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纪念父亲
纪念父亲
秋天的长别
我的父亲于古历2012年8月19日与世长别,享年88岁。骨肉分离惊人失魂,恩山轰然儿女凄惨,睹物念父父犹在,梦回故里难释怀,思绪万千。
自打古历2009年11月6日母亲鹤然先去,父亲的悲苦就开始滋洇蔓延,爱干农活的习惯渐去渐远,儿孙团聚的期盼时隐时现,父亲象一只受伤的孤雁,常常对着远空怅惘,时时立在旷野思念„ „
朴实的传说
父亲走了,留给了我们传说,留给了我们体验,我们延续着父亲的血脉,我们彰显着父亲的情神。临走之前,父亲没好意思嘱托儿子为他做些什么,可他曾安排孙子抽空的时候写写他的风云事变。我们当儿子的更是知恩知事知思念,我们禁不住翻展往事牵念出对父亲的热切呼唤„ „
上世纪20年代,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姊妹八人当中他排行第六,迫于贫困限于人多,父亲没上过私塾没学过文化。他十二岁那年寄宿在霄岚山坡的二姑家,孤家寡人为大家庭放养山猪,三年放三茬,每茬二十来头,每到年关,硬是凭靠父亲养大的山猪,大家庭才得以还债解困连闯难关。
四十年代战火纷飞,父亲身挑扁担援助过抗战(一说起日本人洋
鬼子,父亲一生都切齿痛恨),手推独轮车支援解放军赶跑过国民党还乡团。战争的岁月滋养了父亲公而忘私的精神,“爱憎分明干革命,好心善意待群众”成了他矢志不移的朴实信念。
五十年代百废待兴,农村土改如火如荼,互助组、合作社、农业生产大跃进,父亲总是一马当先争当排头兵,勤恳奉献甘做老黄牛。
六十年代,父亲被推选为本村第一生产队的小队长,他从小不怕干农活,独闯独干他更有自己的方向盘。一上任,父亲就暗立了争当标兵的模范思想,每天清晨,父亲总是第一个早起,吹响哨子约醒全队社员到饲养场集合,安排一天的活路;每天傍晚,父亲总是最后一个巡回在地头田间,查看庄稼查找活路,盘算好第二天的生产进度。功夫不负有心人,任职两年后,第一生产队的各项生产指标,都成了全村十二个生产队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基于对革命的忠诚,对集体的奉献,对平行单位的感召,父亲被发展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切实的记忆
七十年代之初,为了更好的发挥父亲的潜能,村支部硬是安排父亲到第二小队担任生产队长。当时的二小队,人心涣散穷困潦倒,父亲不畏难不后退,踌躇上任豪迈应对,一抓农业解决社员温饱,二抓副业盘活集体经济。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当时的非农单位都是下放在农村,农村的条件都是普建公用厕所。针对现实,父亲最先发现了契机,他主动跟公社驻地的非农单位联系,专门安排几名社员,为非农单位打扫公厕,收集人粪尿,浇灌二队的庄稼地。这一招出奇制胜,二小队凡浇过人粪尿的地块,种啥啥旺,种啥啥高产。科技是先
导,种子是根本,父亲没文化,可他知道技术员的作用大。因为交往多受尊重,那当时,公社里的农业技术员成了二小队的家常客,泰安城里的农业专家,父亲也跟他们混成了亲兄弟。神机妙算结成果,二小队的农业产值三年三大变连年创高产,社员温饱解决了,爱国粮棉缴高了,落后帽子甩掉了,“学二队赶一队”的口号叫响了。
七十年代中后期,农村也时兴发展集体经济,父亲带领队委会一班人,立足实际搞突破,千方百计抓副业,先后创办了木业组、粉条加工厂、面粉加工厂、药材种植园等副业项目,尽管当时的大锅饭模式已显露颓势,可二小队全年分钱分粮分财物的数目,仍然远远高于其他平行的生产队。
进入八十年代,不识字的父亲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在主抓全村农业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自己的保守观念,积极跟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尽管当时不理解再分田到户的意义,可他相信上级的指示更正确更英明,所以依然主持全村搞家庭联产承包。为了扭转群众多子多福的旧思想,父亲硬是动员二哥在全县第一批做了双女户绝育手术。有一年柴汶河发大水,父亲赶忙把家里仅有的两副门板、几只麻袋、几根檩条,全拿去作了抢险物料„ „父亲不止一次的被评为市县级“模范党员”。
悠邈的传承
我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摸爬在农地,耕耘在故土,辗转在故乡,平凡是他的基调,农民是他的本分,他爱护土地等同于爱护自己的身体,他爱护乡亲等同于爱护自己的儿女。天地人相和,日月星同感,我们把父亲的骨灰葬在了他眷念的故园。乡土乡音乡情,积淀着我们的族魂,传承着古朴的圣言,孕育着昂扬的机缘。我们的身躯跳动着父辈们的脉搏,我们的心底闪耀着先人们的灵活,我们将不辱使命,我们会勇往直前。
第二篇:纪念父亲
再过一星期将是父亲离开我们的35天纪念日,老家的说法是五七。父亲一生所有的艰辛和磨难、欢乐和欣慰、期盼和惦念都已随父亲的离开而烟消云散。我们对父亲的思念只有依托在这一个一个的纪念的日子里。
?? 父亲年幼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父亲是家里的老大,父亲从小就照料着家里的弟弟和妹妹,下煤窑背碳上山扛椽没有父亲没干过的苦活和危险的活;中年的时候母亲常年生病,随几经历练,母亲还是早早的离开我们了;老年时我们以为父亲可以颐养天年了,然而大姐和外甥的去世却是父亲身心焦脆,我们不知道父亲当年如何熬过来的,我们的痛苦远无法感知年迈的父亲那撕心裂肺痛失亲人的感受。父亲一生的愿望就是我们学好知识,父亲用他一生的积蓄供我们姐几个上学,父亲艰苦朴素节衣省食而在我们学习上父亲从没有舍不得花一分钱,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因为我们的上学父亲受了不少的讥笑和白眼,但我知道姐姐的学业是父亲一生的骄傲。
??? 父亲这一生太多的付出,我们永远的也无法报答父亲的恩情和亲情了。这么多年了我们或许就没有想过报答过父亲什么,然而父亲却时刻惦念着我们。父亲文化不多,但写着一手的好字;父亲当了多年的乡村邮差,父亲却不关心新闻,甚至都不看电视,可是我出门这几年父亲却天天看起了电视,父亲看的是天气预报,他时刻惦念着我的穿衣和吃饭。以往在家的时候父亲知道我喜欢吃点猪头肉,当我告知我回家的日子时父亲都会提前买好猪头肉存放起来等我回家,直至我最后一次回家,父亲去世的前十多天父亲还拄着拐杖拖着病弱的身子出去给我买去。
?? 父亲能享我们什么福呢?父亲从病重到去世也就个把月光景,在这个把月里父亲从自由的行动之至最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言语、没有感觉,父亲都是一个人静静地忍受着,不让我们为他担心。在父亲的一生我们陪伴过父亲有多少日子?而父亲却用一生陪着我们,呵护我们的成长。我们能照料父亲的日子大概也就这个把月的光景,我们给父亲洗过几次头,捶过几次背,擦过几次汗?
?在父亲最后的日子,父亲已无法也没有力量来完整的说出想要说的话了,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父亲最后呢喃的话语说的是什么了,但每每姐姐和我给父亲讲着我们成长中的往事父亲都会露出会心的笑容,父亲的笑容也许将永远的定格在我的生命回忆里。
?? 再也听不到出门时父亲的叮咛了,再也听不到在外头父亲电话里的嘱咐了,再也不会听到回家时父亲含泪的笑语了。。。。。
第三篇: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
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
(乙未年正月二十)
2015.3.10.父亲离世一周年, 冥间日子甜不甜? 永别日子把你念, 感叹吾父真可怜.父亲离世一周年, 儿食三餐味不甜, 端碗就把亲人想, 美味佳肴难下咽.父亲离世一周年, 夜深人静难入眠, 闭目总把亲人想, 梦里见父在眼前.父亲离世一周年, 值此不曾听你言, 在日没有听你教, 如今想来泪涟涟.父亲离世一周年, 你的教诲记心田, 为人处事不莽撞, 不骄不躁有尊严.父亲离世一周年, 你的精神往后传, 教育后代勤耕读, 做人要做忠良贤.父亲离世一周年, 心潮澎湃直翻腾, 醮完海水难书尽, 为表情怀只片言.
第四篇:纪念逝去的父亲
2012年3月2号(农历的二月初十)是父亲去世的周年祭奠日,在这一年中,父亲的身影无时不在我的脑海中,除了思念的痛苦,还有就是三十多年与他共同生活在我记忆中留下的点点滴滴。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只能用简短的文字来纪念逝去的父亲,以释我心中之痛。
父亲走了。时间真快,一年的时间就在这思念中溜走了,觉得是如此的短暂。但是,与时间的流逝相反的是,我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白天的时候,我正常工作,没有人能看出我2011年经历过什么。但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都会为父亲和我经历过的那些事感动伤痛,夜不能寐。任何的遗憾和假象都无济于事,我的思念和伤痛也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父亲走了,是悲痛的。但是,我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觉得幸运。父亲病重的时候,我曾在病床前伺候他照顾他,爹,回想着您对活着的渴望,令我终生不能忘怀,成为我心底最深的遗憾和痛楚,爹,没有了您,咱们的家不完整了,没有了您,咱们的家多了些凄凉,没有了您,我的心空空的了!
爹,在你病重住院期间我并没有太深的感到要离别的伤痛,可着一年里让我很怀念他-我亲爱的父亲。自己有时对自己说:爹,就农村的角度,田地、粮食、房屋、邻里关系,你不比其他人差。从子女的教育的角度,培养我们姊妹三个为人的道理,要与人为善、为人诚恳、勤奋努力、肩怀责任。我深知自己任何的自责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是希望这种微不足道的自责能减轻父亲的顾虑,让他走得更安心,更放心。
爹,今天是您在那边的安家日,我回不去看望你,我在远方心里祈祷你:我的父亲!在那边好好的善待自己吧,好好地经营自己,让自己快乐开心啊。
怀念你我亲爱的父亲!
思念你的儿子,祥敬上!
23日安徽芜湖
年2月
第五篇: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我的父亲是始迁祖广文公的第十七世传人之一—功,诞生于1913年11月28日,距今整整百年。父亲病逝于1986年10月18日,距今也已经27年了,时过境迁,但他的音容、相貌却永远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仿佛仍在昨天。
父亲出生时为民国2年11月28日,正处于一个衰败的、动荡的社会,祖父又在民国3年7月驾鹤西去。父亲出生仅仅8个月,就失去了他的父爱,真是“生逢乱世遇春寒,命里大安出少年”。父亲少年时候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放牧为生,饱经风霜,艰难度日,也正是这种环境,在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诚实、直率、认真、踏实和向上的良好品德。
我们家为十四世印恒门之后人,从十四世到十七世,先后由11个门户失落的到十七世后期只有孤独的一门,我父一男人。关键时期,在翠枫山下外祖父的关怀和支持下,母亲来到家里,也正是由于父亲和母亲共同挑起“重振家门”的重担,从此才奠定了印恒门兴盛的基础。由此看出,外祖父对我们的“重振家门”有恩,且重如泰山。
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是他一辈子的真实写照。为了从社会的最底层走出来,十岁放羊,扛长工,打短工,脏活重活抢着干,大字不认一个,但放牧学得精,这为解放后在生产大队时期当羊倌的“官”奠定了基础。父亲就凭着这坚韧的毅力,好学的精神,诚实的品质,忠厚的个性,到青年时期,终于站了起来,发展了家业,养育了后人,培养成才。
父亲是一个敢于负责、善于管理、科学管理和严于律己的人。我记得,二十世纪的五十、六十年,父亲在大队担任羊倌的“官”,负责七个生产队(含大西脑自然村)的羊群和放牧人的管理工作。有一年,羊群发现大面积的癣疥之疾病,硬是用硫磺治愈。现在来看,此方法是极其科学的,同样的病在人身上可治疗,何况羊乎。父亲不识字,但懂得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父亲在工作中,积极肯干,认真负责,团结羊倌,从不怨天忧人,也不挑肥拣瘦,不计较得失,深得羊倌们的尊重和拥护,深得大队领导的肯定和称赞。他把整个大队的羊倌和羊群管理的科学而井井有条,发展的规模相当的大,为当时的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自然大队领导给予他们的待遇也是最高的。
1960年前后,在我国发生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不仅没有粮食可吃,而且吃糠、吃野菜都困难,村民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浮肿。在关键时候,村里将他们放牧的羊通过宰杀,将羊肉分发给村民百姓,特别是患浮肿病的病人,才使得千人大村无一人因灾而亡,艰难地度过了难关。祖上为教谕世家,书香门第。家中的明清时期的书柜、官帽盒、檀木供桌等器物所形成的“惟有读书高”的信条对父亲的影响很大,无形之中确立了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之观念。父母一辈养育了我们兄弟仨,我是次子。父母鉴于他们大字不认一个,对我们严格管理,科学教育,认真培养,望子成才。于是“严格管理,科学教育,认真培养,望子成才”成为我家的家风。我,1958年上学,1962年就获得了辛兴人民公社的奖励,在1964年的中学升学考试中,千人之村的辛兴,唯一榜上有名。父亲不仅为我的升学考试一举成功而心里高兴,而且在行动上积极支持,认真安排,这在我少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73年通过全国统考取得了上大学的资格,我把家里的重担和生产队的会计工作都留给了我的兄长,从而迈进了高等师范大学的大门,这才为弘扬石氏的“文教传承“奠定了基础。我能够成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与父、母亲的关心、爱护、重视和培养是分不开的。没有父母的培养和教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祖上的“文教之职”,也就无所谓我的“文教传承”。我对于 “恩重如山”的理解、体会,惟有此时此刻才最深刻。
1986年,父亲得的病是不治之症,而且是病情发展最快的一种,从内兄的亲临确诊到最后,前后将近四十天。我们为了不让父亲在最后阶段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在进行积极医治的同时,为他准备了当时最好的止痛针……。我关爱父亲是由来已久的,我读中学时,每次回家准要带几个学校食堂的白馒头、在阳泉火车站买几个油丝大烧饼带回去,在上大学时候为父亲买关节止痛药、买护膝以治疗和保护腿关节,在临汾地区购买粮票带回家,以改善家庭生活。参加工作后,当时供应的粮油全部在家,等等,都体现了对大人的孝敬,对家庭的关爱。“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家的传统。在关键时刻,我又有一定医学基础,更是全力以赴,积极为父亲诊断和医治。父亲看到我们在为他积极、认真的治疗,他对我非常理解,也非常信任,由此,从思想到身体都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父亲耋寿74岁,在二十六年前就达到了现在全国的人平均寿命,我们都努力了。
有的人活着,他却在人们的心中死去了;有的人走了,他却活在人们的心中。无疑我们的父亲是后者。父亲清瘦的脸庞是那样的慈祥,父亲不算挺拔的身躯是那样的清晰,父亲的声音永远是那样的直接。父亲的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日。父亲的美德,让我们受用终身,父亲的精神,将在我们家永远流传。父亲没有离开我们,父亲的音容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父亲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我们兄弟之间的团结是家庭典范。就在您走时的办事费用上,商议时,由我和我哥两人共同负担,当时考虑到我弟尚小,也未成家,但在他的执意要求下,只好让他担负了零头部分。当时的场景,让帮忙的任保祥都掉下了感动的泪花。事情虽小,有其意义。此后,对母亲赡养的凡事,以及医疗费用,弟兄们皆如此,各自按能力而为之,毫无怨言,这在我们家已经成为了家庭内的典范。我们的奉献再大,母亲的身先示范作用和养育之恩,终身都难以为报。
现在,全家有农村宅院三处、新农村楼房一套、城市楼房三套;全家21口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0人;高小文化2人,初中文化8人,读高中的1人,中师毕业1人,大学毕业的4人,其中硕士一人;有三人担任教师,涉及小学、中学和大学,有着高中级职称。最年长的我母亲87岁,最小的孙儿未满1岁;15岁的侄女在阳泉市青少年演讲比赛中连连夺魁,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学组一等奖证书和奖金,大孙子正在玉泉中学读高中,成绩优异,3岁的孙女未进幼儿园就已经识字300个,等等。我们一家不仅后继有人,且已显端倪;我母亲虽目不识丁,但慈祥、贤惠、睿智,身先示范,办事力求善美,甚至是重振“印恒之门”的精神支柱,具鼎力作用。
我们家在短短数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实现人丁兴旺,家业壮大,开始融入了辛兴石氏文化氛围,而且成为了辛兴石氏文化创新领域的一个支撑点。
现在,母亲是辛兴石氏最年长的曾祖母、曾姥姥辈的耄耋之人,是我们家的财富。人的长寿与本人的遗传、身体素质、综合因素都密切相关。“仁者寿”,个人的心理状态、品德修养在相当程度能够影响自己的寿命。当然,家庭的环境条件、家人的关爱程度都是重要因素。如今全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母亲是世上最开明的、最幸福的人,更是我们家贡献最大的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间关系,尤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后人无论学文还是学理的均可选择高规格的文教之路、财经、金融之路和救死扶伤的医学之路,理科还可以选择高精尖的国防科技专业技术之路,这些都是可涉得也是值得经营、奋斗的光明坦途!仕途之路,没有靠山一般不宜涉及,尤其睿智、老实、个性特强的人不宜,任何社会都是如此。特殊优秀者要入公务员行列,也要力争出现在国家级层次的队伍里。人的成长,自身是内因,环境、条件是外因,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因此,自我严格要求,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积极奋斗,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为我所用,以利于自我成为栋梁之才。再是,子孙后代在为自己选择配偶时,品德、智商、情商三者并列,要放在首位,事关“骄子”连绵之大计,切记!至于独生子女的问题,现在的国家领导人已经看到对“国”、对“家”都是个问题,后人不担心、不考虑的就不正常了。当前,青少年问题已经到了“要多严重,有多严重的萌芽阶段”,由此,关注和研究子女的健康正常成长,是后人务必关注的头等大事。诸如此类,我所说的这些,也只能是对后人作些自认为正确的、科学的、方向性的昭示,权且作为对父亲在天之灵的一种告慰!
我的一生很顺利。在1987年,我到了阳泉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负责、指导全市高中学校生物学科的教学;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心血和养育之恩,我在学科专业之外的几项爱好,都是开创性的,达到了一般人经过努力也难以到达的领域及境地。几年前,在英华提议下,我们将祖产无偿转让给了我弟,让他光大了祖业,我们在市内又奋斗下一片天地。我的儿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任教,后在职取得了工学硕士学位,担任了电气实验室主任,评为讲师,真正实现了“文教传承”。现在,他也成家了,有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儿,又一个美满的小家庭诞生了。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英华及其家人功劳卓著,具推波助澜之功效,尤其在儿孙的教育上,女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我,及我的小家庭几十年来发展状况。我也知道,您一直在关注着我,关心着我!尽管您对我是放心的。我更是真诚地发自内心的希望,有福,我们与您永远同享!
时至今日,我也到了耳顺之期,退休两年了,现正在完成辛兴《石氏家谱》的重修工作。此次重修家谱,增加了许多内容,难度大,我承担的工作也重,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再难,再苦,再累,也要完成任务(附图)。您放心吧!在编辑部全体的努力下,辛兴石氏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办好,以对得起先人、世人和后人!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把家里的大事办好。
现在,我们全家人丁兴旺,家业发达,日新月异,后继有人,曙光显现。
灵承仙鹤驾祥云,鹿衔神芝惠人间。恩泽千秋,怀念万代。
附图:
编后语:此作品为北京紫光阁书画院副院长刘俊甫作品,系辛兴《石氏家谱》主编、诗人、收藏家石步科的珍藏。内容为“名利谈如水,人品重如山”,由收藏家本人所拟,书法家专为收藏家而书。在家谱告竣之际,收藏家赠与了石鐘華。由此看出,这是主编对受赠者在家谱编辑工作中的一种认可,更是重修家谱工作中,长幼辈,同是收藏者之间值得可圈可点的一个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