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稿) 人教必修2演讲辞单元设计
演讲辞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三附中沈瑛
一.单元结构说明:
1、演讲辞的定义及特点: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旨在传播知识、表达感情,发表建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
一般来讲,它的体裁是议论文,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有强烈的对象性和现场感。要弄清听众的身份,分清演讲的场合,研究听众的心理,要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演讲时间有限,所以内容需要单刀直入,高度凝练。中心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最后,演讲辞要富有感情,具有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演讲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真挚,运用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现方式触动听众的心灵,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听众的共鸣。
2、单元构成说明:
此单元设计是把人教必修二阅读鉴赏·第四单元演讲辞和表达交流中的演讲专题进行整合,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经典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并学以致用,学会写演讲辞,能够演讲。
人教必修二第四单元的演讲辞单元是由三篇文章构成: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三篇演讲辞从内容上来说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上任伊始,以校长的身份,提出对学生约法三章,层层深入,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领袖、民权运动发起人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我有一个梦想”的热烈憧憬,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段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这三篇演讲辞从风格上来说,也各具特色。第一篇心平气和,诚挚恳切,对青年学子们进行谆谆教诲;第二篇慷慨激昂,热烈奔放,号召黑人起来以非暴力形式展开争取自由与平等权利的斗争;第三篇高屋建瓴、深刻透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悼念之情。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表达交流”中设置的演讲这一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会撰写演讲稿并能够演讲,读写结合,说写结合。通过演讲,让学
1生去理解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这也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的:中学生要“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
二、学情分析:
1、此单元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对演讲并不陌生,但演讲词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其特点,学生并不熟悉。再加上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还有国别和时代的距离感,因而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还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问题的探究中来。
2、高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集体,有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再加上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也需要学生在公开场合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所以让学生体会演讲辞的特点和不同风格,让他们试着写写演讲辞并能够演讲是十分必要的。
三.单元教学设想:
从教学上说,学习本单元的三篇演讲辞要抓住以下要点:一是要了解作者和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二是要抓住文章的主题,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理清作者思路,明确文章结构;三是要体会文章的情感力量和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文章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篇在教学上还应各有侧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演讲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的感召力(情理和语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演讲逻辑性(层次和条理)。
在了解演讲辞不同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举办《我也有一个梦想》的主题演讲会,指导学生能够写演讲稿,并对措词、语音、语气、语调、节奏、抑扬顿挫有所设计,进行演讲,召开班级演讲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单元目标: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
2、体会三篇演讲辞的不同风格及个性特点。
3、会写演讲辞。
4、能够演讲。
四.单元进程:(总共7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介绍演讲词的特点并学习《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着重体会
演讲辞的针对性特点(针对现实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三课时: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着重体会演讲辞的感召力(情理与语言)。
第四、五课时: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着重体会演讲辞的逻辑性(层次和条理)。第六课时:演讲辞类型及特点小结并按照表达交流·演讲专题的要求,指导学生写演讲稿,说明演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课时:召开演讲会。
五.分课时教案(1、3-7课时略)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说明:
此课总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介绍作者,了解背景,并划分文章结构。第二课时的设计如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情感的充沛和思想的光辉。
2、学生能够领悟这篇演讲辞“以情感人,以理动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的一段视频,同学们初步感受其演讲的感召力。(约5分钟)二:研读:
◆活动一:
现场的观众群情激昂,试想,黑人听众听到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时会深深地被打动,为之鼓掌、欢呼、甚至呐喊?(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黑人听到那些能够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地方时,更容易被打动。
比如:
第 2节中作者以悲痛之情叙写了黑人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受歧视,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并且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历史事实相呼应;以排比句的形
式增添了讲演的气势,突出了黑人的痛不欲生,表达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第 5节 中,“现在绝非..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现在是向..”,作者是要表明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阴暗深谷”走向“光明大道”;是把“流沙”改为“磐石”,如此抒写增加了这次游行正义的分量。会让黑人觉得斗争是那样急切。
第 10~14节,连用四个“我们决不会满足”,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过程,从生存权到生活权到政治上的权利,层层深入,表明作者的愤怒情感,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会让黑人意识到斗争的坚定决心。
第17—25节,用排比的句式,呼喊出黑人心底的梦想,表明了对未来热烈的憧憬。第26-32节,信心坚定地相信自由一定会实现,极大地鼓舞了黑人的士气,激发了斗争到底的决心。
„„
◆活动二:
现场也有一些白人朋友,马丁·路德金的哪些语句也会打动他们,让他们鼓掌欢呼呢?(约15分钟)
『教师预设』
白人听到那些体现马丁路德金伟大思想的语句时,更容易被其理性的光辉所打动。比如:
第7、8两段中出现的两处 “不要”和三处“不能”等话语,从而可以明白,马丁 ·路德 ·金倡导的黑人自由运动不是为了消灭白人,不是在以暴制暴,以恶抗恶。体现了其博大的胸襟。
第 15~16节中“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说明马丁 ·路德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支柱之一,从中可见其高尚的忍耐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仰。
第 17节,马丁 ·路德 ·金强调说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表明 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美国的民主,为了美国的自由,为了美国的发展。马丁 ·路德 ·金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视全美国人为同一个民族,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更显示出作者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第 26节中“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用交响乐章作比喻,恰当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一位饱经患难的黑人,依然能够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的心胸与伟大的爱国情怀。
„„
◆活动三:
此时坐在教室里的你,再读这篇演讲辞,你还会受感动吗?为什么呢?(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引导学生看到马丁·路德金为了追求梦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信心不改的执着精神。)
实施步骤:1同学思考交流讨论。
2、同学发表个人见解。
3、老师启发、点拨。
4、学生带感情朗读,体味。
三、教师小结。
马丁 ·路德 ·金的演讲是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这种感染力来自他充沛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作者从美国伟大的历史到百年后令人愤怒的现实,从黑人生活现状的悲苦到需要政府兑现诺言的急切,从斗争需要理智、坚韧的精神到高度张扬伟大的爱国情怀。并能够恰当地运用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使作者表达的感情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
我们从他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辞中还体会到作者博大的胸襟,爱国的情怀,文章扬的是悲苦、急切、愤怒之情,抑的是他诠释的爱国情怀、斗争策略的理智、斗争精神的坚忍。扬的是情,抑的是理。因此,这样的情理交融犹如一道翻滚不息的海浪在敲击着听者的心胸,时时地激起他们的共鸣,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艺术魅力。
◆ 教师小结:(板书)
对现实的悲愤
感召力
副板书:
语言形象(比喻)
语势有力(排比)
思想伟大平等自由以理感人 博大爱国感情充沛 对斗争的坚定 对未来的憧憬 以情动人
六、单元推荐拓展阅读: 书籍杂志:
1、《中外著名演讲辞赏析》
2、《影响中学生一生的60篇演讲辞》
3、《演讲与口才》杂志
第二篇:人教必修3检测参考答案
2014届补习中心文言文单元求实检测题参考答案(必修3)
1、C、(A、dì应为tì/揭竿为旗B、藩篱、良将劲弩D、用心躁也度长絜大)
2、答案:C.(爱,吝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文字)
3、A、于是,就/竟然(B 被 C 兼词,于之 D 表凭借,用来)
4、D 趁,趁机(A 险固/顽固B 遗留下的/遗失 C 攻取/尽,完)
5、C 定语后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6、A。荀子的“性恶论” 思想核心是“仁”不当)
7.B .“吊”应为“慰问”
8.A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9.A 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10.(1)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面呢?(“奚为”1分,“后”1分)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句式1分,“箪食壶浆”1分,大意1分)
(3)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固,倍,动”各1分,大意1分)
(4)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一句1分)
(5)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不齿”“乃”“其可怪也欤!”各1分)
(6)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使八州来归,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前三句一句1分)
(7)(4分)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置、“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
(8)(3分)陛下忽然派大军向西而去,使人们感到恐慌,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3分,大意1分,“西”“至”各1分)
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11、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韩愈《送陈秀才彤序》)
读书的目的是学习,掌握语言词汇的目的是写文章,并非是为了以自夸而争奇斗新;学习、写文章是为了掌握道德理性。.如果一个人做事有度,合乎时宜,且说话时直逼要点,那么就算不相识,我也敢确信他在做文章和学习上有很高的造诣。12.略
第三篇:高一英语必修2第3单元知识详解
Unite3computer
1,common
1.In pairs discuss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两人一组讨论一下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
common adj.共有的,公共的;普通的,常见的1.We are working together for a common purpose.我们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工作。
in common with 和……一样(作方式状语)。
have nothing in common 无共同之处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有一些共同之处
have little in common 几乎无共同之处
have a lot in common 有许多共同之处
用 common usual ordinary填空
He is their ___ enemy.他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He is in__clothes.他穿着平常的衣服。
He made the __mistakes that all beginners make他犯的就是那些初学这老犯的错误
common, ordinary和usual的区别:
common 指“共有的,公共的;共同的;常见的”。例如:
common作“普通的”讲可与ordinary换用。如“普通人”也可说成common people。
ordinary 意为“普通的,平淡无奇的”,指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例如:
usual 意思是“平常的,通常的,一向的”,含有遵循常规的、习惯性的、一贯如此的意思
Can you put them in an order according to the time when they appared?
你能按照他们现世的时间顺序把他们排列成序么?
in order按照顺序;out of order次序紊乱(机器等)失灵;出故障有病;违反议事规则
2calculate v.计算,认为,打算,指望
1.vt & vi 计算,后接n,代词,从句也可以单独使用。
He hasn’t calculated the result.他还没有计算出结果。
2.vt & vi 估计 Let’s calculate what it will cost.让我们计算一下要花多少成本。
3.vt.计划,打算,常用于被动语态。This ad is calculated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young people.这个广告计划以年轻人为宣传对象。
sum.n.金额;款项;总数;总和
1).He was fined the sum of 200.他被处以200英镑罚金。
2).The sum of 5 and 3 is 8.5加3的和是8。
[重点用法]in sum简言之;总而言之sum sb/sth up形成对某人[某事物]的看法
3.choice n.[C]选择,挑选;[U]选择权
Have I any choice but to do as you tell me? 除了依你的话外,我还有什么选择?
搭配(1)have no choice but to do...别无选择只能„„(2)make a careful choice细心选择
take your choice随你选择 It has no choice but to lie down and sleep.于是它别无选择,只好躺下睡觉。翻译句子
(1)他除了辞职别无选择。_He had no choice but to resign_(2)我们面临着困难的抉择。
begin as作为„开始
1.begin with sth [by doing sth]以做某事开始
konwledge begins with practice.he began by telling us a story.2.to begin with 首先,在开始we can't go.To begin with ,it 's too cold.Besides,we 've no money.it nearly took two hundred years before I was built as an analytical machine„差不多到了
200年之后我才被做成分析机.it take sb.+一段时间+to do sth.花费某人一段时间做某事
it took/was +一段时间+before......在一段时间后...it didn't take/wasn't +一段时间+before...没过一段时间就...it will be /take +一段时间+before...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it won't be /take +一段时间+before..不会要多长时间就...As the years have gone by, I have been made smaller and smaller.一年一年过去了,我被制造得越来越小。
此处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表示“一边„„一边”、“随着”之意。
go by(时间)过去,流逝;经过,走过(某处)。Several years went by before we met again.过去了好几年我们才再度见面。
go after 追求go against 反对go ahead 先行一步;进展
go over 复习go out熄灭go though 经历;经受;仔细检查
go on with 继续go away with与某人一块离开
go in for 爱好;从事go off 悄悄离开;食物变坏
go into 进入go on进展;时间的过去(重过程)
As a result I totally changed my shape.结果,我已经改变了我完全的形状。
result 终归;结果:
短语1.as a result结果;因此2.as a(或 the)result of作为„的结果;由于
3.get a result 达到目的4.in result因此;结果result in导致;结果是
5.in the result结果;后来6.without result徒劳地,毫无结果地;无效地
7.with the result that从而;因此;结果是
完成句子
(1)He runs every day._________(结果),he has lost weight.(2)She was late ______________(作为结果)snow.explore vt.& vi.勘探;探测;探险
exploration n.勘探;探测;探险
exploratory adj.勘探的;探测的;探索的1)We’ll take a voyage of _________.(explore)
2)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but did not ________ the new continent.(explore)
3)They’re making ___________ medical tests.(explore)
anyhow 总之;无论如何;不管怎样==anyway
(1)He may not like my visit,but I shall go and see him anyway.somehow以某种方法;莫明其妙地somewhat有点;多少;几分;稍微
##goal n.球门;进球得的分;目标
1).He headed the ball into an open goal.他乘虚把球顶入球门
2).We won by three goals to one 以三比一获胜。
3).You’d better set a goal before you start.开始前最好设定一个目标。
s set a goal设定目标core/kick a goal 得[踢进一球得]一分keep goal守球门
life goal/ one’s goal in life生活目标achieve / realize one’s goal实现目标
advantage n.优点;优势;有利条件
1).He has the advantage of a steady job.他有工作稳定的有利条件。
2).They took full advantage of the hotel's facilities.他们充分利用旅馆的设备。
[重点用法]take advantage of 对„„加以利用;欺骗
to sb.’s advantage 对某人有利have /get/win an advantage over(of)胜过;优于
signal n.信号, 手势, 声音, 暗号 v.发信号;用信号传达;用信号与„„通讯
搭配send/give a signal发信号 receive/pick up a signal接收信号
句型signal(to)sb.to do sth.示意某人做某事
(1)她在向孩子们打手势,要他们留在外面。She _was signalling to the children to stay outside _
(2)警察向来往车辆发信号,示意缓慢前行 The police-signaled the traffic to move forward_slowly.1).A red light is usually a signal for/of danger.红灯通常是危险的信号。
2).He signaled(to)the waiter to bring the menu.他示意要服务员把菜单拿来。
[重点用法]signal to sb/sth for sth用信号传达(某信息);用信号与(某人)通signal with„用„„发信号
personal / private / individual
personal 指属于或关于某人或某些特定的人,以区别于其他人。
private 指属于私人所有或具有私营性质,以区别于集体或公共的,有时含不公开的意味。
individual 与集体的相对,指个别或个体的。
1).Will you do it for me as a ________ favour?
2).If you go to a _________ hospital, you must pay.3).We traveled together, but each _________ bought his own ticket.in a way 在某种程度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 in one way 和in some ways
1).In a way, his English has improved.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的英语有进步。
2).She's been through a bad patch recently.她最近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
[短语归纳]
in the way造成阻碍in no way决不on the/one’s way(to)在(去„)的路上
by the way顺便提一下all the way自始自终;完全地in this way用这种方法
arise vi.(arose, arisen)出现; 发生
1).A new difficulty has arisen.出现了新的困难。
2).Accidents arise from carelessness.疏忽大意往往会引起事故的发生。
[重点用法]arise from /out of由„„引起;由„„产生
make up 化妆;化装;捏造,虚构(故事,诗等)
1).She spent an hour making(herself)up before the party.她在聚会前化妆用了一个小时。
2).Stop making things up!不要胡编了!
[短语归纳]
make up for补偿make it up和解;讲和be made up of = consist of由„„组成make for有利于„„,有助于„„;走向;冲向make it及时赶到,办成功
make known使知晓;传达make out理解;懂得;辨认出
1)be made up of...作“由„„组成的”解,This team is made up of ten players.2)be made of 意为“由„„做成”,该短语指成品中可以看出原材料。
These bottles are made of glass.。
3)be made from 意为“由„„做成”,指成品制成后,已看不出原材料。
Gas is made from coal.天然气是由煤制成。
4)be made into意为“被做成„„”,该短词指某种原料制成某种成品。
Stone can be made into bridges.石头可以被制成桥。
5)be made in意为“在„„制造”,强调产地。
This kind of watch is made in China.这种表是在中国制造。6)be made by意为“由„„制造” 强调动作发出者。The factory makes this kind of new TV set.after all/above all/at all/in all
after all意为“毕竟”“尽管”“到底”“究竟”;above all 意为“最重要的是”“尤其是”;
at all一般用在否定句中,用以加强否定语气。in all表示“总共”“总计”。
at all用在疑问句、条件句中,起强调作用,意为“真的”“确实”“竟然”等。另外,not at all用来表示“不用谢”;
1).So you see,I was right ________.2).________,he wanted to succeed.4).We visited, _______, 20 universities in the US.all组成的其它重点短语
first of all 首先in all 总计;总的说来
There were twelve of us in all for dinner.我们一共12人去用餐
worst of all 最最/特别/最糟糕的是 Not at all.一点也不;根本不;哪儿的话;别客气;没有什么。That's all.没有别的了;完了;没了别的办法。
2.Then I was the size of a large room!后来我有一间大房子那么大!
点拨此句中的the size of相当于as big as,这是一种常见的比较 结构。
完成句子(1)它大约有两个鸭蛋那么大 It’s about ______________ a duck’s egg.2)尼日利亚是英国的三倍大。Nigeria is ___three times the size of______Great Britain.拓展与此相似的结构还有:the height of(=as tall/high as);the length of(=as long as);the width of(=as wide as);the weight of(=as heavy as)
(3)这座山的高度是那座山的一半。This mountain is ___half the height of that one _
4)这条路几乎和那条路一样宽This road is almost 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头大象几乎比那匹马重十倍 This elephant is almo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al with 处理,对付;论述,涉及
How do we deal with feelings? 如何处理情感和感受?
do with 利用, 忍受, 需要, 乐意做What do they do with the coin?
deal with和do with二者可译为“处理”,但在特殊疑问句中, do with与what配合使用,而deal with与how配合使用。
watch over 看守;监视;照看==take care of 照料,照管
1).Could you watch(over)my clothes while I have a swim? 我游泳时你看着我的衣物行吗?
2).He felt that God was watching over him.他感觉到上帝保佑着他.[短语归纳]watch out(for)当心;注意
keep a watch on监视watch for sb./sth.观察等待under the close watch在严密的监视
make full use of„充分利用„„make use of利用,使用
Be of use有用out of use不再使用了use up用完,用光
第四篇:高三政治复习必修2 第3单元 第5课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五课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许多代表、委员在微博上与网友积极互动,晒出议案、提案。会议期间,一些代表、委员又利用微博让公众及时了解两会信息。这是()①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体现 ②两会代表、委员切实履行义务的表现 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
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要求 A.①②
C.②③
【答案】C 【解析】两会代表让人民群众及时了解两会信息,体现了他们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人民更好地实现当家作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体现,②③正确。政协不是国家机关,故①不选。④说法错误。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对“人民当家作主”应这样认识()A.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由人民直接行使 B.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人民行使立法权
C.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D.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理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统一行使国家权力,D正确。
3.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近年来不断有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出相关的立法议案。这表明人大代表是在()A.行使提案权
C.提出相关质询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人大代表所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即提案权、质询权、发言表决免责权等;其次要读懂题干。B错误,人大代表没有制定相关法律,只是提出议案,且
B.制定相关法律 D.协助法律实施 B.①③
D.③④ 人大代表也没有立法权,立法权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也未表明人大代表怎样协助法律实施,故不选D。综合可知A正确。
4.评议工作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各级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实施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人大强化监督职能体现了()A.人大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B.人大可以代行政府发展经济的职能 C.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我国政府部门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答案】D 【解析】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我国政府部门对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人大不能代行政府的职能,所以A、B、C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
5.全国人大代表李某针对当前广大农民共同关注的“新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提出了提案草案、在征求其他代表签名附议的基础上,形成了正式提案,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获得大会表决通过。在此过程中,人大代表履行了()①审议权 ②表决权 ③提案权 ④质询权 A.①②③
C.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权利。“提出了提案草案”是提案权;“全国人大审议获得大会表决通过”过程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行使了审议权和表决权,①②③当选。质询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排除,因此选A。
6.下图漫画表明()
B.②③④
D.②④
A.人大代表能够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B.人大代表自觉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C.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D.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答案】B 【解析】A、D与题意不符。C观点错误。
7.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了关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等19项内容,作为今年的重点办理建议,交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改委等38家承办单位进行办理,由全国人大7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督办。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活动原则 ②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④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一起构成我国权力机关体系
A.①②
C.②④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故本题选①②组合。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故③不选;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一起构成我国权力机关体系,故④不选。
8.十八大提出“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和专职委员的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代表的政治权利 B.使执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更加规范和顺畅 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坚持依法治国 D.使人大更好地代表人民制定法律法规、监督“一府两院” 【答案】D 【解析】使基层代表能够更好地履行政治权利,而不是进一步扩大基层代表的政治权利,故排除A。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同权力机关的关系,故排除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故排除C。
9.某全国人大代表说:“我不是为自己说话,老百姓的话我必须说”。这充分体现()A.公民的诉求就是人大代表的诉求 B.公民的利益得靠人大代表来维护 C.人大代表应接受当地选民的监督 D.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D 【解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
B.①③
D.③④ 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材料中“我不是为自己说话,老百姓的话我必须说”,表明了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由此可见,D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C表述正确但不符题意,故不能入选。
10.(2015·重庆重点中学调研)作为人大代表应具备“腿功”“耳功”“脑功”“手功”,更应具备“嘴功”,当代表不是到人大去挂“眼科”“耳科”,应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要求人大代表()A.在审议议案、表决决定时,敢于阐明自己的建议 B.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C.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D.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答案】A 【解析】作为人大代表应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因此要求人大代表要在审议议案、表决决定时,敢于阐明自己的建议,故A正确;B说法不全面,排除;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1.2014年10月,某县人大组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并由选民对代表开展评议。自2002年以来,这一活动已持续10多年。该县人大常委会的这一做法()①体现了人大代表由选民产生,要对选民负责 ②保障了广大选民对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和质询权 ③方便选民监督人大代表,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有利于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能力
A.①②
C.①④
【答案】C 【解析】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述职体现了人大代表由选民产生,要对选民负责,所以①入选;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选民没有质询权,所以②不选;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所以③不错误;④观点正确入选。
12.(2015·山西太原调研)2014年8月31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闭幕会。会议以161票赞成、2票反对、7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①行使立法权 ②行使决定权 ③坚持依法行政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②③
B.①③
B.③④
D.②③ C.②④
【答案】D
D.①④
【解析】修改预算法,是法律的修改与完善,是全国人大行使立法权的体现,①说法正确,②与题意不符;投票表决,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④正确;坚持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③与题意无关。本题选D。
二、非选择题
13.2014年9月28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了“占领中环”的非法集会。国务院港澳办、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相继表态,谴责“占中”,支持特区政府依法处置,维护香港社会稳定,保护香港市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并强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的决定,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实行普选的宪制基础,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和有效性,不容挑战,必须得到尊重和遵守。
(1)国务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是什么关系?
(2)请结合材料,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的相关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
(3)作为同龄人,请为参与罢课和走向街头的香港学生写一条劝告意见。
【答案】(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的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规定,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具有最高决定权,它代表全体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全面独立地行使国家主权或统治权。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对香港特区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和有效性。
(3)如:要多一些独立的理性的思考,选择合理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愿望和要求,要意识到非理性抗争行为背后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14.(2015·湛江调研)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共取消、转移、下放和委托实施行政审批500多项,公布了《广东省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不得擅自增设或者调整,目录以外不得实施行政审批。
材料二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但广东中小企业还存在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模式、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压缩利润空间等问题,广东各级政府从多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材料三 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广东省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条例》,条例是全国第一部规范行政许可监督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评价和监督管理进行规范,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行政权力的行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政府简政放权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小企业应怎样走出发展困境。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广东省人大上述举措的依据。
【答案】(1)政府简政放权有利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立足国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待遇。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创建品牌,建立健全公司组织机构,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④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使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权,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第五篇:高三政治复习必修3 第2单元 第3课
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三课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4年是孔子学院10周岁生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孔子学院的使命。兴办孔子学院()①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 ③主要目的是学习、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文化繁荣
A.①②
C.②④
【答案】C 【解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孔子学院的使命,所以兴办孔子学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文化繁荣,故选C。①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①表明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保护民族的记忆 ③目的是发展本国经济 ④标志着传统文化是财富 A.①②
C.①④
【答案】A 【解析】申遗成功对沿线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必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能说是目的,故排除③。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故④观点具有片面性。
3.在人类文明庄严的通道上,任何一个出口处,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着长袍、留着长须倡导以系统道德理论治国的孔子。这从侧面说明()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A.①②
C.①③
【答案】C 【解析】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也
B.③④
D.②④ B.②③
D.③④ B.③④
D.①③ 有中华文化,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故①③正确,选C。题干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故排除②④。
4.各国电影都有其特点,有人曾形象地概括:美国电影打打闹闹,印度电影蹦蹦跳跳,英国电影说说笑笑,法国电影吓你一跳,韩国电影青春学校。从各国电影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A.一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C.一国民族文化的区域性
【答案】B 【解析】各国电影的不同特点充分说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
5.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其中对“文明旅游”做出了相关约定,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一规定()①体现了尊重及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②促使旅游者在交流中实现文化认同 ③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公民和国家形象 ④有利于维持旅游服务业的公益性
A.①③
C.②③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旅游者要尊重旅游地的文化”,这一要求体现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公民和国家形象,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交流中认同”说法错误,认同是本民族的文化,④“公益性”说法错误。
6.第二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在广州举行,来自广东省内12个地市的30多支民俗队伍参加表演和巡游。举办民俗文化节()①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③有利于在文化的包容性中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 ④是人们以自省、自律的方式,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
C.③④
【答案】D 【解析】举办民俗文化节,与中华民族精神没有直接联系,更没有体现思想道德修养,故排除②④。
7.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中国民间器物如首饰、瓷器上,都可以看到吉祥文化的符号,现在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丰富了世界文化。这告诉我们()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
B.②④
D.①③ B.①④
D.②④
B.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 D.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性 缺少的色彩
A.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在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丰富了世界文化,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世界文化,故选①②④。③观点错误。
8.《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①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
A.①③
C.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易经》中关于重阳的解释为背景,考查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理解,从重阳的内涵中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①应选。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体现了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也说明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②③应选。传统习俗中积极的部分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④说法不准确。
9.以“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太湖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于2014年6月18日~19日在上海召开。太湖文化论坛成立于2008年,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开展此活动()①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②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发挥中华文化的主导作用
A.①②
C.①③
【答案】C 【解析】开展文化交流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③正确;②中的“各国文化”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各国优秀文化;④中的“主导作用”说法错误。
10.“丝绸之路,复兴之旅”活动行程贯穿欧亚大陆,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腹地,沿着古丝绸之路,经中亚五国、俄罗斯、土耳其、希腊,最终抵达
B.②④
D.③④ B.②④
D.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古罗马帝国发源地——意大利罗马。本次活动的文化意义在于()①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②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贡献 ③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④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①②④均是对其意义的正确表述。③错误,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
11.(2015·山西太原调研)某地通过电视、网络、短信开展“城市精神”征集提炼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共收到网络回复、短信数万条,受到数百万网友的关注。活动主办方也及时通过网络将所征集信息提炼表述进行选登。征集过程和结果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网络、短信在“城市精神”征集提炼活动中的功能是()①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
②增强了短信的娱乐性,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 ③取代了旧的传媒,更新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④实现了信息传递和共享,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A.①③
C.②③
【答案】D 【解析】网络、短信属于大众传媒,依托现代科技,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有利于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拓展人们的视野,①④正确;“城市精神”的提炼是较为庄严正式的,②“娱乐性”错误;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③错误。故选D。
12.(2015·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为了破解当前教育遇到的困境——社会过多地关注数学、英语,语文素养日渐下降,一些学生甚至提笔忘字,亲近母语行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我国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视亲近母语,挽救母语文化,这()①表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说明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④体现了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C.③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判断,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
B.①③
D.②④ B.②④
D.①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13.2014年7月28日,第五届中俄文化大集在边城黑龙江省黑河市启幕。本届文化大集以“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繁荣发展”为主题,将集中开展高层交流、展览展销、文艺演出、民众文化、体育和旅游等六大板块、四十项活动,进一步密切中俄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俄文化大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品牌,活动规模不断提升,内容形式愈加丰富,影响力和参与面逐步扩大,已发展成为两国跨境文化贸易和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以本届活动举办为契机,两国进一步发挥文化在友好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双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1)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加强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2)用文化传承的知识回答,应如何进一步加强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加强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加强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两国友好往来发挥着重要作用。③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加强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两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相互吸收有益的文化成果。③中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俄罗斯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俄罗斯。
14.(2015·浙江杭州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20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2)依据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中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
(3)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更好地弘扬珠算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答案】(1)①珠算属于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承珠算,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③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珠算基础上形成的珠心算及人体智能的培养,体现了珠算文化创新。
(2)①追求真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对珠算价值的认识是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珠算价值的认识是与特定时代特征、科技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对珠算价值的认识从计算价值到价值质疑,再到教育、启智新价值的深化,体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对珠算价值的认识。
(3)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珠算与当代生活、现代科技的多样联系。②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将珠算文化的科学试点与普及推广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