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楞严经》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楞严经》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作者:杨维中
《楞严经》在中国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自从唐代中叶译出之後,此经就被一部分佛教学者怀疑为「伪经」,至近现代,疑伪之论更是喧嚣尘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此经一经译出便得到了佛教界的广泛注意。
自宋以後,此经更是盛行於僧俗、禅教之间。实际上,更多的佛教学者是将其作为佛教教观的总纲看待的。《楞严经》译出後,中国佛教诸宗,如禅宗、天台、华严、净土等,都十分重视,纷纷从中吸取营养,强化了其理论基础。《楞严经》有关观世音菩萨的说法,在中国佛教信众之中,影响则更为深远。在此,拟从经题、经文结构的角度,对此经的主要内容作一概括介绍。
《楞严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单译经,内容鸿富,素有佛教全书之称。《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佛经之立题,依照古德所判,有七种方式:以人、法、喻三字,单方面的全名立题可有三种,双字两方面立题可有三种,三字三方面立题则有一种。《楞严经》的全名是以人、法而略兼於喻立题。「如来」是果地之人,菩萨是因地之人;「了义」是教法,「万行」是行法,「首楞严」是果法,以「佛顶」二字直称法体,以表征此经所说之法的胜妙。因为其并非以同类事物相喻,故只说其略兼於喻。至於以《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为经名,来源於古经本经题下的小注:「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於灌顶部录出别行。」此名大概是时人的方便指称,不必过於执实。因此,後来流行的经本已不再题写此经名。
《楞严经》是佛在「首楞严会」中以阿难受摩登伽女幻术诱惑为由头,宣说而成的。全部经文共十卷,约七万余言。古代佛经分卷一般兼顾义理的完整和文字的多寡两方面。为了装藏的方便,通常以前者添就後者。所以,多卷本佛经往往只能做到每一卷内义理的相对完整,而难於周全地兼顾二者。此释译正文是依原经的分卷为顺序划分单元的,因而有时难免将同一内容分隔於两卷之中。为方便阅读,在此,参照古德判经的惯例,以「三分」古制为框架,打乱原经文本的分卷,仅仅以义理的完整为标准,分析此经的结构和内容。
依照古来注疏家的观点,全经十卷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称为「经序分」,起自经首「如是我闻」至「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即卷一第一部分。这是全经的序言。第二部分称为「经宗分」,紧接经序,是宣讲经义的正文。起自「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直至卷十的末尾「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第三部分称为「经益分」,也称「流通分」,即全经的结束语。紧接「经宗分」直至经尾。「经序分」中,佛受波斯匿王的邀请,带领众徒及大菩萨至王宫受斋。阿难先受别请,未预斋筵。阿难从外乞食毕,路过淫所,遭摩登伽女幻术的控制,将毁戒体。佛预知此事,匆匆结束斋筵,返回祗洹精舍与比丘及无数「辟支无学」举行法会,演说深奥佛法。佛陀於法会演说神咒,并且敕令文殊依凭此咒前去解救阿难回归佛所。「经益分」中,佛宣说弘扬、持诵此经所得的无量功德,以此劝请众生念诵、受持。至此,佛於此会欲讲说的内容已经全部宣说完毕,所有与会大众皆满心欢喜,礼佛而去。「经宗分」部分,内容复杂,是全经的主干,应该对其进行重点解析。
《楞严经》是有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其内容以理、行、果为框架,几乎将大乘佛学的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
而最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无疑就是「经宗分」了,元代沙门惟则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叙》中说:「科经者,合理、行为正宗,离正宗为五分:一见道,二修道,三证果,四结经,五助道。谓见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证果,此常途之序。」以下就依照这一科判,对「经宗分」的内容作一概括。
一般认为,在「见道」部分之前,有数句是对全经内容的概括和暗示。它就是接续於「经宗分」的 首句而出的一小段文字。在此,阿难「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这也可以看作是「经宗分」的总纲。
自卷一「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起,直至卷四的「如何自欺尚留观听」,属於「见道」部分。此部分是围绕着佛於「经宗分」的起始所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而展开的。此观点就是:「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为了使阿难及其会众领悟这一原理,佛以层层剥笋式的递进逻辑和多方巧妙的比喻,阐述了此「常住真心」实际上就是如来藏心。大致而言,可分四层去理解。
第一层,是卷一的剩余部分。佛首先针对阿难「如是爱乐,因於心目」的想法,七次反诘阿难:此识心到底「今何所在?」阿难的七次回答都遭到佛的驳斥。这就是着名的「七次徵心」。然後,佛告诉阿难,世间一切修学人都「皆由不知两种根本」:一是生死根本,二是「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前者为妄,即众生眼、耳等六根产生的妄识;後者为真,即常住真心。世间众生「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因而「不得漏尽」解脱。最後,佛又以拳与手为喻力图使阿难等开悟而未获成功。
第二层,由卷二起首至同卷「王闻是言,心知身後舍身趣生,与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此处,波斯匿王向佛请教,外道认为「此身死後断灭」,「何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佛以「观河」及面皱两个比喻说明「汝面虽皱,性未曾皱」。而此不变之性就是真性圆明常住之理。
第三层,跨卷二和卷三。接续前层直至卷三「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佛首先以八种比喻加以说明,它们是: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雍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齑。此八种「见」都是有因有据才存在的,而众生的「见性无还」,不生也不灭。此「见性」就是众生的清净本心。其二,佛又为大众宣示,众生之所以轮回世间,是因为「二颠倒分别见妄」。此「二妄」即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前者是指发生於众生个体身上的虚妄幻相,後者是指所有世间众生共同的虚妄见解。其三,佛告诉阿难「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所有「幻妄」都是依於此「妙觉明体」而生起。为论述此说,佛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合为「四科」,系统地分析了此「四科」之根本并不是因缘和自然性,而是以「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遍,妙真如性」为其根本的。这一部分篇幅最大。其四,佛又向大众说明「七大」与如来藏的关系。「七大」,即地、水、风、火、空、见、识。虽然其作用、色相是虚妄的,其体性却圆融无碍、周遍法界。因为其体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由於众生的分别计度方才显现出来,是虚妄暂时的存在,没有真实的意义。其五,阿难诵出偈语赞颂佛的微妙开示。
第四层,由卷四起首直至「所愿从心,得大富饶,方悟神珠非从外得」。佛以「世界相续」、「众生相续」及「业果相续」三种颠倒相续解释世间有为诸相的生起和迁流。此三种相续都是因众生的妄想执着而有,其性本来就是空。它们本来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也是如来藏真性所显。在此层,佛多次演若达多迷头而狂奔为喻说明「识迷无因,妄无所依」的道理。佛并且指出,只要众生放弃对三种颠倒相续的分别计度,就可证悟菩提。由此,也就过度到了「修道」部分。
由卷四「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直至卷七「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属於「修道」部分。
佛於此部分为众生指明了「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盘本发心路」,也就是摄伏攀缘心,「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之道。此部分也可分为四层去理解。
第一层,由「修道」部分的首句直至卷五「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此层的核心是初发菩提心所应具有的「二决定义」:其一是因地发心;其二是审详烦恼根本。第一义,在於以无生灭之心修习之因地心,然後才能圆满果地修证。第二义,众生现前的六根就是烦恼的根本所在。在卷五的第一部分,佛明确指出,证悟无上菩提的关键就在於从六根中解脱出来。最後,佛亲自说偈总结此「二决定义」。
第二层,由卷五「阿难合掌顶礼白佛」至同卷「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此层重点讲述「六解一亡」的道理,佛是以「华巾」作比喻对此进行说明的。佛取出一华巾,当众顺次结成六个结,向大众说明「六结」是众生无始妄心累积而显现的尘境。此「六结」为无阴郁结而成,由微至着依次为识结、行结、想结、受结、色结,前四阴各一结,色阴则分根、尘两结。解结则依照由着至微的顺序次第解开。先断除前三结而证人空,再断除想结、行结而证法空。二空证成,识结则随之解开而得无生法忍。
第三层,接续前层直至卷六「皆发无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佛的指示,诸位大士、菩萨自叙最初证悟所选择的圆通法门:其一,憍陈如五比丘、优波尼沙陀、香严童子、普贤菩萨、优波离、大目犍连等叙述十八界中除耳根之外的十七种圆通法门。其二,乌刍瑟摩、持地菩萨、月光童子、琉璃光法王子、虚空藏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各自叙说选择「七大」之一作圆通法门而证悟的过程。其三,观音菩萨详细叙述了耳根圆通,以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成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救度众生等等。其四,文殊师利法王子应佛之命作偈赞叹上述二十五种圆通法门。
第四层,由卷六「阿难整衣服於大众中合掌顶礼」至卷七「我以宝杵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在此,阿难向佛请教「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於菩提心得无屈退?」佛分三方面回答了阿难的提问:其一,在强调「三决定义」即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以戒淫、戒杀、戒盗、戒妄语为核心的四项「决定清净明诲」。其二,如果上述四种律仪还不能灭除宿习,就须诵持「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一百零八遍。为此,佛详细讲解了建立道场以及如何诵咒的诸种仪轨。其三,应阿难的请求,佛陀令佛顶重宣此「大白伞盖神咒」,然後又为会众宣示了此神咒对诸佛和诸众生分别所具有的十种无上法力。会中无数金刚、梵王、天帝释、四大天王及其眷属听了佛的讲述,纷纷表示愿意护持诵持此咒的无量众生。
由卷七「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直至卷八「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属於「证道」部分,也即修证三摩地直至涅盘之道。阿难又向佛提出三个问题:「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佛分三方面回答阿难的提问。
第一层,由此部分起首至卷七尾句。佛说:「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盘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妄心熏以成业,因业感而妄相生起,此即众生颠倒。众生以无明妄力建立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及东、南、西、北四方的界限。三世与四方和合相涉,变化出世界及其十二类众生。十二类众生的成因各自略有不同,但却都是以世界虚妄轮回为其主因的。此十二类众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一观念是《楞严经》特有的分类。
第二层,由卷八首句至同卷「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三种渐次」就是:其一,修习除去助因,也即断世间五种辛菜;其二,真修刳其正性,也即断除淫欲和杀生;其三,增进违其现业,也即尽灭六根向外尘的流逸。
第三层,由卷八「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至同卷「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佛由此开始宣说菩萨五十五修行圣位。第一位为乾慧地,第一个十位即「十信」:信心住、念心住、精进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第二个十位即「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第三个十位即「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第四个十位即「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十回向」之後,即是「四加行位」: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第五个十位即「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经过以上五十五位的渐次修行,方证得等觉、妙觉二圣位。应该指出,关於菩萨五十五修行圣位的名目及顺序,佛教各经典的说 法略有差别。《楞严经》的说法尤为独特,因而於此特将其列出以备查考。
第四层,自卷八「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至同卷「汝当奉持」,此属於「结经」部分。文殊师利菩萨请问「当何名是经?」佛答之以五名。经前题名是综合此五名而命名之。
自卷八「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直至卷十「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此属於「助道」部分。可分其为三层去理解。
第一层,由卷八此部分起首至卷九「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佛应阿难所请,向大众详细叙述了「七趣」的成因及其相状,也就是业报轮回的理论。所谓「七趣」即地狱趣、鬼趣、畜生趣、人趣、仙趣、天趣、阿修罗趣。「七趣」囊括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二十五有情众生。正如许多论者所说,一般佛经典只言「六趣或称「六道」,而此经独加「仙趣」以成「七趣」。所谓「仙趣」,经中是这样说的:「复有从人不修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於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十仙」的名目是: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佛告诉大众,「七趣」乃众生「妄想受生,妄想随业」,皆因「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众生应当除惑而正入修行路以证得菩提。
第二层,由卷九「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卷十「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後垂范」。佛於法会将罢之时,无问自说修习三摩地之中容易出现的五阴魔事。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经文中将修习三摩地中因受五阴所障而产生的五十种「邪见」或「狂解」,称之为「魔」,以提醒修行者注意剔除。因「魔」作崇,修行者得不到正受、正知和圣解,从而堕入外道或者无间地狱。只有将五阴之中的妄想销尽,六根互用无碍,清净如「净琉璃」,修行者才能超越五十五位菩萨修行位而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
第三层,由卷十「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至「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阿难在此又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五阴为何以妄想为本?二是五阴是顿灭还是渐灭?三是破除五阴的界限为何?佛应阿难所问,宣讲了五阴以妄想为本的五条原因,五阴是「重叠生起」因而要次第销,以及破除五阴的界限等等道理。
应该指出,也有人将上述第三层单独列为一单元。因为从其内容看,一方面是对破除五阴诸魔以归依清净圆觉之本心等相关问题的概要回答,另一方面这三个问题也含有对「经宗分」所阐述的思想进行总结的意思。
此「助道」部分太虚大师将其判为「保绥菩萨初心」,第一层意为「明七趣生报以匡扶第二渐次」,第二层意为「辨五阴魔境以匡扶第三渐次」(注:见《大佛顶首楞严经研究》,《太虚大师全书》卷十四。)这一解释准确地揭示了「助道」的含义以及此部分在全经中的地位,可作理解经文的参考。
第二篇:地下结构内容
第一章:1,地下结构:在保留上部地层(上体或土层)的前提下,在开挖出能提供某种用途的地下空间内修筑的建筑结构物。
2,地下结构体系:在地层稳固的情况下—围岩本身就是承载结构。地层自稳能力较强时,地下结构将不受或少受地层压力的荷载作用,否则地下结构将承受较大的荷载直至必须独立承受全部荷载作用。周围地层(围岩)+地下结构=地下结构体系。
3,衬砌的(或称为被覆):除在坚固、完整而又不易风化的稳定岩层中可以只开成毛洞外,其他在所有地层中的坑道都需要修建支护结构,即衬砌。它是在坑道内部修建的永久性支护结构。
4,地下结构的计算特性:(1)必须充分认识地质环境对地下结构设计的影响 ;(2)地下工程周围的地质体是工程材料、承载结构,同时又是产生荷载的来源 ;(3)地下结构施工因素和时间因素会极大地影响结构体系的安全性。4)地下工程支护结构安全与否,既要考虑到支护结构能否承载,又要考虑围岩会不会失稳,这2种原因都能最终导致支护结构破坏 ;(5)地下工程支护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在于充分发挥围岩自承力。
5,支护上承受的荷载:与原岩应力,地质体强度、施工方法、施工流程(时间因素)、支护形式、结构形状等有关。6,施工方法是确定断面形状的决定性因素:(1)矿山法——拱形(2)明挖法——一般是矩形,(3)盾构法——一般是圆形;
7,地层(围岩)的作用:①地层既是承载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②是形成荷载的主要来源③洞室周围的地层在很大程度上是地下结构体系中承载的主体。④地下结构的安全度首先取决于地下结构周围的地层能否保持持续稳定,并且应充分利用和更好地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
8,地下结构的形式:(1)按其使用目的(或由围岩的稳定性):①防护型支护 :封闭岩面,防止围岩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②构造型支护 :防止局部掉块或崩塌 ③承载型支护:轻型、中型及重型等 ⑵按支护作用机理分为:①刚性支护结构②柔性支护结构③复合式支护结构
9,衬砌的按制造方式(指承重型):①就地灌注整体式混凝土衬砌,用模板浇注混凝土衬砌,刚度较大;a,矿山法施工时常用拱形结构形式b,明挖法施工常用的结构形式是矩形框架,c,沉埋法(水下明挖法)常用的结构师预支型的②锚喷支护:柔性,能吸收围岩变形;③复合式衬砌:先柔后刚,先锚喷后模筑;④ 装配式衬砌:工厂预制,施工现场拼装。
10,结构力学的计算模型:是以支护结构作为承载主体,围岩作为荷载的来源,同时考虑其对支护结构的变形约束作用的模型,称为结构力学模型;分为:①主动荷载模型②主动荷载加围岩弹性约束的模型③实地量测荷载模式
11,经验设计:就是根据围岩的稳定程度的分级指标,参考同类工程经验以确定所涉及结构的有关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如结构厚度,配筋,开挖方式等。
12,收敛-约束法:收敛-约束曲线:1-洞周收敛曲线(围岩特征曲线)2-支护约束曲线(支护结构特征曲线)
第二章:1,初始应力场:由于岩体的自重和地质构造作用,在开挖隧道前岩体中就已存在的地应力场
2,自重应力场:是指上覆岩体自重所产生的应力场,它是地心引力和离心惯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构造应力场:是指地壳各处发生的一切构造变形与破裂所形成的地应力
4,岩体自重应力场的变化规律为:① 地应力是随深度呈线性增加的;② 水平应力总是小于垂直应力,最多也只能与其相等(μ≤0.5,0.15~0.35)。③ 地壳构造运动改变了重力应力场的状态,如背斜、断层;④ 深度对初始应力状态有重大影响;其应力状态可视围岩的强度不同分别处于弹性的、隐塑性的及流动的3种状态。
5,构造应力场的变化规律:① 地质构造形态的变化不仅改变了自重应力场,除了以各种构造形态获得释放外,还以各种形式积蓄在岩体内。② 构造应力场在不深的地方已普遍存在,最大构造应力的方向多近似为水平,且水平应力普遍大于自重应力场中的水平应力分量,甚至也大于垂直应力分量
6,围岩的工程性质:一般包括3个方面: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而对围岩稳定性最有影响的是岩体的力学性质,即围岩抵抗变形和破坏的性能,物理性质:岩体的组成和结构状态;水理性质:遇水软化及透水性;力学性质:围岩抵抗变形和破坏的性能。上述的前两个性质是影响岩体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
7,岩体的力学性质:⑴①在软弱围岩中,岩体的特性与结构岩石的特性并无本质区别。
在完整而连续的岩体中也是如此;②在坚硬的块状岩体中,岩体的力学性质主要受结构面的性质及其在空间的位置所控制。③岩体的力学性质是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些岩体是岩石的力学性质起控制作用,有些岩体是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占主导地位。⑵主要取决于:a.岩体的结构特征;b.结构体岩石的特性;c.结构面的特性。d.环境因素尤其是地下水和地温对岩体的力学性质影响很大。
8:蠕变:作用的应力不变,而应变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称为蠕变。
9,松弛:这种应变不变,而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称为松弛。
10,流变:无论岩体受压或受剪,它们所产生的变形都不是瞬时完成的,而是与加载速度和在荷载作用下的长期性有关,这种时间效应称为。
11,围岩分级的基本概念:不同地质条件与围岩稳定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岩石强度等主要指标在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的基础上,按其稳定性将围岩分为工程性质不同的若干级别,这就是围岩稳定性分级。12,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1)地质因素:① 岩体结构类型 ② 结构面性质和空间的组合。以上两种决定了岩体的完整程度 ③ 岩石的力学性质,即坚硬程度 ④ 围岩的初始应力场 ⑤ 地下水状况。(2)工程活动中的人为因素:① 坑道的尺寸和形状。② 施工中所采用的开挖方法。
第三章:1,二次应力状态:洞室开挖后,由于围岩在开挖面处解除了约束,破坏了这种平衡,洞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发生了变化,其结果引起洞室周围各点的位移,从而适应应力的这种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应力重分布。把重新分布后的应力状态叫做二次应力状态或围岩应力状态。
2,围岩:通常我们把洞室周围发生应力重分布的这部分岩体叫做围岩
3,收敛:由于二次应力状态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向洞内的位移,这种位移称之为收敛。结果有二:①若岩体强度高,整体性好,断面形状有利,岩体的变形到一定程度就将自行终止,围岩是稳定的。②反之,岩体的变形将自由地发展下去,最终导致隧道围岩整体失稳而破坏。
4,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开挖后适时地沿隧道周边设置支护结构,对岩体的移动产生阻力,相应地,支护结构也将承受围岩所给予的作用力,并产生变形
5,进行支护结构设计的5方面问题:① 围岩初始应力状态,或称一次应力状态;② 开挖洞室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和位移场;③ 判断围岩二次应力场和位移场是否符合稳定性条件
f({}2,R1)0 2即围岩稳定性准则。F({u},R2)0④ 设置支护结构后围岩的应力状态,亦称围岩的三次应力场和位移场,以及支护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⑤ 判断支护结构安全度的准则,一般可写成 f1({M},K1)0 F1({δ K2)06,洞室开挖后的应力状态特征及影响因素:① 初始应力场的影响,由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是初始应力在洞周重新分布的结果,初始应力状态对围岩二次应力,位移场起决定性作用。② 开挖断面形状的影响。在一定的初始应力场中,围岩二次应力场受隧道横断面形状的影响很显著。③ 岩体结构特性的影响。岩体结构特性对围岩二次应力场的影响是内在的,本质的。④ 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⑤ 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的空间效应⑥ 时间效应的影响⑦ 施工方法的影响。开挖方式。
7,无支护坑道围岩失稳的形式:① 脆性破坏——岩爆,发生在高地应力场中的硬岩。② 块状运动——沿结构面产生的松弛、滑移和坠落,发生在块状,有不利结构面的岩体。③ 弯曲折断破坏,发生在层状(薄层)岩体。④ 松动解脱,发生在破碎松散岩体。⑤ 塑性变形和剪切破坏。塑性岩体,发生过度位移
8,计算围岩二次应力场和位移场假定前提(4个假设):① 视围岩为均质的、各向同性的连续介质;② 只考虑自重形成的初始应力场;③ 坑道形状以规则的圆形为主;④ 坑道位于地表下一定深度,问题简化为无限平面中的孔洞问题。
9,围岩的特征曲线,亦称围岩的支护需求曲线:形象地表明围岩在洞室周边所需提供的支护阻力及与其周边位移的关系
10,支护特征曲线:是指作用在支护上的荷载与支护变形的关系曲线,支护结构所能提供的支护阻力随着支护结构的刚度而增大,所以这条曲线也称为’支护补给曲线‘。
11,围岩与支护结构准静力平衡状态的建立:①不同刚度的支护结构与围岩达成平衡时的Pa和Ur0是不同的。②同样刚度的支护结构,架设的时间不同,最后达成平衡的状态也不同。
12,围岩压力的基本概念:广义地讲,我们将围岩二次应力状态的全部作用称为围岩压力。一般工程中是指由于洞室开挖后的二次应力状态,围岩产生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作用在衬砌上的压力。
13,变形压力:由于围岩变形受到支护的抑制而产生的。① 弹性变形压力 ② 塑性变形压力 ③ 流变压力
14,松动压力:由于开挖而松动或塌落的岩体,以重力形式直接作用在支护上的压力
15,自然平衡拱:由于洞室的开挖,若不进行任何支护,周围岩体会经过应力重分布→变形→开裂→松动→逐渐塌落的过程,在坑道的上方形成近似拱形的空间后停止塌落。将坑道上方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拱,第四章:1,现代支护结构原理主要内容:①现代支护结构原理是建立在围岩与支护共同作用的基础上②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是现代支护结构原理的一个基本观点③现代支护结构原理的另一个支护原则是尽量发挥支护材料本身的承载能力。④现场监控量测和监控设计是现在支护结构原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⑤现代支护结构原理要求按岩体的不同地质和力学特征用不同的支护方式。
2,理想支护结构的基本要求:①必须能与周围岩体大面积地牢固接触,即保证支护-围岩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工作。②要允许支护-围岩体系产生有限制的变形,一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少支护结构的作用,协调地发挥
两者的共同作用。③重视早期支护的作用,并使早期支护与后期支护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工作,主动控制围岩的变形。
④必须保证支护结构架设及时。⑤作为支护结构要根据围岩的动态(位移,应力等),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段变化的围岩状态。
3,锚喷支护的优越性:①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称能力和支护材料的承载能力,适应现代支护结构原理对支护的要求②由于工艺上的原因,锚喷支护可在各种条件下进行施作,因此能够做到及时,迅速,以阻止围岩出现松动塌落③锚喷支护属柔性薄型支护,容易调节围岩变形,发挥围岩自承能力。④能充分发挥支护材料的承载能力。⑤能减小围岩松动和应力集中。
4,设计与施工的一般原则:①对坑道围岩进行分级②按围岩级别选择支护类型与参数③选择合理的喷层厚度,充分发挥围岩和喷层自身的承载力④合理配置钢筋网⑤合理选择钢支撑⑥二次衬砌通常是模筑的,在修二次衬砌之前要修防水层,形成具有防水性能的组合衬砌。
第五章:1,常用的计算模型(结合P13图1.3.1)① 主动荷载模型:适用于围岩与支护结构刚度比较小,或饱和含水或用于初步设计 ② 假定弹性反力模型 ③ 计算弹性反力模型
2,荷载:可根据在设计基准期内的作用时间,分为:永久的,可变的,偶然的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指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较大变形的极限状态。
4,正常使用的极限状态:指结构或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采用荷载的标准值或组合为荷载代表值的标准组合。
5,弹性支撑法:也称链杆法,是计算弹性反力图形解算衬砌内力的一种方法。特点是:①“局部变形”理论考虑衬砌与围岩共同作用;③弹性支承:用具有和岩柱弹性特征相同的弹性支承代替岩柱,③铰接的方式作用在衬砌单元的节点上,所以它不承受弯矩,只承受轴力。④注意每一个弹性支承所代表的地层范围——弹性支承的间距
6,引道 :是城市道路中立交地道、水底隧道的洞门与地面的连接段,也是地下铁道车辆引出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挡土、挡水(地下水)和防洪(地面水)。分为:① 墙式(亦称分离式引道);a.重力型、半重力型挡墙。b.薄壁式钢筋混凝土挡墙。c.加筋土挡墙、锚定板挡墙和土钉墙。d.板桩-拉锚型支挡结构 ②槽式(亦称整体式引道)。7,支挡结构的设计步骤 :① 工程类比初步拟定结构物的尺寸,并满足基本构造要求;② 确定其上作用的荷载;③ 进行结构物的稳定及其地基应力验算,并达到一定的安全系数;④ 进行结构物的强度验算,并达到一定的安全系数;⑤ 若稳定或强度验算不能满足安全系数的要求时,则要重新拟定截面尺寸,或改进结构形式,反复计算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8,洞门:洞门:交通隧道两端的出入口要修筑洞门,洞门是防护隧道洞口的工程结构,是隧道(包括明洞)的重要组成部分。
9,洞门的作用:①保持洞口仰坡和路堑边坡的稳定,防止车辆不受崩塌、落石等威胁;
②减少边坡、仰坡的开挖高度;③可以截拦、汇集、排除地表水;④还可以起到装饰洞口的作用。
第七章:1,信息反馈设计方法:所谓信息设计和施工,实质是通过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对导洞、试验洞或正洞的量测,以这些实测值进行反演分析,用来监控围岩和支护的动态及其稳定与安全,根据及时获得的量测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原设计,并指导下阶段施工,确定支护施作方式和时间,调整支护参数,以期获得最优地下结构物的一种方法2,现场监控量测内容:确定测试内容、制订量测方案、选择测试手段以及实施监测计划等。
3,现场监控量测的设计:(1)选择和确定量测项目与量测手段
① 常规观测 a.目测监测。是隧道施工监测的重要内容; b.收敛位移量测。水平方向侧壁围岩之间的收敛量、顶拱下沉量、底部隆起位移量等。c.地表位移量测。② 试验段测试a.地层性态参数测定。确定力学参数及确定坑道开挖后的松动区范围 ;b.围岩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状态的现场测试。确定松动区范围 ;支护结构或临时支撑承受的地层压力,以及支护或内衬结构承受的内力。
4,信息反馈修正设计的两种考虑情况:⑴修正未开挖部分的预设计:对于在地质调查基础上的预设计,需根据施工中的观察,量测结果和具体的围岩情况,对未开挖段的支护模式或施工方法进行合理的修正。⑵变更已开挖部分的预设计:根据量测数据分析,开挖后位移不收敛时,可采取增打锚杆,增加喷射混凝土厚度,仰拱临时闭合等对策。
5,信息反馈指导施工:(1)最大允许位移值的控制,最大位移值与地质条件、埋深、断面形状和大小、开挖方法、支护类型及其参数有关(2)位移速度的控制:开挖通过量测断面时位移速度最大,以后逐渐降低,可根据位移速度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3)位移加速度的控制 :位移时态曲线始终保持位移加速度小于0,说明位移速度不断下降,这是稳定的标志(4)二次衬砌施作时间的控制:在初次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施作的。
第三篇:赤壁赋的结构和内容
赤壁赋
层次结构: 《前赤壁赋》的外在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壬戍之秋,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人物(“苏子与客”)、事由(“泛舟”)。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而且以“月出”起,以“东方之既白”(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一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乐一悲一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羽化而登仙”,写因泛舟江上而生乐。这部分作者用勾勒和概括的笔法,写江上清风明月之景,由此而引出遗世独立之情,并为下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到“托遗响于悲风”,写因箫声呜咽而兴悲。开头一句中的“乐”字,点明上段的感情基调,转入第二段。接着“扣舷而歌”的歌词,已蕴含着哀怨之情,客吹洞箫,又把哀怨之情推进了一步。所以这首楚辞体歌词在文章中实是起到了感情由乐到悲的过渡作用。“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以人物神态举止的改变表示人物心情的变化,于是展开了下半篇的主客问答。客的议论,即景生情,怀古伤今,由赤壁、曹操生发出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喟叹,这正是悲的根源。末句“托遗响于悲风”中一个“悲”字,便点明了第二段的感情基调。
第三段:从“苏子曰”到结束,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苏子借眼前之水、月、风作譬,分两步反驳客的悲观论调。先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反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再以“且夫”一转,反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客喜而笑”,表明主客认识取得一致,一个“喜”字,点明了感情的再一次转变。“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则把这种喜悦心情化成了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还要说明的是,由“乐”到“悲”到“喜”,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二段的“悲”是对第一段的“乐”的否定,第三段的“喜”是对第二段的“悲”的否定。始游赤壁时主客二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固然得到了遗世独立之乐,但这只是存在于一瞬间的快乐,并没有从精神上摆脱现实处境的束缚,所以立刻由乐转悲。主客辩论后,终于体悟了人生的意义,从肉体到精神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确认了生命价值之后思想上的升华,当然是一种比遗世独立之乐更高层次的喜悦。
内容述评: 《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可以这么说,文章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苏轼在文章中展开了思想深处的矛盾斗争。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第一段所表达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拭在贬谪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出世思想的表现。但最终苏轼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文章末段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但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艺术特色:
一、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
这篇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文章首段描写江上秋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空灵澄澈之景,引启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遐想,这是因景生情。第二段中客的一番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于是,虚无消极的人生感叹,借助于第一段中展现的具体、现实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借物喻理。至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针锋相对,随之以水与月作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写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
二、主客问答的创造性运用 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前赤壁赋》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但作了很大改造。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也就是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三、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间
作为一篇文赋,本文在句式和用韵方面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则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就用韵而言,随着文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有时韵脚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东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句末是“也”字,就在“东”和“雄”两字上押韵。又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围于周郎者乎?”其中“昌”、“苍”、“郎”押韵。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第四篇:自我鉴定内容与结构
自我鉴定内容与结构
写自我鉴定大多数人都是在网上直接搜索一篇与本人相近的范文,然后照抄。其实网上的一些范文格式并不标准,一份好的自我鉴定的标准模式应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构成。
(1)标题。自我签定的标题有两种形式:
1)性质内容加文种构成,如《学年教学工作自我鉴定》。
2)用文种“自我鉴定”作标题。如果是填写自我鉴定表格,不写标题。
(2)正文。正文由前言、优点、缺点、今后打算四部分构成。
1)前言。概括全文,常用“本学年个人优缺点如下:”“本期业务培训结束了,为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利今后工作学习,特自我鉴定如下:”等习惯用语引出正文主要内容。
2)优点。一般习惯按政治思想表现、业务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内容逐一写出自己成绩长处。
3)缺点。一般习惯从主要缺点写到次要问题或只写主要的,次要一笔带过。
4)今后打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今后的打算,表明态度,如“今后我一定×××,争取进步”等。
自我鉴定的正方行文,可用一段式,也可用多段式。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用语准确。
(3)落款。
在右下方署明鉴定人姓名;并在下面注明年、月、日期
你的自我鉴定是否符合此标准呢?
来源于:http://xiexiebang.com/ziwojianding/
第五篇:对照检查材料的结构和内容
对照检查材料的结构和内容
标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换行标注单位职务姓名)
开头:
从对活动的认识或参加活动的过程,用三到五行文字表述。
一、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
1、简要写明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情况,并标明态度。
2、要对照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查找贯彻遵守上述两项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3、要对用车、办公用房、人情消费、职务消费、“三公”经费开支、住房、配偶及子女就业、是否出入过私人会所、接受或持有会所会员卡情况逐项细报,不能漏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形式主义方面
(二)在官僚主义方面
(三)在享乐主义方面
(四)在奢靡之风方面
这一部分具体要求:
1、要一风一风的查,结合岗位和个人经历查。注意详略得当,既要有表现,又要有典型事例,要像自己。
2、对于从各种途径查处的问题,做到回应全覆盖。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写个开头段:主要对照三严三实,进行一下简明扼要的总分析。然后再按专题分述。
1、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原因分析
2、关于宗旨意识方面的原因分析
3、关于党性修养方面的原因分析
4、关于遵守纪律方面的原因分析(包括政治、组织、财经纪律等)
这一部分的具体要求:
1、要见人见事见思想;
2、要多从主观上分析、找原因;
3、分析论述时,要特别注意前因后果、现象本质间的逻辑关系。否则,会出现叙述混乱、因果不清,让人看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写个开头段,主要将今后努力的总的方向。然后再分列方面来展开。
这部分的具体要求:
1、写每个方面时,一般分两块。第一块先写这方面的努力方向;第二块写出具体措施(一定要具体,不可喊口号和表决心)
2、要与前面查摆的问题、分析的原因对应。一定要避免上下无关的随意发挥。
3、对个人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会员卡的承诺写在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