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

时间:2019-05-15 00:5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

第一篇: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的尝试性研究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从输出原理探讨非英专业英语口语活动的设计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埃德娜的觉醒——对《觉醒》的心理女性主义分析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从《虎妈战歌》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喜福会》看中国女性在美国的职业倾向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On Michael Moore's Fahrenheit /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论《龙年》中呈现的中国文化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 论英语新词对现代英语的影响

从合作原则看《傲慢与偏见》中的会话含义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浅析商务谈判中非言语交际的核心地位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从美国电影中透视个人主义: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

乌托邦和老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 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 从《狼改变美国》看人的狼性生存法则 Reflections on the Inner Beauty of Jane Eyre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英国相异的原因探索 文学作品的风格及其可译性 《红字》中的基督教因素初探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析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

《呼啸山庄》和《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对比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的女性角色

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与威廉•福克纳《干旱的九月》中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关于英汉动物习语区别的研究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从《人性的枷锁》分析毛姆的写作手法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Politeness 88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Schema Theory on th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90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 91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 92 我看简爱的爱情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94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 97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浅析中国政治文献中排比句的翻译策略 99 中西节日文化的对比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01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102 《安尼尔的鬼魂》中“鬼魂”的象征意义探究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 104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 105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英语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应用 107 xx大学影视英语教学调查 108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09 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从礼貌原则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语用特色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112 英语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界定及其语用功能

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试探性分析研究 114 《洛丽塔》男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分析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116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 117 A Study of Chinglish as Found in Students’ Writings 118 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 119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21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 122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23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嘉莉妹妹在通向成功道路上的挣扎 125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浅析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27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3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 134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6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 137 Influence of Western Food Culture upon Chinese People 138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

A Brief Stud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a--from its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ive 140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立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142 英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英语成语中的体现 143 中西方身体语言的差异的研究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主流审美观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145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146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 147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科技英语与科普英语的汉译

体育新闻标题汉译中修辞的作用——以历届奥运会为例

151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 152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15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4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55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156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157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158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159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16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61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 162 翻译历史观:新闻发布会口译研究

163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by Applying English Songs 164 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65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 166 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研究

167 英语毕业论文)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报价策略 168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隐喻研究

169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70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171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的解读

172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173 浅析莎士比亚《辛白林》中的女性形象

174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175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176 《小妇人》结局分析

177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178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179 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商务合同文体分析及翻译 18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1 A Brief Study of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182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83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184 Application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op Talk 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186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187 解读西方传统童话中两位典型女性形象

188 Ezra Pound’s Attempt to Find a Savior in His Poetry Writing 189 《第十二夜》中女性人物特征分析 190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191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192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193 浅谈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194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195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 196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197 《祝福》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198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199 《金色笔记》中女性主义的误读开题报告+论文()200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第二篇:中西方文化中交际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

中西方文化中交际的礼貌策略对比研究

礼貌现象存在于任何社会和所有的人际交往中。然而,由于不同的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所以对“礼貌”的判断标准以及所实施的礼貌策略也不尽相同,亦即礼貌具有文化特征。正是由于各社会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现象应该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因为一旦说话人一方的面子由于对方的礼貌策略运用失误而遭到伤害,那么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交际的失败。据此,对英汉礼貌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对中西礼貌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索了其社会文化根源,强调指出了文化差异是引起英汉礼貌策略实施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导论。强调指出了进行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的原因,以及解释何谓“礼貌”,侧重介绍了“礼貌”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章概述了前人在礼貌理论方面的重大贡献。重点放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上。阐述了其理论的主要内容。但须值得提醒的是他们的理论主要基于英语社会与文化,因此不可能在汉文化中对号入座。本章也提到了Leech的“礼貌原则”,同样,Leech的有关礼貌的理论也主要面向英语文化与社会。本章还对汉文化中的礼貌现象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对比得出了英汉文化中礼貌现象存在很大差异的结论。同样,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些“礼貌策略”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实施中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实际教学意义,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后结语它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在两个交际者都彼此深涪对方文化习俗的前提下,究竟应该以哪种文化作为交际的标准?不解决这个间题,就有可能会造成新的“交

际失误”。

Politeness phenomena are everywhere in all human societies, and they are involved in all human interactions.But different societ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beliefs, values, attitudes, points of view, habits and customs, therefore their criteria for judgement of politeness and their linguistic means of the realizations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are not the same, that is, politeness is culture-specific.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versity, politeness phenomena ought to be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If an interlocutor’s face is damaged by the other one’s improper strategies, there would be a breakdown in communication.So it is imperative to mak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This dissertation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ffman’s concept of face,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some other scholars’ achievements.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serves as an introduction, which puts emphasis on the cause of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nd it also defines the concept of politeness,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politeness.Chapter two touches on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studies of politeness phenomena by some scholars, focusing on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Brown and Levinson’s face theory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face, FTAs, negative-face and positive-face wants are discussed.And in this chapter, it has also been pointed out that Brown and Levinson’s theory are not completely suitable for Chinese culture, for what Brown and Levinson have generalized is based on English culture and may be brought into general use in English societies instead of Chinese society.Chapter three provides us with case studies, contrastively studying in detail the different realizations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From this chapter we can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munication and the ways on how to solve them.In the conclusion, 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An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in the end.关键词 礼貌现象、礼貌策略、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交际失误

Politeness phenomena,politeness strategi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一 前言

人们在言语交际方面拥有众多的策略手段,其中一个主要手段就是礼貌。礼貌是各社会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普遍推崇的一种社会美德,它也是维系人类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了解并研究中西礼貌原则差异对减少双方误解, 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二

礼貌的判定及其语用特征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运用,它是对语言的动态描写与解释。从交际论的角度看,语用学研究两种意义,即说话人/作者所传递的意义以及听话人所理解的意义,也就是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从话语理解的角度来说,语用学可以概括为是利用语境去推导意义的学问。语用学中的礼貌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些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人们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也不能孤立地决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它是语言形式、话语语境和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这3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语用学中的礼貌其实就是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交际目的,结合一定的语境条件,通过对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选择以改变交际情景或社交关系,或背离现状而采取的策略。作为语用现象的礼貌在其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特征表现为:主体性,即礼貌语言的运用是人的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说话人为了有效地执行言语行为,去接近或实现语用目的而采取的计谋和策略。互补性,即会话含义学说的完善得益于礼貌原则,因为礼貌原则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因而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互补。以说话人为中心的社会层次关系,即礼貌策略的运用同交际对象的关系疏密、地位的高低、辈分尊卑、年龄长幼等因素有关。认知性,即礼貌的认知是在意识水平上对思想和表象的加工。认知语境的营造不仅可以用来维护说话者的面子,而且还可用来挽救听话者消极的面子,即所谓消极的礼貌。

一、中西方文化中交际的礼貌策略

礼貌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 但关于礼貌语言问题,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一)西方文化中交际的礼貌策略。早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建立了礼貌模式。他认为, 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脸面” 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 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20世纪60年代,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1975)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 该原则认为人们在所有会话中都应遵循质量, 方式和相关的四个准则。合作原则提出后, 针对人们在会话中时常出现的故意违背某一准则的情况, Grice又增加了一条会话含义与之补充。然而, Grice 的会话合原则与会话含义仍不能对语言本身的意义和语言的言外之力做出充分的解释。R.Lakoff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

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 如学生和老师, 雇主和雇员之间;

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 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 如商人与顾客;

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 恋人之间。R.lakoff 的礼貌准则由于提出较早, 在范围上, 系统性上都较为笼统, 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Brown 和Levinson(1978)在Goffma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利(social power)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Brown 和Levinson 还将面子分为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 前者指人们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后者指人们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为了维护正面面子而采取的策略称为正面面子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它以接近对方为基本策略。为了避免或减少交际者的负面面子的损失,说话人需要采用负面面子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择中负面礼貌仍是基于回避的策略。

前面我们提到了Grice的合作原则,它在解释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语用含义之间的关系中提供了帮助,但没有说明他们本身为什么是必要的,为何发话人要经常违反其下属的诸准则来进行交际以及受话人如何推导发话人话语的特殊含意。为补充其不足,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 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Leech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两大类, 他的“修辞” 指的是交际中有效的运用语言, 它由交际双方所遵循的原则和准则组成, 准则是原则所包含的较具体的范畴。而礼貌原则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Leech根据英国文化特点提出了制约人际言语交际的六条准则,它们是:(1)得体原则(Tact Maxim):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使别人受益。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a尽量少让别人吃亏;b尽量多使别人受益。(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a 尽量少贬低别人;b 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a尽量少表扬自己;b尽量多贬低自己。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a尽量进少双方的分歧;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家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Leech 的礼貌原则有两大贡献: 一是明确指出区分礼貌与不礼貌行为的标准;二是指出礼貌行为既是一种非对称的行为, 又是一种对称的行为。Leech 提出, 礼貌原则可以和Grice 的合作原则结合起来, 解释人们的某些交际行为。比如故意违反量准则、质准则或相关准则, 拐弯抹角, 不直抒其意等。对此, Grice 的合作原则无法解释, 但礼貌原则却能给予完满的回答, 即人们有时为了不伤及他人的面子, 做出对他人不礼貌的行为, 会以会话含义形式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Leech 认为, 礼貌原则不但拯救了合作原则, 而且还为反语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成为礼貌的本质与策略研究成果中的代表。

(二)中国文化中交际的礼貌策略。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受儒家思想影响,在数千年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和礼貌策略。中国学者在吸取Leech 提出的礼貌原则和Brown &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 更多地是从中国文化特征层面入手,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独特的礼貌现象, 并提出了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礼貌策略, 如徐盛桓(1992)在他的礼貌原则中修正了Leech 的礼貌原则, 用“通常倾向于”等字眼替代“最大”(Maximize)和“最小”(Minimize)等词,对礼貌的得体性有所考虑。另一位学者L.R.Mao 比较了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后提出了“相对面子指向的构想”(the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struct)。这种构想基于这样的假设:面子是一种每个社团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公众形象, 这种公众形象便表明了一种潜在的礼貌指向,礼貌要么指向一种理想的社会同一性, 要么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这种礼貌的指向, 就是一个特定社会中面子的独特内涵。何兆熊(2000)认为, 西方文化中的礼貌, 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 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同一性, 这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

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1992)在回顾了礼貌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渊源后, 总结了有中国特色的五条礼貌准则:

(1)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侯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是“上下有异, 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应。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原则。

(2)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要“抬”,要“尊”。以及尊称他人或相关的事物。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体现了汉文化中的谦虚品德。

(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 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这一原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养。

(4)求同准则:这与“脸”、“面子”有关。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的“尚同” 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

(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词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个原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言” 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 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汉文化的礼貌特别强调尊敬、体谅和热情等内容。亦即待人恭敬,语气和蔼、友好,采用商量的方式征求受话人意见,以示尊重;多方考虑,多体谅受话人难处,少给受话人添麻烦;待人热情,忌冷淡随便,不逼迫,不役使等。

二、中西方文化中交际的礼貌策略异同对比

虽然就整个人类文化特点而言,中西方文化存在共性,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也有共同之处。但就某些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由文化决定的交际的礼貌策略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现不同。

(一)中西方礼貌策略的共同处。从Leech 的礼貌原则的提出到目前这几十年里里,曾有人对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疑问,并试图提出一些既能反映人类礼貌本质,又能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礼貌原则,但迄今尚无更好的原则能达到Leech 礼貌原则的高度。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上来讲,Leech 的六准则仍带有一定普遍意义。把Leech的六条礼貌准则与顾曰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礼貌五准则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对人类言语行为礼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普遍性。两者都是other-oriented。根据惠(benefit)和损(cost)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礼貌交际的核心是注意到人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因而这两者都是“投其所好”,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别人胃口。它们都是达到交际的“社会目的”(social goal)的手段,而这样做恰好也是为达到交际的“真正目的”(personal goal)扫除障碍。

(二)中西方礼貌策略的差异。前面所讲的礼貌原则的普遍性,它尽管在较大程度上对礼貌现象进行概括,包含了不同民族文化中的礼貌共性,但具体到每个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同一民族,文化中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对礼貌原则认同的差异性,礼貌原则的个性便凸现出来了。

(1)礼貌的内涵差异。中国是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礼貌的历史渊远流长。中国文化的礼貌与传统的礼治紧密相连,“礼义者, 治之始也”(《荀子·王制》)。礼用来指谓礼制。众所周知,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周礼》《礼仪》《礼记》总称“三礼”,是先秦以前典章制度的集大成。从欲望到社会等级差别,从等级差别到欲望的满足,最后到治,这就是礼的产生以及社会功能。在传统上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取向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中国社会, 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上下有义,贵贱有分, 长幼有序, 贫富有度, 凡此八者, 礼之经也”(《管子·五辅》)。这里明确指出了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礼不仅维护了社会传统秩序, 还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言行, 从而协调了社会上各种关系和矛盾, 维护了社会的统一和稳定。现代的“礼貌”与古代的“礼” 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也有很多的联系。礼貌不再是作为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准则,而是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仿的行为规范。“礼貌”是恭敬有礼之意。礼貌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告子章句下》里,“礼貌未衰,言弗行之,则去之”。“礼”在古代也用来意谓现代意义的礼貌。“礼,敬也(《墨子·经上》)。”对礼貌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礼记》。中国礼貌的自卑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礼记》里就贯穿了这样的一个思想。英语中的礼貌可以追溯到15 世纪,一个礼貌的人具备“文雅,诚恳的礼貌品质(of refined courteousmanners)”。“礼貌” 与上层社会的行为规范紧密相关,因而有“礼貌社会(polite society)”这一说法。在西方,基督教和古代哲学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言语行为影响极深。基督教所倡导的平等,所崇尚的个人主义对人们的言行起着决定作用。在《圣经》中, 耶稣宣称家中所有的成员都是平等的,孩子们可以反驳他们的父母。基督教也强调语言的功能。对于基督教徒们,语言不是空谈,而是上帝给每个人的礼物。语言驱使了人际间的交往。基督教徒们还相信上帝就是依赖《圣经》中的语言将自己呈现在众人面前。因此, 西方人极其重视用语言来体现个体,用语言来体现上帝所赋予他这个个体的存在。Fraser(1990)把礼貌解释成“社会准则观(social normview)”,并把礼貌等级化,分为“一级礼貌(first order politeness)”和“二级礼貌(second order politeness)”。美国教士,知名心理咨询家Dr.Norman Vincent Peale 把礼貌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归纳。比如,强烈的公正意识(a strong sense of justice),理解别人的心情(a quality that enables a person to see into the mind or heart of someone else),不管社会地位高低或是作用的大小,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the capacity to treat all person alike, regardless of status or importance)。

(2)礼貌语用的差异。汉文化和英美文化都有其常用的称谓形式。一般说来,在汉文化中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务、职业、性别、年龄以及谈话场合、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才能找出符合称谓准则标准的称呼语。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称谓词+姓,如称Mary Brown 为Miss Brown。名, 如Mary。在所有文化中,modesty 被看作是礼貌的表现,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谦虚准则时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当人们受到赞扬时,讲英语的人都说“thank you”以表示接受,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是礼貌的。汉文化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贬低自己, 常常说“哪里, 哪里”“我做的很不够”以及“这是我应该做的”。然而在英美文化中这种答辞往往被看作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 使英美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中国人不讲礼貌, 这是因为在英美文化谦虚准则中, 人们通常采取转移或降低对方的赞美而不是直言否定对方。中国人在言语交往中讲究赏脸,避免丢脸,要给面子,要顾全面子。中国人往往用礼貌作为语用手段,力求和谐。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英美文化中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同汉文化中的求同准则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文化都认为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对方的“面子”,但两种文化求同的方式及表现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汉文化的赞扬既包括上对下、长对幼的赞赏, 也包括下对上、少对长的肯定等,但赞扬的方面主要是人们的才能人品、修养道德等。然而,英美文化中的赞扬却无所不至,无所不包。另外,汉文化中的赞扬大多采用先褒后贬模式,即先赞美对方,肯定对方的成绩后再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英美文化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体现了有话直说的文化观念。在德言行准则方面汉文化中的“德”是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多对他人的益处,这同英美文化中的策略准则大体一致。汉文化中的“言”是指尽量减少自己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多自己得到的益处,这同英美文化的慷慨准则大体一致。如帮助别人得到别人赞扬后常说“没有什么, 这是我应该做的”、“一点小事,举手之劳” 等。而在得到别人帮助时常说“太感谢您了”、“不好意思,浪费了您这么多宝贵的时间”等。英美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对于别人的感谢常说“You are welcome”、“It's a great pleasure to do so”、“I'm very glad to help you”。同样,对于别人的帮助也极大地表示感谢,如“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elp”。但对于汉文化中的交际者所说的“It's my duty to do so”、“I'm sorry to have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英美人士却不知所措,因为这种方式的感谢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三、中西方文化中交际的礼貌策略存在差异的成因分析

中西礼貌语用差异虽然是文化交往中的显性表现,但决定这些差异的是那些较为隐秘和深刻的、以文化特质、思维模式和民族性格为核心的隐性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相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关键的地方是思维方式,因为一个民族的典型思维方式往往是一切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纵观中西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它们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整体的思维定势和个体的思维定势及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中华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基础之上。“天人合一” 观,这种圆式思维模式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终极指向, 也为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上追求整体、笼统、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打上深深的烙印。在西方文化中,天人相分、二者对立,因而西方人是线性思维,重分析、重逻辑、求准确、崇拜个人主义, 追求自由和差异, 求变、突破常规是他们的精神动力。中国人自古以来追求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 汉民族培养起顾全大局、物我两同的处世观, 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和合精神”和“变己适应”策略。西方文化的个体思维定势基于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人与自然, 物质与精神,人与神乃至世界万物都是二元对立,一切二分的,强调事物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人只有个体自由,个人奋斗,不断探索世界和未知才可以自足。

结语

礼貌是成功交际必不可少的“策略”,交际的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由于文化差异,即使使用的语言完美无缺,也有可能产生误解,同样的话或行为在不同的民族中可能代表的意义大为不同。一个严肃的问题可能会引来尴尬和笑话;无害的声明可能会引来不满和愤怒。因此,为了实现得体的跨文化交际,我们必须重视交际中礼貌策略的实际应用,掌握在不同语境中人际沟通的战略。因而,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3] 刘 琛《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的差异》,文学教育出版社 2005 [4] 何玲梅,夏决芬,曹耀萍《礼貌现象的语用特征》2009 [5] 判断说话人的话语是否礼貌的方法 期刊114网站地址http://www.qk114.net 2009 [7] 贺红《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2009 [8].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 胡朝霞《琼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第三篇:中西方节目主持人对比

中西方节目主持人对比

黄露

1006010138

10广电班

----------

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状况。

说起主持人的来源,还得追溯到1928年荷兰对外广播公司开播首个主持人节目“快乐的电台”,自那以后,主持人这个行业才从西方逐渐兴起。而相比之下,中国国内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则要晚上半个多世纪,一直是到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观察与思考》首次正式打出“主持人”字幕时,主持人这一职业才正式在我国出现。发展至今,我国的节目主持人行业已经经过了三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主持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主持人不再是最初充当报幕员和播音员的机械式主持人了,而是具备采访、播音、评论等能力于一体的“多功能”主持人。记得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开播时,主持人播报新闻大多像“看图说话”一般,新闻图片上显示的是什么,主持人就描述一遍,很少会涉及到图片所隐含的新闻意义。而如今再看《新闻联播》,主持人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新闻播报能力,有时候主持人还要去到现场采写新闻,或者在演播室对新闻进行评论。

其次,如今的主持人的主持声音也不像之前那样干涩、枯燥、平淡无味了,其主持的语言也变得温柔细腻,充满了人情味。比如柴静,当年她刚进入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就因为太过官方的生硬的主持风格伤害过一些本就受过伤害的嘉宾,后来她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加以改正,如今才成就了她“温柔杀手”的称号。

再次,主持人这个行业也不像当初那样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如今的主持业也学会了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时不时与观众进行些互动,与受众保持双向联系„„

类似的变化有很多很多,从而也可以看出,我国的节目主持人发展状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这些年来节目主持人的积极发展状况,但也要看到国内节目主持人与国外节目主持人的较大差距。在此,我将通过对比美国著名女性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和有“东方奥普拉”之称的鲁豫的主持风格来分析中西方节目主持人的差距。

二、人物介绍

奥普拉•温弗瑞是一位天命之年、长相平平,身材欠佳的黑人妇女,但就是这样一位不起眼的人靠着其极具个性的主持能力,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奥普拉秀》一跃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陈鲁豫曾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主持人”称号,她主持的《鲁豫有约》更是根据她的采访风格特意打造的一档明星主持节目。鲁豫还因为她采访的幽默感和真诚被称为“东方奥普拉”。

三、奥普拉和鲁豫之间的共同点。

1、两位主持人都是以真诚动人的。

其他一些主持人,在进行人物访谈时,并不是特别关心采访对象的回答和心理,而是关心下一个问题问什么,这就明显使得采访对象觉得主持人并没有将自己放在心上,采访对象的回答也越来越无趣了。但是奥普拉和陈鲁豫不同,她们虽然也会考虑接下来要问什么,她们更关心的是采访对象的回答,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做出相应的回应。陈鲁豫在《鲁豫有约》中就会捉住采访对象回答的一个亮点,并不时在之后的问答中再度提起,这就让受访嘉宾感觉主持人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奥普拉更甚,在做节目访谈时,奥普拉常常不惜将自己的一些秘密作为“交换条件”,并和嘉宾一起抱头痛哭或是仰天长笑。这样的真诚,换做是谁,也都愿意说出那些本不愿说出的事吧!

2、两位主持人进行人物访谈时都善于营造轻松的采访气氛。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进行采访时并不是靠刻意的搞笑或者是牵强的幽默,好的主持人会让受访嘉宾感到自然的轻松,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奥普拉和陈鲁豫就善于调节采访现场的气氛。比如,陈鲁豫在采访受访嘉宾时在听到嘉宾某些幽默的回答时放声大笑。这种大笑并不是每一位女主持人都敢于做的。受到主持人的感染,嘉宾的情绪自然也就会放轻松。奥普拉的纯真可爱更是为人所知,她在采访嘉宾时会跟随着采访嘉宾的回答做出很夸张的肢体动作或者是夸张的大笑。这些夸张的元素,让再害羞的嘉宾也会放松心态的。

3、两位主持人对节目的控制能力都很强。

虽说两人在节目中的情绪经常会随着嘉宾的情绪波动而波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把节目引导偏离轨道。她们所问的问题之间是由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因此,即使对于一个问题,主持人会有所发挥,但也不影响总体的节目进程。

四、奥普拉和鲁豫之间的不同点。

1、两人的职业经历不同。

奥普拉是在电视台熬10多年才遇到自己的伯乐,歪打正着被迫去主持一档电视脱口秀节目,才从一名不称职的新闻采写记者成功蜕变为“脱口秀女王”的。虽然她自己说这是歪打正着,但不能否认,10多年电视记者的经验让她更加能够摸清受众的收视心理,做出更让受众接受的电视节目的。陈鲁豫则不同,她是1993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入央视担任主持人的,直接的就业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经验不足。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在央视工作两年后她便远赴美国,留学“充电”。直至学成归来,才登上了事业的高峰。

2、主持涉及面不同。

和奥普拉相比,陈鲁豫的主持内容主要是注重节目人物的故事情节,但奥普拉不仅注重普通人物的故事,也注重国际重要敏感问题。奥普拉有很多期的采访都是和关爱妇女儿童、抵制吸毒等社会重大敏感问题。由此看来,这也算是我国访谈类节目比较薄弱的问题。

3、陈鲁豫的采访语气与奥普拉相比,温柔有余,尖锐不足。

其实我眼中的奥普拉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她在采访到悲伤的故事时,也会和嘉宾一起抱头痛哭。但对于那些很敏感的问题,奥普拉从不马虎。比如,在著名的“詹姆斯·弗雷自传事件”中,奥普拉三次专题节目访谈弗雷,第一次受到弗雷戒毒故事感动而向大众大力推荐其自传,第二次对弗雷自传中的虚假情节进行当面质问和严重质疑,第三次则为自己的“严厉过火”向弗雷道歉。这三次采访中,我们足以看出奥普拉的真诚、负责。这些特质正是西方节目主持人主持亮点,也是我们国内的主持人不足的地方。

4、最后,我自认为把陈鲁豫称为“东方奥普拉”并不是很适合。

毕竟,鲁豫也是有自己的采访特点的,比如在节目中她会安安静静地倾听受访者的诉说,绝不会从中打断。她的安静,正是她的特点。而现在她被安上奥普拉的标签,这对于她的采访特点来说是一种抹杀。她是陈鲁豫,绝不是第二个奥普拉。

五、总结中西方节目主持人的差距。

综上所述,从对比中西方两位著名女性节目主持人陈鲁豫和奥普拉来看,以小见大地可以看出两者之间还是有对比性的。

第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新闻从业经验和西方节目主持人是有差距的。西方国家的主持人很多都是从最基础的新闻采写工作干起,并且是在新闻基层磨练了数十年后才当上主持人的,所以他们的经验比较丰富,节目主持比较有深度。而我国的许多主持人都是直接从学校进入主持行业,十分缺少基层的锻炼。不仅对新闻领域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主持能力比较单一,不像西方许多主持人那样全能。

第二、由于中西方主持人节目运行机制的不同,而导致主持人个 性发挥和内在环境不同。在西方,许多主持人不仅仅是主持人,还负责整个节目的策划、选题、采访和编稿等,所以在节目中,主持人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还可以相对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中国则不同,我国的许多主持人只会负责到节目的采访和主持,自然,从中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且,我国主持人在主持中会受到采访稿或者主持稿的束缚,不能够畅快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第三、中国节目主持人虽然与西方有所差距,但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的。

第四篇:中西方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对比

--对文化教化功能的再认识

以前曾经看过一则趣事,是说不同国家的人弄丢了一枚硬币后的反应,美国人只会摇摇头,不再回想,日本人会回家做一番深刻的反思,德国人会在丢失硬币的周围仔细寻找。从这则趣事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是民族心理,而不同民族心理产生的根源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体现的就是文化的教化功能。

比如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强调伦理道德与群体意识的儒家文化,其次就是宁静恬淡的道家文化。因此,一个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教化的中国人,在青年时期追求立足社会与实现个人理想,采取的是入世、有为、贡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在老年退休,要求减轻或摆脱精神痛苦与求助心切之时,便倾向接受道家处世养生原则。

与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西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并经过人的心理折射后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在三方面:群体与个体,保守与求新,讲“礼”与平等。

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生体验和一种约定俗成的典型情境,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说法,就是群体观念的典型反映。而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信仰,使人更倾向于不依赖他人而通过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来指导自己行事为人。因此西方人推崇个体文化心理。

中庸之道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影响极大。中庸中的“中”字意味着“折中、调和、无过也无不及”,庸的意思是“平常”。《论语·率雍》也写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国,标新立异是不被肯定的,特立独行的人往往被众人所排斥。这种拒绝变化的儒家精神在中国造成强大的保守意识,使中国文化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西方个体主义的文化心理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正是这种追求“差异”和“多样化”的“求变”心理,使西方人拥有了那种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西方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明。

中国人信奉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孟子称:“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在中国,人与人交往时要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在其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出来。汉语中当几个词并列时许多情况下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一般是按由尊到卑、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次序排列,如君臣、父子、兄弟、姐妹、师徒、男女老少等等。中国人推崇“抑己尊人”的处世原则,谈话时有意抬高他人地位而使自己显得卑微,因此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谦称和敬称。汉语自称谦词古代有:仆、小人、愚、鄙人等,近现代有:学生、晚辈等。自称亲人谦词有:家父、家母、内人、犬子等,敬称对方亲人有:令尊、令堂、令夫人、令爱等。而西方文化心理强调平等。平等意识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西方人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出平等观念。因此,令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西方,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都可以直呼其名,晚辈或学生可以就一个问题或观点与长辈或老师争得面红耳赤,毫不顾忌后者的面子或权威。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人不同文化心理以及行为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文化的教化功能在于,不同的文化使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体现出了诸多不同。文化虽无形,但它可以通过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有形的人身上。可以说,正因为文化具有教化功能,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得以保存和体现。

第五篇: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联想”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战略选择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从归化和异化角度谈《绝望的主妇》字幕翻译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论模糊语言在广告英语中的功能与运用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On Chinese-English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自然主义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

浅析托妮·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身份建构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从花语的不同含义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

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紫色》后殖民语境中耐蒂的觉醒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心理效应对后进生学习影响之探究 44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45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4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7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 48 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50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51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中美文化视阈中的商务谈判风格 53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

从《灰姑娘》到《神谕女士》—浅谈反面母亲形象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56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57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58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 60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Feasibility of Popularizing Bilingual Teaching 62 《傲慢与偏见》中的对立与统一 63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64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65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66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67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69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70 浅析苔丝之死

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73 《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75 霍尔顿的人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存在主义解读 76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文化商务交际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78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79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 80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82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83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语言行为性别差异研究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88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文体分析

A Probe into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Neologisms 90 探讨中英文化差异——以宗教习语翻译为案例 91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94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95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97 中英习语之间差异的原因和用法

从“硬汉”角度分析《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皮拉尔 99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101 论旅游英语的语言学特征 102 中美数字禁忌研究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104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06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幻灭 107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 108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10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111 从美国影视剧中浅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12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走出迷茫,寻回丢失的信念——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条忠告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115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11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女性主义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119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21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123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 125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26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129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131 浅析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133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35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歌曲汉译探究 1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7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38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139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141 中美教育的比较及对比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43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 14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146 作为失败者的淑:双性同体视角 147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50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 151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15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53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154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155 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 156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157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158 比较分析《喜福会》与《日用家当》中两代人之间的文化冲突 159 《奥特兰托堡》和《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元素的比较研究 160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61 英语委婉语及其语用学原则 162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163 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4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

165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语篇分析和阅读理解 166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 167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68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6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

170 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看《推销员之死》的现实意义

171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72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173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174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ocabulary 175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76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177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178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179 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 180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81 The Important Role of Body Language in American Daily Life 182 合作原则视角下《飘》中的人物性格探析

183 从金融危机看美国自由企业制度下的政府调节——浅析“美国政府接管两房” 184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18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6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87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188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189 网络英语交际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影响

190 放弃完美选择缺失---对比分析王熙凤和郝思嘉 19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92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193 On Romanticism in Ode to the West Wind 194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95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196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197 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时间观对比研究 198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 199 动物词汇的英汉互译策略

200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下载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永别了,武器》试析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2......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中西方戏剧对比有感 ——以《哈姆雷特》和《窦娥冤》为例 亢菲 2012级教育学一班 摘要: 通过对《哈姆雷特》和《窦娥冤》的解读,剖析出我个人对于中西方戏剧不同处的看法,同时......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摘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

    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论文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系 (部):外语系 专 业 班: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1年 5 月 I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

    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

    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酒的文化的源头、酿酒原料、酒文化和饮酒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本文不同于其他的调研,我主要着重于......

    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2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 3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对比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对比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财务管理09-1 姓 名:刘鑫 学号:540906070126 中西方葡萄酒文化对比 摘要:随着葡萄酒进入人类文明并与之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