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展望中国超轻型便携导弹的发展
展望中国超轻型便携导弹的发展
一直以来,陆军始终是中国军队的绝对核心主力,中国陆军的综合实力足以傲视世界群雄。中国陆军已经成为中国军队的骄傲。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也始终是网友们讨论的热点。但是,大家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坦克、装甲车和导弹、火炮这样的大型武器装备上,却极少有人关注中国陆军步兵特别是陆军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步兵班的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极少有人关注中国陆军步兵班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而灵云认为这恰恰直接关系到中国陆军战斗力的提升。道理很简单,因为大型武器装备即使性能再先进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价格昂贵。对陆军整体实力的提升作用有限。但作为中国陆军最庞大的组成部分的步兵,作为陆军最基本的组织、作战单位,中国陆军班作战能力的发展对于中国陆军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灵云认为这其中尤以中国陆军班的远程精确制导武器能力的发展最为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陆军班战斗力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价格因素的制约,要将现有轻型便携式导弹普及到中国陆军班一级有很大困难。那有没有解决方法呢?有没有可能用一种价格便宜而性能又适中的精确制导武器大批量普及到中国陆军班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分析。灵云是军事菜鸟,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陆军班作为中国陆军最基本的组织、作战单位,其发展直接关系到陆军整体作战能力的提高。而这其中陆军班远程打击能力的发展又是陆军班装备发展的重点。目前,中国陆军轻型远程打击武器主要包括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和便携式导弹等。其中目前最广泛装备给步兵班的是国产69式反坦克火箭筒(灵云注:仿制的前苏联RPG-7火箭筒),而无后坐力炮和便携式导弹如反坦克导弹则主要装备给连以上作战单位。国产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仿制自著名的前苏联RPG-7型40mm火箭筒。采用类似德国“铁拳”反坦克火箭筒的无后坐力炮原理,口径40mm,配用弹径85mm的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直射距离300米,以65O着角可以击穿180毫米的装甲,火箭弹重2.26千克。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具有重量轻、操作简便、威力大、武器的环境适应强等特点。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于1970年完成了设计定型交付部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陆军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的列装服役极大的提高了中国陆军班的反装甲目标和反固定火力掩体的能力,改变了当初中国步兵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弹、炸药包和爆破筒以“近身肉搏”这种悲壮的方式反击对方装甲目标和反固定火力掩体的局面。由于69式装备数量庞大,而且本身具有很好的性能升级空间。因此我国军工科技人员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为发挥现有69式的“余热”,又研制了多种配用的新型火箭弹,这些措施大幅提高了老旧的69式的作战效能。目前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依然是中国陆军班最常用的反装甲武器。但是,灵云认为尽管69式火箭筒有很多优点,但其缺点也很多。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由于属于无控武器,69式的射击精度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发射后横风对火箭弹的影响。横风的影响导致69式的火箭弹发射后在最大射程300米是很难有效命中目标,当然,精度差的缺点是无控火箭弹不可能避免的。另外,69式火箭筒的最大射程只有300米,明显偏短。过短的射程和偏低的精度导致69式火箭筒已经很难满足现代化条件下中国陆军班的作战需求。但灵云认为这不是绝对的,完全可以通过使用目前国内已有的现成技术对69式火箭筒进行升级来提高其作战效能。这种改进的标准应当是立足现有成熟技术,用最低的经济投入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69式火箭筒的性能。首先就是要改善69式火箭筒最大的精度差的缺陷。具体方式是:在已有的69式火箭筒上加装一个国内技术早已成熟的小型CO2(灵云注:二氧化碳)单兵激光测距、照射仪。国产小型CO2单兵激光测距、照射仪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性能稳定、造价低廉等优点,目前已经大量装备我军。如国产新型23毫米链式机关炮就配备有该激光测距、照射仪。给69式火箭筒加装单兵激光测距、照射仪并不只是起到单纯的测距作用,而是作为指示目标用激光发射源。随后,可以在69式火箭筒配用的火箭弹上加装一个体积非常小的激光接收器和简单的控制装置,目前该技术国内也以成熟,不存在任何问题。随后对火箭弹弹体上原有的控制飞行方向的折叠尾翼做少许改进使其可以在激光接收器和控制装置的操控下控制火箭弹准确飞向目标。具体作战使用方式是:首先由射手用火箭筒上的激光测距、照射仪照射目标。当激光照射到目标后会被反射回来并被接收装置接受。随后,射手发射火箭弹。火箭弹上的激光接收器接收反射回的激光束,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火箭弹在激光束的引导下准确飞向目标并最终将其摧毁。这就是精确制导武器上经常使用的激光驾束制导方式。这种对69式火箭筒的改装不需要对火箭筒和火箭弹做大规模“伤筋动骨”的改动,而且完全立足国内现有技术和现成装备。具有价格便宜、改装难度小速度快的特点。通过改装可以大幅提升已有69式火箭筒的射击精度从而大幅提高其作战效能。这对利用现有装备迅速提高陆军步兵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有很大益处。当然,灵云认为这种改进也有很大局限性。首先,激光驾束制导虽然精度高,却容易受到天气条件、战场环境如烟雾等多种因素的干扰。目前世界各国主力装甲战车已经普遍装备了激光告警装置和与其联动的烟雾干扰发射器。一旦激光告警装置察觉到母车遭到对方激光照射,就会立即自动操纵烟雾干扰发射器向相应方向发射烟雾弹形成干扰烟幕来掩护母车。目前烟雾干扰已经成为对抗激光驾束制导最有效的方式,普遍可以使激光制导武器的命中率下降80%左右,这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是无法避免的。其次,尽管改进后的69式火箭筒其射击精度有很大提高,但其射程短的缺陷却没有得到改善。这些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改进后69式火箭筒性能的发挥。尤其是射程问题,目前69式火箭筒射程的改进潜力已经到了极限,很难有大的提高。正是由于意识到上述缺点,中国陆军才研制了新型PF98型120mm重型反坦克火箭筒和PF89型单兵一次性火箭筒。这两种火箭筒的出现提高了中国陆军的反装甲目标作战能力。但是,PF98型属于重型火箭筒。体积大而笨重而且造价高,因此只普及到陆军连以上级单位。而PF89型则属于典型的“打完就扔”的一次性火箭筒。灵云认为这种“打完就扔”的方式固然方便快捷,但是大量发射筒的遗弃却是一种对资源和陆军本来就非常有限的资金相当大的浪费。正是由于经济问题造成目前PF89型单兵一次性火箭筒的装备数量和规模都不是很大。所有这些都限制了这两种新型武器普及到陆军步兵班。另外,这两种武器依然属于无控火箭武器,其射击精度依然有限,这也是所有无控火箭筒的通病。要想即打得远又打的准,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给陆军步兵班装备便携式导弹。
目前,中国陆军装备的便携式导弹包括红箭-73反坦克导弹、红箭-8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其中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为仿制前苏联AT-3“耐火箱”反坦克导弹,1978年设计定型,全弹重11.3公斤;弹长0.84米;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红箭-73是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它的服役极大的提高了中国陆军远程精确反装甲目标的能力,目前该弹最新改进型红箭-73C已装备部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1984年定型。目前最新改进型为红箭-8L反坦克导弹,弹重11.2公斤;直径120mm;全长875mm;导弹系统全重22.5千克;最大射程4000米;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压电引信,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手柄操作,有线制导,垂直命中时静破甲厚度为800mm,动能破甲厚度为180mm/68度,导弹最大飞行速度为240m/秒。红箭-8的综合性能在世界同代反坦克导弹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红箭-8系列已经开始逐步取代红箭-73C成为中国陆军主力反坦克导弹。红箭-73C和红箭-8L反坦克导弹的装备极大提高了中国陆军的作战能力。但灵云认为他们依然有很多不足。其中红箭-73C反坦克导弹毕竟是老旧产品的改进型,性能有限。而红箭-8L虽然性能比较先进,但其重量依然偏重,不利于单兵携带使用。目前一个标准的红箭-8L反坦克导弹作战单位需要两名士兵,这对步兵班来说是很大负担。而且红箭-73C和红箭-8L采用的都是有人控制有线制导,导弹从瞄准到发射再到命中目标整个过程射手都必须全程控制导弹不能离开战位,一旦被对方发现发射位置后果不堪设想!更重要的是,作为改进型反坦克导弹,红箭-73C和红箭-8L的价格相当昂贵,经费有限的中国陆军不可能将其大量装备到陆军步兵班。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陆军装备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上。同时,在具体作战方面,陆军装备数量最大的红箭-73的最小射程为500米;而69式火箭筒的最大射程仅有300米.如此一来在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之间就存在一个明显的火力空白区。而且,未来中国周边特别是中国最大的分裂武装集团台湾省陆军将大量装备高机动性轮式装甲车。当中国陆军步兵班遭遇这些这些轻型装甲目标时,可能出现用火箭筒远打不到,又没有反坦克导弹可用的形式。而且未来台湾陆军将过渡为以直升机为主的立体化陆军。特别是其将大量装备武装直升机和武装无人机。当中国陆军步兵面对这些空中目标特别是面对台军有较强装甲防护力的武装直升机时(灵云注:这里特指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现有火箭筒根本起不到作用。而现有便携式防空导弹由于价格和重量原因不可能普及到步兵班。因此将可能出现步兵无力对抗敌武装直升机的危险局面。那么,面对如此局面,究竟有没有一种即经济便宜又性能有效的解决办法呢?灵云认为完全可以解决,而且并不需要再去专门开发新技术新装备。甚至目前各大城市的百货大楼的柜台中就已经有了现成的技术。灵云的方法就是:完全依靠国内已经成熟的现有商用技术和装备,为中国陆军研制一种价格便宜,生产容易且生产速度快,性能够用的——超轻型便携式防空、反轻装甲目标多用途导弹。
灵云认为,目前研制廉价的超轻型便携式防空、反轻装甲目标多用途导弹在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障碍。首先是最关键的导弹制导系统的研制。目前便携式导弹使用最普遍的是激光驾束制导、红外/热成相制导和电视/光学制导。其中激光驾束制导灵云在前面已经提过,容易受到干扰且容易暴露目标,因此不应考虑。红外/热成相制导虽然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但起价格过于昂贵。这对于一种要大量普及到陆军步兵班一级作战单位的导弹来说很难接受的。因此最合适的就是电视/光学制导。目前国内在小型/超小型彩色电视摄像头方面已经完全成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大量纯国产手机上都安装有这种电视摄像头,虽然体积非常小巧且重量轻,但其摄像性能却可以数码相机相比,还具备拍摄远景和夜间拍摄的能力(灵云注:不需要闪光灯等辅助工具)。而且可靠性高,可以在多种环境下正常工作,但价格却只有几十元人民币。这就为研制廉价的超轻型便携式提供了最重要的制导系统的“眼睛”。至于导弹制导系统的“大脑”,目前国产手机的存储卡其存储量已经达到2G。但体积却只有长、宽不超过1厘米,重量不超过1.5克。而其价格还不到50元人民币。2G的存储量已经完全可以存储下导弹作战所有需要的信息。而目前国产单晶片微型处理器早已经成熟,市场上很多公开出售的航模上早已经应用,价格不超过100元人民币。至于导弹弹体材料和火箭发动机,目前国内在轻质高强度复合材料方面已经非常成熟,甚至一些大型儿童玩具上都有应用。该材料重量轻、寿命长、耐高温、强度高,耐腐蚀,而且价格非常便宜。至于小型火箭发动机更不成问题。现在每年很多城市都要举行青、少年航天夏令营。其中一项重要项目就是由孩子们亲手组装、发射一种小型模型火箭。这种模型火箭目前很多城市的大商场中都有销售。简单说就是一个复合材料壳体加一个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由干电池点燃。这种模型火箭最高速度甚至可以超过音速,其射程甚至可以达到2000米,而且非常安全环保。但价格不超过1000元人民币!因此,可以说研制廉价的超轻型便携式多用途导弹所需要的材料和技术已经不是问题,完全可以立足现有条件用国内早已经成熟的商用器材大批量生产。而且由于采用无线制导而且可以在发射前就锁定目标,因此可以作到发射后不管,这已经超过了现有红箭-8L反坦克导弹。至于发射、瞄准装置,同样完全可以使用现有商用和军用设备。例如发射装置,目前红箭-8L采用筒装,发射后发射桶就被抛弃,这其实是很大的浪费。灵云认为未来超轻型便携式多用途导弹应当采取类似多次使用火箭筒的方式,发射桶可以使用技术已经成熟的廉洁高强度轻质铝合金,起价格非常便宜而且重量轻,可以重复使用。至于导弹发射器的观瞄、控制器材可以直接使用现成设备。如瞄准系统可以使用现有商用手机上的成相器材如摄像机和显示屏,价格非常低廉、性能可靠,而且具备夜视能力。至于测距装置,即可以采用传统的光学测距手段,也可以在发射器上整合国产小型CO2单兵激光测距仪。当然激光测距仪要增加部分价格,但不会很高。导弹可以设计一种标准的破甲杀伤燃烧战斗部作为常规通用战斗部。这种战斗部即可以用来打击敌方轻型装甲目标,也可以用来攻击敌空中目标如武装直升机,还可以直接用来杀伤地方人员。导弹平时可以用密封良好的塑料薄膜密封保存,目前国内技术早已经成熟。具体使用方法为:首先的将导弹外面覆盖的保护膜撕掉,然后将导弹插如发射桶内,随后导弹通过弹体上的连接系统自动于观瞄、控制器材相连接,电视导引头开始工作,与瞄准系统实施同步运行。射手启动测距系统测得与目标距离等参数后将参数诸元传输给火控系统,火控系统在解算后将参数直接传输给导弹,此时射手用瞄准具瞄准目标后使导弹导引头将目标锁定并在瞄准具显示屏幕上显示已进入跟踪状态。随后又射手选择攻击方式,是直接攻击目标,还是使用延时起爆模式在目标头顶或串入建筑物内部再引爆。随后发射导弹,导弹在制导系统引导下无须射手引导自动飞向目标直到摧毁目标。得益于国内发达的新型反装甲战斗部,未来超轻型便携式多用途导弹完全可以有效摧毁对方轻型装甲目标和固定掩体以及空中低速目标。同时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和火箭发动机动力充裕,导弹的飞行速度可以相当快。灵云设定导弹具体数值为:发射器重2-2.5公斤;导弹重1-1.5公斤;弹径35-40毫米;弹长45厘米;最小射程80米,最大射程2000-2100米,动能破甲厚度80-100毫米;速度400米/秒。
灵云认为,由于完全采用成熟的现有技术和商用部件,整套武器的研制费用可以控制在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而且研制周期短。其大规模生产后的采购价格则可以控制在最高不超过1.5-1.8万元人民币!这样的价格甚至比国产新型突击步枪都便宜!而导弹的作战效能却可以有效填补陆军红箭-8反坦克导弹和69反坦克火箭筒之间的火力空白区。由于重量轻、体积小,非常适合单兵携带,甚至可以装到步兵行军背包中。而由于价格非常便宜,陆军只要很少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大量采购,最终可以将该导弹直接全面普及到步兵班一级作战单位,可以作为步兵班远程精确打击火力大量使用,用来作为红箭-8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有力补充。当然该弹在射程、威力和抗干扰能力等方面肯定不如现役便携导弹,但对于一种价格还不到2万元人民币的超轻型导弹来说已经足够了。该弹的射程和攻击威力足够对付台湾陆军大量装备的轮式装甲车和武装直升机,甚至在特定角度下可以击毁台湾陆军的M-41轻型坦克。一旦普及到中国陆军步兵班将彻底改变目前中国陆军步兵班的作战样式,将赋予陆军步兵班强大的作战威力。而且该弹可以实现系列多用途化:可以将多枚导弹象火箭发射巢那样组成集束火力系统安装在轻型轮式突击车上和国产23毫米机炮以及35毫米榴弹发射器组成完整的火力体系;可以将该弹大量装备在小型舟艇上作为艇用导弹;可以价格该弹挂装在中国陆军已经开始大量装备的车载中、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和无人直升机上,将这些无人机改装为无人攻击机,这些无人机由于受体积和载重量限制不可能使用现役便携式导弹,但使用体积小重量轻的超轻型导弹则没有问题,如此一来陆军将拥有大量无人攻击机,这将极大的提高陆军立体化作战能力;还可以将导弹进行改装后以模块化安装到新型主战坦克的炮塔里作为防空导弹用来对抗对方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这将极大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同时,随着国内材料学、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未来当技术成熟后可以将导弹的体积、重量近一步缩小,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导弹作为一个模块整合到未来中国陆军单兵数字化作战系统中,与步兵武器系统中的枪弹模块共同组成步兵枪、导合一武器系统,一旦达成将彻底改变陆军的作战模式。
可以预见,一旦这种廉价的超轻型便携式防空、反轻装甲目标多用途导弹研制成功并大规模普及到陆军步兵班,将极大的提高中国陆军的战斗力。这种“用百货大楼里的商品”制造的导弹将成为令中国陆军所有对手胆寒的利剑!
第二篇:2014 中国视频会议发展展望
2014 中国视频会议发展展望
1.视频会议在中国市场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视频会议业务体验得到了极大提升。随着中国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宽带资费的持续下降,视频会议的整体部署成本也将保持同步下降,从而有效的提升产品的投资回报率。从用户角度来看,越多越多的用户认识到视频会议的价值,将其作为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这些都为视频会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从2013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已经有不少新的本土厂商推出了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其中个别厂商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市场活动,以加强视频会议产品的宣传和市场拓展力度。同时,也有部分统一通信厂商加大了在视频会议产品上的投入,逐渐将其作为统一通信解决方案的核心。
3.视频会议云模式越来普遍。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对电信服务市场的管制,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厂商拿到IDC/ISP牌照,从而为其提供云服务模式奠定基础。从各大视频会议厂商最新的战略中也可以看出,云模式是其下一步拓展的重点。尤其是在光纤网络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线城市,云模式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4.视频会议移动化进程将提速。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消息,4G牌照将在年底前发放。而从中国各大运营商的最新战略中也可以看出,4G网络建设将是其未来1-2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在4G网络的有效支持下,中国视频会议的移动化进程将提速。2014年,视频会议将越来越常见,商业用户将定期通过他们的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终端参加视频会议。
第三篇: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展望
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展望
前言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于加快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够调整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结构,对加快我国的工程机械走出国门,和对工程机械创新有着引领促进的作用。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2025 工程机械 展望 正文
“一带一路”如中国再次腾飞的两个翅膀,由习主席一年之前提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初期,必然是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带动区域内工程机械的需求,这是给我国的工程机械出口的一个机遇,同时弥补国内工程机械饱和的状态,对于推动工程机械发展以及走出国门都有巨大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整个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所制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它不仅仅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实现在应对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当中,实现高端化的跨越发展。
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让我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迎来一个良好的机遇。
国内比较出名的工程机械厂商有三一重工、徐工、龙工、中联重科等,国外著名的有三菱、沃尔沃、现代等。现阶段我国的机械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明白差距,缩小差距。未来的中国工程机械将往这几方面发展。
一、工程机械更加环保。
我国工程机械设备行业的污染比重较大。节能环保之路都将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今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工程机械的未来走向,必将是节能环保大势当道。工程机械企业必须依靠自己走上让产品工作效率更高效、节能降耗性能更出色的道路上。
二、生产标准提高。
工程机械生产标准有相应的提高,比如噪音、震动、燃油消耗、排量等。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机械主要出口于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对于某些指标没有过高的要求。然而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我们国家所生产的工程机械达不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工程机械的出口。因此,提高工程机械的生产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增加制造难度,但着眼于未来,对工程机械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三、工程机械更加智能化。
当前,工程机械智能化已露端倪。工程机械行业是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继续发展,必然会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提出更多要求。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配套件的核心技术相比国外,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突破行业发展瓶颈,追赶上国际化步伐,国内厂商不仅仅是扩大海外市场,更是要获得更高端的技术,才能屹立在世界工程机械之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将逐渐成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流趋势,不仅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还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无疑成为工程机械制造厂商的最佳选择。
四、机器人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中国制造2025对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了详细规划。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到工程机械上面,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未来工程机械将从局部自动化过渡到全面自动化,并且向着远距离操纵和无人驾驶的趋势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工程机械将加快其现代化进程,使逐步过渡到完全智能化的作业机器人目标。到那时,一些新的机器人化作业程序就会应运而生。五、一机多用。
一机多用,作业功能多元化是近年来工程机械装备出现的一个新技术特点,也将是未来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多功能作业装置改变了单一作业功能,推动这一发展的因素首先源于液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液压系统的合理设计,使得工程装置能够完成多种作业功能。其次快速可更换链接装置的诞生,安装在工作装置上的液压快速可更换连机器,能在作业现场完成各种附属作业装置的快速装卸及液压软管的自动链接,使得更换附属作业装置的工作在司机室通过操纵手柄即可快速完成。
六、关键部件国产化。
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的某些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比如高速轴承、控制系统等。今后,我国会更加注重对关键领域的投资研发,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同时在关键技术、关键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弥补国内的空白与不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甚至走在国际的前列。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国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方面表明,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这几年制造业发展的掣肘。”针对德国工业4.0,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驱动力是抓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解决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变强国的根本路径。其规划的十大领域中机械人、农机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工程机械发展也有一定的创新推动作用。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也会对工程机械的发展有着引导指向作用。我国的工程机械发展将会往高技术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为制造强国添砖加瓦,同时期待我国的工程机械能与国外先进的机械一较高下。
第四篇: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展望
在国际航运与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中国造船业因快速发展而备受瞩目的时刻,国内外海事界同仁和有关人士齐聚一起,交流信息、洽谈合作、增进了解,对于促进业界的共同发展,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此,我代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向2007年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下
面,我就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问题,讲三个方面内容,与大家交流,请大家指正。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为造船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船舶工业抓住这一机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总量大幅跃升。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比2000年翻了两番,占世界份额从6%提高到近2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了5.5倍。在世界造船企业排名中,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江南长兴分列第4、第6和第10位,有5家造船企业进入世界前20强。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经过多年的努力,船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并驾齐驱、高新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明显增加的格局。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手持订单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显著提升,我国自主开发的17.5万吨大型散货船、30万吨超大型油船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40%和30%以上,并已进入大型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半潜式钻井平台、30万吨fpso等高端产品市场。超大型船舶主机及其曲轴、大型螺旋桨、大型锚绞机等关键船用设备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生产。
造船效率明显提高。在造船规模和能力扩大的同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强批量化、专业化生产,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骨干船厂生产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短。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17万吨级散货船的船坞和码头周期分别从首制船的369天和109天缩短为双50天;大连船舶重工批量建造4250teu集装箱船码头周期控制在40天以内。
经济效益大幅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全行业实现利润近百亿元,超过“十五”时期利润总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不足4万元/人年提高到12.7万元/人年。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地方造船企业增长迅猛,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6年地方造船企业造船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2%,实现利润占全国的47%。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造船产量达到120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 44%,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1%;新接船舶订单64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12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8.7%%;手持船舶订单1293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1%,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船舶出口金额亿87.56美元,同比增长61.9%;1-8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0.49亿元,同比增长了125%。
总体来看,中国造船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行业发展中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二是船舶配套发展滞后,船舶配套本土化率还比较低,关键配套设备长期依赖进口。三是能源资源消耗较高,万美元产值耗电量大大超过先进造船企业水平,原材料消耗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四是随着产能的增加,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也很突出.这些问题,是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突出显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展望
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的基础更加扎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船舶工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贸易量呈现进一步增长的态势,这为世界航运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初步判断,国际船舶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但出现“陡降”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同时,从我们自身角度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政府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50万千瓦和11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船
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2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以上。
根据目前我国造船企业的手持订单情况,综合考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造船设施陆续投入使用,我们认为,上述规划目标有望提前超额实现。
三、下一步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中国造船业是国际造船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造船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国际造船业的稳定发展和海事业的持续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船舶工业下一步发展中,要高度重视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构建中国船舶工业核心竞争优势。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船舶工业要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合资合作,不断优化主流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高新技术船舶开发研究,努力突破关键配套设备研制的技术瓶颈,加快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推进船舶工业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大力发展先进船舶配套业,促进中国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配套业一直是制约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是实现船舶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加快推进船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重点依托现有骨干企业,通过新建或技术改造,提升优势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生产基地。坚持开放发展的原则,鼓励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外资投资船用设备的研发和制造,鼓励引进国外著名厂商和国际知名品牌,欢迎国外先进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和研发机构,与中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合资合作,共同发展中国船舶配套业,为整个世界船舶工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加快推进全行业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大幅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是实现船舶工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适应新的国际造船规范、标准要求,进一步深化造船生产体系改造,优化造船作业主流程,提高总装化水平;着力通过深化设计,强化基础管理,提高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等方式,从源头上控制造船成本,减少返工和浪费;大力推进数字化造船,提高信息化应用程度和水平。骨干企业要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总装造船模式,切实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
第四,发展先进造船生产能力,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中国造船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无序和盲目性的现象。为促进中国船舶工业科学、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先进造船生产力为核心,反对和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未经批准盲目发展船舶生产能力。我们现在正在协助政府清理和淘汰一批生产设施落后,污染环境的造修船企业,提高船舶产业进入门槛,引进先进的造修船设施,做到企业、环境统一规划建设,提高造船企业的发展质量,为船舶工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第五,保持冷静头脑,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最近一段时间船舶市场持续兴旺,船价也不断攀升,船舶企业手持订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各方面要保持冷静头脑,认真进行市场分析,各方面跟踪经济、航运、金融市场的信息,承接订单的战略和战术上都要适当采取谨慎的策略,尽量避免潮起潮落时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船市也近似股市,冷静和减少盲目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需要中国造船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国际业界和各方面朋友的大力支持。长期以来,国内外海事界和各界朋友对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行业协会将始终坚持服务的宗旨,积极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与各位一道,在中国船舶工业未来发展当中,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船舶工业一定能够实现更大的发展,一定能够为国际海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中国快餐业发展分析和展望
中式快餐业发展状况分析和展望 作者:陈璇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0级
关键词:快餐SWOT特色管理宣传
近年来,随着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洋快餐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式快餐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百胜集团(中国事业部)每年数以百亿计的营业额相比,中国本土品牌的中式快餐就显得十分弱小,2009年的中国快餐业前五名只有一家中国本土品牌。所谓“民以食为天”,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上为什么洋快餐如此盛行,难道是老外更懂国人的饮食口味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然而中式快餐店多数“长不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肯德基在中国有1500多家店,麦当劳也有近千家店,然而中国本土品牌中规模最大的真功夫也仅有400多家门店,规模一般的如包天下仅有200多家,远远不及洋快餐的规模。而这些已经是中式快餐中的佼佼者,多数中式快餐即使味道再好,也发展不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规模。比如驰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虽然已经成立了餐饮公司,但依然没有形成大型连锁,实力与规模完全无法与洋快餐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狗不理包子”的口感、菜色和营养价值更容易为国人所认同和接受。
这不禁让人想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局面,中式快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其出路在哪里?要真正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对中式快餐也进行SWOT分析。首先来分析中式快餐的优势:
一、中式快餐更懂得国人口味,更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更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显然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二、相比西式快餐,中式快餐的价格相对低廉,这对很多消费者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力,毕竟快餐的主要目标顾客学生、商务群体、上班族对价格还是很敏感的;
三、中式快餐一般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富含人体所需的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西式快餐有太多的热量,通常被国人称为“垃圾食品”,可见中式快餐在营养、健康方面也占有很大优势;
四、在中国市场上,消费者的情感更倾向于购买中式快餐。
说完优势,下面来说一下中式快餐的劣势,中式快餐业的集中度低,2011
年我国的餐饮限额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及以上企业收入总和为3196亿元,百强收入为1396亿元,占餐饮零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8%和8%,而多数发达国家百强企业的比例就有20%,美国仅前十强就占到25%。
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式快餐相比西式快餐起步晚,管理经验不足,在营销战略和手段上稍显稚嫩,而一些老字号企业又过于保守,不愿引进现代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二、行业准入门槛低,在国内不需要什么资质就可以从事餐饮行业。门槛低造成了业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小餐馆、个体摊位的菜品卫生、环境卫生条件都差,这就导致了其价位不高,只能定位于低端市场。低价格造成了利润空间小,盈利能力弱,从而抗风险能力也就低。很多人对中式快餐又爱又恨,爱的是口感,恨的是其似乎永远也上不去的卫生和服务。相反,一些卫生好点的餐馆往往又太过于重视装修,反而忽略了口感和菜式,让人感觉本末倒置;
三、国内餐饮企业的可复制性和标准化程度低,这就阻碍了其形成连锁店,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很多美食靠的都是祖传秘方之类的东西,不是人人都可以学的会,其拥有者更不会轻易教给别人。即使是同样的东西,如煎饼果子,每个厨师做出的味道可能都不一样,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和操作规范(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有关),不能形成连锁,而我们都知道这是现代餐饮行业的必胜法宝;
四、国内餐饮企业工业化程度低,效率不及洋快餐。快餐就要体现出一个“快”字,而许多中式快餐却因为制作工艺的要求效率低下,无法跟上消费者日益加快的生活步伐,这就使得消费者不得不舍弃中式快餐。如何在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之间寻找到一个结合点,扬长避短,使传统的中国美食也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是中式快餐成功的关键。
当然,在日益开放和发达的今天,中式快餐业也有许多的机遇:
一、当今中国社会中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健康饮食和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许多人已经因为西式快餐的营养结构不合理而放弃了西式快餐;
二、随着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许多外国人也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式快餐可以趁此机会开拓海外市场,不但可以给企业带来商业利益,也可以像外国人展示我国的餐饮文化;
三、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外国企业餐饮放慢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给中
式快餐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竞争环境;
四、当代中国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快餐的需求越来越大,日益扩大的市场不能不说是中式快餐业的一个绝好机遇
五、科技的发展给中式快餐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中式快餐目前也面临许多威胁:
一、肯德基等洋快餐为了占领中国市场,采用本土化策略,推出了迎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瓜分中式快餐的市场;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有很大影响,快餐市场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民众购买力有限,导致企业定价不能太高,但是同时又要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三、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力、时间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合中式快餐的优缺点和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式快餐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
管理方面:
一、向国际型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管理人才,不仅在装修、包装等表面现象上模仿西方企业,更要在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和产品理念等更深层次上向西方企业学习;
二、在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规范和标准并严格执行,利用现代化工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流程;
三、引进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辅助人工决策和管理。
产品方面:
一、突出与西式快餐的差异化,强调中餐特色,许多中式快餐店看到西式快餐店生意红火,便盲目学习,中式快餐店内卖炸鸡和汉堡显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原本的产品特色,反而使消费者不容易记住;
二、提高环境和食品卫生水平,不能一味的追求低价格,否则会让消费者产生低价低质的感觉,久而久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式快餐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三、产品注重多样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种类丰富多样,中式快餐业可以推出更多的传统美食,以应对洋快餐的本土化战略;
四、在产品质量方面严格把关,制定统一的质量考核标准,这是企业走向标准化和现代化十分重要的一步。比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就严格要求每个包子都有18个褶,包子皮和包子馅各重多少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使得员工的心里也清楚地知道了操作规范;
五、将传统的小吃纳入中式快餐的范围内。一般的小吃街或街边摊环境脏、乱、差,味道虽好,消费者只有逛街饿了、赶时间或者十分想吃的情况下才会去购买,而且一般都会带走,因为周围环境实在让人难以下咽,经营者似乎也并不在意这一点。这样下去,小吃将不可能发展壮大。其实中国小吃的魅力大家有目共睹,而且小吃的快捷、美味恰恰是快餐的卖点。所以引进小吃作为中式快餐的特色,是中式快餐的出路之一。然而小吃的摊主都是个体经营户,并没有多少资金,更别提管理方法和水平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吃蓬勃发展,成为中式快餐的有特色的主力军呢?关键在于联合经营或搭建平台,引进店中店的方式,只不过顾客集中在一起就餐。即由政府或者大企业出资,建设像商场一样的大型小吃中心,由出资方统一管理,中心内所有的桌椅、装修、保洁和日常管理由出资方负责。小吃店主只需交纳一定的租金并服从管理便可正常经营。这样一来既可以改善小吃的环境和整体形象,又可以凝聚小吃的力量,使小吃不“小”。
促销方面: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用各种媒体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这一点西式快餐做的很到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新产品广告,却很少看见中式快餐企业的广告。中式快餐的广告可以重点突出中国特色和健康、营养。
渠道方面:中式餐饮企业可以采用连锁店的方式,进行直营连锁或加盟连锁的形式扩大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