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云晓:做孩子成长的旁观者
孙云晓:做孩子成长的旁观者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当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错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让玩具归位,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忍住伸手的冲动,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完这些事呢?
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长。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跟伙伴们相处,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每一步,父母都要掌舵引航。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俯身为孩子扫清障碍处理问题,生怕他们行差踏错,多走弯路。
殊不知,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长。他们越想填满孩子的未来,孩子就越无法达到他们要求的完美。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教育孩子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发现的机会
张先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带着5岁的儿子在海滩上玩。他们旁边是一位德国妈妈,在躺椅上看书,她的孩子却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
张先生非常着急,他走上前去,提醒德国妈妈,“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亲非常茫然。“那又怎么样呢?”她说,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张先生愕然,如果这是在中国,大部分家长会阻止孩子。
家长告诉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发现难以下咽,结论是一致的,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式却不一样。前者,孩子获取的是父母判断之后提供的间接经验;后者,孩子却是亲身体验之后的直接经验。
“差别就在体会上。”孙云晓说,回忆一下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时候,**眼里举手之劳的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们反而能从中体会到更多,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远。
在孙云晓看来,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明白许多道理,而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3岁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观察到“抹布比以前白了”,“水变成黑色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看上去很明显,但孩子却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了事物的变化。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别抓抹布”、“水都黑了,不能洗手了”,那么,他是不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的。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于帮助他们,或者要求他们一出手就是正确的。可也正是这样,父母剥夺了孩子发现的机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长大。”孙云晓说,生活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是充满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孩子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
孙云晓曾经主持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80%的城市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种攻击性需要并不一定是暴力的,比如打人骂人,而是说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当中,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说话很刻薄、伤人,而他自己没有意识到,因为他心里没有别人。”
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群体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的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然而,对独生子女来说,这却是个难题。
赵女士的女儿7岁了,除了做作业,每天的课余时间都在玩电子产品,不是切水果就是玩“植物大战僵尸”。好容易到了周末,赵女士跟朋友相约带着孩子出去玩,两个孩子却大吵一架,各自哭着回家。
事情也简单,两个孩子在抢玩具的时候,朋友家的男孩推了小姑娘一下,正好磕到后脑勺,一个青紫的大包让赵女士很是心疼。朋友内疚不已,抬手打了儿子的屁股,两个孩子哭得天昏地暗,只能散场了事。
这次不愉快之后,赵女士也不好意思再约朋友一起玩儿了。
“其实,有时候,孩子打完架就没事了,可家长心里的疙瘩却解不开。”孙云晓说,不少父母会在有意无意间干扰孩子和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比如,当孩子发生争执后,家长一般都坐不住,他们会袒护自己的孩子,或不问缘由地苛责自己的孩子。
在孙云晓主持的另一项调查中,81%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75%的父母对孩子交朋友有严格的要求;71%的父母反对孩子有亲密的异性朋友,反对孩子和一些学习不好的人交朋友等。
“这同样是过度干涉。”孙云晓说,孩子的朋友不是按照分数划分的,也不是根据父母列出的标准按图索骥,他们按照性格、兴趣选择喜欢的朋友,有时候是互补,有时候是性格相投,孩子有交友的自由。
孙云晓表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朋友,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对他的朋友们指手画脚,“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明白如何与他人交往,丰富交流技能,总结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主宰
孙云晓至今对一个葬礼记忆犹新。
那是个16岁的北京女孩,多才多艺,会唱歌会弹琴,舞也跳得很好,只是学习成绩不好。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不断地跟女孩强调,“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希望。”
父母托关系花重金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二的时候,女孩因为会考成绩有两门不及格,在家里自杀了。
这件事给孙云晓很大的触动。女孩虽然可能考不上大学,但父母要是放手让她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个孩子可能会活得很快乐。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现行的教育体制。”孙云晓说,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家长往往有“成就焦虑”,好像孩子上不了重点,一生就完了。孩子因此被逼得更加恐慌,“这个痛苦的结让家长和孩子不断地互相折磨。”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8个范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同样也是有规律的。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报兴趣班、课外班,但与认识多少英语单词、会弹多少曲子相比,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童年时代强烈的兴趣可能是孩子潜能优势的体现。”
“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俩都是成功人士,可唯一的儿子却钟情于散打。他们很犯愁,来问我怎么办。”孙云晓说他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地把这个孩子夸奖一番,“他多棒啊!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此努力,他能坚持有责任感,你们还愁什么?”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孙云晓说,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观察孩子的潜能特点,认识自己的孩子,重视学业但更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不要强求他们做不想做的事、做不到的事,要鼓励和支持孩子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他们的主宰。”孙云晓说。
第二篇: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从1972年开始就从事青少年研究和教育,1993年7月孙教授撰写的中日儿童《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受到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改革开放20年》专题片称《夏令营中的较量》推动了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995年以来孙教授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当代中国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等多项研究课题,先后出版了《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教育的秘密是珍爱》、《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等20多部教育专著。作品获得我们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少数文学作品奖等等。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是孙教授近年来研究和演讲的一个主要内容。今天推荐的这篇报告的主题就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我讲有三大挑战:第一点就是信息化时代来临。大家是不是发现这个现象?过去是孩子不了解大人,大人很神秘,大人知道的事情很多,很有权威性。今天呢,倒过来了,今天是大人不了解孩子,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事情很多大家不一定知道。那一天我在北京开一个会,叫“中学生网络之星”的颁奖会,一个中学生跟我说:孙老师,现在的父母都是“菜鸟”,吃菜的“菜”,什么是“菜鸟”?菜鸟就是新手,在网络上笨手笨脚的人叫“菜鸟”。然后我说,你们是什么鸟?那个中学生说我们是“老鸟”。我明白了,今天的时代是“菜鸟”教育“老鸟”的时代。全世界都发现,在家庭里面用互联网用得最好的往往是孩子,不是大人,是不是?孩子知道的事情特别多,脑瓜变得特别复杂。有的父母说孩子,有的孩子也学得不和你父母顶,他说的话不软不硬。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孩子说“你多对啊”。你们大人是“蛋白质”,大人就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蛋白质”,是孩子的网上语言,“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什么神经质的质。孩子骂我们都听不懂,你怎么教育他呢?
我女儿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说,老爸能不能再给我点钱?我说不能,你要学会计划开支。我女儿没钱了,怎么办呢?她把自己用过的随身听,旧的手表等找了几样东西拿数码相机拍下来到网上拍卖。我说谁要你的这些旧东西?她免费做广告,过了两天她卖了690块钱,我就刮目相看,我就不相信在网上就能把东西卖出去了?你看看今天的孩子。而且孩子脑瓜里装的东西,你不要以为只是好玩,只是知道的事多,他慢慢会引起一种价值观的变化。今天上午我在海信集团给他们讲了一课,他们有些领导人说,我们海信很忙,老加班,有一个副老总说,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加班,年轻人说你加班干什么,孩子说你值得这样做吗?你这样幸福吗?他我说怎么不幸福?孩子就说我不需要那样生活,我也不需要争第一,我也不需要读博士,这样挺好。你们到家里别打电话了,别忙工作了,您说这孩子说得没有道理吗?很有道理。所以说这个时代的孩子变化非常大。1997年我带一个团到巴黎开会,几百个专家形成了一个共识叫什么?叫“在计算机时代,成年人心怀恐惧,疑虑重重,而青少年无所畏惧,满怀欣喜的往前走。”信息化的时代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所以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需要学习、都需要向孩子学习,自身加强学习,否则你没办法教育今天的孩子。这是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就是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过去孩子懂得大量的道理都是需要通过兄弟姐妹之间来获得,甚至兄弟姐妹的影响超过了父母。你比方说我小的时候要得到一件新衣服,哪怕是得到一个水果,拿到一个苹果,我第一个反应是我哥哥有没有?我妹妹有没有?如果他们没有我心里就很不安,今天的孩子不需要这样。独生子女现在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他就经常缠着父母陪着自己玩,这是要求天然合理。但是大多数的父母不能满足孩子,孩子抱着爸爸的腿,说你跟我玩吧。爸爸说我忙死了,你找你妈妈去。孩子又找他妈,妈妈又说家务活这么多,玩什么,你自己玩。所以小孩都自己玩,自己和自己说话,自己和玩具说话,成了“自言自语”的一代,对不对?(--这又动摇了我不想要孩子的想法。)
还有的在城市里面现在剖腹产的孩子越来越多,按照国际标准,儿童的出生大概是剖腹产的孩子一般不应该超过15%,现在大概达到了50%、60%,据说在青岛也成为一种时尚,医生也觉得这样最省事。大家多花钱,纷纷剖腹产,我们的妈妈也怕疼等等。你要知道剖腹产的孩子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人出生的时候自然的生产,经过产道的挤压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充分体验的。结果呢,我们图省事,他没有这个经历,没有这个经历的孩子,剖腹产的孩子就容易急躁,就容易多动、坐不住。比方说一般的孩子在三岁以后就可以和父母分床睡觉,但是剖腹产的孩子就得由父母陪同照料到小学一年级,要多好几年。但是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的,我们对孩子是欠了账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我们就没有争得人家同意,是不是?你再来一个剖腹产,你再不陪着人家玩,你再说人们有这么多毛病,你讲道理吗?你不讲道理,你是失职的、欠了债的。(--确实不理解国内的这种做法,本来生产的痛就是最自然的,好在美国的医生从来都不会轻易让你剖腹产的。)
说到剖腹产的问题举个例子,有人做实验,看蛾子从蚕茧里面破茧而出,有人通过一个仪器可以看到,蛾子破茧而出的时候就从里面一跳、一跳,一跳就撞到顶部摔下来,再跳再摔,很痛苦的练习。有些好心人说很困难,我来帮助,用剪刀剪开了,蛾子自由的飞出来了,但是飞出来发现虽然有翅膀,但是不会飞,你就害了它。什么道理呢?就是这个蛾子在一飞、一撞,它是在练习飞翔,使它的翅膀充满力量,它一旦破茧而出才能自由飞翔。你好心做了坏事,我们现在独生子女的很多毛病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的培养出来的,这就是一个现实。这是第二个挑战。第三个挑战叫什么呢?叫“学习压力导致代沟下移”。什么意思呢?今天的中国的孩子学习压力空前之大,我们在全国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1999年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之后,到去年跟踪调查发现,不但没有缓解,还继续严重。我们的调查发现,91.6%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拿到大专以上的学历,54%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我可以说这些愿望都是绝对做不到的,绝大多数人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矛盾。所以大家是不是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过去说代沟、代沟,什么叫代沟?青年人和父母有代沟,今天大家发现了没有?小学生跟父母就有代沟,中学生就更厉害了,为什么呢?我认为代沟下移就是因为压力下移,矛盾下移。在中国孩子考上大学了,两代人都眉开眼笑,一笑泯千愁,可考上大学了,上学睡大觉也可以,谈恋爱也可以,什么都可以。中国的大学生根本不学习。但是现在小学累死了,中学累死了。青岛可能还好点,你看北京,我给你们传达一个信息。
北京的公共外语考试,小学生成了主角。本来公共外语考试一级是什么?是初中毕业的水平。二级是高中毕业的水平,三级是大专毕业的水平,四级是本科毕业的水平。现在北京很多重点中学招生,第一条“公共外语考试二级”,这是报名资格。你对一个小学生要求英语是高中外语的水平,你说他该怎么生活呀?有的孩子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读公共外语考试,苦死了。我有一个同事是商业部的局长,他说老孙,我那孩子怎么不好好学习。我说学什么?公共外语。我说读几级?三级。我说你开什么玩笑。你小学四年级读大专的英语,还说他不好好学习,他不好好学习就对了,他学不懂,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英语天才。你看这个压力很大,导致矛盾下移。矛盾下移到小学高年级就出现了,到了中学生就更厉害了。我开玩笑说,谁家有一个中学生,就等于谁家有一粒定时炸弹,一不小心就炸了。(--哎,这大概也是中国特色吧,真是可怜了孩子。)
我举个例子,中学生他背着书包回家了,坐那儿要准备写作业。正准备写作业呢,妈妈说,孩子好好写作业,你不好好写作业能考大学吗?孩子就火了,我就不写作业。更让你目瞪口呆的是什么?今年四月份,北京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我,说孙老师你是我们的老专家了,我一定要采访你。我说怎么回事?北京崇文区一个重点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男女同学把孩子给生出来了。我说生出来了?他说生出来了。我说几个月了?四个月了。我说生孩子这个过程挺长的呀,怎么就生出来了?他说是这样的,这个老师发现这个男同学最近表现有点不正常,就偷偷地看他书包,翻出了一封信,写给那个女孩子的信。信里面有对他们性生活细节的描写,这个老师一看我的天哪,你们不但早恋,竟然干这事,就严厉的批评,也不保密,停课检查。同学都知道了,压力很大,这两个人在学校也呆不下去了,就回家了。两边的父母一听都气炸了,你们两个这是干什么呢?不认你们,就拒绝他们两个。他俩就在外面租房子住,同居。女孩子就怀孕了。怀孕了之后这个男孩子说了,我们就是要把孩子给生出来,我们就是要证明我们两个人不是闹着玩的,我们长大了、成熟了、我们有责任了、我们有的能力了,我们就是要把孩子生出来,于是两个人就一心一意,一天一天的把孩子给生出来了。生出来以后这孩子哇哇的哭,要吃要喝的,这两个人发现没法养这个孩子。这个男孩子就上街抢劫,抢了几个手机,卖了几千块钱就被抓起来了。你说怎么办?高一的两个学生做了年轻的父母,就在北京,而且是在一个重点学校。所以说我们青岛的父母朋友们,你们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在青岛就不可能。现在中国据调查,7%的中学生有性交行为,而我们有多少性教育呢?这是一种冲突,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提出一个观点,叫做“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大家想想看,如果这个中学用一种非常友善的,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就不会公开这个事情,就会跟他们耐心的谈话做工作。两个家庭如果是懂教育的,那就一定会接纳这俩孩子,而且要做工作,给他讲明利害,可能不会到这一步。所以说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许多时候大家发现,你对孩子的教育不成功,不是因为你道理讲得不对,而是你和孩子的关系有问题。关系不好,你说得对也不对,我就是不听。你发现了没有,学生有个特点,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的一切。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他的课程也不爱听,说什么都不行。我给你们讲一个笑话,这是真事。我女儿很喜欢养动物,我也很喜欢动物,我爱人就很不喜欢养动物。那么我们家里就2:1,最后说你愿意养就养吧。我们就养了一只猫,养了一只兔子。我和我女儿一回家,猫也回来了,兔子也过来了。我女儿就和猫逗,我就逗兔子,兔子四个腿伸开躺在那个地方,其乐融融。然后我爱人一回家,猫也不见了,兔子也不见了。为什么呢?那个猫和兔子都知道女主人不喜欢它们,为什么猫把沙发都抓破了,兔子到处拉大小便。当时我就在想,您说猫和兔子它都知道谁对它好,谁对它不好,你何况孩子?孩子是什么呢?孩子是研究大人的专家,孩子从小的专业就是研究大人,研究的是非常的透彻,他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谁可以利用,谁能给他当挡箭牌,还利用矛盾,他在其中如鱼得水。小孩子起外号都起得非常准确,孩子起外号都是天才,抓特征都是很准的。(--说得太妙了。)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说,我就可以说“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当然这个好的关系不是说溺爱,包办代替,不是。那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这才是好的关系。这我是讲的当代儿童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大家想想看,今天的孩子是如此如此的复杂,信息很多,孤独,压力很大,这个情况下我们的教育非常简单,这个教育能成功吗?我们的父母你不学习,没有上岗执照,您能教育好孩子吗? 我给大家再讲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那孩子真讨厌,你没见过我那孩子。写作业坐不住,还看着电视写作业,磨磨蹭蹭的,乱花钱,不听话。他说我都说他八百遍了,他就是不改,你说怎么办?因为是我的朋友,我就开玩笑说,你要是说你的孩子说八千遍,你孩子就更改不了了。急死我了,他说为什么呀?我说一个著名的儿科医生跟我说,你跟别人讲话,一句话重复三遍就等于对别人的折磨。我说你跟人说八百遍了,你不把人折磨死了吗?你做好一个准备,准备一个录音机,你听哪一个人要训孩子了,另外一个人就悄悄的录音。你也甭多录,您就录一个星期,然后你们夫妻俩找个地方听去吧,不把你烦死才怪。全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说的话都差不多。父母给孩子说了,“别看电视,赶快写作业”,“你不好好学习你能上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能上好大学吗,上不了好大学能找到好工作吗?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你不好好学习要喝西北风了。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你,我们小时候哪像你这样啊?”大概就这些话,这些话说一遍两遍还可以,让孩子有点压力,有点紧迫的感觉。你说八百遍,这话就变成了一堆噪音。除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信心崩溃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好多孩子跟我说,我妈真烦人,她一张嘴我就知道她要说什么,她说了上句我就知道下句是什么。你说我们这个教育是多么苍白无力,这哪是教育啊。(--千万要时刻提醒自己呀!)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忠告,叫做“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没有一个人不想过上美好的生活,学习不好的孩子都一定是碰到了一些困难、诱惑,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他需要的是帮助和理解。他需要的不是你唠唠叨叨,毫无帮助,是不是这样?凡是感觉很让人头疼,很麻烦的孩子,你仔细去想,一定是有很多坏习惯的孩子。所以你父母关键的是要怎么样帮助孩子培养好的习惯。所以什么是习惯呢?日本的教育家说了,“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但是好习惯不是号召出来的,不是唠叨出来的,是训练出来的。
我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是习惯?你我看带着手机,很多人都有手机,我给你描绘一下我们有的人打电话。“喂,到了吗,我就在府新大厦门口等你,你从什么路坐车转过来,往前走多少米就到了,我在楼下等你,我们听报告”。很多人打电话就是比比划划的,您说您这个电话也不是可视电话,可这个手比划就是浪费。这个手不动就感觉别扭,为什么别扭?因为你习惯了,不让你做你就难受,这就叫“习惯”。一个人习以为常的行为就是习惯,习惯就是你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不让你做就难受,这个就叫习惯。爱因斯坦说得好,什么是教育?他说“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就是说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习惯就是忘不掉的。我在国家教育部谈“习惯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说,云晓你谈习惯太好了,我告诉你什么叫习惯。他说习惯就是心里头痒痒的。我精彩之论。什么叫心里痒痒的?我们今天来了很多妈妈,很多妈妈一看到一个大商场心里就痒痒的,有钱没钱都喜欢进去。我在法国巴黎的春天百货商场面前犹豫,要不要进去看看?我不愿意进去,可是到了法国不逛商店有点不对劲。我在大商场面前心境如水,因为我没有逛商店的习惯。但是我看到一个再小的书店,我心里就会痒痒的,这里面会不会有别处买不到的书?我是青岛人,到食堂去吃饭,只要今天卖饺子,我要不吃这个饺子,要艰难的斗争一番才能做到,往往就做不到。哪怕是吃别的,也要要上一两、二两尝尝。这就是习惯。湖南人、湖北人不吃辣椒就吃不下饭去。
所以说父母的最高明的本领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个非常有意思,那么培养孩子哪些习惯呢?我做了五年的教育部的国家课题,叫“做人、做事、学习三个方面”。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我分别来说一说。
培养孩子学会做人,有爱心,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要有孝心,没有孝心的孩子很难有爱心。您就仔细的想一想,您的孩子有没有孝心?我观察的结果是,我们现在很多的父母对孩子很有“孝心”,孩子对父母不一定有多少孝心。今天在海信集团我讲完课请大家提问题,有一个妈妈说,孙教授不瞒您说,我女儿小的时候因为我打她,她还打了我。后来这个孩子觉得这么做不对,一直是好几年很惭愧。平等,你打我,我为什么不能打你?你看这个理解就有问题。但是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孝心不够呢?我从来不去责备中国的孩子,我认为这是教育的结果。你比方说我在青岛出生,在青岛长大,23岁离开青岛到北京去的。我在青岛经常看到这样的老人带孩子,包括中年人。孩子在那儿吃冰糕,或者吃香蕉,大人过来逗孩子。“宝贝,给我吃一口。”小孩都很乖,给。大人拿过来了,装模装样拿到跟前,“不喜欢吃的东西,你吃吧,真乖。”(--最不喜欢大人逗小孩了。这次回国也是,爷爷奶奶了,叔叔了什么的都爱逗。每次我都提醒说,如果你要吃你就真吃,要不然就不要。因为每次肥YY都特大方的让人分享呀。)如果哪一个大人不开窍,拿过来就咬了一口,孩子就哭了,你怎么真吃?我们的传统真吃是不对的,假吃是对的,这什么教育,这简直是伪教育。结果孩子就知道大人是不吃的,小孩子爱吃大人是不爱吃的,好东西大人都不爱吃。爸爸爱吃鱼头,妈妈爱吃鱼尾巴,我爱吃鱼身子,真好。是不是这样的教育?的确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这么做,我们有一个妈妈做的就非常好。北京有个妈妈姓周,这是我的朋友。他们一家三口都喜欢吃橘子,妈妈买橘子与众不同,她不按斤买按三的倍数买。晚饭后家人吃橘子,妈妈让儿子拿三个橘子洗干净了,拿过来一人一个,就剩下最后三个橘子了,儿子拿在手里看着他的父母,没像往常一样的送过来,而是看着他的父母。那个意思就是说,就剩三个了,你们俩还吃?妈妈给丈夫使了一个眼色,吃。结果爸爸妈妈一边剥橘子,儿子一边流眼泪,一点都不心疼我。妈妈说我把这个橘子吃下去了,一点味都没吃出来。我说你做得对,我说今天的孩子不缺两个橘子,他缺的是心中要有别人。所以我给父母的一个忠告是什么呢?千万别让您的孩子吃独食啊。您教育孩子的最低水平是吃东西一人一份,您就把您那一份慢慢悠悠的,有滋有味的吃下去,这就是教育。(--呵呵,我从来都是大家一起吃,甚至还要求吃大的。)
我小的时候在青岛长大,我出生在青岛一个工人家庭。我记得大概在1962年还是1963年,反正生活很困难,那个时候喝的粥米粒清晰可数。我们姊妹三个不管谁去盛粥,先要盛出一碗米最多的放在边上,这是给母亲吃的,这是我们家的家规。母亲是最辛苦的人,要吃上最好的饭。这个家规我们姊妹三个觉得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可商量的,不管谁去的早先盛一碗放在那里,然后自己再喝粥。现在我还是没有给山东人丢人,个子也可以,有点发胖。说明吃得稀一点,少一点没有关系,但是这就是教育。结果现在我发现我们家姊妹三个都长大了,各自忙自己的工作,但是不管每个人发展有什么特点,我觉得对父母还是比较有孝心的。用各自的方式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最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呢?我哥哥的孩子,我的侄女结婚了,侄女、侄女婿他们分了一套房子很好,好的社区、好的地段,居然让父母去住。小两口去住父母住的旧房子,我觉得很可能他受到他父母有孝心的影响。我都很感动,年轻人好多家里面结婚的时候,把最好的房子倒出来做新房,父母自己挤着。人家年轻的,居然把自己最好的房子让给父母。
咱们再说了,那个分橘子的孩子长大了,2000年和我的女儿同一年考大学。我女儿考上了上海的复旦大学,这个儿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亲戚朋友很高兴,这个给50,那个给100,一共给了500块钱。他妈妈说真没想到,春节回家看奶奶,儿子把这500块钱装了个红包都给了他的奶奶。大家想想看,孩子有500块钱属于自己的钱,能舍得给一个远方的老人,这个不容易。为什么呢?美国人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这个妈妈、爸爸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都带着儿子去,让儿子在邮局填单子,办手续,还要写上一句问候爷爷奶奶的话,每个月都这么做。多少个21天过去了,好习惯就养成了。家里面好吃的给姥姥、姥爷送去,靠的比较近。这是什么?这就是好习惯的培养,关于这一点,2000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夫子就有一句名言,叫“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他的天性一样自然,是不是这样?我们是不是会发现有的孩子特爱笑,见人就喜欢微笑,就好象天生就爱微笑一样。有的孩子好像天生旁若无人,总是没有礼貌,这差别就很大了。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培养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特别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你比方说,习惯能不能养成是不是影响孩子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我采访过一个北京一个职业高中的男孩子,他说我也不想去受罪,我就上一个职业高中,毕业后到了一个五星级饭店,过着快乐的生活,收入很有保障。但是没想到这个男孩子跟我说,有件事我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从总经理门前走过,被总经理叫住了。小伙子一看,这五星饭店的总经理叫我了,赶快过去,“总经理什么事?”总经理说,你会走路吗?会啊,从小就会啊。你再走一遍我瞧瞧。小伙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晃来晃去的走回来了。总经理说,你走路就是走路,你两个肩膀晃来晃去是怎么回事啊?你看看我是怎么走路?这个总经理快60岁一个女同志,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稳稳当当走了一个来回,告诉这个小伙子这叫走路,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回家练习走路,练好了你就来上班,练不好你就别来了。这个小伙子听傻了,往家走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这就是习惯,所以习惯绝对会影响一个人的形象,影响一个人的求职和发展。
我在机场,因为我经常出差坐飞机。前两天我看到一个特有意思的现象,到了机场第一个要办登机牌,坐在我前面一个老兄特别忙,排在我前面。那个事怎么样,抓紧办,明天能不能有个结果?然后一边掏机票,身份证,交给办登机牌的小姐。结果小姐一看票,再看看这个先生愣了,她不给办。小姐说,先生,您的飞机起飞时间是16:30分,现在是16:50分。啊,这怎么回事,怎么可能呢?这个老兄就误机了,这个人就是缺少一个确认的习惯。没有确认,你会耽误很多事,会搞乱很多事情的。我们很多大事情,包括我们的飞机出问题,宇航飞机出问题,都是在一些细小的环节上出现问题。你看这个习惯有多么重要。所以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关于习惯的培养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说“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资本。如果你有了好的习惯,你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如果你有了坏的习惯,你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不断增加的利息让你更好地计划你的破产”。这个话就把培养习惯的重要性说绝了。这是我讲的关于做人要有爱心、孝心,举的这个例子。
我们再来讲做事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做事的核心是要遵守规则。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在这里我给大家特别要讲一个事情,我们培养孩子,特别要让孩子遵守规则,不能指望一些靠父母、吃偏饭、靠关系,要遵守规则,这个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当中我跟大家特别要讲一个观点,我们现在父母对孩子敢于负责任的习惯培养得很差。我们培养孩子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你发现没有?今天孩子优点很多,但是责任心不强。为什么责任心不强?是因为我们没有让孩子体验责任,不敢交给他任务。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对孩子表扬的很多,不敢批评,不敢让孩子抗受挫折,这是一个危险。
你比方说对孩子以表扬为主永远是对的,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批评。我认为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这一点我觉得特别要跟大家提出来,我们要让孩子能够承担一些责任。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我感到非常痛心。我到呼和浩特讲课,发现一个14岁的男孩子对老师有意见,跟老师发生过矛盾,对老师很有意见。老师上课的时候在屋里走来走去,走到这个男孩子跟前的时候,这个男孩子拿出钢笔对着老师的后背甩了一滴钢笔水。老师感觉到了,问为什么甩钢笔水?老师说甩了四滴,你想干什么?男孩子说我就甩了一滴,那三滴不是我甩的。老实说不是你是谁,做了坏事不愿意承认,我看你像个人渣。说这种话的老师有违师德,会受到严肃的处分。但问题是这个14岁的男孩子回家就上吊了,留了封遗书,说我要用我的死维护我的尊严,证明我就甩了一滴,不是四滴,死了!大家想想看,一个14岁的孩子长大多不容易,就为了我甩了一滴不是四滴就死了,这个不是瞎编,这是真事,《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了。这个老师当然有严重的错误,但是中国有
一、两千万教师,你怎么能指望每一个老师都像圣人一样呢?就是圣人说的话也不是都那么好听啊。我看《论语》我发现,我们孔老先生有些话说得也是有点过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咱们山东人说话实在的就像石头一样坚硬,我对天下的父母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您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倒霉的,你再爱孩子也不能让全天下的人像你一样爱你的孩子,你的孩子总会碰到一些麻烦的事、受委屈的事、受挫折的事,这是肯定的。你想一想,你的孩子具备不具备抗挫折的能力?有没有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挫折的习惯,有没有?没有,您的孩子就是危险的,这就是挑战,这就是教育的紧迫性。我告诉你个秘密,秘密就是好孩子可能是危险的。你看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比较强,老师上课一发火,谁谁谁,站起来!站起来就站起来。老师继续发火,出去!出去就出去。这样的孩子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好孩子碰上这么一下子,我的天哪,那就很容易发生错乱。我就知道好几件这样的事,好孩子因为这样一件事就跳楼了。你一定要让孩子具备抗挫折的能力,也是习惯。但是我们中国的教育恰恰相反,我们中国的教育,传统的教育很多时候是属于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我也是在咱们家乡观察到的现象,大家看我说的对不对。孩子闯祸了,大人很生气,我们中国的父母还是很讲道理的,把孩子找来,这个事是不是你干的?孩子说是我干的。你怎么能这么做呢?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快跟人家说对不起。孩子说,真对不起我错了。然后呢?然后我们很多的父母对孩子说了,走吧,快回家写作业去,真讨厌。孩子走了,只要孩子回家写作业去了,就万事大吉了,天大的麻烦跟他没有关系了。父母留下来赔礼道歉,上医院,打官司,什么麻烦的事中国的父母都能抗着,但是您抗的越多,孩子越没有责任心,越没有抗挫折的能力。是不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没有体验过负责,他就不会负责任。所以中国的孩子我就发现这样的事,拿刀子都快把人捅死了,被警察抓走了,审问,交代。我也不是故意的,我们两个闹着玩,扎了他好几刀。他说叔叔我都说完了,我可以回家了吗?你过14岁,你要负法律刑事责任,你走不了了。他认为我都说对不起了,我不可以回家了吗?中国的法律规定:“14岁开始承担刑事责任,16岁要承担大部分责任,18岁完全责任。”
所以说我们今天一个危险就在于我们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低,压力又大,这个时候的危险就太多了。中国是什么概念呢?每两分钟一个人自杀,每两分钟有八个人自杀未遂,有一个人自杀成功。你想想这个事情,我们这个教育不开玩笑。我的孩子也是个独生女,我也很担心我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怎么样。因此我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我要从我孩子身上做实验,我要让我的孩子抗得住挫折。我用了很多办法,培养我孩子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对自己负责。你比方说我给大家讲一些例子,非常的有用。
我女儿一到冬天,小学的时候一到冬天睡懒觉。她妈妈叫她,起床了。等一会儿。过了半天还没有起床。妈妈再来叫,她说再等一会会儿。妈妈又过来叫,都晚了,每天早上都那一套,慌慌张张的,叫不起来。我有一天琢磨,我给你换个办法。我女儿晚上回来我跟她说,我说女儿你已经是四年级了,大孩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晨上学该几点起床你上闹钟,到了闹钟响的时候你不起来,你随便睡,你睡到中午12点都没有人叫你。她说好吧。第二天我就听到闹钟一响,我女儿就爬起来了,她知道不会有人叫他,只有我在家里。但是真有一天我女儿闹钟响了,我就听见按住了,没声音了,又睡了。我也不管她,我吃了饭就要干我的事,我女儿一觉睡到10:30分,起来了,哎呀老爸你怎么不叫我,都几点了?我说你闹钟响了,她说闹钟没响。我心里就乐,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你跑吧。孩子敢对父母赖,他不敢对老师耍赖。她回来说真是难堪,人家都上半天课了我才去。老爸你再给我一个闹钟,一个放在跟前,一个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两个一块闹。这就是让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大人尽量不要替他去做,这就叫“成长”。
我到辽宁去讲课,讲到这儿的时候,有人说您真是不容易,我那儿子都五年级了,还不会自己擦屁股。我一听怎么还有这事,我问他怎么不擦呢?他说自己怕臭。孩子上学自己从来不解大便,都憋出毛病了。你看,都惯孩子到什么程度了?我给大家讲一个美国总统的例子,我们都知道里根有一个故事很好。他12岁的时候,有一次玩火药枪放鞭炮,放一个威力特别大的鱼雷式的鞭炮,违反当地的规定,警察局有规定不许让这个东西,那么大的声音,谁放了罚款,14.5美元。12岁的里根被抓住了,罚款了,里根没钱,那个时候一九二几年,14.5美元相当于很多人民币。害怕了,回家就找父亲。他父亲说,钱我可以给你先垫上,你什么时候还我?一年怎么样?里根说好吧,你说12岁的孩子怎么去还他父亲钱?擦皮鞋,卖报纸,再把自己心爱的滑冰鞋卖掉,干了大半年终于凑齐了14.5美元还给父亲。里根在他的回忆录里记录了这件事,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他的过失承担责任。
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敢于负责任的习惯。当然我反对体罚,反对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对学生的侮辱。我对惩罚的理解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让他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这是关于做事。
另外一个我觉得我对我的孩子还有一个体会,我非常的尊重我的孩子,我孩子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大学之后找工作,都是我女儿自己做的决定,我们都是提供建议,做一些分析,把决定权给她自己,所以她会对自己的事非常上心,这也是负责任。所以我希望大家思考这个问题。(--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一直都非常尊重我们!)
第三个方面就是说,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我的观点是“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重要”。我给你们讲一个笑话,这是个秘密了。我到哈尔滨去,哈尔滨有一个教委的人说,我们这儿有一个老教师,教了一辈子书,现在带着一个高三的班,送完这个班之后就该退休了。所以这个老师对学生特别好,他有爱心。上课的时候就发感慨,说同学们我送你们上大学后我就该退休了,我教了一辈子书,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你们谁要是能圆我一个梦,我奖励他一千块钱。老师没有多少钱,老师要拿自己钱奖励学生,谁考上北大、清华奖励一千。同学们特感动,特努力,结果创造了奇迹,三个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老师从家里拿了三千块钱装了三个信封,学生说我们考上北大、清华都是您帮助我们的结果,我们应该给您钱,不是您给我们钱。老师说言而有信,老师说话要算话。学生说我们一定要送您一个很好的礼物。老师说我非常需要你们的礼物,但是不要花钱,我跟你们三个每人要一样东西,我希望你能够把你三年的课堂笔记送给我?跟第二个人说,你能不能把你三年的家庭作业送给我?对第三个人说,你能不能把三年做的卷子送给我?他们说,我们回家整理出来,都送给您。然后老师就研究孩子的作业、笔记、卷子,结果发现了秘密。课堂笔记做的是有条不紊,详略得当,眉清目秀,卷子推理的非常严谨。所以这个老师就发现,孩子的学习好最关键的是学习习惯。哪些习惯呢?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四个基本的习惯能决定孩子学习好。
我要补充一下,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我的理解是在小学大概得三年级以后。开始陪读是必要的,就是陪着他养成好习惯。但是就像叶圣陶讲的,“教是为了不教,陪是为了不陪。”开始可以陪,慢慢养成好的习惯就可以不陪了。现在有人跟我说了,孙老师您说的都对,可我那孩子写作业坐不住。你看着他也没有用,绑起来也没有用。我给大家讲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我觉得有一个妈妈做的高明极了。北京一个五年级小学生的妈妈,解决了孩子写作业坐不住的习惯。你看看这个妈妈是做的多么高明?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妈妈一观察就明白了,孩子写一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七回。一回打开电视找找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一回打开冰箱看看有没有好吃的,一回站在窗前看看谁在那儿玩呢。不到十分钟就得转一圈,这个孩子能成绩好吗?很难。妈妈说了,儿子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只要你努力你肯定能学习好。但是刚才我给你数了一下,你一个小时站了七回,是不是有点多了?儿子一听,妈妈看见了,给我数着呢,很不好意思,因为这个孩子还比较自觉。这妈妈最有水平的话在后面,妈妈说,儿子,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三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妈妈还让我站三回,不错,三回就三回。妈妈说,儿子,军中无戏言,你要是写一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当天晚上六点的动画片你可以随便看。儿子说,真的,太高兴了,我就爱看动画片。因为他以前看动画片老不踏实,觉得妈妈不愿意他看动画片,现在可以随便看,所以很高兴。妈妈说你先别高兴,有奖励还要有惩罚。如果你写一小时的作业,站起来的次数超过三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包括一切电视节目都不能看,行不行?儿子说,行,不超过三回。开始了,第一个星期儿子有三天做到了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到了晚上六点大摇大摆的看动画片,很开心。但是有两天就忘了,一到了六点心里面就痒痒了,妈妈说不行,男子汉说话算话,怎么样还不让看。儿子第二天就记住了,一写作业的时候就想我不能老站起来,晚上好看动画片。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结果用了大概有一个多月,孩子终于是由两次到三次,两次到一次,最后不怎么站起来了,其实一个小时站一次也是正常的,基本上做到了。我觉得这个妈妈是非常高明。我们有的妈妈比较急躁,也包括爸爸。怎么急躁呢?一看到孩子写作业站起来就急了,就对孩子说,孩子坐下,写作业要专心,不能站起来,我今天就看着你,看你敢不敢站起来。大人看着孩子当然不敢站起来了,但是你要知道你孩子写作业坐不住,那已经是一个习惯了,神经系统的改变,你越不让他站起来,他就越想站起来。你看着他,他假装写作业,其实他写不下去,他耳朵竖起来了,就听你什么时候走。父母这么忙,肯定不能老看着。你一走孩子就跳起来了,会跳好几遍。所以这个妈妈的成功,我给她总结了一个经验,我发现了习惯培养的一个规律和方法,培养好习惯是什么呢?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习惯培养法也是一个加减法。
第三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教师,每每和家长沟通孩子学习的时候,很多家长总以“我不识字,教不了孩子”来推脱孩子教育的责任。确实,在农村,家长不识字,文化水平低的并不少见,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家长推卸教育孩子责任的理由。现实生活中,有文化的家长依然“培养”出罪人,而农村里目不识丁的家长却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其教育水平和所谓的文化水平与孩子的教育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其实,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记得一次家长会上,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代表发言,话虽不多,但孩子是哭着说完的。她说:“我的妈妈很爱我,她虽然不认识字,但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每当我做作业的时候,妈妈从不看电视,他总是静静地坐在旁边守着我。我很感激我的妈妈,妈妈,谢谢你!妈妈,我爱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造就人,也改变人,作为父母,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试想,一个家庭中,父母在一旁吃喝玩乐,看电视,打麻将,孩子如何能安心学习?作为家长又凭什么义正言辞的去约束孩子、管教孩子。你家长乐此不疲的事,你有什么正当的理由要求孩子。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比作业可诱人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孩子小的时候。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多读好书,不仅能帮助孩子识字,而且能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行,书读得多了,视野开阔了,也就聪明起来了。我们农村孩子,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做父母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家长沟通时,有的家长抱怨说:“家里买的什么书都有,可就是不看”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我的孩子小时候也不喜欢读书,相比小伙伴间的游戏,精彩的动画,读书也太枯燥无味了。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每天下班后,不管多苦、多累,我都要和孩子一起看书讲故事。开始,是我给她讲,后来让她给我讲,慢慢地她讲的越来越多,我成了她的忠实听众,在巨大的“自我表现”诱惑下,读书也就成了孩子的生活必需。
作为家长,已经吃了不识字的亏,我们不能再让我们的孩子走我们的路。我们不识字,可以让孩子教。试想,一位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妈妈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怎样的烙印呢?不仅如此,为了胜任小老师的角色,孩子上课就会很认真的听讲、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其自信心,从而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总之,作为家长,任何理由都是借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将来,让我们负起责任,和孩子共同成长。
第四篇:和孩子一起成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人非生而知之,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做父母也应该学着去做。
但凡孩子出了问题,先往自身找找原因,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和子女一起成长,一方面可以了解子女,一方面也可以自我学习。因为子女不断成长,同时内外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所以,父母不能以固定不变的观点来观察子女和了解状况,必须一方面教导子女,一方面也从子女的实际反应学习到一些新东西。
“借由父母自己的调适,来改变子女的习惯”,更容易促成亲子和谐,使子女变得更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养。
因为“要改变别人,只有先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方式。”父母从子女身上发现自己应该改变的地方,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如果发现子女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父母最好私底下记住要点,千万不要惊惶失措或者张扬出来,以免影响子女的心理。
例如父母第一次听到孩子说出“我讨厌妈妈”这句话的时候,多半十分吃惊,甚至愤怒。有些父亲还趁机指责母亲管教不当,双方大吵一通。
有时就算父母十分理性,态度缓和,好好和孩子沟通、讲道理也没有用。其实,这时候不要马上有反应,应该暗中把女儿的话记下来,然后先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经历?子女反抗父母或者讨厌父母,一定有原因,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如果父母没有办法了解,不妨向自己信得过的长者请教,交换意见,获得有效的方法,回头再做打算。
父母暂时搁置下来,等待大家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让孩子有发表自己感受的机会,说出为什么讨厌妈妈。然后告诉孩子,自己当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做孩子成长的播种者——家长代表发言稿
做孩子成长的播种者
——住校生 家长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
我是**的妈妈。入学以来他有着许多的不适应。我也由此开始了认真做“家长”的“尝试”。今天,有幸和大家交流近期粗浅的尝试和想法,希望大家帮助指正。
一、大胆尝试,给孩子表现的舞台。
入学头两天,孩子趾高气昂,他对王老师说:“五角星、喜报,有什么用?我才不要呢!”这让我大吃一惊。回家,我故意向他请教了“五角星”和“喜报”的具体用法,又略微调侃了他的趾高气昂。“激将”的效果良好,他“夸下海口”:不就喜报吗,我拿给你看!
我想好的习惯从尝试开始。让孩子去尝试吧!尝试穿衣服、摆碗筷,尝试生活的细节;尝试微笑、交谈,尝试与人为善;尝试认真、仔细,尝试学习的快乐;甚至可以勇敢地尝试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喜欢吃的东西——也许,那是下一个人间美味!
“一年级”,孩子的任务重了,对他们是巨大的考验:开始学习拼音;开始正式的书写;开始算术和思考;开始英语和对话。经常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经常有孩子抱怨:妈妈,你怎么总让我读书、读书!也许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时间——满足孩子的需要;再陪伴着孩子,给他一板一眼做事的时间——满足我们的希望。
**的观察力,控制力还处在进步阶段,注意力也不持久,所以刚开始需要我们在一旁提醒。可时间一长,他就会嫌我们啰嗦。于是,我会在他嫌我啰嗦之前,向孩子求助——让他救救我这张嘴。久而久之,他会很高兴:“看,我都不用你啰嗦!”我呢——及时表扬,并深表感谢。
二、静心引导,给孩子学习的翅膀
作为家长,我努力做到配合老师,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让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尴尬。比如
1、为孩子准备必要的学习用品,三到五只削好的铅笔,一块橡皮,一把一边带波浪线的透明尺子,几只浅色蜡笔,以及其他老师要求的文体用品。——避免他因为工具的缺失,而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2、有序生活,可以提升有序思维。我们可以陪伴孩子整理自己的书包,熟悉自己的物品,养成做完事情就把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
3、积极和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努力排解孩子遇到的困难、安抚心里的波动,并根据进度提醒孩子复习。**对发音并不敏感,所以对英语产生小小的畏惧。于是我们在家买了个复读机,让他细心跟读,每个周末都尽量让他复习回顾。我想我们能做的是避免孩子带着不良情绪进入课堂,而课堂内的欢快、喜悦就只能全交由老师了。
4、积极和同学家长沟通,跟客观地评价孩子在校情况。这里我要感谢昱涵妈妈——她是一位很认真的妈妈,没有她,我不会发现自己原来对孩子的关注这么不够。没有她,我也很难发现孩子身上个性的问题。老师提醒孩子更多的可能是大家都存在的问题,而我们孩子自己的个体性的问题,更多地需要我们家长去发现。
5、周末,陪伴孩子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校,老师让学生认真写了,仔细读了。如果回家由于我们的疏忽,孩子松散了,那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样,得不偿失。
6、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同学之间的摩擦磕碰也在所难免。所以我想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沟通的意识就尤为重要。所以我会提醒孩子操场才是玩的地方,教室是学习的地方,需要安静。我还会经常问问孩子玩的情况,和他一起聊聊需要注意的安全。
三、适度放手,给孩子成长的阶梯。
孩子住校了,要学会自理。我想,他反正要学会的,为什么不早点让他试试呢?我在家,也会让他尽可能地参与家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我们为孩子住校做了一些准备,但孩子肯定会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学校的老师也很关切,阿姨也很负责,但老师只是“老师”、阿姨也只是“阿姨”,代替不了孩子心中的爸爸妈妈。所以我们经常会给孩子打电话。如果晚上电话里发现问题,有必要的话第二天一早,我还会在电话里提醒他注意。
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和孩子通电话。可聊着聊着他就抽泣起来。种种孩子的委屈从电话里倾泻而下。当晚就对孩子安慰和开导。第二天一早他还得到了生活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帮助。周三我去接他时,他已经一扫前日的愁云惨雾,还主动背起儿歌来。在此我十分感所有老师对孩子的辛勤付出!
孩子的成绩及表现,其实和孩子的脾气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的抵触,只是贪玩的天性在作怪而已。我想,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老师一起解决孩子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把孩子的注意转回到学习的乐趣上,那我们孩子的进步是不是会更多一点呢?
除了电话联系,我还是会尽可能每周三来学校一趟,接孩子回家过夜,了解孩子几天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他一些陪伴,好多一份温暖的安全感,少一点儿学习不适的焦虑。
总而言之,习惯的养成,贵在得法,贵在坚持;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陪伴。我们放弃免费的优质的公立学校,只为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我们和老师一起,为孩子真正的健康、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地成长而共同努力吧!
最后祝愿我们的老师健康、快乐,也祝愿在座的各位家长,享受孩子们成长的幸福与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