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

时间:2019-05-13 05:3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闲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仙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B(2分)

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1分,每对一处给0.5分)

以上共8分

(四)(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17.高兴地

形容水的澄澈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月色入户

② 怀民亦未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1 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5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八)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八)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九)(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九)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10.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四)9、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10、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例如: “藻(zǎo)”“荇(xìng)”的读音,“藻”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遂(suì)”不是“遂(suí)”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听他能否读准节奏?

4、教师做评论,并强调个别句子的节奏问题,例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第一处停顿应该在哪里?

5、鼓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

四、知文意

1、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结合课下注释自通课文,有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解决,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疑难标画出来。自学完成后大家讨论,由老师或别的同学给予帮助,来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2、交流自学成果,并请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通过此环节解决较难的文言词语,并借此机会给学生加强积累文言词语来解决问题的理念 例如:(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怎么解释?

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遂”就翻译为“于是”(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耳”,译为“ 罢了”(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的“但”就译为“只是”

(4)、“盖竹柏影也”中的“盖”、《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原来)(5)、“月色入户”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户”就译为“门”

2、通过一组抢答,检测同学们在翻译句子方面的自学成果(1)、出示:念无与为乐者 抢答: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游乐的人(2)、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

抢答: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潭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出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抢答:水中的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4)、出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男生抢答: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在学生抢答后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品闲情

1、在检查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苏轼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

2、在第一题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 “闲”该如何理解?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清闲、闲情、闲趣、闲暇、闲愁、闲置)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闲”藏在哪些句子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前后四人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投影】此部分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闲”字藏在“解衣欲睡”一句中,因为与前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连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晚上,苏轼就睡觉,说明他很清闲。

(2)“闲”字藏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因为他本来就要睡觉了,突然看到月光很美,然后便出去观赏月色,可以看出他有闲暇。(引导学生试着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这种闲情雅致)

(3)“闲”字藏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因为“步”是散步的意思,说明他很悠闲。(4)“闲”字藏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因为苏轼能将月色写得如此细致、美丽,能将竹柏的影子观察得如此仔细,表明他很有闲暇,很有闲情雅致。

4、有人曾评价此句用墨高明之处在于“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能读出月光隐身在哪些地方吗?

(1)隐身在“盖竹柏影也”中,因为没有月光就没有影子。

(2)隐身在“如积水空明”中,我认为月光皎洁、明亮,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明”字看出,空就是没有,写出了月色的清澈,就像没有一样。

5、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既然月光那么的澄澈透明,去掉“如”行不行 【投影】(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是不真实的,是作者的相像。如果删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如字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本身没有水,其实是作者把月光照射的庭院里比作有水,以此表现月光之明,之美。)

6、朗读这美妙的句子,第二次朗读时去掉“盖”字,第三次加上“盖”字再读,把“盖”字读得重一些,拖得长一些。体会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直到体会出“盖”字是“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恍然大悟,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摇曳在风中的竹柏经过月光的照射,影子投在庭院里,形成一处在水中摇摆的动景,与积水空明的静景相结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7、读一读这句美景,注意语气要舒缓些,面有喜色。读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将想象到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你喜欢绘画的话可以将想象到的画下来,以画代写。(2分钟后,学生展示。)

(1)月光在漆黑的庭院中洒下银色的光辉,苏轼和张怀民来到院中,月光照在地面上亮闪闪的,像水面一样澄澈、明亮,院子旁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在月光中,参差披拂,宛若水中的藻荇,非常美丽。

可以做简要评价:你写出了那晚皎洁的月光和淡雅的竹柏。

(2)清幽的月光落在地上,脚下,像积水一样清澈、明静,水中布满了灰色的柔软,水草一般随风飘动,在那银色的水中变幻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淡雅的影在空明中,显得越发醒目了,衬着月夜的特有的宁静和独具的自由。那院中,同样自由、清闲的苏轼和张怀民在正在悠闲漫步。

8、你不仅读懂了那夜的景,也读懂了那夜的人。有谁画出了美景,展示一下。同学们我想即使是作者在世也定会认定我们是他的知音。是穿越时空的知音啊!作为知音也必定能理解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大屏幕)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六、悟闲愁 【投影】 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背景资料 附:背景资料库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

2、一个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郁闷、愁苦、压抑(学生尽量多说)

3、套用句式“我之所以,是因为。”替作者倾吐心声。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入夜便解衣欲睡”,是因为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

大家可以前后四人形成小组,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起来与大家分享。

(1)我之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我在这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苏轼当时是孤独的,他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余秋雨先曾说,苏轼一生的一半是为朋友活的,但是到了黄州之后,他的境遇却变成: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大家可以想象苏轼当时是怎样的落寞。)

(2)我之所以出来欣赏月光,是因为我想忘掉之前的一切烦恼。

(正所谓“寂寞无人见,浮生半日闲”,赏月的闲情雅趣背后却是谪居的孤独与惆怅啊。)

七、懂闲人

1、这种闲愁集中在哪些句子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低沉、失意、缓慢

3、如果将“闲人”换成“闲雅之人”来读,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1)学生试一试(2)感觉到什么呢? 自豪、骄傲

(3)那应该用什么语气 高昂、明快

(有一种能够赏到美景的自豪感)

4、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就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者变成大自然的欣赏者,从大自然的神秀中得到精神的安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

八、悟人生

1、他在遭贬期间,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之作,成就了苏轼的美名。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大屏幕)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屏幕)贬官蕙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屏幕)

3、同学们面对逆境能泰然处之的苏轼,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4、同学们,做人就要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放射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要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首字提示法,齐背美文来结束今天的承天寺之旅吧!

5、齐背

附: 元丰六年 → 解衣 → 月色 → 欣然(喜悦)→ 念(微憾)→ 遂(激动)→ 寻(急切)→ 亦(心有灵犀)→ 相与步(悠闲)→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 何处 → 但少闲人

九、结束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范文模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教法上可以吟诵为主,借助对作者生平的了解,通过对画面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课文,读出韵味,增强文言语感。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文就是如此,阅读时要细细体味。2.整体把握

(1)从去标点诵读切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将文言文还原为它的无标点原生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断句,除语感外,尚需调动所有文言知识,还需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2)从背诵积累切入。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文本仅84个字,且写作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在背诵时必然会思考背诵思路、想象文本画面,从而把握文本的大意。

(3)用标题补充标题疑问切入。

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所发现。如:和谁一起游玩?为何夜里游玩?看到了什么景物?心情如何?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从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突破

①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再加上古人创作讲究留白艺术,因而文本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试思考:文中有何处表达含蓄,可让我们想象创造?

可能出现的留白问题如——

A.为何见十二日的冬月也欣然?如何欣然? B.一代文豪为何“无与为乐者”?

C.苏轼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原因是什么? D.苏轼与张怀民会谈些什么,因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②小组合作,试选择其中一处空白加以想象创作。要求:语言凝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说出想象的根据。

③交流对空白的想象创作,谈谈自己创作的理由。

(3)从问题探讨突破

①在想象环节的对话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____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我……

②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________。”

参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逆境是埋葬弱者的地狱,也是造就强者的天堂。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古诗文中涉及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品味其中所包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导入新课。2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是别有一番不同的情致。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州,寓居于承天寺。《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这篇仅为80余字的短文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点拨句子的停顿。

正音:藻荇(zǎoxìng)

竹柏(bǎi)停顿: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三)自读探究 1用默读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夜色;第三段,月下感叹。学生的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2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言,各抒己见。教师可参与讨论,适时点拨补充。切忌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1)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之人,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参考提示:(1)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闲”字着笔,“闲”字堪称本文的文眼。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只因“无与为乐者”就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闲人”之举;而张怀民竟然“亦未寝”,在夜深人静之时兴致盎然地与作者“步于中庭”,可见张怀民也是一个“闲人”;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他们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只有“闲人”才会有“闲情”观察得这样仔细,看得这样清楚。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闲人”,才会“结伴夜游”。也正是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结尾作者发出的感叹实为全文的点睛之笔。(教师可在点拨时,适时配合以板书)(2)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两字来概括。本段主要写作技巧:①比喻传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虽未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③抓住瞬间的感觉,把空明澄澈的月光写到极处。“积水空明”是人在月光下产生的错觉,“水中藻荇交错”则把这种错觉推进一层,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猛一抬头看见了竹柏,这才醒悟:“藻荇”原来是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愉悦之情顿现笔端,从而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效果。(第一、二点学生应该可以说出。第三点如有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另外如果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只要理由成立,教师应予以支持鼓励)(3)柳宗元和苏轼虽然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颇为相似。仕途失意之时,他们又都寄情于山水,以排遣愁怀,寓之于文,以抒发愤懑。不同的是: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更多流露的是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悲苦和凄凉;而《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又呈现出自嘲、自矜、自解、自慰的心态,较柳宗元显得旷达乐观些。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乐者(想)(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4)相与步于中庭(一共、共同)(5)盖竹柏影也(表示推测)(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罢了)2用行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读出文章韵味。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赏析名句。理解“闲”字内涵,感悟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赏析写景名句。2.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猜字,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一起做个游戏,放松放松,板书:閒 这是一个繁体字,是什么字呢?(学生自由竞猜)2.他就藏在课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它找出来。(“闲”,相关语句“月色入户”)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闲——人身无事;月朗照进门里,看了很惬意,悠闲——情绪安适。板书:闲(身——无事

情——安适)

4.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与苏轼共享承天寺美妙的月色,领略“闲”的最高境界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读通内容

(一)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提示: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遂(suì)寝

(qǐn

藻(zǎo)

荇(xìng)

提示:注意下面句子的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二读,理解句意,读通内容 提示:积累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遂至承天寺(4)积水空明(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读,读出层次,读出文眼

1.这是一篇小品文,只有短短的84字,却容许是写景抒情与一体。请同学们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分为三层。叙述:寻友赏月;描写:庭中月色;抒情:月下抒怀

2.小品文的特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文中会有一两句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橄榄般越嚼越有味,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句子。(抒情部分)3.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让我们在课文中细细品味吧!

三、品读,体悟“闲”情

(一)寻友赏月(课件展示本层课文)1.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公元1079年,苏是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抓住以下几个重点词语进行品析。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月色,睡意顿消,起身看月,很有闲情逸致。遂至——于是,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随心所欲,想走就走。相与步——肩并肩,闲庭信步,说明两人是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闲。3.小结:在这美丽的月夜,苏轼“闲”而早睡,“闲”而看月,“闲”而寻友,“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无所牵绊,他已经达到了“闲”的第一境界——身:无事。

4.但他在“闲”字里,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理:解衣欲睡(无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喜)——念无与为乐者(微憾)——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欣慰)——相与步于中庭(悠闲)。

(二)庭中月色(课件展示本层课文)1.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2.再读写月名句,强调“盖”,读出恍然大悟的味道。

3.究竟是怎样的画面,竟让苏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个画面。

(在宁静清晰的背景音乐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学生想象,书写,三分钟后,交流展示)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宁静、愉悦、物我两忘、心无杂念)

小结:月光汩汩的流进身体,当地了烦恼和忧愁,他的内心充满了宁静和纯洁,这就是“闲”的第二境界——情:安适。

5.齐读课文,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读出苏轼的宁静喜悦。

(三)月下抒怀(课件展示本层课文)

1.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还有谁也和苏轼一样有此雅兴从容赏月?(课件展示)张怀民: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入境: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月夜,苏轼寻张怀民一同赏月,自得其乐。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翻译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欣然:高兴地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中庭:院里 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遂:于是。盖:原来。但:只是。

2、问题研讨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本

(1)、品月色: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幻灯片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曾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2)、抒情怀

①勾画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解衣欲睡的平静苦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感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从困境中难觅知己,到得遇知己共赏月夜美景的休闲。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值得玩味。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设计意图:体会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小结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苏轼历经坎坷,可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豁达乐观人生的执著,如一轮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坎坷,都能像苏老先生豁达从容,请再多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亮,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六)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寻友 赏月 景——月色 竹柏 情——乐观 豁达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 一、 直接导入,介绍背景 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几组资料。 资料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2017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夜游写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夜游蕴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抒情状物类——《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梳理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 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 何——两人者耳: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巩固卷(总分67分) 一、 文学常识 (10分) 1、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

    记承天寺夜游

    2015新民中学语文学科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教材分析说明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