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6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

时间:2019-05-14 22:1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6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6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

第一篇: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6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组一 对点练

1.(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

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秋夜纪怀 〔宋〕陆 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理解诗人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在半夜无眠时,诗人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的英勇,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3.(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②②①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 藉 余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 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①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②不同:王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题组二 综合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2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

答案:AD(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柳”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每点2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

①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阕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阕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阕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

答案:BD(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2分)“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4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 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答案:AE(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每点2分)8.(2017·广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吴中书事 杨 乘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③①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解析:C项,颈联描写的是眼前实景,而不是“想象之景”,诗人由眼前的衰落景象而追忆起昔日吴国的繁华盛景。D项,“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表述错误。“谁与同”是没有人同自己一般“多暇”和“尽日愁吟”,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不被重用的无奈,“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的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CD(选对1项2分,选对2项5分。多选,不给分。)(2)答案: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篇:概括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五讲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剖析: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必考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 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这个考点,在古诗鉴赏题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命题预测:

1、从近两年看,在对文本情感情趣、思想价值、态度观点的评价中,目前的试题还多从让考生在诗歌文本中指认的层面设题,即以某个句子或整首诗表达出 了什么样的心情,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是否赞同前人的评价等为设题形式。如 “这首诗写到了‘伤心’,诗人什么伤心”,这种试题的答案,一般是指认性、单一性的。考生从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去挖掘,去认同,就可依诗歌内容作答。

2、但是,诗歌鉴赏考查也有将思想感情态度等的评价,引向思想的多维度、意趣性价值的多向度、意象主旨的多义性、情感内涵的不定性等方面,这样的题更能体现考生对诗歌文本的个性解读与鉴赏。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到语文教学领域的今天,开放试题能鼓励探究创新,不以定向的大一统标准束缚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就允许见仁见智。如全国卷诗歌鉴赏题“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一题,参考答案的说明: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技巧透视

1、加强古诗鉴赏基础知识的储备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的。诗歌鉴赏是一个从形式到思想内容的过程,真正了解了形式美的内涵,方能探知思想内容的要旨和观点态度的正误。为此,平时应注重积累,多阅读一些古诗词名作,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水平;了解古代诗歌产生的重要年代的一些基本社会特征;还要了解重要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艺术风格。

2、掌握古诗思想情感的类型及常用术语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表达保家卫国的决心

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

抒写山河沦丧的痛苦

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痛苦 思乡怀人:写羁旅愁思的写思念亲友的写边关思乡的写闺中怀人的 离情别绪:写依依不舍的写情深意长勉励的坦陈心志告白的

山水之情:或明丽,或壮阔,或细腻,等等,表达对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 伤春悲秋:美好光阴的逝去,往往让人想到人生短暂,浮生若梦

怀才不遇:古代诗人多为饱学之士,他们想建功立业,但能平步青云者却寥寥无几,大多数还是布衣疏食,老死林下,因此有怀才不遇的满腹牢骚。

隐逸之趣:一些不容于朝廷的诗人,多归隐江湖有的是真的淡泊宁静,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意趣;有的放达;也有的“身在泉林,心存魏阙”

吊古伤今: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往往借咏叹古人之事而得到抒发。

3、掌握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基本方法

(1)从诗题入手。诗题就是诗歌的眼睛,往往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抓关键词。关键词句,尤其是抒情议论性文字往往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

(3)整体把握诗意。读一首诗,如不从整体上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古诗讲究“起、承、转、合”,前面几句往往是为表情达意蓄势,最后的诗句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旨。

(4)从现象到本质。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委婉含蓄,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言在此意在彼,一种是用语含蓄隐晦。要读懂前一种诗歌,需要对相关的人事背景有所了解;要读懂后一种诗歌,注意全局把握整首诗的意旨。

(5)发挥想象和联想。创作诗歌需要联想和想象,鉴赏诗歌也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为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联想和想象空间。透过一些关键字词,读者可以联系诗人本身,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情、感受、处境等,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由己推人,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6)从背景出发。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联系背景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是很有帮助的。因此,一定要重视诗词后所附的有关注释,这些注释,一般是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经过、背景,往往能帮助考生准确把握全诗的思想主题。

(7)从典故解读入手。典故都有出处,因文人墨客的长期使用而具有固定的思想内涵。如能从典故出发,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8)了解诗歌的题材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叮咛、赞颂对方;

送别诗

诉说惜别之情;

叙述别后思念

对古代人、事的凭吊;

缅怀先贤、追慕古人;

咏史诗、怀古诗

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

倾诉生不逢时的感慨;

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

边塞诗

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

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表现思乡思亲之情

羁旅诗

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

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思乡诗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情感

闺怨诗

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情感

问答模式 提问方式:

①试分析这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②诗人写到了某个意思,说说这个意思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③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的,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的,你同意哪种看法? ④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第三步,紧扣观点,前后呼应,思路清晰 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唐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问:诗歌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步骤一)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步骤二)诗人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感受到唐朝的萧条衰败,(步骤三)因唐王朝的衰败而生出一片伤心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问:这首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表达了人格高洁却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玉盘”即是白牡丹,它的“承露冷”“无人看”与人人“争赏”的“街西紫牡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诗题中特别点出是“裴给事宅”的“白牡丹”,这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问: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1、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阙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下阙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2、是怀人之作。上阙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表达深切的怀人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问: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这幅图表现了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

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这幅图表现了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

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兵败十年未能还家,甚至连还家的梦都未曾有过,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自己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练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通过在谢朓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可是一再地受到压抑,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又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因此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的壮丽景象,“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以解脱心中的郁闷。

练习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比喻。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①通过用典和比喻暗示奸邪为非作歹,暗示君王为奸邪所蒙蔽 ②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长安不见”忧贤者不得任用,报国无门,表达了一腔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练习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练习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第三篇: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 1.儿女情长

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

(1)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边塞诗尽管内容异彩纷呈,但都体现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分析时要善于把握这一主旨。同时应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时期,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渐增;到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偷安,诗歌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3.离愁别绪

写这类题材的多为惜别、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不舍的感情,如柳永《雨霖铃》描写了长亭送别的情景,表达了离人对情人的离情别绪无限留恋;有的是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陈述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这类诗,首先要注意人物的主客关系,弄清楚究竟谁送谁;其次要注意送别环境,把握好情与景的关系。

4.归隐自然

这类题材的多为山水田园诗或写景抒情诗。评析其内容,首先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体现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其表达技巧,因为丰富的内容、闲适的心情的表达总得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来实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等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安静明净的世外桃源式的秋居图,末句“王孙自可留”的“留”字暗隐了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诗歌情景交融,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歌为表达这一内容,运用了动静结合、实虚相生、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使意境更加深远。

(二)抓住诗眼,领会观点态度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词语。如陆游《书愤》的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的惆怅和满腔报国的热忱,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再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上阕的诗眼。一“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眼,首先要理解这个字眼的本义、语境义和词性变化等;其次要在语境中领会和感受它的效果和精妙;再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概括诗眼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效果。

(三)抓住典故,分析内容与观点

诗歌用典的目的,一是可以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来概括比较丰富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典故来议论或含蓄地抒发作者自己的感情,所以在咏史抒怀诗词中用得较多,而在写景抒情的题材中则用得较少。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词人借用这些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试题中的典故,应是课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对课文涉及的典故应烂熟于心。

鉴赏途径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

“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中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

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体察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使自己体味诗歌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

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例: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请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首写事的诗。写自己到洛阳去寻访“才子”袁拾遗不遇,原来他被流放到江岭去了。我们从‘才子”和“流人”的对比中可推知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君主的昏庸。从三、四句我们还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另一层感情来:作者深深挂念着被远地流放的袁拾遗。因此,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这样概括:这首诗通过写寻袁拾遗不遇、袁被远地流放之事,表现出作者对他的深深挂念,流露出对才子被流放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练习

例1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例2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例3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例4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例4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例5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6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例7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

例8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9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第四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教学要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态度,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考点阐释:

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4.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教学设想:

1.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课文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掌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有关知识,掌握诗歌主题的分类与特点

2.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方法与技巧,注意答题的规范。

3.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答题模式,不断提高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

4.拟用二个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引导学生注意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问题

(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2、作家生活的时代与写作背景;

3、诗词的题目及“序”;

4、作品复杂的情感; 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

(二)、熟记古典诗词常见的主题 ①送别诗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②爱情诗

例:《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表现要点: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③哲理诗

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诗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⑤田园山水诗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⑥行旅诗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⑦咏史诗(怀古诗)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⑧咏物诗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其它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

二.引导学生掌握诗词各种题材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1、边塞征战:边塞诗、闺怨诗

主题: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 B、控诉战争痛苦; 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等

边塞战争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二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妇女对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一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2、怀古咏史:怀古诗(词)、咏史诗

主题:A、称颂、仰慕英雄;

B、讽谕现实;

C、自比自况等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类作品多用典故,风格与感怀类似,如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或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或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3、写景(物)抒情: 写景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较多地通过对大自然山水田园的描写,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或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其语言风格多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

咏物诗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如仕途失意的苦闷。

4、其他: 送别诗、感怀诗(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感怀诗

大都是感物兴怀之作。此类作品多用比兴,风格沉郁顿挫。或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或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离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或者坦陈心志的告白。或者情深意长的勉励,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5.离别诗的情感 1.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分析:(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征帆”(2)、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2、慷慨豁达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的真诚情谊。

三、“情感主旨类”之答题模式

(1)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3)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4)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5)例题分析:

1、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四、练习:

1、完成《名师一号》P106-108中的“练练吧”1-6题。

2、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7)、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0)、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附答案:

1、闺中怀人之愁;

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昔胜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羁旅之客愁;

8、亡国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3、请做《练案》备考三部曲之二。附:常用术语(1)评价主旨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言简意丰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2)分析手法

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寄托

衬托(反衬)

烘托

渲染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情景交融

情景相 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3)风格

纤柔

明快

清新

浪漫

悲壮

平易

平实

峻洁

清雅

清逸

简练 峻拔

沉郁

凄婉

轻艳

朴素

自然

隽永

犀利

婉曲

洒脱旷达

雄浑刚健

豪放飘逸

热情奔放

大气磅礴

笔力雄健

慷慨悲凉

缠绵宛转(4)意境

幽静

宁谧

苍莽

深远

热烈

高昂

壮阔

幽远

空灵

辽阔

苍凉 幽美

朦胧

淳朴

荒芜

孤寂

冷寂 空寂寥落

萧条荒凉

第五篇:高三语文 第一轮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高考金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0年辽宁卷)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10年浙江卷)

定林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用心

爱心

专心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参见《学海导航》110页。【方法指导】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分类:⑴“送别”类;⑵“怀古”类;⑶“思乡怀人”类;⑷“山水田园”类;⑸“边塞”类;⑹“哲理”类;⑺“讽刺”类;⑻其他。

2.选材。即为上述八类诗歌各选十首诗歌,课内和课外各五首,有的类型课内数量不足则用课外同类诗歌代替,至少保证有五首课外诗歌入选。

3.探究。复习可分为8个时段,在一个时段内完成对一类诗歌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工作;或者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类诗歌的分析归纳。提倡合作探究,尽量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完成。

4.展示。完成探究工作后,把各类诗歌或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可采用个人主动发言的方式,也可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绍。

这种分类鉴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效果较为明显。

二、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

用心

爱心

专心

来了。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 的一道考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只要我们抓住了“最羡渔竿客”一句,写出类似“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的答案就并非难事。

3.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如回答2008年高考重庆卷《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这一设问时,我们就可结合送别诗的内容特点,写出“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不结合题目理解,则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读书”。

4.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古诗鉴赏题是赏析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其中第(1)题是:“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作答时只要抓住“落红”、“小雨”、“杜鹃”等几个意象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描绘残春景象来表现伤春的无奈之情的。

5.注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应看作是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是比较鉴赏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陵图》注释简单地介绍了作者: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在解答“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和“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两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注释所起的作用,因为这两位身处“晚唐”的诗人,他们在这两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就是为“晚唐国事的衰败”而“伤心”的。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用心

爱心

专心

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的第二首是金代吴激的词作《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化用了唐代三位诗人的诗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解题时倘若不抓住三个典故的寓意揣摩,我们对作者蕴含其中的“家国灭亡的悲痛、无奈仕金的隐哀、身世相仿的伤感”就难以理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以乐景来寄托哀情。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被诗歌中明快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就是以“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之景(乐景)来表达盛衰无常的慨叹(哀情)的;《旅夜书怀》中“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开阔之景)寄寓的则是诗人孤独伤感之情。

【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答案】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案】(1)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2)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3)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题模式】

这一部分的答题要根据所问回答,有几个问要答出几点来。

1、问题:这首诗有人这样评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回答:第一步先要回答同不同意,第二步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自己的观点正确性。

2、问题:请归纳出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首先回答出你理解出来的诗歌内容(逐句理解,相同的归并),然后回答具体思想感情的类别。【注意点】: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每首诗词都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种意境,然后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既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分析鉴赏时绝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由于时代所限,有些古典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甚至还有消极反动之处,对这些我们都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三、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还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四.另外,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

巩固练习

[题组一] 概括内容与主旨

1.(200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注]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组二 评价观点态度]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有人批评这首词的下片有“及时行乐的消极情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不同意。及时行乐仅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借饮酒来抒发政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的愤世之意,以获得精神上的片刻快慰。

4.(2008·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 江 仙(宋)侯 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6

下载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6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6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限时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