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4——表现手法

时间:2019-05-13 06:2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叙文阅读4——表现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叙文阅读4——表现手法》。

第一篇:记叙文阅读4——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与训练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中考常考题型解析;

3、记叙文阅读与训练。

一、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白描、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 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 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9、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 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 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10、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1、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2、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二、中考常考题型:

1、表现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对 策:

1、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共同点),表现了什么情感(特点)

2、分析语言特色题

题型设置:分析文章中语言的特色

答题模式:(1)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记叙文阅读与训练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中考常考题型解析;

3、记叙文阅读与训练。

一、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白描、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

2、衬托:

3、对比:

4、借景抒情

5、先抑后扬:

6、侧面(间接)描写:

7、联想:

8、想像:

9、白描:

10、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11、设制悬念:

12、讽刺手法:

二、中考常考题型:

1、表现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对 策:

答题模式:

2、分析语言特色题

题型设置:分析文章中语言的特色 答题模式: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2.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4.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1.答案: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翻浆的心(答案)

8.(3分)“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每个要点计1分,意思相近即可)9.(6分)(1)(2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2分,意思相近即可)(2)(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极强贬义色彩的词语(2分),形象描绘出搭车“青 年”在司机的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1分),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1分)。(意思 相近即可)10.(4分)参考示例1: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却发现是“青年”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局出人意料,而细节的交待又和前面相照应,使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参考示例2: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在知道真相后心里的不安和愧疚,更引起读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赏析角度正确计2分,分析恰当计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1.(5分)主题: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2分)看法:(3分)参考示例: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积弊,“农夫和蛇” 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主题归纳正确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结合现实谈看法计3分,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翻浆的心

毕淑敏

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①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司机说。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司机说:“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再看青年,他扑到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任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了“学”。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我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有删改)[注释]①翻浆:春暖解冻时,地面或道路表面发生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1.小说中的“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3分)答: 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1)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2分)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答:

3.小说结尾部分情节设置很巧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4分)答: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答:

第二篇:记叙文表现手法

中学生常用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运用举例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铺垫: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5.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静相衬,是景物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静态的景要描绘出景物的外形、内在、色彩的神韵,动态的描写要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如“巍峨的长城”,长城是静的,而游人是动的。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已静写动或以动衬静,则不仅会使动景更生动,静景更静谧,而且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和谐的艺术形象.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13.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

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二、典型题例解析。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边试题。(15分钟)

在德克士门前跳舞的男人 文/刘继荣

① 德克士餐厅里,走进来一对母子模样的人。母亲有六七十岁,瘦瘦的,很精神,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儿子,是个已经发福的中年人,头上,有星星点点的白发,显得老相。

② 我和儿子猜测,他俩是打头阵的,等食物上齐了,孙子立刻会到。而且,开吃的时候,老人照旧有各种不吃的借口,或者,只象征性地尝一两根薯条,想方设法地为儿子省钱。

③可这一回,我们俩错了。点餐时,老太太的表现让所有人瞠目结舌。她的主意随时会变,吃什么已大费周折,喝什么更是伤透脑筋。后面排着的人颇有烦言。儿子略催了催,她竟大发脾气,将助听器摔在地上。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那个儿子,脸色平和地收拾起坏了的助听器,不尴尬,亦不恼。

④终于,他们端着食物出来了。没想到,老太太对座位的挑剔:里头的座位,太闷;中间孩子太多,嫌吵;靠门的座位,客人进进出出的,有风。好容易找着一个,又嫌挨着洗手间,没胃口„„儿子端着盘子,跟在皇太后身后,满店转悠,令许多人侧目。

⑤忽然,她走过来,指着我们的桌子,要坐这里。中年人有些为难,只讪讪着。我赶紧招呼儿子,挪到旁边,让老太太坐下。中年男人感激地一笑,放下手里的餐盘,也坐下来。

⑥老太太胃口奇好,孩子般香甜地咀嚼着。中年男人不吃,只是静静地,看母亲吃。

⑦ 门一开,两位年轻活泼的员工,领着一队孩子进来了。他们刚刚在门前跳完舞,每个孩子,都拿着一条围巾,男孩,是蓝色的,女孩,是红色的。老太太的眼睛,在一瞬间就直了,她指着红围巾,问儿子要。

⑧ 中年男人走过去,要求买一条。服务员为难了,她说自己无权决定,要问过领班。领班满脸抱歉地回答,这是给参加跳舞的小客人的赠品,对成年人,不卖,也不赠送。老太太委屈得眼圈都红了,不吃,也不喝,任性地,一定要那条围巾。周围,有人窃笑。

⑨ 又有一群笑闹着的孩子,准备起舞了。中年男人忽然站起来,恳切地请我代他暂时照看母亲。然后,他走向领队的女孩:“我母亲在这里,我也应该算做一个孩子,请让我也参加跳舞,替母亲领一条红围巾。”女孩愣住了,过一会儿,她勇敢地点点头。

⑩ 餐厅里,有人在窃窃私语,说的是这个男人。为了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当过搬运工,看护过病人,现在开出租。老太太在丈夫去世时,精神受到刺激,耳朵也听不见了,性格变得暴躁。可一家人都疼她爱她,竟让小区里的其他老人,都羡慕不已。

⑾忽然,老太太起身往外走,我和儿子慌忙跟上去。外面,已经站了很多人。这个近四十岁的男人,被戴上了滑稽的卡通头饰,他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与整个场面格格不入。音乐,欢快地响起来,这是一只快舞。

⑿在三月的阳光下,在一群烂漫灵巧的孩子中间,一个体态臃肿的男人,艰难地转圈,跳跃,与小朋友拉手,踢腿,忽而向左,忽而向右,滑稽地摇晃着脑袋。他身体僵硬,手忙脚乱,尽管如此,每一个动作,他依然做得非常认真。⒀终于,满头大汗的男人,拿到了围巾,他跑过来,替母亲系在颈上。老太太欢喜地转过身,在窗玻璃上照着,她听不见,身后响起的热烈的掌声。⒁ 中年人再三地向我道谢。儿子好奇地问:“这位奶奶抚养你,是不是吃过很多苦?”他微微一笑:“请你记住,只要做了母亲,就算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难,也一样有资格,享受世上最好的爱。”十二岁的儿子,目光里顿时充满了敬意。

1.作者写周围人对老太太的态度的用意是什么?

2.从全文看,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⑿段运用了对比表现手法,请赏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第三篇: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一、常见和较常见的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二、区分比较

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表现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问 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承上启下 首尾呼应 伏笔 照应 铺垫 悬念 顺叙 倒叙 插叙 表现手法包括: 直抒胸臆 想象 联想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等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还可以笼统写成 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三几种常见表现手法解释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4.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6.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衬托(或烘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衬托:点衬点 烘托:面烘点 8.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五种表达方式详细解释:(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附:

区分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四、几种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象征:

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

总之 “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

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答题格式示例

1、对比。

作用:把……和……相对比,突出了……(主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2、烘托、衬托。

区别:烘托——“……面”烘“……点”;

衬托——“……点”衬“……点”。

作用:营造了……突出了……

3、扬抑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情节曲折,吸引读者,突出(后者)。

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作用:烘托正面。

正侧结合好处:使所描写(人)事物(的……特点)显得更鲜明突出,生动

形象,立体丰满,具体丰富。

细节描写:突出了…… 五考查“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

1、表现手法的直接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阐述。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解答时既要联系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3、在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和句段的赏析中,也往往联系到表现手法。

如:哪里采用了****的表现手法

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篇: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发布者:刘正远 发布时间: 31/10/2011 PM 5:56:39

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

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第五篇: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导语:在记叙文中有很多种表现手法,那么大家都了解多少了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

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

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6.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1.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3.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4.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下载记叙文阅读4——表现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叙文阅读4——表现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

    一诺千金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

    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记叙文语言及表现手法 一、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分析

    记叙文阅读----第五课时(写作手法分析) 复习内容:记叙文表现手法的分析。 复习过程: 一、真题回放: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合集)

    记叙文阅读理解——表达方式 【复习目标】 【课前复习导学】 一、温故知新: (1)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讲解

    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1、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中......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 对比。(广普) A:如:契诃夫的《变色龙》, 写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前后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一般的性格。 B:如:莫泊桑《我的......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共5篇)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初中语文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有哪些?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