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 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从诗与人生的关系略谈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之情与景的关系
摘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两诗都借写洞庭湖的浩淼,来抒发感情,但由于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虽对着同样壮观的洞庭湖却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本文主要围绕诗歌与人生的关系来赏析这两首诗是如何歌咏洞庭湖以此来抒发感情的。
关键词:孟浩然、杜甫、诗歌、人生、借景抒情
在我国,早在《尚书·尧典》就出现了“诗言志”之说,其广义就是诗歌能表现思想感情,而“志”可以理解为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怀抱。往往许多胸有大志、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人生不能得意时更是每每以创作诗歌为寄托,为补偿。也就是说,其实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宣泄,诗人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是有影响的。
一、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对此诗后人理解上颇有争议,有的说这是一首某政诗,是一份非常高明的举荐书,而有的说这是一首真正的隐者之诗。关于此种种说法,我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来以及对此诗文本的分析来探讨孟浩然到底是如何写洞庭湖来表现他的感情,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
首先,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他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由于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其实他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以看出他表达那种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复杂感情。虽然隐居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但他并没有失去求士之心,他与当时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来。而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秋,张九龄被贬荆州,诗人陪其游岳阳时所作的。
其次,从分析诗的文本看,此诗前两句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气势雄伟的场面,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颔联描写湖水声势。一个“蒸”一个“撼”读之使人备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先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其实是委婉的说明自己非常希望自己被荐举出仕。尾联化用典故来“卒章显志”。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进一步深化诗人那种有志难酬的苦闷。
因此,孟浩然是通过通过对洞庭藏阔大浩瀚的描写,重在洞庭水的“气势”, 感情上的共鸣,以此抒发作者欲积极用世而天人引荐,欲碌禄无为又感到愧于圣明时代,在歌颂升平的同时又自责自怨。抒发了诗人自己失望之余的愤慨之情。
二、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生活经历中,相对于孟浩然的仕途而言。杜甫要好一些,他曾被肃宗重视,任左拾遗,但是好景不长后有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一生还是颠沛流离的,但不管怎样,他始终忠君爱国,“每饭不忘君”之说。关爱人民,心怀天下的圣人。缘于这样的一些经历,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岳阳楼》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在描写洞庭湖的“气势”,而杜甫的《岳阳楼》侧重于 形容洞庭湖的“壮阔”。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其中“坼”和"浮“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把东南大地划为两部分,天地万物沉浮其间,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颈联突转入感情的抒发,由自身老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来抒发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尾联还为我们呈现出诗人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但想到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不禁涕泪交流。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胸怀家国,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总之,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尽了洞庭湖的气势,气象极大。与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者都是咏洞庭的名句。两首诗中诗人都借写洞庭湖之壮观、浩瀚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不过,从全篇看,孟诗后半部分是以个人求仕,显得比较弱,而杜诗则把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以乐写悲的手法,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同为借洞庭湖来抒己之情,但造成这样两人歌咏方式的不同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是有关的。
参考书目:
1、陈向春:【国古典诗歌主体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启阵:【诗歌与人生】
东方出版社
3、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的名字还算比较有名气的。这个枭雄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下带领楚军将士推翻了大秦帝国。但是这个英雄人物最后的下场却是乌江自刎。对他的自刎,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书上说项羽自言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李清照也有言“江东儿女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是对于项羽之死我们或许还有其他的看待方法。项羽这个人很自负,打仗向来所向披靡,输得少也不服输,在乌江岸边他或许也有回去的想法,但是自知民心尽失,回去也难以挽回局面所以自刎。我们看可以回头看看项羽活埋秦军四十万将士,单就这件事看,项羽心中没有百姓,那么自然就不能爱民如子,从而民心尽失。毛主席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我想项羽可能到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这一点,但无力回天,所以只能一死而谢天地。我怀疑项羽即使回江东,得天下的机会也不会太大。对于刘邦这个人,既然是汉朝开国皇帝,那么自然有过人之处。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等,可见他的笼络人心之术不错。很多人或许崇拜项羽,为项羽的不幸而感到惋惜,都不会想到刘邦这个地痞无赖级的人可以称帝,我开始也这么想,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好像渐渐明白刘邦为什么可以称帝,也渐渐的开始崇拜。当然,项羽可以说是一个战神,我们也不能忘记。
第三篇: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4: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4: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次石湖书扇韵
②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可遵循由景物到画面的顺序,并借助相关词语来完成。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等。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①张孝祥
②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③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教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答案】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解析】此题要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必须①理解诗歌大意;②抓住一个“暗”,即间接描写。
5.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宋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
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在梦中寻找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解析】(1)注意审题中的要求——对春逝态度的角度,秦观认为各个季节都有可爱之处,不必为春天过去而感到怨恨,夏天的树木苍翠欲滴,浓阴如盖,这样的景物也十分优美宜人。元好问词中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2)要分析结句的艺术特点,可以先点出句子总体特点,在仔细对词语进行体味。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答案】(1)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写独处之悲;后四句抒情,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入”和“摩”自的表达效果。
答:。(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藏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中,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8.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答案】(1)借代、反问。
【解析】 “粉黛”是用女子画妆用品代女子,“笙箫”是用演奏时的乐器借代歌女。而“何处笙箫”实意为“如今找不到吹奏笙箫的歌女了”,因此为反问。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①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②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0、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 江 仙 [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答案】(1)(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
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2)(4分)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解析】(1)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此题,要借助背景理解全词,从而理解诗歌形象。根据背景资料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提示: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因为“无端良匠画形容”,作者“如今方表名踪”,极具幽默、诙谐的韵味。“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则把作者虽未及第却毫不自卑的志存高远、自信乐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了。(2)①“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借“夕阳红”表现自己了的自信、憧憬,有一种大器晚成的欣慰在里边。②沧海桑田,历史演变。《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中的“夕阳红”,它象征的就是历史不断的更替变化。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墨梅
王冕
②③我空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助画梅花表达了怎样一种人生态度?
[注] ①墨梅:指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晋代书法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树:这里指梅花。③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有淡墨、浓墨、焦墨等。
【答案】借助画梅花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分析。这种思想感情在这首咏物诗中具化为诗人的人生态度。梅花是坚贞的象征,本诗中更有“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明示了诗人的这种志向——即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邙山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注]北邙山:古代有名的坟山,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的葬身之地。洛城:洛阳城,古代的国都,王侯公卿寻欢作乐的繁华之地。
1.诗歌一、二句用“北邙山”和“洛城”两个意象,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考?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抒情的?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
①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②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君看六幅南朝事,一片伤心画不成。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
要分析。
答: 【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附,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审读题目、语句本身,其次结合自己学过的鉴赏知识对原诗的每一句进行分析,最后按照设题要求进行解答。
《金陵远望》一诗写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股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就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韦庄的《金陵图》是一首题画之作,好像针对高蟾反驳,为什么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罢了。请看这幅《金陵图》吧,上面古木枯调,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1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澡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觉得第二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案】“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前,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又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②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尾联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解析】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16.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小 松 杜苟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答案】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解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大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17、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①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②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③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往。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解析】考查诗歌的语言。“新丽”是语言风格,答题的模式为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原诗。
1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①②野夕答孙郎擢 何逊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5分)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解析】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运用两方面。20.赏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情景交融(答借景抒情也可),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解析】并行不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
第四篇: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模块三 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训练9 写景·抒情·比较
(时间:80分钟 分值: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11分)
咏檐前竹 沈 约
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 ①箨:笋壳。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
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挺拔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诗歌鉴赏】 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8分)
燕子矶[]
注
②
①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古诗”。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注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 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诗歌鉴赏】 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出 栈 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 ①送险亭:在栈道终点处。②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它们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处于逆境,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按常理,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做
①
②了相反的安排。人们在大难面前,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战胜它,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抚摸伤口之时,才感到先前的经历竟是如此艰险。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实高明。另外,修辞手法用得也极为巧妙。“马嘶人语乱斜阳”——“斜阳”怎么会“乱”呢?那是诗人在欣喜若狂中的错觉,突出了他出栈后的欣喜之情。“万峰飞舞下陈仓”——“万峰”怎么会“飞舞”呢?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山势的险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示例】 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答案示例】 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诗歌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寂寞之感。首联写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颔联写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位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颈联写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助,与野僧为邻。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这里率直地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江 总[]
注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诗(其二)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1)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王诗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2)相同:①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不同:①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诗歌鉴赏】 江诗借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诗人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这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王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而诗中的这株寒梅,则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 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②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1)“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帝乡”和“渔樵”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出仕为官,后者指归隐山林,“犹自”表明了前后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以此揭示诗人内心的矛盾。而将“梦渔樵”放在“犹自”的后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答案示例】 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枫叶,秋风,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等),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远近结合);其次要明确描写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赋予华山、中条山动感);再次,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显现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
【答案示例】 ①远近结合。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赋予华山、中条山等动感,显现
②
③
①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试比较这两首诗意境的异同。(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赏析这两首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相同:都写到人物独自面对自然的独特体验,都表现出一种隐逸意味。不同:王诗借清幽绝俗之境表现宁静安闲、独得其乐、天人和谐的隐逸之趣。柳诗借幽洁寒寂之境表现清高孤傲、摆脱世俗、凛然无惧的不屈品格。
(2)相同:都运用了衬托(以景衬人)、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表现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同:王诗先叙写人事,后以景结情;以明衬暗,以声衬寂。柳诗先写景作铺垫,后叙写人事;正侧结合。
【诗歌鉴赏】 《竹里馆》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确是匠心独运的大手笔。
《江雪》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都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上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寒江边独钓。诗人开篇渲染凄清冷寂的氛围,目的是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钓老翁的孤独。诗人采用暗写的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与诗题相呼应。全诗都是写景,景中寓情,意境空灵,意蕴悠远。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 ①《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②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既是惜花、惜春,又是自伤、自悼,抒写青春易逝、怀才不遇之情。(2)①该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花落香飘比作一个到了婚期的少女,不经媒妁的撮合,便径自嫁给了“春风”,随它飘去。诗人不说花落,而说嫁给春风,想象奇特,词新而意深;②该句以花寄情,感慨花残“人老”,不复当年容貌,抚今追昔,感到十分惆怅。
【诗歌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别具风格。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物以人的特质,显得格外生动形象。后两句写花落。“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诗人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韶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辛酸。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不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感到十分怅惘。结句委婉深沉,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气氛。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②①(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理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诗歌鉴赏】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问候,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后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第五篇:高三语文 第一轮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高考金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0年辽宁卷)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10年浙江卷)
定林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用心
爱心
专心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参见《学海导航》110页。【方法指导】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分类:⑴“送别”类;⑵“怀古”类;⑶“思乡怀人”类;⑷“山水田园”类;⑸“边塞”类;⑹“哲理”类;⑺“讽刺”类;⑻其他。
2.选材。即为上述八类诗歌各选十首诗歌,课内和课外各五首,有的类型课内数量不足则用课外同类诗歌代替,至少保证有五首课外诗歌入选。
3.探究。复习可分为8个时段,在一个时段内完成对一类诗歌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工作;或者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类诗歌的分析归纳。提倡合作探究,尽量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
4.展示。完成探究工作后,把各类诗歌或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可采用个人主动发言的方式,也可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绍。
这种分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效果较为明显。
二、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
用心
爱心
专心
来了。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 的一道考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只要我们抓住了“最羡渔竿客”一句,写出类似“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的答案就并非难事。
3.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如回答2008年高考重庆卷《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这一设问时,我们就可结合送别诗的内容特点,写出“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不结合题目理解,则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读书”。
4.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古诗鉴赏题是赏析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其中第(1)题是:“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作答时只要抓住“落红”、“小雨”、“杜鹃”等几个意象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描绘残春景象来表现伤春的无奈之情的。
5.注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是比较鉴赏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注释简单地介绍了作者: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在解答“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和“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两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注释所起的作用,因为这两位身处“晚唐”的诗人,他们在这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就是为“晚唐国事的衰败”而“伤心”的。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用心
爱心
专心
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的第二首是金代吴激的词作《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化用了唐代三位诗人的诗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解题时倘若不抓住三个典故的寓意揣摩,我们对作者蕴含其中的“家国灭亡的悲痛、无奈仕金的隐哀、身世相仿的伤感”就难以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以乐景来寄托哀情。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就是以“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之景(乐景)来表达盛衰无常的慨叹(哀情)的;《旅夜书怀》中“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开阔之景)寄寓的则是诗人孤独伤感之情。
【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答案】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案】(1)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2)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3)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题模式】
这一部分的答题要根据所问回答,有几个问要答出几点来。
1、问题: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问题: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相同的归并),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注意点】: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每首诗词都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种意境,然后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既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分析鉴赏时绝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由于时代所限,有些古典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甚至还有消极反动之处,对这些我们都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三、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还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四.另外,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
巩固练习
[题组一] 概括内容与主旨
1.(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注]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组二 评价观点态度]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不同意。及时行乐仅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借饮酒来抒发政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世之意,以获得精神上的片刻快慰。
4.(200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