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联想”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谈《绝望的主妇》字幕翻译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On Chinese-English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紫色》后殖民语境中耐蒂的觉醒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心理效应对后进生学习影响之探究 4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45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7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 48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50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51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53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56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57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58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60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 62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 63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64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65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66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67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69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70 浅析苔丝之死
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73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75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 76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文化商务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78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79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 80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82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83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语言行为性别差异研究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8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 90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 91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94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95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97 中英习语之间差异的原因和用法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99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101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102 中美数字禁忌研究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104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06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107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 108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0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111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12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15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11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女性主义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119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21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123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 125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26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129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131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133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3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7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38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139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141 中美教育的比较及对比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43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 14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146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 147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50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 151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15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53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54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155 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 156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157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58 比较分析《喜福会》与《日用家当》中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冲突 159 《奥特兰托堡》和《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元素的比较研究 160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61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 162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163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4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165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和阅读理解 166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 167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68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6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170 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看《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
171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72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173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174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ocabulary 175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76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177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178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179 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 180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81 The Important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American Daily Life 182 合作原则视角下《飘》中的人物性格探析
183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184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18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6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87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188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189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190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 19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92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193 On Romanticism in Ode to the West Wind 194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95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196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197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198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 199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
200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第二篇: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10-01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体现诗人的审美个性。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
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于是,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的魅力,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的,一如温柔的女性,宜作倾吐心事的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的,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的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的,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的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的,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
作为情感的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人化的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
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
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的“意象”。诗人的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的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的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的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的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的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的方法,是传人以圭臬。
意象是意境的构件,作品的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的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的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的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的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的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的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
在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风格,使一个月亮幻化成千万个月亮。在月亮意象中,千万个诗人却传达出几种大致相同的情愫,于多样中又显出统一。
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将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诗句进行梳理,并在分类与综合的基础上,找出其中具有人类学意义的基本内涵来,以裨益于今日文明,而不至于在一大堆典籍中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困境。
我相信,一个久唱不衰的意象,其中必有奥妙可寻。古诗中保留着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说不定是个楔入点。嫦娥奔月。李商隐的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到了“嫦娥奔月”
这个最著名的神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嫦娥奔月”的帛画,可见其流传之久远。《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又名妲娥,后羿之妻。“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历史上,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的部族首领,勇武善射,曾率领族人向西发展势力,一度夺得太康之位取代夏政。由于他恃武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即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不仅篡夺了羿的政权,同时还强占了羿的氏族和妻室。难道先民们出于对这位“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雄的敬慕和怀念,才在神话中为他的妻子寻找了月亮这样一个理想的避难所?让嫦娥远离充满杀戳与阴谋的尘世,住进凌云九霄的“广寒清虚之府”享受优裕的生活,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看到先民的情感经验在原始文化中的积淀。
嫦娥升天成仙,做了月亮的主宰,这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共尊女性为月神竟不谋而合。如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塞勒涅,巴比伦神话中有月亮女神茜伯莉,巴勒斯坦和埃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斯塔尔忒;而“日神”则都是男性,如中国神话中的伏羲氏,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
古诗中还保留了其它一些关于月亮的神话,主要的有:
灵兔捣药。李白“白兔捣药成,问药与谁餐?”杜甫“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皆言此事。关于月中阴影,自古有蟾与兔二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蜍与兔古音近,兔之说是以音似而后生。看来蟾蜍的说法更为古老,屈原《天问》有四句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何德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在肚子里养一只蟾蜍?蟾蜍是很丑陋的动物,元好问《蟾池》诗形容它:“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
古人却尊它为“月精”。(《春秋孔演图》:蟾蜍,月精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以狰狞物为图腾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据此推测,蟾与兔同为一种动物图腾,先民崇拜它是为了驱邪避害,灵兔捣药亦为了同一目的。
吴刚伐桂。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提到这则神话。“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段成式《酉阳杂俎》)吴刚又名吴质,看来是一个违犯天条被罚做苦役的角色。这里已有了阶级社会的特点了。谁罚他?大约不会是嫦娥。虽然月亮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又都很寂寞,但奇怪的是,神话中二人没有什么联系,“老死不相往来。”是地位悬殊的原因?
此外还有玉斧修月的传说,方回诗“玉斧难修旧月轮,”王沂孙词“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说的是月亮上有八万多工匠常在用斤凿补月,所以月亮浑圆。有素娥乘鸾的传说。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下的浪漫情事。有琼楼玉宇的传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言月中有白色楼宇,为仙人居所„„
以上关于月亮的神话和传说,化为典故被后世诗人大量引用,成为月亮意象多重含义滋生的母本,甚至直接浓缩为月亮的别称。它是月亮文化的源头。
马克思称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些充满奇情异彩的神话和传说,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人类生活和理想愿望。
神话中有人类自身的影子——嫦娥、吴刚,有动物图腾——蟾蜍、兔,有地球植物——桂树,有生活资料——房屋,有生产工具——斧、臼,这一切已足以说明问题。而故事所暗寓着的某些人类普遍精神,则一时难以全部破译,它似浅而深,正是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让后人常读常新。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之所以格外看重神话,是因为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必须仰仗神话、图腾、梦境这些人类心理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来证明。原始意象产生于远古,潜藏于艺术,慑服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一种浓缩了人类普遍情感经验的微妙载体,使我们能隐约地追溯到生命起源时那种最深奥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正是荣格所称的那样一种“原始意象”,又称原型。
原始意象如同框架,每代人都能在这个框架中贮存起他们的特殊经验;原始意象 如同旋律,历代诗歌中都回响着它古老而强大的声音。不管有意无意,凡属优秀的诗 人都不肯轻易放过这种从祖先最深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原始意象,把它变得能为当 时人所接受,使其产生魔术般的情感催化作用。用荣格的话说就是:“把它纳入到与 意识价值的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的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能 接受。”(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
月亮意象的多重含义就是这样产生的。下面试进行分类、引例并阐释。
月亮与女性——
“东方之月兮,彼妹者子。”(《诗经·齐风·东方之月》)译文:东方的月亮啊,那个美丽的姑娘。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译文: 月儿出来亮晶晶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俊啊,安闲的步儿苗条的影啊,我的心里不安宁 啊。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卢照邻《长安古意》)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刘克庄《清平乐》)
“美人揽明月,盈手似瑶华。”(屈大钧《绝句》)
除诗歌外,古代文赋中也有以月喻女性的说法,曹植《洛神赋》言宓妃之绝色:髣髴 鬃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这种比况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因为月亮与女性有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美国当代美学家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的,是因为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同样道理,月亮的洁白、晶莹、温宛、柔顺以及隐入云中若羞涩状,无不具备女性的特质,加上女性与月亮都有一个同样的周期现象,“月经”与一次朔望的循环期近乎相当。月亮又名太阴,中国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成为女性的象征,始自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所谓“花容月貌”即为证。现代诗人陈望道也曾这样描绘阴柔美:“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趣。”这种阴柔美亦是女性之美。
月亮与爱情——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汉乐府《白头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
“恨君不是红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红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月亮自古以来就跟爱情有缘:对月盟誓,月老牵线,望月怀人„„似乎离了月亮,爱情便会发生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月亮总是出现在爱情滋生最盛的夜晚;二是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着爱情的悲欢离合。以情看月,月也有情。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哪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
月亮在古人的爱情生活中既是媒介,又是证人,既是信使,又是陪伴,它年年代代乐此不疲,显出古道热肠。每逢望日,它就将自己最精彩的满月之形奉献给人间,使万众翘望,皆大欢喜,使情侣欣慰,如获神喻,至今人们爱唱“十五的月亮”,足证人类对爱情的追求是古今相通的。
月亮与友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 白《峨眉山月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
古时交通不便,两地之间山隔水阻,凭鱼雁传书又迢遥无期,月亮自然便成了寄托友情、传达思念的对象,诗人取其“与人万里长相随”的特点,巧妙地抒发了“海内存知己”的人间挚情,即月光能照到的地方,都有友情送达。月亮这种从太空反馈信息的方式,近似当代的人造地球卫星。有时候,诗人也以月亮的光明与高洁来比喻朋友的君子之德,如李白的《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把日本友人晁衡(阿部仲麻侣)喻为明月,当时以为晁衡在返日本途中死于海难,故有此悼诗。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诗人就有了这种博大的人类情怀。
月亮与音乐——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 居易《琵琶行》)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王 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高 适《听张立本女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刘过《醉太平》)
“夜凉吹笛千山月。”(欧阳修《梦中作》)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范成大《醉落魄》)“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张可久《中吕·普天乐·别怀》)
月移无声,怎会跟音乐有缘?有的,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到,古代音乐所力求达到的某种意境,往往在月光中臻于佳妙。这些丝竹弦歌之声,在当时诗人听来,都传达了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正与月亮古老意象所包含的人类情感和谐一致,共同感染听众,使闻者动心动容,即音乐所抒发的与月亮所象征的情感竟是密合无痕,这就是月光能为音乐增添魅力的秘密了。古诗中的这一支支“月光奏鸣曲”,须人们闭上眼睛慢慢地体味,若是心有灵犀,定能品出此中三味,有浓愁深恨,有幽怨微怅,还有许多况不清道不明却感觉得出来的东西„„
奇妙的月亮,你难道不是无声的音乐?
月亮与美景——
“白日沉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秋思》)“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渌水挣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解语花》)“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朱敦儒《好事近》)“月波凝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史达祖《喜迁莺》)“暖风薰细草,凉月照晴沙。”(李梦阳《秋望》)“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厉鹗《灵隐寺夜月》)
这些佳句皆“诗中有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陶然而醉。在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中,月亮是诗人经常提到的景物,因为月亮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何况它又点缀了天地万物。虽然古人一向强调“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主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但在许多以讴歌自然山水为主旨的诗作中,情感寄托似乎不那么沉重,而声、光、色、影等形式美的特征却给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这类多不胜数的诗句中,月亮是像玉兔那样,在轻灵地跃动;是像嫦娥那样,在轻盈地飘飞。它美仑美奂地出现,暗寓着诗人淡泊的情志、旷达的心胸、隐逸的仙心、幽默的机趣和种种似花非花、似雾非雾的感情色彩,其中所溶解着的淡淡的意味,欣 赏者尽可以见仁见智。
月亮与人生——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杂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年明月今霄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
人生有许多未知。古人深感命运神秘叵测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陈子昂曾仰天长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种宇宙浩渺、人生须臾的深切悲哀,常常为旧时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所同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月亮在宇宙间出没,彪炳千秋,永远不老,徒令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嫉妒和感慨。他们或抑郁忧思,或纵酒狂放,或渴望用世,或颓丧学仙,情感波澜大起大落,全源于内心的生命意识的剧烈冲突。通过这一类诗句,可以想见那一个个临风伫立的月下歌者的形象,他们仰首浩叹,他们拍栏抚剑,他们坐立不安,他们在用肺腑之音唱出生命的咏叹调,唱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唱出人生有限和时空无限的永恒无解的思考„„
月亮与咏史——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 白《梁园吟》)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杜甫《北征》)“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
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的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竿,虽有相对的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的。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的歌舞繁华,今朝的废城荒墟,王侯的干弋纷争,百姓的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的感慨,是很自然的事。
月亮与愁思——
这一类诗词数量最多,无论是旅愁,是闺怨,是乡思,是国忧,诗人愁肠百结,愁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常于夜月下徘徊蹀躞,无从排遣,故所作多有寄托,言外之意甚丰。月亮于是乎变成了一个“愁月亮”,在愁眉紧锁的诗人眼中,其色也苍白,其光也惨淡,而且步履迟迟,仿佛在超负荷运行。尤其在唐诗中,“愁月”更显得情味丰富,细腻多姿。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玉壶吟》)写壮志难伸之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写怀乡恋亲之愁。“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写孤单寂寞之愁。“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写人老力困之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思妇怀远之愁。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写骨肉离乱之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写羁旅悲苦之愁。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写才学无用之愁。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白居易《上阳人》)写宫女春尽之愁。
对于诗人,“愁”有浓愁,有浅愁;“忧”有大忧,有小忧。千差万别,却能于一个月亮意象中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使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诗艺术的高妙。以曹氏父子的两首诗为例:“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表一种政治家之忧,读来沉雄苍凉,气象阔大;“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 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杂诗》)表一种失意者之忧,读来委婉回环,忧深怨长。
这各种各样的忧愁加起来统统堆在月亮身上,那月亮能“乐”得起来吗?面对着普天下的烦恼人生,它只能以伟大母性的宽容,做了孩子们倾诉的对象。
月亮与灾异——
古人以月为魄,“月隐则养魄”,认为月是有灵性的东西,跟人有魂一样,月魄是 依附于月形而存在的,它时而“生魄”,时而“死魄”,“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 终魄于东,”盈虚出没,自有规律。有时生异象,如月蚀,古人不解天文之理,感惶 恐,视为凶兆,于是用蟾蜍食月来解释。《诗经·小雅》中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的句子,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月蚀,为世界上最早的月蚀记录,比外国 早55年。
“蟾蜍食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沈德潜说,这是指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政事昏聩,暗指贵妃能惑主 听。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李白《在水军宴赠幕 府诸侍御》)古时有以日月喻君臣之说。月亮变成龙,即有臣子来做皇帝,言安史之 舌L。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并序》)救日之 弓、救月之矢,即日蚀、月蚀时用以挽救的弓箭,借指除妖的利器、锄奸的英雄。
“向来清怨钟上都,日堕月蚀真区区,仙家哀乐与世殊。”(陈曾寿《游仙诗》)日堕月蚀指帝王后妃之死。谓自古来宫廷内多怨恨,帝王后妃归天是常有的事,没有 什么稀罕,只是丧仪隆重与世人不同罢了。
古人对月亮异象所表现出来的惶恐与臆想,不仅是一种迷信无知,更是一种人类 深层心理即集体无意识的流露。人类由于对自身命运的难于把握,对国家命运的无能 为力,对天灾人祸的茫然无措,而导致普遍的自卑情结,即深感人类力量的渺小,于 是借助迷信,寻找原因,借助幻想,征服自然。屈原的《天问》便是这种困惑与求索 心态的反映。在科学昌盛的今天,许多天象(如月蚀)已有了合理的解释,但在古代,你能教古人怎么办呢?他们的奇思乱想,创造的正是瑰丽的民族文化。
边塞之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日轮驻霜弋,月魄悬雕弓。”(高适《月下曲》)“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
“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秦韬玉《塞下》)
盛唐出现了以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此前后还有许多边塞诗散见于其他诗人的作品中。边塞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月照边关,大漠苍茫,胡笳催泪,征人望乡,月亮在边塞诗中大量出现,是边塞诗独特意境的一个重要构成。
在边塞诗人中,要数岑参的月亮最兼具刚柔情味。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岑参《宿铁关西馆》)“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由此可见,月亮在边塞诗中的意蕴也不外乎征人恋乡、思妇怀远之类,与前述几类意蕴基本相通。不同之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情感被置于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苦寂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更加强烈罢了。“月”与“关”的结合,即特定情感与特定环境的结合,环境起了情感放大器的作用,当然能产生撼人心魄的力量了。这种诗歌传统沿袭至今,虽历千年而不失其神效,“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可说是当代的边塞诗歌。可以断言,只要国有边防,月亮就能大派用场。
月亮与咏史——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 白《梁园吟》)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杜甫《北征》)“秦 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
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的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的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竽,虽有相对的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的。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的歌舞繁华,今朝的废城荒墟,王侯的干弋纷争,百姓的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的感慨,是很自然的事。
帝王咏月——
古代帝王中虽多昏君、庸主,但也不乏雄才大略之人,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堪称诗人与词人的,也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南唐中主李璟、南唐 后主李煜等,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月亮在帝王眼中,既与世人同,又与世人 殊,这是由于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情感角度所决定了的。帝王既是人,又是非人,即人 上之人,古时称为龙。试看他们诗中的月亮,倒也别具一番情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沧海之大,包容万物,连日月之行仿佛也孕自沧海之腹,这种大气磅礴之作,只有一代枭雄曹操写得出!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 丕《燕歌行》)这是一个凡人的月亮,表闺怨缠绵动人。
“愁人独夜伤,灭烛卧兰房。祗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梁简文帝萧纲《夜夜曲》)梁简文帝诗风轻靡,当时有“宫体”之称,他的月亮,已开始着上“艳色”了。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后主叔宝《玉树后庭花》)流光即月光,女色与月色构成一种淫靡的令人销魂的意境——这是一首有名的亡国之音。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簇开明月独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后蜀主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这是后蜀主为宠妃花蕊夫人作的一首艳诗,其中明月偷眼,倍增美人媚态也。
唐太宗作为开国之君,诗作得不好,但《全唐诗》中夸他:“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并选取了他的一首咏月诗。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唐太宗《辽城望月》)驻跸,指帝王出巡的车驾。诗中以己喻月,言圣君一出,妖氛尽灭。帝王霸气于此可见。
武则天的诗多写宫中繁礼缛仪和宴乐生活,她诗中的月亮不过是酒席上的灯笼。“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武则天《早春夜宴》)帝王咏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这位南唐后主在位享乐十几年,后被宋所掳,鸩死汴京。后期词作几乎都是倾泻他变为囚徒后“日夕以泪洗面”的深哀巨痛。词中的秋月,成为他伤心的泪泉,所照故国之景,——叠现眼前,可惜国破家亡,人事全非,怎堪回首?无尽的悔恨、愁怨冲决而来,化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词中真率凄惋的感情,让人受到强烈的震撼!声声悲苦,都从血泪中进出,正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李煜的月亮,是一颗血泪浸泡的月亮。
以上帝王咏月,咏出的无非是凡人之情或“超人”之情。所谓“超人”之情,除了曹操那种政治家的抱负以外,更多的是自命不凡、骄奢淫逸、纵情享乐、亡国之悲等等。其实笼统地说,这些心理不过是人类心理的放大而己。在潜意识中,凡人也会有非份之想,只是意识告诫它不要超越客观条件而妄想天开,但一旦条件无可,燕雀也会冒出“鸿鹄”之志,如陈胜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便是这种凡人心态的大胆暴露。
以上分类不可能穷尽古诗中月亮意象的多重含义,但主要的已经列出。它便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古诗中月亮意象的情感意蕴虽言庞杂繁复,乃是可以相对集中归类的,归类之后,再进行综合与抽象,发现还可以提炼出两种更为单纯的“人类普遍精神”来。
怎么表述这神秘的“人类普遍精神”?我试用形象语言来捕捉它的幽灵。它是盐,结晶在远古的岩层,溶化在诗人灵感的泉水里,让泉水汩汩滔滔不择地而出,浸润着民族的文化;它是海洛英,从大量的罂粟中提炼而出,其纯度之高,让嗜吸者只用些微便灵魂颤栗,欲醉欲仙!根据如下特征:它深藏于神话等原始意象中,它是历史和人类心理经验的“种族记忆”,它强大地作用于世世代代的艺术创造,它体现出人类对生命主体和对宇宙客体的本能意识„„我们可以确认,它就是荣格所称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并不是由个人所获得,而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普遍心理。“比起集体心理的汪洋大海来,个人心理只像是一层表面的浪花而已。集体心理强有力的因素改变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改变着我们整个的世界,创造着历史的也是集体心理。”(荣格《心理分析学》)
那么月亮意象是如何表现“集体无意识”的呢?
一、本能追求。这是人类基于生命原动力的推动而使生命过程臻于完善的不懈的努力。在古诗中,是通过对女性(生命之母)的赞美、对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珍惜、对音乐的热爱、对美景的流连,乃至对享乐的嗜欲,泄露出人类的共同心理趋向的。谁不想好?谁不爱美?这种求完善、求完满、求和谐、求适意、求幸福、求通达的人生理想,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来表达,于是月亮就成了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按照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说法,月亮的圆形与球体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因为它象征着和谐与圆满。这种象征意义久而久之,早已深深地渗透到人类潜意识中去了。
二、生存忧患。这是人类对自然(生存环境)和对自身(生命主体)的不可测知的、难于把握的深深焦虑。在古诗中,无论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的神话传说、对天发问、对灾异的恐惧、对人生的感慨、对历史的浩叹,还是游子望乡、思妇怀远、仕途坎坷、塞外劳形,都透露出一种卑微自省、人难胜天的潜意识。人被老天任意捉弄,人被命运抛来掷去,人被环境逐渐改造,人在茫茫宇宙中如同尘埃,这一点不想则已,想起来就会悲从中来、忧心如焚。诗人之所以普遍多愁善感,只是因为他们的心智发育得更为健全,他们是在用聪慧的大脑,超前思考着人与世界这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月亮之“愁”,由此而来,难怪许多人会对月伤心,原来他们从中读出了“原型”,与祖先产生了情感共鸣。
西方有“爱情与死亡”是艺术两大永恒主题的说法,与上述两种人类集体无意识颇为近似,也就是在“本能追求”与“生存忧患”的框框内,整个世界文化都摆脱不了这种集体心理的影响。比较观察的结果很令人兴奋,它证实了我们的分析并非虚妄。
这就是月亮意象久唱不衰的奥秘!作为一个储藏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它本身就具有那样一些约定俗成的情感内涵,无需诗人多言,只要轻轻点到,便会产生魔术般的效果。为了反证,我们可以将这两种“人类普遍精神”代入月亮诗句中混同咀嚼。这又是一种认识上的深化:理解到的东西,可以更深刻地感觉它——悟性由此而提高。
“本能追求”与“生存忧患”都属于人类生命意识的不自觉内省,这种内省至今也在进行而不会停止,一停止社会就不会进步。从哲学上说,它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与改造。人脱离动物群后就有追求、有理想,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表现为幻想、神话和丰富的意象寄托;忧患并非颓丧,其实质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心态,正因为对生存环境感觉不安,才竭力去改造自然和社会,从而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正因为对有限的生命感觉不足,才更加激励奋发而有所作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使短暂的生命化而不朽。这真是两种强大的心理推动力,难怪荣格说它改变着整个的世界并创造着历史。
这种被称之为“无数同种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来的积淀物”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一旦在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出现,我们的心灵就会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解脱,心旷神怡,好象被一种能压倒一切的力量所慑服。在这种意义上,诗人是一个“集体的人”,他是人类无意识的灵魂生活的媒介者和塑造者,他的作品主要是人类心灵的回声。他用高度的感受力,代表人类思索与呼号,使人类自励,使人类奋进,功莫大焉。“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人类让伟大的诗人不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尾语——
穿过历史的重云,月亮进入当代。它仍是那样皎洁,风采依旧。
既然蕴藏着人类集体无意识,它继续在替令人传达着与古人相通或相近的情愫。事实也果真如此。毛泽东《蝶恋花》词中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寂寞嫦娥舒广袖”等句子,重借神话表达对杨开慧的悼念深情。歌曲《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月亮知道我的心》、《弯弯的月亮》等,其源可溯自古代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中的月亮意象„„看来,要想在古老的月亮意象中翻出新意,殊为不易,不过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人类已进入太空时代。在登月飞行之后,月亮不再是谜,不再是神话,而是一个满布环形山的天体。诗人们莫非该失业了?不会的,文化艺术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它与月亮共存;只不过当代的青少年们,可能不会再对古老的原型兴趣盎然 了,他们的潜意识中,定然多了科幻的成分。
我看月亮,既感惆怅,又觉欣慰。口
第四篇: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
张树新
指导教师
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静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 键 词]: 李白 诗歌 月 亮 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的名篇佳句,千姿百态、数不胜数、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处。月亮就如李白的知心好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天然绝唱,“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情,“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思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文化意象。写月亮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阴晴圆缺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月之思乡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诗中没有奇幻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辞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在一“望”一“思”中,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的夜晚中,无数漂泊孤寂的游子,面对那轮冷月在低沉浅唱,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即使是不经意间听见那哀声叹气的轻吟也是潸然泪下。而另一首 《峨眉山越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对家乡的思念,大都借月亮作为传递。对故乡有依依惜别之情,对故乡的月亮也念念不忘。看“峨眉山月”的山高月小,半轮秋月,显得特别秀美。然而又由于山影倒映,月亮显得更加明净。秀美明净的秋月倒映在晶莹碧绿的江水之中,这就比某处的月亮倒映在某处的江水中更加美丽,更加可爱。这是李白在峨眉山下所见的奇特的景色,倾诉了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峨眉山月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李白感情的依托。无论是入深山寻访亲友,还是游侠漂泊,峨眉山月的身影总在诗人的心头环绕,徘徊„„在这里与其说是秀美明净的秋月使李白对家乡依依不舍,倒不如说是因诗人对家乡的万般不舍的眷恋使月亮显得更加清幽可爱,幽美秀丽。
(二)月之思情
李白的一生中最渴望的就是在边关建功立业一展雄才,然而它却命途多舛,终使他壮志未了。因此诗人便把自己这种浓烈的愿望写进了诗歌的海洋中,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样强大的的理想与抱负,所以李白在边塞的月亮中少了些往日的凄凉的悲伤,反而多了一份侠士的豪放与奔放。如《塞下曲六首》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书未下,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虽写边关征戍,但却无半点哀怨和惆怅。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唐朝的强势以及战士们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
月亮本身就无情,但文人墨客们便赋予月亮无限的深情。或喜、或哀、或怒„„月亮的扑朔迷离使月亮成为表达情与爱的寄托和寄望,同时也是久守边关战士回归故里的依托与期望。当然边塞战士在李白浪漫的笔下并非全都是豪迈,也有久戍边关思乡的悲凉与哀叹。如《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溶溶漾漾,出没云海间,万里长风浩浩荡荡,初度玉门关。这首诗用寥寥数语,便把边塞所特有的雄浑景象描摹出来。没有浓浓重绘,却将戍边生活描写得如在眼前。在征戍别离之苦,怀远之情,便在这一思一叹中,融入那苍茫的明月中。又如凄靡的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子夜吴歌》四手首诗之一,写的是秋天。但说的并不是一味凄凉。而是孤独远于超奇妙之意,给人以无际之感。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一种煎熬。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悲哀与凄靡。而此时的月亮便充满了殷殷思情,不解相思之苦。可见谪仙般的李白并未抛开凡间的痛苦,而是把自己游历凡间的人情冷暖、相思用其仙人之笔寄托这轮如灵魂似泪的明月中。从而使月亮成了悲伤的闺中思妇,成了痴情的军中男儿。而其《长相思》更是动魄心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此诗写尽了无数相思者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相思的执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孤灯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相思者对月亮长叹与诉说,月亮便成为相思者们心目中的美人,但是高高在上的明月而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即。因此只能用一声长叹来压抑着心中无望的相思。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是无法控制的,仍是魂牵梦绕即使是摧心伤肝也在所不惜。上有青冥,下有渌水,都不能托付心中的那份痴情。天长路远,梦魂难到,于是,只能可把心中的那份相思,都寄托在那遥远的天边,可以一同共念、共思、共叹的月亮上。因此月亮不是本来的物像了,而是幻化无数相思者的美人。
有许多的月亮,在李白的笔下便化成了边塞战士思归的家乡,也幻成了闺中少妇的孤独落寞。征夫们的思乡之情、怨妇们的相思之苦,而然多情的李白并没有忘记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时的月亮是友情的化身,李白把对挚友的怀念和同情一起带走了,送给了远方孤独的朋友。把两颗相隔千里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便是李白中的月亮——有着凄美的思情,又有着誓言的执着。
二、月感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一)感慨生命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此诗是诗人无比神往真情的写照,也是诗人带有几分醉意的慨问。明月高高的悬挂在青天之上,总使人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当你无意追逐攀爬之时,它又会万里与你相随,呈现出依依不舍之情。从而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但他毕竟是李白,是天上的神仙。虽然统治者放弃了他的天赋奇才,可他却在诗歌国度里把自己发挥的淋漓尽致。即使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享受生命,但其中精神和理想却可以永远享这个世界。李白思想当中也有儒家的济世理想,但是在他入世的不如意后,诗人重新适应了现实的生活。在老庄道家的思想影响下,诗人去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这首诗中也有美丽的神仙世界。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此时千古不变的明月便成了诗人对酒当歌倾诉的对象。在月亮与酒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找到无限的快乐。
其中《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强烈的人生孤独之感。作者先用自己的孤独来写月亮,再从月亮的孤独之中来看我的孤独。他面对空中的月亮独饮,他把月亮化身为人的形象,使本不与他相识之月亮成为与他相识之月亮。然而月亮却不会饮酒,这就意味着它的不知人间哀愁,所谓的相识也只是表面罢了。而此时只有月亮与影子伴随着他,但不能谈天内心仍是孤独的。正是这样,使他们彼此相连。我与月亮、影子三者结忘情之交,超脱丑陋的人士间尘哀,进入人与天和谐之中、找到了心灵自由之境。在歌舞的欢乐声中,总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和难以诉说的凄凉。影子是自己本身,所以能容易唤起诗人的种种遐想。诗人明明是自己独饮,却偏偏出现三人独饮。也许是诗人对生命独有的感悟吧。
(二)历史浩叹 岁月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年轮往返在淹没与流失之中,而又流在亘古不变的月亮之中,文人骚客们面对着月亮,大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之感慨。
李白是盛唐文化的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千古传唱,震撼着一代代人的心灵。而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就如同李白“诗仙"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璀灿夺目,灿烁古今。月亮,从古至今,用它独特的神秘指引着人类无尽的遐想。千古明月,默默的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勾勒出种种遐想。并从这千古不变的月亮中探索历史的演变和古人的情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凄冷的夜晚诗人登舟望月,遥想着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而自己却仕途坎坷。即使自己有旷世之才,也难一展才雄。就算有报国有心,也请璎无路,无奈间,散发弄扁舟,青崖白鹿间,将满腔真情遥寄冷月之中。诗人在思念古人的同时,也寄托了世间无知音的深沉感慨。
三、月景
诗人不仅赋予了月亮多情,还赋予它本身的纯自然之美,或淡雅、或幽静、或冷清„„表现的是一种几乎完美的意境之美女。(一)月之凄美
月亮的漂流,使人感到伤感伤情。月的圆缺,使人感到离愁别恨又极其凄美。在浪漫诗人李白的笔下,月亮有的时候是极其复杂的,有的时候是恬静的,有的时候是清幽的,但也有的时候是悲伤愁离的。他一首《春怨》中感情表达的就极为强烈。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月亮已悄悄地西斜了,烛已慢慢地燃尽了,但人却还未眠。体现了诗人对她们寂寞独居的惆怅、悲情渲染得浓烈而深沉。如花一般的青春年华,却在白马金羁远征辽东,就连落月飞花都可怜她们,看到他们的寂寞孤独。而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她们如花似月的美貌被无情的岁月所击打,使她们原本大好的青春年华都覆盖上了一层凄冷的美,更加显得楚楚可怜。李白以独特的奇才,将月亮的幽美之景,月亮的清冷与寂寞,呈现在古人和今人面前。使读之人感到悲喜交加,欲痴欲醉。
(二)月之幽静
月亮清幽而又可爱,闲静而又优美,因此诗人们借月亮的闲逸幽静来营造一种淡淡的仙境。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诗中也有恬静优雅的意境,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五首·南湖秋水夜无烟》: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中描绘的是南湖秋月的景色,湖与月仿佛水天相连,从而激发了的诗人浪漫情怀。诗人以独特的想象把天边的月色和洞庭水域写的非常传神,抒发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情。尤其是“且就洞庭赊月色”一句,这一个“赊”字,简简单单就把天上那一轮明月写到了人间,好像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表现的十分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恬静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的月亮既是淡雅的,又是忧愁的,在诗人现实的矛盾世界中,明月和自己有着心灵上的沟通。在李白的诗中谈到月亮景色的诗句很多。“海树成扬春,江上皓明月”、“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波光摇山岳,星影入城楼”等。有的是梦境和现实交织,有的是丰富的想像与神话传说重叠,用独特的浪漫性物我融合,营造出闲雅幽静,清幽可爱之境。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他们对高高在上的明月,有着及其特殊的情感,或思之,或念之,或怀之,或惑之,抒发着心中的阴沉,释放着自己对天地间、人生间的悲感情怀,寄托着对于人世间事世故的眷恋。月亮展示了孤独清冷、脱俗风尘的心里意象。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他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能让诗人脱离尘世间喧嚣,寻求自己本质的心理。它是李白在不得志的时候一种倾诉的对象,也是李白理想化的空间。他把月亮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远离尘世和精神家园的寄托。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李白免不了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但在诗歌的海洋中,他可以用不计其数的名篇诗句,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清新幽美之感,更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于是忽,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5】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 第14卷,第4期
第五篇: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分析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
关键字:意象 月亮 李白 杜甫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杜甫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杜甫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例如祭月原型与诗的崇月情感模式《礼记·祭法》亦有载:“夜明,祭月也。”郑樵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由此可见人们是将月作为神来祭拜。这是先民们在泛神的困境中,在生活处于一种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的时刻,怀着一股不可遏抑的冲动去寻求隐喻和象征,寻求把人与自然、把生命和宇宙统一起来的那种原始力量的产物,月亮的存在宁静而永恒,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神秘启示物,启豁着他们面向苍穹的“天问”意识。“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连发一百七十难的《天问》在这里试图揭开月亮那层令人敬而远之、顶礼膜拜的神秘面纱而不得,反而使月亮在诗国中更添几分神秘,引导着诗人们在崇敬之余去上下求索其真面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月亮被视作崇高的象征形式,这种围绕着月的邈远寂寥而又无所归止的精神回眸,应该说与远古祭月仪式在人们心理深层结构中遗留下来的神秘情感因子不无源流关系,它弥散在诗人创作的智性(神性)思维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崇高的权威的历史象征。奔月原型与诗歌的伤月情感模式相照应,“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作为有完整情节的故事进入月亮神话体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无疑,这是女权社会覆亡的一曲带有神话色彩的挽歌,它恰恰又完成了一则人类与自然的角色对应,一旦进入了月亮原型这一话语系统,两位神的际遇也就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而进入永恒的王国,从而转变为整个人类的心理命运。渗入到诸多咏怀、怀古、思乡、念旧作品中,奔月原型作为一个悲凉凄楚的符号,强化了诗歌中的绵邈乡愁、流转身世、亡国伤痛、追思悼亡等主题。“月亮—女性”原型与诗歌的恋月情感模式,人类社会离开了自然状态,进入文明也就进入了离乡背井的沦落之地。”,马克思的历史观也昭示了人类“返归自然”的精神渴求。人类离开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然后通过消灭阶级而重入共产主义社会(当然是更高形态的)。而“月亮—女性”原型恰恰又承载了母权社会的温馨和静谧,成了昭然于天际的一段乡愁和万载思归的精神家园。除了广泛征引本国早期文化典籍外,更采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为月亮意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吕氏春秋?精通》“月,群阴之本”等等和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尤其是嫦娥奔月神话,几乎是每一个论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都要借助的材料,从而得出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的结论。月亮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月亮既然是诗化的女性,它也就有一种婉约朦胧通脱淡泊的女性美学风格。”傅道彬的《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月亮与女性的关系,其观点可以作为这一研究的代表。他认为“女性”是月亮的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途,抒情主人公都钟情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寄托。80年代的研究论文侧重从女性的角度探讨月亮意象的这一象征意义:“被封建帝王锁禁深宫的宫女妃嫔,被浪子游人抛撇在家的少妇弃妻,待守闺中渴望爱情的赵女秦娥,她们是那样孤独和寂寞,以至于月亮成了她们最忠实的伴侣,月亮为她们分忧解闷,又惹动她们更深沉的哀怨。“古代大量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诗词,多借月亮抒发其相思不得的怨情,月亮意象成为深闺女子孤独和失意的象征。90年代后的研究有所拓宽,不再只注目于宫怨闺情。“月亮反映了女性的悲伤忧郁之情,因此它又成为失意者的象征。因此中国士大夫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引月为知己,借以自慰,由此月亮也构成了士大夫孤独的心象。”王建把“思乡和相思”作为月亮意象最重要的情感内涵加以阐释,对男子而言,月亮“带去的是故乡的温馨回忆”和漫漫乡愁;对女子,则是无休止的清冷寂寞和牵挂。阮忠则侧重以男性的视角论证“月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该文选取李白和杜甫诗歌中的月 亮意象作为典型,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力图阐释月亮意象中蕴涵的古代士大夫的羁旅宦游的孤独、空有抱负不为重用的失意和悲愁情绪。他认为李白的《月下独酌》“妙在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映衬孤独之苦,使其苦更甚。”而杜诗《月圆》“情绪要昂奋得多”,诗人并不写自己在月圆之夜的孤独,然而落笔“孤月”,仍然掩饰不住月亮意象中所蕴涵的孤独怀抱。周新也指出月亮意象往往与文人仕途失意,羁旅行役联系在一起,“反映他们孤独寂寞的心态和思乡怀人之情”,是诗人“心灵孤寂时的家园寄托和心灵寄托。”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月亮意象这一象征意义的专门论述集中于90年代之后。刘竹指出,月亮代表着“人生的追求与哲理的升华”。通过对李白《把酒问月》等诗歌的分析,刘竹认为,月亮意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却只如逝水一样,只有明月亘古如斯。明月长在,人生短暂,何不以‘无常’求‘有常’?” 月亮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孟修祥把月亮作为高洁、光明的象征,“诗人从月亮的皎洁、清宁与安详和蔼之中看到了自我的高洁与纯粹;月亮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关照自我,而自我又带着月亮的特性。”杨芙蓉同样选取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典型诗例,强调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以上是学者们对古典诗歌中月意象的理解。
“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其中包括月下怀人、乡情投射、忧患寄托孤苦象征、对人生的思考、征戍观念的表达、高洁品质的象征等情怀的书法。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诗作中常借月抒情,传达出别离的伤感及对真挚友谊的赞颂。千里之外,月光遥寄惦念:“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送张舍人之江东》)。两地之间,明月聊表寄托:“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类似的诗句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岂之武昌》)、“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等等,而最为人们激赏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寄情明月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皎洁的月光折射出友人高洁的品质。思友至切,无奈岁月如梭,诗人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叹。开元十四年,26 岁的李白怀着广交天下俊杰的志向,高唱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秀丽的峨眉山,吐露的半轮秋月,绰绰映入平羌江水,飘逸而去。友人千里之隔,明月可亲却不可及。时至暮年,李白还满怀深情的吟唱“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中》),此时的山月折射出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的刻骨思念,此可谓故土难归忆峨眉,惆怅不已人随月。沉闷低吟中,李白离开了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道出了诗人被迫离京的没落,时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一方面寻仙访道,希望“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的种种遐想。最能体现李白对人生感悟的还是《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停杯一问,仰天长吁。穿越时空,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在神秘而美丽的月色中,有着诗人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人生何其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李白深感戍边之苦,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久戍盼归的描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月光下多少思妇念远,闺中望怨。在李白诗中也多用月亮来来象征品质的高洁。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月云》)在诗人眼中月亮是由水银铸就成的,所以才显得纯洁无暇,不染尘滓。李白眼中的月纯洁美丽,“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中孚》),他求月若渴,如待佳人“皓歌待明月,曲终已忘情。”他希望明月永远相随“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既是李白的审美对象,又是激发其灵感的火镰,更是其生命的象征。
而在杜甫的诗歌中,“月亮”这个意象在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中,也有着不同的感情。我们可以从诗人不同的生活阶段,我们大致可以将杜甫的人生分成漫游、长安、流亡、漂泊四个时期。其中在《夜宴左氏庄》中,诗人通过月这一意象使左氏庄的夜宴显得惬意而幽静,令人心旷神怡。此时的唐王朝也是仓廪充实,国力强盛。因此这样美丽的夜晚也使诗人觉得无比快乐。“纤月”的意象,充分显示了诗人难得的快乐时光。所以相应的写“月”意象的诗歌也比较少。《悲陈陶》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坂》)两处全军覆没的噩耗,不仅满腔悲愤。此时,“月亮”在诗人的心中已不再美丽,而是充满了凄清,悲凉的感情。在《月夜》中,杜甫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月光“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并且月光的“双照”兼包回忆和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在《宿府》中,作者借“月色”画出了一副凄清的风景图。月色虽好,却难使诗人忘记对故乡的思念,反而使诗人不忍心看。这直接触发了诗人的“独宿”之情。在《江月》中,杜甫一生中过着颠沛流离、四处流浪的日子,他独在异乡,报国无门、归家无望,心灵孤寂,于是月亮自然而然成为他寄托精神,倾诉心灵的对象。
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咏月诗在抒情方式、情感内涵上的异同,认为杜甫抒发对月亮的喜爱心情要显得委婉、朴实些,与李白驰骋想象、任情畅怀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李白是直露淋漓的,杜甫是温婉蕴藉的”,而思亲怀乡是其主题情感方面的共性。古往今来,“月亮”在中国的诗歌的历史上,都占有着很大的地位,它是文人们最最钟爱的一个意象。诗人们往往用它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景和感情。“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衣”营造了凄清的气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隔千里兮共明月”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了幽清明静的自然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体现了诗人孤独的一面;而东坡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为写月之千古绝句!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大多数学者把探讨的重点放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情感内涵上,而对它在诗歌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明显关注不足,这样就使得研究范围和内容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参考文献:
(1)李白.李白诗歌全集[ M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2)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4)徐大贵.李白月亮世界探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5)张天健.论李白诗歌月亮的意象[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 1992(6)杨发.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1).(7)寇鹏程.月:中国诗词的一种象征意象[J ].延边大学学报,1999 ,(2).(8)谢宜琳.探究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