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墨香集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之王羲之
墨香集—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之王羲之
墨香集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二十位历史人物
3、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如果说要推选中国书法第一人,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推荐王羲之。因为他对中国书法,影响无人可及。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意义绝非仅仅在创造一种新的汉字书写视觉样式,或在技术上集时代之大成,创造了形式妍美风格典雅的正书、行书和草书,开一代之新风。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价值观、行为品格上,他以万人景仰的超级贵族佳子弟的身份而超越俗流,在艺术形式与和文人精神品格之间,创造了一个超然独立的幻影般理想人格,诠释了儒道思想大师在的著作中阐述的中国文人名士理想。故而,他被中国历代文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帖文与跋文
长卷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帖文与跋文
长卷 1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帖文与跋文
长卷 2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帖文与跋文
长卷 3
《快雪时晴帖》,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快雪时晴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贴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现存此帖为唐代双钩填廓法临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为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
《快雪时晴帖》以“羲之顿首”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被历代时为珍稀,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清乾隆帝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快雪时晴帖》被乾隆帝视为“三希”之首。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
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书法赏析
笔势
《快雪时晴帖》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书风
《快雪时晴帖》书文并茂,明代李日华撰《六研斋二笔》云:“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引)。而书法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净健劲,顿挫起伏的节奏与弹性感是较平和的;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时敛时放,能含能拓,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书体
《快雪时晴帖》虽短短二十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识者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之评。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已成为晋人之书的特色。递藏
《快雪时晴帖》帖幅前有“廷”印,后有“绍兴”联玺,又“褚”半印。此帖唐初赐丞相魏徵,传于褚遂良。宋初为铜山苏舜元、苏舜钦兄弟所得。苏氏世代仕宦,收藏宏富,仅此帖就有三本。米芾易得一本于苏激处,为有“褚”印者(宋代刘泾易得一本为无“褚”印者。宣和内府曾收藏此帖,《宣和书谱》著录帖目)。南宋初入高宗内府。明代由朱存良藏,后由卖画者售与王穉登,以后转手吴国廷、刘承禧。刘卒后又归吴国廷。元朝时先为张氏所有,后入元内府。其后为涿鹿冯铨所得。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进入内府,乾隆遂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额其室为“三希堂”。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乾隆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又评价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1747年乾隆又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的一百三十四件墨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题跋
法帖幅前后有南宋“绍兴”、金章宗“明昌御览”、南宋贾似道“秋壑珍玩”等鉴赏收藏印,及清帝玺印多方。《快雪时晴帖》入元内府时,赵孟頫拜观,并在1318年(宋延祐五年)四月廿一日,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的身份,奉敕恭跋。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刘赓、护都答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踪迹
是《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快雪时晴帖》的真迹是一定看不到了。1000多年前的纸在没有特殊的保管条件下是很难完好地保留下来的。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经失传了,没有一幅被保存到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就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用的是双钩填廓法:就是用一张透明的薄纸或是涂了蜡的纸,铺在原作上描出轮廓再将它描在要复制的纸上,然后按原样用墨填写。这样的复制品几乎与原迹一样,保持了原作的神韵。由于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的,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直接来源。在真迹失传的情况下,这件距今1300多年的复制品能流传下来已是珍贵无比了。
《王羲之.喂养白鹅》黄胄摹任伯年笔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2.作品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书法造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第二篇:影响中国消防发展之100人
中国消防届百位名人
以下是在消防学术领域长期工作并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消防专家、学者,在此向前辈们致敬
1.张永胜 中国消防协会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中心主任。2.范维澄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主任,院士。3.袁宏永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教授。4.霍 然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教授。5.廖光煊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教授。6.刘申友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重点实验室教授。
7.程远平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8.蒋军成 南京工业大学消防工程系教授。9.吴启鸿 中国消防协会高级工程师。
10.陈家强 公安部消防局政委,少将,高级工程师。
11.胡传平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2.厉 剑 公安部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3.钱建民 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4.经建生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5.郭铁男 公安部消防局政委,少将,高级工程师。16.杨 隽 武警学院副院长、博士,高级工程师。17.朱力平公安部消防局总工程师,博士,高级工程师 18.杜兰萍 女,公安部消防局副总工程师。19.杨志杰 公安部消防局防火处高级工程师。20.沈友弟 上海市消防局高级工程师。
21.倪照鹏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研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22.朱承华 江苏省省公安厅巡视员。23.马 良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主任。
24.唐祝华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5.李瑜璋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6.陈引初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27.闵永林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8.阙兴贵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29.李建中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研究员.30.吴学华《上海消防》杂志社摄影家。
31.吴颐伦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32.范 桦 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33.韩占先 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主任。
34.覃文清 女,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35.秘义行 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36李建华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主任、教授。全国灭火救援专家委员会专家。37.张学魁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副主任
38.景 绒 武警学院指挥系任消防监督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39.朱吕通 中国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
40.康青春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灭火指挥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41.肖学锋 公安部消防局科技处高工。42.曾 杰 上海市消防局高级工程师。43.高正超 重庆市消防总队副总队长.44.张高潮 贵州省消防总队总队长
45.季俊贤 江苏省消防总队防火部部长,高级工程师。46.洪利川 云南省昆明市消防支队支队长。
47.陈寒根 上海市消防总队、上海市消防与灭火救援专家委员会主任, 高级工程师。48.伍和员 公安部灭火专家组成员、高级工程师。49.汪永明 上海市消防局司令部副参谋长。
50.李 海 江苏省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
51.司 戈 公安部消防局防火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防火审核工作。52.李采芹 《中国消防手册》编辑部总编辑 53.蒋永琨 中央公安部七局,高级工程师 54.徐世荣 《中国消防》杂志社主编。55.徐晓南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教授。
56.商靠定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灭火指挥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57.伍作鹏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授。
58.陈 南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消防工程系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教授。59.屈立军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教授。60.邵建章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教授。
61.丁国锋 首安工业消防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62.王际锦 南京消防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63.韩 新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64.花铁森 国家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专家,高级工程师。
65.宋佳城 秦皇岛海湾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66.沈耀宗 武警学院专家组组长,灭火救援技术委员会副主任。67.杜文锋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副主任、首席导师。68.李 树 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校长、副教授。69.兰 彬 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70.高 伟 公安部消防局科技处高级工程师。71.范强强 公安部上海消防科学研究所副译审。
72.黄晓家 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给水排水和消防工程设计教授级高工。73.李引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建筑防火研究员。74.吕欣驰 公安部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75.周文森 云南省消防总队防火部高级工程师。76.王亚森 天津市公安消防局副局长。
77.田景章 公安部消防局火灾事故原因调查专家组。
78.徐明超 甘肃省消防总队防火指导处处长,高级工程师。79.李春孝 山东省消防总队司令部高级工程师。80.李彦军 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81.郑端文 河北省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
82.董昭凯 山东省消防总队威海市支队防火处处长。83.孙 宇 吉林省消防总队建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84.金秀芬 辽宁省消防总队建审处高级工程师。85.林耀斌 福建省消防总队防火监督部高级工程师。86.李汝敏 天津市消防总队政委, 高级工程师。
87.廖世槐 江西省消防总队总队长,高级工程师,法学硕士 88.温燕茹《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副主编。89.孙伯春 浙江省消防总队副总队长。90.祁祖兴 苏州市消防支队高级工程师。91.高 伟 公安部消防局高级工程师。92.屈 励 公安部消防局高级工程师。
93.林 松 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94.诸 容 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
95.陈先斌 武警学院消防工程系防火工程教研室讲师 96.谢福根 上海市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
97.严晓龙 浙江省公安厅消防总队高级工程师。
98.李修柏 湖南省消防总队建审处处长,高级工程师。99.黎天荣 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高级工程师。100.沈 纹 公安部消防局防火处高级工程师。
第三篇: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分析之粮食安全
影响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分析
之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现阶段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城市化同样进入了快速推进期。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地域差异过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教育公平问题,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宅市场的畸形发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力带来的就业问题,再有就是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这些不稳定因素会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隐忧。
伴随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就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农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了农业问题的关键。国家粮食安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客观现状是:
(1)由于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耕地减少、农业水资源短缺,导致国家粮食总能过产量得不到稳定保障,粮食尚未做到自给自足,粮食还存在供需缺口;(2)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张,农业安全用地18亿亩随时探底(根据国土资源部2007的公报,当年全国耕地面积存量为18.26亿亩,11年之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还是19.51亿亩,11年中减少了6.4%。如果依照前十年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出两年我们就将触及这条“红线”)。(3)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不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我国今后社会发展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
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这样就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若此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将会对城市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是由于:
一、粮食综合生产用地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刚性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和工业用地规模刚性扩张,这会威胁到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而且粮食产需已经出现了缺口,不能满足城市化过程中的粮食需求。若为了满足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就必须保障农业的可耕地总量,不能触及18亿亩可耕地的警戒红线。要城市化,还是粮食,两者矛盾日益尖锐!
二、粮食综合生产用水与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的扩张矛盾尖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在分布上,东南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种分布格局导致了我国洪涝灾害与干旱频繁并存发生。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非农业用水将急剧增加,工业、城市用水同农业用水的矛盾将越来越尖锐;另外,在没有更加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情况下,水源性污染将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会使我国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由此给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问题更加严峻的是,我国耕地大量被占用的地区,恰好正是水资源供给充足、耕地质量比较好的地区。有水无地(或少地)和有地无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而且,从未来一段时期看,水资源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长的制约,可能会愈来愈大于耕地的制约。还有就是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三、城市的劳动收益高于从事农业活动的收益。
我国近几年城市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沿海地区开办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在这些企业的工作收益高于从事农业的收益。这对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也是主要原因。
针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造成了“城乡二元化”,城乡发展差距过大。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要想解决粮食问题和城市化进展问题,就得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实现‘两权归一’;只有在‘国有’和‘集体’实行‘两权归一’后,只有由政府对农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才能真正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不彻底改革“二元化”的结构,深层次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都难以解决。除了实现“两权归一”外,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体的对策还包括: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首先,需要通过政策手段进一步保证粮食耕种面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保证全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亿亩之
上。其次,需要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地农业和节水农业,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第三,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质量,进而提高粮食的产量。
二、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逐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对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首先,要改变目前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大、成本高等问题,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储备地区逐步由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边远贫困区和多灾地区转移。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粮食信息预警系统;针对目前对粮食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方面信息不流畅的现状,开展粮食产、供、销、存环节的跟踪调查;逐步建立权威的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信息发布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各种保障制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作为粮食安全中的重要生产力量,只有其利益得到根本保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面对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种粮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的现状,需要采取对农业生产者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继续加大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四种粮食作物良种进行补贴、对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实际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总结语:
我国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国家粮食安全是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一。我国要实现国家的富强,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是必然的选择。在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国家粮食安全存在隐忧,两者之间又有巨大的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又必须兼顾国家的粮食安全。城市化,国家粮食安全,两手都得抓,两手都要硬,动摇不得!
参考文献: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R】.2009-07
张广翠.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瞻【D】.吉林:吉林大学2006-06
第四篇:中国饲料行业未来发展影响因素及投资机遇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中国饲料行业未来发展影响因素及投资机遇
饲料企业历经30年的迅猛发展,行业产能过剩,多年引领养殖行业发展的辉煌历史从2013年始,一去不复返。新的发展阶段,消费者肉食需求引领养殖业发展,养殖业引领饲料业发展的新格局已然渐渐呈现。
但是一切的发展和转变都是渐进的,在危机面前,同样蕴藏着新的发展机遇。接下来影响饲料业发展的变局主要有。
变局一:
城市进程未来15年,城市化仍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到2030年,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改革的主轴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市化进程,加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鱼、肉、蛋、奶的总需求仍将适度增长。
变局二:
中产崛起根据瑞士信贷银行最近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15》,中国中产阶级人数达到1.09亿人,超越美国的9200万人,成为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于中产阶级的标准和真实规模,是很难达成共识的。但这个群体正在迅速扩大是不争的事实。中产阶级,他们有消费能力、更注重生活品质、更注重健康食品。这意味着谁能提供安全美味的肉、蛋、奶、鱼,谁就有机会拥有庞大的“粉丝群”。
变局三:
物价攀升未来20年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食品价格。这对整个大农牧业的发展依然是利好的。
变局四:
土地流转土地多元化流转加速,散养式的传统养殖模式将会逐步瓦解,朝适度集约化方向发展。未来用来养殖的土地、塘口更加稀缺。所以未来中大规模养殖企业和专业户、家庭农场类型的养殖群体将呈二元状态。商品化、市场化的饲料将长期存在,但呈下降趋势;代加工、定制化的饲料将呈上升态势。
变局五:
延伸产业市场资源整合、争夺将异常激烈,各类企业、优质渠道、规模牧场结盟,相互入股结成利益共同体将成为常态化。所有的企业、个人,都要融入区域产业链,以增强竞争力。这意味着,单打独斗很难生存,但懂得敞开心胸,主动融入的企业都有机会继续发挥价值。
变局六:
饲料安全食品安全问题,推动饲料行业由量到质转型升级。欧盟2006年1月1日全面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美国联邦食品和药品局(FDA)从2014年用3年时间禁止在牲畜饲料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韩国将于2018年7月在饲料中禁用抗生素。无抗养殖很难做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小众化的行为;但是无抗饲料的时代即将来临。
变局七:
二分天下所谓二分天下,是指饲料的市场份额二分天下。一是中间商渠道,未来更多的是以服务公司、合作社的面貌呈现;二是饲料企业向规模场直供,实现不同程度的“代加工”、“定制”。在农牧、农资领域的电商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所占市场份额有限,会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变局八:
肉食品牌消费在升级,品质在升级,未来10年是绿色安全、差异化肉、鱼、蛋品牌创建的黄金期,这也将是“供给侧改革”在农牧领域的重大实践。
变局九:
合伙事业合伙人的理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越来越多优秀的营销人员、经销商都将和企业结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上升到某种程度的合伙人层面。
具体到一家企业,在下一个竞争阶段,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我想用“辅音颠覆力模型”来做一个说明,就是从六个维度:产品力、模式力、成本力、团队力、营销力、品牌力来持续提升。
产品力:
产品的功能、功效,涵括外在质量(显性质量)和内在质量。模式力:
帮助各类合作伙伴、员工、经销商、养殖朋友综合赢利的能力。成本力:从采购、生产、营销到市场服务,对综合运营成本的有效管控。团队力:重点指营销、服务团队的专业素养、工作状态和落地执行力。
营销力:
与市场上的经销商、养殖户,以及行业相关群体互动的频次、效果。品牌力:企业品牌、企业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客户的忠诚度。
总而言之,各个企业只要从横向维度做好定位、聚焦和人才体系的建设,从纵向维度做好资源激活、资源整合、资源优化,都有相应的机会获取进一步的发展,为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第五篇:集字是学习书法的有效之途径
集字是学习书法的有效之途径
谈到集字大家不约而同会想到《圣教序》,唐人善集右军书者怀仁《圣教序》外,推僧大雅之堂《吴文碑》,又称《镇军大将军吴文墓铭》,也称《兴福帖》,其字颇得右军精神,历来备受书家重视。此碑现存西安碑林。
除《圣教序》外,如今传世的王羲之字因为经过了多次翻刻,颇有失真处,唯有《大唐三藏圣教序》是由真迹刻于碑上,是为最接近真迹。后世因为王羲之真迹多已亡佚,唯独此碑最近王书。此碑在唐当世就已很盛行,后世更是备受推崇,致使天下学书者几乎都会临写此帖。
集字的方法在怀仁那里完成了对王羲之书法传播的大工程,尽管后来也有集王字的《金刚经》,但影响远不及《圣教序》。在此,单纯的技巧并非是我们看重的地方,而是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写字训练的好的方法。对于王字的技巧得以精确地保留,我们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日常的书写训练中能够像怀仁那样以十二倍的小心和节制,将某一家的字作为一个创作的依据,并且能够将这样的一种集字模式作为我们书法训练中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现在书店里虽然有很多集字作品,从王羲之到智永、柳公权、颜真卿„„到于右任等等集字参考资料,非常丰富。但是,这种方便是一种相对性,原本由接受训练者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变成了由他人代劳,最后由自己抄写,这就让有着特殊意义的集字变得简单了。应该从另一个方面看,写字过程更像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要不停地以自己的方式阅读、选字、圈点甚至某种修改,最终为自己的集字工作做好一切准备。它们要通过属于普通的但又是依托于自己所热衷的某一家的选字素材,去完成个人的实验。而这不是一次就可轻易解决的。每集字一次,都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不停地集字,也正是写字人要把他的发现集中起来,最终完成带有他个人主观色彩的创作准备。
为什么我们总是忽略了自己集字训练的可能?而依赖于现成的、别人已经编好的集字作品呢?为什么呢?或者说有没有必要自己亲自动手?并且使得这种直接从字帖上筛选与组织的能力保持高品位。它本身也许常常因为所选择字帖的字数少,而限定了他不可能完成多字的作品,这就需要使用现有的书法字典,或者所选字字帖的偏旁部首,再进行重新组合。
这是一个麻烦事,但它非常有效,尤其对于记忆一些字非常有效。只是我们受现今社会任何事物都“快餐化”的影响,都尽可能地快速,做什么都找捷径。那么,什么是那些深深扎根于集字过程之中的必备条件呢?就是我们放下利害考量,只将集字当成纯粹做功夫的一种手段,不管写几个字,都尽可能在你所学的字帖里选出你有感觉的短句乃至长篇内容来,都要首先尽可能地做到集字的尝试。不管你的集字是否已经开始,但我可以说,集字,不应该成为古人或专家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