧事(2)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3)绿:希望 活力 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 神秘
(7)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风霜雨雪水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 美好(3)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4)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
(5)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6)秋风:表示萧条,冷落(7)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9)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陆 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 历史的发展趋势(15)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16)天晴:欢愉光明(17)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18)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 江湖诡谲 其它类: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8 破晓:初现希望(9)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10)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1)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12)酒:欢悦得意 失意愁苦(13)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14)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五、诗歌意象用例解说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 柒 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捌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7、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玖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 壹拾 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6、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7、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9、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 壹拾壹 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六、诗歌常用典故
1、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3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4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5、问鼎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壹拾贰
6、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7、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8、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9、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11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 壹拾叁 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12、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13、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4、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15、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16、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7、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18、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9、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20、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壹拾肆
21、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22、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23、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24、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敦煌曲子词•鱼游春水》:‚凤箫声绝沆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字面上好像是清波上无双鲤跳跃,其实是指千里之外,烟波浩淼,音信全无。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壹拾伍 曾贻双鲤鱼。‛写的也是睹物(双鲤鱼)思人。
25、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26、碧血 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语出《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27、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28、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如高明 壹拾陆 《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29、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例如刘禹锡《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壹拾柒
第五篇: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
张树新
指导教师
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静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 键 词]: 李白 诗歌 月 亮 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的名篇佳句,千姿百态、数不胜数、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处。月亮就如李白的知心好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天然绝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思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文化意象。写月亮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阴晴圆缺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月之思乡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诗中没有奇幻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辞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在一“望”一“思”中,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冷月在低沉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 《峨眉山越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大都借月亮作为传递。对故乡有依依惜别之情,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峨眉山月”的山高月小,半轮秋月,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入深山寻访亲友,还是游侠漂泊,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在这里与其说是秀美明净的秋月使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清幽可爱,幽美秀丽。
(二)月之思情
李白的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它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或喜、或哀、或怒„„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溶溶漾漾,出没云海间,万里长风浩浩荡荡,初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在征戍别离之苦,怀远之情,便在这一思一叹中,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一种煎熬。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悲哀与凄靡。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悲伤的闺中思妇,成了痴情的军中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此诗写尽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相思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无望的相思。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仍是魂牵梦绕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托付心中的那份痴情。天长路远,梦魂难到,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物像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感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一)感慨生命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是诗人无比神往真情的写照,也是诗人带有几分醉意的慨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青天之上,总使人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当你无意追逐攀爬之时,它又会万里与你相随,呈现出依依不舍之情。从而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但他毕竟是李白,是天上的神仙。虽然统治者放弃了他的天赋奇才,可他却在诗歌国度里把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享受生命,但其中精神和理想却可以永远享这个世界。李白思想当中也有儒家的济世理想,但是在他入世的不如意后,诗人重新适应了现实的生活。在老庄道家的思想影响下,诗人去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这首诗中也有美丽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此时千古不变的明月便成了诗人对酒当歌倾诉的对象。在月亮与酒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找到无限的快乐。
其中《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人生孤独之感。作者先用自己的孤独来写月亮,再从月亮的孤独之中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的月亮独饮,他把月亮化身为人的形象,使本不与他相识之月亮成为与他相识之月亮。然而月亮却不会饮酒,这就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哀愁,所谓的相识也只是表面罢了。而此时只有月亮与影子伴随着他,但不能谈天内心仍是孤独的。正是这样,使他们彼此相连。我与月亮、影子三者结忘情之交,超脱丑陋的人士间尘哀,进入人与天和谐之中、找到了心灵自由之境。在歌舞的欢乐声中,总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和难以诉说的凄凉。影子是自己本身,所以能容易唤起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明明是自己独饮,却偏偏出现三人独饮。也许是诗人对生命独有的感悟吧。
(二)历史浩叹 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月亮,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凄冷的夜晚诗人登舟望月,遥想着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自己却仕途坎坷。即使自己有旷世之才,也难一展才雄。就算有报国有心,也请璎无路,无奈间,散发弄扁舟,青崖白鹿间,将满腔真情遥寄冷月之中。诗人在思念古人的同时,也寄托了世间无知音的深沉感慨。
三、月景
诗人不仅赋予了月亮多情,还赋予它本身的纯自然之美,或淡雅、或幽静、或冷清„„表现的是一种几乎完美的意境之美女。(一)月之凄美
月亮的漂流,使人感到伤感伤情。月的圆缺,使人感到离愁别恨又极其凄美。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有的时候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时候是恬静的,有的时候是清幽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悲伤愁离的。他一首《春怨》中感情表达的就极为强烈。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月亮已悄悄地西斜了,烛已慢慢地燃尽了,但人却还未眠。体现了诗人对她们寂寞独居的惆怅、悲情渲染得浓烈而深沉。如花一般的青春年华,却在白马金羁远征辽东,就连落月飞花都可怜她们,看到他们的寂寞孤独。而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她们如花似月的美貌被无情的岁月所击打,使她们原本大好的青春年华都覆盖上了一层凄冷的美,更加显得楚楚可怜。李白以独特的奇才,将月亮的幽美之景,月亮的清冷与寂寞,呈现在古人和今人面前。使读之人感到悲喜交加,欲痴欲醉。
(二)月之幽静
月亮清幽而又可爱,闲静而又优美,因此诗人们借月亮的闲逸幽静来营造一种淡淡的仙境。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诗中也有恬静优雅的意境,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五首·南湖秋水夜无烟》: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中描绘的是南湖秋月的景色,湖与月仿佛水天相连,从而激发了的诗人浪漫情怀。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把天边的月色和洞庭水域写的非常传神,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情。尤其是“且就洞庭赊月色”一句,这一个“赊”字,简简单单就把天上那一轮明月写到了人间,好像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表现的十分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恬静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的月亮既是淡雅的,又是忧愁的,在诗人现实的矛盾世界中,明月和自己有着心灵上的沟通。在李白的诗中谈到月亮景色的诗句很多。“海树成扬春,江上皓明月”、“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波光摇山岳,星影入城楼”等。有的是梦境和现实交织,有的是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重叠,用独特的浪漫性物我融合,营造出闲雅幽静,清幽可爱之境。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他们对高高在上的明月,有着及其特殊的情感,或思之,或念之,或怀之,或惑之,抒发着心中的阴沉,释放着自己对天地间、人生间的悲感情怀,寄托着对于人世间事世故的眷恋。月亮展示了孤独清冷、脱俗风尘的心里意象。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他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能让诗人脱离尘世间喧嚣,寻求自己本质的心理。它是李白在不得志的时候一种倾诉的对象,也是李白理想化的空间。他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远离尘世和精神家园的寄托。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李白免不了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但在诗歌的海洋中,他可以用不计其数的名篇诗句,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清新幽美之感,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于是忽,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 第1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