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写由14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分类识记。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品味
过年的味道。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品味过年的味道。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四、教学准备 制作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趣谈习俗引发春节记忆 师今年过年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了吗 生收到了。
师有的同学笑得特别开心说明大家收到了压岁钱很高兴。可是有一位作家叫梁实秋,他写了一篇文章《过年》。他即便是收到了压岁钱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不作声。
师读一读原文中的一句话──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师有的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了
生他说叩头如捣蒜,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和捣蒜一样一下一下地接连不断。
太好笑了。
师作家形象地刻画出了叩头的样子,让我们感到了语言的幽默。以“春节”为主题很多作家都创作过,斯妤创作《除夕》冰心创作《童年的春节》老舍先生写过──
生北京的春节。
二.设下悬念,引发阅读期待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生老舍。师哪里人 生北京人。
师是啊,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运用着地地道道的北京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地地道道的北京春节.究竟地道在哪呢?放声朗读课文作者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自由读书。 三.朗朗读书梳理春节印象
生作者写了腊八、二十三过小年„„ 师是腊月二十三说就要说准确.请接着说。生有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教师板书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师黑板上括号里面应该填上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一边表达教师板书
师在合作中,我们完成了板书。作者在写《北京的春节》以什么为序
生以时间为序。
四.再读课文,感知传统习俗 1.读中思,概括习俗,小结学法
师请九位同学分部分,朗读课文,每读完一部分内容,请你概括一下.在这特定的节日里,有哪些习俗。
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师在腊八节里有哪些习俗 生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师腊八粥,喝过吗 生恩,喝过。师什么叫泡腊八蒜
生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这就叫泡腊八蒜。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生字──醋,左边是“酒”的右半部分右边是“昔”字,用“昔”字组个词语。生昔日。
师昔日的酒和粮食掺和在一起,发酵后,就变成了── 生醋。
师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这样的醋。就叫──
生腊八醋。
师就像这样读完一部分。请同学概括出这部分中的习俗。谁发现了,同学是怎样概括出腊八的习俗的。
生从句子中抓住了关键词语,直接摘录词语,就概括出了习俗。
2.读中思、分享习俗、体味语言 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这部分内容中出现了几个儿化音。谁再读一读 生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师北京人爱读儿化音,读得再亲切自然些。微笑着读一读。生买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师概括地说一说节日习俗。
生小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们预备过年的物品。
学生每读完一部分,学生独立概括出习俗。
出示幻灯片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朗读课文的同学,是具体地表达春节中的习俗。把
一、两段话凝结成了几个词语,是概括地表达春节中的习俗。为什么大家能够轻易而举地从句子中摘录词语概括习俗这是因为作家笔下的语言──
生直白。
师正如老舍先生自己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
3.读中思回味课文体味详略 师作者详细写的是哪几个部分
生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十五
师为什么这几个部分详细写
生因为这四个是最主要的节日,所以要详写。
生在这四个节日中,都有很多特定的习俗。所以写得详细。生在这四个节日中最为热闹了,所以作者要详细写。师说得好,因为这都是春节的特征,这样详略穿插描写让人觉得琳琅满目。眼前好像有一幅幅画面出现。有的是放眼掠过,有的是停下来仔细地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静思默想体味年的味道
师老舍先生说: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默读课文思考年味儿藏在了哪些句子里过年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地写写。学生默读后纷纷回答。
1.年特有的味道
生“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过年是热闹的味道。
师“热闹”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真热闹”,一次是“分外热闹”。热热闹闹才有年味。他找到的是描写饮食的还有补充吗
生“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过年就是一种甜甜的味道。
师透过课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你的感悟。香香甜甜才有年味。
生“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师色味双美才有年味。
生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师什么叫“杂拌儿”
生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师这句话中作者一一列举了四样干果。用顿号相隔。假如去掉并列的四个词语句子岂不是更简洁。请两个同学分别读一读一个读原句一个读改后句子。
生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生这是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师你觉得哪句话更有年味 生第一句。
师一个个并列的词语、一个个的顿号、体会到过年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生过年是一种甜甜蜜蜜的味道。生过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味道。
师过年的味道就是丰富多彩。这味就藏于词语、标点中。2.年特有的颜色
生“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过年的味道就是喜庆。
师红红的对联这可是年特有的颜色红红火火才有年味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喜喜庆庆才有年味。
3.年特有的方式
生“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我觉得年的味道就是团圆的味道。
师团团圆圆才有年味。4.年特有的节奏
生“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我觉得过年的味道就是忙个不停所有的都是新的。
师是啊,忙忙碌碌才有年味。5.年特有的声音
生“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过年的味道就是热闹的味道。
师爆竹声声这是年特有的声音。爆竹声声才有年味。还有写爆竹的语句吗?
生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生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师爆竹声声一岁除„„ 6.年特有的装饰
生“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我觉得年的味道就是红火而美丽。
生那么多的花灯各形各色多么喜庆。师喜喜庆庆才有年味。7.年特有的活动
生“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是写人们在初一可以去逛庙会过年的味道就是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生“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我读出年的味道是和谐、安祥的。
师过年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表达祝愿。和和美美才有年味。年味就在一个情字上。年味要听要看更要用心体会。阅读作家笔下的文字感受着年的味道味道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年的味道就是年的文化。六朗读生词梳理年的习俗
师句子要反复朗读词语也要注重积累。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一起看书后生字表。请用生字表中的生字组成词语回答问题。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什么时候就开始了。
生初旬。
师过年特有的饮食有── 生熬腊八粥。生泡腊八蒜。
师到年底蒜泡得色如── 生翡翠。
师继续说过年特有的饮食有── 生腊八醋。生饺子。生杂拌儿。生榛子。生栗子。生麦芽糖。
师过年特有的玩意儿── 生风筝。生鞭炮。
师过年特有的活动── 生逛庙会。师哪举办的庙会 生寺院。师这些生词能写正确吗?回去写的时候要关注细节看准了再书写。
七追本溯源收藏年的记忆
师这篇文章原载1951年1月的《新观察》刊物上。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文章中的“现在”指什么时候?
生1951年。
师时至今日又过去了60多年文中所提到的习俗也许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又看到了那说明过年的老规矩被我们传承了下来成为传统文化那些没有看到的习俗就像腊八蒜一样被封存了下来成为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永久的记忆。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小练笔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小练笔
一:看拼音写汉字。
Jǔjuéfángàipēitāitiān fùjiǎojìnnǎozhī
()()()()()
Huîhuànchīmísuō yīcánkuìyùnzhuǎnzìrú
()()()()()
二: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字并改正过来
情不自尽()随心所遇()始料不急()
杯水车新()禁飘带舞()严阵以侍()
居高邻下()兴高彩烈()
三: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1、他摘下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
2、骆驼真沉得住气。()
3、我能让狂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4、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四: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舟过安仁》的作者是杨万里。()
2、《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是林海音。()
3、《祖父的园子》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4、清平乐是词牌名。()
五:填空:
1、第二单元是一组有关------------------的作品,读了这组课文让我们仿佛看到小英子在-----------经历的往事,看到祖父园子里的--------------、----------、------------、-----------;与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一起发现了--------------------的规律。真是其乐无穷,妙趣横生。
2、归来饱饭黄昏后,---。
怪生无雨都张伞,---。
最喜小儿亡赖,--------。
3、“天行健,-----”。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名著“-------------------”;“------------------------------,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写的《---------------------》;“不积---------------------,-----------------------------,不积小流,--。”从荀子的这句话中你读懂了:-------。六:你对童年有哪些感受?请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童年是---------,-----------------------------。
童年是----------,----------------------------。
童年是----------,-----------------------------。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课
人教版语文下册第六课《黄河颂》
西畴县蚌谷中学 解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提高朗读能力;理解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情感与态度:感悟九曲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豪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三、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黄河的发源地,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流域的传说,发源地,流经的省区,有关黄河的诗歌等等)搜集音乐作品《黄河颂》
四、教学思路:《黄河颂》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交流信息,观看有关黄河的影像片断,交流感受,通过反复诵读,讨论,感悟,教师适当点拨,从而完成教学内容
五、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六、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师语: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这根维系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它把中华大地串联起来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催发了最优秀的文化,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黄河就像母亲,黄河就是母亲“黄河之水天上来”,每一个炎黄子孙心里都有一条黄河,华夏儿女纷纷赞美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黄河的诗歌——《黄河颂》
1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并加以适当的介绍。以强烈的气氛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2、朗读。
a.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b.听《黄河颂》配乐朗诵师语:黄河惊涛澎湃,一泻千里,具有恢宏的气势,它源远流长,就去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他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
c.欣赏《黄河颂》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自由朗读,体会情感: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后,谈感受。(把握诗歌对黄河的豪迈赞颂之情)
朗读朗诵词,指导朗读
点名朗读后听录音,众生评论。
此处指导朗读时应注意重音,学生提到朗读诗歌要把握好重音,则让他说出哪些词需要重读,为什么?如:英雄气魄和伟大而坚强需重读
(朗诵词概括的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教师及时板书:英雄的气魄和伟大坚强)
朗读歌词,指导朗读
点名朗读,众生评论。
以歌词第一节为例指导朗读时应注意情感、语气、节奏。
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望、奔、掀、澎湃、劈”;和(形容词)“高山、滚滚、万丈”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当然也要读出变化“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
教师范读
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把握好节奏、重音(需重的词一般有动词、修饰名词的词)、语速(快慢)、感情抒发要恰当。
(此节主要体现了黄河的英雄的气魄)
师生再次共同朗诵这一节。
学生自由朗诵“颂”的部分,并体会感情的变化。
第一个“啊,黄河”一节由于在赞颂黄河作为母亲对中华民族的养育,所以要读的舒缓。
第二个“啊,黄河”一节由于在赞颂黄河作为屏障对中华民族的保护作用,显示她的伟大和坚强,所以读的要高亢、激昂些。
第三个“啊,黄河”一节是借用黄河的伟大和坚强来激励中华儿女保卫黄河,保卫祖国,感情达到高潮。所以,读的更要高亢、激昂,感情应完全迸发。两个“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不仅要读的铿锵有力,而且,要读出变化,后一个要比
前一个感情更要强烈,“你一样的”和“伟大坚强”都要比前一个语气重,“伟大”的“大”和“坚”的“强”都要采用拖音,三个“啊”要读的深沉,声音稍长,“黄河”要读的高昂,表明在赞颂。教师适当师范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总结出黄河对中华民族所作出的贡献:养育、保护及激励作用,并板书
学生分角色朗读(配乐)。
(三)、朗读诗歌,领会创作目的[介绍背景:《黄河颂》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雄奇的山川,伟大的人民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
七、内容研讨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答:作者从三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环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2、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进行了哪些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从黄河滚滚至劈成南北两面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3、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4、为什么说黄河是我们的民族的屏障?
答: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成方,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
5、诗人为什么写此诗?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号召黄河儿女要发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保卫黄河,抵抗日本侵略者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黄河儿女要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感情,为拥有黄河而骄傲,为自己是黄河哺育下的中华儿女而骄傲
6、本诗从哪些方面讴歌长江的?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答: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讴歌了长江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诗从长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贡献写起,表达了对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赞美之情和无限依恋,抒发了在长江伟大气魄和精神的感召下,中华儿女意气风发,迈向新时代的决心和意志
7、试从《黄河颂》中找出与本诗“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相似的诗句 答:
8、请借用选文中的诗句列出两诗表达的共同的内容
答:“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啊!黄河!你一泄万丈……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八、进一步欣赏
《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九、畅谈心曲
师语:同学们此时可能是心潮起伏,对母亲河——充满敬意,那么就请同学们用你最美的语言赞美她吧
十、心语
师语:同学们,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五人可气的程度,西方一些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人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他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同学们,努力学习吧,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开创我们祖**亲辉煌的未来!
第四篇:六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六课
6《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3月15日 第三周 周二 总第11 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
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3月15日 第三周 周二 总第11 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
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65名学生,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
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喜欢阅读,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扎实,而阅读和习作则要稍微逊色一点。进入高阶段以后,男孩子的思维普遍比女孩子要活跃。但双差生数量两者相差不大。这跟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不良有关。而有几个女孩子思维不够活跃,不够灵活,接受能力差。
1、识字写字。作为高段学生,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较好,所欠缺的是不喜欢主动利用字典来帮助识字,少部分学生的阅读、据词定义能力较差、书写习惯、错别字多。
2、阅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有感情地朗读仍需努力;学生学会了默读、浏览等方法,但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一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则要加强指导,尤其是中下游学生;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文章的一些显著的表达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阅读量大部分能达到,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类、文学类、漫画类书籍,对古今中外的名著则涉猎不多;女生对科普类文章不如男生感兴趣;且能主动积累的学生大约只占半数。
3、写作。在写作方面,尤为突出的尖子生寥寥无几,最为欠缺的是写作素材单一,不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写法单一。
4、口语交际。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不高。但倾听和评价的能力较之以前,有所提高。
5、综合性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较感兴趣,且有几个学生脱颖而出,综合能力强。欠缺的倒是自己对过程的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提供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教材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或5篇课文。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阅读链接”五次。“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教材后附生字表,还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80个字,累计会写2500个,会认3000个。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
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抓住重点句段,加深理解;主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习作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2、难点:
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学习详写和略写。
五、改进教学的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明确每一专题的学习目标;再次,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将之运用到现在的学习中去。
4、引导利用图书柜里的书籍、学生自己的藏书、与同学交换阅读等方法,增强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
5、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了,要引导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使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使优秀生能脱颖而出,后进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