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

时间:2019-05-13 06:5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

第一篇:人教版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

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空间立体几何(复习)+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初步对空间里立体几何的空间构型有一定的认识,熟练地掌握空间立体几何的三视图,培养空间立体感;

2.熟练地掌握常用空间立体几何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注:以上属复习内容)3.初步理解平面的概念,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3);

4.能正确使用集合符号表示有关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应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进一步熟悉掌握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2.掌握由“线线平行”证得“线面平行”和“线面平行”证得“线线平行”的数学证明思想;

3.通过运用定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判断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并能正确运用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4.培养学生的认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会用定义和判定定理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关系; 2.初步掌握面面垂直的判定及简单应用; 3.掌握二面角的定义并能熟悉的应用。

四、直线与方程(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并能在坐标系中明确的指出;

2.明白两直线平行与垂直时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代数的方法,运用斜率来判定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关系;

3.明白直线可以由直线线上的一点坐标与斜率确定,会由直线的一点坐标与斜率求直线的方程,会根据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直线的截;

4.掌握直线方程的五种表达方式,学会在不同的条件下应用不同的表达式。

五、直线与方程(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2.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并学会灵活的应用;

六、圆与方程(圆的方程)

1.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圆的参数方程;

2.比较三种圆的方程特点,能够根据给出条件和题目特点选择圆的方程表达式。

七、圆与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会判定点和圆、直线和圆、圆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会根据比较简单的已知条件求出圆的切线方程,能解决与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初步运用切线的判定定理.通过演示直线和圆相切,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并能从图形的位置去判断图形的性质的能力; 3.熟悉掌握并应用圆的切线方程及其求法;

4.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定义、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会与空间立体几何的结合解题。

第二篇: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

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的教研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我要把上学期的不足和收获的经验,转化成这学期的工作动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如一地热爱本职工作,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从教研工作的实际中来,回到实际中去;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抓课堂教研为依托,扎扎实实听课、评课、研课,让教师真正体验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魅力。本学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四个抓”提高课堂效益

1.抓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的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2.抓问题的暴露

在课堂上,老师都会提问,有时还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对于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甚至积累下来,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遗留问题要及时解决。

3.抓解题指导

要合理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大,出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应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应用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向课堂教学要效果

数学教学指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转变态度以及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而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尤其是如何对基础年级的数学教学尤为重要,因此,基础年级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起则“思”通,就是指学习兴趣能有效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而数学在有的学生心目中只是认为数字游戏,枯燥无味,从而缺乏一定的探索能力,对出现的新知识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注意以下几点做法

(1)重视引言和绪论,培养积极情感。新知识出现的引言,老师决不能忽略,应花大力气,讲好引言课,这实质对学生兴趣培养,学习方法的把握,逻辑思维的培养,该知识的特点等是十分重要的。如高二的解几中的绪论介绍,不仅引导了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方法,而且把握了解析几何的知识特点,更激发了学生对如何进行数形转化产生兴趣,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恰会被我们老师忽略,这是不可取得。

(2)精心设计导入语,课堂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这个过程注意唤醒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一开始就产生热烈的情绪,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有一个可喜的开端。常见的导入方法有:数学史料导入、数学实验导入、设问导入、类比导入、多媒体辅助手段导入等。(3)重视创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在学生能掌握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如例题的题型要新,让例题适合学生的胃口,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教学手段要新,教学手段的日渐现代化无不使教育充满活力,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既然是基础年级就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应着重于让学生学习理解新概念,并且要记住概念,然后才能熟练应用新概念,注意不能无限的加深和拓展,否则会让学生害怕学习,从而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重视每一节课,先构思好一节课的教学引入,重难点等,然后抓住关键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看做探索者,引导学习如何进行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变为“会学”。这就要求基础年级老师重视在概念、结论、方法等方面的过程教学,因为数学上的一些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都是解题的依据,在基础年级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教学,明确定义、定理、公式的真正含义,掌握其实质。如果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透彻,那么解题时就能思路敏捷,解起来迅速正确。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对课本例题、习题的讲解和挖掘,因为他们具有代表性,现在高考试题很多是课本习题的演变。

3、注意思想方法的引导

在基础年级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思想方法的引导,因为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基本观念,数学方法的本质认识。而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模式,对于掌握了基础知识,如何应用怎么应用就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者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方法。如类比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如三大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极坐标公式就把不同的图形,用同一个数学表达式联系起来了。数形结合思想更是让学生知道数学中数与形的完美结合,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使解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象这些思想方法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有人说:“只有数学教学达到数学思想 层次,才可称为高层次的数学教学”。

4、注意学生主体的发挥

基础年级学生处于接受新知识阶段,因为学生的各自水平不尽相同,因而在教学中应照顾全体,不能以片盖全,同时也由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过渡,因此,在基础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老师选择能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多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三步分层教学法”即在“前置练习”中分散难点;在“分组练习”中让优中差的学生分层练习,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层次中获得成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演变练习”中的提高阶段,使学生都得到锻炼,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氛围,产生学习内动力,必然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教师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总之,对于基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基础,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教会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才能真正地完成基础教学.三、实施和谐课堂教学计划

本学期继续实施烟台教科院和谐课堂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向着有效、高效课堂迈进。

四、教学计划

第三章

直线和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1课时。

2、贯穿“坐标法”的思想突出解析几何解决问题的“五部曲”:建系:坐标表示——建立几何关系——直译:几何问题代数化——化简:通过代数运算 简化方程形式——翻译: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关注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坐标法应贯穿始终、数形结合要不断体会,感受运动变化问题中的函数思想,善于用好方程这一工具来定量。

4、“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教学应突出“数”与“形”的特征,能用三角函数描述斜率。

5、关于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①要求掌握点斜式、斜截式(特别要注意分析方程中k和b的几何意义),两点式并能熟练运用。

②理解一般式含义,能将其它形式化为一般式,知道各种形式的局限性。③截距式只作为了解,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对应关系要求了解。

6、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公式不必记忆。

7、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借助信息技术探求轨迹的形状等等。

第四章

圆与方程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2课时。

2、继续贯穿“坐标法”思想。

3、注意加强与实际问题和其它学科有关问题的联系,体现其应用价值。

4、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圆与代数方程——二次项系数相同的二元二次方程之间建立的联系,并且了解这一联系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5、在基本要求之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研究圆上任意点与直线上任意点之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体会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圆与直线对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体会解析法思想。

6、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重点应放在对坐标系的理解上,即:理解空间中 点的坐标的意义会表示,会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能建立空间坐标系表示一些特殊的几何体(如正三棱柱)。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0课时。

2、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感性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重视实物与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不仅会画三视图,而且要能用结构特征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由三视图、直观图想象出空间几何体。

4、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只需通过实例概括,不必证明,空间几何体的性质也不必深入挖掘。

5、对复杂物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要适当控制难度。

6、关注新旧教材的三个变化。

①内容的变化:三个“角”安排在选修“2-1”中,多面体及欧拉定理安排在选修系列3中,增加了三视图。

几何定位也发生了变化,课标教材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把握图形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觉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②教学要求的变化:

(Ⅰ)《大纲》教材要求了解概念掌握性质。《课标》教材要求认识柱、锥、台、球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想象能力上,对概念性质则降低了要求。

(Ⅱ)对知识发生的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③处理方法的变化

《课标》教材: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柱、锥、台、球——点、线、面 大纲教材:点、线、面——柱、锥、台、球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约14课时。

2、课堂教学要求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的认识过程展开。

教学中应认长方体模型中的点、线、面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认识空间中一般的点、线、面关系。

3、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的转化,这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着力点。

4、关于空间中的角与距离。

了解: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③线面距。④面面距。

理解:①线面角。

对于这些角与距离的度量问题,只要求在长方体模型中进行说明即可,具体计算在本章不作要求。

5、关于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①有关性质定理要求证明和掌握并会用,而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不作要求。

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必补充。

③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距离及有关概念不作要求。

6、有关课本中例题,习题的结论以及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不能作为解题中推理的依据!

2011年2日

第三篇:人教A版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测试题及详细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二立体几何测试题

一 :选择题(5分10题=50分)

1.下面四个条件中,能确定一个平面的条件是()

A.空间任意三点B.空间两条直线C.空间两条平行直线D.一条直线和一个点2.l1,l2,l3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l1l2,l2l3l1//l

3B.l1l2,l2//l3l1l3

D.l1,l2,l3共点l1,l2,l3共面

C.l2//l3//l3l1,l2,l3共面

3.已知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是三个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若,,则∥B.若m,n,则m∥n C.若m∥,n∥,则m∥nD.若m∥,m∥,则∥ 4.在四面体PABC的四个面中,是直角三角形的面至多有()

A.0 个B.1个C.3个D.4个 5,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如果平面平面,那么平面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 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那么平面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 C.如果平面平面,平面平面,l,那么l平面 D.如果平面平面,那么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

6.如图所示正方体AC1,下面结论错误的是()A.BD//平面CB1D1B.AC1BD

C.AC1平面CB1D1 D.异面直线AD与CB1角为60

A.120B.150C.180D.240

8.把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BD折成直二面角后,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7.已知圆锥的全面积是底面积的3倍,那么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是()

A.ABBCB.ACBD C.CD平面ABC D.平面ABC平面ACD 9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

P

A.180B.200C.220D.240

左视图

A

10.如上图所示点P为三棱柱ABCA1B1C1侧棱AA1上一动点,若四棱锥PBCC1B1的体积为V,则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

A.2VB.3VC.二.填空题(5分5题=25分)

4V3VD.3

211.如图所示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它是一个水平放置的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原图形的周长是______,面积是_________.12.已知m,l 是直线,,是平面,给出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1)若l垂直于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l(2)若l平行于,则l平行于内所有直线;(3)m,l,且lm,则;(4)若l,且l,则;(5)m,l,且//,则m//l.13.三棱锥P-ABC中,PA,PB,PC两两垂直,PA=1,PBPC个点到这四个点距离相等,则这个距离是 ___________.14.一正方体内接于一个球,经过球心作一个截面,则截面的可能图形为________(只填写序号).

2,已知空间中有一

15.已知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2,6,且侧面面积等于两底面面积之和,则它的侧面积_______,体积_______ 三.解答题

16.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处的安全标识墩如图4所示,墩的上半部分是正四棱锥P-EFGH,下半部分是长方体ABCD-EFGH.图

5、图6分别是该标识墩的正(主)视图和俯视图.(1)请画出该安全标识墩的侧(左)视图;(2)求该安全标识墩的体积(3)证明:直线BD平面

PEG

17.如图,已知PA圆O所在的平面,AB是圆O的直径,AB2,C是圆O上的一点,且

ACBC,PC与圆O所在的平面成45角,E是PC中点,F为PB的中点.(1)求证:EF//面ABC;(2)求证:EF面PAC;(3)求三棱锥BPAC的体积

18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平面SAB平面SBC,ABBC,ASAB,过A 作AFSB,垂足为F,点E,G分别是棱SA,SC的中点.求证:(1)平面EFG//平面ABC;(2)BCSA.19.如图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

F图

1C

A

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Ⅰ)求证:DE//平面ACB; 1(Ⅱ)求证:A1FBE;

220.如图3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B2,BC

1,AA1(Ⅰ)证明:AC1

平面AB1C1;(Ⅱ)若D是棱CC1的中点,在棱AB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DE∥平面AB1C1?证明你的结论.

21.已知△BCD中,∠BCD=90°,BC=CD=1,AB⊥平面BCD,∠ADB=60°,E、F分别是AC、AD上的动点,且

AEACAF

AD

(01).(Ⅰ)求证:不论λ为何值,总有平面BEF⊥平面ABC;(Ⅱ)当λ为何值时,平面BEF⊥平面ACD?(14分)

A

F

B

D

高一立体几何测试参考答案

一:1-5;CBBDD6-10;DCBDD

二:11._16cm_;82cm2____12._1,4____13.;14.①②③

215.母线长为5,侧面积为40,高为3,体积为52.16.(1)

解:(1)侧视图同正视图,如下图所示.(2)该安全标识墩的体积为:VVPEFGHVABCDEFGH

4026040220320003200064000cm2

3(3)如图,连结EG, HF及 BD,EG与HF相交于O,连结PO.由正四棱锥的性质可知,PO平面EFGH , HF平面EFGHPOHF又EGHF PO

EGO PO平面PEG EG平面PEG

HF平面PEG又 BD//HFBD平面PEG;

17.(1)证明:在PBC中,EF为中位线,所以EF//BC,EF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EF//平面ABC.(2)AB是圆O的直径,BCCA;

PA面ACB,BC面ACB,PABC;BCCAC,BC面PAC,又BC//EF, EF面PAC.(3)由第2问知BC面PAC,BC是三棱锥BPAC的高;ACBCPA2,1112VBPAC(SPAC)BC(22)2

3323

18.证:(1)

SABA,AFSB,SFBF,由题SEEA,EF//AB,EF平面

ABCAB平面ABC,EF//平面ABC,同理EG//平面ABC,两条相交直线,∴平面EFG//平面ABC,(2)

EF与EG为平面EFG内的平面SAB平面SBC于SB,AF平面SAB,AF平面SBC,AFBC,又ABBC且AB与AF为平面SAB内的两条相交直线,BCSA。

19.(1)因为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所以DE∥BC.又因为DE平面A1CB,所以DE∥平面A1CB.(2)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C.所以DE⊥A1D,DE⊥CD.所以DE⊥平面A1DC.而A1F 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所以A1F⊥平面BCDE.所以A1F⊥BE

20证明:(Ⅰ)∵ACB90,∴BCAC.

∵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BCCC1.

∵AC

CC1C,∴BC平面ACC1A1.

∵AC平面ACC1A1,∴BCAC1,1∵BC∥B1C1,∥则B1C1AC1.在RtABC中,AB2,BC

1,∴AC

∵AAACC1A1为正方形. 1∴ACAC1. ∵B1C11

平面AB1C1.

AC1C1,∴AC1

(Ⅱ)当点E为棱AB的中点时,DE//平面AB1C1.证明如下:

如图,取BB1的中点F,连EF、FD、DE,∵D、E、F分别为CC1、AB、BB1的中点,∴EF∥AB1∵AB1平面AB1C1,EF平面AB1C1,∴EF∥平面AB1C1.同理可证FD∥平面AB1C1. ∵EF

FDF,∴平面EFD∥平面AB1C1.∵DE平面EFD,∴DE∥平面AB1C1.

21.证明:(Ⅰ)∵AB⊥平面BCD,CD平面BCD∴AB⊥CD,∵CD⊥BC且AB∩BC=B,∴CD⊥平面ABC.3分

又AEAF(01),ACAD

∴不论λ为何值,恒有EF∥CD,∴EF⊥平面ABC,EF平面BEF,∴不论λ为何值恒有平面BEF⊥平面ABC.6分(Ⅱ)由(Ⅰ)知,BE⊥EF,又平面BEF⊥平面ACD,平面BEF平面ACD=EF

∴BE⊥平面ACD,∴BE⊥AC.9分 ∵BC=CD=1,∠BCD=90°,∠ADB=60°,∴BD

A

B

F

D

2,AB2tan606,11分

AC

ACAB2BC27,由AB=AE·AC 得AE6,AE6,13分

故当

时,平面BEF⊥平面ACD.14分 7

第四篇:数学必修教学计划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意见指导下,在年级部工作的框架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强化数学教学研究,提高全组老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明确任务,团结协作,圆满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

三、教学任务

本学期上半期授课内容为《选修1-2》和《选修4-4》,中段考后进入第一轮复习。

四.学生基本情况及教学目标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高二文科学生共有10个班,其中尖尖班2个,8个平行重点班。尖尖班的学生重点是数学尖子生的培养,冲刺高考数学高分为目标。平行班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点:保证重点学生的数学成绩稳步上升,成为学生的优势科目;第二点:加强数学学习比较困难学生的辅导培养,增加其信息并逐步缩小数学成绩差距。

五、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六、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各组老师根据自已承担的任务,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并出好本周的单页练习。教研会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本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导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

度完成相应的习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学生完成后老师要收齐批改,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安排时间讲评。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尖尖班的教学进度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要有所提升;其他各班要培育好本班的优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备课组也将组织学生上培优班。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并根据需要在年级开设数学困难生补充辅导班。

七、其他说明

1、单元测试试卷按照周末卷出题顺序出题,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另行安排

2、如有特殊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 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

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学习过程中对比我们常见的约分求公因式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3、情感与价值观

⑴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 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研究一个实际问题的算法,主要从哪几方面展开?

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三方面展开.

2.在程序框图中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3.在程序设计中基本的算法语句有哪几种?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4.思考1:18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5. 思考2:对于8251与6105这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由于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较大,利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就比较困难.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较简单的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呢?

(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 辗转相除法

思考3:注意到8251=6105×1+2146,那么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公约数和6105与2146的公约数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6105=2146×2+1813,同理,6105与2146的公约数和2146与1813的公约数相等.

思考4:重复上述操作,你能得到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吗?

6105=2146×2+1813

2146=1813×1+333

1813=333×5+148

333=148×2+37

148=37×4+0

以上我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就是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它是由欧几里德在公元前3左右首先提出的'.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第二步:若 =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 ≠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 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第三步:若 =0,则 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 ≠0,则用除数 除以余数 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

依次计算直至 =0,此时所得到的 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思考5:你能把辗转相除法编成一个计算机程序吗?

第一步,给定两个正整数m,n(m>n).

第二步,计算m除以n所得的余数r.

第三步,m=n,n=r.

第四步,若r=0,则m,n的最大公约数等于m;否则,返回第二步.

INPUT m,n

DO

r=m MOD n

m=n

n=r

LOOP UNTIL r=0

PRINT m

END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3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给出一张王小丫的图片(学生情绪高涨),大家都知道王小丫是cctv-2“开心词典”的栏目主持人,下面王小丫给大家出题啦!

观察下列各数列,并填空,然后总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①1,2,3,4,5,6,7,8, ,…

②3,6,9,12,15, ,21,24,…

③-1,-3,-5,-7,-9,-11, ,-15,…

④2,2,2,2,2,2, ,2,2,…

设计思路:1.通过几个具体的等差数列,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由学生观察数列特点,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3.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性质。4.对问题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5.按照“观察--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培养学生完整地认识数学体系。

(二) 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由学生的总结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思考并交流对概念的理解,并总结: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d<0 d=“”>0,第三个数列公差d=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d 即:a2=a1+d

a3-a2=d 即:a3=a2+d

……

猜想:

a40= a1+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设计思路: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 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2)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a1=d

a3=a2+d

……

an-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a1= (n-1) d即an=a1+(n-1) d ,当n=1时,此式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 }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三)巩固新知应用例解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 a20=31,求首项与公差d。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三个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第四个量。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课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课后习题第3题和第4题。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五)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an-an-1=d (n≥1)。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9月1日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9月4日 | | 9月12日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1课时

1.2.1函数的概念约2课时

1.2.2函数的表示法约2课时9月13日 | | 9月25日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约2课时

1.3.2奇偶性约1课时

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2.1.1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约3课时9月27日30日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8日10日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约3课时10月11日14日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15日18日
2.3幂函数约1课时10月19日24日

小结约2课时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 | 11月3日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

小结约1课时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基本情况分析:

1、4班共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xx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xx5班共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本班相对而言,数学尖子约xx人,中上等生约人,中等生约xx人,中下生约xx人,差生约xx人。

2、4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5班在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成绩在100’及以上的有xx人,80’—99’有xx人,60’—79’有xx人,40’—59’有xx人,40’以下有xx人,其中最高分为xx,最低分为xx。

3、4/5班分别为高一年级9个班中编排一个普高班和一个普高班之后的`体育班,整体分析的结果是: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集合、一元二次不等式、简易逻辑、映射与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2、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数列有着广泛的应用,是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

3、教材重点:几种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不等式的解法、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

4、教材难点:关于集合的各个基本概念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映射的概念以及用映射来刻画函数概念、反函数、一些代数命题的证明、

5、教材关键:理解概念,熟练、牢固掌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采用了由浅入深、减缓坡度、分散难点,逐步展开教材内容的做法,符合从有限到无限的认识规律,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每阶段的内容相对独立,方法比较单一,有助于掌握每一阶段内容。

7、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强,每一阶段的知识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同时为下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8、全期教材重要的内容是:集合运算、不等式解法、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等差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

四、教学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能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并能熟练求解。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6

一、目标要求

1.深入钻练教材,在借鉴她校课件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生实际,确定好每节课所教内容,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

2.本期还要帮助学生搞好《数学》必修内容的复习,一是为学生学业水平检测作准备,二是为高三复习打基础。

3.本期的专题选讲务求实效。

4.继续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好学习教学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5.本期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概括、归纳、整理、类比、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等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二、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位老师都要提前一周进行单元式的备课,集体备课时,由一名老师作主要发言人,对下一周的教材内容作分析,然后大家研究讨论其中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在星期一的集合备课中,主要是对上周备课中的情况作补充。每次备课都要用一定的时间交流一下前一段的教学情况,进度、学生掌握情况等。

2、详细计划,保证练习质量。教学中用配备资料是《高中数学新新学案》,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老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每周以内容滚动式编一份练习试卷,星期五发给学生带回家完成,星期一交,老师要进行批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最好安排时间讲评。试题量控制为10道选择题(4旧6新)、4道填空题(1旧3新)、4道解答题。

3、抓好第二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养数学能力兴趣。本学期第二课堂与数学竞赛准备班继续分开进行辅导。平常意义上的第二课堂辅导学生,主要是以兴趣班的形式,以复习巩固课堂教学的同步内容为主,一般只选用常规题为例题和练习,难度低于高考接近高考,用专题讲授为主要形式开展辅导工作。

4、加强辅导工作。对已经出现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下班辅导十分重要,所以每位老师必须重视搞好辅导工作。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困难学生。

总结:以上就是下学期高二必修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约1课时

10月25日

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约2课时

10月26日27日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约2课时

10月30日

|

11月3日

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约2课时

小结

约1课时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结构;

(2)会写一些简单的程序;

(3)掌握赋值语句中的“=”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应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初步操作、模仿;

(2)通过对现实生活情境的探究,尝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理解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计算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增强计算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的作用.

难点:准确写出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课题

1.算法的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

2.设计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的基本思路如何?

第一步,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步骤.

第二步,确定每个算法步骤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并用相应的程序框图表示.

第三步,将所有步骤的程序框图用流程线连接起来,并加上两个终端框.

计算机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算法.但是,用自然语言或程序框图表示的算法,计算机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还需要将算法用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来表示计算机程序.

程序设计语言有很多种.为了实现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中都包含下列基本的算法语句,并且形式类似.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我们知道,顺序结构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基本上对应于算法中的顺序结构.(如右图)计算机从上而下按照语句排列的顺序执行这些语句

步骤n+1

步骤n

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

输入语句和输出语句分别用来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输出结果的功能.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分别与程序框图中的输入、输出框对应.

在每个程序框图中,输入框与输出框是两个必要的'程序框,我们用什么图形表示这个程序框?其功能作用如何?

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例1(课本P21例1):已知函数 ,求自变量x对应的函数值的算法步骤如何设计?

算法:

第一步,输入一个自变量x的值.

第二步,计算

第三步,输出y.

程序框图: 程序:

INPUT “x=”;x

y=x^3+3*x^2-24*x+30

PRINT “y=”;y

END

开始

输入x

结束

输出y

y=x3+3x2-24x+30

这个程序由4个语句行组成,计算机按语句行排列的顺序依次执行程序中的语句,最后一行的END语句表示程序到此结束.

①在该程序中第1行中的INPUT语句就是输入语句.这个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其中,“提示内容”一般是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它可以用字母、符号、文字等来表述. 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一般用字母表示. INPUT语句不但可以给单个变量赋值,还可以给多个变量赋值,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提示内容加引号,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

其格式为:

INPUT “提示内容1,提示内容2,提示内容3,…”;变量1,变量2,变量3,…

练习:尝试把输入框转化为输入语句

输入a,b,c

解:INPUT “a,b,c=”;a,b,c

②在该程序中,第3行中的PRINT语句是输出语句。它的一般格式是:

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数学必修教学计划9

本学期的措施及打算

1.一周学习早知道。明确目标更能确定努力的方向。为了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有效性和积极性,每周第一节课给出一周的教学进度,学习目标和过关要求。不仅老师要做到对所教内容清楚明了,也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到每周学习目标清晰化。

2.落实“每周测试”过关制。周测内容与一周学习目标及一周的讲授内容紧密相连。未尽力而又没有过关的学生将按事先说明的措施给予处罚。以便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重视平时作业,重视一周的学习过程。做到让学生每周学习过程精细化。

3.根据学生学力状况进行分层次的培优补差。

三、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学习内容目标要求

1必修4 第一章三角函数:第1至3节周期,角的推广及表示,弧度制及互化

2军训

3第4节:正弦函数单位圆,正弦函数定义,象限符号,诱导公式,五点法画图像,图像及性质。

4第5节:余弦函数,第6节正切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定义,象限符号,诱导公式,图像及性质

5第7节: 的图像,第8节:同角的基本关系。图像变换规律,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其运用。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6第二章:平面向量:第1节至第2节向量,有向线段,向量的长及相等、平行、共线、单位向量等概念,向量的加减法运算

7第3节至第5节数乘向量,基本定理,向量运算的巩固训练,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数量积的应用。

8第5节至第7节数量积的应用及坐标表示,向量应用举例。习题课,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9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1节至第2节两角和差的公式得推导,记忆及灵活运用,二倍角公式得来源及运用。期中复习。

10期中考试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11第三章第3节: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试卷讲评改错,简单应用,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习题课,练习,章节复习,必修4基本测试。

12“五。一”长假

13必修3第一章:统计。第1节至第5节统计的程序,统计图,统计方案设计,普查与抽样,抽样方法,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花统计图表及读统计图表,数字特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级差,方差的意义及计算分析,

14第6节至第9节样本对总本的估计及相应的数字特征的计算分析,统计实践活动,变量的相关性及例题分析,最小二乘估计。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15第二章:算法初步:第1节至第3节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及设计,排序问题。

16第4节:几种基本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内容,章节复习,三角函数与算法初步过关测试。

17第三章:概率:第1节至第2节频率,概率,古典概率,概率计算公式。

18第2节至第3节建概率模型,互斥事件,习题课,章节复习,章节过关测试。

19期末复习

20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第五篇:人教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孙永刚

一、指导思想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八年级(3)(4)班,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后进面较大,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部分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生活体验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运算,用简单的逻辑推理进行相关试题的证明,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

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四、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

2、看题不清,审题不准。

3、考虑不周,漏解的现象较多。

4、抄错题的现象也很常见。

5、做综合题缺少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措施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六、奋斗目标

在期末考试中,争取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六名。

下载人教版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人教)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班级现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从上学期的教学观察与测试结果看,这班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

    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人教板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人教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一、指导......

    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全套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

    人教新课标必修2指导教案:离骚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6 离 骚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

    生物必修2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生物文科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材内容分析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生物学科......

    化学必修2教学计划

    高一化学必修2教学计划吴华丽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研处及教务处对化学学科老师的各项要求;强化化学教学研究,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在教学......

    2018年人教新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洋小学金天峰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