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名言100句[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6:1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子名言100句[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曾子名言100句[最终版]》。

第一篇:曾子名言100句[最终版]

曾子名言100句(公务员版)

一、执政为民

1、得众得国 失众失国

【原文】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殷代没失民众时,行为也能配上帝。应以殷商为借鉴,获得天命不容易。”这是说,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启示】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纵观历朝历代,横观整个世界,国家的兴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民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出了治国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曾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与曾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以民为本,更是根本。

2、大畏民志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礼记·大学》

【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与别人一样,分清是非曲直。不同的是希望诉讼的案件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尽说狡辩的话,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启示】

曾子把尊重敬服民心民意作为根本,道出了治国就要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3、好民之好,恶民之恶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君子真快乐,爱民如父母。”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启示】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是社会制度下,唤出“爱民如父母的声音”是多么伟大啊。

4、言信乎群臣,泽施乎百姓 【原文】

“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说苑·说丛》

【译文】

来到这个国家,国君说话对群臣诚信,就可以留下;群臣做事对国君尽忠,就可以在这里做官;恩泽能够给予百姓,就可以在这里安家。

【启示】

曾子把施恩于民作为治国的最高等级看待,我们的人民政府更应该施恩于民,作为人民的公务员就应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

二、坚定志向

5、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启示】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意志是客服困难的法宝。曾子对有志之士提出两条要求:一是要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二是实现目标,对事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着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今天的公务员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6、大节不可夺 【原文】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启示】

君子就应该担负起保卫国家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重任。曾子在这里描绘出一个临危受命,系国家安危于一身,处生死存亡关头,安国家、保社稷,不为利害所动,不为威武所屈的君子形象。

7、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发扬光明的品德,在于使民众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

【启示】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儒家规定的大学“三纲领”,也就是成年人学习进修的三个目标。“明德”是道德教育,“新民”是学习治理民众的本领。“止于至善”是达到最好。“三纲领”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启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进身步骤,人生追求。它体现的是目标、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也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忧国忧民性格的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正是这种精神演化而来的吗?

9、执仁立志

【原文】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君子坚持仁爱,坚定志向,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这样做,那么即使是你的亲人,哪又有谁肯亲近你呢!

【启示】 从政者执仁立志就是有美德,人们就亲近,千里之外都一样!

三、调研决策

10、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闻则广大 【原文】

“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

君子重视信息,就能使德行高超明达;善于运用信息,就能使事业宽广宏伟。德行的高超明达,事业的宽广宏伟,不取决于别的,取决于意志的加强罢了。

【启示】

“所闻”就是所掌握的信息。决策离不开信息。两千多年前的曾子就看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不能不让我们佩服;懂得运用信息,是曾子的又一高明之处。这这在今天更为重要。

11、格物致知 【原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追究事物的原理。追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启示】

通过实践取得真知,是“格物致知”要告诉我们的真理。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也是这个道理。

12、思而后动,论而后行 【原文】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思考问题要克服感情用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考虑经得起检验必须考虑到不会出现后悔的话,就可以说是谨慎了。

【启示】

曾子为人们描绘出一条谨慎从事的路线图,实际也是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路线图:行动前思考(思)、论证(论);行动中按计划行事(思言之);行动后检验(思复之)、总结(思无悔言)。这五个步骤规定了实践的全过程,与现代管理学的要求几乎完全一致,是我们做事仍应遵循的规律。

1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世间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他们的先后秩序,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启示】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发生、发展、结束规律的,把握规律是为政治事的关键环节。

四、仁政德治

14、将说富贵,必勉于仁 【原文】

“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想要喜欢富贵,必须在仁德上下功夫。【启示】

在旧时代,取得富贵就要执政有功、事业有成。曾子告诉人们:做好官、执好政,必须致力于仁政。

15、国以义为利

【原文】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大学》 【译文】

国家不应把财利作为根本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根本利益。

【启示】

“以利为利”还是“以义为利”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也是治国者的治国理念、治国原则问题。

16、天下以仁为尊

【原文】

“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认为仁德最为珍贵。富有天下四海之内叫做富有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富有。贵为帝王天子叫做尊贵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尊贵。

【启示】

“仁和富贵”与“义和利”一样,同是个价值观问题。也是治国者的治国理念与原则问题。

17、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原文】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礼记·大学》

【译文】 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行,有了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会供给使用。

【启示】 治国者以义为利并不是不要财,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曾子在此为治国者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取财之道;先要有德政,通过德政取得民众和国土,再通过民众和国土得到财富。也就是“德政——民众——财富”三部曲。

18、安上治民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孝经·广要道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办法。所谓礼,就是尊敬罢了!尊敬他的父亲,做儿子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哥哥,做弟弟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君主,做臣下的就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人少而感到高兴的人多,这就是重要的道理。”

【启示】

圣人把安定国家,治理百姓,作为治国的基本任务。

19、移风易俗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广要道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教导百姓亲爱,没有比用孝更好的办法;教导百姓礼貌顺服,没有比用悌(爱兄长)更好的办法;转变风俗习惯,没有比用音乐更好的办法;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办法。” 【启示】

曾子在这里肯定了孝悌礼乐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移风易俗是我们至今仍然常用的一个成语。

20、教可化民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孝经·三才章》

【译文】

先王看到教化可以转变人心风俗,所以先做到广泛地施爱,于是百姓没有抛弃自己父母的;向他们宣扬道德和正义,于是百姓就喜欢依照道德和正义去做;先做到待人恭敬礼让,于是百姓就不相互争夺;用礼乐引导启发他们,于是百姓就和睦相处;用事例告诉人们好坏的标准,于是百姓就知道哪些是该禁忌的。

【启示】

教化德治是儒家的治国主张,“教可化民”非常精练地说出了注重教化的原因。对国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永远是治国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21、善以为宝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礼记·大学》

【译文】 《尚书·康诰》中说:“天命不是永久的。”这是说,行善就会得到天命,不行善就会失去天命。《国语·楚语》中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宝,只是把美德作为宝。”

【启示】

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用道德治理国家,从政者就要把美德作为宝。

五、敬业勤政

22、进则能达,退则能静

【原文】

“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为官就能通达,退隐就能静养。难道看重的他的通达吗?看重的是他有功;难道是看重的他的静养吗?看重的是他能坚持操守。

【启示】

“进则能达,退则能静”是从政者的原则与要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退休不退志,保持本色。

23、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事君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虑如何竭尽全力,事后就要考虑有没有过错怎样弥补,奉行顺从君主美好的言行,纠正制止君主的错误举动,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亲密。”

【启示】

这是从政者的做事原则。这里的“事上”,不能单纯理解为奉事君主,在“君王即国家”的时代,做官就是“事上”。这里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与“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是一致的,事业与修身相结合。从政者不仅自己要“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对君主也不是一味顺从,而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24、益上之誉,损下之忧 【原文】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做官就要给国家加添声誉,并能减少百姓的忧愁。如果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国君的理解,就不要安居高位,不去讨取丰厚的俸禄。就是干农活,当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挨冻受饿也要坚持仁爱。这就是君子大义的表现。

【启示】

这是对“进则能达,退则能静”的进一步解释。

25、食人之禄,忧人之事 【原文】

“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译文】

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为人家的事担忧。【启示】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26、昼则忘食,夜则忘寐 【原文】

“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思慕仁德和正义,白天从事事业忘记吃饭,晚上自我反省忘记睡眠,以此锻炼自身,就可说守住基业了。

【启示】

这就是废寝忘食成语的来源。曾子告诉人们,就要具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六、识人用贤

27、多知而择,博学而算 【原文】 “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要能够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辩别好坏,多参与谋议并出言谨慎。

【启示】

只有多了解人、能够识别多种人,才能有选择的因人因才而用。时至今日,“多知而择”仍是选才用人的重要前提。

28、目者心之浮,言者行之指 【原文】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眼神是内心的浮现,言论是行动的表示,内心有活动,在外就有表现。所以说,通过显现的,就能看到其隐蔽的。

【启示】

曾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识别人的方法问题,观察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就可以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9、听其言,知其好 观其悦,知其术

【原文】

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亲爱,可以知其人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听了他说的话,就可以知道他的爱好;看他喜欢的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术想法;长期考求他的言论,就可以知道他诚实不诚实;看他亲近热爱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启示】 见上条。

30、巧言令色,难于仁 【原文】 巧言令色,触小行而笃,难于仁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用好话笑脸逢迎人,局限于耍小聪明,很难达到仁的境界。

【启示】

这样的人往往会投领导所好,善于钻营,是选拔任用特别要注意的。

31、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原文】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礼记·大学》

【译文】

喜欢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有谚语说:“溺爱子女的人看不到他孩子的坏处,贪心的农夫看不到他庄稼的茂盛。”

【启示】

感情不同往往影响着对人的看法。对亲近的人常有所偏爱,因而看不到他的缺点,对憎恶的人常有所偏恨,因而看不到他的优点,因此对他们常不能公正对待。所以,从政者必须去掉偏心和偏见,全面看待每一个人,力争做到对每一个人都客观公正。特别要注意管好自己、亲属子女和身边的人。

32、忠信得之,骄泰失之

【原文】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礼记·大学》

【译文】

做国君有个大原则,忠厚诚实的人一定要得到他,骄横放纵的人一定要丢弃他。

【启示】 这里讲的是治国者的用人问题。曾子提出的用人路线在重德,用人唯贤,德才施用。曾子把它看作是“大道”,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33、举贤退恶

【原文】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礼记·大学》

【译文】

发现贤人不能举荐,或虽举荐了却不能让他处在自己前面,这是怠慢;发现恶人不能斥退,或虽斥退了却不能驱逐到远方,这是过错。

【启示】

这里讲臣者荐才问题。特比提出要能把“贤”过自己的人举荐到比自己更高的位置上。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有慧眼,还要有博大的胸怀。这一点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七、理财用财

34、德本财末

【原文】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礼记·大学》

【译文】

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把根本当成外在的东西而把枝末当成内在根本,那就是与百姓争夺利益。

【启示】

“德本财末”是个治国方略问题。

35、财聚民散,财散民聚 【原文】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礼记·大学》 【译文】 治国者聚敛财富,民众就会离散;治国者散财于民,民众就会归聚。

【启示】

“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是财富分配、治国方略,涉及国家大局。

36、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原文】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礼记·大学》 【译文】

有仁德的人使用财富来完善自身品德,没有仁德的人牺牲自身品德以求发财。【启示】

是仗义疏财还是巧取豪夺是两种人格、两种品德的鲜明对比,告诫人们要以义取财、以财修德。

37、悖入悖出 【原文】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礼记·大学》

【译文】

对人说话不讲道理,别人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回答;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财物,别人也会用不正常的手段拿走。

【启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人们以理服人,取财有道。

38、生财有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

【译文】

生发财富有个正确的方法,要使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财的勤奋,用财的节省,那么财富就可以经常充足了。

【启示】 此言很富有经济学色彩,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简言之,就是开源节流,这仍是我们今天理财的原则。

39、高而不危,满而不溢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孝经·诸侯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处在上位而不放纵,地位高也不会出现危险;控制开支,节约费用,慎重地执行礼仪法度,财富充实也不会遗失。地位高却不危险,是长久高贵的保证;财富充实却不遗失,是长久富有的保证。

【启示】

追求长久富贵是人之常情。怎样长久富贵,此言道出了简单而不易做到的方法:不骄奢淫逸,坚守制度,勤俭节约,这仍是我们今天应把握的方法。

40、贫不胜忧,富不胜乐 【原文】

“弟子不学古知之矣,贫者不胜其忧,富者不胜其乐。”

《博物志·杂说上》

【译文】

我没上学前就开始懂得这个道理了,贫穷的人禁不起忧患,富有的人禁不起享乐。

【启示】

成由勤俭败由奢,“富不胜乐”是人们应该常常记起的。

八、学习锻炼

41、不能则学,行则比贤 【原文】

“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险的道路,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

【启示】

“不能则学,疑则问,行则比贤”,大概是古今学子最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是孔子的“不耻下问”、“见贤思齐”思想的体现。如果按此坚持终生,就可以事事通达,无往而不胜。

42、攻恶求过 强所不能 【原文】

“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祛除他的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失,增强自己不具备的才能,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适宜的事情就跟着去做,可称得上好学了。

【启示】

去除缺点,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不切实际的欲望,见好人就学,是好学的标志,也是德志全面发展的途径,至今有用。

43、爱日以学,及时以行 【原文】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避),易者弗从。”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

【启示】

四句话的学习要求,今天也不过时。

44、博学孱守 【原文】 “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少说话并坚定地去做,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一定要在别人后边。

【启示】

行动在前,说话在后,不仅是一个学习方法,也是为人处事之道。少说多做,也是今人做事的原则。

九、修身内省

45、修身为本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礼记·大学》

【译文】

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做人的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启示】

曾子对修养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普遍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一例外;二是修养的重要性,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可见修养不是个人的事、小事,是大事、大家之事,国家之事。

46、修身正心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为所忿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礼记·大学》 【译文】

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就是说,如果心有所愤怒,身就不能端正;心有所恐惧,身也不能端正;心有所偏爱,身也不能端正;心有所忧患,身也不能端正。

【启示】 “正心”就是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人生价值观,以便在人生旅途中排解各种难题,谱写人生乐章。

47、正心诚意 【原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译文】

想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启示】

“诚意”是意念真诚,做人真诚,做事真诚,这是待人处事最为重要最为宝贵的品德,直到今天市场经济时代更有特殊意义,仍要诚信为本。

48、日三省身 【原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启示】

“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的修身名言,千古传颂。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都对这种修身精神作了肯定。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人们学习发扬。

49、日作夕省 【原文】

“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以正义为行为准则,白天从事事业,晚上自我反思,以这种态度坚持终身,就可称得上守护基业了。

【启示】

曾子的自我反省并不是唯心主义的闭门思过,而是把自我反省与实践、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正义为准则,以守业为目的。

50、必慎其独 【原文】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

【译文】

内心的真实情况,在外表上一定会有所显露,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启示】

慎其独,就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如果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自我反省的最高功夫,那么“必慎其独”则是曾子谨慎处世的最高境界。慎其独首先要真诚,做老实人,不造假;其次要有坚定的意志,一个人在没别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规事,古今中外都是一道难题,这也就成了修养的最高境界,至今仍不失其实践意义。

十、廉洁自律

51、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原文】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礼记·大学》 【译文】

曾子说:“象十只眼睛注视着自己,十只手指点着自己,难道还不严厉吗?”

【启示】

执政者面对的是广大民众,一切所作所为,都在众人的监督,不可不慎。

52、患难除之,财色远之 【原文】

“君子患难除之,财色远之,流言灭之。祸之所由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夙绝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应怀着担忧害怕的心情去修养自己,远离财色,不说没根据的话。这样祸害所产生的机会,自然就很微小了。因此君子要早断绝流言和财色。

【启示】

身为政府官员,少不了各种诱惑。要做一个好官员,就要抵制诱惑。财色是最大的诱惑,应引起特别警惕。

53、惧之不恐,怒之不惛

【原文】

“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惛也,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近诸色而观其不逾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不营也,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面对恐吓才能看出他心情的坦然,面对谴责才能看出他思绪的沉稳,快乐的时候才能看出他并不狂妄,接近美色才能看出他恪守礼法,吃喝的时候才能看出他讲求纲常,面对利益才能看到他的礼让,悲痛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坚贞,贫困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不被金钱利禄所迷惑,辛苦劳作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不被人所干扰。

【启示】

曾子所说君子保持清正廉洁,要经过九个关口的考验,现实亦是如此。

54、近市无贾,在田无野 【原文】

“近市无贾,在田无野,行无据旅,苟若此,则夫杖可因笃焉。”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靠近集市而没有存放货物的栈房,在田野劳动没有供休息的草庐,行走在路上没有依托的客房,假如做到这样,那么持有的操守会更加坚定了。

【启示】

自古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事实上只有保持两袖清风,才能有一身正气。

55、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原文】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说苑·立节》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农田里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去赠送给他采邑,曾子不接受。再次前往,还是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赠送的人往往害怕赠送人,赠送人往往对接受人表现出骄纵,即使国君赠送我采邑而对我不骄纵,我能不害怕吗?”

【启示】

这就是“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从政者就是要严格要求,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馈赠,不然就很容易被拉下水。

56、见利思辱,见恶思诟

【原文】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见到利益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引起对名声的损害,见到不好的事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带来的指责,贪恋情欲就要想到由此可能产生的耻辱,生气恼怒就要想到由此控制不住而可能发生的祸患,君子应终生为遵守好这一条而战战兢兢。【启示】

从四个方面警示人们,保持一身清正廉洁。

57、先诸己而后诸人 【原文】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礼记·大学》)

【译文】

君子必须自己有德行才能要求别人有德行,自己没有过失才能去责备别人。自己不怀有推己及人的恕道却劝告别人去实行恕道,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启示】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己不正不能证人,领导者必须先做出表率,群众才会跟着做。

58、上老老而民兴孝,上恤孤而民不倍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xié)矩之道也。”

《礼记·大学》

【译文】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就是说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怜爱孤儿,百姓也会跟着去做。所以君子自有规范百姓行为的方法。

【启示】

孔子多次强调治国者表率作用的重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十一、坚守气节

59、视死如归 【原文】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以曲意奉迎得到的富贵不如贫穷有个好名声,屈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耻辱可以避开,就避开它算了,到了不可避开的时候,君子就要视死如归。

【启示】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铮铮之言,是古今志士仁人的座右铭。以死保节,不乏其人,千古流芳,骨气、正气是人们对付一切邪恶的法宝。

60、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 【原文】

“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就不要安居高位,不去讨取丰厚的俸禄,就是当普通百姓也要推行正确的主张,挨冻受饿也要坚持仁爱,这就是君子的义。

【启示】

当人们不得志,生活贫困时也不要放弃自己的主张,而积极抵制之,这种操行在今天既然值得借鉴。

61、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 【原文】

“君子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直行而取礼,比说而取友。”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不靠向地位高的人乞求而得到宠爱,不靠亲近好名声的人而求取俸禄,要靠走正道而获得礼遇,要从相互喜爱的人中寻求朋友。

【启示】

不攀龙附凤,不依权附贵,才能保住气节。62、不宛言取富,不屈行取位 【原文】 “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说话做事都要正直,不靠花言巧语求取财富,不靠卑躬屈膝求取禄位。

【启示】

讲气节就要正直,说话正直,做事也要正直,如果靠花言巧语或不正当的行为取得财富或官位,那只能算小人而不是君子。

63、不谄富贵,不乘贫贱 【原文】

“君子不谄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 【译文】

君子不靠向富贵的人谄媚来谋求自己的欢乐,不靠欺凌贫贱的人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启示】

对富贵的人不乞求,对贫困的人不欺凌,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可贵的。

64、彼富吾仁,吾何慊乎 【原文】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

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们赶不上。但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德;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道义,我有什么感到不足呢?

【启示】

此话显示出曾子高尚的思想境界。曾子以仁、义为立身标准,富贵与仁义相比,再高也高不过仁义。

65、自反而缩,万敌敢往 【原文】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启示】

正义和勇气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勇敢。

十二、错而能改

66、太上不生恶,其下而能改 【原文】

“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首先不做坏事,这是最主要的,其次能及早与坏事断绝,再次是做错事能够改正。

【启示】

反省、实践、改过相结合是曾子提倡的自我反省的主要特色。

67、过而能改,行而能遂 【原文】

“过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耻也;慕善人而不与焉,辱也;弗知则不问焉,固也;说而不能,穷也;喜怒异虑,惑也;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无益而食厚禄,窃也;好道烦言,乱也;杀人而不戚焉,贼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有错不能改是懈怠的表现;做事半途而废应感到羞愧;羡慕好人而不去结交,是甘愿辱没自己;不知道还不问,是固执行为;解说事理不能服人是自己知识贫乏;喜怒无常那是迷乱;说到不做那是欺骗;不是自己做的事而据为己有,那是狡诈;拿道听途说的话来文饰自己的言论,那是内心空虚;对人没有益处而领取丰厚的待遇,如同盗窃;好说繁琐的话是制造混乱;对杀人也不忧伤那是太狠毒了。

【启示】

曾子从反面说明 “有过而不能改”的危害。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有错改过之后,照样可以成为有用人才。

68、爱之也深,更之也速 【原文】

“……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 《中论·贵验》

【译文】

君子纠正过错,不仅仅改正的话说得好就算完结。要真诚地发自内心,表现于容貌,他爱自己越深,他更改的也越快,就象追赶野兔一样只怕赶不上,因为这样做只能推进事业不会减退功力。

【启示】

曾子诚心告诫要用爱自己的心去改正错误,爱自己越深,更改过错就应该越坚决越快,才能使自己事业有成。

69、朝过夕改 【原文】

“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不事先认为人家不好,不用不信任的眼光猜忌人,不宣扬别人的过失,并成全人家的好事,体恤以往的过错,察看以后的行动,早晨有过错晚上改正就要赞许,晚上有过错早晨改正同样应该赞许。

【启示】 宽人律己是曾子对人对己的一个处事态度,也是一个人修养的标志与原则,至今可用。

十三、以善待人

70、人非人不济,水非水不流 【原文】

“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人们相互共事,就象行船驶车那样,相互帮助才能通达。自己在前就拉,别人在前就推。所以人没有别人的帮助就不能成功,马离开马群就不奔驰,土堆不增添新土就不再增高,水不增加新水就不会流动。

【启示】

世界万物是相互依存的,人类社会也是在相互依存中发展起来的,人们之间就是要相互友爱、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就是“相济达”的道理,也是和谐之道。

71、乐人之善 【原文】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即使有的事自己没有做好,也不要牵连别人。

【启示】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自己好,也希望别人好;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强加给别人。“仁者,爱人”,这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72、成人之美 【原文】 “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不事先认为人家不好,不用不信任的眼光猜忌人,不宣扬别人的过失,并成全人家的好事。”

【启示】

以爱心、善心待人,是儒家所主张的为人之道。73、爱人以德 【原文】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

《礼记·檀弓上》

【译文】

“你爱我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人是无原则的宽容。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够合乎规矩地死去,也就够了。

【启示】

这是曾子临终对儿子说的话。爱人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地什么都爱,要以德爱人,真正爱一个人就不能对他的错误姑息迁就。

74、远者以貌,近者以情 【原文】

“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憘,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对待家庭的人和睦,对待外人恭敬,对兄弟和顺,对朋友亲切,对疏远的人礼貌相待,对亲近的人待之以真诚。

【启示】

人们如何和谐的相处?曾子以极其简短的语言说出了对不同的交往中应持的态度。突出了和顺、亲切、礼貌、真诚,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75、孝老慈幼,友少惠贱 【原文】

“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贱者惠焉。此礼也,行之则行也,立之则义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礼是尊敬地位高的人,孝敬老年人,慈爱年幼的人,友爱年龄小的人,施恩于贫贱的人。这样的礼,做到了就是有德行,树立于天下就是正义。

【启示】

在这里曾子讲了什么是“礼”。改礼仪制度为礼貌待人。正是由于曾子发轫的这一改造,“礼”才成为后世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四、文明交友

76、久入兰室,不闻其香

【原文】

“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

与君子交往,芳香就好象进了存放兰芷的房间,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味了,这是与它同化了;与没有德行的人交往,腥臭就好象走进存放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臭味了,这同样是与它同化了。因此,君子要慎重地选择他去生活的地方。

【启示】

曾子这段话告诉人们,交友是要有选择的,而且非常重要。有些人走上邪道上去就是交友不慎。

77、不仁其人,虽独弗亲 【原文】

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面对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即使没有朋友,我也不亲近他。

【启示】

这是一个交友原则问题,78、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原文】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译文】

“君子要用文明的方式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自己修养仁德。

【启示】

交朋友是古今人们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曾子在这里提出了交友的目的、要求,特别把交友与学习修身结合起来,作为学习修身的一条途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79、同游不爱,吾必不仁 【原文】

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hé)怨人!

(《荀子·法行》)

【译文】

与朋友在一起而不被喜爱,一定是自己不够仁爱;与人交往而不被尊敬,一定是自己没有敬重别人;面临财物而不被信任,一定是自己没有信任别人。这三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什么埋怨别人呢?

【启示】

交友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对自身素质优劣的检验。

80、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 【原文】 “狎甚则相简也,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而已。” 《说苑·致思》

【译文】

过于亲近就会相互怠慢,过于庄重就会不亲近。因此,亲近能够使结交得到欢心,庄重能够成就礼仪,就可以了。

【启示】

曾子在这里提出交友“度”的问题,应把握好“狎”与“庄”之间的度,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十五、正言端行

81、微言笃行 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原文】

“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少说并坚定地去做,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一定要在别人后边,君子应终生为遵守好这一条而忧虑。

【启示】

曾子关于言与行关系的论述比较多,这里他谈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少说多做;二是与人共事,先做后说。

82、恭而不难,安而不舒 【原文】

“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谨守其职却不嫌劳苦,环境安适却不懈怠,待人谦逊却不献媚,宽厚却不放纵,给人好处并不吝啬,正直而不求捷径,就可以说是懂道理了。

【启示】 这是讲为人处事的态度,特别是从政者应持的态度。做事尽职尽责,待人谦虚宽厚,给人好处不吝啬。

83、不唱流言,不陈其能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原文】

“君子不唱流言,不折辞,不陈人以其所能。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不倡导无根据的言论,不反驳别人的批评,不宣扬自己的才能。说话一定要有根据,行动一定要有准则,亲近人一定要有道理。

【启示】

儒家看来,君子说话待人应注重三点:一是说真话、实话、有根据的话;二是说好话、有益的话、不惹事非的话;三是做事待人不能随意而为,应有一定准则。

84、花繁实寡,多言行寡 【原文】

“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

开花多结果少,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说的多做的少,这在人类中也是常有的现象。

【启示】

告诫人们少说空话、大话、假话,多干好事、实事,少摆花架子。

85、众信弗主,灵言弗与 【原文】

“众信弗主,灵言弗与,人言不信不和。”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众人都相信的话也不可以作为根据,对说到做不到的话不要理会,别人的话不真实就不要应和。【启示】

曾子要人们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坚持实事求是。86、乱言弗殖,神言弗致 【原文】

“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远日益云。”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不说不符合章法的话,不传播神怪之类的话,真理的宗旨深远,需要不断有所增益。

【启示】

君子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探索真理严肃认真。87、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 【原文】

“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道理不求过快弄明,做事不求过快成功。自己说的话,要能够得到后人的赞扬;自己做的事,要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君子要终生诚实地坚守这一点。

【启示】

说话不要言过其辞,做事不急于求成,这是曾子提出的两条原则。现实生活中,夸大其辞,急于求成,操之过急,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

88、动容正色 【原文】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信矣。” 《论语·泰伯》

【译文】 君子应该重视的道理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表情,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重用词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悖理。

【启示】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是曾子提出的三条行为规范,也是以个外在形象问题。曾子十分强调内在修养,但也注重外在形象,其实外在行为规范也是内在修养的一个方面。人的素质往往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出来。

十六、谦虚谨慎

89、博学能让 【原文】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宽广;学的知识既然宽广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够把它们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谦让。君子的学习能够做到这五点就可以了。

【启示】

曾子把学习分为递进的五个层次,即博学、温习、理解、实践、谦让。只要把握住这五点,就能达到学习的目标,有所成就。这五点对今人学习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90、深藏若虚 盛教如无 【原文】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盛教如无。”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善于做生意的人不轻易让人看到他的宝货,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不轻易表现自己。

【启示】

“盛教如无”是有学识人的修养与胸怀,与大智若愚异曲同工,只有谦虚好学的人才能达到。

9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患了病,召集学生们到身边,对他们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再受到损伤了!学生们!”曾子让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完好,说明自己一生小心谨慎。

【启示】

谨慎从事是曾子另一重要修身方法。曾子临终前让弟子们看看自己的手脚完好,说明自己一生小心谨慎,用现身说法教育弟子。好象站在深渊的边沿,好象在薄冰上行走,那需要何等的小心谨慎啊!做到此,一定会很少出现差错了。

92、犯而不校 【原文】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泰伯》

【译文】

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能力象没有能力一样,知识充实象空无所有一样;别人侵犯他,他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做到了这样啊。”

【启示】

有人说这是曾子对颜回的称赞,勾画除了一个真正谦虚谨慎者在待人上的博大胸怀。93、先忧后乐

【原文】

“居上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居于高位而做事不过分,遇事而谨慎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先愁于事的后安干事,先安于事的后愁于事。

【启示】

先忧后乐是一个辩证关系。曾子在这里说的是对事,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以对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著名诗句。两个“先忧后乐”都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不同的是,前者还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后者则对人民有着高度的同情心。两个“先忧后乐”都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94、官怠于宦成,祸生于懈惰 慎终如始

【原文】

“……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说苑·敬慎》

【译文】

君子假如不以利害身,那么耻辱怎么会到自己身上呢?官员松懈在官职成就的时候,病情加重在稍微好转的时候,祸害发生在懈惰的时候,孝顺减退在有妻子儿女的时候。考察这四个方面,多么需要象开始一样慎重到终结。

【启示】

人越是在有成就的时候或做事顺利的时候越容易放松警惕,也恰恰此时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越是有成就或做事顺利的时候越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善始善终。

95、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 【原文】

“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亦殆免于罪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说话要直言耿耿,做事要小心谨慎,这样大概就会避免过错了。

【启示】

曾子以鄂鄂、战战形象的语言再次强调了说话正直、做事谨慎的重要性。

96、出尔反尔 【原文】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

曾子说:“警惕啊,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将怎样回报你。”

【启示】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近似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其实,不仁、不义都是不对的,怨怨相报何时了,只会矛盾越闹越大,危及社会的和谐。因而要“戒之,戒之”。后来,出尔反尔演变成成语,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十七、保护生态

97、阴阳神灵,品物之本

【原文】

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兴作也。阴阳之气各静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译文】

阳的精气叫做神,阴的精气叫做灵。神灵是人类和万物的根本,礼乐仁义由此发端,社会的安定与**也由此而产生。阴气和阳气平静地在各自的位置上,就平静,一方偏强就会刮风,双方都强就会打雷,二者交会过急就有闪电,阴阳职能发生错乱就会起雾,双方和谐相会就会下雨。阳气胜过阴气就散为雨露,阴气胜过阳气就凝结成霜雪。阳气单独在雨就会转为冰雹,阴气单独在雨就会转为霰粒,霰粒和冰雹,是单独一气化生的。

【启示】

曾子提出,阴阳二气的精华是世上万事万物的根本,这就否定了上帝造世说。曾子也谈神灵,但把阳气的精华称为“神”,阴气的精华称为“灵”。这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思想。曾子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自然现象是如何由阴阳二气变化所引起的,给人以十分可信的形象。

98、人为倮生,阴阳之精 【原文】

毛虫毛而后生,羽虫羽而后生,毛羽之虫,阳气之所生也。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唯人为倮匈而后生也,阴阳之精也。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龙非风不举,龟非火不兆,此皆阴阳之际也。兹四者,所以役于圣人也。是故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译文】

兽类动物长毛以后才能生存,鸟类动物长全羽毛以后才能生存,兽类和鸟类动物是阳气所化生的。龟科动物长有甲壳以后才能生存,鱼龙一类动物长满鳞片以后才能生存,龟和鱼龙一类动物是阴气所化生的。只有人没有毛、羽、鳞、甲就能生存,人是阴阳两气的精华。兽类的精华是麒麟,鸟类的精华是凤凰,龟科动物的精华是龟,鱼龙类动物的精华是龙,人类的精华是圣人。龙不借助风力就不能腾空,龟甲不用火烧灼就显示不出卜兆,这都需要阴气和阳气的交合。麟、凤、龟、龙这四种动物,之所以都被圣人所役使,是因为圣人是天地的主管人,是山川的主管人,是四方百物的主管人,是宗庙的主管人。

【启示】

曾子在阐述世间各种生物都分别是阴气和阳气所化生之后,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是阴阳二气的精华,圣人又是人中的精华。因此,圣人是天地间的主人。礼乐仁义都是圣人依据自然规律制定的。这就使孔子的学说与自然天道观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捍卫了孔子的学说,大大扩展了儒家学派的理论阵地。

99、草木以时伐,禽兽以时杀 【原文】

“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译文】

草木要依照时节砍伐,禽兽要依照时节宰杀。孔子说:“砍伐一棵树木,宰杀一只禽兽,不依照时节,就要担负和不孝一样的恶名。”

【启示】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人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能改造自然,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反之,人类就会受到惩罚。“草木以时伐,禽兽以时杀”,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与我们今天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一致的。

100、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原文】

“杀六畜不当,及亲,吾信之矣;使民不时,失国,吾信之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宰杀家畜不适当,会涉及到父母,我相信;役使民众不合时令,会失去国家,我相信。蓬草生长在麻地里,不用扶自直;白沙放在黑泥里,与泥一样都是黑的。【启示】

此言进一步说明,不仅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自然界间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第二篇:曾子名言

《曾子名言》---论修身

时间:2012-05-30 17:05:41 来源:中国 ● 嘉祥曾子研究会

曾子论修身

一、学习篇

二、实践篇

三、待人篇

四、处事篇

五、自省篇

六、交友篇

七、理家篇

八、立节篇

一、学习篇

1·1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译文]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能力象没有能力一样,知识充实象空无所有一样;别人侵犯他,他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颜回就做到了这一点。

1·2 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祛除他的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失,增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义举就跟着去做,可称得上会学习了。

1·3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fú)辟,易者弗从。(《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

1·4 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求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请教问题也要讲究次序。请教了而没有解决问题,抓住时机观察老师的脸色再请教,老师就是不解答也不要强求。

1·5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宽广;学的知识既然宽广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把它们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谦让。君子的学习能够做到这五点就可以了。

1·6 君子博学而孱(chán)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少说话并坚定地去做,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要在别人后边。

1·7 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能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辨别好坏,多参与谋议并出言谨慎。

1·8 三十四十之间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没有技术,那他就没有技术了;五十岁还没有好名声,那他就没有好的名声了;到了七十岁还没有德行,虽然只犯了可以赦免的小错,也不能再让他任事了。

1·9 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一个人少年时不读书学习,壮年时不研究学问,老年时不能对人有所教诲,就可以说是懒惰闲游的人了。

1·10 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险的道路,沿着这个方法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

1·11 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如今有的学生,担心低于别人,又不知道做贤人做的事,对知识贫乏感到羞愧而又不去问,即将去做事才感到知识不足,因此迷乱于幽暗之中。迷乱于幽暗之中了此一生的话,那就是走投无路的人。

1·1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

1·1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大学》)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能心意宁静,心意宁静了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了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了才能有收获。

1·14 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

[译文]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1·15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译文]穷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1·16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礼记·大学》)

[译文]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完全达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很远。没有哪个女子是先学会养育孩子再去出嫁的。1·17 吾闻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说苑·杂言》)

[译文]我听说过关于孔子的三句话,但我还没有做到。孔子见到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忘了他一百个过错,这是孔子容易侍奉;孔子见别人有了善行,就好象自己有了善行一样,这是孔子不与人争;听到善事必定亲自去做,然后引导人们去做,这是孔子能身体力行。

1·18 君子德行成而容不知,闻识博而辞不争,知虑微达而能不愚。(《说苑·修文》)

[译文]君子德行圆满却不显露在容貌上,知识渊博却不与人争辩,知道考虑细致周全却不愚弄人。

一、实 践 篇

2·1 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行动不求过急就能做好,做事不求过快就能成功。

2·2 君子不绝小不殄(tiǎo)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不因为小的、不明显的善事而不去做,自己做不明显的善事不一定要求别人也去做,别人知道这样做是我的愿望,假如别人不知道,就自己知道算了。

2·3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谋划事情要克服感情用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考虑经得起检验必须考虑到不会出现后悔的话,就可以说是谨慎了。

2·4 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为人说话诚实,接着体现在行动上,做到了行动诚实,接着还要坚持诚实的原则,这一诚实的原则是否符合行为法则,符合法则了还要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表里如一了。

2·5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说话一定要有根据,行动一定要有准则,亲近人一定要有道理。

2·6 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首先不做坏事,其次能及早与坏事断绝,再次是做了错事能够改正。

2·7 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开花多结果少,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说的多做的少,这在人类中也是常有的现象。

2·8 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复者而先施焉。(《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人的一生当中,有生病的时候,有年幼的时候,也有年老的时候,所以君子要想到那些不好的事情而先防。

2·9 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言论不离开实际去做,是言论有根本;行动不离开亲身去体验,是行动有根本。言论和行动都有根本,就能使自己的知识见闻得到丰富。君子尊重知识,就能够使德行高超明达;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够使事业宽广宏伟。德行的高超明达,事业的宽广宏伟,不取决于别的,取决于意志的加强罢了。

2·10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要使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财的勤奋,用财的节省,那么财富就可以经常充足了。

2·11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中论·修本》)

[译文]人喜欢做好事,幸福即使没有来临,灾祸却已经离远了。人不喜欢做好事,灾祸即使没有来临,幸福却离远了。

3·1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的学说,就是“忠”(自己想有作为,也尽力帮助别人有作为)和“恕”(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强加给别人)罢了。

3·2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即使有的事自己没做好,也不要牵连别人。

3·3 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过而不补也,饰其美而不伐也,伐则不益,补则不改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喜欢别人做好事,却不催促;厌恶别人做不好的事,而不急忙制止。憎恶他的过错而不替他弥补,等他自己改过;表彰他的优点而不为他夸耀,怕他自足。夸耀没有好处,弥补就不会改过。

3·4 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不事先认为人家不好,不用不信任的眼光猜忌人,不宣扬别人的过失,并成全人家的好事,体恤以往的过错,察看以后的行动,早晨有过失晚上改正就要赞许,晚上有了过错次日早晨改正同样应该赞许。

3·5 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见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做事适宜就能保持纲常,和善就有人亲近,见到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还希望他再做第二件,见到别人行了小善还希望他再行大善,假如看到别人有了德行,也不要求他各方面都超过别人。

3·6 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忠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不断绝别人的欢乐,不要求人家完全按礼节行事,有人来投奔也不过分高兴,有人离去也不过分忧愁,离去也不诋毁原来的主人,投奔新主人也不去赠送礼物,就可说是心境适中了。

3·7 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到别的国家去,不说那个国家忌讳的话,不做那个国家禁止的事,不穿过于鲜艳华美的服装,不宣扬骇人听闻的言论。所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与其待人傲慢,不如委屈行事。

3·8 巧言令色,触小行而笃,难于仁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用好话笑脸逢迎人,局限于耍小聪明,很难达到仁的境界。

3·9 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愚者从,弱者畏,不愚不弱,执诬以强,亦可谓弃民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有仁德的人喜欢道义,有智慧的人贪恋道义,愚昧的人通过引导可以听从道义,软弱的人可以被道义的威严所震服。对于不愚昧不软弱的人只能通过教化,如果靠抓捕和欺骗强迫其遵循道义,那就可以说是抛弃这些人了。

3·10 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憘(xǐ)憘,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对家人和睦,对外人恭敬,对兄弟和顺,对朋友亲切,对疏远的人礼貌相待,对亲近的人待以真诚。

3·11 夫礼,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贱者惠焉。此礼也,行之则行也,立之则义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礼是尊敬地位高的人,孝顺老年人,慈爱年幼的人,友爱年龄小的人,施恩惠于贫贱的人。这样的礼,做到它就是有德行,树立于天下就是正义。

3·12 君子不贵兴道之士,而贵有耻之士也。……夫有耻之士,富而不以道,则耻之;贫而不以道,则耻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译文]君子不崇尚得势的人,而崇尚有羞愧心的人。……有羞愧心的人,不用正道获取富贵,就会感到耻辱;因为贫穷不走正道,也会感到耻辱。

3·13 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己先则援之,彼先则推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人们相互共事,就象行船使车那样,相互帮助才能通达。自己在前就拉,别人在前就推。

3·14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qí)。(《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耸起两肩,做出讨好的笑脸,比夏天在畦田里劳动还要令人难受。

3·15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荀子·法行》)

[译文]不要疏远自己的亲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不好而埋怨别人,不要刑罚已到自己身上而呼叫上天。疏远亲人而亲近外人,不是相反了吗?自己不好而埋怨别人,不是扯远了吗?刑罚已到而呼叫上天,不是太晚了吗?

3·16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译文]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人是无原则的宽容。

3·17 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礼记·檀弓下》)

[译文]国君无道,君子耻于把礼仪的细节都做到。国人奢侈,就用节俭来教导他们;国人节俭,就用礼仪来教导他们。

3·18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

[译文]做君主的要落脚在仁上,做臣下的要落脚在敬上,做儿子的要落脚在孝上,做父亲的要落脚在慈上,与他人交往要落脚在信上。

3·19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礼记·大学》)

[译文]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怜爱孤儿,百姓也会跟着去做。

3·20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下属;如果厌恶下属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上司;如果厌恶你前面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右边的人。

3·21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礼记·大学》)

[译文]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

3·22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得到民众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失去国家。

3·23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爱憎分明。

3·24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礼记·大学》)

[译文]发现贤人不能举荐或虽举荐了却不能让他处在自己前面,这是怠慢;发现恶人不能斥退,或虽斥退了却不能驱逐到远方,这是过错。

3·25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说苑·立节》)

[译文]接受别人赠送的人往往害怕赠送者,赠送者往往对接受的人表现出骄纵。

3·26 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安可也。(《说苑·说丛》)

[译文]来到这个国家,国君说话对群臣诚信,就可以留下;群臣做事对国君尽忠,就可以在这里做官;恩泽能够给予百姓,就可以在这里安家。

3·27 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译文]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担忧人家的事情。

四、处事篇

4·1 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译文]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4·2 君子祸之为患,辱之为畏,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者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终身。(《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把灾祸作为担忧的事情,把耻辱作为可怕的事情,见到好事唯恐不能参与,见到坏事唯恐涉及到自己。因此君子应终生采取警惕的态度。

4·3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gòu),嗜(shì)欲思耻,忿怒思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见到利益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引起的对名声的损害,见到不好的事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带来的指责,贪恋情欲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产生的耻辱,生气恼怒就要想到控制不住而由此发生的祸患。

4·4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两问则不行其难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在是非没有辨明前不要发表意见,没有研究清楚也不要发言,同时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时,要先易后难。

4·5 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远日益云。(《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如果说离经叛道的话,那么他就没有长进;如果相信神怪之言,那么他就不会到达真理的境界。因为真理的宗旨深远,需要天天探讨研究,不断有所增益。

4·6 君子不唱流言,不折辞,不陈人以其所能。(《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不倡导无根据的言论,不反驳别人的批评,不宣扬自己的才能。

4·7 众信弗主,灵言弗与,人言不信不和。(《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众人都相信的话也不可作为根据,对说到做不到的话不要理会,别人的话不真实就不要应和。

4·8 人言不善而不违,近于说其言;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别人说了不好的话而听之任之,就近似于喜欢不好的话;喜欢不好的话,就接近于自己说了不好的话;接近于自己说了不好的话,就接近于自己做了不好的事。

4·9 人言善而色葸(xǐ)焉,近于不说其言;不说其言,殆于以身近之也;殆于以身近之,殆于身之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别人说了好话而脸上露出畏难的神色,就近似于不喜欢好话;不喜欢好话,就接近于自己反对了好话;接近于反对了好话,就接近做了不好的事。

4·10 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色也勿为可能也,心思勿为不可能也。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对于不好的事情,身体能够忍住不去做,但神色不为所动就可能忍不住了;神色不为所动可以忍住,但内心不为所动就可能做不到了。最好内心不为所动,其次神态不为所动,最低身体不为所动。

4·11 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亦殆勉于罪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说话就要直言争辩,做事就要小心谨慎,这样大概就会避免过错了。

4·12 居上位而不淫,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居于高位而做事不过分,遇事而谨慎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

4·13 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先愁于事的后安干事,先安于事的后愁于事。

4·14 孝子恶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兴焉,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译文]孝子要断绝坏话,不说没根据的话,多说好话,所以想说坏话的人开不了口,气愤不满的话牵涉不到自己。

4·15 人非人不济,马非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人没有别人的帮助就不能成功,马离开马群就很难奔驰,土堆不增添新土就不再增高,水不增加新水就不会流动。

4·16 鹰隼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鱼鳖鼋(yuàn)鼍(tuó)以渊为浅,而蹶(jué)穴其中,卒所以得之者,饵也。是故君子苟无以利害义,则辱何由至哉。(《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鹰隼认为高山低矮,加高以后再在上面筑巢居住,鱼鳖鼋鼍认为深潭太浅,深挖以后再作穴居住,之所以终于被人捕获,是因为贪食诱饵。因此,君子如果不为了谋求私利而损害正义,那么有什么原因会遭到羞辱呢!

4·17 亲戚不说,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父母不喜欢自己,就不敢与外人交朋友;亲近的人与自己不友爱,就不敢寻求疏远的人相友爱;小事情没有弄明白,就不敢谈论大事情。

4·18 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礼记·大学》)

[译文]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把根本当成外在的东西而把枝末当成内在根本,那就是和百姓争夺利益。

4·19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

[译文]聚敛财富,民众就会离散;散财于民,民众就会归聚。

4·20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大学》)

[译文]对人说出违背情理的话,别人也会用违背情理的话来回敬;用违背道义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也会招来祸患丧失掉。

4·21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大学》)

[译文]喜爱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爱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祸必定要降落到自己身上。

4·22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

[译文]有仁德的人使用财富去完善自身品德,没有仁德的人牺牲自身的品德以求发财。

4·23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

[译文]国家不应把财利作为根本利益,而应以仁义作为根本利益。

4·24 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卷九》)

[译文]君子有三种浪费,吃饭不包括在内。少年学到的知识,长大后却忘掉了,这是第一种浪费;奉事君主有功却轻易地背弃他,这是第二种浪费;长期交往的朋友却中途断绝了关系,这是第三种浪费。

4·25 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谕,有友可助,此三乐也。(《韩诗外传卷九》)[译文]君子有三种快乐,听钟磬琴瑟的乐声不包括在内。有父母可以敬服,有明君可以奉事,有儿子可以遗传后世,这是第一种快乐;父母能接受劝谏,君主能任凭离去,儿子能听从谴责,这是第二种快乐;有君主能相互了解,有朋友能相互帮助,这是第三种快乐。

4·26 贫者不胜其忧,富者不胜其乐。(《博物志·杂说上》)

[译文]贫穷的人经不起忧患,富有的人经不起享乐。

五、自省篇

5·1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2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

[译文]君子应该重视的道理有三个方面: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轻慢;端正自己的表情,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重用词和口气,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

5·3 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以正义为行为准则,白天从事事业,晚上自我反思,以这种态度坚持终身,就可称得上守护基业了。

5·4 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自己说的话,要能够得到后人的宣扬;自己做的事,要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

5·5 君子患难除之,财色远之,流言灭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应怀着担忧害怕的心情去修养自己,远离财色,不说没根据的话。

5·6 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知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谨守其职却不嫌劳苦,环境安适却不懈怠,待人谦逊却不献媚,宽厚却不放纵,给人好处并不吝啬,正直而不求捷径,就可说是懂道理了。

5·7 可言而不信,宁无言也。君子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可说但没有真凭实据的话,宁愿不说。君子诚实而有根据的话,就是天天说,也不会有过错;小人虚假而没有根据的话,就是说上一句,一生都是过错。

5·8 过而不能改,倦也;行而不能遂,耻也;慕善人而不与焉,辱也;弗知则不问焉,固也;说而不能,穷也;喜怒异虑,惑也;不能行而言之,诬也;非其事而居之,矫也;道言而饰其辞,虚也;无益而食厚禄,窃也;好道烦言,乱也;杀人而不戚焉,贼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有错不能改,是懈怠的表现;做事半途而废,应感到羞愧;羡慕好人而不去结交,是甘愿辱没自己;不知道还不问,是固执行为;解说事理不能服人,是自己知识贫乏;喜怒无常,那是迷乱;说到不做,那是欺骗;不是自己做的事而据为己有,那是狡诈;拿道听途说的话来文饰自己的言论,那是内心空虚;对人没有益处而领取丰厚的待遇,如同盗窃;好说繁琐的话,是制造混乱;对杀人也不忧伤,那是太狠毒了。

5·9 君子为小由为大也,居由仕也,备则未为备也,而勿虑存焉!(《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做小事如同做大事一样,理家如同做官一样,做事没有十全十美的,能不反思自省吗!

5·10 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君子思慕仁德和正义,白天从事事业忘记吃饭,晚上自我反省忘记睡眠以此锻炼自身,就可说守住基业了。

5·11 吾不见好学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见好教如食疾子矣,吾不见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吾不见孜孜而与来而改者矣。(《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我没见过好学的人精力旺盛而永不衰微的,我没见过好教师教学生有象喂养自己有病的孩子那样用心的,我没见过天天察看月月考核他朋友德行道艺的人,我没见过孜孜不倦地帮助来求学的学生改正过失的人,(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加强道德修养)。

5·12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警惕啊,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将怎样回报你。

5·13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荀子·法行》

[译文]埋怨别人是词穷的表现,埋怨上天是没有知识的表现,过失在于自己反而在别人身上找原因,难道不是太迂腐了吗?

5·14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礼记·大学》

[译文]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5·15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自己不要欺骗自己。好象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好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这就叫做自我满足。因此,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5·16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译文]内心的真实情况一定会表现在外表上,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遵礼守法。

5·17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

[译文](一个人独处时也应想到)象十只眼注视着自己,十只手指点着自己,难道还不严厉吗?

5·18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修饰房屋,德行可以修养自身,心胸宽广可以使身体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5·19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为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大学》)

[译文]所谓修养自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就是说,如果心有所愤怒,身就不能端正;心有所恐惧,身也不能端正;心有所爱好,身也不能端正;心有所忧患,身也不能端正。

5·20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礼记·大学》)

[译文]心思不端正就象心不在自己身上,看了却像看不见,听了却像听不到,吃东西却不知道味道。这就是所说的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

5·21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礼记·大学》)

[译文]所谓整治自己的家庭在于修养自身,就是说,人们对自己亲近的人常有所偏爱,对自己鄙视厌恶的人常有所偏恨,对自己敬畏的人常有所偏向,对自己同情的人常有所偏心,对自己傲慢的人常有所偏见。

5·22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必须自己有德行才能要求别人有德行,自己没有过失才能去责备别人。自己不怀有推己及人的恕道却劝告别人去实行恕道,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5·23 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说苑·敬慎》)

[译文]官员松懈在官职成就的时候,病情加重在稍微好转的时候,祸患发生在懈惰的时候,孝顺减退在有妻子儿女的时候。考察这四个方面,多么需要象开始一样慎重到终结。

5·24 礼有三仪: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集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之辞远。(《说苑·修文》)

[译文]礼有三条准则:君子遵循礼用来树立志向,那么思想上就不会出现贪欲;君子思考礼用来成就品德,那么怠惰轻慢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君子遵循礼用于仁义,那么忿争**的言词就会远离。

5·25 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中论·贵验》)

[译文]君子纠正过错,不仅仅修饰他的文词就算完结。要真诚地发自内心,表现于容貌,他爱自己越深,他更改的也越快,就象追赶野兔一样只怕赶不上,所以只能推进事业不能减退功力。

5·26 好我者,知我美矣;恶我者,知我恶矣。(《博物志·杂说上》)

[译文]喜欢我的人,知道我的优点长处;厌恶我的人,知道我的缺点错误。

5·27 患身之不善,不患人之莫知己。(《金楼子·立言》

[译文]担心自己做的不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六、交 友篇

6·1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文]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自己修养仁德。

6·2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弗与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交往的人很多但没有亲近的,学习的范围很广但没有重点,喜欢的事很多但没有办成的,君子不与这样的人交往。

6·3 博学而无行,进给而不让,好直而俓(jìng),俭而好(zhì)者,君子不与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广泛地学习却不去实行,进取成功却不能礼让,爱好正直却又太急燥,行为有节制而对下又太严厉,君子不与这样的人交往。

6·4 夸而无耻,强而无惮,好勇而忍人者,君子不与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没有骨气又不知道耻辱,强暴又不知道害怕,有勇力而对人又残忍,君子不与这样的人交往。

6·5 亟达而无守,好名而无体,忿怒而为恶,足恭而口圣,而无常位者,君子弗与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急于达到目的而不坚持操守,喜欢好名声而又办不得体,一愤怒就做坏事,卑躬屈膝、花言巧语又不知礼,君子不与这样的人交往。

6·6 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眼神是内心的浮现,言论是行动的表示,内心有活动,在外就有表现。

6·7 以其见者,占其隐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以其显现的,就能看到其隐蔽的。

6·8 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亲爱,可以知其人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听了他说的话,就可以知道他的爱好;看他喜欢的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术想法;长期考求他的言论,就可以知道他诚实不诚实;看他亲近热爱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6·9 友以立其所能,而远其所不能。(《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与能帮助自己成就才能的人交朋友,疏远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人。

6·10 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译文]交往有孝道的人,远离欺上不孝的人。

6·11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君子坚持仁爱,成就德行,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这样做,那么即使是你的亲人,哪又有谁肯亲近你呢!

6·12 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面对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即使没有朋友,我也不亲近他。

6·13 与君子游,苾(bì)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与君子交往,芳香就好象进了存放兰芷的房间,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味了,这是与它同化了;与没有德行的人交往,腥臭就好象走进存放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臭味了,这同样是与它同化了。因此,君子要慎重地选择他到什么地方去。

6·14 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与君子交往,就好象时间长了,虽每天都有增益而自己感觉不到;与没有德行的人交往,就好象走在薄冰上,每走一步都在下滑,能用多长时间而不陷入水中。

6·15 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荀子·解蔽》)

[译文]只想着用打节拍的长木棒捕捉老鼠,那怎么能与我一起歌唱呢?

6·16 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hé)怨人!(《荀子·法行》)

[译文]共同出游而不被人喜爱,一定是自己没有仁爱别人;与人交往而不被人尊敬,一定是自己没有敬重别人;面临财物而不被人信任,一定是自己没有信任别人。这三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什么埋怨别人呢?

6·17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礼记·大学》)

[译文]喜欢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所以有谚话说:“溺爱子女的人看不到他孩子的坏处,贪心的农夫看不到他庄稼的茂盛。”这就是所说的不修养好自身就整治不好他的家庭。

6·18 狎甚则相简也,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而已。(《说苑·说丛》)

[译文]过于亲近就会相互怠慢,过于庄重就会不亲近。因此,君子的亲近能够使结交得到欢心,庄重能够符合礼节就可以了。

七、理 家 篇

7·1 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对待儿女,疼爱但不显露在脸上,使唤也不必用好脸色慰劳他,用道理教导他而不强其所难。

7·2(对父母)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译文]对父母热爱并且尊敬。父母的行为,如果合乎道义就顺从,如果不合乎道义就劝谏,劝谏而不采纳,父母的行为应当看作是自己造成的。

7·3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之道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译文]如果坐者象代表死者受祭的尸那样端庄,站着象准备祭祀那样严肃,不问就不说话,说话就面色庄重,这是大人们应该做好的,不能作为做儿子的原则。

7·4(对兄)尊事之以为己望也,兄事之不遗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则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则养之。(《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译文]对兄长以尊敬的态度服事并作为自己的榜样,象对待长者那样听从他的教导。兄长的行为合乎道义就以长者对待,如果不合乎道义就为他忧心。

7·5(对弟)嘉事不失时也。弟之行若中道,则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则兄事之。诎(qū)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后舍之矣。(《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译文]对弟弟的好事不错过时机。弟弟的行为如果合乎道义,就用正常对待弟弟的原则对待他;弟弟的行为如果不合乎道义,就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对待他。对他尽到对待兄长的道义他仍不可教化,这样就暂且不去管他。

7·6(小孩之礼),饮食以齿,力事不让,辱事不齿,执觞(shāng)觚(gū)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译文](小孩的礼节)吃饭让年长者先吃,出力的事不退让,受了屈辱不往外说,参加酒场不喝醉,和谐地跟着年长者唱歌不露出哀伤的声音。

7·7 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干逆色,趋翔周旋,俛(fǔ)仰从命,不见于颜色,未成于弟也。(《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译文](做弟弟的要)敬爱兄长,不横坐,不轻率地越过哥哥,不干使兄长脸色不快活的事,快步如飞地围着兄长周旋,俯首敬慕地听从兄长的使唤而不露出疲倦的脸色,未成年的弟弟,在敬爱兄长方面做到这些就可以了。

7·8 君子之为弟也,行则为人负,无席则寝其趾,使之为夫人则否。(《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君子尽到做弟弟的本分,走在道路上就要为兄长担负行李,停下来没座位时就坐在脚上休息,兄长让自己做事就不能欺骗兄长。

八、立 节 篇

8·1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

[译文]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8·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8·3 临惧之而观其不恐也,怒之而观其不(mín)也,喜之而观其不诬也,近诸色而观其不踰也,饮食之而观其有常也,利之而观其能让也,居哀而观其贞也,居约而观其不营也,勤劳之而观其不扰人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面对恐吓才能看出他心情的坦然,面对谴责才能看出他思绪的沉稳,快乐的时候才能看出他并不狂妄,接近美色才能看出他恪守礼法,吃喝的时候才能看出他讲求纲常,面对利益才能看到他的礼让,悲痛的时候才能看出他的坚贞,贫困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不被金钱利禄所迷惑,辛勤劳作的时候才能看出他不被人所干扰。

8·4 弟子无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妇相会于墙阴,可谓密矣,明日则或扬其言矣。故土执仁与义而明行之,未笃故也,胡为其莫之闻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学生们不要说„没有人会知道我‟,鄙陋浅薄的男女相会于墙背面的隐蔽处,可说得上隐密了,明天就有人宣扬他们说的话。所以读书人要坚持仁爱和正义明着做事,不坚实的事情,为什么别人会不知道呢?

8·5近市无贾,在田无野,行无据旅,苟若此,则夫杖可因笃焉。(《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靠近集市而没有存放货物的栈房,在田野里劳动没有供休息的草庐,行走在路上没有可依托的客房,假如你做到这样,那么持有的操守会更加坚定了。

8·6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以曲意奉迎得到的富贵不如贫穷而有个好名声,屈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耻辱可以避开,就避开它算了,到了不可避开的时候,君子就要视死如归。

8·7 良贾深藏如虚,君子有盛教如无。(《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善于做生意的人不轻易让人看到他的宝货,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不轻易表现自己。

8·8 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君子做官就能得到显贵,引退就能静养。难道是看重的他的显贵吗?看重的是他对国家有功;难道是看重的他的静养吗?看重的是他能坚持操守。

8·9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sì)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君子做官就要能增加国君的声誉,并能减少百姓的忧愁;如果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国君的理解,就不要安居高位,不去讨取丰厚的俸禄,就是干农活当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挨冻受饿也要坚持仁道,这就是君子的义。

8·10 君子不假贵而取宠,不比誉而取食,直行而取礼,比说而取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君子不靠向地位高的人乞求而得到宠爱,不靠亲近好名声的人而求取俸禄,要靠走正道而获得礼遇,要从相互喜爱的人中寻求朋友。

8·11 故君子无悒(yì)悒于贫,无勿勿于贱,无惮惮于不闻,布衣不完,疏食不饱,蓬户穴牖(yòu),日孜孜上仁,知我吾无訢(xīn)訢,不知我吾无悒悒。(《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从前的君子不因为贫穷而愁闷,不因为地位低下而不安,不因为不被人了解而忧虑,虽然粗布衣服不完整,粗茶淡饭不得饱,住处是草门土室陋窗,但每天仍孜孜不倦地推崇仁德,别人了解自己不欣喜,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烦恼。

8·12 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君子说话和做事都要正直,不靠花言巧语求取财富,不靠卑躬屈膝求取禄位。

8·13畏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qū)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不智,则君子弗为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即使敬服的人被驱逐,理智的人被杀掉,本来也没什么可怕;假如卑躬屈膝去做不仁德的事,花言巧语去做不理智的事,那就不是君子的行为。

8·14天下无道,循道而行,衡涂而偾(fèn),手足不掩,四支不被,……则此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国家没有德政,遵循道义行事而横死在道路上,手足四肢得不到掩盖,……那么这不是君子的过错,而是君主的耻辱。

8·15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君子认为仁德最为尊贵。富有天下四海之内,叫做富有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富有;贵为帝王天子,叫做尊贵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尊贵。

8·16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君子想要喜欢富贵,必须在仁德上下功夫。

8·17天下有道,则君子訢(xīn)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土;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

[译文]国家有德政,那么君子就高高兴兴地上下交往而志同;天下没有德政,那么平常的主张也不要改变。诸侯不听从自己的主张,就不贸然进入他的疆土;虽然听取自己的主张但没有好德行,就不登上他的朝堂。

8·18君子不谄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

[译文]君子不靠向富贵的人谄媚来谋求自己的欢乐,不靠欺凌贫贱的人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8·19凡行不义,则吾不事;不仁,则吾不长。(《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

[译文]凡是行为不符合道义的人,自己就不去服事;凡是没有仁德的人,自己就不把他作为尊长。

8·20国有道则突若入焉,国无道则突若出焉,如此之谓义。(《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

[译文]国家有德政就象大鸟疾飞那样奔去,国家没有德政就象大鸟疾飞那样离开,这样就叫做义。

8·21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我曾听孔子说过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他;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8·22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们赶不上。但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德;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道义,我有什么感到不足的呢?

8·23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

[译文]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行。有了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8·24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说苑·杂言》)

[译文]回音离不开声响,镜子离不开形象,君子如能端正事物的本源,那么万物都能生成。

8·25夫行非为影也而影随之,呼非为响也而响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随之。(《说苑·杂言》)

[译文]行走不是为了影子,影子却能相随;呼喊不是为了回声,回声却能应和。所以君子先成就功业,名声就会随之而来。

8·26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孔丛子·抗志》)

[译文]委屈自身来伸展真理啊,坚持高尚的气节而不怕贫贱!

第三篇:曾子故事

宗圣曾子的故事

曾子杀彘

选自《韩非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注音,写出本字。2、解释文中“之”字的意义。

3、解释“子”的意义:

今子欺之

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 4、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曾参杀人

选自《战国策》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1、解释划线的字的意义

曾子处费

织自若

有顷

踰墙

而走

2、你怎样看待“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的结局?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曾子克己

选自《庄子》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屣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给下列字注音:

胼胝

芝兰之室

选自《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商:姓卜,名商,字子夏

赐:姓端木,字子贡

曾子易箦

选自:《礼记》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院,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第四篇: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

父亲说:「古人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站起来,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的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的说:「明白了!」

后来陈祎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注:祎,音YI,一声;义为美好,多用于人名。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千里送鹅毛

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却说“千里送鹅毛”这故事,原是说一个叫缅伯高的边远地区使臣,背了只天鹅去长安进贡。路上鹅毛弄脏了,他就在沔阳湖边打开笼子,让天鹅下湖洗洗羽毛,不料天鹅展翅飞去,缅伯高遂倒在湖边大哭一场,后来急中生智,捡了根羽毛去长安进贡,居然受到唐皇嘉奖,传为佳话。现代人多以“千里送鹅毛”来替自己的薄礼粉刷一番。

如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此典故和事实大有出入:缅伯高既能想出这“千里送鹅毛”的绝句来,就不该笨到会让天鹅出笼子下湖去洗澡。试想那天鹅乃是贡品,一有闪失可是掉脑袋的事,会如此大意么?说来有些荒唐,不过事情的经过恐怕是这样的:

话说大唐盛时,真个海清河晏,华夷归心。各地来长安进贡的使臣络绎不绝;或金珠彩缎,或奇石异玉,把个圣明的唐皇也弄得眼花缭乱。见识多了,便渐渐挑剔起来,贡品如不新不奇不异,就随便收下,也无半点赏赐褒奖。使臣便只得盘算来年如何采得些新奇物品以博得圣上开颜,好升官发财。

一日,离沔阳湖不远的官道上走来了一位身背竹篓的精瘦老者,约五十余岁,留一络山羊胡子,眼小而狡黠,满脸怨恨。不用回头他就知道背篓里的扁毛畜牲正以高傲得意的眼神打量自己。他不由得自怨自艾:好不容易用了些水磨的工夫才把张寡妇的心给弄活了,不料让大人叫了去谋划贡品之事。也该着自己嘴臭,说圣上什么贡品没见过,非得送上一样与众不同的,圣上才会看重大人。又说,常言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来那天鹅必是稀罕珍贵之物,大人何不将后院池子里那只黑冠大白天鹅献给圣上,保不定会龙颜大悦,让大人官升一级。大人听后连连称赞,便立马要自己亲自背上这畜生上长安去。咳,他奶奶的!如今找了这个木梢背,况且长安又山高路远,背了这二十来斤的畜牲日夜兼程,真是苦不堪言!这畜牲更是一副幸灾乐祸的眼神,还不时地扯一扯长脖子上的大红缎花,以示身价不同。“看我不把你这挨千刀的贱脖子在湘妃竹上绕一圈,再打个结”,缅伯高恶恨恨地骂道。

如此一路灰头土脸,到了沔阳湖边时,缅伯高的脚上已打起了水泡,麻搭耳鞋也磨穿了一双。想想离长安路途尚遥,缅伯高不由得气馁之极,便解下竹篓,一屁股在湖边坐下。越想越气,便重重踢了一脚竹篓,天鹅昂起脖子,大叫几声以示抗议。缅伯高悻悻然,掏出干粮吃了起来。那鹅也伸长了脖子,摘吃篓边的嫩草。缅伯高一边吃,一边咕溜溜地转动着小眼。他忽然停止咀嚼,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脸上渐渐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那鹅注意到了这反常现象,便以警惕的眼神观察缅伯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它心里有些不安。

缅伯高站起身来,将竹篓藏进芦苇深处,然后四面眺望了一下,见到湖西不远处有面杏黄旗高高挑起,上书一个大大的“酒”字,便向那里走去。那天鹅在苇丛里等了好一会才见缅伯高哼着小曲一步三摇地走了回来。缅伯高将一壶高粱酒和一小瓦罐酱油放在地上,不无得意地用阴险的目光打量了一下天鹅,那鹅不由得起了一身鹅皮疙瘩。奶奶的!事情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缅伯高采了些嫩苇心,又在水边挖了些淤泥,将天鹅从篓里提出来,用一细股麻绳将天鹅的翅膀和掌牢牢捆住,拔了一根羽毛放进怀里。然后他便开始用嫩苇叶将天鹅细细包裹起来,完了再抹上一层淤泥,之后便再是苇叶加淤泥,将天鹅变成了一个大泥球,仅把嘴露在外面,又在屎眼留一小洞。干完这些,缅伯高搬来三块大石,排成品字行,又捡来一大捆干芦苇杆子,将大泥球卡在石头中间,用火石引了火,开始烤那泥球。天鹅至此方知陷入绝境,便张嘴大叫,还没来得及出声,便被缅伯高不失时机地灌了一勺掺了酒的酱油。又咸又辣,便哑了鹅嗓。那鹅只觉得腹底渐渐炎热,喝下去的酱油和酒迅即行散四肢百骸。

缅伯高先用文火烧烤,大泥球开始“嗤嗤”冒出热气,天鹅艰难地张嘴喘息,屎眼里不断地排出污物。缅伯高不时地给天鹅喂上一勺酒和酱油。如此过了一会儿,天鹅慢慢地只有了出气没有了进气,污物也已排尽,缅伯高便用泥封上了屎眼和嘴,改用大火。渐渐烤至泥球外面焦硬开裂,便停了火,将滚烫的泥球拨至炭火中煨,待炭火冷却,用一大石将泥球砸开,泥球应声碎成两半。乖乖,一只肥胖肥胖,酱红色的叫化鹅滚了出来,身上的毛皆已脱落,和苇叶淤泥结成硬块,酱香酒香肉香混成一片,真个惊天地动鬼神,连佛也要踏波而来。缅伯高咽了几口吐沫,迫不及待地斟了一碗酒,撕下一只鹅腿就饕餮大嚼起来。这鹅骨烂肉不烂皮,肉呈酱红色,略有咸味,伴着酒的醇香及苇叶的清香。“好鹅呀好鹅!”缅伯高满嘴鹅肉,含混不清地赞道。他一边抹了把从嘴角流下的油汁,一边暗暗得意:想不到皇帝老儿的贡品竟成了我口中的叫化鹅。

缅伯高酒醉鹅饱,又琢磨了一会儿和张寡妇的好事儿,随后站起身来,将油腻的手在胸前擦了擦,一脚将竹篓踢入沔阳湖,又将剩余的叫化鹅包好,这才轻装向长安进发。

多日后,缅伯高终于来到了长安,随着各地前来进贡的使臣去见唐皇。看着那些肩挑礼担不胜重负的各地朝贡者们,缅伯高露出了不屑一顾的神情。一会儿宣名上殿,缅伯高整了整衣襟,上殿去拜了唐皇,然后便一脸戚容地开腔唱道:

“将贡献唐朝,山高路又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

唱到这儿,他不禁打了个饱嗝,飘出些鹅肉香来,便赶紧定定心,接着唱道:

“…… 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唱完,他恭恭谨谨地从怀中取出一根洁白的鹅毛献给皇上。

只听得两边响起一片赞誉之声,旁边闪出几位大臣上奏道:“陛下,那黑冠白天鹅因路途遥远,洁体遭污,缅伯高一片诚心将其放入沔阳湖清洗,不想那鹅展翅飞走。想缅伯高乃一化外之民,竟也懂得大唐礼仪,特将此落下的鹅毛千里迢迢携来献于陛下,以示礼轻意重,可见陛下好比鸟生鱼汤,真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也。”

唐皇被人戴了这几顶高帽子,不由得也轻飘飘起来,遂龙颜大悦,降旨道:“缅伯高千里献鹅毛,其心可嘉。特赐黄金百两,锦缎两匹,御马一骑。……”底下各地使臣看看各自的礼担,均面有愧色,自叹不如。

缅伯高谢了唐皇后领了礼品出城。骑在高高的御马上,他一边剔着牙缝里的鹅肉一边暗笑道:“只要胆大些,皇帝老儿也好蒙得很。”说着,又打了一嗝,便晃着脑袋轻声哼唱起来:

“将贡献唐朝,山高路又遥。

左思右想想,还是鹅毛好。

架起苇杆火,来把贡品烤。

酒肉香四溢,佛也伸手要。

完了拍拍肚,轻装来上道。

礼轻意更薄,千里戏天朝。”

这便是“千里送鹅毛”的真实来由。

第五篇:《曾子杀猪》读后感

《曾子杀猪》读后感

大黄庄小学

三年级二班

田蕊

我读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文章讲的是: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让儿子缠着她,随口一说要杀猪给他吃。没想到,曾子回来后,便一本正经地杀起猪来,并告诫他的妻子不应为了哄孩子而撒谎的故事。从《曾子杀猪》这篇文章中,我联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个言出必行的人。有一次,妈妈答应我要给我过生日。可是因为手头紧,实在没有多出的钱给我买蛋糕,过生日。我得知这个情况后,对妈妈说:“妈妈,没关系的,生日不要过了吧!”妈妈很不自在地搓了搓手,走进了厨房。生日那天,当妈妈端着蛋糕来到我面前时,我看着那个蛋糕,很吃惊:“田蕊,这是妈妈亲手做的蛋糕,祝你生日快乐!”。顿时,我觉得一股暖流涌向心头。妈妈真守信用呀,毕竟这是妈妈亲手为她的女儿做的啊!虽然她没有买来的蛋糕那样精致,却凝聚了妈妈对我的诚信和爱。是的,我们要向曾子和妈妈学习,只有诚信,才能使你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

下载曾子名言100句[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子名言100句[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讲故事稿《曾子杀猪》

    《曾子杀猪》 人人讲诚信 世界更美好(罗伊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讲的故事叫做《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被儒家尊为“宗圣”。有一天,曾子的妻......

    《曾子杀猪》读后感(汇编)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子杀猪》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曾子杀......

    《曾子杀猪》读后感

    《曾子杀猪》读后感(15篇) 《曾子杀猪》读后感1 我的朋友们,你们听过或读过猪自杀的故事吗?一天,曾子的妻子去市场。他的儿子跟着她,哭了又哭。他哄着儿子说:“我回来的时候,你回......

    曾子杀猪教案

    《曾子杀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14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

    曾子杀猪读后感

    曾子杀猪读后感 曾子杀猪读后感1 我读了一则寓言故事叫《曾子杀猪》。这则故事讲述的是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让儿子跟着,便对儿子开玩......

    曾子杀猪读后感

    《曾子杀猪》一文的读后感前段时间,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文章中的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妻子有一天要到市场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为了让儿子安静下来,不给自己惹麻......

    《曾子杀猪》读后感

    《曾子杀猪》读后感 《曾子杀猪》读后感1 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言指说的话,行指做的事,果指坚决,果断。如果将这几个词连起来读就是说的话必须守信用,要做的事必须好好的做,不拖......

    曾子杀猪读后感

    曾子杀猪读后感15篇 曾子杀猪读后感1 假期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为了不让儿子跟自己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