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6:5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

第一篇: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

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

作者:毛岸青 邵华

一片片树叶都在自我燃烧中飘落,一团团的火焰乘着风在空中旋舞,直至熄灭——归于永恒的大地。

太阳照在原野上,已不再反出刺眼的光芒。

天冷了,要下雪了。许多年来,我们差不多总是在天降瑞雪的时候,迎来这一天——12月26日,亲爱的爸爸,您的诞辰日。

不知有多少诗人,曾颂诵过您诞生的时刻,也不知有多少文学家,曾描术过您诞生的时刻。人们用尽世间优美的语歌颂您、评价您、纪念您,说您是伟人,是英雄,而在我们——您的儿女心中,您永远是我们最亲爱的爸爸。

在我们的想象中,您的诞生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美好。一百年前,天空和今天没有两样,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下来,静悄悄地,覆盖住大地山川,在世界一片银白静谧中,您诞生了。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这是大自然为您作的安排,是大自然向您发出的祝福:

让世界更伟岸博大吧!

让世界更纯洁无瑕吧!

亲爱的爸爸,您不正是拥有这样的胸怀、拥的这样的理想吗?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一首《沁园春·雪》抒写了您的博大胸襟和理想。

江山如此多娇,您要为这多娇的江山折腰。用您的双肩担起五千年的重负,用您的身心容纳起民族的悲伤,您竭尽全力地奋斗,为祖**亲扫尽屈侮!

那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道路。

那是一段怎样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啊!

如今,它的漫长和艰辛都化作一首隽永绵长的歌„„

时光如水,一刻不停地流逝着。

如水的时光,酿造了我们心中无尽的思忆。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当我们在心中一次又一次呼唤您的时候,那无尽的思忆也一次又一次浮上心头。这些思忆带着温馨、带着挚热、带着时光消逝留给它的斑斓色彩,轻轻地、轻轻地,浮现出来。每当这时,我们便无法分清是梦境还是现实。

我们仿佛又回到过去的时光。

我们仿佛又生活在您的近旁。每一瞬间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显得更加珍贵。

亲爱的爸爸,您还记得这张照片吗?有一次,邵华和姐姐思齐去看您,很希望能与您照张像,您欣然同意了。她像小鸟一样飞扑到您的身边,坐在您就坐的沙发扶手上,您用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她的手,一般慈父的暖流立即流遍她的全身,她感到那样幸福。姐姐抓住这一时刻按下了快门,等照片洗出后,我们不禁捧腹大笑。因为当时姐姐顾不上取景,使邵华的头正好同背后的一盆兰草重叠在一起。当您看到这张照片时,您也笑了,您幽默地说:“你的怒发把冠都冲掉了。”

亲爱的爸爸,您乎时对我们要求很严,并不给我们很多与您一同照像的机会。即使同意我们照了,也不让我们拿到照像馆去洗印,更不让我们公开发表。为此,我们被“逼”得学会全套照像洗印的本领。我们常常在堵上窗户的卫生间里一干通宵。照相机是岸青从苏联带回来的,放大机是同志们帮我们做的。但这到底是门不太容易掌握的技术,现在拿出这些照片看时,不是焦距不清,就是曝光不足,因而成为我们终生的遗憾!

那时,我们和您是那样的近。

回想起来,这样的时刻在当时也不是很多,因为您总是那样的忙,您的心里总是被国家的事、人民的事占据着,在您看来,惟有国家和人民的事最重要。您愈来愈忙,我们见到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但是,我们已十分满足,因为哪怕只是短暂的欢乐,您的爱也已注满我们的心房。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您从未让一个孩子失望过,您从来都是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邵华想读书,她出乎意料地向您提出“我要读书”的要求。

您认真地说:“孩子,你愿意学习,这很好嘛,这件事我让秘书同志来帮你办。”

那一刻,您转过头来,看着面前这个要读书的孩子,邵华从您的目光中即看到您一闪而逝的忧伤,又看到了您的欣慰。您想到了什么?因为您知道,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跟着妈妈在敌人的监狱里度过了四年铁窗生涯;您也许想到,她是怎样地珍惜着经过狱中叔叔阿姨绝食斗争才换来的一点纸和笔;您也许起到,狱中的革命者是怎样在铁窗下,借着透进来的光亮教孩子们认字。

于是,您满足了她的要求。

岸青在病中想念您了,您就在少有的工作空隙中写了一封又一封书信,将您的慈爱的嘱托捎递给正在养病的儿子。岸青我儿:

前复一封信,谅收到了,甚念。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您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

这一刻,您想到了什么?因为您知道,您的儿子是怎样在失去妈妈、又找不到爸爸的日子里在上海滩流浪;您也许想到,兄弟俩是怎样蜷缩在马路边挨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夜;因为您知道:您的亲骨肉在绝望中是怎样仰望着浩瀚星空,一声又一声地呼唤着您——

“岸青我儿”,一声呼唤,道出了慈父的万般爱怜,一声呼唤,温暖了被折磨成疾的儿子的身心。

作为父亲,您能够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竟是那样的少,1927年武汉一别,岸青还不满4岁,直到1946年,您还未能见到他。

思念之情尤甚,一丝一缕都从您的书信中流露出来。

1946年岸英哥哥先期回国,只留下岸青独自在国外,1月7日,您写信给孤独中的儿子:岸青,我的亲爱的儿:

岸英回国,收到你的信,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

作为父亲,您的体贴又是多么细微啊!这时,岸青的中文还不很好,您怕他在读您的信时吃力,便要岸英哥哥将信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带给岸青。

岸青终于回国了,但他还不能立刻到达您的身边。1947年10月8日,您写信将岸青回国的消息和您当时的心情告诉了岸英,您写道:

告诉你,永寿(岸青)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

是啊,思念多于团聚。

亲爱的爸爸,您的儿子也是很想见到您啊!

岸英要去抗美援朝前线,您也满足了他的要求。尽管您知道那是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那是炮火连天的战场,那是一场严酷的战争。可是,您还是同意了岸英哥哥的请求。您让他去了,只把千般担忧、万般惦念压在心底。因为,您从不让孩子们高尚的、进取的要求落空。

思齐姐姐要去为岸英哥哥扫墓,您便自己出路费,在不惊动朝鲜政府的情况下,安排邵华陪同姐姐成行。

您的用心是何等良苦啊!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丈夫!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 2 /要似昆仑崩绝璧/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冀/和云翥。

一首《贺新郎》道出了您对妈妈的情和爱。

谁知道,不久后的武汉一别竟成永诀!

您年轻美丽的妻子——我们的开慧妈妈,带着岸英哥哥被敌人关进监牢,她那柔弱的身躯经受住了严刑拷打,毅然决然地扯断那扯不断的母子情走向刑场„„

从此,您失去了爱妻、我们失去了生母、板仓失去了霞姑娘。

您是那样的爱恋她,您是那样痛切地思念她,您对她的思念直到永远、永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yáng@①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摔出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30年前,我们请求您把《蝶恋花》写给我们,您提起笔来,把“我失骄杨”写成“我失杨花”,当时,我们以为是您笔误,您却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短短一句话,令我们悟出了您对妈妈的一片真情。原来您并非无意写成。

哦,杨花如雪,纷纷扬扬于春天来临之际。

亲爱的爸爸,您的妻子——我们的开慧妈妈在您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是何等的年轻哟!

一首《蝶恋花》写尽了您一生的思和念!

一句“我失杨花”寄寓了您一生的情感波澜!

亲爱的爸爸,您还记得吗,您一定记得,您当然会记得。

全国解放后,您获悉外婆健在的消息时,在喜出望外的同时,您立即拍电报向外婆问候和祝贺。从此就负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从自己的工资中按期给外婆寄去生活费。外婆在世时,每年过生日您都记得,不是叫工作人员寄点钱去,就是让人就便带点寿礼去。

1960年4月25日,您给杨开英姨妈写信:“开英同志:杨老太太(岸英的外婆)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接将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顺致问候!”

在我们结婚后,您让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叫新媳妇回湖南老家认认家门,看望年高的外婆并给妈妈扫墓。

1962年11月15日,当您惊悉外婆去世的噩耗时,您感到那样的震惊和哀痛。您从极有限的工资中,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并特意嘱咐:“葬仪,可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当您离开我们的时候,您并没有弃我们远行,您去了,但您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走来,您和我们依然是这样的近。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在哪里,您依然在我们的身旁。

时光可以剥蚀那园中的青砖碧瓦,时光可以消退那大墙的朱红色彩,时光可以使那屋前的老树更见沧桑,可是,时光却不能冲淡深藏于心中的思忆,那是无可替代的往事,那是无可替代的教诲和期望。

您曾要求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学习,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您向我们讲述年轻时在北京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情景,您每天都到图书馆看书,中午用几个铜板在小饭摊上买两个烧饼充饥,晚上许多人挤在一个炕上睡觉,连翻身都要喊“一、二、三”。您说,那时虽然很艰苦,但生活很有意义,很愉快,因为看书使您开阔眼界,丰富思想,懂得救国救民的道理、确立革命志向。

您曾写信给岸英哥哥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进步的。”

您要我们强壮体魄、保持旺盛精力,您形象地将身体比喻为“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您年轻时,就是利用冷水浴、游泳、风浴、雨浴、日光浴、登山、露宿、徒步锻炼身体、磨砺意志、陶冶性格的。

您还要我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人民,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我们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您告诉我们做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有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任何时候都不要背叛党、背叛人民。您还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不要忘记”四个字。

亲爱的爸爸,我们怎么能忘记呢?您的这四个字我们珍藏至今,您的话,我们珍藏在心。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在您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主编了关于您的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

您在世时,从不让人为您著书立传。可是,现在,您千方不要责怪您的儿女们。因为您是我们的父亲,更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您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您的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史翻 开了新的一贡。书写您,就是书写中国革命、书写中国历史。

您不仅属于您的亲人,您更属于您的人民,属于您的祖国,属于世界。

您话着的时候,把自己完全交给了人民,您离去了,人民怎么能就此忘怀?在后人为您建造的纪念堂前,无论何时,都会有一支长长的队伍蜿蜒迂回在广场上,来自祖国各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冒着酷暑冒着严寒,耐心地排着队伍等待着,等待着和您接近的那一个时刻。

您生前最反对个人崇拜,可是,您千万不要责怪现在这些崇拜您的人们,在您已不再身居高位的时候,在您已离世这么多年的时候,人们依然要走近您的身旁,这实在是一种深深的寄托,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是一种谁人也不可亵渎的情感。

您对中国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您的名字将永远写在历史史册上。

跟随过您的老一辈革命者怀念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信奉您,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年人敬仰您,如今的少年、青年更渴望了解您。您的著作被人研读,您的故事被人传诵。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在您一百周年诞辰日到来的时候,有多少人在衷心地纪念着这个日子。

您在世时,从不让人们给您祝寿。可是,您千万不要责怪现在为您诞辰日纪念的人们。在您百年诞辰的时候,中国也走过了一个世纪。您的百年同中国的百年是如此的不可分割。您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人民不会忘记您在1949年向世界作出的宣告: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今天,这声音仍回荡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书写您就是书写中国人站起来的历史,书写中国革命最荡气回肠的一页,书写中华民族最光灿烂的篇章。

亲爱的爸爸,您知道吗?

您和中国是多么的不可分离,人民和您是多么的割舍不开。即使您的身影不再出现,即使您的声音不再响起,人民也在心中记挂着您、思念着您。

因为人民知道您是他们最忠诚的儿子。您牺牲了六位亲人,也贡献了自己的一切。您一生都在为人民谋幸福,您一生都在孝敬您的母亲——人民。

亲爱的爸爸,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您的英名和传绩将与神州同在,与日月争辉。*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风加杨右

《人民日报》1993.12.12 第5版

第二篇: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我的父亲是始迁祖广文公的第十七世传人之一—功,诞生于1913年11月28日,距今整整百年。父亲病逝于1986年10月18日,距今也已经27年了,时过境迁,但他的音容、相貌却永远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仿佛仍在昨天。

父亲出生时为民国2年11月28日,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动荡的社会,祖父又在民国3年7月驾鹤西去。父亲出生仅仅8个月,就失去了他的父爱,真是“生逢乱世遇春寒,命里大安出少年”。父亲少年时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放牧为生,饱经风霜,艰难度日,也正是这种环境,在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诚实、直率、认真、踏实和向上的良好品德。

我们家为十四世印恒门之后人,从十四世到十七世,先后由11个门户失落的到十七世后期只有孤独的一门,我父一男人。关键时期,在翠枫山下外祖父的关怀和支持下,母亲来到家里,也正是由于父亲和母亲共同挑起“重振家门”的重担,从此才奠定了印恒门兴盛的基础。由此看出,外祖父对我们的“重振家门”有恩,且重如泰山。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是他一辈子的真实写照。为了从社会的最底层走出来,十岁放羊,扛长工,打短工,脏活重活抢着干,大字不认一个,但放牧学得精,这为解放后在生产大队时期当羊倌的“官”奠定了基础。父亲就凭着这坚韧的毅力,好学的精神,诚实的品质,忠厚的个性,到青年时期,终于站了起来,发展了家业,养育了后人,培养成才。

父亲是一个敢于负责、善于管理、科学管理和严于律己的人。我记得,二十世纪的五十、六十年,父亲在大队担任羊倌的“官”,负责七个生产队(含大西脑自然村)的羊群和放牧人的管理工作。有一年,羊群发现大面积的癣疥之疾病,硬是用硫磺治愈。现在来看,此方法是极其科学的,同样的病在人身上可治疗,何况羊乎。父亲不识字,但懂得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父亲在工作中,积极肯干,认真负责,团结羊倌,从不怨天忧人,也不挑肥拣瘦,不计较得失,深得羊倌们的尊重和拥护,深得大队领导的肯定和称赞。他把整个大队的羊倌和羊群管理的科学而井井有条,发展的规模相当的大,为当时的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自然大队领导给予他们的待遇也是最高的。

1960年前后,在我国发生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不仅没有粮食可吃,而且吃糠、吃野菜都困难,村民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在关键时候,村里将他们放牧的羊通过宰杀,将羊肉分发给村民百姓,特别是患浮肿病的病人,才使得千人大村无一人因灾而亡,艰难地度过了难关。祖上为教谕世家,书香门第。家中的明清时期的书柜、官帽盒、檀木供桌等器物所形成的“惟有读书高”的信条对父亲的影响很大,无形之中确立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之观念。父母一辈养育了我们兄弟仨,我是次子。父母鉴于他们大字不认一个,对我们严格管理,科学教育,认真培养,望子成才。于是“严格管理,科学教育,认真培养,望子成才”成为我家的家风。我,1958年上学,1962年就获得了辛兴人民公社的奖励,在1964年的中学升学考试中,千人之村的辛兴,唯一榜上有名。父亲不仅为我的升学考试一举成功而心里高兴,而且在行动上积极支持,认真安排,这在我少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73年通过全国统考取得了上大学的资格,我把家里的重担和生产队的会计工作都留给了我的兄长,从而迈进了高等师范大学的大门,这才为弘扬石氏的“文教传承“奠定了基础。我能够成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与父、母亲的关心、爱护、重视和培养是分不开的。没有父母的培养和教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祖上的“文教之职”,也就无所谓我的“文教传承”。我对于 “恩重如山”的理解、体会,惟有此时此刻才最深刻。

1986年,父亲得的病是不治之症,而且是病情发展最快的一种,从内兄的亲临确诊到最后,前后将近四十天。我们为了不让父亲在最后阶段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在进行积极医治的同时,为他准备了当时最好的止痛针……。我关爱父亲是由来已久的,我读中学时,每次回家准要带几个学校食堂的白馒头、在阳泉火车站买几个油丝大烧饼带回去,在上大学时候为父亲买关节止痛药、买护膝以治疗和保护腿关节,在临汾地区购买粮票带回家,以改善家庭生活。参加工作后,当时供应的粮油全部在家,等等,都体现了对大人的孝敬,对家庭的关爱。“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家的传统。在关键时刻,我又有一定医学基础,更是全力以赴,积极为父亲诊断和医治。父亲看到我们在为他积极、认真的治疗,他对我非常理解,也非常信任,由此,从思想到身体都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父亲耋寿74岁,在二十六年前就达到了现在全国的人平均寿命,我们都努力了。

有的人活着,他却在人们的心中死去了;有的人走了,他却活在人们的心中。无疑我们的父亲是后者。父亲清瘦的脸庞是那样的慈祥,父亲不算挺拔的身躯是那样的清晰,父亲的声音永远是那样的直接。父亲的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日。父亲的美德,让我们受用终身,父亲的精神,将在我们家永远流传。父亲没有离开我们,父亲的音容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父亲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我们兄弟之间的团结是家庭典范。就在您走时的办事费用上,商议时,由我和我哥两人共同负担,当时考虑到我弟尚小,也未成家,但在他的执意要求下,只好让他担负了零头部分。当时的场景,让帮忙的任保祥都掉下了感动的泪花。事情虽小,有其意义。此后,对母亲赡养的凡事,以及医疗费用,弟兄们皆如此,各自按能力而为之,毫无怨言,这在我们家已经成为了家庭内的典范。我们的奉献再大,母亲的身先示范作用和养育之恩,终身都难以为报。

现在,全家有农村宅院三处、新农村楼房一套、城市楼房三套;全家21口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0人;高小文化2人,初中文化8人,读高中的1人,中师毕业1人,大学毕业的4人,其中硕士一人;有三人担任教师,涉及小学、中学和大学,有着高中级职称。最年长的我母亲87岁,最小的孙儿未满1岁;15岁的侄女在阳泉市青少年演讲比赛中连连夺魁,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学组一等奖证书和奖金,大孙子正在玉泉中学读高中,成绩优异,3岁的孙女未进幼儿园就已经识字300个,等等。我们一家不仅后继有人,且已显端倪;我母亲虽目不识丁,但慈祥、贤惠、睿智,身先示范,办事力求善美,甚至是重振“印恒之门”的精神支柱,具鼎力作用。

我们家在短短数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实现人丁兴旺,家业壮大,开始融入了辛兴石氏文化氛围,而且成为了辛兴石氏文化创新领域的一个支撑点。

现在,母亲是辛兴石氏最年长的曾祖母、曾姥姥辈的耄耋之人,是我们家的财富。人的长寿与本人的遗传、身体素质、综合因素都密切相关。“仁者寿”,个人的心理状态、品德修养在相当程度能够影响自己的寿命。当然,家庭的环境条件、家人的关爱程度都是重要因素。如今全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母亲是世上最开明的、最幸福的人,更是我们家贡献最大的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间关系,尤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后人无论学文还是学理的均可选择高规格的文教之路、财经、金融之路和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理科还可以选择高精尖的国防科技专业技术之路,这些都是可涉得也是值得经营、奋斗的光明坦途!仕途之路,没有靠山一般不宜涉及,尤其睿智、老实、个性特强的人不宜,任何社会都是如此。特殊优秀者要入公务员行列,也要力争出现在国家级层次的队伍里。人的成长,自身是内因,环境、条件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因此,自我严格要求,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积极奋斗,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为我所用,以利于自我成为栋梁之才。再是,子孙后代在为自己选择配偶时,品德、智商、情商三者并列,要放在首位,事关“骄子”连绵之大计,切记!至于独生子女的问题,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已经看到对“国”、对“家”都是个问题,后人不担心、不考虑的就不正常了。当前,青少年问题已经到了“要多严重,有多严重的萌芽阶段”,由此,关注和研究子女的健康正常成长,是后人务必关注的头等大事。诸如此类,我所说的这些,也只能是对后人作些自认为正确的、科学的、方向性的昭示,权且作为对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我的一生很顺利。在1987年,我到了阳泉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负责、指导全市高中学校生物学科的教学;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心血和养育之恩,我在学科专业之外的几项爱好,都是开创性的,达到了一般人经过努力也难以到达的领域及境地。几年前,在英华提议下,我们将祖产无偿转让给了我弟,让他光大了祖业,我们在市内又奋斗下一片天地。我的儿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任教,后在职取得了工学硕士学位,担任了电气实验室主任,评为讲师,真正实现了“文教传承”。现在,他也成家了,有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儿,又一个美满的小家庭诞生了。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英华及其家人功劳卓著,具推波助澜之功效,尤其在儿孙的教育上,女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我,及我的小家庭几十年来发展状况。我也知道,您一直在关注着我,关心着我!尽管您对我是放心的。我更是真诚地发自内心的希望,有福,我们与您永远同享!

时至今日,我也到了耳顺之期,退休两年了,现正在完成辛兴《石氏家谱》的重修工作。此次重修家谱,增加了许多内容,难度大,我承担的工作也重,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再难,再苦,再累,也要完成任务(附图)。您放心吧!在编辑部全体的努力下,辛兴石氏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办好,以对得起先人、世人和后人!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把家里的大事办好。

现在,我们全家人丁兴旺,家业发达,日新月异,后继有人,曙光显现。

灵承仙鹤驾祥云,鹿衔神芝惠人间。恩泽千秋,怀念万代。

附图:

编后语:此作品为北京紫光阁书画院副院长刘俊甫作品,系辛兴《石氏家谱》主编、诗人、收藏家石步科的珍藏。内容为“名利谈如水,人品重如山”,由收藏家本人所拟,书法家专为收藏家而书。在家谱告竣之际,收藏家赠与了石鐘華。由此看出,这是主编对受赠者在家谱编辑工作中的一种认可,更是重修家谱工作中,长幼辈,同是收藏者之间值得可圈可点的一个佳话。

第三篇: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农历2014年9月9日)兄弟姊妹们以及全村的父老乡亲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我们敬爱的父亲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家庭、为大庄子村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家庭、为全村百姓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进一步激励全家人乃至全村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积极向上,达到人丁兴旺、事业辉煌。

我们的父亲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是一位威严的父亲,是一位孝敬父母的父亲,我们的父亲还是一位全村老少百姓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村长,更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00年前,我们的父亲出生在山东省莒县夏庄镇大庄子村。当时,中国正处于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中,受胞兄弟参加革命的影响,青年时期就已成为村里有名的进步青年,以其先进的思想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参与村里一些具体工作,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本村村长并主持村里的具体工作,1940年山东省各级人民政府成立,在村民的拥护下、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为大庄子村村长,从此矢志不渝地为全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全体村民的事业奋斗了50余年。父亲的一生,同我们全家的幸福进程紧紧相连,同同我们全村的发展进程紧紧相连,同我们全村基层组织的发展进程紧紧相连,父亲的贡献,不只是生养了我们全家,不只是帮助了全村的每个家庭,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村之长对国家对社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深切缅怀他。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在著名的日照暴动影响下,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入打土豪、分田地的各项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果敢英勇,带领全体村民采用多种形式,积极打击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沂蒙山区反“扫荡”作战,至今村里还传颂着他为了保护党支书,只身一人吓退来偷袭的两路30多个伪军汉奸的故事。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为了村里能够吃上食盐,他经常亲自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冒着炮火去东海推盐。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主持全村的大量日常工作,为全村经济走出贫困提出许多正确主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了村里的开展孵化小鸡副业,他亲自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南下枣庄推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他受到过错误批斗,但就是他的耿直和无私,仍然赢得了全村人的拥戴,并未离开过村长这一职位。他带领着全村青壮年劳力参加过青峰岭水库和沂沭河分洪工程的建设,参加过夏庄豹虎一带的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积极实行上级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实现了全村村民经济生活逐步好转的重大转折。

正是由于有父亲作为一村之长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他老人家全力实行的国家关于农村改革政策做基础,大庄子村各家各户才能欣欣向荣,才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父亲的贡献,不仅改变了我们家族的命运,而且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父亲的为人,深得爷爷奶奶的喜欢,获得了他的子孙后代衷心爱戴,也赢得了全体大庄子村民广泛尊敬。父亲的英名永远牢记在他的儿女和后代中间,也始终牢记在大庄子全体村民的心里,而他作为一村之长对国家对社会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已载入莒县党史史册。在这里,作为您的子女,我们要说:父亲,您好!您的家人和大庄子全体村民永远怀念您!

兄弟姊妹们以及全村的父老乡亲们:

我们兄弟姊妹们以及我们的子女、后代都将永远感恩于我们的父亲;我们大庄子村很多家庭都曾经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度过那些穷苦岁月,在他百岁诞辰之际,相信全体大庄子村民没有人能忘记他的恩与惠,他的崇高风范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父亲那崇高鲜明又独具魅力的为家、为全村百姓鞠躬尽瘁的风范,将激励我们全家乃至全村在实现富足昌盛的奋斗目标和美好理想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位俾未敢忘忧国,60年始终如一,信念坚定,是我们父亲的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也永远是我们家族中每个共产党员和即将入党的后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对全村集体事业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爱小家更爱大家,是父亲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孝行天下,是父亲一生的为人之道,也永远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应该继续发扬光大的做人底线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是父亲一生最重要的处世特点,也永远是我们每个做子女的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处世方法。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勇气。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是父亲一生作为一村之长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我们家族中每位成员应该具有的担当。

——我们纪念我们的父亲,就要学习他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坦荡无私,是父亲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也永远是我们家族中每个人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

兄弟姊妹们以及全村的父老乡亲们:

我们的父亲于1989年12月25日因患胃癌不幸去世,终年76岁,去世后按照本村风俗葬于本村东林的后林,同时根据他生前遗愿,在东林的南林中生前自己选择的地方立有衣冠冢,我们家族中每个人和全村所有感受它的恩惠的人都应该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他的两个墓地。我们的父亲离开我们24年了,24年来,父亲对我们期望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的家族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村里的百姓正在时时享受着幸福美满。对此,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相信,过去我们的父亲在大庄子村建立了丰功伟绩,作为他的后人我们也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第四篇: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2016年,是我的父亲诞辰一百周年,我的父亲生于1917年4月19日(农历)卒于1999年9月8日,享年82岁。父亲离我们而去已经17年了,17年来每当电视、微信,回忆录里……出现类似父亲经历过的情景和事件时我就无限感慨!父亲的一生,命运多舛,不公平的待遇好像伴随着他的几乎大半生,唯一欣慰的是1980年平反回津后过了近二十年的自由生活,但身老体衰……回忆父亲的一生,好像是时时萦绕在我心头的阴霾,借此一吐为快,以表孝心吧。

长话短说。

1955年夏天父亲被捕,渺无音信,不知道犯了何法何罪,能不能回来?丈夫有问题,母亲代课老师的工作马上被辞退了,母亲带着我们四姐妹怀着小弟弟,生活无着,只有靠卖家具像瓷墩、家具,首饰和姥姥亲戚的接济,还要四处奔波打听信息……我当时刚到七岁,报名上小学,就因为父亲的原因竟然不能入取!大舅慷慨解囊,掏出10元钱,我才上私立小学,如果错过了一年上学,我的命运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的。父亲也有了消息说在西监,就是现在的人民医院,可以探视,母亲挺着大肚子从黄伟路走到西监,商量生下孩子就送人吧(母为此决定一直耿耿于怀,并庆幸自己咬牙留下了儿子)但那时真是无奈之举呗!10月底,母亲在妇产医院生下了家中唯一的男孩……转年的夏天,入狱10个月的父亲被释放,判决书仅提到和几个人在小酒馆喝酒,发泄不满……并说明是错判!补发了500元,恢复工作,仍然回学校任教……这是家父的第一次冤案,他的不幸,我们全家在胡同里,在院子里也抬不起头啊,天天一群无知的小孩追着起哄“逮起来啦”“砰砰”……,意思是枪毙了……街道积极分子们更是监督训斥以表现他们的进步……我们“孤儿寡母”大气不敢喘,默默的忍受着(当父亲释放回家后这种现象马上消失了)幼年的我第一次尝受了社会的冷漠和家中没有父亲的滋味……母亲经人介绍给后胡同邻居当保姆,我真不知道七、八岁的我天天看着弟弟,推着小竹车一天几次把弟弟送到母亲干活的家里去吃奶……弟弟得肺炎了,发高烧,没钱看病也没有钱存药,我几次半夜三更只身从五马路走到中山路去买药,北风凛冽,大树被吹的哗哗啦啦的响,我心里害怕,怕鬼,怕影子……父亲不在家的日子是多么的难啊!

父亲回来了,姐姐也工作了,我也转校回到了公立小学,该过平静的生活了吧?

好景不长,57年反右运动开始了,父亲又莫名其妙第二次蒙冤。

一大批知识分子被下放农村改造,爸爸和姐姐都在此之列,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爸爸是因为前面的事?还是因为历史问题?姐姐是因为家庭问题受累?唉!反正是因为当老师!同样经历如果在工厂就不会了……从此我就想当工人,决不当老师!当老师年年事事当“运动员”!一晃就下放三年了,40多岁的弱不禁风的知识分子从此扛锄抡镐、当上了农民,受的什么罪?我当时不知道也体会不到,看到每月不定时回到家疲惫不堪的父亲,现在想想,他们当初是忍受着怎么样的“磨练”啊!我就知道我每月11号要去学校代领工资:61块2角7分。母亲也有了临时工作,我当家,买菜做饭……仅仅这样子也就罢了,下放几年也该回来了吧?姐姐都回学校了,父亲呢?什么时候恢复正常工作啊?我知道父亲任劳任怨,拼命干活,就为了这个啊!

第三次更大更长的磨难折磨我们一家又整整20年!!

1960年6月吧?学校停发了工资,上级决定给这批人全市得有几千人吧,集体带帽,历史反革命,右派,现行反革命……要接受长期监督改造!因为没有了工资,也为了表现好一点早日摘帽,很多人都带着家属扎根农村了,父母亲带着几岁的小弟弟妹妹去了郊区农村,我和大妹妹从10岁左右就寄人篱下了,亲戚们对我们恩重如山,但其中个味也无以言表……父母亲在村里20年啊,过着想象不到的生活…到水坑里去挑水,水缸里得放上白矾沉淀才能喝!土坯房,煤油灯,窗户纸,干完一天农活还要天天得拾草烧灶,节粮度荒集体食堂天天定量的棒子骨饽饽,小妹妹只有7岁弟5岁,多么想吃个净面的窝头啊…,母亲的脸,脚,都浮肿着……只挣最低的工分,一分仅几分钱,一年头朝天脚朝地的起早贪黑受气受累的干还不够口粮钱……苦还在其次,政治压力,历史反革命的大帽子压死人啊,每天除了正常干农活还要额外的扫街,义务改造,天天要开会让自我揭发互相伤害,写检讨认罪……妹夫入党时,外调的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厚的档案,……1966年文化大革命,10多年,更是在风口浪尖上……天天夹着尾巴做人,没有自尊,没有自由,提心吊胆,批斗游街,干最脏最累的活,拿最少的工分……

天亮了,天天盼平反摘帽,天天暗求落实政策……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80年全国平反政策让父亲得到解放,彻底平反,结论是冤案!!又是冤假错案!20多年啊!父亲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这些狗崽子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有过平常人的童年吗?我们受到过多少惊吓和委屈?我们只有忍受和无奈!无奈!无奈!!

为什么?为什么?父亲是带帽的“历史反革命”!我们的出身是“官吏”!这个级别的出身在当时也是很少的,让人避而远之的……这些年,搬家,收拾……把父亲留下的一包材料(包括判决书,履历,检查,有父亲资料的报纸杂志)丢失了,我就靠记忆写下父亲的前半生吧。

父亲出生在沧州的没落地主家庭,他的叔叔是晚清的探花,和张作霖是拜把兄弟,我曾和父亲一起去过北京的叔伯大爷家,他们见面感慨不已,说起当年在家庭私塾写字,做印泥……等往事,看来家境还是不错的。

众所周知,1935年12月9日,著名的一二·九运动高潮席卷全国,北京的学生南下发动全国学运,那时候,父亲在沧州二中,是“民先队队员”民先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他当时和比他大一岁的叔伯姑姑(许明)等几个人共同领导学校的一二九运动,这在后来的沧州日报和沧州县志上都有别人的回忆和记载,10多年前打开电脑输入父亲的名字都可以查到,但那时候我不懂复制保存,现在已找不到了,父亲的资料里都有,遗憾的是丢了,以后有机会我会去沧州查找的,说他慷慨激昂地站在台上演讲抗日………后来他和刘建勋(文革中他是河南省省长)等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的姑姑去了延安,当时我父亲已经结婚就没去,他的姑姑是江青的党小组长,嫁给了孔原(历任中央高级领导),解放后住在中南海,但文化大革命中自杀了,我和父亲去北京大爷家时,大爷是姑姑的亲侄子,他说姑姑总说:我就惦记着他啊(指我父亲),但也无奈!

父亲没去延安,但生活很艰难,那时候爷爷奶奶、两个姑姑,守寡的大娘、侄子和我姐姐(父亲的前妻病故了,姐姐是奶奶和大娘姑姑带大的)一大家子人都要他养活,我看过他的简历,去过很多城市,山东山西北京主要是干文书之类工作……大概是日本投降后在天津,是他的拜把兄弟介绍他到国棉六厂,有了收入他把爷爷奶奶一家都接到天津,又和母亲结了婚……他当时很能干吧?当上了厂工会主席,加入了国民党,还是区分部委员……县团级吧?就因为这个,解放时被开除了厂级,生活又陷入困境,但好人有好报,当年他的一个战友何其君被日军追杀,父亲冒死藏匿,解放后他任天津第一届教育局局长,登报寻找父亲……这样父亲就当上了教师,有了工作……但在国棉六厂的事在四清时被定为官吏,县团级好像官还不小呢,因此下放劳动,集体带帽又送给他“历史反革命”的桂冠……多少年父亲逆来顺受,自食其果吧,我常常说我们的上一辈是最不幸的一辈人,在那个年代,战乱,贫穷,灾难……父亲有时说起往事……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这一辈人太无奈了!为了生活,为了家人……无奈!我很理解。那个时代的人,很多人没看到光明,没享一天福,我爱看他们那时生活的书和故事,比如【归来】电影,他的原著【陆犯焉识】比如【夹布沟】……看了他们的遭遇,相比之下,呵呵,父亲太幸运了,这点委曲,这点困苦……算什么啊?都过去了,过去了,耿耿于怀干什么?念念不忘有什么用?这就是历史!

今天我们缅怀父亲,我们敬重他,是因为他忠厚老实正直善良,他爱国爱家爱学习求知欲很强,看报看书,他剪了一立柜的报……,年近八旬看蔡志忠漫画,记错别字,孙女学英语他复习后辅导……病重时跟我说:我还有好多事不知道,还有好多书报没看了……他是我们的榜样!今天我们缅怀他老人家是因为我们要向他汇报:我们继承了他的优点,我们姐弟个个都很优秀,工作时我们都是强人,退休后我们都是家庭的顶梁柱,我们的子女您的孙辈们现在个个事业有成,生活幸福,我们的孙辈,您的重孙们更是聪明漂亮,学习优秀,我们的家庭是令咱们所有亲戚赞賞羡慕的,我们团结友爱身体还健康,您就放心吧!我知道,这都是您们在保佑我们,谢谢您!您们现在过的怎么样?我总想,您现在在天堂上是九五之尊,是吗?您1999年9月8日走的,这几个数不就是五个九吗?您福荫后代,赐福子孙,我们永远想念您!

第五篇:葛耀军:纪念李国豪教授诞生100周年

继往开来的同济桥梁

——纪念同济桥梁创始人李国豪教授诞辰100周年

葛耀君

2013年4月13日是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的创始人——李国豪教授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李国豪教授的一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建设和科教事业,他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崇高品格,有教无类、爱惜人才的磊落情怀,深深教育和影响了同济学子,成为我国工程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楷模。

李国豪教授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抗震、抗风和抗爆动力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为中国重大工程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许多大桥工程建设担任首席顾问和专家组组长工作,为中国现代桥梁的自主建设开辟一条成功之路,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自主建设的倡导者和精神领袖。

我们怀念李国豪教授,更因为他是同济桥梁学科的创始人。正是在李国豪教授的积极争取和倡导下,1952年同济大学创办了我们国家最早的“桥梁与隧道”学科之一,开设桥梁教学小组负责有关课程的教学,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的征程。在李国豪教授的直接领导和精神指引下,同济桥梁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学校的兴衰紧密相连,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机构与团队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的发展阶段。

一、同济桥梁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1952年到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为了将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利用,按照苏联体制开展了大规模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同济大学,在创办于1914年的土木工程学科下,由李国豪教授主持设立了“桥梁与隧道”专业,并成立桥梁教学小组,负责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土木系二年级学生中招收第一届“桥梁与隧道”专业本科生,成为我国最早的“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之一。

1954年3月,在桥梁教学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15人的桥梁与隧道教研室,教研室不仅继续专业教学,而且开始专业科研工作;1955年按苏联体制,桥梁教研室在李国豪教授带领下招收了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4名,而项海帆教授成为了他的第一位研究生;此后,应李国豪教授的邀请,苏联桥梁专家依特斯尼特柯教授来教研室指导教学及科研工作达9个月。1958年,为了适应“大跃进”的形势,独立设置了“桥梁工程”专业和20余人的桥梁教研室。

在“桥梁工程”专业初创时期的14年中,共培养了15名研究生和678名本科毕业生以及62名专科毕业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桥梁与隧道工程的紧缺人才。

2.文革期间(1966年到1977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实行“开门办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以现场实践代替课堂教学。1970年招收了路桥专业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973年,铁路专业调整至上海铁道学院,部分桥梁专业教师随铁路专业调入该院。从1973年到1975年,改设“城市道路与桥梁”专业,招收工农兵学员3届。在“文革”期间,共培养了4届271名工农兵学员。

尽管“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教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特别是李国豪教授还一度身陷囫囵,但他仍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桥梁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道路桥梁教研室中的桥梁专业教师保持在25名左右。

3.恢复发展(1977年到1987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逐渐恢复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秩序。1977年,李国豪教授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校长,在李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同济桥梁学科开始了全面恢复发展。1978年,在新成立的结构工程系下,设桥梁教研室和桥梁试验室,恢复招收了桥梁工程专业本科生30名、研究生5名,同时新成立的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分校下设路桥系,后又独立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学院。1979年,成立了李国豪科研组,开始桥梁抗震、桥梁抗风和桥梁电算三个新兴方向的研究工作。1981年,首批获得包含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的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李校长招收了桥梁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1986年,结构工程学科(含桥梁与隧道工程)被评为首批教育部重点学科,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始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

在恢复高校招生制度后的10年里,同济桥梁工程学科共培养了8名博士研究生、31名硕士研究生、344名本科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桥梁工程的专门人才。

4.跟踪提高(1987年到2002年)

1987年7月,由桥梁教研室、桥梁研究室、桥梁试验室和桥梁设计室正式组建了桥梁工程系,由项海帆教授出任第一任系主任,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桥梁工程系。1988年,同济大学获准建设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国豪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90年,从结构工程学科中独立出了“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1995年,项海帆教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7月,上海城建学院桥梁教研室回归桥梁工程系。1998年,“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被遴选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被评估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上海铁道大学土木工程系桥梁专业教师回归桥梁工程系,系教职员工的人数首次突破60人。同年,“桥梁工程”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桥梁工程系与广西柳州建筑机械总厂联合成立“同济OVM预应力研究中心”。2001年,范立础教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桥梁工程系成立后的15年里,学科发展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跟踪国际前沿课题,结合10个研究方向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培养毕业了995名本科生、196硕士生、71博士生和15博士后,为我国渐入高潮的桥梁建设、特别是大型桥梁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级人才。

5.发展壮大(2002年——)

2002年,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6年,被列入国家“985”二期建设平台“城市建设与防灾”,投入2.4亿元建设由四个大型振动台组成的多功能地震模拟振动台阵。2007年,“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成为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奠定了基础。2009年,范立础院士领衔的桥梁抗震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项海帆院士领衔的桥梁抗风团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在刚刚过去的10年中,桥梁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团队稳定在80人左右,依托11个研究室形成了桥梁抗震及振动、桥梁及结构抗风、健康监测及控制和桥梁设计理论等四个学科群,建成了以桥梁馆、风工程馆和地震工程馆为标志的教学科研大楼,培养毕业了692名本科生、513名硕士生、236博士生和35博士后,为我国从桥梁建设大国走向桥梁建设强国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

二、同济桥梁建设成就

李校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提出了同济桥梁学科建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发展桥梁科技”。同济桥梁历经沧桑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学科精神永存;同济桥梁同舟共济奋进,“发展桥梁科技”的桥梁团队目标不变。

1.培养创新人才,发挥模范作用

同济桥梁秉承李校长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科初创时期,正值解放后大生产阶段,国家急需培养大批的桥梁工程技术人才。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祖国,当初对同济桥梁与隧道的选择是正确的,60年在这块沃土上培养出了2709名本科生、333名专科生、149名函授生、755名硕士生、315博士生和50名博士后,这4300多缤纷桃李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师,著名专家30多名、两院院士7名。李国豪、孙钧、钟万勰,陈新、项海帆、范立础、梁文灏……他们都是同济桥梁与隧道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学界楷模。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术研究

同济桥梁发扬李校长提出的严谨求实奋起的学术研究作风,为推动我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学科初创阶段按个人兴趣开展科研活动,到60年代集体制定科研规划,再到“文化大革命”后李校长亲自确定三大前沿研究方向以及目前桥梁学科的四个学科群,无不体现出同济桥梁与隧道严谨求实的作风。从桥梁试验室传统结构试验设备,到大小配套的四座边界层风洞,再到由四个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组成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同济桥梁实验基地建设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前沿。先后获得了4项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80多项省部级科技奖。正是基于这种严谨的作风和奋起的勇气,两代同济桥梁人李国豪教授和项海帆教授先后呼吁自主建设广东虎门大桥和上海南浦大桥成功,树起了我国大跨度桥梁自主建设的里程碑。

3.推动自主建设,服务重大工程

同济桥梁坚持李校长要求的明确创新目标的发展科技方向,为我国桥梁建设架起了科技桥梁。同济桥梁因国家开元建设而创立,由国家改革开放而发展,为国家自主建设而奋起,贡献了桥梁抗震、桥梁抗风、桥梁设计等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上海南浦大桥结合梁方案和抗风抗震研究初露锋芒,杨浦大桥首次挑战跨度世界纪录成功,东海大桥抗震抗风几经波折再创辉煌,苏通长江大桥和舟山西堠门大桥双双超越同类……。国家重大桥梁建设凝聚了众多同济桥梁人的创造智慧,浸透了三代同济桥梁人的心血汗水。在已经建成的80多座400m以上的大跨度桥梁中,同济桥梁人的创新智慧覆盖了其中的52座桥梁;正在建设的20多座400m以上的大跨度桥梁中,同济桥梁人的心血汗水洒满了其中的15座桥梁。

4.重视国际交流,树立中国品牌

同济桥梁继承李校长创立的中外科技教育的交流合作传统,为我国桥梁走向世界、世界桥梁了解中国开启了窗口。同济大学诞生于中、德两国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之中,同济桥梁融入了更多的中西方文化。同济桥梁的第一代教授李国豪、周念先、钱钟毅、陈超分别留学于德国、法国和美国;同济桥梁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聘请了5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他们是美国的林同炎、日本的伊藤学、德国的希莱西、美国的邓文中和柯瑞姆;在同济桥梁现有28位教授中,三分之二具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国际和我国顶级的相关学术组织——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国际风工程协会、国际健康监测协会、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风工程委员会等均挂靠在桥梁工程系。同济桥梁已主办和承办各类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50多次,其中包括国际桥协2004年大会和2009年研讨会、第九届国际索动力学大会等国际会议,两年一届的全国桥梁学术会议和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等国内会议。此外,同济桥梁人还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40多次,其中包括国际桥协大会4次、连续三届国际风工程大会等。同济桥梁已经成为国内外桥梁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同济桥梁历史使命

回顾同济桥梁学科在李校长直接领导和精神指引下发展的历史,阅览前辈师生校友们载入史

册的光辉业绩,我们心中充满自豪,面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科技创新的国家需求和人民期待,我们应当勇敢地承担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们向学院、向学校和向祖国,更向我们学科的先辈李国豪教授郑重承诺:

1.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同济桥梁在人才培养方面一贯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今后将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分析国内外工程技术人才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水平,构建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2.提高原创性研究的综合能力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又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国桥梁已经走出了一条自主建设的道路,在自主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自觉聚焦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从自主建设到自主创新的过渡,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勇敢地承担起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国家创新历史责任。

3.提升国际交流的学术水平

国际学术交流是了解国外最新动态,展示自身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际学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广泛开展与国际著名大学和学科的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教师互访、学生互换,主动地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站上舞台中心,让世界不仅了解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而且了解中国桥梁的学科发展。

1907年同济大学创办伊始仅有德语和医学两大专业,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具有105年历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14年同济大学设立的土木工程学科,明年就将迎来百年诞辰;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的我国第一个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征程;1987年同济大学成立的我国第一个桥梁工程系,刚刚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今天我们纪念李国豪教授诞辰100周年,回顾同济桥梁发展历史,并不是为了收获昨天,也不是为了记住今天,而是为了播种明天、开创未来。在迎接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到来之际,我们将把纪念李国豪教授的郑重承诺,付诸在今后的行动中,把同济桥梁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和进行高科技转化的国家级基地和国际性中心。

(作者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主任、教授)

下载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念亲爱的父亲毛泽东诞生100周年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念父亲

    再过一星期将是父亲离开我们的35天纪念日,老家的说法是五七。父亲一生所有的艰辛和磨难、欢乐和欣慰、期盼和惦念都已随父亲的离开而烟消云散。我们对父亲的思念只有依托在这......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晋江职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知识竞赛》题目 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地点是在( B ) A. 武昌 B. 南京 C. 广州 2. 中华民国改用公历纪年开始于( C ) A. 1898年 B. 1901年 C.......

    纪念父亲(推荐阅读)

    纪念父亲 秋天的长别 我的父亲于古历2012年8月19日与世长别,享年88岁。骨肉分离惊人失魂,恩山轰然儿女凄惨,睹物念父父犹在,梦回故里难释怀,思绪万千。 自打古历2009年11月6日母......

    思想汇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辛亥鼎革,今已百年。是谁将这个时刻永恒的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孙中山。辛亥革命是一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让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思想汇报

    爱的党组织: 说到辛亥革命,作为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同年10月11日,取得武昌起义胜利的革命党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在武昌组建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感想[范文大全]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感想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我因公来到武汉。“首义广场”是不能不去的吧。 首义广场离长江不远,与黄鹤楼毗邻,从北向南,依次由总督府、孙中山塑像......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演讲稿(★)

    我们记住了这一切——辛亥革命 文化091 潘紫路 楚人一呼,天下响应,辛亥革命,彪炳千秋。100年的峥嵘岁月过去了,如今高楼林立,交通纵横,经济腾飞,国力日上,人民富裕,文化兴旺。中国的......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歌(模版)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诗歌那一年 乌云掩盖了天空沉重的 压的透不过气没有丝毫阳光没有温暖所谓的政府 只是一个洋人的工具没有思想 没有灵魂只是一部压榨人民的机器听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