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平衡教学案例分析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案例分析
长春市农安高级中学
于凤艳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概念和规则为基础的,并且规则中包含了概念,一条规则总是由若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构成的。因此,建立正确的化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深入认识化学现象,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与规律。
然而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往往未能深入理解,甚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深层认识”不足,阻碍了他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也阻碍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未能学好化学。
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分析如下:
本教学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是:简单、精炼,同时要落实教学任务。所以习题精选、少讲多练,以免累赘的表达阻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总体来说,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内需
学生在必修2已经接触过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两个概念,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遗忘率很高,对内容似曾相识,然而未能深入理解。已有的认识可能让学生“不专心”,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若像新课一样呈现,学生会有“炒冷饭”的感觉,兴趣提不上来。所以安排以图像入手,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在思考与回答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我要学”的情景下进入新课的学习。2.
精选习题,发挥练习对学科知识的内化功能
化学练习是促进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知识的对应的习题成千上万,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例如本节只选了4个习题,前两题充分体现了可逆反应的特征,而后两题则是另外一个重点知识——化学平衡特征的体现。所选习题一个是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相等的反应,另一个则是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不相等的反应,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通过变式训练,更加突出了两类反应的特点,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实现知识的内化。3.
注重语言的表达训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的表达能力差,那么,如何提高呢?关键在课堂上落实。在课堂上落实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师语言表达的示范作用;二是同伴在课堂上的回答。在该设计中笔者特意设计了两个问题需要用文字表达的,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发挥。习题2学生的回答基本是“因为没有反应完全”。对于这样的一种回答,错了吗?非也,只是表达不完整。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回答:“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mol N2和3molH2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所以放出的热量总小于92.4kJ。”为什么“反应不完全”?因为“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为什么“小于92.4kJ”?因为“没有生成2molNH3”。可见,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回答,答案更恰当。学生是否已将知识“内化”?此时可马上给习题1的最后一空提出“为什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同时使表达得到提升。
二、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教学设计策略
1.制造冲突,激发内需
“知识问题化”既避免了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又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现与自己原有的认知有“冲突”,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在不断地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理解概念。2. 精选习题,内化概念
概念原理的学习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初步形成概念之后,应该及时精选习题,然后结合习题的处理对概念进行了剖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上进行巩固,在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化,促进知识内化。内化的知识应该是理解并能灵活运用的“有效知识”。
除了精选习题,还要精心评讲,并注意选择合适的变式练习,举一反三,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而且通过对练习的分析探究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内化。3. 比较学习,促进理解
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这里所说的比较法包括不同概念的比较,也包括对同一概念学习时从不同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理解概念。例如“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的学习可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来学习,从而加深理解概念。又如“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中习题3、4也暗含了比较的方法,从反应前后气体系数和是否相等的两个方面比较来学习,从而得出物理量“应变而不变”的判断依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化学概念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着手,揭示概念的内在本质,使概念明晰化、系统化,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并提高自己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化学平衡图像分析教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化学平衡图像将数字知识和化学平衡理论融为一体。有关化学平衡的图像试题涉及知识面广,灵活性大。题目大多注重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常见题。考查的图像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有关量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第二类,是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或它的逆向思维图像;第三类,是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或浓度或质量分数)与时间关系的图像,此类图像既要考虑反应速率的大小,又要考虑化学平衡移动、反应物的转化。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图像分析能力,但还未有系统的知识结构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复习基本要点,让学生对平衡图像有个知识回顾,然后系统复习图像分析的一般方法,最后给出示例具体分析,从而得出一般的分析方法。【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教学结合学生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学平衡图像的意义,掌握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图像以及“化学反应的过程图像”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图像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同学之间对图像题的解题方法的讨论分析,体会同伴间互助学习的必要性。
【重点和难点】
平衡图像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遇到图像曲线的题目,首先应看懂后观察曲线的形状和走向,弄清曲线所代表的是哪些量的关系,明确曲线的起点、终点、交点、折点及零点,用以分析其特点和变化趋势,再结合题中给定的化学反应和数据,以便进行推理和判断。
一、引入悟景、联想规律,作出判断
①______浓度、______压强、______温度、加_______都可以使速率增大。
②增加反应物浓度,减少生成物浓度,向_____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压强,向_______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向_______反应方向移动。
二、引领悟识:典型的化学平衡图象
0.40.30.20.1cvBACv正v逆t1t2
tt
浓度-时间图(c-t图)速率-时间图(v-t图)
三、引领悟技【典型的化学平衡图像题】
1、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象
此类图象能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解题时要注意各物质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关系等情况。
【练1】:某温度下,A、B、C三种物质的浓度随着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反应物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
【练1】4321cBAC1写出化学1)2)求反应物t 2
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练2】:对mA(g)+nB(g)
pC(g)+qD(g),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可能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可判断出:△H 0 m+n p+q(填>、<、=)
【练3】:对于反应mA(g)+ nB(g)
pC(g)+ qD(g)
vv逆v正t1t2t达到平衡后,改变其中某一条件,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图所示,则t1时刻改变的因素可能是:
vv正v逆t1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t这类图象反映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在不同温度(压强)下对时间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一定条件下物质含量不再改变时,应是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特征。【例1】:对于反应:mA(g)+ nB(g)
pC(g)+ qD(g),A的转化率和温度的关系、B的转化率和压强的关系分别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T1____T2, 正反应____热 P1 ___P2 m+n___p+q A的转化率T1T2
B的转化率P1P2t
【练4】:对于反应:mA(g)+ nB(g)
•P1 ___P2m+n___p+qpC(g)+ qD(g),A的百分含量和温度的关
t系、C的百分含量和压强的关系分别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C%A%T1T2
P1
P2•T1____T2, 正反应____热•P1___P2
ttm+np+q
【例2 】:对于反应mA(g)+nB(g)pC(g)+qD(g),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反应物B的百分含量(B%)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1)判断压强高低:
B% P1_______P2,m+n_________p+q T2 P2(2)判断温度高低:
T1 P2T1 P1T1_______T2,正反应_________热
t4、某物质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图
该类图象的纵坐标为物质的平衡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
【例3 】对于反应 mA(g)+nB(g)
pC(g)+qD(g)(1)A的转化率和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正反应_________热 m+n____________p+q(2)A的百分含量和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正反应_________热 m+n____________p+q A的 转化A%500℃率1.01*107Pa200℃ 1.01*106Pa 1.01*105PaTP
四、引申悟道:归纳整理
1、看懂图象
面:图象形状,横、纵坐标的含义 线:走向,变化趋势
点:起点、终点、交点、拐点 是否需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定量图象中有关量的多少
2、解答图像类题目的注意事项:(1)注意物质的转化率与其百分数相反。(2)注意图像的形状和走向是否符合给定反应。
(3)注意图像是否过原点。
(4)注意坐标格的数据,也可由它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在方程式里的系数,或据此求反应速率。
(5)注意抓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判断图像正确与否,可加辅助线,常在横坐标上画垂直线为辅助线来判断图像是否合理。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1、浓度—时间
2、速率—时间
3、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压强)
4、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1
化学平衡一直以来是高考化学的一个难重点,实施新课改以后,教科书上关于化学平衡的相关考点和知识点,已经减少了许多,例如:等效平衡、几种影响化学以后因素的V-t图等等,看似不需要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但是往往与之相互矛盾的是:习题册和课后练习上的题目需要应用到这些知识点进行解题,这就给上课老师出了一个难题:这些知识点该不该讲,如果该讲,应该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度最好?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化学平衡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难的,知识点讲深,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很多概念以及知识点会混淆,且效率不是很高。往往一个班最多有20%到30%的`学生能理解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把知识点讲浅,学生就出现上课听得懂,下课却不会做题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积极参与听课,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设计了一节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课。化学平衡属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而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课堂模式可能不合乎这块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三个实验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到平衡移动的方向,从而总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后进行探究,并作对照分析:v正将如何变化?v逆将如何变化?面对这样的改变,平衡将如何应对?如何知道平衡真的移动了?实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绘制以上全过程的v — t图,进而推广到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时平衡移动的情况。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2
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5、课程中利用几道反应特征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练习题,感觉不是很好.一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是我在讲,学生只是在跟着我走,没有形成连贯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反应不好,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对通过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判断化学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备课时习惯做大量习题,把难理解易错的题都归纳出来,上课时先讲解一下再让学生下去做练习。现在感觉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课堂任务加重,导致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自己做过错过后再听的情况下强。第二,平衡状态的判断难点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指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不会判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对于这一节,上课时应注意牵引学生思考,课后让学生练习找出难理解的地方,再进行指导。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3
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足。教师利用实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在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精心地筛选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只是在旁边提醒、引导、点评,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否则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4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
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三、不足之处:
1、学生实验由于不够熟练,时间上还是有点不够,部分探究活动未能充分地开展,自主学习时间仍然显得不足。
2、往后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5
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平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课后,感慨良多。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
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
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
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
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
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 家和老师。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从上次上完组内“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后,结合了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也在进行自我调整,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在旁边只是提醒、引导、点评。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而且非常高涨。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别的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听着,然后进行补充。学生的兴趣起来了,因此成绩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而且这样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6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7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由高炉炼铁发问,从化学实验入手,观察并体验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常数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对问题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分析“浓度实验”,“压强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
(3)采用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4)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素养
2、评价目标:
(1)通过“浓度实验”,“压强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索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分组实验,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上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适当,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在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反思提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验:氯化铁与硫化钾溶液的反应,创新使用点滴板实验,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得以充分体现。除了书中提及的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外,还特意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出发,用KCl固体(无关生成物)加入到原平衡体系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原因。
在自我反思和与听课教师的交流中,我也发现课堂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我的面部表情比较单一,讲授知识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音调变化不明显,没有抑扬顿挫之感。
第四篇:《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5、课程中利用几道反应特征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练习题,感觉不是很好.一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是我在讲,学生只是在跟着我走,没有形成连贯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反应不好,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对通过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判断化学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备课时习惯做大量习题,把难理解易错的题都归纳出来,上课时先讲解一下再让学生下去做练习。现在感觉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课堂任务加重,导致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自己做过错过后再听的情况下强。第二,平衡状态的判断难点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指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不会判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对于这一节,上课时应注意牵引学生思考,课后让学生练习找出难理解的地方,再进行指导。
第五篇: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药物制剂专业课程标准提出:“无机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药物制剂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中“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无机化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我号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很重要,教材精心设计知识台阶,结合生产实际、通过举例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今后学习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及氧化还原反应平衡)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可。化学平衡特点及平多重平衡规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及多重平衡规则,教师需要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内容、重难点、方法、及课时分配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表示及多重平衡规则 能力目标:(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习惯
(2)结合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教学内容
(1)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
(3)平衡常数及多重平衡 3.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点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示及多重平衡规则 4.教学方法
在讲授法基础上创设情境引发思考,讨论交流并进行归纳。5.课时分配
15-20分钟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