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

时间:2019-05-13 05:1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

第一篇: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

《观沧海》

1主旨: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2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3.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答: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4.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5.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答: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训练: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4.“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5.“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6.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答:“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7.试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开头两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羁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鸿雁来传递家书了。

训练:1.本诗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这首元曲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心情。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1、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答: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2、谈谈该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旨。答:此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3、该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怎么说? 答: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第二句,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四句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重点问题】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训练: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2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4 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 自然界的“风雨大作”之声和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有什么关系? 答案:1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3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4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因果关系.风雨大作的声音与铁马冰河的声音相似,由此使作者产生了此梦。

《夜雨寄北》(李商隐)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5、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___________。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答案: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4、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5、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6、剪烛西窗。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7、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

第二篇: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展示)

初一(18)班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不同的秋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中字词的表达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悲秋是古诗词的常见主题,比如说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比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但是今天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而写爱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刘禹锡是如何爱秋的,有请第十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秋词》。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

1、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2、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是诗人写给对方的复信。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 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3、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南宋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诗风豪迈、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4、谭嗣同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之一。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潼关》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三)诗意及赏析和主旨

1、《秋词》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运用对比手法,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夜雨寄北》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本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诗歌结构设计精妙,创意十足。从空间上看,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西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 对比。诗人把巴蜀之地的秋雨夜景与思念的愁绪结合起来写,抒情达意丝丝入扣。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4、《潼关》

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四)课外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五)作业布置

1、收集整理自己学过的关于写秋的诗句。

2、背诵诗歌四首

3、选一首诗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

第三篇:《课外古诗词诵读》问题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问题

(一)《秋词》

1.《秋词》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秋词》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秋词》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传统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的。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积极乐观的心态。5.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答:借景抒情,描写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鹤飞冲天的景象,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6.从炼字角度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_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7.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豪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和奋发的精神。

(二)《夜雨寄北》。

1.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答: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4.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3.“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4.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何当”突出今夜的孤寂、郁闷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的深情。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雄心壮志形成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雨夜之声,虚写梦境战场杀敌,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情怀。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4.诗中“僵”、“尚”二字用的好,请说出理由。

答:“僵”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尚”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潼关》。

1.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这首诗主题: 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3..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画面

答: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4.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拟人

对偶,把云赋予了人的动作“簇拥”把河流赋予了人的感情“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第四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备人:莫仁银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课时安排 2课时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诵读诗歌。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答: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三、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创作背景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3、指导诵读

4、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 寻常:经常、常常; 几度:多次。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二)合作探究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2分)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3分)

答: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四)师生小结(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暮春时节(或春末夏初)的江南;诗中“落花时 节”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或春末夏初),“正是江南好风景”,交代了相逢在江南。(2)诗人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后两句写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的重逢。

三、当堂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的。

二、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2、诵读诗歌。

3、学生根据书旁注释疏通诗意。

(二)合作探究(【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答:重阳节(2分)“登高”“送酒”“菊”(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2、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答: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三、《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预习导学

1、让学生根据咏月名句,体会月寄托的情感。

2、让学生齐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判断写景的修辞手法。

3、让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画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17-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面,并概括其特点。(方法指导:(1)找出诗句中的主要景物(2)结合语境,展开想象(3)加上适当的形容词和动词扩写诗句。)

(二)合作探究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 答:(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2)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三)交流展示

(四)巩固拓展

扩写无眠之夜

根据诗歌情境,围绕“一夜征人尽望乡”展开想象,扩写200字左右的军营之夜故事。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沙似雪 宁静 月如霜 凄美 吹芦管 幽怨 尽望乡 乡愁

四、当堂背诵两首诗。

教后记:

严谨

民主

进取

奉献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五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备人:涟水县方渡中学 张建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指出: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常常将三个方面作为考查重点:①诗歌名句积累与运用;②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③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3.因为是课外诵读,所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课前完成,当堂检查),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当堂完成);

2.结合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考察的形式(具体可查看《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中“诗歌阅读指导”内容),结合试题,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默写。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一、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情况;(齐读、点名背诵:建议中等生)

(二)根据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三)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回答问题。

1.试分析诗中所写的作者离乡的时间、地点以及描写的景物。明确:秋天的夜晚,峨眉山,主要描写了山、月、江水。2.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明确: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三峡、渝州;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文下解读中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再读全诗,试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明确: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依恋、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1.齐背;2.独立默写;3.对照文本订正(用不同色笔自己订正或互批)

二、按以上流程分别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议:

(一)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二)尽量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设计问题; 1.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拓宽;

2.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提出问题。

(三)默写内容,下课收齐,教师再批阅。(了解默写情况)

三、完成《巩固练习》。

下载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下册) 山中杂诗 诗歌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大全5篇)

    一、山水田园诗 1、山亭夏日 2、客至 二、边塞战争诗 3、雁门太守行 三、咏史诗 4、题乌江亭 5、临江仙 四、咏物诗 6、蝉 7、忆秦娥·娄山关 8、行路难 9、浪淘沙 10、莫种......

    小学古诗词诵读及其课外名著常识

    小学古诗词诵读及其课外名著常识 一、填空(60分) 1.古往今来,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 。 2.咏雪,古今多少人,惟唐代诗人岑参在《白......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5篇模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作者 冯忠贵一、思教学理念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

    课外古诗词[大全]

    课题: 课后十首古诗 学习目标:理解默写十首古诗 学习重难点:重点诗句掌握 学习指导: 《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古诗词

    一《龟虽寿》 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默写测试题

    七年级下课外古诗默写测试题 姓名:1、吴均在《山中杂诗》中写到“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诗中表现出作者恬淡和安闲情怀的句子是:鸟向___________,云从___________。 2.王维......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 《龟虽寿》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