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贾平凹的散文中孙芳(中文)
论贾平凹的散文
孙芳
「摘 要」贾平凹散文在当代文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总括而论,贾平凹的散文可以分为五个审美类型: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和文化类,每一种类型都相对应地承载着他的身世,他对在乡、市井群类的感悟和对民族与人类文化的反思。
在别人高喊“拓宽题材”、“走向世界”的时候,贾平凹另辟蹊径,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商州,创作了别具特色的商州系列散文。具体从“ 山石”和“明月”这两个贾平凹无限依恋、无限痴迷的意象,分析了他对祖国山川、对黄天后土的那份深深眷恋之情。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感觉的直观性和即时性,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立体感和穿透力,还有将理性和非理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关键词] 贾平凹 散文 审美类题材 个性散文意象 乡恋情结哲理
贾平凹作为一位小说家进行散文创作始于八十年代初,从把兴趣投放到散文创作上来的时候起,他就想用他的散文来打破散文园地的平静。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一、鲜明独创的审美类型
贾平凹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断开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断“转移”。这种永不满足、执著追求的转移,既表现在从商州农乡题材到西京城市题材的变化上,也反映在从传统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兼而有之上。如果说,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力求每一部都有所变化有所创新的话,那么,他的散文创作则不断开拓新的审美类型,由写实到抽象,从抒情到写意,从乡村到城市,从现实到历史。综观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其作品可以大致分为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文化类五种审美类型。
1、自传类 这种忆写家庭和个人生活及其解说创作情况的散文,大都写于70年代末
80年代初。此时的贾平凹身处火热的时代大变革之中,他以一个农村青年对生活的激越的热情,去记叙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对幼小童贞心灵所造成的深深的伤害,对患难与共的血亲真情寄予深切的赞美。此类作品讲求情节,记叙细致,内中承载着强烈的人生际遇的感受,读来生动感人。《纺车声声》、《初中毕业后》、《童年家事》可为代表。《纺车声声》通过“我”缀学砍柴买回纺车,母亲日夜纺线换回家人生活的描写,抒发了母子患难的深情。母亲对做教师的父亲的理解,对孩子的慈爱和自我牺牲精神,令人感佩,催人泪下。
2、风情类 这是对描摹民俗风情、感悟山水人生的散文的归类。这类散文主要反映在80年代商州题材上,还包括陕北、关中以及陕西以外地方风情的作品。写陕西的风情类作品大致有:陕北风情类15篇,包括《走三边》、《黄土高原》等;关中风情类20篇,包括《五味巷》、《关中论》等;陕南风情类45篇,包括“商州三录”等。”“商州三录”继承自传类散文讲求情节,描画人物的特点,对商州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与描绘,以“再现一种社会和精神的活的过程”,反映了商州山民的生息繁衍与追求。贾平凹在《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对家乡文化的热受和衷情,他从商州风土人情中找寻到了自己创作的新坐标,标志着他“商州意识”的形成或“商州情结”的聚现。正如贾平凹所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3、禅思类 80年代以来,贾平凹逐年渐多地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生活感悟性散文,这些散文寓意并不在山水形态和生活琐事。作者于娓娓叙写中蕴藉文中的是主客体感应交融的境界,主体专注于一境,心灵静虚时的思想。这种具有佛家禅定之思意味的散文,权作禅思类称谓。在《月迹》、《月鉴》、《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静虚村记》等80年代散文中,贾平凹的禅味更多地体现在客体所具有的启唤主体感应的特质上,即物我交融形成的一种幽静的意境。总括而论,和谐、宁静、幽远,这是贾平凹禅思类散文所努力追求的思想境界和审美境界。这也是贾平凹散文有别于当代诸多散文家创作的一大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平凹面对的人生坎坷与悲剧,同样具有传统士人的忧患与焦虑之心,只是与屈原、杜甫、陆游这些著名的忧患之士泪溅春花,死犹遗恨的入世态度有所不同,贾平凹抚忧虑于平和之境,平忧患于自然之中,求取的是一种寂然恬淡的人生意趣和僻尘世的喧嚣与繁杂于内心的宁静的体悟,即在审美创作中悠然自乐。
4、文化类 此类型散文主要是对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历史影响所做的描述与思考,它包括部分古圣地游记、太白山记和研史写事性散文。贾平凹是一个述情抒理、重在表达感受的散文家,在他逾百万言的散文作品中,真正从某文物、史事出发借以表达作者文化见识的篇章并不多,虽然大量的风情类散文也可以冠之以风俗文化散文,但那是一种文化泛称之下所
使用的概念。其实,《太白山记》正是贾平凹在写完《浮躁》之后声称要改换写法的试验作品。当然,贾平凹所作《太白山记》,是结合了当时社会的民众对时政的看法,用性做象喻,转喻作家心中的社会批评与审美追求的。关心社会,关心生命,如果有悲哀,那不是个人的恩恩怨怨,是关于人的大悲哀;如果焦虑,也不是个人的得得失失,是关于时代的大焦虑。
5、世相类 这是对城市民众生活相的认知与描摹的散文类型,它反映了贾平凹在从商州转向西京后,对城市文明生活的感触与思考,带有浓重的现代人生悲剧哲学的意味。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市民生活方式与乡村生活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深深眷恋着大山和山民的贾平凹,从小形成的自卑与孤独感,在心理沉积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崇拜情结,渴望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理解与沟通。目睹城市文明中种种陋习怪僻,贾平凹有着一种难以融入城市的心理隔膜,因此,他的笔下就更多地书写着现代人生怪异荒诞的种种病态。自80年代后期写下《笑口常开入《人病》、《闲人》等名篇之后,进人90年代,他又续写了《名人》、《说孩子》、《说家庭》、《说打扮》等篇。
从这个意义上去审视贾平凹的散文,不能不肯定作家的散文创作如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现代哲学的支撑,表达着知识精英对现代人命运走向的忧患与焦虑。尽管贾平凹的忧患意识内在的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有着拒斥城市文明的自卑心理成份。
二、意象及乡恋情结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颇富特色的作家之一。读贾平凹,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雄浑壮美的商州山地。他用笔,在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商洛大野上纵横驰骋,为世人奉献出一批又一批艺术作 品。
他的商州散文系列,包括《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商州三录》等系列 作品。这些散文以陕西南部的商州地区作为背景,挖掘秦汉文化的源流,表现了商州在现代 文明的时代氛围中所经历的嬗变,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意蕴的独特空间,体现了作家对传统文化和现实境遇的关注。
1、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他对故乡的山石、明月表露出的那份痴迷。在这两个意象身上,贾平凹尽情地展露着自己的乡恋情结,复现多年积淀在自己心里的情感体验。在他笔下,山石、明月俱通人情,且毫无俗态。在他的眼里,山石、明月显然不再是作为客观物象而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灌注了作者无限依恋、无限痴迷的主体情意化的意象。
2、作为新时代的作家,贾平凹的乡恋情结如果仅仅表现为对故乡、对父母的偏爱,那势必是狭隘的。在《黄土高原》、《陈炉》、《延安街市》等一系列的散文中,我们看到贾平凹乡恋情结的泛涨。如同一位老农看见长势很好的庄稼自然而生喜悦一样,他如数家珍似地向我
们展示出一幅幅自然风情和俗世生活画。
3、如果贾平凹的散文意象只是停留在描绘自然景物和世俗生活的外在之美上,那么他的这种“ 乡恋”也还只流于表面化,散文也会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事实上,他从未局限于此,而是往往在描绘自然和生活画面的同时,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去做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这样就使其散文的意象在时空的拓展和情意的激荡中呈现出一种流动之美,而这种意象的流动之美又正反映出他乡恋之情的深刻醇厚。
4、与其说贾平凹的乡恋情结,是恋着故乡雄浑壮美的山山水水和古拙纯朴的民俗风情,不如说,他更恋着黄土高原几千年厚重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情结。也正因为此,他的散文意象就具有了一种 历史文化的厚重之感。《梦城》、《灵渠》、《玩物铭》等就是直接描绘名胜古迹文物,表 现作者对历史的思索的篇什。
5、贾平凹的传统文化情结,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古迹文物的迷恋和描摹上,更多的则是对社会人生的反思。正是有了这样的反思,他才有霍去病墓石雕前的震颤,才有对强秦雄汉的追慕,也才有他沦肌夹髓的孤独。
6、尽管贾平凹有着难以释解的传统文化情结,然而他又具有清醒的现代意识,他并没有钻进故纸堆里去低吟浅唱,也没有沉醉于墙头屋角的秦砖汉瓦的长叹短吁里,他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来抒写中国现代人的感觉和生活。
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与传统割裂,过去与未来通过现在联结在一起。贾平凹的散文通过展现其乡恋情结,传统文化情结,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显露出了自己的发展轨迹。
三、贾平凹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及其缺陷
1、内涵深厚,风格迥然细致灵敏
贾平凹的散文文体类别不拘束,风格迥然。他的写景散文从小中见大,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思索。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贾平凹的艺术感觉细致灵敏,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里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静》、《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2、朴实自然淡涵哲理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
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
3、语言朴实模糊理性超越。
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这种语言追求虽然使其作品一开始便表现出强烈的美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在理性作用下对语言风格的刻意追求,甚至是雕琢感。
4、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5、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认为,写散文,文字不要太满,要适当虚写,留下空间,象绘画一样,留下空白,这是不画之画,要计白当黑,运用到散文写作上,就是着眼于不写之写,靠雅淡写来,暗示不写的意味。《风雨》便是具有这一特色的散文。这篇散文,通篇不见“风雨”二字,却对风雨中的各种景物作了精细的描写,逼真而生动。
6、雅淡自然,讲究气韵。
贾平凹的散文,除了较少的篇章,一般都不需要那么深刻的生活感受。他寄情山水,寄雅淡情绪于景物,寓平和禅趣于山水。他超然物外,置身事外,显示一种高逸的风采,却与人民的疾苦相脱离,与时代的潮声相隔膜。他以老庄的“无为”作有为,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7、陕北的粗豪与陕南的细腻的结合;古典韵味与西北口语融合的独特语言。
“我是陕西的商州人,商州现属西北地,历史上却回之于楚界,我的天资里有粗犷的成分,也有性灵派的东西,我警惕了顺着性灵派的路子而渐巧渐小,我也明白我如何地发展我的粗犷苍茫,粗犷苍茫里的灵动那是必然的。”他在《江浙日记》里说:“我喜欢北方文物的浑厚、拙重、雄浑、大气的东西,不爱那小而精巧的东西。南方物品精巧,做工讲究,人工斧凿比较多,气势不够但苏州园林太精致了,我有些不太适应。”
贾平凹的散文,成功之处令人羡慕,其中的失败之处亦不容忽视。他在散文创作上的失败,主要有三。第一是选材不精,粗制滥造的作品太多。他什么都可以写,浮光掠影的也写,反映平凡的生活,能够以小见大的很少。本来,散文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类,广义的散文是大散文,狭义的散文应指的是与小说、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无论怎样自由,起码要有语言艺术、和思想力度或情感力度。吃专业作家饭的贾平凹,更不能对自己降低标准,率尔成篇。而贾平凹却把凡是写出的字都拿去发表,甚至堂而皇之地把毫无文采的讲话稿拿到《人民文学》刊登,这就有点故弄玄虚、愚弄编辑、读者,粗制滥造,不知自爱了。试想,他创作时间不长,只有十来年,却有一千多万字的作品,这其中的精品能有多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国近年来散文大解放,其中的精品可称琳琅满目,但大量的泡沫式散文,泛滥成灾,随处可见,不能否认,这其中没有大名人贾平凹的影响。第二是思想一般化。尽管贾平凹曾经说过,要关注日常生活,反对尽写些名山胜景,并认为,写散文“要虚,虚怀天下风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不限于就事论事;要静,静观自然万象,你便有精于其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艳浮华。第三是结构少变化,语言单调呆板。这些观点前面已经论及,此处不在重复。
这次论文得以顺利的完成,不仅有我自己翻阅大量文献的结果,而且也有我老公的默默帮助,在论文的整个创作过程中,老公包揽了我们家的全部家务,对孩子全身心的呵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在此之际,深深感谢老公的大力支持!参考文献:
[1]《商州初录》,《钟山》杂志1983年第5期,由14个独立的短章组成。 [2] 《抱散集》“梦城”,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3] 《贾平凹散文选集》“黄土高原”,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4] 《贾平凹自选集。散文卷。闲人》,作家出版社,1992年。
[5] 贾平凹张英《地域文化与创作:继续和创新――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谈话》,《作家》,1996/7。
[6] 冯有源《平凹的艺术―创作问答例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7]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8] 《美文》2002年第1期。
第二篇: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
论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充满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散文新秀。贾平凹在这一时期的成就无疑是卓越的。贾平凹的散文立足于生活之中,其间既充满了对生活的回忆,又包含了对自身独特经历的反思。而这种反思自然而然地贯穿其散文之中,风格诙谐而充满禅意,又能引发读者哲理思考。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
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思考是丰富的,这种思考既在于对人性本身的思考,也包括着对于周遭事物、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统一为整体的观点无疑是高明的、深刻的。贾平凹的散文,给人的阅读感受是他与自然的亲和、相通相融,在物我的对视互感中,达到了一种物我的统一境界。他的文章是自我性情的书写,心态的外观,才思的挥洒。不得不说,贾平凹将禅意与哲学反思相互交融,给人们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他也以幽默和讽刺将社会黑暗的一面摆上台面,直击现实,追求一个自己心里的纯净世界。归根到底,贾平凹的哲理思考是建立在他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于纯净社会的向往上的。
一、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的特征
(一)源自生活的生命意识
贾平凹的散文源于生活,虽然其中不乏日常往事,平淡言语,但却并不做过多的理性阐述,反而更切合于人生而有之的直觉,通过本身强大的发现力和观察力,深入生活的细微之处,去发掘扣人心弦的神秘场景。但是,就是在这种神秘与朦胧中,却依旧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容,一种需要深入体会,细腻感悟的哲理内容。诚然,这份神秘与朦胧给予读者极大的阅读快感,但贾平凹亦从未将文字作为宣泄情感的工具,反而将文字的魅力发扬光大,用最质朴的语言、最深切的情感隐含着最超然的哲理。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造就独特的艺术气韵。其所以充盈正来自他顽强的主体精神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从本身出发,缘生命而行,贾平凹朴实的言语间支撑起的是一片天地,一片由人类原本的生命思考组成的一片天地。生命意识正是贾平凹散文的高明之处,不局限于文字,不局限于题材,而是在其强烈的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深入地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中将散文的张力发挥到极致。
(二)?仍诘撵?意美学
禅意是贾平凹散文之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哲理思考的重要内涵。就如他的文章《月迹》,出发点月光就已经作为标志性的符号将其禅意美学的思考体现出来。而纵看全文,以月为题的文章都富含着禅意。可见,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正作为不可或缺的给养,不断地供给着贾平凹的散文发展成长,而禅意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禅意给予了其散文超然的境界,这种超然于事外的态度,绝不是随笔写成的,而必是经历了作者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后得出的。不得不承认,禅学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参禅的道路上体悟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深刻见地。深入禅意美学的超然境界带给贾平凹更高层次的视角,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他都能从更高一个层面去窥探事情的本质,或者说,禅意美学给予了贾平凹一个上帝一般的视角,让他可以静静地抽身世外的对待生活。这才是人生本应拥有的意义。超然物外来自于一种对于生活本真的绝对信服,只有将生活真真切切的接纳,才能做到在平淡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更加趣味的故事。贾平凹的超然便来源于这种对于生活的全盘接受。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生活给予自己什么,皆是泰然自若。
(三)本质上的归真意识
贾平凹的散文美学追求还源于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纯真、真挚的热爱,源于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不懈追求以及土生土长、养育了他的黄土高原。家乡的一切:一滴水、一轮月、一首歌、一个人都是他创作的源泉,那便是他的归真意识。他散文最重要的价值在于那种充满了真情的主体精神,以一种生命的冲创力抒发着作者的精神自由。他的每一篇创作都是源于内心的呼唤,是普通生活哲理的自然梳理和折射。不做作,不刻意,将普通社会中的凡人凡事,司空见惯的家长里短,平淡无奇的一次回忆,写出诗意,反思出哲理,映射出不平凡的光辉。与其说贾平凹的散文是一种文学创作,倒不如说其本质上是生活的再现。贾平凹散文对于生活的契合程度是远超想象的。哪怕是生活之中再细微而渺小的事物,到了贾平凹的笔下都将会发挥出生活本真的神秘力量,以最细小的事物吸引读者全神贯注于其作品之中。归真的背后是一种极简主义的普通与平凡,而在这种普通与平常的背后却蕴含着无尽的人生情感,人世韵味。就好比《五味巷》《十字街菜市》《秦腔》几部作品,最朴素的生活中反映着最真切的哲理。极其平常的事物下蕴含着丰富至极的情感,或是对家乡,或是对亲人,或是对自然万物。其本身所蕴含的归真意识赋予了平凡以不凡,赋予了朴素以灵动,赋予了普通以神趣。
(四)形式上的幽默手法
“夜一降临,都市里那路灯杆下必有一摊一摊围观下棋的。他们是些有家不归之人,亲善妻子儿女不如亲善棋盘棋子,借公家的不掏电费的路灯,借夜晚不扣工资的时间,大摆擂台。围观的一律伸长脖子,双目圆睁,嘶声叫嚷着自己的见解,都企图垂帘听政,但往往弈者仰头看看,坚不听从,不听则骂:臭棋!骂臭棋,弈者不应,大将风范,应者则是别的观弈人,双方就各持己见,最后变脸失色,口出秽言,甚至大打出手。”真实的生活中少不了趣味的元素,贾平凹的生活中亦是如此,这种趣味也被贾平凹运用到散文写作之中,而恰巧这种趣味与他的超然物外相呼应相结合,成为贾平凹散文中难得的一部分,这份幽默与讽刺的元素也以独特的风格融入了散文创作的反思之中,将哲学意蕴展现了出来。一味地铺陈叙述或是哲理阐述带给读者的必然是枯燥和乏味,灵活地运用幽默元素、讽刺手法可以巧妙避免这种乏味。从这一点看,贾平凹十分聪明,手法不留痕迹,在不经意之间将读者引入自身的幽默理论,在灵活的笔触和灵动的叙述间抒发自身的哲理思考,而使得读者欣然接受其深入的理性思考。
二、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的来源
贾平凹的散文来自于他对于生活的探索和不断思考,来自于他生命中的深入观察和往事回忆。他散文中的西部文化,在文字的简单书写中体现了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人生阅历乃至于洞悉世事的哲理思考。时代是贾平凹最充实、直接的文学素材,从每一个时代的不同生活出发,经历给人的无穷感想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文学高峰,也给予世人不断的因果反思,正是这份反思支撑起了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性。
贾平凹的思考角度是十分宽广的,虽然着眼于平凡的生活,但是由生活参悟出的道理却涵盖着历史古今,方方面面。贾平凹对于生命的理解是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在这里可以将其理解归纳入其哲理思考的范畴之中。从宏观角度看,贾平凹的思考是多层面的。多数作家在思考人生时往往以个人、群体、自然中的一个作为基准点,而贾平凹却不同,上到自然万物,下到一花一木的一个立体体系,便是其思考哲理的基准单位。不局限于一隅,而是宏观去看,多层次理解,这样得到的哲理思考也必将更加深刻和透彻。贾平凹的悟性非比寻常,而好的散文也正是由一份悟性得出的。悟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知识体系都会使悟性存在差异。贾平凹的悟性正是与其哲理思考携手并进,相互扶持,相互推动。同时,以禅意美学、归真意识、生命意识为基准体系的思考方式让贾平凹的哲理思考更上一层楼,他将禅学中的超然,生活中的平凡,交流中的幽默体验和艺术的追求和谐地交融起来,形成了属于贾平凹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见解的、与自然相互依存而和谐的反思哲理。同时运用这种哲理思考,进一步参悟生命的本质,将哲理思考升华为对世间万物存在方式的和谐方式的寻找。贾平凹的散文始终是这样出于生活之中,在最具有泥土芬芳和生活本质的的点滴故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三、贾平凹散文哲理思考的现实意义
这就是贾平凹散文的高明之处,在结合禅意美学和幽默元素的同时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在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回归到生活的本真,用一份淡然的禅意去感悟生命的意义,用一份幽默去反思社会的现实,歌颂生命自由。贾平凹散文中渴求和称颂的自由不同于那种逃避社会现实的超然世外的自由。他将对于世界的哲理思考落在笔端的同时也将这种思考的积极意义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深入研究贾平凹的哲理思考,一方面可以带给人们深入的反思,加深自己对于生命与世界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对腐朽文化的讽刺,促进人们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读贾平凹,得到的是朴实、是深刻、也是超然。他的哲理思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x者群体,引发社会深刻的反思,促使人们从本心出发,形成一种向上的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自在独行[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2] 侯业智.于平凡中洞见生命的真谛――浅析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叙事[J].大众文艺,2010(2).[3] 费秉勋.论贾平凹散文的生命意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4] 曹鸿英.贾平凹散文的归真意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3).[5]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弈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 杨丽灵.论贾平凹散文创作个性特征[D].华南师范大学.2012.编辑/岳凤
第三篇:贾平凹散文中的世俗生活
论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散文中的世俗生活
【内容提要】:
贾平凹认为:“散文是心灵的自由,要在创作中飞扬个性,在作品中构造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进而给读者些意在言外的东西。”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正是如此,都在追寻和感悟着一种真正属于他的创作个性的“境界”。带着对故土的熟悉和热爱,他在散文中,生活琐事带着地域色彩,以浮华散尽的笔触徐徐述尽生活原味,体现所在地的文化面貌,细品当地生活滋味,携读者共悟人生真谛。进而将闲适儒雅的主观情趣渗入到质朴、平实的世俗生活中,形成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的审美品格。而这种“雅”和”俗”在其作品中又找到了交叉点和凝聚点,在这个点上两者得以调和、交融,使质朴、自然、平实的“俗”衍变为自然、平和、纯净的“雅”,“雅”和“俗”成为和谐的一体,从而达到雅俗共赏。这种介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上的雅俗杂糅的审美特性使散文极好地体现着作者思情境界,及对宇宙人生的感应,从而充满了艺术魅力。他以自身经历为依凭,及对中国当代散文沉疴反拨的时代精神怀“忧”,但冷静客观地描述世俗生活,体现出一种洒脱、淡泊,给读者以心灵的陶冶。总而言之,贾平凹的散文形成一种独特的极具个性的美,在一种诗意飘扬的境界里,体现着他的思情,体现着他对生活、对宇宙世界的感受和经验。
【关键词】:
贾平凹、境界、世俗生活、闲适儒雅、写忧而造艺
【正 文】:
贾平凹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中认为:散文是:“一种你觉得要写的最无规则、最自由且最易表现情绪的文体。”是“飞的艺术,游的艺术,它逍遥自由。”更说“散文是心灵的自由,要在创作中飞扬个性,在作品中构造出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进而可以给读者些意在言外的东西。”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正是如此,都在追寻和感悟着一种真正属于他的创造个性的“境界”。他的作品少有慷慨激昂之词,也极少写政治、历史生活的重大题材,他只是执着于用生活琐事,表达“追求一种大的境界,一种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感应。”这种“境界”的实现需依仗“气象”来完成。周政保在谈到贾平凹的散文“气象”时,认为贾平凹的“象”是“忧柔的月光”。这象体现了贾平凹散文创作的气,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散文境界。使贾平凹的散文形成一种独特的极具个性的美。在一种诗意飘扬的境界里,体现着他的思情、体现着他对生活、对宇宙世界的感受和经验。
一 质朴的生活原貌
贾平凹的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讲述的是世俗生活。这类散文质朴、平实、庸凡,读来亦是
经意间散发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二 雅俗交融的艺术魅力
在贾平凹的笔下一切都保持着原生态的质朴、俚俗,但它同样饱含着儒雅的底蕴,寄寓着一种气度雍容、开人心智、扯人肺腑的动人情趣。这类散文的艺术情趣由两个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一是主体观照的客观现象,一是主体的审美情感和情趣。在这里俗中含雅,雅中含俗。俗构成主观观照的客观物象的总体特征,它是扑拙纯正,率真融通的世俗画。雅构。成主体的审美情感和情趣,是闲适儒雅的主观审美情慷。当雅、俗交融时,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但由于作者艺术处理不同,雅、俗交融方式也就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将作品中所要描绘世俗生活的文词加以处理,使其文雅。由文词上的风韵,表现儒雅的主观审美情慷。如《商州又录(小序)》里,讲那山里男人等着屋里女人的生产,写到“一个男人,蹲在屋后阳沟的泉上,拿一个杆杖在水里搅,搅得月亮碎了,星星也碎了,一泉的烂银,口中念念有词。”其二,将主观情慷完全的注入到客观俗事中,不可直寻。在《一位作家》中“写得累了,对着方镜看看天,再对着窗子看看楼的山,山上层层有凉台,台台种花草、养鱼鸟,城市的大自然都压缩在一个凉台上了。„„”主体闲适儒雅的情慷,在几乎是不经意的描写景物中渗入到了景物上。其
三、在“俗”的客观物象上,直接议论。此类作品,作者在记物、记事上由物联想到其它,直接议论。《凉台记》中,写到出外采访回家后发现鸡被悬空挂在凉台上,而将小鸡藏在花丛中突生感慨,直接写出:“我不觉喟然良久,怨妻竞这么糊涂!生蛋之鸡囚之木棚悬空凉台之外,将小鸟珍藏在花草中,外表好叫声好可享这红花绿草之福,默默产蛋为业的鸡反遭冷落,难道这凉台愈是雅好,便愈隐藏丑恶?!随将花草撒去,小鸟放归,空去凉台堆煤,放柴,存杂物归其原本作用罢了。”在文中直接议论也仅是点到为止,而深层的东西也就意在言外了。或许是作者自己那种闲适儒雅的主观审美情慷。
朱光潜认为:“它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是艺术家在凝神观照中,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居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使“我的情趣往复回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使作品中的俗事有了雅趣,雅趣也有了俗事的干苦,作品中雅、俗得到统一。但从审美品格上分析。俗”与“雅”是反向对立的,可在他的作品中,深含地域文化的俗与雅水乳交融。原因何在?只因这里的“俗”是作者经心取舍、提炼,更不同与粗俗、浅陋的描写。最终使作品中的世俗生活透着一种自然、质朴和纯正的本色之美,而这里的“雅”是一种作者主体所透露出的闲适儒雅的人生情绪和审美风格,具有自然、平和、纯净的人生意趣和审美特点。在他的作品中,“雅”和“俗”找到了交叉点和凝聚点,在这个点上两者得以调和、交融,使质朴、自然、平实的“俗”衍变为自然、平和、纯净的雅,“雅”和“俗”成为和谐的一体。
由于上述因素,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的美学品格,从而达到雅俗共赏,但其与普通的市井散文又有区别。它们不属于“下里巴人”也与“阳春白雪”有许多区别,介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上。这种雅俗杂糅的审美特性使这类散文极好的体现着作者思情境界,及对宇
作者在散文中,没有加注强烈的批判意识,也没有明显露出对文化的弘扬态度,只以平静的叙述格调,展示着在特定文化下,这方水土和这方水土上养育的人的生命过程,从中可看出作者是完全深入到商州的腹地,以一种家乡游子又返故乡的亲切姿态去重新体悟那与自己生命相联的“根”,感受这片土地上生命的跃动所体现出的力量,这里明显带着痴迷和依恋。但作者此时的描述并没有因此受太多情感影响,而以“冷处理”的手法让笔下的人物故事自己发言,去感染读者。这些被描述的世俗生活是极具地域色彩的,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茅盾先生曾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么,他只要对于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点,则他须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他应该把小说的某地改为正确的某地,人物有个性,地方有个性。”并且着重强调:“一个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认明他所需写的地方色彩。”这种极具地域色彩的散文作品,展现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感知到确有那么一人,一事,一城,或一巷。在《莽岭一条沟》中,作者写莽岭深处的沟、和沟里的人及那些人发生的事。这些不但浸透着当地的文化底蕴,还被作者的关爱浸染过。但终这一切都只在冷静客观的述写。作者也并非原封不动地将发生在生活中的琐事都移到作品中,而是基于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对本土文化的积累,以及对不同地域文化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的理解力,去体验加工、提炼,最后将其变成作品中极具地域色彩的坏境、人物或是其它因素。作者描述出的这些世俗生活,一起构成了一种新的散文形式——地域文化散文。通过世俗生活的描写深掘出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而增添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氛围,更而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那些世俗生活的琐事更向读者体现着作者的一种人生体悟,使作品蕴含一种极为不俗的人生韵味。在作者看来,“活得淡泊方能平和,平和乃致远,这不仅是做人的一种心性,更是一种感应宇宙的态度,它不是消极的人生,而是人生的自由之境。”作者用恬淡的目光看待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以平静的心境品味人性和世界,虽有百种体味,但终了只以平静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表露一种淡泊、洒脱的神韵,当将这种韵致注于作品中,洒落于西北农村乡情的描绘上,那深隐于俚俗、粗糙的生活形态背后的生活底蕴被揭示,从而使那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安宁的心得以抚慰。
贾平凹是极为推崇“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的说法,这种“境界”与“气象”通融后的顿悟,传达出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观念——不仅卓越地承接了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所积累的精髓部分,而且也是对中国当代散文沉疴的审美反拨或抒情达意方面的调整。贾平凹在散文创造中不论是否自觉,总在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传统规律,那就是“写忧而造艺”。他在描述自己所挚爱着的乡土,展现那些世俗生活的画面时。从表面看多是世俗生活中纯朴、洁净、高贵的一面,但并非只此而已。作者将世俗生活中落后、愚腐、陈旧的东西,甚至一些耐人寻味的事理,一并用“冷处理”的方式记录在了他的散文中。在这些被记录的世俗生活的具象上面,作者将自己闲适儒雅的主观情愫渗入其中。在雅、俗相融后,形成一个雅、俗皆来自真诚,皆来自生活的高层次的审美品格。从中体现出作者的人生体悟,更使作品蕴藏着一种淡泊超脱、潇洒清正的人生韵味。使身处繁市的读者得一
第四篇:贾平凹
贾平凹贾平凹(wa),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贾平凹《浮躁》简介
《浮躁》是“商周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关于作者故乡商州的书,记述了一条河上的故事。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笔精妙,故事情节曲折。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文学大奖。
《浮躁》-简介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
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个现实世界的商州,而是存在于作者心里的,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描画出来的商州,半虚半实的,饱蕴陕西的风物人情,时时有秦腔回响的商州。“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这就是小说里的舞台,时间是在80年代,各色*人物们便在这州河和州河两岸的小村镇里忙活起各自的生计和谋划来。
金狗是两岔镇穷画匠的儿子,参过军,复员后便在州河上放排为生,胆子大,志气大,又有些文化,却生活在一个拳脚施展不开的地方。“两岔镇的穷在商州出了名,但谁也得说这地方好风水,因为这里的两个大姓巩家和田家,都产生了极有头脸的人物。”也正是因为有两大姓里掌权人物的存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裙带关系催生了特权人群,他们的家人亲信们把持关键职位,享受种种不正当的便利,升迁则自己人升迁,发财则自己人发财,普通老百姓们是没有机会的,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敢言也无处告诉,只得苦守着一份贫穷度日。
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金狗-阴-差阳错地得了个机会,去州城报社当记者,代价是离开和他彼此爱慕的恋人小水,去与田书记的侄女英英结婚。他渴望这个机会,当了记者就可以和巩家、田家相抗衡,虽是无官无职,却可以通过报纸为乡亲们谋得公平和申述冤屈,然而对小水又是难以割舍的。正犹豫间,英英找上门来,将生米煮成熟饭并大肆张扬,这便由不得金狗选择,带着对小水的愧疚踏上了去州城的路。
《浮躁》-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把写实性*的具体描写和象征性*的总体构思成功地统一起来的长篇巨着。它通过州河上小小的静虚村、两岔镇,写出了中国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情绪(或称作“民族心态”),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浮躁”这个词,就是对时代情绪的总体概括。小说展示的是具有封闭性*、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艰难而又不可逆转地发生某种深刻变化的乡镇社会生活图景。这个社会确实是很古老的。不静岗上的佛寺,渡口与渡船,矮子画匠的画笔,麻子铁匠的铁匠铺,小水对传统爱情方式的恪守,等等,都是传统乡镇社会的生活面貌。甚至巩宝山、田有善、田中正这些党员干部,在本质上也还是传统社会宗法势力的代表。然而,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现代意识的金狗出现了,欺诈而又愤世嫉俗的雷大空出现了。他们像投到湖面上的石头,在传统乡镇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了一层一层的波浪。他们既动摇着封建宗法势力的顽固统治,也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田有善和田中正不得不利用他们,甚至被他们斗败;那些在巩、田两大家族的统治下小心翼翼生活了许多年的人们开始寻求经济上的富裕和人格的自由。当然,这种变化中充满了痛苦、挫折、混乱乃至荒诞。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的金狗有那么多的障碍和陷阱;在欺诈中不失真纯与正直的雷大空死于非命;小水保持着传统的质朴与纯洁,被金狗称作“干净的神”,但与英英和石华相比,她又显得不合时宜,没有竞争力;矮子画匠对世事的变化又迷惘又胆怯;求神问卜中新中国的领袖成了-阴-阳师供奉的大神,插在香炉里的是“大前门”牌香烟;等等,都说明了这个变化过程的曲折、复杂。不过,无论过程怎样曲折、复杂,最后生活还是前进了:金狗走出了监狱,并且在州河上发展自己的事业,形成了一股势力。由于作家熟悉商州山地生活,所以小说对以静虚村和两岔镇为主的乡镇生活的描写细致而逼真,充满乡土气息。但是,只看到上述这些,尚未认识这部小说的全部价值。小说描写的是州河边上小小的乡镇社会,但力图揭示的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文化变迁轨迹、心态特征。所以小说追求总体构思上的象征性*。在小说的序言中,作家声称:小说中的商州是“虚构的商州,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小说中的州河是一条“太年青”的河,“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小说力求写出民族文化“令人振奋又令人痛苦的裂变过程”。所以设计一个考察者对州河进行考察,从哲学的高度思考州河的性*格、命运,并结合州河谈民族心态。小说中那条既连接着州城、两岔镇、静虚村、白石寨,又贯串整个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密切相关的州河,决不仅仅是一条蜿蜒于群山之中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河,而是具有很大象征性*。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或者曲折动荡的现实生活。所以在作品中州河被赋予了与金狗、与时代、与小说作者同样的品格——浮躁。小说最后预言州河将爆发有始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实际上是暗示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正是这种象征性*使《浮躁》这部以乡镇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成为民族心态的活标本。作家在小说序言中明确表示这篇小说追求“更多混茫,更多蕴藉”,这一目的的确达到了。上面分析的那些,大约只是这部小说思想蕴含的一部分而已。象征性*追求还给这部以写实为基本内容和主要风格的作品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色*彩。比如小说写到的金狗神奇的出生,看山狗古怪的习性*,和尚玄妙的高论,-阴-阳师的装神弄鬼,自杀的寡妇和死去的老铁匠将-阴-魂附在一个病女人身上,等等,都神秘而又耐人寻味。
《浮躁》不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故事,看完之后没有值得我们愉快回忆的情节。但 4 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必须得承认,它是一部好书。真实的暴露,太真实了。虽然真实往往是人们刻意回避的,但它的美丽却又就在真实。
《浮躁》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他后来写出了《废都》等一大批有影响、有争议、风格各异的长篇,但我总认为还是他的《浮躁》耐读。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三十五岁以前最大的一部”,就份量而言,可以称得上“重量级”。
在这里他写的还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然而,出现在《浮躁》里的商州,不再是贾平凹轻车熟路、笔底生花的那个田园牧歌式的商州,这个商州,是贾平凹有意识对整个中国改革的现状作焦点透视和宏观把握的商州,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作为一个把现实关怀和人文思考逐步自觉化的走向成熟的作家,贾平凹写出了一个超越俚俗风情与自然景观意义上的大商州。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一切都处在如箭在弦、一触即发、极其活跃奔放的情势中。然而,是不是就可以任情惬意地 “一路奔腾一路歌”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改革是新与旧的痛苦的裂变,它需要人们付出代价,如同凤凰涅盘必须经受烈火的焚烧。
于是,便伴生出一种特有的时代心态:浮躁。面对商州经济新的课题,既渴望置身其中又无弄潮之力,面对种种非正常因素,既深恶痛绝又不愿挺身干预。“觉得怎么也不合适,怎么也不舒服”,牢骚怪话,羡慕嫉妒,或者放下肉碗骂娘,或者任尔东南西北风只管“跟着感觉走”。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和低文明层次的不谐和形成了当时普遍的浮躁情绪。那么,对于这么一个时期的心态,该如何评价呢?贾下凹设计了一条河。这便是他家乡的河,一条他认为是全中国最浮躁不安的河。“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太年轻„„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这真是一种着眼宏观、意义深远的概括,既形象,又准确,令人回味。
浮躁当然有害,但绝不可怕。历史的大河总是在流动中淘汰泥沙而滔滔东去。无论如何,社会在进步,板块错动里新的传奇将不断形成。而奔腾的又何止江河?还有时代,还有永远高扬的民族精神。它必将摈弃浮躁再度涅盘,成为主宰我们这块土地这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概,这就是贾平凹当时在小说文本之外想要揭示的。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给予读者阅读的快感的同时,还能给人以深层次的思索。今天来看,他的上述寓意,也许是真诚的祈祷,也许是善良的愿望,也许是过于乐观的自信;也许在激扬之外还有冷 5 峻,在高亢的背后还有苍凉。也许,还有更多。
浮躁的对应是沉静。那是一种自省,亦是一番彻悟;是柔韧的力,是洞明人生与命运的智慧。以沉静的态度读《浮躁》,我想,当可读出些许现实的启迪和新意来:
时至今日,我们真的克服浮躁了吗?
第五篇:贾平凹
贾平凹
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写作特征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
贾平凹的名人心态对他创作的正面效应持久而宽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名前的争强好胜,或者说为了出名而焕发的巨大的创作动力;二是成名后的永不满足,亦即为了固名而导致的在创作领域的大胆试验和开拓。
获奖情况
《满月儿》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腊月·正月》1984年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浮躁》1987年获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爱的踪迹》1989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 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2005年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OO五杰出作家;
《秦腔》2006年获“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杰出作家; 《古炉》2011年获施耐庵文学奖[2] 散文《月迹》获得了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当今书坛之怪现状
作家学者中不乏书法高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家学者将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在书法上名利心很淡。贾平凹与这些前辈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名利心过重。有了文学上的名声,还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主要是利益驱动。贾平凹曾得意地对走走说:“其实我写字画画挣的钱比稿费多。”现今贾平凹的字已是一幅四尺整张2万元了。
评价
比如陈传席,贾平凹在2003年给陈传席的一本薄书(不到300个页码)《悔晚斋臆语》写了一篇评论,倍加赞扬:“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才子的书。它得意,元气淋漓,爆发有力,控制得当,在平常里悟出的是常人悟不到的东西,又能有常人不可有的说法。可谓: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不禁感慨: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鲸鱼在海中游着,我们仅看到的是鲸鱼的背鳍,而正因为海洋中有着鲸身,这背鳍才为此而与众不同。”后来在中华书局出《悔晚斋臆语》增补修订版时,陈传席将贾平凹这篇吹喇叭的文章作为《后记》。2004年,贾平凹给陈传席寄画约稿,陈传席就写了一篇《一超直入如来境》,刊登在《中国艺术报·画苑·中国书画家》专刊上。文中说:“贾平凹的书法浑厚逋峭,一派西北气象,比当代很多著名书法家好得多。”“贾平凹的画生拙、古淡、高逸,而且浑厚、朴实、大气,金冬心之后,画界无此格也。今之画人,无此天才也。” 读者:贾平凹的书 喜欢没道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写的不错,值得一看 老贾的书一定是要看的。
作品摘要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说得婉转的是:唱的有劲;说的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别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为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部开窝:可能孩子啊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摘自《秦腔》
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摘自《品茶》
作品<高兴>赏析
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揭示底层人真实生活的作品贾平凹以自己中学同学为原型其主角刘高兴真有其人。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作者坦言他写《高兴》的想法比《秦腔》还早只因条件不成熟而搁浅“为写这部小说我多次到西安郊区的‘拾荒村’探访和那些‘破烂王’们拉家常、同吃同喝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创作期间五易其稿是创作以来修改次数最多、最费劲的一部长篇。” 坦率地讲贾平凹的《高兴》要比《秦腔》好读多了。首先于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上《高兴》要比《秦腔》简洁明了得多。但是如果读进去却发现《高兴》所引发或者蕴含的问题依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沉重。比如说乡土叙事城市叙事尤其是介于城乡之间的叙事等等问题。《高兴》所叙写的用现在一种说法就是“乡下人进城”的生活。① “乡下人进城”叙事自然不能再继续称之为乡村或者乡土叙事但是它是城市叙事吗如果是又何必将其如此麻烦地加以限定或者区别呢显然《高兴》与其它叙写“乡下人进城”作品一样其笔下的人与事既是城市中的又是游离于城市之外的既是乡下人的又是离开土地的。这是一种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叙事但又非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叙事它看似城市叙事其实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城市叙事。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叙事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一种经典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叙事形态建构那么《高兴》则是于生活上承续《秦腔》而在叙事上却是对于乡土文学叙事进行着某种解构。贾平凹在他的《秦腔•后记》中宣称“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强大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需要活得儒雅我以清风街的故事为碑了行将过去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②其间就意味着他下一部作品将转向城市或者说他将创作的视野转向离开土地之后的生活——城市生活。但是城市对于他来说依然是个陌生的生命情感地带。
作品<废都><浮躁>赏析
贾平凹写了很多小说出名的也很多我认为其中有两部足以称为经典。一部当然就是《废都》了。这部书以大胆的性描写而引起轰动甚至成为禁书至今余响未绝。相信很多人知道贾平凹都是从这部书开始的。另外一部就是《浮躁》。我之所以推崇这部书因为它实在称得上是同一个题材中的佳作比之《平凡的世界》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我现在想写的不是它的优点我是特意来寻它的缺点的。表面上看这部书的调子和沈从文的《边城》很相似不过细看又不像。因为书里写了太多的权力角逐金钱斗争《边城》里虽然也写到地位、贫富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东西所以多了一种自然淳朴的气息。相比之下《浮躁》就显得现实了许多或者说是俗了许多。这也是作家的内心使然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这句话大概没有说错。可以看得出来贾平凹作了很大的努力使自己显得不俗。所以《浮躁》里面写了一个和尚一个阴阳师。感觉和尚虽然有点罗嗦或者说是故弄玄虚但总体上还可以接受。阴阳师就显得有些突兀了仿佛是作者为了讲述那一方水土特有的民俗而故意加进去的一个人物。最喜欢开头那一段文字。“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镇街在河的北岸长虫的尻子没深没浅的长且七折八折全乱了规矩。屋舍皆高瘦,却讲究黑漆门面吊两柄铁打的门环二道接檐滚槽瓦当脊顶耸起白灰勾勒而两角斜斜飞翘俨然是翼于水上的形势。”这样抄下去就有很长的一段了大家最好还是自己找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